『壹』 佛經上的很多故事不是在地球產生的吧。
佛陀所講的不一定是在地球,因為一尊佛的教化區域很大,娑婆世界不是指地球,而是指整個釋迦佛的教化區。比如《地藏經》佛陀是在忉利天為母說法,那就不是地球了。
『貳』 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佛教典故是什麼
註:舍利佛與目犍連為佛十大弟子!六祖是禪宗六祖!1舍利弗露宿記佛陀在世時,常在恆河的兩岸教化眾生,有一回來到王舍城,舍衛國的給孤獨長者就到王舍城邀請佛陀,請示佛陀是否在王舍城宣講完後能轉到舍衛城弘法?佛陀很歡喜地接受了。
當時從王舍城到舍衛城,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從王舍城往北直走,然後由恆河渡船過去,再繼續往北走:經過須彌山(即現在的喜馬拉雅山),還要走過蜿蜒險要的山腰,接著再往西走好幾天才能到達。他們走到接近舍衛城的途中,已近黃昏,弟子群中就有人說:「佛陀,大家都已經很累了,今天絕對無法到達舍衛城,是否在附近的精舍休息一夜?」佛陀慈悲地答應了,就在附近的精舍安頓。
印度的氣候白天炎熱,晚上寒冷,佛陀睡到半夜時感覺有點冷即起身端坐。那時佛陀突然打了一個噴嚏,而且聽到外面也有人在打噴嚏,往外一看,原來樹下有一個人。佛陀就問:「樹下是什麼人?」
外面的人回答:「佛陀!是我,舍利弗。」
佛陀說:「來!你為什麼在樹下?」
舍利弗說:「佛陀,昨晚到達精舍後,大家都急著找休息的位置,後來沒位置了,我只好住在樹下。」
佛陀聽了,隔天早上就聚集弟子們說:「大家一定要互相尊重,為什麼你們要爭先恐後呢?你們可知道,在你們當中誰可以坐首位?誰可以喝第一杯水?誰可以受第一個施主供養的食物?」
那些比丘們因為太年輕了,大家的回答都不一樣,有人說:「有王族身分的剎帝利族才可以坐第一位;因為他們的地位高,可以喝第一杯水、接受第一個供養。」有人說:「不對,應該是婆羅門宗教家,因為宗教家地位崇高,出家後更應該尊重他、禮讓他。」有人說:「不對,應該是修行得到神通的人才可以坐第一位、喝第一杯水,受第一個供養。」
佛陀說:「諸位比丘大家注意聽,在這里修行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階級的分別,不是其它宗教所能超越的,也不是得神通的人就可以坐第一位。在我的教團里,你們接受的是平等的教化,既然是平等的教化就要有彼此互相敬重、禮讓之心,這個團體才會美。初出家的要知道尊重早出家的前賢,比你們年長的都要敬重;他們能夠老實修行,戒行就比你們好,他們先出家,早吸收佛法,內修外行德行平齊就稱作長老,你們年輕人要懂得敬重長老、尊重秩序。總之,能夠修德修心,又能弘揚佛法的人就可以坐第一位,喝第一杯水,受第一個供養。」
佛陀講完這些話後,那些年輕的比丘們已知道佛陀教化的主題了。昨晚因為大家都走得很累,每一個人都想找個好位置安歇,沒考慮要禮讓、尊重長老,讓舍利弗在樹下過了一夜,備受霜風露水,大家都很慚愧地向舍利弗道歉;此後他們便知道要彼此尊重,尤其是要依法禮讓長老,因此僧團一片和氣。
佛陀的教育就是在境界中隨境「觀機說法」,讓弟子們去惡向善,知道什麼人才可稱為「長老」,應該如何尊敬他人,大家應如何互相體貼;像舍利弗露宿這件事,當時彼此若相讓一點,即可空出一個位置,不是皆大歡喜嗎?我們學佛一定要學會「去貪」,不要貪那麼一點點,如果人人都能自我收斂一些,生活自然可以過得更和樂!
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很小的地方也不要輕視,若疏忽了,那麼我們的心就會不安定;總之,學佛要從小處著手,對於肯用心的人而言,佛法確實就在生活當中啊!
2目犍連救母有一次,目犍連尊者在七月間結夏安居打坐時,突然想起生身的母親;因為母親在世間時貪、瞋、痴的行為三項具足,對人、處事都有非常不好的舉止,他非常擔心,不知道母親往生後,到底會落在何處?目犍連急於想知道他的母親生在何處,於是進入定中看到一處很恐怖的地方,原來那裡就是地獄。
在地獄中,目犍連尊者看到被行刑的罪人,樣樣刑具都有,每一個都非常的可憐,真的非常苦啊!再走到餓鬼道的境界中,他看到的餓鬼模樣都是:圓又大的肚子、細又長的脖子、干如柴枝般的手腳,每個都在哀嚎、飢餓難耐,那種境界令人慘不忍睹。當他看得十分不忍時,忽然看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人——他的母親。
他的母親也如同餓鬼道的眾生一樣,愁容滿面、淚水漣漣,飢餓 正煎熬著她,目犍連尊者看了內心非常痛苦。目犍連問她的母親受了 哪些苦報?她的母親說:「我非常飢餓,沒有水、沒有食物可吃:肚子里好像有火在燒,我急需要水,還有糧食!」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他立刻運用神通,變出一缽飯、一壺水,恭恭敬敬地送到母親面前。他的母親十分歡喜,盡管雙手無力,也急急忙忙伸手來接,她忍著顫抖和痛楚,將食物拿到嘴邊,想先喝口水再吃飯;可是,飯與水才一到嘴邊,她的口中就吐出一團大火,瞬息間水幹了,飯也變成了焦炭。
目犍連看到了這種境界,非常痛心也覺得萬分無奈,盡管他的神通廣大,但是母親的業障如此深重,讓他無能為力,因此帶著萬分的失望從定中醒來。
當他出定後,趕緊去請教佛陀,在佛陀面前恭恭敬敬、五體投地禮拜說:「佛陀!我心裡很痛苦!到底我的母親曾種下什麼業?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救她呢?」他淚漣漣地訴說。
佛陀說:「眾生的業力確實是自作自受啊!你的母親生時造下了貪、瞋、痴的惡業;她貪圖別人的勞力與財力而造業;除了貪業之外,且有憎恨心,不懂得贊嘆他人、時時毀謗造業。她心中的瞋火十分旺盛,生前也不懂得尊重三寶、不肯修行,反而毀謗三寶,這樣的痴業使她無法得救;自己造的業必須自己承受罪報,業如須彌山,任何人都對它無可奈何啊!」
目犍連尊者聽了佛陀的開示,心裡覺得很無奈,但他仍請求佛陀給他力量,教他如何救度自己的母親。他的一番孝心,令佛陀感動,佛陀說:「要救你的母親,光憑你的神通是不夠的:因為你的母親業障太重,必須靠許多有修行且已證果的僧眾,將清凈的福業累積在一起,用心力一起迴向來幫助她。」
目犍連尊者說:「我要去哪裡找這么多有清凈福業的人呢?」
佛陀說:「這倒不難!從四月結夏安居到七月期間,許多清凈的比丘專心致力於去除煩惱,增長智慧,在這段期間已探討了真理,透徹了妙法,這些僧眾就具有最清凈的福德;如果能請這些人同心合力為你的母親祝福,那麼她就可以得救了。」
目犍連尊者聽了,內心非常歡喜,他就向每位僧伽、比丘一一頂禮請求。佛陀又告訴他:「你應該為你的母親造福,在七月十五日當天,也就是解夏那一天舉行供僧與大家結善緣;以這分清凈心加上歡喜心,共同為她祝福,這就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唯有這股力量才能轉她的業。」
於是目犍連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備了很豐盛的素齋,並且在每一位比丘面前准備了一盆清水,並親自奉上讓比丘們凈手——因為印度人用手抓飯團吃。他用最虔誠的心來供養,這一場供養非常的殊勝庄嚴。之後,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同心為他母親祝福,因為每個人平時勤於修行,福德具足,這股福慧、歡喜凝聚的加持力量確實非常大。
目犍連尊者在當天晚上初夜時分,於定中看見一位很庄嚴的天人從遠處飄飄然而來,向他頂禮,仔細一看,原來是他的母親。她向目犍連尊者答謝說:「蒙受你的力量和孝心以及眾多尊者的慈悲願力;更承受佛陀的慈心加持,我已超越餓鬼的境界,現在要生天道了。」目犍連尊者見到此一境界,非常高興,出定後趕快去向佛陀禮謝,也向所有的比丘頂禮。
目犍連尊者孝心殷切,又承受著眾人的慈悲、智慧及清凈福業的幫助,所以他的母親得救了,目犍連非常的感恩。因此,故事就這樣被流傳下來,從此大家認為要為亡者祈福,必須在「結夏安居」結束的七月來供僧,這也是孝心及感恩心的表現。
3六祖與神秀惠能法師到寺後,弘忍命其到後院劈柴踏碓。惠能法師到寺中後,深得弘忍法師賞識。弘忍法師原來打算把衣缽傳授給他的大弟子神秀。但自從惠能來寺之年,弘忍法師察覺在領會禪機和慧根上,惠能要比神秀優異的多。因此,他便把傳授衣缽的注意力轉移到惠能法師身上。一天,弘忍法師招集所有的僧徒門人,對他們說:「現在,你們可各自回去作一偈語,要取本心般若之性。若悟大意者,即傳給他衣缽,立為六代祖。」大弟子神秀所作的偈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當時大字不識的惠能法師針對神秀的偈語,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列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法師認為惠能見性深透,悟契玄機,確是根器不凡,就此打算將衣缽傳授給惠能。次日,弘忍法師來到碓房,見惠能腰中系舂米,便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五祖用杖擊碓三下便離開了。夜裡三更時分,根性敏銳的惠能來到弘忍法師的禪房。五祖單獨為他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見惠能大悟,便傳衣缽給惠能法師,立為第六代祖。弘忍法師考慮到慧能出身低微,在寺里也只是個舂米的和尚,神秀可能不服,日後會加害於他隨即令惠能速離黃梅,南回廣東避難,三年內不得出來弘法。第二天,神秀知道惠能帶走了傳法衣缽,果然便率眾追殺。惠能法師來到梅嶺,精疲力竭,飢腸轆轆,神秀卻緊追在後。為了避免與神秀的爭斗,他便把衣缽放在梅嶺道旁的一塊大石上,躲入密林之中。神秀追至梅嶺,見衣缽放在石上,便急不可待地去取。誰知衣缽瞬時發出萬道金光,把神秀一夥刺得眼花繚亂,難辨東西。那衣缽也似有萬斤之重,任憑神秀如何搬動,也難以挪動半分。神秀看到如此,仰天長嘆曰:「天不助吾也!」便悻悻地折回。惠能法師脫險,口渴難當,嶺上無水,便以杖點石,遂涌清泉。
『叄』 我想查找一些佛經的小故事,例如拈花一笑,割肉喂鷹等請大家幫幫忙!
://hi..com/%B3%BE%B7%B2%D2%BB%C3%CE/blog/category/%B7%F0%BD%CC%B9%CA%CA%C2
1、佛學故事
鵲替哺
從前在大慈山的南方,流傳著一個感人的小故事。據說當時有兩只燕鵲,它們依附於圓拱型的大木上築巢。不久之後,兩只燕鵲分別在自己的鳥巢里產下了下一代,和樂的生活著。但是好景不常,小燕鵲在鳥巢因為飢餓而不斷啁啾叫著。原來,燕鵲媽媽早就被鷙鳥抓走了!
這時候,比鄰而居的燕鵲正在照顧自己的小寶貝。當它聽到無依的小燕鵲正可憐的號叫,頓時燃起母愛之心,便將鄰居的小燕鵲帶回家,當成自己的孩子般的養育哺喂。
動物世界是弱肉強食的環境。但是當我們仰望天際,燕子們總是會成群結隊,行列有序的行動,似乎它們深諳團結凝聚力量、友愛戰勝危機之道。假如我們在生活中能多關心人群,並且將心比心,常積陰德,廣結善緣,世界總有一日能臻真善美之境。
龜銜樹
聽說以前有個侯爺名為孔愉,他的墓碑位於城下,周圍有古木數株環繞著,這些古木都堅固如石。
有位年長的老者敘述著他所知道的:「在從前侯爺孔愉往生之後,便立墓在於此地,也不知是何原因?之間就有許多烏龜銜著巢木來種植在此,而這幾棵樹到至今尚存在著,人們就取名這樹為『龜銜樹』,在這古木旁邊的溪便稱為『龜溪』,而溪上的橋自然而然就被取名為『龜回橋』了。」
孔愉生前曾經經過吳興的余不亭,乍見路旁有人提籠賣龜,便買下而放於溪中,龜一直反顧視愉,深表感激,故於愉死後銜巢木植於墓旁,以志謝枕。
平望鎮犬
唐熙元年,吳江縣平望鎮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安徽有一商人來到平望鎮,路過一間專賣香肉的店。正巧的是,他看見老闆以繩縛綁一隻犬,准備烹殺。商人見到老闆殘酷及犬可憐的模樣,一時慈悲心起,便希望以銀錢四兩買了這只犬,希望老闆能放了它。商人救了犬之後,便將犬放生。不料此犬不但不離開,還一直跟著商人,並且一同上了舟船。當船行至一偏僻之處,出現強盜數人,打算搶奪商人錢財,再讓船沉於河中。商人請求強盜留其全屍,強盜就把商人倒置裝入大袋,束起袋口擲入河中,帶著商人的錢財離開船,只留下無助的犬在船上。不一會兒,終於出現另一艘般,犬大聲的吠號,像是呼喊求救般。接著犬又跳入水中,口中奮力的銜著裝商人的大袋子。眾人將袋子打開,驚見竟是個人,便趕緊急救鬧人直到他蘇醒。商人醒來向從細訴原委,還著急的想上報官府,希望能趕快擒拿香肉店主人。原來當他仔細回想之後,發現這些強盜似曾相識,竟然是香肉店中食賣犬的人!後來這只犬還跟著商人上公堂,為商人出庭作證呢!這些強盜終於被繩之以法,處以死刑!
楊褒犬
楊褒,廬江縣人。有一次,他到親戚家作客。楊褒的親戚家境貧寒,沒有足夠的糧食招待他,准備將家中的惟一忠犬宰殺烹調,用以宴請。正當其親戚要宰殺犬時,犬雙只跪地,淚眼汩汩地看著楊褒,楊褒見犬如此可憐,不忍心看著親戚殺害他,央求親戚刀下留情。後來,他的親戚還將這只犬送給楊褒,犬就一直隨侍在身邊。後來,楊褒的妻子背著他有不忠的行為,楊褒自己卻一直被蒙在鼓裡,絲毫未警覺妻子正串通姦夫來謀害他。有一天,楊褒在夕陽西下時喝的酩酊大醉回家,他的妻子見有機可趁,招來姦夫想殺害熟睡的丈夫。等姦夫一到楊家,剛越過門檻,犬就凶惡的沖出狠狠咬著姦夫的腳不放,楊褒之妻原想救姦夫,卻也被犬狠咬了一口,兩個人被犬嚇的大呼小叫,傷痕累累。楊褒被房內的吵鬧聲驚醒,以為有賊侵入,不知所措的大喊捉賊,這時鄰居們都帶著刀棍趕來察看,進入楊家搜查。楊褒的妻子與姦夫因為太過緊張,不小心失手把刀掉落在地上,眾人聞聲揪出原凶,兩人束手就縛被移送縣府查辦,經審問後終於據實招罪伏法。
蟻嚙械
富陽縣董昭之,有一次乘船渡錢塘江。當船行至中游時,見一隻螞蟻倚附著漂流的短蘆慌張的倉皇環繞。董生心起「這只螞蟻大概是怕死吧!」於是伸手想摘起短蘆,卻聽到船上的人說:「這是一種毒蟻啊,如果是我,一定將它踏殺算了。」董生聽了更加不忍心,拿起繩子將短蘆系於船上,等到靠岸了再將螞蟻放走。後來,董生夜夢,夢中一個穿著黑衣的人帶著一百多個人來道謝,對著他說:「我是蟻王,那天我不慎墜入海中,多虧你救了我,為了感謝你的救命之恩,日後若有急事或困難,請告訴我,我一定相助。」
數十年後,董生的家鄉強盜橫行,董生卻被誣陷為盜首,於杭州鋃鐺入獄。忽然間,他起了蟻王的夢,於是想到一個辦法,隨手抓了兩三隻螞蟻,放在手中念念有詞,再放走它們。到了晚上,董生竟然真的再次夢見黑衣人。黑衣人對他說:「你可以先投奔到餘杭的深山中。再過不久你就能脫離刑具的束縛。後來他從獄中逃出,乘船渡江到餘杭的深山中,突然聽聞天下大行赦免令,果真重獲自由。
萬物皆有情,況且天理昭昭,上天絕不會藐視行善之人。就像董生因為有慈悲心,連渺小的螞蟻都不忍殺害,雖然是舉手之勞的動作與心念,就已經種下日後無量的福田。俗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平日就該時時廣植心田,多行善事,否則災禍或業報來臨時才猛然驚醒,就後悔莫及啊!
犬救火一
這是晉朝太和中年發生的感人故事。廣陵縣楊生畜有一犬,伴隨楊生已經好幾年的時間,楊生非常的疼愛它。有一天,楊生喝的大醉,迷迷糊糊的倒卧在大澤旁的草叢中,一動也不動。然而當時正值隆冬,瞬間突然野火燎原,強勁的風勢又不斷助長火苗竄生。他身邊的家犬非常緊張,徘徊於主人身邊大聲吠叫,希望能喚醒楊生,醉倒的楊生根本毫無警覺。犬慌張的跳入大澤中,以身上的水灑在楊生左右的草上,草沾濕之後火也就不再蔓延。楊生醒後摸黑前進,沒想到又誤墜空井。這只犬又大聲的叫吠了整個夜晚,希望能哀求協助。路過的人感覺到犬吠的不尋常,窺探其身邊的深井,楊生高興的大喊:「先生,請救救我!我一定會有重賞。」沒想到路人卻說:「那麼你必須將這只犬送給我。」楊生面有難色,非常為難。路人又說:「如果不願意,我便不救你出井。」這只靈性極高的犬凝視楊生,好像告訴楊生,自己願意捨身救主。路人於是救出楊生,系著犬離去。過了五天,忠心的犬趁著黑夜逃跑,再度奔回楊生身邊。
犬不但救了主人,還表現了十足的忠貞,實在非常可貴。動物的真誠是單純無暇的,它們不若人們工於心計的奢求回報,臨危時還奮不顧身的想辦法解救人,顯現了臨危不亂的機智,反觀自己,你是否能有這樣的智慧來幫助身邊的人呢?
2、跟大家分享20個佛學哲理故事
1 http://tieba..com/f?kz=403470935
泥濘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與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條泥濘小路上,此時,天正下著大雨。
他倆在一個拐彎處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為身著綢布衣裳和絲質衣帶而無法跨過那條泥路。
「來吧,姑娘,」坦山說道,然後就把那位姑娘抱過了泥路,放下後又繼續趕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悶聲不響,最後終於按捺不住,向坦山發問:「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別是年輕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險的,你為什麼要那樣做?」
「什麼?那個女人嗎?」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
2
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第一個老婆伶俐可愛,整天作陪,寸步不離;第二個老婆是搶來的,是個大美人;第三個老婆,沉溺於生活瑣事,讓他過著安定的生活;第四個老婆工作勤奮,東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記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遠門,為免除長途旅行的寂寞,他決定在四個老婆中選一個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四個老婆,第一個老婆說:『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個老婆說:『我是被你搶來的,本來就不心甘情願地當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個老婆說:『盡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願受風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個老婆說:『既然我是你的老婆,無論你到哪裡我都跟著你。』
「於是商人帶著第四個老婆開始了旅行!」
最後,釋迦牟尼說:「各位,這個商人是誰呢?就是你們自己。」
在這則故事裡,第一個老婆是指肉體,死後還是要與自己分開的;第二個老婆是指財產,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第三個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時兩個相依為命,死後還是要分道揚鑣;第四個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們時常忘記它的存在,但它卻永遠陪伴著自己。
3
一切皆空
山岡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到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
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聖、無凡、無施、無受。」
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筒將山岡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的禪者甚為憤怒。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么大的脾氣?」
4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
幾叩首後,這人突然發現身邊一人也在參拜,且模樣與供台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
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問:「那您自己為什麼還要參拜呢?」
觀音菩薩答:「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5
輸與贏
一位武士手裡握著一條魚來到一休禪師的房間。
他說道:「我們打個賭,禪師說我手中的這條魚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說是死的,武士肯定會松開手;而如果他說是活的,那武士一定會暗中使勁把魚捏死。
於是,一休說:「是死的。」
武士馬上把手鬆開,笑道:「哈哈,禪師你輸了,你看這魚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說道:「是的,我輸了。」
一休輸了,但是他卻贏得了一條實實在在的魚。
6
你且看他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7
一杯茶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的一位禪師。有一天,有位大學教授特來向他問禪,他只以茶相待。
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賓的杯子,直到杯滿,而後又繼續注入。
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終於說道:「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南隱答道,「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8
悟性如光
讀佛經。
****問佛祖:「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麼能夠相信呢?」
佛祖把****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牆角有一把錘子。」
****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我看不見。
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牆角果然有一把錘子。
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9
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兩個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飯後,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個。
大和尚立馬跑向老和尚的禪房打小報告:「師傅,師弟剛剛打破了一個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雙眼微閉,說道:「我相信你永遠也不會打破碗!」
10
有看的,繼續灌
送一輪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禪師,有一天夜裡,趁著皎潔的月光,他在林間的小路上散完步後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時,正碰上個小偷光顧,他怕驚動小偷,一直站門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錢的東西,返身離去時遇見了禪師,正感到驚慌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說著脫下了身上的外衣,說道:「夜裡涼,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完,禪師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你!」
第二天,溫暖的陽光融融地灑照著茅屋,禪師推開門,睜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齊地疊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道:「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11
一滴水
佛祖釋迦牟尼考問他的****:「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
****們都回答不出。
釋迦牟尼說:「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12
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很難看。
小和尚看不過去,對師傅說:「師傅,快撒點種子吧!」
師傅曰:「不著急,隨時。」
種子到手了,師傅對小和尚說:「去種吧。」不料,一陣風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著急地對師傅說:「師傅,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
師傅說:「沒關系,吹走的凈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隨性。」
剛撒完種子,這時飛來幾只小鳥,在土裡一陣刨食。小和尚急著對小鳥連轟帶趕,然後向師傅報告說:「糟了,種子都被鳥吃了。」
師傅說:「急什麼,種子多著呢,吃不完,隨遇。」
半夜,一陣狂風暴雨。小和尚來到師傅房間帶著哭腔對師傅說:「這下全完了,種子都被雨水沖走了。」
師傅答:「沖就沖吧,沖到哪兒都是發芽,隨緣。」
幾天過去了,昔日光禿禿的地上長出了許多新綠,連沒有播種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頭。小和尚高興地說:「師傅,快來看吶,都長出來了。」
師傅卻依然平靜如昔地說:「應該是這樣吧,隨喜。」
13
禪者的祝福
唐朝的龍潭禪師,他少年未出家時很貧窮,靠賣餅為生,無處棲身,所以道悟禪師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給他住。
為了表示謝意,他每天送十個餅給道悟禪師,而道悟總是回贈一個給龍潭,並祝福他說:「這是給你的,祝你子孫繁昌!」
他實在不解,有一天他問何故,道悟卻說:「你送來的,我送給你有什麼不對?」
龍潭聽後從此開悟出家,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取之於人要回報於人,得之於社會要回饋社會;要我好你也好,我贏你也贏。這偉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14
死期到了
一休禪師自幼就很聰明。他的老師有一隻非常寶貴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寶。一天,他無意中將它打破了,內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這時候,他聽到了老師的腳步聲,連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後。當他的老師走到他面前時,他忽然開口問道:「人為什麼一定要死呢?」
「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師答道,「世間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這時,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著說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說完一休將茶杯碎片交出,轉身而去……
15
天堂與地獄
有一位武士向白隱禪師問道。
武士問:「天堂和地獄有什麼區別?」
白隱反問:「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隱聽後笑道:「就憑你這粗魯之人也配向我問道?」
武士勃然大怒,隨手抽出佩劍,朝白隱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劍就要落在白隱頭上,白隱卻不慌不忙輕聲說道:「此乃地獄。」
武士猛然一驚,然後若有所悟,連忙丟棄佩劍,雙手合十,低頭跪拜:「多謝師傅指點,請原諒我剛才的魯莽。」
白隱又微微說道:「此乃天堂。」
16
惹塵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教惹塵埃。」
慧能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7
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廟找禪師問道。
禪師問:「你到這兒來是干什麼的?」
那人說:「我是來修佛的。」
禪師答:「佛沒壞,不用修,先修自己。」
18
心境
有一天,蘇東坡到佛印禪師處與佛印禪師聊天,兩人均盤腿而坐。
聊到高興時,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像什麼?」
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
蘇東坡笑著對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禪師笑笑,沒有說什麼。
蘇東坡以為他勝利了,回家後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蘇小妹談起了這件事。
他妹妹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是佛一樣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態像一堆牛屎一樣,看禪師當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蘇東坡聽後頓時面紅耳赤。
19
禮物
一位禪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天,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衊他。
最後,禪師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於誰呢?」
那人回答:「屬於原本送禮的那個人。」
禪師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
20
快樂之道
某日,無德禪師正在院子里鋤草,迎面走過來三位信徒,向他施禮,說道:「人們都說佛教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們信佛多年,卻並不覺得快樂,這是怎麼回事呢?」
無德禪師放下鋤頭,安詳地看著他們說:「想快樂並不難,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活著。」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料到無德禪師會向他們提出問題。
過了片刻,甲說:「人總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著。」
乙說:「我現在拚命地勞動,就是為了老的時候能夠享受到糧食滿倉、子孫滿堂的生活。」
丙說:「我可沒你那麼高的奢望。我必須活著,否則一家老小靠誰養活呢?」
無德禪師笑著說:』怪不得你們得不到快樂,你們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勞動,不是理想、信念和責任。沒有理想、信念和責任的生活當然是很疲勞、很累的了。」
信徒們不以為然地說:「理想、信念和責任,說說倒是很容易,但總不能當飯吃吧!」無德禪師說:「那你們說有了什麼才能快樂呢?」
甲說:「有了名譽,就有一切,就能快樂。」
乙說:「有了愛情,才有快樂。」
丙說:「有了金錢,就能快樂。」
無德禪師說:「那我提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呢?」信徒們無言以對。
無德禪師說:「理想、信念和責任並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必須改變生活的觀念、態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變化。名譽要服務於大眾,才有快樂;愛情要奉獻於他人,才有意義;金錢要布施於窮人,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是真正快樂的生活。」
筆耕生活 柯靈
「文字生涯,冷暖甜酸,休咎得失,際遇萬千。象牙塔,十字街,青雲路,地獄門,相隔一層紙。我最嚮往這樣的境界: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清湛似水,不動如山,什麼疾風驟雨,嘻笑怒罵,桂冠榮銜,一律處之泰然,但這需要大智慧大學問,不是隨便什麼人能夠企及的。」
3、佛家故事:惠能的袈裟 ◎弘毅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高僧,他就是禪宗六祖惠能。惠能憑四句偈語明心見性之後,五祖弘忍決定將禪宗衣缽傳承給他。當弘忍拿出木棉袈裟時,鄭重的對惠能說:「這件袈裟乃達摩祖師從天竺國帶來的寶物。袈裟不是佛法,但它和佛法密不可分。袈裟是佛法的憑信,衣隨法走,傳法必傳衣,衣在如法在。今日我將此衣給你,你就算是禪宗的第六代祖師了。」
惠能恭敬的接過袈裟,仔細一看,果然是稀世寶物。這件袈裟做工考究,色澤鮮亮,拿在手上滑如凝脂,輕若無物,是用天竺木棉花布縫制而成的。惠能料想自己繼承五祖衣缽,必然會引起其他師兄的嫉恨,等到四更過後,他便帶上行裝,悄悄溜出山門,朝嶺南方向急行。
惠能日夜兼程,眼看就到大庾嶺了,猛然看見數百人吶喊著追來。跑在最前邊的一位僧人叫惠明,他是第一個沖出山門來搶袈裟的人,一路上遙遙在先,心裡美滋滋的,彷彿看到那舉世無雙的木棉袈裟已經披在了自己的身上。
惠能此時又餓又累,實在跑不動了,他心裡明白今天無論如何也逃不出這幫人的手心了,只好把包著袈裟的包袱順手放在路邊的一塊石頭上,沖著來人喊:「袈裟是傳法的信物,怎麼能用武力搶奪呢?有衣無法,如鏡中之花!」一轉身鑽進路邊草叢里。
那惠明大步趕來,見袈裟放在石頭上,伸手就去拿,可是奇跡出現了。就那麼一個包袱,竟像生了根似的,任他使出渾身氣力,就是不能搬動分毫。惠明大驚失色,一瞬間他體悟到了佛法的無窮威力,於是對惠能畢恭畢敬的上前施禮,請惠能為他說法。
惠能與惠明分手後踏上嶺南大地,來到了寶林寺。幾個月後的一天夜裡,從後山上悄悄下來一隊和尚,個個身著短衣,拿著火把,來到後面寺門使勁砸門。惠能急忙翻身起床,仔細一聽,一個陌生的聲音在叫:「惠能小兒,快把袈裟交出來,不然我們就不客氣了!」
又要搶袈裟!惠能來不及多想,拿起包袈裟的包袱急忙從前門出去,飛也似的朝寶林寺前的那座小山崗跑去。等他跑上山坡,回頭一看,只見數十隻火把像一條長蛇,正向這邊快速蠕動。惠能累的再也跑不動了,鑽進了一個大石縫里。
不知過了多久,惠能猛然嗅到一股刺鼻的煙味。他伸頭一看,整個山坡全成了一片火海。原來那些僧人搜遍山坡,不見惠能的影子,一氣之下便放火燒山,以為這樣惠能就能乖乖的出來了。
萬分危急之時,惠能首先想到的是手中的袈裟。自己性命不足惜,可這件佛門重寶決不能有一絲破損,怎麼辦?情急之下,他想起惠明搶袈裟時怎麼也拿不動的事來。我手上這袈裟是寶衣、是法器啊!自然火是不能燒著的。想到這里,惠能看著越逼越近的大火,不慌不忙的穿上袈裟,坐在一塊石頭上,閉目入定。立時,他感覺自己整個身體在往下沉,周圍的一切離他遠去,火光不見了,濃煙散去了,世界出奇的寂靜……
大約過了兩個時辰,惠能被一道強烈的光刺的眼冒金星,睜眼一看,一輪紅日從東山升起。昨日還是鬱郁蔥蔥的草木,此時全被燒成了灰燼。看看身上,那光艷照人的袈裟上盡管落了一層煙灰,但卻沒有絲毫破損。
就在他轉身要走的時候,惠能突然瞥見腳下的那塊石頭,他嚇了一跳。只見石頭上清晰的現出兩個膝蓋壓出的凹痕,仔細一看,連那棉布的紋理都印在了石上,惠能再一次感受到了佛法的威力。後來惠能重返曹溪,弟子們將這塊石頭搬回去,頂禮膜拜,稱之為「避難石」。
惠能圓寂前,告訴弟子們:當初達摩祖師有一道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從達摩祖師到惠能,恰是傳了五代。五祖弘忍大師也囑咐我:「衣為爭端,止汝勿傳」,所以禪宗的袈裟傳至惠能為止,不再傳承。「衣隨法走,傳法必傳衣,衣在如法在」,衣缽不傳了,禪宗這一法門自然也就走到了盡頭。
責任編輯:littletea
相關文章
·佛家故事:危難中仍心念他人
·佛家故事:都對
·佛家故事:出家
·佛家故事:凈元
·佛家故事:婁沙迦的貧困
·佛家故事:阿能訶戰鼓的比喻
·佛家故事: 信佛避災禍
·佛家故事:釋法安
『肆』 給我講點佛經上記載的事吧。不要太玄的。
《百喻經故事》 - 放龜歸水
【經文】
昔有一小兒,陸地游戲,得一大龜,意欲版殺之,不知方權便,而問人言:「雲何得殺?」有人語言:「汝但擲置之水中,即時可殺。」時小兒信其語故,即擲水中,龜得水已,即便走去。
【釋義】
從前,有一個小孩,在陸地上玩耍,捉到一隻大烏龜。他想殺死這只烏龜,但不知用什麼辦法,就問別人。有人告訴他:「你只要把它投入水裡,它就會被淹死。」小孩相信了這個人的話,就把烏龜投入水裡。烏龜到了水裡,立即遊走了。
【寓意】
遇事要多思,不可輕信,不可盲從。比如有人修持佛法本來很好,但後來聽信外道的話,反而追逐六塵境界流傳,終於喪失善根。
( 《百喻經故事》 圓滿 )百喻經故事
『伍』 聖經和佛經里都有神話故事,道經里有嗎
沒,道經和德經並稱道德經,我還背過一小段,哲學內容
『陸』 佛教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創建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智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
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6)佛經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佛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佛教,就是指佛的言教,也可稱作佛法。
廣義的佛教,指由釋迦牟尼創立的一種宗教,它包括信奉佛的言教,按照佛的教導去實踐的信徒所組成的宗教團體,佛的言教內容以及論述、發揮佛的教義思想的宗教經典,信徒所奉行的宗教儀式等等,亦即佛、法、僧三寶。這里的佛即釋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
法指佛所教導的教義,即佛法;僧即佛教的信徒。三寶具備,才構成宗教的佛教。
『柒』 佛經的十大經典佛經
十大經典佛經
1.《長阿含經》
小乘佛教的核心經典,中國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經的,但還是將之結集編入大乘三藏經典。我大致看過一下,認為此經主要是講述禪定等實修的,相信對欲進行佛教實修的人會很有幫助。當然前面的佛經也都講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經中涉及的細節較多。
2.《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或《首楞嚴經》)
《楞嚴經》被稱為『開智慧的楞嚴』,這部經主要是釋佛 對弟子中『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講的。多聞,也就是見識很廣,相應的阿難在眾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樣抗拒不了女色誘惑,很像現代人,見識 很廣,修行很少,所以這部經非常適合現代人讀。《楞嚴經》雖然長,但佛陀在經中細致開示,佛理講得相當透徹和清晰易懂。而且這部經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 令人驚嘆,單就文字來看就堪稱古文學的極精品之作。此經與《妙法蓮華經》、《華嚴經》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門高僧並稱為『經中之王』。
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這部經很短,數百字,但佛理講得很深,也較易讀。中國有些人專門念心經,就可能獲得很好的成就。
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
長度適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經典之一,中國佛教很多人長持此經。需要注意的是:這部經主 要是佛對弟子中 『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講的,或者說,是全知者釋迦牟尼佛對大修行人須菩提尊者講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這部經讀雖容易,要准確理解則得精進研習, 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實修。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不推薦你把此經作為了解佛理的首要經典。當然,在不了解其義理的情況下也可以專門念,亦是一種很好的修行。讀佛經,讀了一時不理解,是沒關系的。但若是讀了後作錯誤理解,或甚至謗經,可就反而糟糕了。
5.《阿彌陀經》、6.《無量壽經》、7.《觀無量壽經》
此三經均是講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其中『無量壽』即『阿彌陀』的一個本 意),欲修凈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應將此三經作為首選經典閱讀。有一種說法是『凈土五經』,即修凈土讀這五經就夠了,其他經完全不讀都沒關系,主要是強 調修行的專一。那這『凈土五經』就是此三經外加上《華嚴經》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和《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薦中。
8.《妙法蓮華經》
此經被稱為『成佛的妙法』,經中有原文稱此經為『經中第一』,可見其重要性。此經也比較長,有28品,但也是比較容易讀 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經中佛理至深,讀此經前讀者一定要對佛陀有絕對的信心,否則如讀了又不信,乃至謗經,反而可能遭大惡報,不如不讀。佛講此經之前,就 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動離開,因為他們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業障所阻,得少為足,不願意聽。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緣足夠,對佛有絕對的信心,絕不會誹 謗此經,當然應盡快找來看,大有益處。
9.《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
前面經典多是講修行、開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當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經中之王 』,如果你要消災、免禍、求福、避免遭三惡道苦,那麼首選《地藏經》。現代人業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難以向上追求,那麼首先要避免向下墮落遭苦,這時就 最好多讀《地藏經》了。消除罪障、積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10.《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
此經是釋迦牟尼成佛後首先講的第一部經,最適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釋迦牟尼初成佛時,猶如太陽剛 升出來,光芒照耀高山,所講的《華嚴經》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聽不見,或者聽見了也等於沒聽見;到了最後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又似太陽快落山了,照的又 是山頂上的人;相對而言《楞嚴經》、《金剛經》、《心經》等則是如日當空,可照遍全人。《華嚴經》很長,比《妙法蓮華經》、《楞嚴經》都長,可看其中有名 的幾品,比如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凈行品等。
(7)佛經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佛經有三個作用,一是誘你起信,二是據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傳說部分也許是為了展現佛教的神奇之處;哲學與修行部分是值得學習與深思的道理;其將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無論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釋一些科學中無法解釋的現象,達到導人向善的作用。有許多佛經表達的是佛之「心印」,故達摩把《楞伽》付與慧可(神光),說可以「印心」。至黃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剛經》印心。對照《楞伽》,則認為香嚴擊竹後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們看來,有許多對佛提持心印的經文的解讀文章,大多是從義理到義理的東西,可能會誤人子弟。怪不得聲聞乘的人要講,不提倡讀經書,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可。
的確如此,只要能「一念」代「萬念」,然後「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維摩詰所說經》中說:「菩提煩惱無異境界」一句,你不達到一定程度根本無法領會,只有當你能「轉」能「化」後才能深會其意。又如靈雲的禪詩:「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葯山的:「雲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樣的道理。
參考資料:網路-佛經
『捌』 佛經里有那些動人的故事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語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真摯,羅密歐和朱利葉的忠貞:原來一個是傳說,一個是小說。牛郎和織女的凄美,白雪公主與白馬王子的浪漫: 竟然一個是神話,一個是童話。《泰坦尼克》沉沒了,《魂斷藍橋》隕落了,《亂世佳人》在飄搖,《人鬼情未了》也已經離逝了!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像,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於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
經典二: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麼都依靠別人告訴你,那麼你就達不到自己修行開悟的目的了!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所以「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之所以佛陀有這么多經書,這么多語錄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看了再多的愛情電影,再經典的愛情小說也只是惘然,愛情是只有自己體會了才會明白!因為愛情也是不可說的。陷入愛情的人是痴的,周圍的人永遠都不會明白局中人的感受!因為這種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雖然1000個幸福的結局都是相同的,可是其中的愛情經歷卻各不相同!只有戀人們自己知道他們的小秘密,對外人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經260字,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里的「色」和大家平常想的是兩個概念,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質的表象!擁有美麗的容顏的女人,總是會獲得眾多的青睞!可是再美麗的女人,依然會有蒼老的一天!當你老去以後,曾經的一切是否依然?原來當美麗凋謝的時候,一切才回歸本來面目!一切的風光與繁華,甜言與蜜語也只是過眼雲煙。女人,找個真正愛你的人,擁被入眠吧!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避風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充滿誘惑的塵世間,愛情是否真的那麼牢固呢?愛,是一種容易凋謝的花朵!而你,是清晨風中最讓人無可奈何的那朵玫瑰。當新的誘惑出現的時候,心中的慾望開始萌動!原來,愛情也是一種原罪。可是,偷食禁果之後的懲罰呢?迷失的人兒早已經沉迷而無法自拔!也許也只有體會真愛的人,面對著五色,才可以做到旗動、風動、心不動吧!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語出《佛典》,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誰人能有這樣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現在很多相愛的人,會因為對方的貧窮而離開!這是真正的愛情嗎?也許會有人說愛情和麵包的理論!可是,過去的老人們都說,有情飲水飽。我也相信:真正愛一個人,雖然貧窮,但是只要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覺得飽!愛就是這樣的一種心境:得到了愛,就彷彿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當面對自己心愛的人,不管身在何處,也如沐春風。記得天龍八部里,西夏選駙馬。當問到:平生之中,在什麼地方最逍遙快樂?段譽答到:枯井底,污泥處。為什麼呢?因為他在那裡得到了真愛!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你說:緣是山中高士晶瑩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說:緣是眾里尋她千網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說:緣是縱然兩情相悅,仍難逃宿命之劫。我說: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窗前點滴到天明。緣是無盡的思念。而我,傲立於沙漠中靜靜的看著它緣起緣滅。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還記得阿甘正傳裡面的阿甘。所有的追隨跑步者看到他突然停下來的時候,以為聖人要大講一番道理,他看了看成群的追隨者說到:I am tired。愛情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最羨慕那些黃昏下,互相攙扶的老夫妻,他們一起回家,即使沒有說一句情話,可是只是一個微笑也已經勝過前言萬語!他們做到了「執子之手,與子諧老」的愛情境界,只是在這平靜的畫面中!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先說個故事,一位老人養兩只鳥兒,一雄一雌。老人每天都會帶著它們一同出去散步。雄鳥和雌鳥一左一右蹲在老人的肩膀上,雄鳥有時會飛出去溜一圈,但天黑之前,它准會自己飛回巢里。雌鳥卻從未曾離開過老人的肩膀。如此日復一日,一晃許多年過去了,一切從未改變過。直到那天,一切都與往常一樣。老頭吃完飯,又帶著兩只鳥兒去散步。忽然右邊肩膀上原本安靜立著的雌鳥一振雙翅,轉眼不見了蹤跡。雄鳥仰天長嘯,不見迴音。自此,雄鳥日日在巢中哀鳴,再也不肯離巢一步。三個月後,雄鳥鬱郁絕食而死。死前仍哀鳴不止。許多年過去了,直到老人去世,雌鳥再沒有回來過。只有那個早已廢棄的鳥巢,在風中獨自見證那段歷史。看完故事,我掩卷長嘆。如此一雄一雌,與世間男女無異。現實生活中的男人,常常說自己喜新不厭舊,他們就像貪玩的孩子,總會瞅准一個空偷著出去玩玩,玩累了他們自然會回家。在外,他們可以風流快活;在家,他們也想做好丈夫好父親。他們腦子中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老婆和情人,最好是一舉兩得。他們中有些人即使曾失足變心,但在現實利弊輕重的權衡之下,在結發之妻眼淚的攻勢之下,在親朋好友群起而攻之的嚴峻形勢下,大多能改邪歸正、痛改前非,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而女人,她們往往視愛情若生命,在她們骨子裡,愛情這兩個字神聖而不可侵犯。而大多數女人又都是懷舊的,如果沒有傷及靈魂痛徹心骨的經歷她們是絕不會輕言放棄的,而女人一旦決意放棄,那她曾視之為生命的那份愛情定已全然摧毀,她早已沒有了退路。所以,女人一旦變了心絕了情,那是永遠都不會回頭的了。就如同那隻飛離主人肩膀的鳥兒,一去不返。女人的愛,因為忠誠,所以毅然決然。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寫一偈來確定接班人,奪冠呼聲最高的神秀寫的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時慧能還是個勤雜人員,還不識字,找了個小沙彌給念了一遍,然後就說出了那個現在很知名的偈子(還得找人幫著寫在原作邊上),五祖看了之後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該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來上了一課小灶(有點西遊記的意思),然後為了避免紛爭,傳了學位就讓六祖趕快帶了衣缽溜了!這四句主要講的是要人們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經中說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執著於空!前兩句只不過借菩提樹和明鏡來講明:不要執著與事物。後兩句講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執著於道,反而與道越來越遠。禪宗主要闡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還記得馮鞏相聲里說到:女人一輩子也聽不夠的是「我愛你」三個字,《過把癮》里的杜梅拿刀架在方言的脖子上就是為了聽他說這三個字!沒錯,很多女性都很愛聽這三個字,而且是百聽不厭。每個女人都希望有人愛她,但是其實這些只是形式而已!真正的愛往往都是很深沉的,是把愛放在心裡的!這種愛,是沉靜;是一種內蘊深厚,雋永深沉的愛。它沒有曇花一現的驚艷,沒有「山無棱,天地絕,乃敢與君絕」的壯烈誓言。這是一種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愛;是攜手一起慢慢變老,共守日落日出從容的愛。這種愛,是流瀉指間清逸舒緩的琴音,滌盪浮躁的靈魂,舒展紛亂的心情,梳理出沉靜平和的人生。太熱烈奔放的愛總是易於枝頭凋落,而平和沉靜的愛卻是暗香持久,心香永恆。當火焰般燃燒的愛情化為灰燼,當愛情的潮水慢慢消去,守望在那裡的,依然是一顆寬大博愛的心,包容接受撫慰著那顆傷痕累累的心。當然,沉靜的愛絕不是沉悶的愛。那是心靈的守望,是一種心底深處深藏的真切牽掛。似清風,如明月,美麗而不媚俗,平和而不平庸,平靜卻不沉悶。透過愛的清清溪水,你會看到細石粒粒,看到游魚歡快地在溪水中游來游去。這種沉靜的愛所蘊含的美麗,是要用一輩子用心去讀的,才能在平淡真實中讀出鮮活和感動。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受苦的魂靈,不忍離去,於是留在了地府,並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於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於佛教的大乘。記得木村演的一部電影里曾經這樣詮釋「愛」,說愛一個人就是當他幸福的時候你比他更幸福,當他痛苦的時候你比他更痛苦……其實給別人幸福,被別人需要著,是一件能給自己帶來很大滿足與快樂的事情,至少我會很享受別人對自己的依戀,也同時依戀著別人,這是我與外部世界對話的方式,也願意相信這樣活著才算是完整而純粹的人生吧。看完了《宮》,很喜歡裡面的律。他從小就什麼都沒有,失去了父親,失去了皇太子之位,失去了宮。但是14年以後,雖然經過母親的一番明爭暗鬥,他原本可以獲得王位,但是為了保全自己愛的人,為了自己的良心,他毅然選擇了犧牲自我的方法。他頂替了信的莫須有的罪名,也頂替了母親暗中的罪行。這樣,皇室雖然恢復了太平,眾人皆大歡喜,然而律,還是一無所有地離開了皇宮,甚至是傷透了心地離開。彩京的不接受,恐怕是他心頭最大的傷痛。總覺得他的眼神充滿憂郁,臉上充滿了若有所思的神態。但是,也許他是感覺幸福的,因為他是為愛犧牲的,他成全了那麼多的人。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