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精衛填海造一個歷史故事
精衛填海,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回兒,名喚女娃,一日答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基於不同的研究視角,人們把「精衛填海」神話歸於不同的神話類型。顯然「精衛填海」神話屬於典型的變形神話,且屬於變形神話中的「死後托生」神話,即將靈魂託付給現實存在的一種物質。不僅如此『精衛填海」還屬於復仇神話,女娃生前與大海無冤無仇,但是卻不慎溺水身亡,如此與大海結下仇恨,化身為鳥終身進行填海的復仇事業。
有研究者認為:「中國上古神話中記錄了很多典型的非自然死亡,其中的意外讓今人看到了先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無能為力,同時也透出了生命的脆弱。」[1] 女娃的死就是一種因事故而亡,展現出了人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強大。著名作家茅盾則認為:「精衛與刑天是屬於同型的神話,都是描寫象徵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這是屬於道德意識的鳥獸神話
⑵ 精衛填海是什麼故事
精衛填海,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基於不同的研究視角,人們把「精衛填海」神話歸於不同的神話類型。顯然「精衛填海」神話屬於典型的變形神話,且屬於變形神話中的「死後托生」神話,即將靈魂託付給現實存在的一種物質。不僅如此『精衛填海」還屬於復仇神話,女娃生前與大海無冤無仇,但是卻不慎溺水身亡,如此與大海結下仇恨,化身為鳥終身進行填海的復仇事業。
有研究者認為:「中國上古神話中記錄了很多典型的非自然死亡,其中的意外讓今人看到了先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無能為力,同時也透出了生命的脆弱。」[1]女娃的死就是一種因事故而亡,展現出了人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強大。著名作家茅盾則認為:「精衛與刑天是屬於同型的神話,都是描寫象徵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這是屬於道德意識的鳥獸神話。」[2][3]
中文名
精衛填海
典型出處
先秦時代《山海經》
看精衛填海動畫
該服務由寶寶知道早教提供
點擊觀看
快速
導航
填海故事史籍記載神話蘊涵後世記念
神話解析
「精衛填海」神話源遠流長,對其內涵的解讀眾說紛紜。
對於「精衛填海」神話的解析,如袁珂認為精衛填海「表現了遭受自然災害的原始人類征服自然的渴望」。[4]此類解釋與長期影響中國的神話研究的馬克思對於神話的解釋有關。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們往往強調其精神價值,認為古人認識水平有限,無法正確認識自然反映自然,以想像、虛構、誇張的手段來描述史事而創造出神話,並且把「精衛填海」用「執著」、「矢志不渝」的主旨關鍵詞解說為先民戰勝自然的信念和理想,歌頌了「精衛」戰天斗地的豪情壯志,或者闡釋為對精衛悲壯與堅強的神話表達。
女娃
此外,倪濃水從敘事學角度將其解讀為「南北方文化斗爭」的一個寓言和象徵,「認為它是當時南北歷史文化和政治對抗的一種隱喻性神話敘事」。[5]
田兆元通過「東」與「山」要素分析認為「炎帝神農氏的東進失敗是敗在蚩尤氏手下,就相當一次溺水,化為精衛鳥表達炎帝部落失敗後還保持自己的精神理想,填海表達一種復仇對抗的情緒」。[6]
段玉明則認為「精衛填海」或是一個關於太陽的神話,敘述了一段太陽沉沒的故事。女娃是太陽的象徵,也是商的象徵,它的沉沒隱喻了商的覆滅。精衛努力的不過是要恢復一種舊有的太陽秩序,而其蘊涵的則是一種商人的復國願望。[7]
范正生根據「精衛填海」神話暗含的歷史信息,認為「精衛填海」是部族婚姻歷史事實的產物,是炎帝部落集團與少昊部落集團帝俊時代王子婚姻的真實反映,它實際描寫了炎帝公主女娃嫁與帝俊部落王子後思親的傷悲意緒,是對女性婚姻及命運悲劇的形象寫照,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和親」史事的反映。[8]
王紅旗認為在距現代7400年海平面上升達到最高點,「海岸線西進到今日太行山腳的京廣鐵路線一帶,此後海平面逐漸回落,海岸線也隨之東退。精衛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正是對上述滄海桑田變化的古老記憶。」[9]
迄今為止,較為明晰解讀「精衛填海」神話母題的,應推台灣神話學者杜而未。運用泛月亮神話理論,杜氏認為「精衛填海」是關於月亮盈縮母題的神話。杜氏的解讀多系附會,觀點雖新,卻難服人。
晝化為禽,夜化為少女
另外有一學派,高朋,李靜,孫蔚青等人則運用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理論方法對「精衛填海」神話的文化內涵進行解析,分析「精衛填海」神話展示的是遠古母系社會時期的鳥圖騰信仰,詮釋當時氏族制度下女性地位的高低,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某種民族精神。「精衛填海」神話展現出女性主義的悲劇精神和悲劇意識,是對以往「大團圓結局」神話的一種顛覆。[3][10]
通過神話文本的研究,挖掘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需要多元的視角。「精衛填海」神話是遠古人類留下的史事記錄,由於距今太遠,對其解說見仁見智。[11]
填海故事
基礎傳說
《山海經·北山經》傳說:
再往北二百里,是座發鳩山,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柘樹。山中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烏鴉,卻長著花腦袋、白嘴巴、紅足爪,名稱是精衛,它發出的叫聲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精衛鳥原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到東海遊玩。淹死在東海里沒有返回,就變成了精衛鳥,常常銜著西山的樹枝和石子,用來填塞東海。漳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黃河。[12]
民間版本
傳說,炎帝有個女兒叫女娃,女娃聰明伶俐,活潑可愛,美麗非凡,炎帝十分喜歡她。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個大孩子把小孩子當馬騎。小孩都累趴下了,大孩子還不肯罷休。女娃走過去,指著大孩子的腦門怒斥道:「你這個人太壞了,欺負小孩子算什麼本事,有力氣,去打虎打熊,人們會說你是英雄。」
精衛填海1
大孩子見女娃是個小姑娘,生得單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裡。他從小孩背上跳下來,走到女娃面前說:「我是海龍王的兒子,你是什麼人?竟敢來管我!」女娃說:「龍王的兒子有什麼了不起,我還是神農的女兒呢,以後你少到陸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掛到樹上曬干。」
龍王的兒子說:「我先讓你知道知道我的厲害,往後少管小爺的閑事。」說著動手就打。女娃從小跟著父親上山打獵,手腳十分靈活,力氣也不小,見對方蠻橫無禮,並不示弱,閃身躲開對方的拳頭,飛起一腿,將龍王的兒子踢個嘴啃泥。
龍王的兒子站起來,不肯服輸,揮拳又打,被女娃當胸一拳,打個昂面朝天。
龍王的兒子見打不過女娃,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過些天,女娃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開心,剛巧讓龍王的兒子發現了。他游過來,對女娃說:那天在陸地上讓你撿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門前,趕快認個錯,不然我興風作浪淹死你。
女娃倔強地說:「我沒錯,認什麼錯。」
龍王的兒子見女娃倔強,根本沒有服輸的意思,立即攪動海水,掀起狂風惡浪,女娃來不及掙扎,就被淹死了,永遠不回來了。[13]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靈變化做了一隻小鳥,名叫「精衛」。精衛長著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大小有點象烏鴉,住在北方的發鳩山。她被悲恨無情的海濤毀滅了自己,又想到別人也可能會被奪走年輕的生命,因此不斷地從西山銜來一條條小樹枝、一顆顆小石頭,丟進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她無休止地往來飛翔與西山和東海之間。[14]
精衛填海2
可是那咆哮的大海嘲笑她道:「小鳥兒,算了吧,就算你幹上百萬年,也別想將我填平!」
但是翱翔在高空的精衛堅決地回答說:「就算幹上一千萬年、一萬萬年,干到世界末日,我也要將你填平!」
「你為什麼恨我這樣深呢?」「因為你呀——奪取了我年輕的生命,將來還會有許多年輕無辜的生命要被你無情地奪去。」
「傻鳥兒,那麼你就干吧——干吧!」大海哈哈地大笑了。
精衛在高空悲嘯著:「我要乾的!我要乾的!我要永無休止地幹下去的!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總有一天我會把你填成平地!」
她飛翔著,嘯叫著,離開大海,又飛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樹枝銜來投進大海。她就這樣往復飛翔,從不休息,直到今天她還在做著這種工作。[15][16]
附會後說
炎帝愛女女娃游於東溺水而死。炎帝悲痛欲絕,女娃死後變為彩首、白喙、赤足的小鳥,隨神農狩獵,繞飛林中,悲鳴聲「精衛」,炎帝舉弓欲射,隨從稟告:「此鳥乃陛下之女所化!」炎帝心中一驚,放下弓箭,淚水盈眶,久久不能自己,許久之後才說:「就賜小鳥精衛之名吧!」精衛久久盤旋不肯離去。炎帝作歌:「精衛鳴兮天地動容!山木翠兮人為魚蟲!嬌女不能言兮吾至悲痛!海何以不平兮波濤洶涌!願子孫後代兮勿入海中!願吾民族兮永以大陸為榮!」精衛聽得神農「海何以不平」的歌詞,遂決心填平大海。於是每日銜西山之木石填於東海。[17][18]
精衛飛翔著、鳴叫著,離開大海,又飛回發鳩山去銜石子和樹枝。她銜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復飛翔,從不停息。後來,一隻海燕飛過東海時無意間看見了精衛,他為她的行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後,海燕為精衛大無畏的精神所打動,就與其結成了夫妻,生出許多小鳥,雌的像精衛,雄的像海燕。小精衛和她們的媽媽一樣,也去銜石填海。直到今天,它們還在做著這種工作。[19]
史籍記載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郭璞注《山海經》寫《山海經圖贊》有「精衛」條:「炎帝之女,化為精衛。沉形東海,靈爽西邁。乃銜木石,以填攸害。」)
《抱朴子·內篇》卷二:精衛填海,交讓遞生。
《博物志》卷三:有鳥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故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填東海。
《述異記》卷上:昔炎帝女溺死東海中,化為精衛,其名自呼。每銜西山木石填東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狀如精衛,生雄如海燕。今東海精衛誓水處,曾溺於此川,誓不飲其水。一名鳥誓,一名冤禽,又名志鳥,俗呼帝女雀。
《律學新說》:傘蓋山西北三十里曰發鳩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廟,濁漳水之源也。廟有像,神女三人,女侍手擎白鳩。俗言漳水欲漲,則白鳩先見。蓋以精衛之事而傅會也。
《樂律全書》:又西北三十里曰發鳩之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廟。宋政和間禱雨輒應,賜額曰「靈湫」,蓋濁漳水之源也。廟中塑如神女者三,傍有侍女,手擎白鳩,俗稱「三聖公主」,乃羊頭山神之女,為漳水之神。漳水欲漲,則白鳩先見,使民覺而防之,不至暴溺。羊頭山神,指神農也。然白鳩事,諸志未載,以其近怪,故不語耳。
《讀山海經十三首》: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夭(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顧亭林詩箋釋》: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亭林詩集》卷一《精衛》)
神話蘊涵
精衛填海神話中表現出了人類最本質最永恆的東西:對生存的恐慌,以及在這之上表現出來的人類的永恆的獨有的精神氣質。這些原型主題表現的都是先民緣於最基本的生存而產生的文化意識。這里的生存僅僅是一種對於生命的珍惜。緣於這種保存生命的初始本能,後世這種危機意識逐漸推延到更深更廣的程度。
危機原型
女娃溺水而死,女娃是炎帝的女兒,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先祖,這一過程表現的是先民的生活狀態。吳天明先生認為神話源於求生,神話是人類的文化,人類的產生就是神話產生的源頭。由於人類在生理上天然存在許多缺陷,人們不能夠依靠自己的體力來保證生存,在未知的自然環境中,任何一個事物都可能威脅到人們的生命。緣於這種原始的缺陷,人類需要不斷通過發展很多後天的能力來保證自己的生存。女娃無法抵擋大海給自己帶來的災禍,而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先民通過對女娃溺水這個事件的描述,表達了先民對於生存的憂慮。這一原型即為危機原型。[20]
圖騰崇拜原型
女娃冤死,精魂不散,化而為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人類學家泰勒提出了著名的「萬物有靈論」。他認為,在宗教產生之前,尚處在蠻荒狀態的原始人從對影子、回聲、呼吸、睡眠、水中影像等現象,尤其是對夢魔現象的感受,以為人自身有兩個實體:一為軀體,一為靈體。一者可即可離。在軀體腐爛以後,靈體仍然停留在空間與由生命者共居於人世。將這一觀念移至自然界,原始人篤信自然界萬物無一不附有靈體,其有靈性,如樹木山石、風雨雷電、日月星辰、飛禽走獸,在其可視的有形體背後深藏著無所不在的神靈。泰勒認為,這萬物有靈論乃是見諸原始世界的宗教情感的最初顯現。依據「萬物有靈論」的說法,先民自然認為世界萬物都有靈魂,不可隨意踐踏。當人類在感到生存困難的時候,或是感到外界強加於自身的壓力無法擺脫的時候,人們就會寄希望於一種人們認為強於自身的事物,比如鳥類。神話中有大鵬鳥,「其翼若垂天之雲」「傳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力量之強大令人憧憬。所以各國才有了各色各樣的圖騰崇拜和由此衍生出來的圖騰文化。這一原型即為圖騰崇拜原型。女娃化為精衛鳥,不僅是人類對於生命的一種珍惜,更是一種圖騰文化表現。[20]
死而復生原型
靈魂不死,女娃就在溺水後,靈魂附於鳥類,以精衛鳥的狀態復生了。這種死而復生的觀念在神話中比比皆是,只是復生形式不同而已。這一原型即為死而復生原型。恩格斯認為,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於是就產生了一種觀念:人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人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之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這時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系。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活著,那麼就沒有理由去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人類生生死死,千年萬年的延續,生與死對於人們來說,就是一個個靈魂不斷地駐足離去,萬物一體,靈魂可以隨來隨去,付諸於任何一種實體。因此就有了死而復生的主題,有了神靈,有了鬼魂。死亡之於先民是一種新生,就像鳳凰涅磐,每一次新生都是一次生命的升華。死而復生主題表達的是先民對生死的一種理解。[20]
復仇原型
精衛由於失去了生命,心中充滿了怨恨,恨無情的大海奪去了她年輕的生命,因此她常常飛到西山去銜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樹枝;展翅高飛,一直飛到東海。她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飛翔著,把石子或樹枝投下去,要想把大海填平。精衛是微小的,而大海的闊大的,這種行為無疑是愚蠢的,但這是它身為鳥類而唯一能表達仇恨的力一式。雖是一種無力的復仇,卻是充滿血性的復仇。復仇心理同樣源自於求生本能,正如一切生靈,生存是人類的本能慾望,一切人類的發展過程就是求生過程,因求生才有發展,生命是一切的本源。遠古時代,環境惡劣,生命因其脆弱而更顯得彌足珍貴。人類一開始為了生存而群居,群居本身就是一個利益關系結合體,目的還是為了個人生存。人類的個人意識開始形成時,自我保護意識也變得強烈起來,一旦生存遭受威脅,抵抗就成為一種本能。仇恨是因恐懼而產生的附加情緒。女娃被海水吞沒,失掉了生命,恐懼的情緒讓位於仇恨,生命受到侵犯的怨恨聚集於心中,就自然形成其有一定威力的抗爭。求生是本能,為了求生而抗爭亦是一種本能。這一原型即為復仇原型。[20]
女性悲劇原型
除此之外,從精衛填海這個神話故事中,人們還可以看出,上古神話已經開始了對女性形象的關注,通過女性的悲劇命運來完成上古神話悲劇意蘊的營造。精衛就是一個典型的具有悲劇意蘊的女主人公。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到一隻志在復仇、靠個人意志拯救蒼生的精衛鳥,這種演化看似是一個生命的終結和敗退,而實則是一種新生力量的形成,同時這種力量也帶著濃厚的女性主義色彩。從這個角度來說,精衛又可以算作是中國第一個悲劇女英雄,她不畏大海的浩瀚無情,為了拯救千千萬萬可能被大海繼續奪去生命的人而不懈奮斗一著。可以想像出,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一隻弱小的鳥兒艱難飛行,以其微薄之力,投人細石和微木,抱著「將以填滄海」之決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勞作著。而這一切,居然是由一個柔弱的女性來完成的。雖然她的付出可能是徒勞無益的,但她堅韌不拔的決心卻比大海還浩大。
這一神話體現了中國古代女性的悲劇精神,在殘酷的現實而前,她們表現出來不屈不撓、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精神,這是值得為之肅然起敬。如果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分析,強大的東海與弱小的精衛恰巧暗喻了這個世界上男權與女人,精衛的泳海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像女人必然與男人結合的宿命,但最後的結局卻是精衛的被毀滅,這也即暗喻了女人最終還是被男權制征服;精衛死後的英魂不屈地向東海進行矢志不渝的復仇,同樣,世間的女人在漫長的社會發展史上,對男權展開了永不屈服的抗爭。[10]
「精衛填海」與「女媧補天」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相似性的,都是女性或者女性魂靈作為神話的主角,作為主角的女性或者女性魂靈有著挑戰自然的鬥志,兩個神話故事中都沒有提到男性的位置和作用。通過對文獻的整理,很多學者認為「精衛填海」神話發生在父系氏族時期或者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階段。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通過對具體材料的結構分析,得出神話是矛盾對立的統一的結論。在神話里,就是這樣一些成對的東西的組合。如生/死、雌/雄、妻住夫家/夫住妻家、生食/熟食等等。神話的目的就提供一個克服某種矛盾(一種不可能的成就)的邏輯模型。[21]男性與女性的對立自人類存在後就產生了。「人類最早產生的分裂和對立,並非階級或族與族之間,而是相互依存於一個民族群落內的兩性——女人和男人。」[22]這也診釋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社會的兩性矛盾。氏族的管理權由女性轉向了男性,財產的繼承權由女性轉向了男性,這些必將激化女性與男性的對立,神話為人們在認知條件有限情況下的一種創作,是人們原始思維的一種必然反映,男性與女性間的對立在神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3]
總體而言,上古神話的悲劇意蘊著重彰顯的就是一種倫理道德品質,不是顧影自憐,不是自怨自艾,而是一種敢於反抗、敢於斗爭、敢於犧牲的精神
⑶ 精衛填海和負荊請罪是歷史故事,還是神話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精衛填海是神來話故事,先自秦時期,無文字可考,口耳相傳。負荊請罪是歷史故事,有具體的人和事,有文字記載,是真實的人物。寓言故事,顧名思義,以人或事物、動物來打比方,做比喻,講一個道理,通常是並不存在的事情,比如龜兔賽跑,狐假虎威,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這兩則都不是寓言故事。
⑷ 精衛填海是個什麼故事
「精衛填海」神話源遠流長,對其內涵的解讀眾說紛紜。
對於「精衛填海」神話的解析,如袁珂認為精衛填海「表現了遭受自然災害的原始人類征服自然的渴望」。[4] 此類解釋與長期影響中國的神話研究的馬克思對於神話的解釋有關。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們往往強調其精神價值,認為古人認識水平有限,無法正確認識自然反映自然,以想像、虛構、誇張的手段來描述史事而創造出神話,並且把「精衛填海」用「執著」、「矢志不渝」的主旨關鍵詞解說為先民戰勝自然的信念和理想,歌頌了「精衛」戰天斗地的豪情壯志,或者闡釋為對精衛悲壯與堅強的神話表達。
女娃
此外,倪濃水從敘事學角度將其解讀為「南北方文化斗爭」的一個寓言和象徵,「認為它是當時南北歷史文化和政治對抗的一種隱喻性神話敘事」。[5]
田兆元通過「東」與「山」要素分析認為「炎帝神農氏的東進失敗是敗在蚩尤氏手下,就相當一次溺水,化為精衛鳥表達炎帝部落失敗後還保持自己的精神理想,填海表達一種復仇對抗的情緒」。[6]
段玉明則認為「精衛填海」或是一個關於太陽的神話,敘述了一段太陽沉沒的故事。女娃是太陽的象徵,也是商的象徵,它的沉沒隱喻了商的覆滅。精衛努力的不過是要恢復一種舊有的太陽秩序,而其蘊涵的則是一種商人的復國願望。[7]
范正生根據「精衛填海」神話暗含的歷史信息,認為「精衛填海」是部族婚姻歷史事實的產物,是炎帝部落集團與少昊部落集團帝俊時代王子婚姻的真實反映,它實際描寫了炎帝公主女娃嫁與帝俊部落王子後思親的傷悲意緒,是對女性婚姻及命運悲劇的形象寫照,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和親」史事的反映。[8]
王紅旗認為在距現代7400年海平面上升達到最高點,「海岸線西進到今日太行山腳的京廣鐵路線一帶,此後海平面逐漸回落,海岸線也隨之東退。精衛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正是對上述滄海桑田變化的古老記憶。」[9]
迄今為止,較為明晰解讀「精衛填海」神話母題的,應推台灣神話學者杜而未。運用泛月亮神話理論,杜氏認為「精衛填海」是關於月亮盈縮母題的神話。杜氏的解讀多系附會,觀點雖新,卻難服人。
晝化為禽,夜化為少女
另外有一學派,高朋,李靜,孫蔚青等人則運用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理論方法對「精衛填海」神話的文化內涵進行解析,分析「精衛填海」神話展示的是遠古母系社會時期的鳥圖騰信仰,詮釋當時氏族制度下女性地位的高低,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某種民族精神。「精衛填海」神話展現出女性主義的悲劇精神和悲劇意識,是對以往「大團圓結局」神話的一種顛覆。
⑸ 精衛填海是神話故事,還是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
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