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程咬金是什麼歷史人物
程咬金是唐朝開國元勛,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隨唐太宗破宋金剛回,擒竇建德,降王答世充,玄武門事變助李世民奪得帝位;官至左衛大將軍,兼檢校屯營兵馬,封爵盧國公。
665年2月27日,程咬金在懷德里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謚號襄公,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
(1)程咬金是什麼歷史人物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由來
隋朝末年,政治腐敗,天下大亂。有一個強盜名叫尤俊達,他想搶奪隋煬帝的皇杠,就在全國物色膽略過人、武藝高強的人做助手。最後,他找到一個合適的人,名叫程咬金。
當時程咬金家很窮,母親體弱多病,全家全靠他在市場上賣竹筢子維持生活。尤俊達把程母接到自己的庄園里奉養,和程咬金兩個人搶劫皇杠,結果滿載而歸。
隋煬帝的皇杠有三次都是在押運途中被他們搶劫而光。不管押運皇杠的官兵有多少人、本領有多麼高強,都被從半路上殺出來的程咬金用斧頭殺的大敗而去。程咬金因為幫助尤俊達搶劫了許多皇杠,從此威名大震。
⑵ 歷史↙上程咬金祖籍是什麼地方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⑶ 歷史上程咬金是個什麼樣的人
程知節出身東平程氏,濟州東阿人。曾祖父程興,北齊兗州司馬。祖父程哲,北齊晉州司馬。父親程婁,濟州大中正,後追贈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程知節是唐初猛將,少驍勇,善於騎馬用槊擊刺。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年)起,盜賊蜂起,程咬金組織了一支數百人的武裝,護衛鄉里。後投奔瓦崗李密,得到重用,為內軍驃騎之一。李密在軍中挑選出勇烈之士八千人,隸屬四驃騎,分為左右,號稱內軍。李密曾自豪道:「此八千人可當百萬。」程知節領導其中一軍,受到李密厚待。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王世充與李密決戰。王世充軍攻擊單雄信部,李密派遣程知節及裴行儼增援。戰斗中,裴行儼中流矢墜馬,程知節連斬數人,抱起裴行儼向後撤退。追兵用槊刺穿他的身體,程知節將槊折斷,殺了追兵才逃脫。李密戰敗,王世充俘獲程知節,任命他為將軍,待之甚厚。619年(武德二年),因鄙夷王世充為人多詐,程知節與秦叔寶、吳黑闥、牛進達等數十人一起投唐,被任命為秦王府左三統軍。此後,程知節追隨秦王李世民,先後擊敗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每陣先登,屢立戰功,封宿國公。
唐武德七年,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爭位期間,程知節被外任為康州刺史,他對秦王說:「大王您的左膀右臂現在被一一斬除,身體還能長久保全嗎?知節就算死,也不能離開。」武德九年6月4日玄武門之變,程知節亦參與其中。玄武門之變後,拜太子右衛率,遷右武衛大將軍,實封七百戶。貞觀年間,歷任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與長孫無忌等代襲刺史,改封盧國公,授普州刺史。貞觀十七年(643年)拜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北門屯兵,加封鎮軍大將軍。太宗命人於凌煙閣繪制功臣二十四人畫像,程知節位列十九。
唐高宗永徽六年,遷左衛大將軍。唐高宗顯慶年間(655年-657年),程知節以蔥山道行軍總管領兵出征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為唐朝與西突厥第二次戰役。由於在恆篤城進行大屠殺,以及錯失戰機,返回後被免職。沒多久,授岐州刺史,持節岐州諸軍事。後上書請求辭官養老,高宗允之。665年2月26日(唐高宗麟德二年)二月七日,程知節在懷德里第去世,年七十七歲(虛歲),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謚號襄,贈絹布一千匹、米粟一千石,陪葬昭陵。
⑷ 程咬金是哪個朝代的人
隋末唐初人,是唐朝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程知節(589—665),字義貞,原名咬金,後更名版知節。漢族,濟州東阿權斑鳩店人。唐朝開國名將,封盧國公,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歷代小說演義等多有描寫(小說中慣稱「程咬金」),主要描寫程咬金為了生活,被迫劫道,後與十八條好漢聚義瓦崗寨,反抗暴隋的故事。演義中,程咬金個性鮮明,以「三板斧」的形象在民間廣為流傳。至於說他在瓦崗寨上為王,只是後世小說的杜撰。
http://ke..com/view/19930.htm
⑸ 歷史上的程咬金是什麼人
程咬金(589—665)漢族,中國濟州東阿斑鳩店人(現山東省東平縣斑鳩店),唐朝開國名將,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唐朝大將,封盧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十九。程咬金還是小說、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影視作品中描述的是,程咬金為了生活,被迫劫道,後與十八條好漢聚義瓦崗寨,
曾祖父:程興,北齊兗州司馬。
祖父:程哲,北齊晉州司馬。
父:程婁,濟州大中正,後追贈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
前夫人:孫氏,縣令陸兒第三女,封宿國夫人。貞觀二年六月廿一日薨於懷德里第,年三十一。
後夫人:清河崔氏,齊郡公崔遜之孫,隋任齊州別駕崔信之長女,顯慶三年十二月廿一日終於懷德里第(長安朱雀門街西第五街內有懷德坊),時年六十有七。
長子:程處嗣,明威將軍、桂州溎南府折沖都尉。唐書稱程處默,襲爵盧國公。
次子:程處亮,以功臣子尚唐太宗女清河公主李敬,授駙馬都尉、東阿縣開國公、左衛中郎將,終寧遠將軍。
少子:程處弼,官至右金吾將軍、汴州刺史,廣平郡開國公。
孫:程伯獻(?—738年),字尚賢,襲爵廣平郡公,終於鎮軍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贈戶部尚書,謚號庄。夫人南陽樊周,字大雅,司宗卿樊德慶之孫,恆州長史樊瓘之仲女,年五十四,先伯獻而薨。有二子:程若冰、程若水
曾孫:程若冰
曾孫:程若水
玄孫:程昌胤(725年—784年),程若水第二子,官殿中御史。四子:程肅模,程肅詠,程肅言,程肅敏。
玄孫:程昌締
玄孫:程昌穆
子:程處寸,官戶部郎中、綿州刺史。《全唐文補遺》第5輯32頁有其孫程翰林墓誌。
子:程處立,官相州城安縣令。《全唐文補遺》第4輯414頁有其與夫人和氏墓誌
反抗暴隋的故事。程咬金是一員福將,其三板斧相當厲害。
⑹ 歷史上有程咬金這個人嗎
歷史上的確有其人!!
濟州東阿(今山東東阿西南)人,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唐朝大將,封盧國公,凌煙閣二十四
程咬金是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後投瓦崗寨。失敗後歸順唐朝,西平突厥,功勞赫赫。此人憨厚耿直,手執板斧,常伏於半路殺出,故有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之說。
程咬金,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小說人物。他原名程(粵音咬)金,後稱程知節,是隋末唐初的人,在小說《隋唐演義》中,寫成程咬金。他是一個帶兵官,在隋末曾跟從李密、王世充等,後來跟隨李世民,討平隋末群雄,到唐高宗時,官至大將軍,後因率軍西征無功而罷官,正史中有傳。
在小說中,他是一員福將,用一對板斧為武器,武藝不太好,但運氣卻好。打仗時,遇到不強的對手,三板斧已經奏功,遇到強的對手,耍完三十六道板斧,仍無法取勝,便拍馬逃去。現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三十六道板斧」、「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等諺語,便出自這歷史小說人物。
生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卒於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七歲。隋末,程知節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後降唐,成為秦王李世民之骨幹成員。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命將開國功臣肖像,圖畫於皇宮凌煙閣,程知節即其中之一。程知節乃世家大族之後,其曾祖名程興,是北齊兗州司馬,其祖名程哲,是北齊晉州司馬,其父名程婁,是北齊濟州大中正,唐贈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
⑺ 程咬金是個什麼歷史(小說)人物
程咬金生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卒於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享年七十六歲。隋末,程知節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後降唐,成為秦王李世民之骨幹成員。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命將開國功臣肖像,圖畫於皇宮凌煙閣,程知節即其中之一。程知節乃世家大族之後,其曾祖名程興,是北齊兗州司馬,其祖名程哲,是北齊晉州司馬,其父名程婁,是北齊濟州大中正,唐贈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俗諺,中國人耳熟能詳。如果不 程知節 是這兩句俗語,估計提起程知節,除研究歷史的學者以外,肯定會面對茫茫然的臉,幾乎沒有人知道是誰。所以,通俗演義小說的民間力量,可以把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塗改(或美化或醜化)得與本來全非。 據史書記載,程咬金「少驍勇,善用馬槊。」(《舊唐書·程知節列傳》)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統治殘暴,驕奢荒淫,連年大興土木,不斷對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後,義軍相繼發展到百餘支之多,每支義軍少則數百人多至10餘萬,但規模都不是很大,同時也沒有政治目標,基本上是流動作戰,四處搶掠。程咬金為此聚集鄉里豪傑共保鄉里,以備義軍。由此可見他的出身應是地主階級。 經過七個年頭戰爭磨練,農民起義軍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逐漸克服地域觀念,散而復聚,走向聯合。至大業十三年左右,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三支強有力的起義軍,即: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竇建德、劉黑闥領導的河北義軍和杜伏威、輔公祏領導的江淮義軍。到了此時,程咬金這種地方的自保勢力已經無法維持下去,最後投奔了瓦崗軍李密部。 瓦崗軍原為東郡韋城(今河南浚縣東南)人翟讓所創,曾多次粉碎隋王朝的進剿。大業十二年(616年),曾參加楊玄感起兵的隋貴族後裔李密來到瓦崗寨,李密長於謀略,使瓦崗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翟讓遂主動推李密為主,上其號魏公。李密掌握大權之後,政治野心逐日暴露。為保住個人獨攬大權,他拉攏程咬金、秦叔寶等新歸附的人,以二人為「內軍」驃騎。「內軍」是李密從軍中挑選的8000個「勇士尤異者」,隸屬四位驃騎將,又分為左右兩隊,主要任務是保護李密。李密對內軍十分滿意,常說:「此八 千人可當百萬。」(《舊唐書·程知節列傳》)此後程咬金改名為程知節,大業十三年(617年)十月,正在瓦崗軍新老勢力矛盾逐漸尖銳化之際,李密搶先下毒手,設計斬殺了翟讓,獨掌大權。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隋洛陽守將王世充挑選精銳兵馬2萬餘人,馬2000餘匹,屯兵通濟渠(今河南孟縣境內)南,在渠上架起三座橋,以便與瓦崗軍決戰。李密在邙山南麓擺陣迎戰王世充,程知節領內馬軍,與李密安營在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市北)上,單雄信則領外馬軍,安營在偃師城(今河南偃師東)北。王世充部隊到達後,立即派出數百騎兵攻打單雄信。李密遂派程知節和裴行儼前去支援。裴行儼率先沖向敵陣,結果中流矢墜馬。程知節前去營救,立殺數人,王世充軍稍退,他乘機抱起裴行儼撤退。由於載了兩個人,程知節的戰馬負擔過重,被王世充軍追上。程知節不忍將裴行儼丟下,結果被一槊刺中,「刺槊洞過」,程知節回身折斷其槊,將執槊之敵斬於馬下,王世充軍不敢追趕,二人這才返回本軍。此戰,由於李密指揮不利,瓦崗軍包括程知節和裴行儼在內,共十餘員驍將遭受重創,實力大損。不久,李密戰敗降唐,瓦崗義軍失敗。 瓦崗軍失敗後,程知節和許多將領(其中包括秦瓊)因走投無路,而降於王世充。王世充得到程知節和秦瓊後,接遇甚厚。雖然如此,但是二人皆不滿王世充多詐。程知節曾對秦叔寶說:「世充器度淺狹,而多妄語,好為咒誓,乃巫師老嫗耳,豈是撥亂主乎?」(《舊唐書· 程知節列傳》)秦叔寶亦有同感,於是兩人開始找機會離開王世充。 武德二年(619年)閏二月十九日,王世充率部進犯唐朝谷州(治新安,今屬河南),王世充任命程知節為將軍,還任命秦叔寶為龍驤大將軍。王世充與唐軍交戰於九曲(今河南宜陽西北)。程知節、秦叔寶、吳黑闥、牛進達等都帶兵上陣,率幾十個親信騎馬向西跑了一百來步,然後下馬向王世充行禮,說道:「荷公接待,極欲報恩。公性猜貳,傍多扇惑,非仆託身之所,今謹奉辭 。」(《舊唐書· 程知節列傳》)隨即投奔投奔唐軍。王世充懾於二人的威名,不敢追逼。 二人歸唐後,唐高祖李淵讓他們跟隨秦王李世民。李世民久聞二人之名,十分尊重他們,任命程知節為秦王府左三統軍,秦叔寶則為馬軍總管。同李密一樣,李世民也在全軍中挑選了千餘精銳騎兵,皆著黑衣黑甲,分左右隊,由程知節、秦叔寶、尉遲敬德、翟長孫等驍將統領,號稱玄甲隊。每次沖鋒陷陣,李世民都披上黑甲親率玄甲隊作為先鋒,伺機進擊,所向披靡,敵人畏懼。從此,程知節在李世民手下作戰,程知節隨李世民破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又任左一馬軍總管,每次作戰都奮勇爭先。因功封為宿國公。如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在洛陽外圍作戰中,行台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帶兵巡營,猝與王世充軍遭遇,交戰不利,李世民即率玄甲隊馳赴救援,大敗王世充軍,俘其騎將葛彥璋,斬俘6000餘人,王世充逃回洛陽。到武德七年(624年),唐擊敗各割據勢力和農民起義軍,統一天下。 從太原起兵到統一全國過程中,李世民屢建奇勛,威望很高,並形成了以秦王府謀士和勇將為核心的實力雄厚的政治集團,程知節便是其中之一,對太子李建成構成嚴重威脅。李建成為保住太子地位及皇位繼承權,與齊王李元吉結交,共同反對李世民。由於程知節是李世民的骨幹,李建成便欲除之。武德七年,李建成向唐高祖進獻讒言,程知節被外放任康州刺史。程知節對李世民說:「大王手臂今並翦除,身必不久。知節以死不去,願速自全。」(《舊唐書· 程知節列傳》)此後兩年間,史書上無程知節的記載,不過估計程知節並沒離開秦王府。 武德九年六月,李建成在夜宴酒中下毒,致使李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數升。時突厥郁射設率數萬騎兵入塞,圍攻烏城(今山西盂縣西北)。李建成乘機推薦李元吉代李世民督諸軍北征,李淵命其率右武衛大將軍李藝等前去救援。李元吉奏請抽調秦王府勇將程知節、尉遲敬德、段志玄和秦叔寶等隨軍,以消弱李世民實力,然後乘機將其除掉。李世民得知李建成欲於為李元吉餞行時殺害他,遂與文臣武將商議,決定先發制人。四日清晨,李世民率程知節等伏兵玄武門內(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伏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奪取了皇位繼承權。初七,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十二日,李世民封賞功臣,程知節拜太子右衛率。七月,程知節遷右武衛大將軍。八月初八,李淵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程知節食實封七百戶。 貞觀中,程知節歷任瀘州(治瀘川,今四川瀘州市)都督,左領軍大將軍。與長孫無忌等人世襲刺史,改封盧國公,授普州刺史。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程知節名列其中,位於第十九名。 同年,程知節轉任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宮城北門駐軍,加封為鎮軍大將軍。 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程知節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擊其歌邏、處月二部落,斬首千餘級。十二月,程咬金引軍至鷹娑川,遇突厥強兵四萬騎,其前軍總管蘇定方師五百騎馳迎沖擊,西突厥大敗,追奔二十里,殺獲一千五百多人,繳獲的戰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勝計。副大總管王文度非常急妒蘇定方的大功,對程咬金說:「現在雖說是獲勝,但官軍也有死傷,千萬不要急追敵寇,應自結方陣,慢慢謹慎前行,敵則戰,萬全之策。」更出格的是,王文度還對人講皇上有密旨給他自己,讓程咬金及全軍歸他指揮,並下令軍隊不許深入追敵。可憐遠道萬里的唐軍士卒終日騎行馬上,嚴冬朔風,身被重甲緩緩而行,糧草不繼,人馬相繼凍病而死。蘇定方勸程咬金:「我們出師目的是為了殲敵,現在反而坐困自守,敵來必敗,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為大將,怎麼可能又密詔副手發號施令,其中肯定有詐。請下令把王文度抓起來,飛表上奏皇上弄個清楚。」英雄老矣,此時程咬金全無青壯年時代的銳氣,搖頭不從。 唐軍至恆篤城,有胡人數千歸降。王文度說:「這些人等我們離開,肯定又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掉,還能得大筆資財。」蘇定方切諫:「這樣干我們自己倒成賊了,怎能稱得上是為國伐叛!」程咬金默許王文度。幾千胡人被殺得干凈,王文度「分其財,獨定方不受」,史書雖未明講程大將軍也貪財寶,但「獨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兒。回師以後,事情敗露,王文度因矯詔當死,特除名免職。程咬金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大英雄晚節不保,殺降利財,貪生怕死,令人遺憾。雖然不久又被朝廷起用為刺史,畢竟氣短,程咬金上表退休。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終於家。贈驃騎大將軍,賠葬昭陵。 其子程懷默,襲盧國公爵;程懷亮,以功臣之子娶太宗女清河公主,授駙馬都尉、左衛中郎將;少子程懷弼,官至右金吾將軍。 《程知節墓誌銘》載:程知節以「麟德二年二月七日,染疾甍於懷德里第,春秋七十有七」。可知程知節的生年應在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
⑻ 程咬金是什麼歷史人物
程咬金是唐朝開國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驍勇善戰,善用馬槊。隋朝末年,加入瓦崗軍,擔任內軍驃騎,兵敗投順王世充。武德初年,歸降大唐,跟隨秦王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屢立戰功,冊封宿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網路》
程咬金是唐朝開國的有名將領,曾經在李密的賬下效力,而之後歸投唐軍也就成了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干將。程咬金是山東人,並且程咬金的家族世代為官,自小程咬金就擅長騎射,有著非常好的身手。會發現在如今的各類小說以及記載中,程咬金都被描寫成一副非常肖勇上傳的大漢形象。
程咬金在年少的時候,當時正值隋朝末年,應為隋煬帝的歡迎舞蹈,還有當時社會階層的混亂,百姓可以說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就有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程咬金在當時年少熱血也就加入了起義軍中,而之後就被瓦崗軍器重。但是沒有想到李密指揮不力,程咬金的軍隊也受到了重創,無奈之下就投降了王世充就進入了唐朝的部下。
於是程咬金就和秦書寶認識了,兩個人同樣都非常的威猛,之後也被李世民賞識,程咬金為李唐一統天下,可以說貢獻了很大。程咬金是非常勇猛和有膽量的將軍,甚至曾經在瓦崗山中還是一個土皇帝。程咬金就是亂世中的豪傑,草莽中的英雄,有著識人之能,知道怎麼選擇明主,所以在之後也有了非常大的榮譽和成就。
⑼ 程咬金是哪個朝代的人
唐朝抄
程咬金(589年-襲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末天下大亂,程咬金先後入瓦崗軍、投王世充、降唐。隨太宗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國公。預玄武門之變,歷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改封盧國公,授普州刺史,代襲。
麟德二年去世,追贈為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於昭陵。謚曰襄。其事跡常見於各種文學作品。
⑽ 程咬金歷史人物事跡有哪些
程咬金來(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自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麟德二年去世,追贈為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於昭陵。謚曰襄。其事跡常見於各種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