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評價心得感受

歷史人物評價心得感受

發布時間:2021-03-02 02:50:10

A. 讀「怎樣評價歷史人物」心得

讀史可以讓人明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
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忘記歷史,就會在發展中迷失方向,引起混亂,就會在發展中出現倒退和冒進的錯誤、以致反復折騰,付出慘重的代價,得到血淋淋的教訓。因此,作為一個民族,必須客觀公正的評價自己的歷史,尤其對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必須進行客觀公正的的評價,才能統一認識,明確發展方向,我想這一點應該沒有人會反對的。
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必須拋棄主觀主義和唯心主義,特別要拋棄意識形態的僵化思維,絕對不要掩飾錯誤,也不要誇大成績;不要塗脂抹粉,也不要抹黑污衊。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必須做到客觀公正,切記不可陷入不是高大全,就是假惡丑的慣性思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一定要尊重歷史事實,一定要抓大放小,要緊緊抓住主要的、關鍵的、重點的史實進行分析和探討,千萬不能在細枝末節上糾纏不清。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一定理性平實,有理有據。這樣得出的結論才能讓人樂於接受,才能激勵或警醒後人!
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是蔣介石,還是毛澤東!你都必須接受歷史的檢驗和評價!毛左對現實很不滿,在網上牢騷滿腹,甚至破口大罵,這個其實很正常。本來嘛,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實問題確實很多,對現實不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能完全不顧歷史事實,對毛時代歌功頌德,大肆鼓吹毛時代幸福的生活,重新把毛澤東推上神壇,搞的跟邪教一樣,這樣只會嚴重誤導青少年,影響國家的發展、進步、繁榮與穩定,這就不對了。毛澤東真的是人民的大救星嗎?蔣介石真的是反動透頂的人民公敵嗎?根據現有的資料就知道這是多麼荒謬的結論,是完全不符合歷史的真相的,也是嚴重不符合我們的常識的。毛左們動不動就說誰誰誰,你們沒資格評價毛澤東。只要誰對毛澤東稍有負面的評價,馬上就會有毛左們跳出來,給你扣帽子、打棍子,上綱上線的進行批判。我想問問毛左們,你們毛左又有什麼資格不讓別人評價毛澤東呢?你們有什麼資格肯定、歌頌、崇拜、鼓吹毛澤東呢?那不是搞邪教嗎?毛左們的邏輯就是只許自己評價,不許別人評價,你毛左有什麼資格這么蠻橫和霸氣呢?
實際上,我覺得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根本不是什麼資格不資格的問題,也根本不存在什麼資格不資格的問題。歷史是人創造的,歷史也是由人來評價的。我們社會應該開創一個人人都敢於探索歷史真相,人人都可以評價歷史,人人都敢於評價歷史的大好局面。我們絕對不能為尊者諱,絕不能讓歷史真相湮沒無聞,絕不能用虛假的經過包裝的偽歷史來誤導年輕一代,絕不能容許歷史的悲劇重演,絕不能因無知而讓社會陷入動盪和動亂。當然,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對歷史的評價肯定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甚至會荒謬絕倫。這沒什麼可怕的,必須允許別人評價,不懼怕別人評價,通過大家一起研究,分析、討論、爭辯、驗證,歷史的真相必定會逐步浮出水面,歷史的結論也會慢慢的逼近客觀公正。
現在對蔣介石和毛澤東的評價為什麼爭議不斷,不同的群體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呢?根本原因就在於不滿足幾個基本條件,首先是許多歷史的資料未解密,歷史的真相被人為掩蓋,當然不能得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其次就是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評價標准。不同的人出於各自的目的,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按自己的標准去進行評價,當然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這樣不但不能形成共識,反而造成矛盾對立,搞的水火不容,造成社會的分裂。
1.評價歷史的必要性:
如果一個民族不熟悉歷史,就會在發展中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甚至出現混亂和倒退,以致反復折騰,付出慘重的代價,得到血淋淋的教訓。
2.評價歷史的前提條件:
公開全部的歷史資料,盡可能還原歷史真相。
拋棄意識形態的僵化思維,避免先入為主的慣性思維,拋棄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維。
3.評價歷史的標准:
是否有利於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
是否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是否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和價值。
4.評價歷史的主體:
人民才是評價歷史的主體。
必須全體公民參與,官方與民間互動,專家與草根合作,共同參與評價!
5.評價歷史的作用:
搞清楚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明確發展方向。
減少分歧,統一認識,形成合力,少走彎路。
防止歷史的悲劇重演。

B. 一個關於中國歷史人物的感想

周恩來同志始終嚴以律己、廉潔奉公,集中表現為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周恩來同志畢生周恩來同志嚴以律己、艱苦樸素,只求奉獻、不思回報。他說:「對自己應該自勉自勵,應該嚴一點,對人家應該寬一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經常告誡領導幹部要過好思想關、政治關、社會關、親屬關和生活關,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操守和優良作風。他對自己的工作,總是經常進行反思,自覺開展自我批評、自我總結、自我考察、自我完善,從不文過飾非。他身居高位,但從不搞特殊化,凡要求黨員和群眾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說:「精神生活方面,我們應該把整個身心放在共產主義事業上,以人民的疾苦為憂,以世界的前途為念。這樣,我們的政治責任感就會加強,精神境界就會高尚。」「物質生活方面,我們領導幹部應該知足常樂,要覺得自己的物質待遇夠了,甚至於過了,覺得少一點好,人家分給我們的多了就應該居之不安。要使艱苦樸素成為我們的美德。」他睡的是普通木板床,他的衣服補了又補。他嚴格要求自己的親屬,給他們訂立了「十條家規」,從沒有利用自己的權力為自己或親朋好友謀過半點私利。他身後沒有留下任何個人財產,他和鄧穎超同志一生中的全部工資積蓄都交了黨費,他的骨灰撒在祖國的江河大地上。他說:「我們這一輩子和這一個時代的人多付出一點代價,是為後代更好地享受社會主義幸福」。周恩來同志一生心底無私,嚴以律己,廉潔奉公,是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典範。

C. 談談你對一個歷史人物的感受和思考800字

一代名將鄧艾的悲劇結局:

鄧艾在伐蜀一戰中,行險而成大功,滅掉蜀國,這足以讓他青史留名了。他作為一位軍事將領,是合格的,但是在政治方面就顯得遲鈍弱智了。綜合起來看,可以說鄧艾的謀逆冤案除了鍾會刻意構陷,和底下差點被他殺掉的部下舉報有關外,自己滅蜀後的一些不恰當言行也有很大關系。
鄧艾傳記里談到一些穩定蜀國局勢舉措,封拜劉禪父子,蜀國原來官員拜為王官,或領艾營官,任命師纂為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各郡。這些屬於政治安排,鄧艾在沒有請示魏國帶頭大哥司馬昭情況下作出的,實在是不妥,即使這些措施是恰當的,也不行,程序不合規矩。作為一位權臣的司馬昭,對權力是很敏感的,鄧艾明顯的越權行為,司馬昭是怎麼反應的呢?他以皇帝的名義在給鄧艾的詔書中,首先肯定了他的滅蜀功赫赫戰功,並作出封賞決定:」封鄧艾太尉(魏國三公之一),增邑兩萬戶(就是兩萬戶稅賦作為俸祿),封子二人為亭侯,各食邑千戶。應該說司馬昭對鄧艾父子封賞很豐厚了,算是對得起他了。
而鄧艾給司馬昭的匯報中寫道,厚待劉禪父子,做個榜樣給吳國看,同時一方面組織3萬軍隊煮鹽(籌措軍事開支),同時作舟船,為伐吳作軍事准備。同時派使臣出使東吳,告以利害,作政治宣傳工作,同時開放廣陵(揚州),城陽,接待投降的吳人。所謂"吳必歸化,可不征而定」。
司馬昭對此事很重視,專門派監軍衛瓘去告訴鄧艾:「事當虛報,不宜輒行」其實是明確告訴鄧艾前面那些舉措不經請示,這種處理方式是不對的,後面那句是對他報告的答復,意思是現在施行不合適。
鄧艾政治智商真讓人捉急,司馬昭已經把話說到這份上了,這個鄧艾不知是沒聽懂,還是「一根筋」的毛病發作,又再次打報告給司馬昭對前面的行事舉措的原因進行解釋,引經據典,」有以安社稷了,利國家,專之可也!「這句話太直了,這個國還是魏國,司馬昭基本掌握了魏國朝局,但名義上還是曹家天下。伐吳不伐吳,更取決於政治需要。鄧艾不明白司馬昭的現在位置很微妙,像周易《乾卦》九四:」或躍在淵「,再進一步就是《乾》卦九五:」飛龍在天「。所以現在最優先考慮的是取代曹氏,建立新朝。

D. 歷史人物評價的讀後感

何為英雄(論項羽)

說到項羽,其人在我小時候的心目中就跟大俠似的,一個人就能殺掉上百人,騎著一匹駿馬南征北戰,力拔山兮氣蓋世,還擁有虞姬那樣漂亮忠心的美人,就連死都那麼有骨氣,不肯苟全性命,這樣的英雄一易得民心,據說當初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項羽死後,楚地除了魯地外都歸順了漢王,因為魯地人恪守禮儀,誓死為項王守節,所以漢王就拿來項王的頭,給魯地人看,魯地百姓知道項王的確死了,才投降了漢王。
現在,我覺得項羽擁有的更多的是人格魅力,尤其是義和氣,但它們不免掩蓋了他性格的弱點,在「時」不利時,這弱點自然就顯露出來了。
這里有件趣事兒,話說鴻門宴後,項羽率軍屠戮咸陽,燒毀了秦宮室,大火燒了整整三個月都沒熄滅,有人勸導項王說:「關中地區有山河阻塞四方,土地肥沃,您可以在這里建立都城,肯定能稱霸天下。」項王看見秦的宮室都已經被大火燒得一片狼籍,有加上心裡懷念故土,只想東歸,於是說:「富貴不歸故鄉,就像穿著錦綉衣裳在夜間行走一樣,怎麼能讓人看到我的榮華富貴呢?」那人聽了,就私下嘲笑項王說:「很多人說,楚國人就像是沐猴戴了人的帽子,裝人,果真如此。」項王聽了這話,就把那人烹殺了。那人說的話後來被引申為一個成語,叫「沐猴而冠」按照項羽的性格是絕對受不了這樣的嘲諷的。
同項羽比起來,劉邦在這方面就作得很好,不管是在鴻門宴偷偷溜走,還是在皋城的「我寧願鬥智,就是不跟你比力氣!」等等的事,都體現了他「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的性格優勢。
由此看來,能稱霸天下的英雄,不一定就是才氣過人,舉世無雙的英雄。

從劉邦與項羽的成敗看統帥人才素質

據《史記》記載,秦朝末年,劉邦、項羽都曾經親眼目睹中華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的尊容與威儀。可這兩位差距頗大,兩個人見到始皇帝也都說過一句好像發誓賭願的話,話講得很有意思。劉邦見到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帝說:「大丈夫當如是也!」好像只有秦始皇是大丈夫,其他人都是小丈夫了!羨慕之情隱在了話的裡面。項羽更直率,他說:「我必取而代之!」。這廝膽子也忒大了,多虧其叔父掩其口逃走,也多虧人多雜亂,始皇帝沒聽見。否則,項羽就不可能演出那幕「霸王別姬」了,早就「屍、首相別」了。那時代也是一個競爭乳酪的時代,最大塊的乳酪就是秦王朝的天下。秦王朝這塊大乳酪真誘惑人呀!呵!這大塊乳酪!饞得六國後裔以及那些有野心的人,都瞪著眼睛看著。劉邦、項羽也不例外。後來,天下歸了劉邦那廝,後世很多人鳴不平。那意思就是說,大好天下歸項羽還可以,還說得過去!你劉邦算什麼呀?人們的不平影響不了劉邦這個流氓「痞子」做大漢的開國皇帝。

粗略分析,這倆位有共同的愛好,都是不願意讀書的人。要是真叫起真兒來,還真值得仔細推敲一番。剛才說了說你眼中的乳酪。下面再說一下乳酪時代的你。你——就是想得到乳酪的那個人。借用劉邦和項羽的成敗,闡明其中的道理。

一、劉、項成敗對創業和守成的人才觀的啟示

1、創業人才不必求全責備——項羽輸在識人用人上創業和守成難度都很大,只是側重點不一樣。因而重點任務也不一樣,完成任務的方式也存在著很大差距。在創業階段和守成階段對人才的評價任用有很大差別:創業時期多傾向於重才輕德;守成時期往往要求德才兼備。

2、順應時代潮流至關重要——項羽輸在對天下形勢判斷上現在先比較一下劉邦、項羽。兩個同一個乳酪時代的人,一個是乳酪時代的「流氓」,一個是乳酪時代的悲劇英雄。兩個人的因果結局很能啟發人。其個人素質與結局應驗了一種因果關系,這結局驗證了兩句話:

第一句: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
第二句:世界發展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這兩句話要理性分析,別感情用事。這個「德」包含現在所說的能力和素養,但更突出體現在統帥人物的品質方面。秦亡,楚(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漢(封劉邦為漢王)相爭約四年。劉邦獲勝。其實,在鴻門宴上,項羽的謀士被尊為亞父的范增,早就看出劉邦的行為與志向了。所以,在殺不了劉邦時,恨恨的劍斬玉斗,大呼「遂成豎子之名!」

二、兩人相比較,劉邦得到秦王朝天下這塊大乳酪,順理成章。

主要原因有: 1、約束行為,以待天時。 劉邦志在獲得大乳酪,收斂了自己流氓行為,「婦女無所幸」「觀其志不在小……此天子氣也」,攻下秦都,封咸陽府庫,以待項羽。占天時,積蓄力量,主動作為。項羽則佔有劉邦打下的咸陽,焚秦宮室,毀阿房宮,搶劫婦女,掠奪財寶,顯示出志大才疏,不重視在百姓中樹立形象,軍隊紀律渙散,逐漸失去人心。

2、約法三章,昭信天下。 漢王劉邦聽蕭何計策,約法三章,取信於民;項羽焚燒秦宮室,掠美人財物,成為劉氏大仁大義的反面陪襯。

3、屈尊攬才,接受忠諫。 大將韓信、謀士張良、相國蕭何,像陳平、周勃、夏侯嬰等人才濟濟,俱為所用。築台拜將,親授帥符。對有利於得到大乳酪的要求、計策,迅速決策;項羽則優柔寡斷,終婦人之心,用人必親近,不會用人,加上決策失誤,最終失去大好機會。

4、用人以才,不論出身。 劉邦接受謀士的建議,用人不論身份和名聲。韓信受辱胯下,陳平盜嫂,樊噲乃殺狗屠夫。至於文化人如酈生、陸賈、李左車、蒯徹等亦盡為之用,以展其才,這叫用人之長,容人之短;項羽任韓信為執戟郎,大材小用,不會用人,不會識人,賢愚不分,任人唯親,項氏集團奸細內出,終壞大事。

5、能識大體、顧全大局。 劉邦能審時度勢,伺機以待天時。這是劉邦認可的比較理性的思考。項羽則剛愎自用,感情處事,加之婦人之仁,不識大體,最終毀掉最可能獲得大乳酪的大局。正是,「長城」非他毀,自毀也!

6、隱忍屈辱,不亂大謀。 一個人有野心或雄心誰都管不了,能在巨大的屈辱面前當孫子或裝孫子,不是誰都能行!劉邦行!項羽不行!大丈夫能伸能屈,從這一點也可以預見出,誰最後可能獲得勝利了!劉邦兵敗,蓄積力量,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兵敗,認為「天亡我也」,不過烏江,自刎垓下。

7、大的氣量,能容他人。 劉邦能容納那些有個性的人才,尤其是在關鍵時刻。大將軍韓信攻克齊地,自立假齊王,並奏報劉邦。劉邦接到奏報,正在猶豫。張良一捅他,劉邦馬上反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齊王,不做假齊王!」於是封韓信為齊王。項羽則好大喜功,亂封諸王,引火燒身,四面樹敵,成眾怨之的。雖然,人們敢怒不敢言,但是義軍內部已是貌合神離,只保留著一種可怕的團結局面。

8、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可以說劉邦有用人的專長,加上那些謀士的策劃與參謀,基本成功完成了關鍵的幾件大事。劉邦也敢於在登基做皇帝後的大宴群臣的慶功會上公開講,自己的能力不及「三傑」(韓信、張良、蕭何),又很不謙虛但很實在地說道,「我能用之!」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劉邦則善於「將將」(統帥大將)。項羽不懂知人善任,氣走了亞父范增,眾叛親離。

以上歸納雖然不完整、不全面。只是簡單的一一作了些比較。但從中可以看出:劉邦取勝有因,項羽失敗有果。你有什麼想法?總之,想創造屬於自己的乳酪,還別說大乳酪,要有理性的頭腦,如判斷能力、應變能力、決策能力、反應能力、用人能力(能團結人抱團打天下)。在用人上不要絕對的在乎知識的多少(我本人不反對知識多)。但不能只局限在知識這一面,尤其是當代用人,不能唯學歷。有學歷沒見識,知識是死的,沒用。只要有見識,知識才是活的!
關於項羽的成語故事

項羽是我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關的許多事跡後來逐漸演化為成語。在一人身上發生這么多的成語故事,實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取而代之——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遊經過會稽(今江蘇蘇州),項羽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

先發制人——陳勝起義後,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於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見項羽時說:「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於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當十——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巨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 十」 。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逼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劉邦。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劉邦,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庄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劉邦。劉邦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劉邦借機脫離險境。

沐猴而冠——滅秦之後,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綾走路,沒有人知道」為借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項羽聞聽此言,就殺了說這話的人。

四面楚歌——因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謀臣和百姓的支持,項羽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劉邦軍隊圍得水泄不通。夜間軍營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見大勢已去,率眾殺出重圍,逃至烏江邊,因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此外,還有「坐不安席」、「秋毫無犯」、「不拘小節」、「暗渡陳倉」等成語與項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E. 寫對歷史的評價 對英雄人物的評價 和我的感想300字

清復明時節雨風風,路上行人慾斷制魂,清明節是我國人民悼念逝者、寄託哀思、緬懷先人的傳統的節日。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讀了英雄人物故事的書。上面記載著董存瑞、邱少雲、雷鋒、劉胡蘭等等英雄人物事跡。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的打動了人。 
劉胡蘭出生在山西省一個貧窮的家庭,從小受黨的教育參加了革命,十四歲入黨。1947年敵人突然襲擊他們的村莊,劉胡蘭鎮靜地站在敵人面前說:「只要一口氣活著,就要為人民干到底,決不投降,她在敵人的鍘刀下,寧死不屈,犧牲的時候只有十五歲。毛主席為他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讀了英雄的故事,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們為了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尊嚴,前仆後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面對這些英雄們,我怎能不肅然起敬?我怎能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告慰英烈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我們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懂得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我們要愛祖國,要發奮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請想信我們吧!因為你們就是我們的榜樣。」 

F. 歷史的人物分析與感想怎麼寫

首先得了解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 然後重點舉出一些事例來看看人物的性格特徵,最好是該人物與眾不同的性格,感想就是自己的真情實感呀。從這個人物身上你學到了什麼 他的那些生命特質最吸引你或者說引起你的共鳴

G. 介紹一位歷史人物的主要事件並談談你的感受.最好是唐太宗!急急急,現在就要

你好,我介紹一個關於唐太宗的事件,完全手工打字,供參考: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的有為之君,創立了封建時代的有一個盛世——貞觀之治。史官都說這與唐太宗善於納諫,談到納諫,就不得不提另外一個人物——魏徵。魏徵是在玄武門之變之後,由敵方轉為李世民手下的,正是這個善於納諫的魏徵,與李世民演繹了君臣一體的傳說,有力地把李世民推上了歷史明君之位。但好多人並不知道,李世民聽取了魏徵很多建議,但也有不聽魏徵進諫之言的歷史記載。

侯君集受太宗之命攻打高昌,高昌國曾是唐的屬國,國王鞠文泰在西突厥分裂後同唐朝反目,率兵攻打同是唐朝屬國,唐朝交涉未果,發布檄文,以侯君集為帥,率二十萬問罪之師討伐不臣的高昌鞠文泰,鞠文泰連病帶嚇死掉了。其子鞠智盛即位抵擋不住,最後向唐朝投降。如何處置高昌國的善後,唐朝內部意見不一,魏徵進諫:保留高昌國,鞠文泰的兒子繼續當國王,這樣可以減少國家費用,太宗沒有聽取魏徵意見,改高昌為西州,設立安西都護府,留兵鎮守。

事實證明,太宗的意見顯然比魏徵技高一籌,可見太宗善於納諫,他是善於採納正確的意見,而不能說唐太宗善於聽取魏徵的意見。這樣的事例還有的,有興趣的話再看貞觀政要,研究下唐史還有發現的。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評價心得感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