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定襄神山歷史名人

定襄神山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2 02:40:56

⑴ 我請問有山西定襄縣神山村的人嗎

我2015年的目標就是搞定2014年那些原定於2013年要完成的安排。不為別的,只為兌現我2012年時要完成的2011年計劃的諾言!

⑵ 山西臨汾歷史名人有哪些

1、衛青: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後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於,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2、霍去病: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時期名將、軍事家,名將衛青外甥,大司馬霍光兄長。善於騎射,勇猛果斷。十七歲,拜驃姚校尉,追隨大將軍衛青,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拜驃騎將軍,封為冠軍侯。

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兩次參加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漠北之戰後,封狼居胥,大捷而歸,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3、柴紹:字嗣昌,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市)人 。唐朝初年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幼以任俠聞,矯捷有勇力。初仕隋朝,為元德太子千牛備身,迎娶唐國公李淵之女平陽昭公主為妻子。唐國公李淵起兵,領馬軍總管,率先登城陷陣。

武德初年,從秦王李世民征戰四方,積功封為霍國公。貞觀初年,拜右衛大將軍,出為華州刺史,轉左衛大將軍。參與定襄之戰,從滅東突厥,累加鎮軍大將軍,平定梁師都,改封譙國公。

4、霍光:字子孟,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大臣,政治家,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弟、漢昭帝皇後上官氏外祖父、漢宣帝皇後霍成君之父。身材魁梧,皮膚白皙,眉目疏朗,胡須長美。不學無術,忠誠勤懇。

初以門蔭,選為郎官,歷任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宿衛公正,勤勞國家。漢武帝臨終時,拜大將軍、大司馬,受命託孤輔政,封為博陸侯。輔佐漢昭帝,解除上官桀擁立劉旦陰謀,廢立昌邑王劉賀,擁立漢宣帝即位,掌權攝政,權傾朝野。

5、賈充:字公閭,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東北)人,三國曹魏末期至西晉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賈逵之子。西晉王朝的開國元勛。賈充曾參與鎮壓淮南二叛和弒殺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馬氏信任,其女兒賈褒(一名荃)及賈南風分別嫁予司馬炎弟司馬攸及次子司馬衷。

與司馬氏結為姻親,地位顯赫。晉朝建立後,轉任車騎將軍、散騎常侍、尚書僕射,後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職。更封魯郡公。咸寧末,為使持節、假黃鉞、大都督征討吳國。吳國平定後,增邑八千戶。

⑶ 山西名人的功績和事例

衛青
衛青,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人。他的母親在平陽公主家做女僕,因丈夫姓衛,她就被稱為衛媼。平陽公主原號陽信長公主,是漢武帝的姐姐,因嫁與平陽侯曹壽(漢初名臣曹參之曾孫)為妻,所以也稱平陽公主。

衛媼生有一男三女,即兒子長君,長女君孺、次女少兒、三女子夫。丈夫死後,她仍在平陽侯家中幫佣,與同在平陽侯家中做事的縣吏鄭季私通,生了衛青。衛青在母親的關懷下渡過了童年。後來,他的母親感覺供養他非常艱苦,就把他送到了親生父親鄭季的家裡。但鄭季的夫人根本看不起衛青這個私生子,讓他到山上放羊,鄭家的幾個兒子也不把衛青看成手足兄弟,隨意苛責。衛青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受盡了苦難,在他的性格形成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次,衛青跟隨別人來到甘泉宮,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後說:「你現在窮困,將來定為貴人,官至封侯。」衛青笑道:「我身為人奴,只求免遭笞罵,已是萬幸,哪裡談得上立功封侯呢?」

衛青長大後,不願再受鄭家的奴役,便回到母親身邊。平陽公主看到衛青已長成了一個相貌堂堂的彪形大漢,非常喜歡,就讓他做了自己的騎奴。每當公主出行,衛青即騎馬相隨。雖然沒有一官半職,但與在鄭家時的情景相比已是天壤之別。衛青聰明好學,漸漸學到了一些文化知識,懂得了一些上層階級禮節。他怨恨鄭家對他沒有一點親情,決定冒姓為衛,完全與鄭家斷絕關系。

公元前 139年春,衛青的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選入宮中,衛青也被召到建章宮當差。這是衛青命運的一大轉折點。

衛子夫入宮不久,就有了身孕,引起了陳皇後的嫉妒。陳皇後就是漢武帝姑姑的女兒,當年曾讓他許下「金屋藏嬌」誓言的陳阿嬌,與漢武帝成親後,被立為皇後,但一直未能給漢武帝生一個兒子。她擔心衛子夫一旦生下的是個男孩,那就會被立為太子,而衛子夫也就會因為兒子的關系,青雲直上,成為皇後。這對她的地位無異是一個很大的威脅。但是,眼下衛子夫正得漢武帝的寵幸,陳皇後對她不敢加害,就找母親大長公主訴屈。大長公主是漢武帝的姑姑,為了給女兒出氣,嫁禍於衛青。她找了一個借口,把衛青抓了起來,並准備處死。衛青當騎奴時結識的好友公孫敖聽到了消息,馬上召集了幾名壯士,趕往搶救,把衛青從死亡的邊緣奪了回來。另一方面,公孫敖還派人給漢武帝送信。漢武帝得知後,大為憤怒,索性召見衛青,任命他為建章宮監、侍中。不久,漢武帝封衛子夫為夫人,提升衛青為太中大夫。可以說,衛青是沾了他姐姐的大光的。

公元前 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果斷地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迎擊匈奴。從此,衛青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這次用兵,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戰,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 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非常賞識,加封關內侯。

漢朝對匈奴的反擊,使得匈奴的進犯更加猖狂了。公元前 128年的秋天,匈奴騎兵大舉南下,先攻破遼西,殺死了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漢武帝派匈奴人敬畏的飛將軍李廣鎮守右北平(今遼寧省凌源西南),匈奴兵則避開李廣,而從雁門關入塞,進攻漢朝北部邊郡。漢武帝又派衛青出征,並派李息從代郡出兵,從背後襲擊匈奴。衛青率三萬騎兵,長驅而進,趕往前線。衛青本人身先士卒,將士們更是奮勇爭先。斬殺、俘獲敵人數千名,匈奴大敗而逃。

公元前 127年,匈奴貴族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上谷、漁陽。武帝決定避實擊虛,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黃河河套地區)。這是西漢對匈奴的第一次大戰役。

衛青率領四萬大軍從雲中出發,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於王庭的聯系。然後,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匈奴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好,倉惶率兵逃走。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因為這一帶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漢武帝在此修築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設置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那裡定居,還修復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這樣,不但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也建立起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衛青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

匈奴貴族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敗,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奪回去,所以在幾年內多次出兵,但都被漢軍擋了回去。公元前 124年春,漢武帝命衛青率三萬騎兵從高闕出發;蘇建、李沮、公孫賀、李蔡都受衛青的節制,率兵從朔方出發;李息、張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發。這次總兵力有十幾萬人。匈奴右賢王認為漢軍離得很遠,一時不可能來到,就放鬆了警惕。衛青率大軍急行軍六、七百里,趁著黑夜包圍了右賢王的營帳。這時,右賢王正在帳中擁著美妾,暢飲美酒,已有八九分醉意了。忽聽帳外殺聲震天,火光遍野,右賢王驚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馬,帶了幾百壯騎,突出重圍,向北逃去。漢軍輕騎校尉郭成等領兵追趕數百里沒有追上,卻俘虜了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男女一萬五千餘人,牲畜有幾百萬頭。漢軍大獲全勝,高奏凱歌,收兵回朝。

漢武帝接到戰報,喜出望外,派特使捧著印信,到軍中拜衛青為大將軍,加封食邑8700戶,所有將領歸他指揮。衛青的三個兒子都還在襁褓之中,也被漢武帝封為列侯。衛青非常謙虛,堅決推辭說:「微臣有幸待罪軍中,仰仗陛下的神靈,使得我軍獲得勝利,這全是將士們拚死奮戰的功勞。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兒子年紀尚幼,毫無功勞,陛下卻分割土地,封他們為侯。這樣是不能鼓勵將士奮力作戰的。他們三人怎敢接受封賞。」漢武帝隨後又封賞了隨從衛青作戰的公孫敖、韓說、公孫賀、李蔡、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

經過幾次打擊,匈奴依然猖撅。入代地,攻雁門,劫掠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上郡(今陝西綏德縣東南)。公元前 123年二月,漢武帝又命衛青攻打匈奴。公孫敖為中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信為前將軍,蘇建為右將軍,李廣為後將軍,李沮為強弩將軍,分領六路大軍,統歸大將軍衛青指揮,浩浩盪盪,從定襄出發,北進數百里,殲滅匈奴軍數千名。這次戰役中,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率 800精騎首次參戰,取得了殲敵兩千餘人的輝煌戰果。戰後全軍返回定襄休整,一個月後再次出塞,斬獲匈奴軍一萬多名。但是,右將軍蘇建和前將軍趙信與匈奴打了一場遭遇戰,漢軍死傷慘重,蘇建突圍逃回,趙信本是匈奴降將,兵敗後就又投降了匈奴。

在討論如何處置蘇建棄軍而逃的罪過時,有人建議將他斬首以建立大將軍的威嚴,有人認為蘇建是盡力而戰的,不應斬首。衛青認為自己身為皇親國戚,沒有必要再建立威嚴;自己本有權力可以處決部將,卻不敢擅殺。他要做一個人臣不敢專權的榜樣,於是把蘇建用囚車送回長安由皇帝處理。漢武帝赦免了蘇建的死罪,令其交納了贖金後貶為平民。

公元前 121年,西漢對匈奴的第二次大戰役開始,由霍去病指揮,結果使漢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區,切斷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系。

為了徹底擊潰匈奴主力,漢武帝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准備發動對匈奴的第三次大戰役。公元前 119年春,漢武帝召集諸將開會,商討進軍方略。他說:「匈奴單於採納趙信的建議,遠走沙漠以北,認為我們漢軍不能穿過沙漠,即使穿過,也不敢多作停留。這次我們要發起強大的攻勢,達到我們的目的。」於是挑選了十萬匹精壯的戰馬,由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精銳騎兵五萬人,分作東西兩路,遠征漠北。為解決糧草供應問題,漢武帝又動員了私人馬匹四萬多,步兵十餘萬人負責運輸糧草輜重,緊跟在大軍之後。

原計劃遠征大軍從定襄北上,由霍去病率驍勇善戰的將土專力對付匈奴單於。後來從俘獲的匈奴兵口中得知匈奴伊稚斜單於遠在東方,於是漢軍重新調整戰斗序列。漢武帝命霍去病從東方的代郡出塞,衛青從定襄出塞。

大將軍衛青麾下,強將濟濟。李廣為前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食其為右將軍,曹襄為後將軍。衛青考慮到前將軍李廣年紀已高、運氣又不好,就沒讓他擔任先鋒,而是與右將軍趙食其兩軍合並,從右翼進行包抄。衛青自己率左將軍公孫賀、後將軍曹襄從正面進兵,直插匈奴單於駐地。

趙信向伊稚斜單於建議:「漢軍不知道厲害,竟打算穿過沙漠。到時候,人困馬乏,我們以逸待勞,就可以俘虜他們。」於是下令所有的糧草輜重,再次向北轉移,而把精銳部隊埋伏在了沙漠北邊。

衛青大軍北行一千多里,跨過大沙漠,與嚴陣以待的匈奴軍遭遇了。衛青臨危不懼,命令部隊用武剛車(鐵甲兵車)迅速環繞成一個堅固的陣地,然後派出5000騎兵向敵陣沖擊。匈奴出動一萬多騎兵迎戰。雙方激戰在一起,非常慘烈。黃昏時分,忽然颳起暴風,塵土滾滾,沙礫撲面,頓時一片黑暗,兩方軍隊互相不能分辨。衛青乘機派出兩支生力軍,從左右兩翼迂迴到單於背後,包圍了單於的大營。伊稚斜單於發現漢軍數量如此眾多,而且人壯馬肥,士氣高昂,大為震動,知道無法取勝,就慌忙跨上馬,在數行精騎的保護下奮力突圍。向西北方向飛奔而去。

這時,夜幕已經降臨,戰場上雙方將士仍在喋血搏鬥,喊殺聲驚天動地。衛青得知伊稚斜單於已突圍逃走,馬上派出輕騎兵追擊。匈奴兵不見了單於,軍心大亂,四散逃命。衛青率大軍乘夜挺進。天亮時。漢軍已追出二百多里,雖然沒有找到單於的蹤跡,卻斬殺並俘虜匈奴官兵 19000多人。衛青大軍一直前進到真顏山趙信城(今蒙古烏蘭巴托市西),獲得了匈奴屯積的糧草,補充軍用。他們在此停留了一天.然後燒毀趙信城及剩餘的糧食。勝利班師。

霍去病率領的東路軍,北進兩千多里,與匈奴左賢王的軍隊遭遇。經過激戰,俘獲了匈奴三個小王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入,消滅匈奴七萬多人。左賢王敗逃而去。

這次戰役,漢軍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氣大傷。從此以後,匈奴逐漸向西北遷徙,出現了「漠南無王庭」,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基本上解除了。

漢武帝為表彰衛青、霍去病的大功,特加封他們為大司馬。

衛氏一門顯赫後,京城中有歌謠說:生男無喜,生女無怨,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意思是說衛氏一門的顯貴全靠了衛皇後。其實不然,在兩漢時期,左右朝政的外戚大多是靠裙帶關系竅居高位的,而衛青、霍去病卻是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正因為如此,即使後來衛皇後失寵,二人在朝廷的地位也絲毫未受影響。

家奴出身的衛青如今變成了貴極人臣的大將軍,朝中官員無不巴結奉承。這時,平陽公主寡居在家,要在列候中選擇丈夫,許多人都說大將軍衛青合適,平陽公主笑著說:他是我從前的下人,過去是我的隨從,怎麼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說:大將軍已今非昔比了,他現在是大將軍,姐姐是皇後,三個兒子也都封了候,富貴震天下,哪還有比他更配得上您的呢。漢武帝知道後,失笑道:當初我娶了他的姐姐,現在他又娶我的姐姐,這倒是很有意思。於是當即允婚。時遷事移,當年的僕人就這樣做了主人的丈夫。這樣一來,衛青與漢武帝親上加親,更受寵信。但衛青為人謙讓仁和,敬重賢才,從不以勢壓人。

後來,漢武帝對霍去病恩寵日盛,霍去病的聲望超過了他的舅舅衛青,過去奔走於大將軍門下的許多故舊,都轉到了霍去病門下。衛青門前頓顯冷落,可他不以為然,認為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願地過著恬淡平靜的生活。

衛青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所得封邑總共有一萬六千三百戶。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對士卒體恤較多,能與將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後衛青病死於公元前105年。

公元前 106年,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去世,漢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東邊特地為衛青修建了一座象廬山(匈奴境內的一座山)的墳墓,以象徵衛青一生的赫赫戰功。

霍去病霍光兄弟

霍去病(前145或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大將軍衛青姊衛少兒之子,衛青的外甥。任驃騎將軍,被封為冠軍侯,與衛青並為大司馬。
霍去病是大將軍衛青姊衛少兒與平陽縣吏霍仲孺私通所生。因與皇戚的裙帶關系,十八歲就得到漢武帝寵幸,做了侍中。善於騎射。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參見漠南之戰)。此戰是漢武帝反擊匈奴(參見西漢與匈奴的戰爭)的第一次大規模交戰,率領八百勇騎甩開大軍數百里去尋殲匈奴。殲敵二千零二十八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和單於祖父輩貴人籍若侯產,生捕單於叔父羅姑比,功勞冠於全軍,於是武帝封食邑一千六百戶,並賜冠軍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升任為驃騎將軍,率一萬騎兵出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參見河西之戰),越過烏戾山,討伐修濮,渡過狐奴河(今甘肅石羊河),歷經五國,轉戰六天。在越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東南之大黃山)一千多里後,同匈奴兵短兵相接,漢軍殺折蘭王,斬盧胡王,誅滅金甲,活捉渾邪王的兒子和相國、都尉,殲滅敵人八千九百六十人,繳獲休屠王的祭天佛象,漢軍損失十分之七。霍去病因攻被加封二千戶食邑。
同年夏,為進一步殲滅匈奴有生力量,完全控制河西走廊,漢武帝令霍去病與合騎將軍公孫敖共出北地郡(治馬領,今慶陽西北),兵分兩路攻打匈奴,霍去病則率軍向前深入,與公孫敖失去聯絡後,越過居延澤,到達祁連山(今南山),俘獲酋塗王,投降者二千五百人,斬殺三萬零二百人。捕獲五位小王和五個小王的母親、單於閼氏和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而漢軍的損失不過十分之三。因此武帝加封五千戶食邑給霍去病。
另一路公孫敖部因迷失方向未能參加作戰。為策應霍去病作戰,郎中令李廣、衛尉張騫率騎兵萬余,從右北平(郡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北)出發,進擊左賢王。李廣率4000騎北進數百里,因張騫部未能按時出發,被左賢王4萬騎包圍,軍士皆恐慌,李廣命其子李敢率數十騎沖擊匈奴騎兵隊伍,以鼓舞士氣;並將騎兵列成圓陣御敵,匈奴進攻,則弓弩齊發。激戰終日,漢軍箭矢將盡,李廣手持強弩「大黃」,連續射殺匈奴裨將數人,緩解了匈奴的進攻。戰至次日,漢軍死傷過半,匈奴也傷亡很大。時張騫率萬騎趕到,左賢王解圍北撤,完成了牽制左賢王部的任務。
此戰的失敗,使匈奴人非懼怕,他們悲傷地唱道:「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在河西之戰期間,漢武帝特地從京城送來一壇美酒,霍去病沒有獨自享用,而是將酒倒入泉水中,讓全軍將士飲用,後來,此泉就稱為酒泉,當地也就以泉命名。
與諸將軍所率軍隊相比,霍去病軍隊的士兵、馬匹和武器裝備是經過挑選的,都好於諸將。這是他的軍隊取勝的關鍵。但他本人也敢深入敵人腹地作戰,常常跟精壯騎兵跑在大部隊前面。他的部隊似有天助,從沒有遇到過大危險。從此驃騎將軍霍去病越來越受漢武帝的寵信而顯貴,與大將軍衛青不相上下。
同年秋,匈奴單於由於惱怒渾邪王屢次被漢軍打敗,損失幾萬人,單於發火,打算殺掉渾邪王。渾邪王和休屠王等商量想要投降漢朝,便派人先到漢邊境約期投降。大行令李息得到消息後立即報告漢武帝,武帝擔心他們利用詐降來偷襲,便派霍去病率軍前去迎接。霍去病領兵渡過黃河,與渾邪王遠近相望。渾邪王部將看到漢軍,許多人不想投降了,紛紛逃遁。霍去病飛馬跑進匈奴軍營與渾邪王相見,斬殺想逃跑的士兵八千人,又命渾邪王乘驛車去面見武帝,自己則率所降士兵數萬人,號稱十萬人,返回長安。
他們到達長安,武帝用於賞賜的財物價值幾十萬。封渾邪王萬戶,為漯陰侯。封其裨王呼毒尼為下摩侯,檿庛為煇渠侯,禽黎為河綦侯,大當戶調雖為常樂侯。驃騎將軍霍去病又因不損失軍隊而使匈奴十萬軍民傾心歸服,被加封食邑一千七百戶。由於霍去病的這一勝利,使得河西一帶變得安定和平,漢減少了這一帶的駐防士兵。從此漢朝控制河西地區,打開了通向西域的通道。
元狩四年(前117年),武帝為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決心利用匈奴認為漢軍無力越過大漠作戰之錯誤判斷,故而放鬆漠北防禦之機,發眾兵打擊匈奴。命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另有步兵和運輸部隊共幾十萬人同擊匈奴(參見漠北之戰)。敢於力戰深入的士兵都隸屬於霍去病,軍需物資等與大將軍相同。
漢軍原計劃全部由定襄出發北進,以霍去病攻單於主力。後從俘虜口供中得知單於在東部的錯誤消息,即改變原部署,衛青仍出定襄,霍去病則東出代郡(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霍去病率部出塞,穿過大漠,北進2000餘里,與左賢王部遭遇。經激戰,左賢王戰敗潰退。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以祭天,禪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北)以祭地,至瀚海(今俄羅斯之貝加爾湖)而還。共俘斬7萬餘人。大將軍衛青也得勝而歸。
霍去病此戰功勞遠勝於大將軍衛青。武帝因而宣布:「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出征,親自率領所捕獲的匈奴勇士,輕裝前進。穿過大沙漠,涉水而擒獲單於近臣章渠,誅殺比車耆,轉攻左大將,奪取軍旗戰鼓。翻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水,捕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十三人,漢軍減員只有十分之三,並從敵人那裡奪取了糧草,遠征軍隊的糧草卻不絕。劃五千八百戶食邑加封給驃騎將軍霍去病。」隨驃騎將軍務將及校尉都因功封侯獲食邑。後漢廷設大司馬職,衛青、霍去病同為大司馬,制定法令使驃騎將軍的俸祿與大將軍衛青一樣。從此以後,驃騎將軍霍去病的權勢日益顯貴,超過了大將軍,大將軍的熟人和門客多離去投到了霍去病府下。
霍去病平時少言寡語,但膽氣內藏,敢做敢為。武帝想教他孫武、吳起的兵法。他說:「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漢書·衛青霍去病傳》)武帝為他建造府第,讓他去看看,他卻回答:「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漢書·衛青霍去病傳》為「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因此深得武帝的寵愛。此句從此流傳千古,成為霍去病光輝一生的寫照。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卒。天子悲悼,舉國憑吊。武帝調發屬國鐵甲軍,列隊從長安直到茂陵,給他修墳墓,墓的外形象祁連山。給他定謚號,合並「武」和「廣地」兩層意思稱為景桓侯,哀榮無比。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邊,墓前的「馬踏匈奴」的石像,象徵著他為國家立下的不朽功勛。
點評:霍去病前後六次出擊匈奴,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作戰勇猛,果敢深入。但因霍去病身為外戚,少年時候就受寵幸,伺侯於皇帝左右,貴寵慣了,身上有擺脫不掉的貴族積習,不關心體恤士兵。他率軍出征時,天子派給他的生活用品幾十車,回來時扔掉了許多剩餘的米肉,可士兵卻有挨餓的。他在塞外時,士兵缺糧,有的人餓得要死,而驃騎將軍仍畫地為球場踢球。諸如此類的事情非常多。
http://www.fs7711.com/03ZHMJ/06XIHAN/new_page_2261.htm
霍光(?~公元前68年),字子孟,霍去病的異母兄弟,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中期的權臣。霍去病死後,他升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霍光做事持重,深得漢武帝賞識,在公元前87年病危時立八歲弗陵為太子時,漢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與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輔佐少主。
漢昭帝劉弗陵即位後,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主持朝政,於公元前85年封博陸侯。他的女兒和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結婚。後來上官安的女兒通過蓋長公主的關系,進宮做了婕妤,後來立為皇後。上官安得以加封桑樂侯。上官桀為感謝蓋長公主,多次為公主親信求官,都被霍光拒絕。霍光以皇後外祖父的身份把持朝政,致使雙方矛盾日益緊張。桑弘羊在鹽鐵官營等事務方面和霍光意見相左。公元前80年,上官父子、桑弘羊、謀取帝位的燕王劉旦、蓋長公主共同密謀,企圖殺霍光,廢昭帝,立燕王為天子。最後事情敗露,上官父子、桑弘羊被族誅,燕王和蓋長公主自殺。此後,不但霍光權傾朝野,其兒子、女婿、弟弟也紛紛擔任要職,霍氏勢力達到高峰。
在輔佐昭帝期間,霍光繼續執行武帝末年的「與民休息」政策,經濟繼續發展,國內富足。同時也重新恢復了和匈奴的和親關系。這些措施對於穩定武帝後期以來動盪不安的局勢,恢復社會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74年,昭帝病逝,因為他沒有兒子,霍光擁立武帝的孫子劉賀即位。但劉賀因為荒淫無道被廢,霍光又立武帝之孫劉詢,這就是漢宣帝。宣帝即位後,霍光繼續執掌朝政,並得到宣帝很多賞賜。在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
霍光死後,霍氏家族的權勢依然強盛。但後來霍光夫人毒殺宣帝許皇後的事被揭發,宣帝削奪霍家權力。霍家人謀劃廢宣帝立自家人。最後失敗,霍家多人自殺、被殺,霍氏家族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
http://www.culturalink.gov.cn/gb/cn_zggk/2004-06/28/content_55290.htm

狄仁傑
狄仁傑,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字懷英,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並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將其殺死。狄仁傑奏罪不當死,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傑神色不變,據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終於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善才的死罪。

三晉帝王 >>
政治強人 >>

春秋霸主 晉文公、胡服騎射 武靈王
簡襄功烈 趙簡子、簡襄功烈 趙襄子
鮮卑驕子 拓跋宏、漢國皇帝 劉 淵
漢國皇帝 劉 聰、前趙皇帝 劉 曜
後趙皇帝 石 勒、後趙皇帝 石 虎
後唐太祖 李克用、後唐庄宗 李存勖
後唐明宗 李嗣源、後晉高祖 石敬瑭
後晉出帝 石重貴、後漢高祖 劉知遠
北漢皇帝 劉 崇、北漢末帝 劉繼元
前 秦:趙 衰、趙 盾、祁 奚
漢 代:郅 都、霍 光、王 允
常 惠、爾朱榮
唐 代:溫彥博、溫大雅、裴 炎
楊國忠、狄仁傑、裴 度
宋 代:畢士安、文彥博、司馬光
明 清:王 瓊、王家屏、栗毓美
陳廷敬、徐繼畲、孫嘉淦、於成龍
近 代:高君宇、閻錫山

閻錫山史料專輯

文化名人 >>
三晉良將 >>

荀 子、董 狐
法 顯、慧 遠、曇 鸞
王 通、薛道衡、司空圖
王 勃、王 維、王之渙、王昌齡
王 翰、盧 綸、宋之問、溫庭筠
柳宗元、白居易、元好問
白 朴、鄭光祖、羅貫中
傅 山、閻若璩、李殿林、劉大鵬
趙樹理、太原畫家
前 秦:李 牧
漢 代:衛 青、霍去病、關 羽
北 朝:獨孤信、斛律光、劉武周
唐 代:尉遲恭、薛仁貴、張 巡
宋 代:李 筠、王全斌、折從阮
呼延贊、楊家將、狄 青
慕容延釗
清 代:任 舉、宋世傑
近 代:姚以價、張培梅、傅作義

太原畫家

趙國美人 >>
晉商名流 >>

漢 代:衛子夫、貂 嬋
兩 晉:賈南風、衛夫人、婁昭君
隋 唐:獨孤後、王皇後、武則天
楊玉環、虢國夫人
宋 代:李三娘、折太君
近 代:石評梅
大同薛氏三兄弟、喬家大院的主人
開明富商渠本翹、由商而官展玉泉
獨辟蹊徑范世逵、鹽商祭酒楊繼美
崇尚仁德李明性、遠見卓識李宏齡
票號始祖雷履泰、雄才大略王海峰
金融大亨賈繼英、豪門國戚孔祥熙

歷史名人與山西 >>

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
將軍死戰哀寧武:周遇吉傳
清初太原父母官——戴夢熊
慈禧、光緒逃亡山西
泰戈爾太原訪問記略
李敖:我在太原的經歷
梁思成林徽因在山西的考察
梁思成夫婦與山西

太多了 打不下

⑷ 山西有哪些名人

山西有武則天、衛青、霍去病、王昌齡 、王維。

1、武則天

武則天,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十四歲入宮後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後,尊號為天後。

67歲時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

4、王昌齡

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三十歲左右進士及第。最初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後來被貶到嶺南。

5、王維

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出身河東王氏,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

山西是一個歷史名人輩出的地方。悠久輝煌的歷史,美麗富饒的山河,為山西造就了眾多的優秀人才,在山西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特殊的人才,同時又影響著山西乃至全國的命運。在中國歷史上,山西大地上涌現的各種優秀人物,群星璀璨。

⑸ 山西近現代史上歷史名人或重大事件論文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號龍池,漢族,山西五台縣河邊專村人,屬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協軍校,同盟會員,組織與領導了太原辛亥起義。民國時期,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一級上將。解放前夕去台灣,1960年5月23日,病逝台北,終年77歲。葬於七星區陽明山。奉行「中庸哲學」的閻錫山,從辛亥革命開始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徐向前,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范富山(1914-1996),山西省定襄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范慕韓(1917-1996),山西繁峙人。北京大學肄業。曾任國務院機械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經委經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5月19日在北京逝世

⑹ 歷史上山西的大名人有哪些

三晉帝王:
春秋霸主 晉文公、胡服騎射 武靈王
簡襄功烈 趙簡子、簡襄功烈 趙襄子
鮮卑驕子 拓跋宏、漢國皇帝 劉 淵
漢國皇帝 劉 聰、前趙皇帝 劉 曜
後趙皇帝 石 勒、後趙皇帝 石 虎
後唐太祖 李克用、後唐庄宗 李存勖
後唐明宗 李嗣源、後晉高祖 石敬瑭
後晉出帝 石重貴、後漢高祖 劉知遠
北漢皇帝 劉 崇、北漢末帝 劉繼元
政治強人
前 秦:趙 衰、趙 盾、祁 奚
漢 代:郅 都、霍 光、王 允
常 惠、爾朱榮
唐 代:溫彥博、溫大雅、裴 炎
楊國忠、狄仁傑、裴 度
宋 代:畢士安、文彥博、司馬光
明 清:王 瓊、王家屏、栗毓美
陳廷敬、徐繼畲、孫嘉淦、於成龍
近 代:高君宇、閻錫山
文化名人
荀 子、董 狐
法 顯、慧 遠、曇 鸞
王 通、薛道衡、司空圖
王 勃、王 維、王之渙、王昌齡
王 翰、盧 綸、宋之問、溫庭筠
柳宗元、白居易、元好問
白 朴、鄭光祖、羅貫中
傅 山、閻若璩、李殿林、劉大鵬
趙樹理、太原畫家
三晉良將
前 秦:李 牧
漢 代:衛 青、霍去病、關 羽
北 朝:獨孤信、斛律光、劉武周
唐 代:尉遲恭、薛仁貴、張 巡
宋 代:李 筠、王全斌、折從阮
呼延贊、楊家將、狄 青
慕容延釗
清 代:任 舉、宋世傑
近 代:姚以價、張培梅、傅作義
趙國美人
漢 代:衛子夫、貂 嬋
兩 晉:賈南風、衛夫人、婁昭君
隋 唐:獨孤後、王皇後、武則天
楊玉環、虢國夫人
宋 代:李三娘、折太君
近 代:石評梅
晉商名流
大同薛氏三兄弟、喬家大院的主人
開明富商渠本翹、由商而官展玉泉
獨辟蹊徑范世逵、鹽商祭酒楊繼美
崇尚仁德李明性、遠見卓識李宏齡
票號始祖雷履泰、雄才大略王海峰
金融大亨賈繼英、豪門國戚孔祥熙

⑺ 會寧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曹 銘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進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論諫剛直,年三十四歲以直諫死。

張 勛 字鼎彝,丁溝鄉人。明正統四年(1439年)乙未科進士。初授戶部主事,以廉勤薦調武昌府知府,因剖理有方,給餉濟飢,刑清弊絕,遷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所至之處,謳思載道。

栗在庭 字應鳳,縣城東關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進士。授中書舍人,尋升吏、戶兩部給事中,後調山東僉憲,繼任湖廣左參議,擢山東參議,升右布政使。壬辰左遷山西參議,後提按察使。在職時,廉潔自律,體察民情,修黃河石堤,復查積案,減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頌。

李玩蓮 四方吳鄉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科進士。

柳邁祖 字宜齋,縣城東關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丁未科進士。歷任平番縣訓導,長安縣教諭,翰林院庶吉士,戶部主事、員外郎,刑部郎中。後調任湖南寶慶府知府。在任勤政理事,居官簡約,躬親查核庭訟糾紛。善長書法,凡得一幀者,視為珍品收藏。

吳思權 字平一,柴家門鄉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進士。由內閣中書銓升浙江補用知府,歷任杭州、溫州同知,所至有政聲。

康 節 字邵亭,祖籍陝西武功,先祖曾為會寧地方官,後遷居會寧。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進士。陝西即用知縣,補授韓城縣知縣,以卓異升補耀州知州,河南滎陽知縣。在任七年,政績卓著。去任後,民為之立碑以志去恩。

柳 淵 字時庵,縣城東關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84年)甲辰科進士。官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後遷升員外郎,復調任郎中,外放江西袁州知府,繼調瑞州知府。居官清廉,勤政獄訟,衙無積案。

劉 灝 清咸豐三年(1853年)癸丑科進士。官陝西某縣知縣。

吳耀曾 字自甫,翟家所鄉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進士。選任平涼府教諭。性情耿介、學識淵博。曾主講安定育英書院、會寧枝陽書院。治學嚴謹,善誘後學,兩縣鄉會試獲售者多出其門。
張汝洽 字潤甫,會師鎮人。清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進士。歷署陝西大荔、洋縣、淳化知縣。性剛果、不畏強御、所到豪黠斂跡。斷決積案,甚有能名。

劉慶篤 字吉甫,縣城東關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進士。即授內閣中書。未幾父喪居家,不久主講平涼柳湖書院,成就士子多人。後仍供職京師,旋考京察一等,任小軍機,繼升軍機章京。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兩宮西巡,護駕至西安,議和後又護駕返京,欽賜二品銜,任外務部兼行內閣承宣廳僉事。民國建立,受薦以甘肅代表身份赴上海公議國事。博覽群書,擅長詩賦,善書法,喜金石,好樂彈。
秦望瀾 字少觀,縣城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進士。即任兵部主事,操武選司、職方司總辦,後任貴州道、遼沈道監察御史。因敢言直諫、觸犯權臣,左遷民政部代理員外郎。民政部改巡警部後,任西分廳總辦。民國時,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獲二等寶光嘉禾獎章;任第二屆參議員時,獲得二等大綬嘉禾獎章。後任總統府顧問、國務院咨議、清史館協修,參與編纂《清史稿》兵史部分。

蘇耀泉 字朗亭,老君坡鄉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戍科進士。官浙江即用知縣,積功晉直牧,歷充衢州、石桐榷務,力祛繁苛,商旅德之。初權新昌篆,縣故多梟匪,民患久矣。公甫下車,即捕治渠魁,豪強斂跡。嚴馭胥吏,不稍縱。勤聽斷,求民隱,嘗微行鄉區,理清冤獄。離任時,百姓焚香跪送,並立去思碑。任烏程知縣時,力圖治理,事心躬親,因勞成疾,卒於住中,歸葬故里時,士紳民眾沿途設祭,並贈「萬民傘」以志悼念。

楊 思 字慎之,縣城東關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進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後升翰林院檢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未畢業即回國,參加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後歷任縣議會議長,省第一屆議會副議長、安肅道尹,省第三屆議會議長、蘭山道尹、代理甘肅省長、甘肅民政廳長等職。民國36年(1937年)10月當選「國大」代表,翌年3月出席民國政府在南京召開的「行憲國民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區監察委員會副主任,1955年任省政協主席。1956年10月,病逝蘭州。

蘇源泉 字本如,老君坡鄉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進士。官禮部主事。民國初,薦任民國政府審計院協審官,繼調內務部僉事。生性耿直,不隨同流俗。居官清廉,能舉賢薦能。喜讀詩書,尤愛讀史。擅長詩詞,著有《詩敬齋詩草》4卷。喜作書,其書法古味盎然、筆力雄勁、神氣凝貫、名震都下。

萬寶成 字玉田,郭城驛鄉人。清光緒三十年甲辰科進士。三十二年(1906年)東渡日本,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法政速成班學習政治法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畢業回國,任戶部主事。民國建立,任山西定襄縣知縣。期間,鼓勵農桑,興辦教育。時有少數人以傳教名義,詐騙錢財,他查實後予以處理,深得民心。離任時,民眾贈「萬民傘」稱頌懷念。民國二年(1913年)當選為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後無意仕途,閑居北平。三十二年(1943年)病逝北平寓所。

焦騰漢 字凌宵,翟家所鄉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進士。初授御前侍衛,因功遷升江南浦口營都司,復擢海州營游擊,淮安城守營參將,膠州營副將,明威將軍,貴州安龍鎮總兵。在任勤勇干練,忠於職守,地方安寧,屢受褒獎。

王萬壽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武進士。

詹文英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科武進士。

郭蝦蟆 金代會州(今會寧縣郭城驛)人。與兄祿大俱以善射應募。金興定初,祿大以功遷,遙授同知平涼府事兼會州刺史。適夏人攻會州,城破,祿大、蛤蟆俱被擒。夏人憐其技,囚之。兄弟皆誓死不屈,且拔須化裝,相謀潛逃。事泄,祿大被害,蛤蟆獨自逃脫,遙授鞏州鈐轄,同知蘭州軍州事。興定五年(1221年)冬,夏人萬余入侵定西,蛤蟆敗之,斬首七百,獲馬五十,以功遷同知臨洮府事。元光二年(1223年),夏人步騎數十萬攻鳳翔甚急,蛤蟆總領軍事,敗之,升靖難軍節度使,尋改通遠軍節度使。是年冬,蛤蟆率騎兵五百,收取會州。皆穿紅衣,敝之南山。夏人望見,疑為神兵。守城夏軍有舉手招人者,蛤蟆射,貫手,凡射死數百人。夏人恐懼,乃出降。至是被夏人占據近四年的會州復為金有。正大初,田瑞據鞏州叛金,詔陝甘兩行省並力平叛。蛤蟆率眾先登,田瑞開門欲逃,被其弟田濟所殺。叛軍首領皆被蛤蟆斬之。依此遙授知鳳翔府事兼領蘭、洮、會、河四州兵馬之帥。天興三年(1234年)春,金已亡,西部各州無不歸順,獨蛤蟆堅守孤城。丙申(1236年)冬,元軍並力攻之,蛤蟆度不能支,乃積城中所有金銀銅鐵,雜鑄為炮,以擊攻者。殺牛馬以餉將士;焚廬舍,以堅軍心。日與血戰,將士死傷甚重。勢不能支,遂集家寶及將士妻女於一室,焚之。城破,士兵多投火自盡。蛤蟆獨上草垛,以門板自蔽,射殺元兵二三百人。矢盡,投弓劍於火,自焚殉國。

王萬祥 字瑞宇,號鐵山,漢家岔鄉人。少英武雄偉,慷慨有奇氣。年18應募游擊將軍王進寶麾下。愛習武略,槍法嫻熟,勇敢善戰。每遇敵,奮勇先入。恢復臨鞏平涼諸郡,進取漢中,攻取武關,屢建大功,遂授定海總兵,後調興化總兵。清廷統一台灣後,選調赴台鎮守,晉為福建陸路提督,統轄八郡。在閩任職一十七載,布德施威,疆域平安,邊隅大治,百姓樂業。閩人特立生祠,春秋享祭。康熙帝授太子大保銜。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七月,病逝於福建寓所。帝特下旨為其賜文立碑,謚號「敏壯」。

⑻ 在歷史上,山西省都出過什麼名人

王烈:字彥方,平原縣(今山東平原)人。生於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卒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8年)。王烈少時師從陳寔,聞名遐邇。董卓作亂時避亂遼東,並多次拒絕曹操的聘請。七十八歲時病死於遼東。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太原)人。少時知名,初為曹丕的文學侍從,曹丕繼位之後,王昶由散騎侍郎轉任洛陽典農、兗州刺史。魏明帝繼位,出任揚烈將軍、徐州刺史,封關內侯、武觀亭侯。伐吳之後升任征南大將軍,晉封京陵侯。討伐毋丘儉之亂之後升任驃騎將軍,又因平定諸葛誕有功而升任司空。王昶著有《治論》、《兵書》等數十篇論著。死後謚號穆侯。

王沈:西晉文學家。字彥伯。高平(今山東巨野)人。生卒年不詳。出身寒素,受豪門世族壓抑,仕郡文學掾,鬱郁不得志,終於鄉閭。曾作《釋時論》以發泄內心積憤。《晉書·惠帝紀》載,惠帝「居大位,政出群下,綱紀大壞,貨賂公行,勢位之家,以貴□物,忠賢路絕,讒邪得志,更相薦舉,天下謂之『互市』焉。高平王沈作《釋時論》,南陽魯褒作《錢神論》,廬江杜嵩作《任子春秋》,皆疾時之作也」。《釋時論》強烈地指責了世族制度對人才的壓抑,揭露了一批無德無才、欺世盜名之徒的可憎面目和卑劣用心:「責人必急 ,於己恆寬。德無厚而自貴,位未高而自尊。」這些人趨炎附勢,黨同伐異。文章最後表明了作者自己懷真抱素,淡泊自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全篇文章,或庄或諧,辛辣有力,是晉代一篇思想性很強的散文。傳世作品僅《釋時論》一篇。

王渾(223~297年),字玄沖,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三國至西晉時期的大臣。出生於一個官僚家庭,其父王昶是魏國司空。王渾承襲父親京陵侯之位,屬魏大將軍曹爽部下。嘉平元年(249年),「高平陵事變」後,曹爽被殺,王渾隨之免職。後來又被起用為懷(今河南沁陽縣)令,參司馬昭的安東將軍軍事,任散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咸熙年間(264~285年),為越騎校尉。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於龍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於」,亦稱「初唐二傑」。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績的侄孫。

王維(701-761),字摩詰(jié),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崇信佛教,人稱詩佛,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但是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王維在唐詩的范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任過太樂(yuè)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後兩京收復,降職為太子中允,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

王居正(公元11世紀)〔北宋〕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生卒年不詳。學丹青有父風,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間,與父王拙同馳名於畫壇希望對您有幫助

⑼ 定襄縣明代名人有哪些

郭文章(1923~2005),定襄人。民國28年(1939)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30年畢回業於白求恩二分校,答民國37年11月,隨同晉察冀邊區醫院從河北省唐縣遷至陽泉,就職於同陽泉市萬從醫院合並組建的陽泉市立醫院(今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前身)。
胡仁奎(1900-1966),又名梅亭,定襄縣蔣村人。民國14年(1925)夏考入北京大學,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16年暑假還鄉,因第二次北伐戰爭阻斷交通,與黨失去聯系,輾轉於西安、運城、臨汾、青島、北平等地中學執教。

閱讀全文

與定襄神山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