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尹,這個姓氏是怎麼來的,古代有哪些姓尹的名人呢
1,出自姞姓,以官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兮甲,字伯吉甫,是周宣王的中興大臣,周厲王時期,由於其暴政激起了國人起義,厲王被驅逐流放於彘,後來眾大臣擁立太子姬靜,是為周宣王,周宣王即位後,任用仲山甫、召虎、方叔、兮甲等賢臣為輔佐,使日益衰落的周室重新復興。兮甲的主要功業是討伐侵擾周王朝的少數民族,北拒獫狁,南征淮夷,由於他擔任的官職是內史,世稱「尹吉甫」2,源於少昊,以邑為氏。據唐代張九齡《姓氏韻譜》載:「少昊之子殷(般),為工正,封尹城,後因氏焉」,少昊是遠古時期羲和部落的後裔,同時又是東夷族的首領,號金天氏,邑於窮桑。少昊之子般為工正,封於尹城,般的後代多用封邑名「尹」作為姓氏,這一支起源年代非常古老,活動區域涵蓋北方大部分地區。3,出自少數民族漢化,主要有滿族,朝鮮族改姓。
尹吉甫:周宣王時大臣,曾作《詩經·大雅·崧高》、《詩經·大雅·江漢》等。
尹珍:東漢荊州刺史,師從汝南經學家許慎學經書圖緯,學成後返鄉教授,成為西南漢文化教育的開拓者。
尹勛:河南鞏縣人,官至尚書令,曾上書為黨錮解禁。
尹緯:字景亮,後秦尚書僕射,謚曰忠成侯。
尹夫人:天水冀縣人,西涼國昭武王後,傑出的女政治家。
尹思貞:唐代長安人,官至工部尚書,以執法公正無私,清廉而著稱。
尹繼倫:開封浚儀人,北宋抗遼將領。
尹洙:字師魯,北宋著名文學家,有《河南先生集》傳世。
尹焞:河南洛陽人,師事理學程頤,終生不應科舉,著有《論語解》、《和靖集》。
尹玉:江西寧都人,從小習武,及長投軍,屢立戰功,後隨文天祥勤王赴援常州,戰死於五牧。
尹鳳:字德輝,江蘇南京人。明朝嘉靖年間武舉鄉試第一、會試第一,連中三元。
尹繼善:章佳氏,字元長,號望山,滿洲鑲黃旗人,清代雍正、乾隆兩朝名臣,謚「文端」。
尹昌衡:字碩權,號太昭,四川彭縣人。1912年擔任四川軍政府都督,同年揮師西征,平定西藏叛亂。
❷ 誰知道姓氏尹在百家姓中排多少位歷史上有哪些尹氏名人
尹姓是中國第九十一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九。尹姓發展至今江蘇、雲南、遼寧等地。宋元時,又有大批尹姓遷徙,廣布於南方地區。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尹姓由山西大槐樹徙於河南、河北、江蘇、天津等地廣人稀之處。清代,有尹姓渡海入台,進而入居海外者。今日尹姓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多此姓,三省尹姓約佔全國漢族尹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尹(Yǐn)姓源出有五:
伊尹 1、出自商時賢相伊尹之後。據《風俗通》所載,伊尹任商朝尹(商、周時官名,職位相當於宰相)之官職,其子孫便以官職為氏。 2、出自少昊的後代,以邑為姓。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等所載,據說少昊為古代東夷族的首領,號金天氏。東夷族以鳥為圖騰,相傳他曾以鳥名為官名,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和農業,少昊之子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於尹城,世稱尹殷。子孫世掌其官職。殷的後代多用封邑名「尹」作為姓氏,周朝時尹氏子孫的封地一直在尹這個地方。是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3、以官名命名。據《風俗通》所載,尹氏商、周時的官名,職位相當於宰相。商湯時有伊摯為尹,周宣王時有兮伯吉莆為尹,他們的後代中都有以尹為姓的,也稱為尹氏。據《姓考》所載,春秋時,沈國公子逞官楚國令尹一職,子孫有以官為氏者。 4、據《宋書》所載,尹姓為漢代(今屬貴州省)大姓之一。 5、明清時白族、傣族,今日滿、蒙、苗、壯等族均有尹姓 姓氏始祖 據史料記載,伊尹本是一位聲譽極高的隱士,躬耕於莘氏之野。因其高才賢名之聲遍傳,商湯決心請其輔佐,三顧其宅之後,終得首肯。伊尹助商滅夏,功勛卓著,商湯對其恭禮有加,尊為「阿衡」。後商湯駕崩,太甲繼位,荒淫無道,伊尹為商朝社稷考慮,放逐太甲到桐,並代持國政,三年後,還政於悔過自新的太甲。據說,伊尹整整活了一百歲,當他去世後,帝沃丁葬之以天子之禮,孟子亦稱其為「聖之任者」。伊尹後人仰慕先人功德,便以其官職為氏,並尊其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商時都今河南安陽,故尹姓主要發源於河南一帶。西漢之時,尹姓已足遍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地。據載,時有尹翁歸出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尹齊出東郡茌平(今山東一帶);尹賞出鉅鹿(今屬河北),俱為名門。兩漢之際,尹姓在貴州發展成大姓(龍、傅、尹、董四大姓)之一。東漢時,有尹良、 尹牙、尹默分別為烏程(今屬浙江)、合甫(今屬廣西,一說廣東)、梓潼涪(今屬四川)等地名士。另此時有經學家尹敏,出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東),後人遷居河北,在隋唐時發展成宗族大戶,故有河間郡。魏晉南北朝時,天水(今屬甘肅)、西州(今甘肅中部和西北部一帶)尹姓繁衍旺盛,前秦、後涼、後秦等國均有尹姓任職,故有天水郡,尊尹緯(甘肅天水人,佐後秦姚萇、姚興有功,官任尚書左、右僕射)為其開基始祖。另有尹敏後人尹虛任後魏趙州刺史。隋唐時,尹緯六世孫尹惠任寧州司馬,其子尹思貞任刑戶二部侍郎。這一時期,史冊所載尹姓名人較少,但政清民和的社會大環境卻讓尹姓處於一個繁衍平穩期。 歷史名人 1、尹會一:直隸博野人,清代學者,曾官至南陽巡撫、吏部侍郎督江蘇學政。提倡理學,曾命州縣立社學。 2、尹繼善:傑出的政治家,滿洲鑲黃旗人,雍正進士,歷任江蘇巡撫、雲貴、川陝、江南等地的總督,為高宗、世宗所倚重。後官至軍機大臣。 3、尹淳:重慶人,雲南巡安。 4、尹洙:河南府治人,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文章的內容多為討論西北軍政,風格簡古,擺脫了宋初的華糜之風,有《河南先生文集傳世》。曾上書反對於金人議和。 5、尹文:今河南方城人,是戰國很有影響的哲學家,也即尹文子。善於辯論。他的文章在漢書中被列為名篇。他的學說與黃老刑名之說很相近,主張尚法,在認識論上主張人在認識事物時要破除成見。 6、尹敏:南陽堵陽人,著名的經學家,官至長陵令,著有《今文尚書》。 7、尹勛:河南鞏縣人,曾官至尚書令,遷汝南太守、大司農。上書為黨壬解禁,並參與竇武等人誅殺宦官,後下獄,自殺。 8、尹桂芳,原名尹喜花,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一日出生於浙江新昌西門外的坎下村小龍潭。她出身清貧,七歲喪父,十歲入科班學藝,可是所投的科班兩次解散。十五歲,尹桂芳由花旦改學小生,兩年後在沈家門正式登台,這以後,尹桂芳跟隨多個演出班子,輾轉演出於新昌、嵊縣、寧波、杭州等地。 9. 尹洙(一○○一~一○四七),字師魯,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仁宗天聖二年(一○二四)進士,官絳州正平縣主簿。歷知光澤、伊陽縣。召為館閣校勘。景佑三年(一○三六),范仲淹貶,洙以為仲淹忠亮有素,自承為仲淹之黨,貶監唐州酒稅。康定元年(一○四○),為永興軍經略判官。慶歷元年( 一○四一),坐擅發兵,徙通判濠州。三年,改太常丞知涇州,歷知渭州,慶州、潞州。五年,因在涇州時爭議營造水洛城事被誣陷,貶崇信軍節度副使,徙監均州酒稅。七年卒,年四十七。有《河南集》二十七卷。事見《安陽集》卷四七《尹公墓表》,《歐陽文忠公集》卷二八《尹師魯墓誌銘》,《宋史》卷二九五有傳。 10.尹明善,男,出生年月:1939年,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 會長。2002年被選為重慶市工商業聯合會(總商會)會長。2003年當選為政協重慶市第二屆委員會副主席,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首位進入省級政協領導班子的民營企業家。 11.尹珍:東漢任荊州(今兩湖、兩廣、河南、貴州一帶)刺史。曾從汝南經學家許慎學經書圖緯,學成後返鄉教授,鄉人始有學焉。 12.尹思貞:長安(今屬陝西省)人,唐代官至工部尚書,以執法公正無私,清廉而著稱。 13.尹火享:宋代河南省洛陽人,師事理學程頤,終生不應科舉。曾以布衣任太常少卿,禮部尚書、侍講。著有《論語解》、《和靖集》等。
❸ 平陰縣有哪些歷史名人
平陰縣是山東省會濟南的市郊縣。歷史名人:
柳下惠(前—前621)展氏,名獲,字禽,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現平陰縣店子鄉展窪一帶)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謚號。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
於慎行(1545~1608) 明代政治家,學者、詩人、文學家。萬曆年間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於慎行為人忠厚老成,熟悉歷代典章,對明朝禮制建設有較大貢獻。其文學造詣亦極高,與馮琦並稱於世。
朱鼎延(1603~1669)字元孚。清初兗州平陰人。明代永嘉侯朱亮祖的後裔。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考中進士。清順治初年被經巡撫方大猷舉薦為禮部主事,又遷郎中,考選雲南道御史。後任太僕寺少卿、左右通政、太常寺卿、通政使、工部左右侍郎,督修乾清宮,竣工後晉升工部尚書。以母病乞歸,奉養十餘年,潛心研究程朱理學,不經營家產。曾多次上書朝廷,談論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主張治理國家要法與禮並存,五刑與八議共施,文武並用。著有《奏疏》、《知年初集》、《蘧未庵集》等。
平陰縣,另有同名古縣:西漢置,屬河南郡,故治在今河南孟津縣東。東漢屬河南尹。建安年間改名河陰縣。
❹ 歷史上的尹姓名人有哪些
1、尹珍
尹珍(公元79-公元162),字道真,牂牁郡毋斂(今貴州正安)人 ,東漢學者,是貴州最早見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問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學者,曾任尚書承郎、荊州刺史等職。
尹珍遠游中原求學,接受中原文化的洗禮,回到鄉里設堂講學,教化務本,傳授人文思想,首開貴州文教之先河,尹珍是貴州文化教育的拓荒人。
尹道真是貴州漢文化的傳播人,西南漢文化教育的開拓者,數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辦校的遺跡,祭祀廟宇香火綿延。
作為貴州文化教育之拓荒人,尹珍那種不甘落後、奮發自強、熱愛家鄉、回報故土的精神便成為了貴州學人的楷模。公元162年病逝,葬於務本堂後,享年84歲。
2、尹夫人
西涼昭武皇後尹夫人(363年~437年),天水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人,出生於涼州姑臧,十六國時期傑出的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隨父遷居姑臧(今武威)。
她秀慧聰穎,才思敏捷,足智多謀,善辯而有志節。初嫁扶風(今陝西涇陽)仕宦馬元正,馬元正病故後,改嫁李暠,做了李暠的的續弦妻。
李暠創建西涼大業,尹夫人起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故當時諺雲:「李尹王敦煌」,意謂西涼是「李尹政權」。
雖然尹夫人是一位具有謀略、氣節的女性,但西涼亡後,由於尹氏特殊的身分,她歷經了無數的磨難,直至最後淪落天涯,魂歸流沙。
3、尹焞
尹焞,唐朝工部尚書尹思貞13代孫、北宋初刑部侍郎尹崇瑞5代孫,世居河南洛陽,為著名理學家程頤直傳弟子。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次年攻陷洛陽,全家遇難。
焞死而復甦,被僕人救出,輾轉流落到四川。南宋建都杭州後,召回朝廷,歷官徽猷閣待制、太常少卿、禮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講、太子少師等職。
力主抗金,與秦檜不合,辭官致仕,寄居三女婿邢純浙江會稽(紹興)官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卒,葬於紹興府山陰縣五雲鄉石帆里龍瑞宮山之原。
焞逝世後,南宋隆興元年(1163),追封禮部尚書、太子太傅。元朝時又追封為文正公。清雍正二年(1724),奉聖旨配享孔子廟庭。《宋史》有傳。
4、尹昌衡
尹昌衡(1884—1953),原名昌儀,字碩權,號太昭,別號止園,四川彭縣(今彭州市)昇平鎮人。曾任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總教習(相當於校長)、四川軍政府軍政部長。
辛亥革命時期的四川名人。少年時因其身材高大,異於常人,當地人又親熱地呼之「尹長子」。為了鞏固自己在新政權中的地位。
1911年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誘騙了已經主動交出邊防軍和政權的趙爾豐,並在成都皇城壩公審趙爾豐,當眾盡斥其罪,並令部下將趙爾豐當場誅於皇城「明遠樓」。
5、尹仲容
尹仲容(1903—1963 ),湖南省邵陽縣人,1925年畢業於南洋大學電機工程系。先後兩次在國民政府交通部電政司供職。1936年,出任中國建設銀公司協理。
主持民營給水與電力投資開發,籌建和改進了西安、南昌、漢口等城市的水電設施。1939年奉命赴美國,擔任國家資源委員會國際貿易事務所紐約分所主任。
兼任中國國防物資供應器材組組長。抗戰勝利後,應宋子文之邀,赴南京協助策劃戰後生產與交通的恢復。1949年赴台灣,任中央信託局局長兼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擔負重整台灣經濟的重任。1954年任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經濟部部長,對改善工業生產環境、扶植公營民營企業;改善技資環境,吸引外資、僑資,增加工業資金投入。
拓展對外貿易,減少管制,擴大自由競爭;加強部門協調發展,提高工業水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台灣經濟在短時期內走出困境,步入發展軌道。1963年病逝。
❺ 歷史上姓尹的名人都有誰。注是尹。
尹 珍:東漢任荊州(今兩湖、兩廣、河南、貴州一帶)刺史。曾從汝南經學家許慎學經書圖緯,學成後返鄉教授,鄉人始有學焉。尹 敏:南陽堵陽(今河南省方城東)人,東漢經學家,官至諫議大夫。治《今文尚書》一書。尹 勛:河南鞏縣人,東漢官至尚書令。曾佐桓帝誅梁冀,又上疏解黨人之錮,參與竇武等誅宦官事,事敗,下獄自盡。尹文(子):河南省方城人,戰國時哲學家。善辯,主張尚法及破除成見的認識事物法,與宋鐦齊名。尹 洙:河南府治(今洛陽)人,宋代著名文學家,官至起居舍人、直龍圖閣學士。其文風格簡古,多軍政之作,有《河南先生文集》傳世。尹 源:河南省人,北宋學者。曾作《唐說》及《敘兵》十篇。尹 莘:元代大孝子。據傳,母亡後,每日雞鳴而起,詣母墓哭奠。父病,嘗糞以驗病情,夜禱願代父病,數日父愈,鄉人稱奇。尹 耜:江蘇省常熟人,清代畫家。尹繼倫:浚儀(今屬河南省)人,宋代名將。太祖時為殿直、預平嶺表,下金陵。太宗時,遼兵入寇,繼倫奮擊,大敗之。時遼兵相戒:「當避黑面大王」。以繼倫面黑故也。尹繼善:滿洲鑲黃旗人,清雍正進士,傑出的政治家。其為高宗、世宗倚重。尹吉甫:周宣王時賢臣。曾奉命北伐,逐獫狁(北方少數民族)退至太原,解京邑之危。後奉命在成周(今河南省洛陽東)負責徵收東南淮夷等族貞賦,莫不臣服。尹翁歸:平陽(今山西省臨汾西南)人。東漢時任東海太守一職,執法嚴謹,兩袖清風,其轄地繁榮昌盛,後升右扶風。尹思貞:長安(今屬陝西省)人,唐代官至工部尚書,以執法公正無私,清廉而著稱。尹繼倫:尹崇珂:天水人,宋代官至保信軍節度使。為人謹慎忠厚,有善政,深受民眾擁戴。尹火享:宋代河南省洛陽人,師事理學程頤,終生不應科舉。曾以布衣任太常少卿,禮部尚書、侍講。著有《論語解》、《和靖集》等。尹起莘:遂昌人,宋代隱士。學識淵博,著有《資治通鑒綱發明》。尹會一:直隸博野(今屬河北省)人,清代學者,官至河南巡撫、吏部侍郎督江蘇學政。曾命各州縣立社學,以擴廣理學。再加個尹相傑。
❻ 歷史上姓伊的名人有哪些,中國日本的都行
歷史名人 伊尹: 商朝大臣、伊姓始祖,輔佐商湯,佐商滅夏,綜理國事,連保 湯、外丙、中壬三朝,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賢相。 伊陟:商湯太戊名相,伊尹之子。太戊從其言而修其德。 伊恆:明代尚寶少卿,昊縣人。為人謙恭,時稱為長者。 伊盆生:後魏統軍,驍勇有膽略,初為統軍,累立戰功,遂為名將, 賜爵平城子,官至西道都督。 伊秉綬:清代書法家、乾隆進士,字組似,號默卿,福建寧華人。官 至揚州知府。何紹基寫詩稱頌其書法說:"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 漆楮如筒。行草也無唐後法,懸崖溜雨如荒蘚。"有《留春草堂詩集 》。清代永昌知府、嘉慶進士宋湘贈伊秉綬聯為: 鵬化四溟歸碧落;鶴棲三島接青霞。 伊陟: 商帝太戊時為相。伊尹子。與臣扈、巫咸共輔太戊治國。相傳毫(今山東曹縣東南)有祥桑、谷共生於朝,一夕大拱。太戊懼,伊陟曰:「妖不勝德,帝之政豈有闕歟。」太戊從其言而修德,祥桑枯死。是時,諸侯歸殷。 伊籍: 三國蜀漢臣。字機伯,荊州南陽人。年少時便依附於同鄉劉表。劉備落難到荊州時,伊籍時常拜訪,托請劉備照顧。劉表病死,伊籍轉投劉備,一起渡江南下。後隨劉備入蜀,劉備定益州,伊籍任左將軍從事中郎,其待遇次於簡雍、孫乾等。後升任為昭文將軍,並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同編制《蜀科》。 伊馥 :(?-453),北朝北魏將領。代(今山西代縣)人。少勇健,走及奔馬,善馳射,力能曳牛。神麚初,擢為侍郎。太武討涼州,馛參與決策,從征至姑藏。以功拜秘書監,賜爵河南公。後官至平尚書事卒。 伊盆生: 北魏將領。馛孫。初為統軍,累有戰功。明帝時,歷洛州刺史、西道別將、行岐州刺史。為當時名將。任西道都督,戰死。 伊慎 :(?-811),唐將領。字寡悔,兗州(今山東滋陽)人。以善射補折沖都尉,嗣為大將,封南充郡王。貞元末官至奉義節度,拜檢校右僕射,兼右衛上將軍。謚曰壯繆。以武毅通文理,硯席楷隸,師心自得。 伊廣: 唐臣。中和年間為忻州刺史,以天下大亂,乃歸心李克用。曾任汾州刺史。常參與謀劃軍略,交接諸藩,號為稱職。累遷至檢校司徒。乾寧年間從征劉仁恭,陣亡於成安寨。 伊桑阿 :(1638-1703),清臣。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順治進士,授禮部主事,累擢內閣學士。康熙十四年(1675),遷禮部侍郎,擢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時三藩叛亂,因吳三桂踞湖南,命他先後赴江南和茶陵督治戰艦,為平叛作準備。後俄羅斯犯邊,又奉往寧古塔造船。歷兵、禮二部尚書。二十七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充三朝國史總裁,《平定朔漠方略》總裁。黃河決,又奉令勘視河工。因淮揚水災,疏請蠲免次年田賦。入閣十五。康熙四十二年卒。謚文端。 伊秉綬 :(1751-1815),清書法家。字組似、墨卿,號默庵。福建寧化人。曾任刑部主事、遷員外郎、惠州知府、揚州知府。工詩文,善書法,長於隸、楷、行、草,隸書初學桂馥,後專宗漢隸,並融篆書筆意於隸書,其書間架博大,筆法質朴渾厚,氣勢雄強。行草書取法王羲之、李東陽、顏真卿,筆致凝煉有力。著《留春草堂集》。 伊寶文: 1944年6月生,內蒙古杭錦旗人,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學文化,內蒙古杭錦旗教育局工會主席。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從基層到領導機構任職,積極探索新時期教育方面的工作和方法,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教學經驗理論。他的論文經常在全國性的報刊刊登。任現職以來,使全旗各教育系統的工會組織得到了較大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工會應有的作用,為杭錦旗的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做出了貢獻。曾多次該系統或旗交、政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 伊林學 1956年3月生,內蒙古准格爾旗人,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委政法委員會副書記兼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伊金霍洛旗政協第九屆委員會委員。1975年畢業於伊金霍洛旗一中,1976年後先後在伊金霍洛旗台吉召小學、農業中學、伊金霍洛旗三中、伊金霍洛旗布爾自格鄉格定壓治學校任教,後歷任布爾台格鄉政府辦秘書,伊金霍洛旗委組織部幹部,伊金霍洛旗紅海子鄉鄉長、黨委書記、鎮長,烏蘭木倫黨委書記,伊金霍洛旗政法委員會副書記兼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1977、1984年被盟委、行署評為全盟先進教育工作者和優秀檔案工作者,1994年被盟委、行署、軍分區評為關心愛戴人民的好鎮長,1998年被伊克昭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評為全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工作者。多次受伊金霍洛旗委、政府的表彰。 伊順斤: 1947年7月生,內蒙古烏拉特中旗人,蒙古族,高中文化,烏拉特中旗政協副主席,旗第十屆政協常委。1968年6月響應國家號召,作為知音到烏拉特後旗那仁保力格公讓馬寶力格隊勞動鍛煉。1972年6月調入馬後旗新華書店工作。1976年到烏後旗明星牧場學校任教。1977年在烏後旗電影公司工作。1981年調到烏中旗電影公司工作。1988年6月調烏中旗政協工作,任政協第八屆委員會委員,第九屆政協委員會副主席。1999年1月在烏中旗政協第十屆一次會議上再次當選為政協副主席、政協常委。 伊西格: 1946年4月生,內蒙古阿左旗人,蒙古族,小學文化,內蒙古阿左旗嘉蘇木瑪嘎查牧民,阿左旗第九屆政協委員。 伊占勝: 1957年5月生,內蒙古達拉特旗人,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內蒙古達拉特旗委組織部副部長,政協達拉特旗第十屆委員會委員。1977年參加工作,在青達門學校任教;1978年被調到高頭答鄉政府工作,1983年任高頭客鄉副鄉長;1989年任高頭客鄉黨委副書記,1993年被調到展縣召蘇木工作,任黨委書記;995年當選為中共達拉特旗第十一屆旗委候補委員;1996年被調到旗委組織部工作,任副部長。參加工作至今,多次受區、盟、旗各級的表彰獎勵,1982年被評為自治區人口普查先進工作者,連續多次被盟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精神文明先進個人、民族團結先進個人,1994年被評為「十佳」黨委書記,1996年分管基層組織建設工作,1998年獲全盟評比第一名。 伊日浩: 高級政工師,高級工程師。男,1946年2月出生,山東省桓台人。中共黨員。1970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現任淄博市紡織工業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民政局局長、黨委書記。主要業績:從事領導工作多年.政治原則性強,善於從大局出發,注重統攬全局,把握方向,工作有思路,有條理,並能逐一圓滿地實施僅有豐富的領導和管理經驗,特別是在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運轉領導班子,團結同志等方面具有較高的領導藝術水平,善於結合具體工作搞研究,理論聯系實際,在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領導經驗;以加速經濟建設為目的,致力於促進本地組織工作、民政事業的發展和本單位各項工作;曾被評為全國、省紡織工業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受市委、市政府記大功表彰。 伊洪: 男,1942年8月出生。大專,現任上海市虹口足球場魯迅公園聯合發展集團工程師。致力於科技理論研究與發明創造,幾年來,已有多項成果問世。其研究成果「激光識別運動物體裝置」不僅可識別徑賽中的運動員,還可用於交通管理。 技術簡介:「激光識別運動物體裝置」首次運用新的物理概念:「激光平面」。在技術上,運用「激光平面」實現控制與觸發,與被觸發的微型無線電發射機、無線電接收機和電腦組成一個完整的封閉系統。微型無線電發射機置於將被識別的物體上,能發出與該物體對應的編碼信號與運動狀態信號,奠定識別基礎。「激光平面」是無形的,范圍大,抗干擾力強,工作可靠。該裝置用於城市交通管理和高速公路管理,是「紅綠燈」用於交通管理以來的又一次革命,奠定自動化管理的基礎。還可用於出入證和安保方面。經濟效益可觀。因為是各成熟技術的有機組合,所以投資成本不高。願出讓或合作。 伊桂賢: 中學高級教師。女,滿族,1951年10月出生,沈陽人。中共黨員。曾任遼中縣六間房初級中學團委書記。現任遼寧省遼中縣第二小學教師、黨支部委員,省特級教師。主要貢獻:從教近32年來,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榮獲國家、省、市各級各類榮譽證書30多次。94年榮獲宵憲梓教育獎勵基金。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兩先一優活動中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其先進事跡多次登報並在廣播電視中報道。多年來帶出一批批教育教學骨於,培養出一批批教學新秀,並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大膽改革。創新,總結出「領一扶一放」的教學方法,該方法在市、縣各所小學廣泛推廣。1985年至今近百次做省、市、縣級教學公開課、觀摩課及教研課,並多次被現場錄像,大會經驗交流。教學有特色,是市、縣的教學標兵,多次參加教師講師團到農村各地巡迴講課表演。1991年以來承擔省教改科研項目「小學語文思維訓練」,所著論文獲省優秀科研成果證書並有兩篇論文發表在《教學經驗篇》、《教改與探索》兩書中,同時有十餘篇教學論文獲國家、省、市縣級證書。將多年的成功經驗傳授給青年教師,經其指導的數名教師均在市、縣級教學競賽中榮獲教學能手、教學新秀等稱號。所教過的學生素質高,能力強,學習成績貫居榜首,且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曾有數十名學生榮獲國家、省、市、縣各級各類的榮譽證書。曾有1名同學的美術作品送往日本展出。 其他伊姓名人有西漢經學家 伊推 ;唐官吏 伊璠 ;明藏書家 伊侃 ;清大臣 伊齡阿、伊都立、伊厭棟、伊遜、伊辟 ,將領 伊拜 等。近當代伊姓名人有解放軍將領 伊文 ,醫學家 伊福 ,兒童保健專家 伊寧 ,森林工業專家 伊城 ,電影編導 伊琳、伊明 ,畫家 伊戈 ,作家 伊妮 ,戲曲理論家 伊兵 ,京劇演員 伊芳 等。
❼ 歷史上的尹姓名人
1、尹珍:字道真,牂牁郡毋斂(今貴州正安)人,東漢學者,是貴州最早見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問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學者,曾任尚書承郎、荊州刺史等職。
尹珍遠游中原求學,接受中原文化的洗禮,回到鄉里設堂講學,教化務本,傳授人文思想,首開貴州文教之先河,尹珍是貴州文化教育的拓荒人。
2、尹勛:尹勛州郡多次徵辟,舉薦孝廉,三遷邯鄲令,政績不凡。後來舉高第,五遷尚書令。漢桓帝誅殺大將軍梁冀,尹勛參加謀劃,封都鄉侯。遷汝南太守。上書為范滂解釋,袁忠等人以黨禍建議禁錮,不許做官。不久,徵召任將作大匠,調大司農。因竇武等事,被投入監獄,自殺。
3、尹思貞:尹思貞是京兆長安人,二十歲時因考中明經科進士,調任隆州參軍事。下屬縣邑的豪強蒲氏驕縱不守法,州府傳文書令尹思貞審查他,揭發他的不正當得來的錢財上萬,終於定罪處死,轄區百姓道賀,刻石碑贊頌。
4、尹崇珂:後徙居大名。父延勛,歷磁、同、滁三州刺史。崇珂初事周世宗於藩邸,以謹厚稱。及即位,補東西班都知。從戰高平,有勞績,遷本班副點檢。從征淮南,遷都虞候,轉都指揮使,改前殿都指揮使。
5、尹鳳:字德輝,別號在竹,南京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丙午科武舉鄉試第一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武舉會試第一人。是著名的抗倭將領。
❽ 尹這個姓氏的來厲
一、姓氏源流
尹(Yǐ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商時賢相伊尹之後。據《風俗通》所載,伊尹任商朝尹(商、周時官名,職位相當於宰相)之官職,其子孫便以官職為氏。
2、出自少昊的後代,以邑為姓。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等所載,據說少昊為古代東夷族的首領,號金天氏。東夷族以鳥為圖騰,相傳他曾以鳥名為官名,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和農業,少昊之子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於尹城,世稱尹殷。子孫世掌其官職。殷的後代多用封邑名「尹」作為姓氏,周朝時尹氏子孫的封地一直在尹這個地方。是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3、以官名命名。據《風俗通》所載,尹氏商、周時的官名,職位相當於宰相。商湯時有伊摯為尹,周宣王時有兮伯吉莆為尹,他們的後代中都有以尹為姓的,也稱為尹氏。據《姓考》所載,春秋時,沈國公子逞官楚國令尹一職,子孫有以官為氏者。
4、據《宋書》所載,尹姓為漢代(今屬貴州省)大姓之一。
5、明清時白族、傣族,今日滿、蒙、苗、壯等族均有尹姓。
得姓始祖:伊尹。據史料記載,伊尹本是一位聲譽極高的隱士,躬耕於莘氏之野。因其高才賢名之聲遍傳,商湯決心請其輔佐,三顧其宅之後,終得首肯。伊尹助商滅夏,功勛卓著,商湯對其恭禮有加,尊為「阿衡」。後商湯駕崩,太甲繼位,荒淫無道,伊尹為商朝社稷考慮,放逐太甲到桐,並代持國政,三年後,還政於悔過自新的太甲。據說,伊尹整整活了一百歲,當他去世後,帝沃丁葬之以天子之禮,孟子亦稱其為「聖之任者」。伊尹後人仰慕先人功德,便以其官職為氏,並尊其為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商時都今河南安陽,故尹姓主要發源於河南一帶。西漢之時,尹姓已足遍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地。據載,時有尹翁歸出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尹齊出東郡茌平(今山東一帶);尹賞出鉅鹿(今屬河北),俱為名門。兩漢之際,尹姓在貴州發展成
❾ 尹姓氏的來源
尹姓起源復雜,可以概括如下:
源流一:源於少昊,殷封尹城。
據唐代張九齡所撰譜牒《姓源韻譜》記載:「少昊之子殷,為工正,封尹城,後因氏焉」。少昊是遠古時期羲和部落的後裔、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子殷執掌工正,被封於尹城,後代子孫因此為氏。
唐代另一本譜學著作《元和姓纂》記載:"少昊之子,封於尹城,因氏焉」。少昊氏曾以「玄鳥」為圖騰,這支起源也可理解為是以圖騰立姓。
源流二:源於西周作冊尹佚,官尹始祖。
尹佚,也稱史佚,《清華簡》記為「作冊逸」,他曾經受命觀察天文、制訂歷法並且記錄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尹佚之後,「作冊尹」成為西周沿襲商朝所設的官僚機構,屬於王宮內廷史官,負責為周天子起草文書,主持策命諸侯及卿大夫,兼任神職。
在西周後期,作冊尹通常稱為「內史」,內史歸屬於太史寮,尹氏是太史寮的長官。西周滅亡後,跟隨周平王東遷的尹氏獲得了封邑,稱「尹邑」(河南宜陽縣),屬周王朝的畿內國。公元前516年,尹國兵敗滅亡,國人遂以「尹」為姓氏。
源流三:出自兮甲,以官為氏。
據《風俗通義》所載:兮甲,字伯吉甫,伯為長子,是周宣王的中興大臣,周宣王在位期間,西北少數民族獫狁入侵,兮甲受命北伐,打敗獫狁並反攻至太原,後來他又奉王命向淮夷徵收賦稅,由於兮甲的赫赫戰功,文武兼備,周宣王封他為「師尹」,故世人稱兮伯吉甫為「尹吉甫」。
相傳尹吉甫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湖北房縣),死後葬於房縣青峰山,其後代以尹為氏,現今存世的文物「兮甲盤」亦描述了兮伯吉父的功績。
源流四:出自少數民族漢化。
據《清朝通志·氏族略》記載,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葉古祿特氏、音齋氏有的漢化尹姓;滿族錫伯族章佳氏有漢化為尹氏者;今白族、苗族、壯族、朝鮮族等均有尹姓分布。
(9)史院鄉尹氏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尹姓發源於河南、山西、陝西、甘肅一帶。
秦漢時期,尹姓主要分布在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東漢時有經學家尹敏,出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東),後人遷居河北,在隋唐時發展成宗族大戶,故有河間郡。
兩漢之際遷入江浙一帶和貴州、廣西等地,尹姓在貴州發展成大姓(龍、傅、尹、董四大姓)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天水、西州(今甘肅中部和西北部)一帶尹姓成為當地大族,前秦、後涼、後秦等國均有尹姓任職,故有天水郡。
隋唐時,尹姓已遍布全國,冀州河間郡亦成為尹姓郡望。唐朝末年,尹京受朝廷委派,駐守衡山,封衡山伯,尹姓遂分布於湖南境內。
宋朝靖康之難,尹氏因為護駕南下有功,被封為東莞縣令,促使尹氏族群移居東莞,香港尹氏多數源自這支分流。宋朝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鐵騎的烽煙,北方士族紛紛往南遷徙,尹氏族人也在此時往江西、浙江、江蘇等地遷徙。
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尹氏由山東、山西遷徙到安徽、江西等地,此後又繼續遷往湖南、湖北等省。
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湖南、湖北尹氏又大批遷移四川、重慶等地。另有山東尹氏官員帶領大批同姓官兵到北京抗擊清兵,潰敗後部分保留姓氏留下。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尹氏族人由山西大槐樹、江西瓦窯屑等地徙於河南、河北、天津等因戰亂而人口銳減的地區。
清代,有尹姓渡海入台,進而入居海外者。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尹姓歷代名人107名,占總名人數的0.24%,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八十八位;尹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16%,排在並列第一百零九位。
尹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14%,排在並列第一百零七位;尹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17%,排在並列第九十九位。
尹氏宗祠
尹氏宗祠位於淮南市田家庵區史院鄉尹祠村尹祠小學東側。始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尹氏宗族集資興建,磚木結構,徽派古建築。祠堂內另存道光三年(1823年)碑記三通,是淮南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2004年10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口分布
宋、元、明期間,尹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東南部遷移。全國形成了贛、湘、浙、蘇、魯一片尹姓聚集地,尹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東南移動。
宋時,尹姓大約有21萬人,佔全國人口的0.27%,姓氏排位第七十二位。當時尹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約佔全國尹姓總人口的22.8%。
尹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湖南、甘肅,這三省尹姓大約佔全國尹姓總人口的58%,其次分布於四川、山東、河北、江西,這四省的尹姓占尹姓總人口的31%。全國尹姓形成以河南為中心向四方散播的分布的局面。
明朝時期,尹姓有2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七位。當時尹姓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這五省尹姓大約占尹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布於甘肅、河北、四川、湖北、河南等省,這五省的尹姓又集中了32%。江西為尹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尹姓總人口的16%。
2013年尹姓的人口220餘萬,排在全國第九十五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6%。
主要集中於山東、四川、湖南、遼寧四省,大約占尹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河北、湖北、河南、江蘇、雲南,這五省大約又佔28%。山東為當代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尹姓總人口的12%。全國形成了渤海灣、川鄂湘兩大尹姓聚集區。
尹姓在魯冀、京津、遼吉黑、內蒙古東部、山西北部、甘肅西端、雲南、川黔大部、重慶東南、湖北南部、湖南、江西大部、粵桂北部,尹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7%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3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1%的尹姓人群。
在山西南部、陝西北部和南部、內蒙古中部、豫鄂皖大部、江蘇中部、四川北部和東南、重慶大部、江西東北部、福建西部、粵桂中部、貴州西北部、新疆西北,尹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8%一0.27%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1%,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7%的尹姓人群。
❿ 尹姓的來源還有歷史上是不是有位姓尹的皇帝具體點
尹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起源復雜,有多重說法。尹姓最早可追溯至遠古時期,在確切記載的皇帝名號中,沒有姓尹的皇帝。
尹姓起源復雜,可以概括如下:
一、源於少昊氏,以邑為氏
著名姓氏研究專家謝鈞祥所著《中華百姓大姓源流》一書中記載,尹姓的來源之一,是產生於上古時期,用地名作姓氏。傳說,少昊是黃帝之子。他是古代東夷族的首領,東夷族以鳥為圖騰,他曾以鳥名為官名。
他有個兒子叫殷(《姓氏尋源》作般),被封於尹城,子孫世掌其職,後以地名為姓氏,就是尹氏。古尹城在今河南省宜陽縣西北、新安縣東南,也有人說其在今山西省顯縣東北。因為兩地相距不遠,因此,今河南西北與山西西南交界一帶,被認為是古尹氏的發源地之一。
尹般的子孫襲其職位,一直生活在尹這個地方。即使到了周朝,尹氏子孫世代襲為卿士,其封地仍在此處。因而,先秦時代,尹氏的主要聚居地在今河南西北、山西西南的交界區。
二、源於西周太師兮甲,以官得姓
《中華百姓大姓源流》中記載的尹姓第二個來源,是以官得姓,產生於周朝。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記載:「師尹,三公官也,以官為氏。周有尹吉甫。」這里所說的尹吉甫,姓兮,名甲,字伯吉甫(甫一作父)。
尹是官名,商、西周時為輔弼天子的大官,職位相當於宰相。吉甫是周宣王時重臣,任太師,其子孫世襲太師之職。「師尹」之名見於《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毛傳》有雲:「師,太師,周之三公也;尹,尹氏,為太師。」
另外,史書記載,兮甲位居師尹,其後人述其官職,庶長子伯奇以「吉」為氏,嫡子伯封以「尹」為氏。由此可見,以官為氏的尹氏,源於西周宣王時的尹吉甫,始自吉甫之子尹伯封。
三、還有部分源於改姓
除上述源流外,尹姓來源還有兩種說法。一種出自羋(mǐ)姓,始見於《史記·楚家》。「羋」是楚國祖先的姓,源於黃帝,黃帝第八世孫季連的後代始姓「羋」,為「荊楚十八姓」之祖,後又衍化為尹氏。另一種出自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記載,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葉古祿特氏、音齋氏有的漢化尹姓;滿族、錫伯族章佳氏有漢化為尹氏者;今白族、苗族、壯族、朝鮮族等均有尹姓分布。
(10)史院鄉尹氏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現金尹姓人口分布:
2013年尹姓的人口220餘萬,排在全國第九十五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6%。主要集中於山東、四川、湖南、遼寧四省,大約占尹姓總人口的42%。
其次分布於河北、湖北、河南、江蘇、雲南,這五省大約又佔28%。山東為當代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尹姓總人口的12%。全國形成了渤海灣、川鄂湘兩大尹姓聚集區。
尹姓在魯冀、京津、遼吉黑、內蒙古東部、山西北部、甘肅西端、雲南、川黔大部、重慶東南、湖北南部、湖南、江西大部、粵桂北部,尹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7%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34%。
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1%的尹姓人群。在山西南部、陝西北部和南部、內蒙古中部、豫鄂皖大部、江蘇中部、四川北部和東南、重慶大部、江西東北部、福建西部、粵桂中部、貴州西北部、新疆西北,尹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8%一0.27%之間。
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1%,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7%的尹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