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沒有慈溪的名人故事急用!!!!!!
嚴子陵是慈溪現境最早載入史冊的人物。他原姓庄,後人因避明帝諱改姓嚴。名遵,字子陵。今橫河鎮陳山人。年輕時就很有名望,後來游學長安時,結識了劉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稱帝,法令苛細,徭役繁重,吏治腐敗,民怨沸騰。王莽為籠絡人心,曾廣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機出來做官了,劉秀卻參加了綠林起義軍,決心推翻王莽政權。嚴子陵當時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為所動,最後索性隱名換姓,避居僻鄉,徹底擺脫了王莽的羈絆。
公元25年,劉秀終於擊敗王莽,在洛陽建立起東漢王朝,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後,思賢若渴,到處尋找嚴子陵。幾年後,得知嚴子陵披著羊皮隱居在齊國某個地方釣魚,便立即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一連請了三次,並親自致書雲:「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辟之瘡瘡須杖而行。若綺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穎水之風,非朕所敢望。」嚴子陵實在推諉不過去了,才終於來到了洛陽。
這時,侯霸已經當上了劉秀的丞相。原來他在王莽失勢時,便及時轉舵,向起義軍靠攏,以後憑著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來。他深知劉秀十分器重嚴子陵,所以一聽到嚴子陵來了,不敢怠慢,馬上派人攜書問候。嚴子陵卻對侯霸那種追名逐利、一味投機的行為十分鄙視,看了侯霸的信後,也不願回信,只讓來人帶了兩句話去,說是「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侯霸認為這是挖他的瘡疤,心中十分不滿,從此便想方設法要把嚴子陵攆出洛陽去。嚴子陵則因為看到侯霸這樣的人居然當了丞相,也就不願再在洛陽呆下去,每天只在賓館里睡大覺,等待回家。甚至當光武帝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也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高潔、孤介,便撫著他說:「子陵呀子陵,你到底為啥不肯出來輔助我治理國家呢?」嚴子陵突然睜開眼來,盯著劉秀說:「唐、堯得天下,是因為德行遠聞,才使隱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劉秀見一時說服不了他,只得嘆息著登車回宮去了。
過幾天,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與他談論舊事,談得十分投機。晚上,還與嚴子陵同榻而卧。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腳擱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說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對嚴子陵的猜忌。劉秀聽了卻哈哈大笑,說:「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沒事!」然而嚴子陵卻料定其中必有緣故,他從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傾軋,官場的險惡,便執意不肯再在洛陽留下去了。當劉秀還想要他做諫議大夫時,他終於不辭而行,悄然離去,隱居於富春山下。那裡有個「嚴陵瀨」,據說就是他當年垂釣之處。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劉秀曾再一次徵召嚴子陵,嚴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絕了,並索性回到故里陳山隱居起來,沒過幾年,便老死在這里,享年80。
嚴子陵的人品確是難能可貴的,然而當時知道的人並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時,在嚴陵瀨旁建了釣台和子陵祠,並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贊揚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嚴子陵才以「高風亮節」聞於天下。南宋嘉定年間,陳山嚴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風閣,後來還辦了個高節書院,今均早已湮沒,只剩下一塊墓碑,還保存在峙山公園里。
Ⅱ 慈溪的歷史功績
如果是浙江慈溪,請看下面:
因治南有溪,東漢董黯「母慈子孝」傳說而得名。
唐開元以前
慈溪歷史悠久。
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文物測定,遠在公元前約5000年前之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活動。
春秋時屬越,並吳後置句章城,為句章地。戰國時楚滅越,又屬楚。秦滅六國,推行郡縣制,置句章縣,屬會稽郡,縣治在城山渡(今餘姚市河姆渡東5里),歷兩漢、三國不變。東漢並曾為會稽東部都尉治。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孫恩起義軍由海道入浹口,句章城為所殘破,遂遷治小溪(今鄞州鄞江橋)。隋開皇九年(589),省餘姚、鄞、3縣入句章縣。
唐武德四(621),廢句章縣,析置鄞州、姚州。七年,廢姚州仍為餘姚縣。八年,廢鄞州,復縣,屬越州。
自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句章縣至唐武德四年廢,凡842年,慈溪地域歸其屬。
此後百餘年,先後屬鄞州和縣。現境姚北部分,自秦漢至唐初,先後屬餘姚縣、姚州、餘姚縣。
春秋時屬越,秦代設縣,古稱「句章」,至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稱慈溪,縣治在今之慈城。
1954年行政區域調整,現市境為原慈溪、餘姚、鎮海三縣的北部組成(俗稱「三北」)。
唐開元至解放初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經唐初百餘年之休養生息,浙東州縣戶口日繁,江南東道采訪使齊浣奏請分縣為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縣4縣,並分越州別立明州以轄之,明、越均隸江南東道。此為慈溪設縣之始。縣治設今寧波市之慈城鎮。縣名據《延四明志》載:「漢句章董黯,母嘗嬰疾,喜大隱溪水,不以時得。於是築室溪旁,以便日汲。溪在今縣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縣」。天寶元年(742),改明州為餘姚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明州,慈溪縣歷為所屬。同年,江南東道下分置浙江東道、浙江西道,慈溪縣隸浙江東道。五代梁開平三年(909),明州刺史黃晟卒,錢?奄有其地,置節度使,設明州望海軍,慈溪屬明州望海軍,隸吳越國。
北宋建隆元年(960),改明州望海軍為明州奉國軍。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歸宋,國除。太宗平諸國後,因唐之舊置13道,慈溪縣隸屬江南東道明州奉國軍。淳化五年(994)罷道。至道三年(997)分天下為15路。天聖八年(1030)增為18路。元豐中(1078~1085)又析為23路。慈溪縣歷屬明州,隸兩浙東路。南宋紹興二年(1132),復分兩浙路為兩浙東路、兩浙西路,慈溪屬明州,隸兩浙東路。紹熙五年(1194),寧宗即位。明年,改元慶元,以明州為寧宗潛邸,遂以年號為名,升明州為慶元府,慈溪縣屬之,仍隸兩浙東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於慶元府置宣慰司。十四年改慶元路總管府。大德六年(1302),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自婺州(今金華)移慶元,慈溪縣屬江浙行省浙東道宣慰司。元末,慶元路為方國珍所據。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降方國珍,改慶元路為明州府,隸浙江行中書省。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四年,避「明」國號諱,改明州府為寧波府。永樂十六年(1418),慈溪失縣印,恐為歹徒所得,請於朝,詔更鑄,改溪從谷,遂改慈溪為慈溪,仍屬寧波府,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清初,改浙江布政使司為浙江省,省縣之間設4道。慈溪縣屬寧波府,隸浙江省寧紹台道。咸豐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軍李世賢部攻佔寧波,曾一度改寧波府為寧波署。
民國元年(1912),廢府,慈溪直屬浙江省軍政府。3年,於清寧紹台道範圍置會稽道,道尹行政公署駐鄞縣,慈溪縣隸屬浙江省會稽道。16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廢道制,慈溪直屬浙江省政府。21年,浙江省設行政督察區,慈溪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鄞縣。24年後,又歷屬第六行政督察區(24~35年,專員公署駐鄞縣)、第三行政督察區(36~37年,專員公署駐餘姚)、第二行政督察區(37年4月以後,專員公署駐餘姚)。
1949年5月24日,慈溪縣治孝中鎮(今寧波慈城鎮)解放。6月5日,浙江省第二區專員公署在寧波成立。10月改稱寧波專員公署,慈溪屬寧波專員公署。
1954年以後
1954年10月,為建立商品棉基地,調整縣域,將慈溪的丈亭、陸埠、城關、雲山4個區和慈城鎮劃歸餘姚縣,庄橋區分別劃歸寧波市和鎮海縣,餘姚縣周朝區、逍林區、滸山區、周巷區、泗門區、臨山區等5個區的部分和鎮海縣龍山區的北部劃歸慈溪縣。縣治從慈城鎮遷至滸山鎮。
1956年6月,原直屬寧波專署管轄的庵東鹽區歸屬慈溪縣。
1956年,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復慈溪為慈溪。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慈溪縣屬寧波地區。1983年,寧波地區撤銷,並入寧波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慈溪縣屬寧波市。
1979年9月,為完善水利條件,縣境再度調整,以泗門區劃歸餘姚縣,餘姚縣以龍南區(今橫河區)劃入慈溪縣,形成現有境域。
1988年10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慈溪縣建制,改設慈溪市(縣級),仍屬寧波市,區、鄉(鎮)行政區劃不變。
1997年11月16日,浙江省民政廳(浙民行字[1997]13號)批復同意慈溪市小安鄉撤鄉建鎮,並更名為杭州灣鎮。
2001年10月,慈溪市調整部分鎮行政區劃。滸山、宗漢、坎墩3個鎮分別改為滸山、宗漢、坎墩3個街道辦事處,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行政村的體制,辦事處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觀城、師橋、鳴鶴三鎮合並設立觀海衛鎮。周巷、杭州灣兩鎮合並設立新的周巷鎮。
2008年7月,調整部分鎮街道行政區劃。龍山,范市,三北三個鎮合並設立新的龍山鎮;滸山街道以新城大道和三北大街為分界線,設立三個街道辦事處,新城大道以東為白沙路街道,三北大街以南為滸山街道,以北為古塘街道。
南宋名儒黃東發 南宋末年,有一位著名的學者黃震。黃震字東發,人稱於越先生,是我們慈溪人,現在的掌起鎮黃家村有座古卧床橋,相傳就是黃震幼年讀書之處。 黃震生於南宋嘉定六年(1213),直至43歲才進士及第。他一生為官清廉,不畏權貴,正氣浩然。雖屢遭挫折,均堅貞不屈。例如咸淳三年(1267),他因在擔任地方官時很有政聲,被擢升史館檢閱,參與寧宗、理宗兩朝《國史》、《實錄》的修纂,翌年七月輪對時,就因為直言不諱指出當時大弊為民窮、兵弱、財匱及士大夫無恥,還不顧宮中正在建內道場,建議停賣僧人及道士度牒,以致觸怒了度宗皇帝,被貶官三級,並下放到廣德軍做了一個通判。 他到廣德軍後,辦事仍舊十分認真。那裡有座祠山廟,每年有數十萬人來此禱神,濫殺耕牛作為祭品,並時常發生爭斗,影響農業生產與村族之間的團結。在祭祀活動中,還有自戴桎梏,自行拷掠以求神靈保佑的陋俗。黃震見此情景,責令其中一個坦白自己的罪狀。那人說:「我沒犯罪。」黃震厲聲斥道:「你肯定有許多罪孽,因為不敢對別人說,想以此來求得神靈的寬恕!」即下令當眾罰打,直到對方大喊「饒命」方才罷休。自此一來,淫祀惡俗頓時消除。不久,黃震因指責郡守賈蕃世的不法行為,被賈告到他的叔叔、當時權相賈似道那裡,結果得了個「撓政」的罪名而被免了職。 咸淳七年(1271),黃震任撫州知州。當時撫州正值飢荒,百姓流離失所,一片凄涼。米商富家卻乘機囤積糧食,抬高糧價,大發其財。黃震單車疾馳,先不入州署,就在驛舍里處理起公務來,四處張貼「閉糶者籍,強糴者斬」的告示,當即把米價壓了下來。接著,又親自煮粥賑濟災民,並獎勵有功於賑濟的人員,很快穩定了局面。在撫州,黃震還辦了二件大事:一是有一批因結關拒捕而入獄已28年的囚犯,活著的已僅半數,因此事關繫到尚書省,一直無人敢作主結案。黃震經過調查,指出結關並非作亂,況且已經過多次大赦,就果敢地將他們全部釋放了。二是撫州原設有「慈幼局」,當初是為收養棄嬰而設的,久而久之,名存實亡。黃震提出與其棄後收養,不如保於末棄。於是改進舊法,凡將分娩而實在貧窮的家庭,可以申請官養;被遺棄的嬰兒,允許他人收養,官方給予補助。這樣一來,救活了許多嬰兒。 德?元年(1275)三月,黃震從江西提點刑獄,調任浙東提舉。當時,鳴鶴、石堰一帶鹽民因不堪官吏盤剝而舉行大規模暴動,遭到鎮壓後大批逃亡。黃震受命處置,他深入鹽場,反復調查,知道完全是官逼民反。便一方面如實向朝廷反映情況,一方面著手多方招集逃難的鹽民,並如數發還官府歷年所欠的曬鹽本錢61.3萬余貫,由此而把一場「千里震驚」的風波平息了下來。 《宋史.黃震傳》稱其「決滯獄,清民訟,赫然如神明」;「居官恆未明視事,事至立決。自奉儉薄,人有急難,則周之不少吝。」應該說這些記述和評論都是十分確鑿、十分公允的。 南宋王朝覆滅後,黃震隱居於澤山,在今田央鄉,榜其門曰:「澤山行館」、其室為「歸來之廬」,專心整理自己的著作。他的哲學思想雖以朱熹為宗,但並不墨守成規,而自有創見,並有系統論述,形成「東發學派」。他主張理是「四時行,百物生」的「自然之准則」;釋「道」為日用之常行之理,斥道家高談「人心」、「道心」之玄虛。其子黃夢干、黃儒雅(一作叔雅)、黃儒英(一作叔英)及學侶陳著,均重經史考辨,將東發學派思想傳播至閩浙一帶。黃震的《東發日鈔》(一作《黃氏日鈔》)是一部滿含睿語哲理的讀書筆記,對古書辨偽致力至深,為東發學派的代表作。另著有《古今紀要》、《古今紀要逸編》、《戊辰修史傳》、《讀書一得》、《禮記集解》、《春秋集解》等多種。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69歲的黃震在故里去世(《宋元學案》稱餓死在鄞縣寶幢山),門人私謚文潔先生,並建湖山書院來紀念他。 卧床橋原為泥橋,後人已將它改為石橋,橫跨在快船江上。東西橋欄分別有「古卧床橋」、「護龍橋」的題額。東西橋門分別鐫有:「地接渭川是名賢故里,堤連上閘沔古浦青流」、「看煙景波光不殊往昔,想流風余韻直至於今」的對聯,成為三山古跡之一。田央鄉湖山村也還有湖山書院的遺址。特別是1975年在今鳴鶴鎮西埠頭村出土了黃震的墓誌,那上面詳細記述了黃震的生平事跡,可補充正史記載之不足,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現由市文管會收藏著。 辛亥先烈馬宗漢 馬宗漢原名純昌,字子畦,別號宗漢子。1884年3月30日生,今宗漢鎮宗漢村人。其祖父和父親均任俠好義,在當地頗有聲望。馬宗漢幼年受家庭熏陶,愛憎分明,見義勇為。15歲那年,馬宗漢入達善學堂讀書,隨著知識面的開闊,對當時政府腐敗、列強侮國痛心疾首,常引吭高歌岳飛的《滿江紅》,以抒發報國壯志。為推翻滿清,他除堅持學習外,還每日鍛煉身體,兼習英語,從小就展示了他不同尋常的抱負。 1902年,馬宗漢考入浙江高等學堂,結識了不少熱血青年。1904年,他勉強遵從祖父和父親之命,考取秀才,但矢志革命的決心促使他對仕途一無興趣。歸來後在三山學堂任教二年,其間,他多次購買革命書刊,在學校和家鄉散發。當時反清救國的革命風潮已逐漸形成,秋瑾、徐錫麟等人的革命行動使馬宗漢夜不成寐。1905年9月,他聽說徐錫麟在紹興創辦了大通學堂,就前去拜會,並由徐介紹參加了光復會。1906年1月,他又與徐錫麟、陳伯平一起東渡日本,學習軍事,後因清政府駐日使館的阻撓未成,於5月份回國。 回國以後,馬宗漢本想與徐錫麟、陳伯平一起去德留學,適逢其祖父病故,無法成行。馬宗漢身在故里,心向革命,他多次邀集朋友,借談論時局作政治宣傳。 1907年初,馬宗漢得知徐錫麟已按計劃捐得安徽道員,打入了清政府內部,極為振奮。曾連復兩信,表示「准於陰歷正月赴皖。」後因病延期至6月10日,才和陳伯平一起從上海溯江而上。兩人到達安慶,徐錫麟已升任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會辦,並與秋瑾約定於7月8日皖、浙兩地同時起義。馬宗漢到皖,使徐錫麟如虎添翼,大家馬上分頭去做起義的准備工作。6月22日,馬、陳奉徐之命,赴上海與秋瑾作最後磋商並采購武器。馬宗漢和陳伯平於7月5日回到安慶,徐錫麟告知他倆,起義時間提前,就在明天。馬宗漢知道其中的變故肯定突然,也沒多問原由,只是將起義的一切准備工作又重新作了商量。 馬宗漢犧牲後,蔡元培、陶成章等反清鬥士都曾撰文以示悼念。民國以後,烈士的家鄉柯東鄉改名為宗漢鄉,表達了人民對烈士的深切懷念。如今,烈士舊居已被列為文保單位,每逢節日,都有人前去憑吊,以緬懷烈士的功績。 愛國僑商吳錦堂 吳錦堂是近代著名的愛國僑商。1855年11月14日生於今觀城鎮西房村。世代躬耕務農,家境貧寒。幼年進私塾兩年,後在耕稼之餘跟隨做塾師的叔父讀書,得以略通文字。1882年,到上海虹廟萃豐油燭店幫佣,並自學算術,兼習經營之方,深得店主賞識。三年以後,在友人的資助下東渡日本,落腳長崎,經過四年的穩步發展,在日本激烈的商界競爭中站住了腳跟。最後選擇了著名商港神戶為其經商中心。同時,在上海也設立義生洋行和裕生洋行,生意越做越興隆,短短幾年內,積資數十萬,在商務關系、經營經驗和資本實力諸方面,均已游刃有餘,遂開始興辦實業並從事金融活動。他在日本組織了東亞水泥株式會社、小野田會社、大阪針織會社等,成了神戶、大阪有名巨商,關西財界的大人物。以致新聞媒介關於他的行蹤的報導往往影響股票行情的漲落。 吳錦堂根據自己在日本的親身經歷和親眼所見,認為「日本富強,全靠教育」。1905年,他出資興建錦堂學校。該校選址於錦堂先生的故居附近,主建築為一幢二層的口字形洋房,朱窗紅牆,白灰嵌縫,巍然屹立於曠野上,分外奪目。北面樓房與小山之間,開鑿人工水池一口,東、西、南三面也新辟小河一條,在一大片土地上,高樓桑田交相映輝,操場小河流帶左右,顯得蔥郁而妍麗。學校在1908年落成,1909年元月正式招生。為保證學校經常教育經費,吳錦堂又買田1200畝,並將漢冶萍公司和浙江鐵路局的股票4萬元一並獻給學校,還規定學校的一切財產永遠歸學校所有,吳氏子孫後代誰也不得借故干預。 1909年四月初八日,學校舉行成立大會,吳錦堂親臨大會講話,到會代表一千多人。當時學生定額360人,其規模之大,可見一斑。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將吳錦堂、陳嘉庚、聶雲台並稱為我國的「辦學三賢」。為創辦學校,吳錦堂先後共出資20多萬銀元,是水利投資的總額的三倍。他還從社會實業需要著眼,注重培養農業方面的人才。1911年,錦堂學校改名為錦堂農業中學堂,開設農本科和蠶本科專業。還聘請了學有專長的學者擔任教師,陣容整齊,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優秀農科專業人才。 吳錦堂雖然是一個商人,但他十分關心祖國的命運。1905年8月,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不久神戶也出現了同盟會活動。吳錦堂為支持孫中山的革命,多次將私邸借給同盟會辦公,並出資幫助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1913年3月14日,吳錦堂以中國國民黨神戶支部長的身份在別庄熱情歡迎孫中山,並與孫中山、宋嘉樹(宋慶齡之父)等合影留念。張勛復辟後,吳錦堂首先在會上發表反對封建帝制的主張,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擁護。在辛亥革命期間,吳錦堂更先後向上海、寧波軍政府捐銀2.1萬余兩,銀元5000圓。在軍閥混戰,國破家亡的時刻,吳錦堂又多次出巨資賑濟難民,北至京津,南至閩廣,甘霖所及,被廣大群眾稱為「福星」和「生佛」。 1910年,吳錦堂派人在白洋湖畔選擇了墓地,並由張謇題了碑,章太炎撰墓表。他為表達自己的重農愛國之心,自撰對聯一副:「為愛湖山堪埋骨,不論風水只憑心。」1926年1月14日,吳錦堂因患急性肺炎,在日本神戶養和山莊與世長逝,終年72歲。彌留之際,他一再囑咐把遺體運回祖國,葬於家鄉,還特別關照後輩子孫切莫忘了自己是炎黃子孫,任何時候都不要做出有損於祖國的事情。1929年舊歷四月初十,他的靈樞由兒子啟藩等護送,經上海、寧波從水道輾轉運至慈溪,在金仙寺畔舉行了隆重的追悼營葬儀式。這一天,出席追悼會的國內外各界代表多達數千人。慈北地區的廣大群眾也自動扶老攜幼,前來憑吊致哀,多達數萬。十里長堤,萬頭攢動。金仙寺內,掛著一幅幅輓聯,靈堂前排放著無數的花圈。家鄉人民敬獻的輓聯上寫道:「抱濟世熱忱,推食解衣,不愧萬家生佛;奮海外事業,含辛茹苦,允推當代人豪。」鄉親們為表達思念之情,在淹浦崇壽宮內立了一座銅像,吳錦堂以他慈祥的目光,注視著家鄉的興旺和發展。 馮驥才,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於天津。著名當代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工作者。著名民間文藝家。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天津大學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文學自由談》雜志和《藝術家》雜志主編,並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2009年1月16日被國務院聘為國務院參事。
如果是那個老太後,我看你想一想,她有功績嗎?
Ⅲ 紅色經典人物故事
1、劉胡蘭的故事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的一個中農家庭。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幹部訓練班」。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後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
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幹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並被調回雲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幹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2、金色的魚鉤
1935年秋天,紅四方面軍進入草地,許多同志得了腸胃病。我和兩個小同志病得實在趕不上隊伍了,指導員派炊事班長照顧我們,讓我們走在後面。
炊事班長快四十歲了,個兒挺高,背有點兒駝,四方臉,高顴骨,臉上布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因為全連數他歲數大,對大家又特別親,大夥都叫他「老班長」。
三個病號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來里路。一路上,老班長帶我們走一陣歇一陣。到了宿營地,他就到處去找野菜,和著青稞面給我們做飯。
不到半個月,兩袋青稞吃完了。飢餓威脅著我們。老班長到處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這些東西怎麼行呢!老班長看我們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攏眼,其實,這些天他比我們瘦得還厲害呢!
3、豐碑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雲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率領戰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後續部隊開辟一條通道。等待著他們的是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戰斗,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4、董存瑞:捨身炸碉堡
在河北省隆化縣北郊,長眠著模範共產黨員、全國著名戰斗英雄董存瑞的英靈。在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碑上銘刻著朱德總司令的題詞:「捨身為國,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
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後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斗中隻身俘敵10餘人。先後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董存瑞練兵模範班」稱號。
5、百歲將軍孫毅的傳奇故事
2003年7月5日,德高望重、聲聞遐邇的老將軍孫毅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旅程。他活了整整100歲。提起孫毅,在軍界和青少年中無人不曉。年長的同僚稱他「孫鬍子」,年輕的軍人稱他「鬍子將軍」。
1920年10月,孫毅高小還沒畢業,因為家庭生活困難,就離開家鄉出去找事做。就在那個時候,他把自己原來的名字——孫俊華改成了孫毅。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就是取「殺敵為果,致果為毅」的意思。
Ⅳ 慈溪名人的故事
馬宗漢
馬宗漢原名純昌,字子畦,別號宗漢子。1884年3月30日生,今宗漢鎮宗漢村人。其祖父和父親均任俠好義,在當地頗有聲望。馬宗漢幼年受家庭熏陶,愛憎分明,見義勇為。15歲那年,馬宗漢入達善學堂讀書,隨著知識面的開闊,對當時政府腐敗、列強侮國痛心疾首,常引吭高歌岳飛的《滿江紅》,以抒發報國壯志。為推翻滿清,他除堅持學習外,還每日鍛煉身體,兼習英語,從小就展示了他不同尋常的抱負。
1902年,馬宗漢考入浙江高等學堂,結識了不少熱血青年。1904年,他勉強遵從祖父和父親之命,考取秀才,但矢志革命的決心促使他對仕途一無興趣。歸來後在三山學堂任教二年,其間,他多次購買革命書刊,在學校和家鄉散發。當時反清救國的革命風潮已逐漸形成,秋瑾、徐錫麟等人的革命行動使馬宗漢夜不成寐。1905年9月,他聽說徐錫麟在紹興創辦了大通學堂,就前去拜會,並由徐介紹參加了光復會。1906年1月,他又與徐錫麟、陳伯平一起東渡日本,學習軍事,後因清政府駐日使館的阻撓未成,於5月份回國。
回國以後,馬宗漢本想與徐錫麟、陳伯平一起去德留學,適逢其祖父病故,無法成行。馬宗漢身在故里,心向革命,他多次邀集朋友,借談論時局作政治宣傳。
1907年初,馬宗漢得知徐錫麟已按計劃捐得安徽道員,打入了清政府內部,極為振奮。曾連復兩信,表示「准於陰歷正月赴皖。」後因病延期至6月10日,才和陳伯平一起從上海溯江而上。兩人到達安慶,徐錫麟已升任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會辦,並與秋瑾約定於7月8日皖、浙兩地同時起義。馬宗漢到皖,使徐錫麟如虎添翼,大家馬上分頭去做起義的准備工作。6月22日,馬、陳奉徐之命,赴上海與秋瑾作最後磋商並采購武器。馬宗漢和陳伯平於7月5日回到安慶,徐錫麟告知他倆,起義時間提前,就在明天。馬宗漢知道其中的變故肯定突然,也沒多問原由,只是將起義的一切准備工作又重新作了商量。
1907年7月6日上午8時許,安徽巡撫恩銘應徐錫麟之邀前來參加巡警畢業典禮,隨行的有藩台馮熙和臬台毓賢等一批地方官員。待一批官員坐定、學生列隊入場後,徐錫麟即向恩銘說:「回大帥,今天有革命黨起事。」未待恩銘反應過來,徐即向恩銘連開數槍。這時,馬宗漢和陳伯平也沖入會場,拔出手槍打了起來。然而,恩銘因10天之前就接到密報,說有革命黨人造反,所以這幾天特別的小心,在來巡警學堂前,都有周密部署,槍聲一響,大批清兵便迅速關上了城門,一部分前來學堂圍捕。徐、馬、陳三人見勢危急,便奔出學堂,在一小孩指引下,翻牆抄近路來到了軍械庫。徐錫麟要陳伯平守前門,馬宗漢守後門,自己與三十幾名學生去取庫內槍炮,准備與清兵決一死戰。怎奈這些槍炮都沒有裝子彈的機鐵,所以不能使用。從中午12時一直堅持下午4時,陳伯平戰死,學生也死傷多人,但清兵卻因有重賞而繼續猛攻,形勢萬分危急。馬宗漢建議放火燒掉軍械庫,與清兵同歸於盡。徐錫麟考慮到彈葯軍火會發生爆炸,殃及居民,於心不忍,所以沒有同意。不多時,軍械庫門被攻破,徐錫麟當場被捕。這時,馬宗漢已經從後門突圍,在群眾的掩護下躲在附近的一口枯井內。清兵搜捕甚急,馬宗漢不忍連累無辜百姓,從井內躍出,亦被清兵抓去。馬宗漢被捕以後,受盡酷刑,於1907年8月24日在獄中被殺,年僅24歲。
馬宗漢犧牲後,蔡元培、陶成章等反清鬥士都曾撰文以示悼念。民國以後,烈士的家鄉柯東鄉改名為宗漢鄉,表達了人民對烈士的深切懷念。如今,烈士舊居已被列為文保單位,每逢節日,都有人前去憑吊,以緬懷烈士的功績。
嚴子陵是慈溪現境最早載入史冊的人物。他原姓庄,後人因避明帝諱改姓嚴。名遵,字子陵。今橫河鎮陳山人。年輕時就很有名望,後來游學長安時,結識了劉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稱帝,法令苛細,徭役繁重,吏治腐敗,民怨沸騰。王莽為籠絡人心,曾廣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機出來做官了,劉秀卻參加了綠林起義軍,決心推翻王莽政權。嚴子陵當時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為所動,最後索性隱名換姓,避居僻鄉,徹底擺脫了王莽的羈絆。
公元25年,劉秀終於擊敗王莽,在洛陽建立起東漢王朝,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後,思賢若渴,到處尋找嚴子陵。幾年後,得知嚴子陵披著羊皮隱居在齊國某個地方釣魚,便立即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一連請了三次,並親自致書雲:「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辟之瘡瘡須杖而行。若綺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穎水之風,非朕所敢望。」嚴子陵實在推諉不過去了,才終於來到了洛陽。
這時,侯霸已經當上了劉秀的丞相。原來他在王莽失勢時,便及時轉舵,向起義軍靠攏,以後憑著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來。他深知劉秀十分器重嚴子陵,所以一聽到嚴子陵來了,不敢怠慢,馬上派人攜書問候。嚴子陵卻對侯霸那種追名逐利、一味投機的行為十分鄙視,看了侯霸的信後,也不願回信,只讓來人帶了兩句話去,說是「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侯霸認為這是挖他的瘡疤,心中十分不滿,從此便想方設法要把嚴子陵攆出洛陽去。嚴子陵則因為看到侯霸這樣的人居然當了丞相,也就不願再在洛陽呆下去,每天只在賓館里睡大覺,等待回家。甚至當光武帝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也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高潔、孤介,便撫著他說:「子陵呀子陵,你到底為啥不肯出來輔助我治理國家呢?」嚴子陵突然睜開眼來,盯著劉秀說:「唐、堯得天下,是因為德行遠聞,才使隱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劉秀見一時說服不了他,只得嘆息著登車回宮去了。
過幾天,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與他談論舊事,談得十分投機。晚上,還與嚴子陵同榻而卧。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腳擱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說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對嚴子陵的猜忌。劉秀聽了卻哈哈大笑,說:「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沒事!」然而嚴子陵卻料定其中必有緣故,他從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傾軋,官場的險惡,便執意不肯再在洛陽留下去了。當劉秀還想要他做諫議大夫時,他終於不辭而行,悄然離去,隱居於富春山下。那裡有個「嚴陵瀨」,據說就是他當年垂釣之處。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劉秀曾再一次徵召嚴子陵,嚴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絕了,並索性回到故里陳山隱居起來,沒過幾年,便老死在這里,享年80。
嚴子陵的人品確是難能可貴的,然而當時知道的人並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時,在嚴陵瀨旁建了釣台和子陵祠,並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贊揚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嚴子陵才以「高風亮節」聞於天下。南宋嘉定年間,陳山嚴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風閣,後來還辦了個高節書院,今均早已湮沒,只剩下一塊墓碑,還保存在峙山公園里。
Ⅳ 慈溪名人有哪些
東漢隱士嚴子陵
嚴子陵是慈溪現境最早載入史冊的人物。他原姓庄,後人因避明帝諱改姓嚴。名遵,字子陵。今橫河鎮陳山(原屬餘姚)人。年輕時就很有名望,後來游學長安時,結識了劉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稱帝,法令苛細,徭役繁重,吏治腐敗,民怨沸騰。王莽為籠絡人心,曾廣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機出來做官穎了,劉秀卻參加了綠林起義軍,決心推翻王莽政權。嚴子陵當時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為所動,最後索性隱名換姓,避居僻鄉,徹底擺脫了王莽的羈絆。
公元25年,劉秀終於擊敗王莽,在洛陽建立起東漢王朝,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後,思賢若渴,到處尋找嚴子陵。幾年後,得知嚴子陵披著羊皮隱居在齊國某個地方釣魚,便立即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一連請了三次,並親自致書雲:「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辟之瘡瘡須杖而行。若綺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潁水之風,非朕所敢望。」嚴子陵實在推諉不過去了,才終於來到了洛陽。
這時,侯霸已經當上了劉秀的丞相。原來他在王莽失勢時,便及時轉舵,向起義軍靠攏,以後憑著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來。他深知劉秀十分器重嚴子陵,所以一聽到嚴子陵來了,不敢怠慢,馬上派人攜書問候。嚴子陵卻對侯霸那種追名逐利、一味投機的行為十分鄙視,看了侯霸的信後,也不願回信,只讓來人帶了兩句話去,說是「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侯霸認為這是挖他的瘡疤,心中十分不滿,從此便想方設法要把嚴子陵攆出洛陽去。嚴子陵則因為看到侯霸這樣的人居然當了丞相,也就不願再在洛陽呆下去,每天只在賓館里睡大覺,等待回家。甚至當光武帝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也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高潔、孤介,便撫著他說:「子陵呀子陵,你到底為啥不肯出來輔助我治理國家呢?」嚴子陵突然睜開眼來,盯著劉秀說:「唐、堯得天下,是因為德行遠聞,才使隱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劉秀見一時說服不了他,只得嘆息著登車回宮去了。
過幾天,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與他談論舊事,談得十分投機。晚上,還與嚴子陵同榻而卧。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腳擱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說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對嚴子陵的猜忌。劉秀聽了卻哈哈大笑,說:「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沒事!」然而嚴子陵卻料定其中必有緣故,他從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傾軋,官場的險惡,便執意不肯再在洛陽留下去了。當劉秀還想要他做諫議大夫時,他終於不辭而行,悄然離去,隱居於富春山下。那裡有個「嚴陵瀨」,據說就是他當年垂釣之處。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劉秀曾再一次徵召嚴子陵,嚴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絕了,並索性回到故里陳山隱居起來,沒過幾年,便老死在這里,享年80。
嚴子陵的人品確是難能可貴的,然而當時知道的人並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時,在嚴陵瀨旁建了釣台和子陵祠,並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贊揚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嚴子陵才以「高風亮節」聞於天下。南宋嘉定年間,陳山嚴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風閣,後來還辦了個高節書院,今均早已湮沒,只剩下一塊墓碑,還保存在峙山公園里。
Ⅵ 中國的歷史上的紅色英雄。只要1個英雄,要故事的,。
趙尚志,1908年10月生,遼寧省朝陽縣人,1919年隨全家流亡哈爾濱,早年投身學生愛國運動。192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東北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
同年冬受命南下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4期學習。1926年5月受黨組織派遣回到哈爾濱參加建立黨組織和從事反帝反軍閥的革命活動。曾兩次被捕入獄,面對敵人的軟硬兼施。
他嚴守黨的機密,始終堅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經黨組織營救出獄,被任命為中共滿洲省委常委、軍委書記。 1933年10月領導創建北滿珠河反日游擊隊,任隊長。
游擊隊創立時,他與戰友們發出誓言:「我珠河東北反日游擊隊全體戰士,為收復東北失地,爭回祖國自由,哪怕槍林彈雨,萬死不辭,赴湯蹈火,千辛不避。
誓心武裝東北三千萬同胞,驅逐日寇海陸空軍滾出滿洲,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奮斗到底!」。 隨著部隊的發展壯大,1934年6月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
與李兆麟等創建了珠河、湯原抗日游擊根據地。1935年1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軍長。1936年1月任北滿抗日聯軍總司令部總司令。同年8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軍長。
後任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執委會主席、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副總指揮。面對日偽軍的瘋狂「討伐」、「清剿」,在極其艱難困苦的險惡環境中。
趙尚志率領抗聯部隊對日偽軍進行了英勇無比的艱苦戰斗,遠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餐風宿露,作戰百餘次,打破了日偽軍一次次的重兵「討伐」和「清剿」。
1942年2月12日,趙尚志在率部對敵人作戰中身負重傷被俘,他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痛斥敵人。窮凶極惡的敵人割下了趙尚志的頭顱,趙尚志壯烈犧牲時,年僅34歲。
(6)慈溪紅色歷史人物事跡擴展閱讀:
趙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漢族,熱河朝陽(現遼寧省朝陽市)人,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東北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
192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期,趙尚志在東北地區組織和從事反帝反軍閥的革命活動。「九一八事變」後趙尚志被任命為中共滿洲省委常委、軍委書記。
之後,趙尚志領導創建中共巴彥抗日游擊隊(中國工農紅軍36軍獨立師)北滿珠河反日游擊隊隊長,後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北滿抗聯總司令,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東北抗聯第二路軍副總指揮。
趙尚志與李兆麟等創建了珠河、湯原抗日游擊根據地。1942年2月12日,趙尚志在戰斗中身負重傷後犧牲。
2009年,趙尚志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Ⅶ 浙江省慈溪市光榮革命故事
馬豪,原名馮聖發,慈溪縣慈城鎮(今寧波市江北區)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參加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年5月在華東野戰軍一縱隊二旅(1947年1月旅改稱師)四團二營四連參加孟良崮戰役,在圍殲敵七十四師戰斗中光榮犧牲。
(一)
1923年,馬豪出生於慈溪縣慈城鎮東高樓址。父親馮可鈞是杭州一家中葯鋪店員,靠工薪維持家庭生活,失業時生活無著,靠母親當女傭或借債、典當、編織草帽等微薄收入度日。由於家庭貧困,馬豪讀到小學畢業就失學了。當時正值七七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慈溪與全國各地一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馬豪受到抗日救亡運動的進步思想激勵,積極投身救亡活動。他廢寢忘食地到處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激起了群眾抗日救國的熱情。同時受其大哥馮伯華、二哥馮舜華(均系中共黨員)的影響,於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參加了地下黨組織的秘密游擊隊,並擔任了慈溪縣地下黨的秘密聯絡站工作。
1942年,父親送馬豪去杭州胡慶余堂中葯店當學徒。沒過多久,馬豪就離開葯店,仍回到慈城,繼續從事慈溪地下黨的秘密工作。同年新四軍浙東游擊司令部在慈北成立,組織上就送他去游擊司令部入伍。
(二)
1945年10月初,為謀求和平,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奉命北撤。馬豪隨浙東縱隊撤至江蘇漣水。11月,部隊在漣水整編,蘇浙軍區與二縱隊(即浙東縱隊)、四縱隊和蘇中軍區教導旅組建為新四軍第一縱隊,浙東縱隊改稱為第三旅,馬豪就在三旅工作。漣水戰役後,部隊轉移到山東。1946年12月宿北戰斗結束後調二旅(1947年1月旅改稱師)四團四連任政治指導員。
馬豪思想純朴,待人熱情誠懇,處處以身作則,又善於做政治思想工作。行軍途中他經常幫助體弱的戰士扛槍,還邊走邊和戰士談心,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戰士的心坎上,沿途鼓勵戰士「莫掉隊,堅持就是勝利」,使部隊保持高昂的戰斗情緒。
1947年初,魯南戰役、萊蕪戰役的勝利,部隊俘獲了大批蔣軍官兵,因而教育、融化新解放過來戰士的任務成為部隊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關鍵是迅速提高他們的階級覺悟,使之成為人民戰士。對如何教育、爭取、融化新戰士沒有現存的經驗,只有逐步摸索。一七五團(前身四團)四連軍事、政治工作基礎都比較好,加上政治指導員馬豪工作認真負責,平時與戰士同甘共苦,深受戰士愛戴,在連隊有著較高的威信,所以教育、融化新戰士工作就在四連先走一步,探索經驗。這項工作在四連開展以後,馬豪召開連隊黨支部支委會傳達縱隊政治指導員會議精神,研究確定了開展訴苦運動的工作部署。訴苦運動從引導大家倒苦水開始,啟發大家的階級覺悟,而後轉入控訴反動階級總代表蔣介石罪行,掀
起報仇立功的高潮,達到「當人民戰士,為人民解放而戰」的目的。
馬豪工作艱苦踏實。為了搞好訴苦教育,除開會布置外,他夜裡深入到班裡親自找骨幹、新兵談話,了解家史、個人遭遇。有些北方新兵聽不懂他的寧波口音,他總是笑眯眯地不厭其煩地重復一二遍。在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下了許多人的階級恨、血淚賬,為進行訴苦教育獲得扎實的思想、組織資料。馬豪還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善於宣傳鼓動,表揚先進,幫助後進,《工農兵》團報經常刊登他的稿件。訴苦教育中,每次集會,他總是親自指揮選唱一段他用秧歌調自己填詞的「窮的窮來富的富,窮人天天受痛苦,吃不飽來穿不暖,牛馬生活真難過」……訴苦大會上的標語、口號:「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控訴舊社會,認清吃人鬼,翻身得解放,跟定共產黨」、「參加解放軍,一心為人民,打倒蔣介石,報答毛主席」等等也都是他自己擬定,用紙塗墨寫成的。
在訴苦運動中,新老戰士都受到了深刻的階級教育,普遍訴說了在舊社會、舊軍隊身受的壓迫,傾吐苦水,決心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苦練本領、殺敵立功,從而提高了部隊階級覺悟,增強了戰鬥力。訴苦運動所產生的巨大力量,在以後的戰斗中,就顯示出來了。四連新戰士馬思進在訴苦教育中紮下階級覺悟的牢固根基。5月,打孟良崮戰役中,他帶領一個戰斗小組機智勇敢殺敵,被命名為「馬思進先鋒小組」,而他榮獲三級人民英雄稱號,全連立集體功一次。
(三)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戰役打響,第一縱隊奉命協同各路友鄰軍對孟良崮及其周圍諸高地發起總攻,縱隊決定:以獨立師3個團展開在大山場以東楊家莊、葉家溝地域由南向北攻擊540高地,以第一師第一團展開在285高地以南地塊540、520高地攻擊,以第二師第四、第六團展開在285高地及其以北地域向520、540高地攻擊。5月15日18時,總攻全面發起,由於未能有效壓制敵陣火力,沒有成功。16日2時,第二次總攻發起,獨立師第一第三團、第一師第一團、第二師第四、第六團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分路向520、540高地猛撲,敵人企圖作垂死掙扎,居高臨下,以熾盛火力阻止我軍前進。我軍各部隊不顧任何傷亡,幹部身先士卒,黨員、模範奮勇帶頭,前仆後繼,以排山倒海之勢與敵展開激烈爭奪戰。在這萬分危急時刻,第四團第四連馬思進帶領一個戰斗小組,搶佔了一個小山頭,敵人用密集的火力、10倍以上的兵力連續三次向小山頭拚死反撲。馬豪眼見馬思進那裡戰況激烈,不顧地形極端不利,帶領一個班來支援他,不幸被敵人的鉛頭子彈擊倒,胸部被打
了兩窟窿,血流如注,當場英勇犧牲,時年僅24歲。
孟良崮戰役結束後,部隊在進行評功中,聯繫到馬豪戰時、平時的一貫表現,特別是在政治思想工作上有創造性,追認他為「縱隊模範指導員」。
Ⅷ 浙江慈溪出過哪些歷史名人
1 嚴子陵
嚴子陵,原姓庄名遵,字子陵。東漢高士。今橫河鎮石堰人,是慈溪現境最早載入史冊的人物,嚴子陵曾受到王莽多次邀聘,但他不但不為所動反而隱名換姓,避居他鄉。光武帝劉秀曾與嚴子陵同學,對他十分器重。劉秀登基後三次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嚴子陵。嚴子陵雖然來到了洛陽,但他依然性情高潔,孤介。劉秀想聘他做諫議大夫,他不辭而行,隱居於富春山下,那裡有個「嚴陵瀨」,據說就是他當年垂釣之處。
公元41年,嚴子陵再一次拒絕了劉秀的徵召,回到故里陳山隱居,直至老死。
范仲淹曾為此贊揚嚴子陵的高風亮節:「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2虞世南(558-638)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唐初書法家、文學家。今觀海衛鎮鳴鶴場人。
虞世南出生望族,博學多才,剛直敢諫。在陳、隋兩代做過官,都不得志。後遇李世民,方以知交啟用。歷任員外散騎侍郎、弘文館學士、秘書監,封永興縣子、縣公。唐太宗李世民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誇他是「當代名臣,人倫準的」。
虞世南的書法外柔內剛,筆致圓融遒勁,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代表作有《孔子廟堂碑》,被譽為書法藝術的瑰寶,並深得唐太宗的贊賞。唐太宗曾誓言遠學王羲之,近學虞世南,足見虞之書法在初唐的影響之大。
3黃 震(1213-1281)
黃震(1213-1281),字東發,人稱於越先生。南宋思想家。掌起鎮黃家村人。寶佑四年進士,授吳縣尉。在職抑得扶弱,頗有政聲,咸淳三年擢史館檢閱,因直言時弊,觸怒度宗,被貶官三級,出判廣德軍。後因指責權相賈似道之侄賈番世的不法行為,被解官。咸淳七年任江西撫州太守,賑飢民,興水利,決滯獄,清民訟,深得民心。南宋亡後,隱居著書。
黃震一生治學嚴謹,他的哲學思想以朱熹為宗,形成「東發學派」,重經史考辨。代表作有《黃氏日鈔》90卷。
Ⅸ 慈溪的名人事跡的作文
東漢隱士嚴子陵
嚴子陵是慈溪現境最早載入史冊的人物。他原姓庄,後人因避明帝諱改姓嚴。名遵,字子陵。今橫河鎮陳山(原屬餘姚)人。年輕時就很有名望,後來游學長安時,結識了劉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稱帝,法令苛細,徭役繁重,吏治腐敗,民怨沸騰。王莽為籠絡人心,曾廣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機出來做官穎了,劉秀卻參加了綠林起義軍,決心推翻王莽政權。嚴子陵當時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為所動,最後索性隱名換姓,避居僻鄉,徹底擺脫了王莽的羈絆。
公元25年,劉秀終於擊敗王莽,在洛陽建立起東漢王朝,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後,思賢若渴,到處尋找嚴子陵。幾年後,得知嚴子陵披著羊皮隱居在齊國某個地方釣魚,便立即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一連請了三次,並親自致書雲:「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辟之瘡瘡須杖而行。若綺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潁水之風,非朕所敢望。」嚴子陵實在推諉不過去了,才終於來到了洛陽。
這時,侯霸已經當上了劉秀的丞相。原來他在王莽失勢時,便及時轉舵,向起義軍靠攏,以後憑著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來。他深知劉秀十分器重嚴子陵,所以一聽到嚴子陵來了,不敢怠慢,馬上派人攜書問候。嚴子陵卻對侯霸那種追名逐利、一味投機的行為十分鄙視,看了侯霸的信後,也不願回信,只讓來人帶了兩句話去,說是「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侯霸認為這是挖他的瘡疤,心中十分不滿,從此便想方設法要把嚴子陵攆出洛陽去。嚴子陵則因為看到侯霸這樣的人居然當了丞相,也就不願再在洛陽呆下去,每天只在賓館里睡大覺,等待回家。甚至當光武帝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也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高潔、孤介,便撫著他說:「子陵呀子陵,你到底為啥不肯出來輔助我治理國家呢?」嚴子陵突然睜開眼來,盯著劉秀說:「唐、堯得天下,是因為德行遠聞,才使隱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劉秀見一時說服不了他,只得嘆息著登車回宮去了。
過幾天,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與他談論舊事,談得十分投機。晚上,還與嚴子陵同榻而卧。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腳擱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說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對嚴子陵的猜忌。劉秀聽了卻哈哈大笑,說:「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沒事!」然而嚴子陵卻料定其中必有緣故,他從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傾軋,官場的險惡,便執意不肯再在洛陽留下去了。當劉秀還想要他做諫議大夫時,他終於不辭而行,悄然離去,隱居於富春山下。那裡有個「嚴陵瀨」,據說就是他當年垂釣之處。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劉秀曾再一次徵召嚴子陵,嚴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絕了,並索性回到故里陳山隱居起來,沒過幾年,便老死在這里,享年80。
嚴子陵的人品確是難能可貴的,然而當時知道的人並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時,在嚴陵瀨旁建了釣台和子陵祠,並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贊揚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嚴子陵才以「高風亮節」聞於天下。南宋嘉定年間,陳山嚴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風閣,後來還辦了個高節書院,今均早已湮沒,只剩下一塊墓碑,還保存在峙山公園里。
初唐書家虞世南
鳴鶴虞氏世家,自三國至唐代,貴盛500餘年。著名書法家虞世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虞世南生於南朝陳永定二年(558),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
虞世南沉靜寡慾,篤志勤學,少時曾受學於吳郡文學家顧野王,在長達10餘年的寒窗苦讀中,精思不倦,廢寢忘食。陳文帝知其博學多才,召為建安王法曹參軍。陳滅,與兄世基同入長安,俱有重名。隋大業中,授秘書郎,遷起居舍人。但煬帝嫌其剛直,10年不予徙升。而虞世基因善於媚言取寵,被煬帝視為心腹,結果與煬帝同被宇文化及殺死。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任命虞世南為秦府參軍,後遷太子中舍人。李世民即位後,任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繼轉秘書監。
虞世南年輕時曾向紹興智永法師學習書法。智永是晉代書聖王羲之的七世孫,藏有王羲之傳世真跡,虞世南因此盡得王書真髓,成為一代大家。他晚年自撰自書的《孔子廟堂碑》被稱為我國書法藝術的瑰寶,以致黃庭堅有「千兩黃金哪購得」之嘆。據傳,唐太宗向虞世南學習書法時,感到「戈」法最難擺布,有一次寫到「戩」字,便將右邊空著,請虞世南補上,然後叫魏徵品評。魏徵說:「皇上所寫的字,惟有『戈』旁與世南最為逼似!」太宗聽後,嘆服不已。
虞世南雖然外形文弱,但志性剛烈。他議論持正,敢於進諫,曾借隴右山崩等自然災害,勸諫太宗整頓刑獄,救濟災民;又借星象變異,勸告太宗戒驕戒躁,慎終如故;太宗准備厚葬高祖時,他援引前代典法,主張薄葬;太宗晚年喜好田獵,他又勸諫「時息獵車」,以免擾民。唐太宗為此贊嘆道:「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並稱世南有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是「當代名臣,人倫準的。」
李世民初即位時,虞已年近七十。當時他就請求告老,未獲允准。直到貞觀十二年(638)才同意他退下來,當年五月他就病死了,終年81歲。太宗為他的死「哭之甚慟」,讓他陪葬昭陵,贈他禮部尚書,賜他謚號文懿,還把他的像畫在凌煙閣上,虞世南真可說是「備受哀榮」的了。
現在鳴鶴鎮解家村有定水寺遺址,相傳早先本是虞世南的故居,那裡東臨里杜湖,西北兩面緊靠著青龍、白虎兩山,翠竹清泉,景物幽深,是個令人流連的地方。有人建議在此設立一個慈溪市書法藝術中心,既以紀念虞世南,亦以繁榮當代書法藝術,這不失是一個很好的主意.
南宋名儒黃東發
南宋末年,有一位著名的學者黃震。黃震字東發,人稱於越先生,是我們慈溪人,現在的掌起鎮黃家村有座古卧床橋,相傳就是黃震幼年讀書之處。
黃震生於南宋嘉定六年(1213),直至43歲才進士及第。他一生為官清廉,不畏權貴,正氣浩然。雖屢遭挫折,均堅貞不屈。例如咸淳三年(1267),他因在擔任地方官時很有政聲,被擢升史館檢閱,參與寧宗、理宗兩朝《國史》、《實錄》的修纂,翌年七月輪對時,就因為直言不諱指出當時大弊為民窮、兵弱、財匱及士大夫無恥,還不顧宮中正在建內道場,建議停賣僧人及道士度牒,以致觸怒了度宗皇帝,被貶官三級,並下放到廣德軍做了一個通判。
他到廣德軍後,辦事仍舊十分認真。那裡有座祠山廟,每年有數十萬人來此禱神,濫殺耕牛作為祭品,並時常發生爭斗,影響農業生產與村族之間的團結。在祭祀活動中,還有自戴桎梏,自行拷掠以求神靈保佑的陋俗。黃震見此情景,責令其中一個坦白自己的罪狀。那人說:「我沒犯罪。」黃震厲聲斥道:「你肯定有許多罪孽,因為不敢對別人說,想以此來求得神靈的寬恕!」即下令當眾罰打,直到對方大喊「饒命」方才罷休。自此一來,淫祀惡俗頓時消除。不久,黃震因指責郡守賈蕃世的不法行為,被賈告到他的叔叔、當時權相賈似道那裡,結果得了個「撓政」的罪名而被免了職。
咸淳七年(1271),黃震任撫州知州。當時撫州正值飢荒,百姓流離失所,一片凄涼。米商富家卻乘機囤積糧食,抬高糧價,大發其財。黃震單車疾馳,先不入州署,就在驛舍里處理起公務來,四處張貼「閉糶者籍,強糴者斬」的告示,當即把米價壓了下來。接著,又親自煮粥賑濟災民,並獎勵有功於賑濟的人員,很快穩定了局面。在撫州,黃震還辦了二件大事:一是有
Ⅹ 廣東省江門市紅色革命歷史,英雄人物,革命先烈的事跡有哪些,求解答啊!!
中共新會支部、中共江門支部、新會縣總工會舊址紀念雕塑牆所在地原為江門水南祖廟(又稱「三丫祖廟」),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905年改為水南學堂。1924年冬,中共新會支部成立,陳日光任書記,共有黨員6名,該支部機關初時設在會城,後遷來此處。這是五邑地區首批成立的中共支部之一。1925年6月,新會縣總工會成立,呂棠任縣總工會委員長,陳日光任顧問,會址也設於此。1926年8月黨組織進行了調整,9月底在江門增設中共江門支部,書記為葉季壯。中共江門支部駐地也在此,新會支部遷回會城。後來,因年久失修,水南祖廟大部分建築已塌壞。清末,陳垣祖父始建陳寧遠堂,多次擴建,有12間民居(12宅)、書館、太和堂、游泳池、自來水塔、花園、涼亭等建築。陳寧遠堂為江門目前少有的清代私家莊園,具有較高歷史價值。2002年,陳垣故居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核定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陳垣是一位大史學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一生從事教學74年,教過私塾、小學、中學、大學。自1926年至1971年,陳垣先後出任輔仁大學、北京師大校長達45年。任大學校長期間,他為祖國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桃李滿天下。他還是一位熾烈的愛國者,青年時代就投身反帝反清斗爭,一生與時俱進,1959年,以79歲的高齡參加了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