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墊江歷史人物故事大全

墊江歷史人物故事大全

發布時間:2021-03-02 01:43:19

❶ 墊江天寶寨或者紅旗山 算古跡嗎,有什麼歷史名人或者故事什麼的

這個不是古跡,是現在打造的登山健身步道公園而已!

❷ 重慶的英雄人物事跡

久遠一點的:
巴蔓子(?-?)為古巴國忠州(今重慶市忠縣)人,是東周末期(約戰國中期)的巴國將軍。約公元前4世紀,巴國朐忍(今萬州一帶)發生內亂,時巴國國力衰弱,國君受到叛亂勢力脅迫,百姓被殘害。巴國將軍蔓子遂以許諾酬謝楚國三城為代價,借楚市平息內亂。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認為國家不可分裂,身為人臣豈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諾是為無信,割掉國土是為不忠,蔓子告曰「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於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頭留城、忠信兩全的故事,成為了巴渝大地傳頌千古的英雄壯歌。

近現代:
鄒容
(1885~1905) ,漢族,民族英雄,民主革命家
重慶巴縣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投身民主革命,是與秋瑾齊名的著名革命演說家。 1903年,以「革命軍中馬前卒」寫成《革命軍》一書,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理論經歷了孫中山提出———鄒容發展———同盟會政綱確立的發展軌跡,這是鄒容對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重大貢獻。

劉伯承
1892年12月4日——出生於四川開縣(現重慶市開縣)。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聶榮臻
聶榮臻(1899-1992)四川江津(現重慶江津)人。中國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

盧作孚
(1893~1952年),著名實業家 原名魁先,別名盧思,重慶市合川人。 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他創辦的民生公司,到1949年,擁有148艘江海輪船,投資60多個企事業單位,成為中國最大和最有影響的民營企業集團之一。他青年時便提出教育救國,並為之奮斗。從自學成才始,到創建學校、圖書館、博物館,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樹。他以北碚為基地,從事鄉村建設的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獲得成功。他一生儉朴勤奮,公而忘私,服務社會和人群。他崇尚務實和科學精神,有《盧作孚集》傳世,是重慶人乃至中國人在上個世紀前半葉最有價值的心智和實踐的結晶之一。 推薦評語:民生公司、北碚實驗區、《盧作孚集》,其中任一項都足以改變歷史,盧作孚正是這樣一位改變歷史而讓中國人不能忘記的重慶人

邱少雲
(1926~1952)四川省銅梁縣(現重慶市銅梁縣),革命烈士,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在一次執行潛伏任務時,不幸被敵人燃燒彈擊中,全身被火焰燃燒,但邱少雲為了不暴露目標,影響整體戰斗部署,始終趴在火中,紋絲不動,直至光榮犧牲,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整場戰斗的勝利。

這是祖籍重慶的比較出名的人物,如果把在渣滓洞和白公館的都算上,就更多了。

歷史人物故事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破釜沉舟

❺ 歷史人物故事

魏晉南北朝時期,前秦君主苻堅的弟弟苻融,是一個被低估的人物。是他和王猛一起輔佐苻堅統一了北方,因其見識、能力以及在前秦帝國中的地位,一直為苻堅所倚重。據《晉書》記載,苻融偉岸俊美,文采飛揚,武功超群,情操高尚,「弱冠便有台輔之望,長而令譽彌高,為朝野所屬」。年紀輕輕就獲得如此高的贊譽,很容易讓一個人躊躇滿志,想要趁風華正茂干出一番事業來,苻融也概莫能外。當他奉命鎮守冀州的時候,招徠房默、申紹和崔宏等人充任自己的左膀右臂,決心為兄長苻堅治理好這片異常重要的地區。一則能力出眾,二則爭強好勝,苻融「為政好新奇,貴苛察」,想要明察秋毫,控制一切,及早建功立業。申紹多次規勸他要以寬和為政,苻融雖然敬重申紹,卻沒有完全遵從這一建議。後來申紹離開苻融出任濟北太守,苻融屢屢因為政失誤而受到上峰的責備,才後悔沒有聽從申紹的意見。
苻融這個故事值得我們深思:一個水平和家世都非常優秀的人,按理說應該最有條件獲得成功,但過強的功名心和不得法的為政方式卻讓他不得不咽下失敗的苦澀——本來想要取得引人矚目的政績,留下的卻是一連串的不成功。

俗話說,人的名,樹的影,為官一任,想要有所建樹有所政績,非但無可厚非,還應大加鼓勵,畢竟有雄心有抱負總要比暮氣沉沉,只知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好。但問題是,如果只有追求政績的熱情,卻缺乏正確的心態和方法,就難免會把路走偏了,把經念歪了,出現像苻融這樣南轅北轍的結果。

那麼什麼樣的心態和方法才是正確的呢?還是讓我們從苻融所犯的錯誤說起。所謂「為政好新奇」,說白了就是試圖迅速在政事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歷史性的存在,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其淵源和背景的,都要尊重其歷史,都要從事情的主要矛盾著手。在封建社會,領導的作用可不僅僅是提出一項決定,更重要的是要讓這項決定有實施的可能性,同樣也必須保證這項決定執行到位。由於苻融的功利心太強,使得其新奇之舉難免有喧賓奪主之嫌,不從實際問題出發,可想而知,操作性不可能強得了,更別談如何貫徹落實。這樣的結果非但無法保證領導的決定有效施行,更會改變既有成型的工作模式,系統將陷入無所適從的混亂中。「貴苛察」問題更大。有效的察舉是保證吏治清廉、行政高效的有效辦法,但過猶不及,如果是「苛察」,那麼情況就不同了。就如同雍正特別喜歡監視和控制臣子,連頭天晚上大臣玩馬吊掉了哪張牌都知道,說明領導的注意力和興奮點完全集中在這些細節上,大的、原則性的、提綱挈領的東西反而被忽略掉。舉例來說,寫文章最重要的是立意,是主題,而不是細摳哪個地方究竟應該用逗號還是句號——只要文章有見地,有文采,立意高遠,就算個別標點符號用得值得商榷,也瑕不掩瑜;但哪怕標點符號用的再精準,文章本身沒有思想性和藝術性,恐怕這樣的作品是不值一讀的。不客氣地說,只見樹木不見樹林的做法,是典型的丟了西瓜撿芝麻。申紹勸苻融寬和為政,正是對「好新奇」和「貴苛察」的矯正,即尊重執政規律,保持行政體系的平穩和效率。

有人可能要問,像苻融那樣亂點鴛鴦譜不對,為政是不是就應該「蕭規曹隨」,毫無改變地因襲呢?此言謬也。要知道,為政的目標決定了為政的手段,政績只不過是為政目標的表現,其實質則在於老百姓得到了怎樣的實惠,對政權是否擁護。所以漢文帝和漢景帝以寬和無為實現天下大治,諸葛亮和王猛則通過重整綱紀、加強法制予民以利。雙方的為政手段截然相反,但為政目標是一致的,也都達到了百姓安居樂業、國富民強的效果。曹參之所以對蕭何的政策毫無改變,原因就在於蕭何制定的政策正是解決西漢初年民生凋敝問題的良方,當時對曹參來說,如何執行蕭何的政策,才是為政的關鍵。簡言之,曹參的無為,就是最大最有效的作為,他的舉措最大限度地保證了人民的福祉。

所以作為領導者,為政目標是根本,為政方式則是實現目標的途徑。這也就是說最重要的是以民生為本,然後找到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發展經濟,還是保障平安,諸如此類等等——然後以此為路徑,把事情做好。當然,如何做事情也是一門學問,也需要用心學習掌握。讓我們聽聽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教授的一番高見,或許會有所啟迪。郎教授在上海電視台做的一檔節目中指出,政府的功用就是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設施便利,還是法制良好?是地處樞紐,還是文化氛圍濃厚?在找到自身核心競爭力後,以此為著力點,打造富有自身特點的服務平台——為企業服務,為公眾服務,為社會服務,最終保證社會各個組成部分的良性互動。郎教授舉例指出,如果要建造東方矽谷,最重要的不是蓋幾棟建築——這項工作企業會去做——而是要考慮到,吸引到的高科技人才的子女上學問題如何解決,企業稅收如何優惠?可見,為政態度要端正,提高為政的水平和能力同樣不可忽視。

❻ 講歷史人物故事

孫敬懸梁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

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

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2、蘇秦刺骨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奮圖強努力讀書。

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准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3、宋濂苦學

宋濂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裡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手抄寫,計算著日子按時送還。

天很冷時,硯台里的墨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的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願意把書借給宋濂,於是宋濂能夠閱讀很多書。

到了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宋濂)曾經跑到百里以外向同鄉有名望的前輩拿著書請教。

前輩道德高、聲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前輩)從來沒有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宋濂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斥責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不敢回答。

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所以宋濂雖很笨,但終於獲得很多教益。

4、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

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

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這個故事也就是人們傳頌的鑿壁偷光,又做鑿壁借光。

5、囊螢映雪

孫康家裡很貧窮,買不起燈油。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

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

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❼ 重慶歷史名人的故事

1、劉伯承

在抗日戰爭中,為了有效地消滅日軍,劉伯承利用圍城打援之術,在神頭嶺巧設伏兵,打潞城誘敵出援,一舉殲敵千餘名,這在抗戰初期算得上是輝煌的戰果。他利用兵家之忌,在山西七亘村邊疆兩次設伏,使日軍白白多送上百餘條性命。

劉伯承把游擊戰的指揮藝術發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一戰上黨,殲敵十三個師三萬餘人,給了到解放區搶地盤的國民黨軍隊當頭一棒;再戰邯鄲,殲滅敵人兩個軍,有力地支持了毛澤東的重慶談判。隨後他奉中央指示,揮師向東橫掃,然後下定陶、打巨野、戰滑縣,直殺得國民黨軍隊摸不著頭腦,連續五戰五捷,殲敵十個半旅,計七萬餘人。

2、聶榮臻

新中國成立之初,聶榮臻任代總參謀長,為抗美援朝事務日夜繁忙,一次竟累昏倒地,被迫休養。後經中央批准,聶榮臻上任後首先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學規劃。1959年7月,中央決定用八年的時間製造出原子彈,接著又提出國防工業應以抓尖端為主,「兩彈為主,導彈第一」。毛澤東當時戲稱,造原子彈是造一個「大炮仗」。

在蘇聯撤走專家,國內又遇經濟上的天災人禍時,原子彈研製工作是「上馬」還是「下馬」也出現了爭執。聶榮臻堅決主張「兩彈」也繼續搞下去。聶榮臻操勞過度住院,陳毅來看望聶榮臻時說:「我這個外交部長,現在腰桿子還不硬,你們把導彈、原子彈搞出來了,我的腰桿子就硬了。」

3、巴蔓子

相傳戰國中期,巴國走向了衰落,一些貴族趁機發動叛亂,人民遭受深重災難。巴蔓子將軍掌握的兵力卻不足以戰勝貴族武裝,他決定向楚國借兵。楚王答應出兵,但卻提出一個條件,要巴蔓子割讓他駐守的三座城池,同時要他把兒子送到楚國當人質。

巴蔓子允諾今天就讓他把軍隊帶回去,到時候拿不到三座城,可以把腦殼砍給楚王!於是巴蔓子帶著楚軍回國打垮了叛亂武裝,恢復了國內秩序。他也兌現了當初的承諾,把頭顱割了下來,而斷頭之後的巴蔓子仍然站立著。

楚國使臣沒有完成接收巴國三城的任務,只得將巴將軍的頭顱帶回國去復命。楚王聽罷不禁深受感動,下令以上卿之禮埋葬了巴將軍的頭顱。巴國也為將軍舉行了國葬,其無頭之軀埋葬在國都江州,任後人緬懷憑吊。

4、秦良玉

崇禎十七年,張獻忠攻陷四川,於成都稱帝後派人招降四川各土司,秦良玉軍事力量弱小,有建議投降的,有建議轉移的,但秦良玉不肯投降反王張獻忠,作《固守石砫檄文》,誓與石砫共存亡。於是秦良玉分兵守衛各處險要,張獻忠之前與秦良玉多次交戰被擊敗,雖然現在勢力龐大,卻不敢靠近秦良玉守衛的石砫。

5、甘寧

甘寧曾經與孫權宗親名將孫皎因為喝醉酒言語上有過節,有人勸他道歉,甘寧說:「大臣應該是平等的,孫皎雖是宗親但怎麼可以侮辱人!我遇上明主應當以力量和性命報答,但不能因世俗委曲求全。」於是孫權寫信給孫皎叫他向甘寧道歉,於是兩人結為好友。

❽ 20名歷史人物故事

曹 操

(155-220)

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年二十,舉孝廉,為郎,歷任洛陽北部尉、濟南相等職。曹操。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步擴充了自己的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占據兗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後用其名以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元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為丞相,率軍二十餘萬南下,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建安二十一年
年)封魏王。死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為魏武帝。曹操生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
,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門
弟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在所統治的地區內,社會經
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法接要》等書。曹操不僅在政
治、經濟、軍事上表現了傑出的才能,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曹操的和他的兒子
曹丕、曹植都是當時文壇上的領袖人物。在他們提倡、帶動之下,這個時期的創作成
為我國文學史上光采奪目的一章——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建安文學」。曹操的詩今存
二十餘首,較完整的散文四十多篇。他的詩都是採用樂府古題,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
優良傳統,又有所創造,對五言詩的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蒿里行》、《觀滄
海》等篇,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向為後人傳頌。散文亦清峻整潔。他善於以質朴剛
健的語言直抒胸臆,無典雅浮華之弊。魯迅稱他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散文代表作
有《讓縣自明本志令》等。遺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

--------------------------------------------------------------------------------

畢 升

畢升(?-約1051)北宋發明家。徽州(今安徽歙縣)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我國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現在的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為「刻版印刷術」。刻版印刷術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紀出現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以後,逐漸發明了刻板印刷術。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國已非常盛行,並先後傳至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影響到非州和歐州。公元十一世紀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印刷術出現了許多重大的改革和發明。宋代慶歷(公元1041年)間,畢升首創泥活字版,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據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畢升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為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溶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因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樣印刷。此外,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

--------------------------------------------------------------------------------

管 仲

[管仲]諸葛亮隱居在南陽隆中的時候,經常自比管樂。「管」是管仲,齊國名相;「樂」是樂毅,燕國名將。他們都輔佐國君建立了卓越的功勛。管仲(?—公元前六四五年),名夷吾,字仲,謚敬,亦稱敬仲安徽穎上人,是春秋初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他輔佐齊國齊桓公(小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他合理徵收賦稅,減輕農民負擔,以達到「民富」「民安」;改進國家管理體制,發展民間武裝力量,並統一軍政的領導;運用國家力量發展鹽鐵事業,增加財政收入;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採取外交的主動權。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管仲所以有所作為,除了自身的才幹外,同鮑叔牙能夠知人並無私地舉賢薦能有關。管仲與鮑叔牙年輕時就是諍友。兩人共同經商,分配盈利時,管仲私自多拿了一倍於鮑叔牙的財物。別人不平,鮑說,這不是他貪財,是因為他家裡貧窮。兩人一起領兵打仗,鮑身先士卒,親冒矢石,管卻沖鋒在後,退卻在前。別人議論,鮑說,這不是他怕死,是因為他家裡有老母。鮑叔牙這種寬以待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管仲,他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後來,鮑克服重重困難,把管仲引薦給齊桓公,築壇拜相,自己卻甘願位居其下。司馬遷感慨地說:天下人不推重管仲之賢,而推重鮑叔能知人。管仲所以有所作為,又同齊桓公的豁達大度,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緊密聯系的。管仲原來輔佐小白的哥哥子糾。糾、白爭位時,管仲曾射了小白一箭,小白詐死始得脫。後來子糾死後,小白為齊國之主,他尊賢禮士,不計舊怨,接受鮑叔牙的推薦,毅然授相與管仲。當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仲,二人同車入城時,「百姓觀者如堵,無不駭然」。後來有人進讒言,中傷管仲,齊桓公不信,加以駁斥。並對管仲更加信任,尊為「仲父」,明確「國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憑仲父裁決」。這樣,使得管仲能夠施展他的聰明才華,作出一番事業。

--------------------------------------------------------------------------------

庄 子

著名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家貧,曾借粟於監河候(官名),但拒絕了楚周王的厚幣禮聘。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豐富。《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曾說他的作品「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莊子的著作歷來註解極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謙《莊子集解》、郭慶藩《莊子集釋》等。轉載《史記》第63卷。

--------------------------------------------------------------------------------

張 良

漢初大臣。字子房,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人。祖父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交節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阻擊秦始皇未中。後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北)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良任韓司徒。後韓王成為項羽所殺,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劉邦曾誇贊也「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

桓 譚

桓譚(前?-公元56)東漢哲學家、經濟家。字君山,沛國相(今安徽濉溪縣西北)人。愛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喜非毀俗儒。哀帝、平帝間,位不過郎。王莽時任掌樂大夫。劉玄即位,詔拜太中大夫。光武帝時,任議郎給事中。因堅決反對讖緯神學,「極言讖之非經」,被光武帝目為「非聖無法」,險遭處斬。後被貶,出任六安郡丞,道中病卒。他把燭干比作人的形體,把燭火的精神,提出「以燭火喻形神」的有名論點,斷言精神不能離開人的形體而獨立存在,正如燭光之不能脫離燭體而存在一樣。王充稱道他的著作是「訟世間事,辨昭然否,虛妄之言,偽飾之辭,莫不證定」。(《論衡·超奇》)對後來無神論思想發展有所影響。著作有《新論》二十九篇,早佚 。現傳《新論·形神》一篇,收入《弘明集》內。《新論》以清嚴可均輯本較好(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另有賦、誄、書、奏凡二十六篇,今存《仙賦》、《陳時政疏》、《抑讖重賞疏》等文(見《藝文類聚》及本傳)。《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五卷,已佚。傳見《後漢書·桓譚傳》。

--------------------------------------------------------------------------------

華 佗

華佗,字元化,東漢末醫學家。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華佗一生行醫各地,聲譽頗著,在醫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據《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華佗對「腸胃積聚」等病創用麻沸散,給患者麻醉後施行腹部手術,這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它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華佗很重視疾病的預防,強調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以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他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創造了一種「五禽之戲」如果身體感到不舒服時,作一套禽戲,出了汗,就會感到身體輕爽。他的弟子吳普堅持做「五禽之戲」,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操長期頭疼,曾經多次被華佗醫好,由於積病已深,很難根治。曹操怕舊病復發,強留華佗做他的侍醫。華佗後因不從曹操徵召,遂為所殺。臨死前,華佗把已整理出來的一部醫學書稿交給獄吏,並告訴他:「此可以活人。」但是獄吏怕受到牽累,不敢接受。華佗在極度悲憤中把它燒了。現存《中藏經》,是後人託名之作。傳見《後漢書·方技傳》、《三國志·魏書·方技傳》 。

--------------------------------------------------------------------------------

范 增

項羽謀士。居巢(今安徽巢湖)人。秦末農民戰爭時,勸項梁立楚王族後裔為楚懷王。秦軍圍巨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等救趙,以他為末將。後屬項羽,為其主要謀士,被尊為亞父。他屢勸項羽殺劉邦,項羽不聽。鴻門宴上,范增舉所佩之玉三次,希望項羽下決心殺掉劉邦,項羽默然不應。後項羽中劉邦反間計,削其權力,范增忿而里去,途中病死。傳俯《漢書·陳勝項籍傳》、《史記·項羽本紀》。
這網址里有上百個
http://www.cycnet.com.cn/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bookman/index.htm

❾ 十個歷史人物事跡

1、秦始皇嬴政

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親政。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2、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

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3、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4、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辟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台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5、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

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漸多疑,殺害功臣,並且聽信文獻皇後之言,廢黜太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仁壽四年(604年)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6、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後竇氏。

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於用兵。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

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7、魏徵

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下曲陽縣(今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群書治要》總編、《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8、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

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追尊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後,追謚聖武皇帝。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追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

9、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劉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至

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傳位其孫朱允炆。

10、康熙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閱讀全文

與墊江歷史人物故事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