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內容簡介
簡介:《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套裝共4冊)》對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了系統介紹。在世界東方的一片遼闊的土地上,屹立著一個偉大的文明古國。她是誰?她就是我們親愛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該書還精選了許多副精美圖片,可謂多種視覺要素有機結合,立體再現一幅多姿多彩、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歷史是一面鏡子,它鮮活、真切、有血有肉,讓它成為親切的叮嚀,讓孩子們重溫先人的世界。
第一冊:創世
第二冊:先秦
第二冊: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
第四冊:宋元明清第四冊近現代
01、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引子)
02、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盤古和女媧的神話)
03、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半真半假的上古「三皇」)
04、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中國的「亞當」和「夏娃」)
05、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汾河邊的小哥倆)
06、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愛美的山頂洞姑娘)
07、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一萬年前的弓箭手)
08、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媽媽當家的黃金時代)
09、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爸爸當了一把手)
10、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四千年前的三次「世界大戰」)
11、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神秘的顓頊)
12、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帝堯的時代)
13、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堯舜禪讓的傳說)
14、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原始時代(大禹治水的故事)
15、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引子)
16、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家天下」的揭幕式)
17、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撲朔迷離的第一王朝)
18、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漂漂亮亮的壞國王)
19、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仁慈的「大巫師」商湯)
20、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甲骨文記錄的歷史篇章)
21、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暴君商紂王的下場)
22、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謎樣的三星堆)
23、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夏、商(文明歷史幾多長)
24、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引子)
25、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封建制度的設計師)
26、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落湯雞國王)
27、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穆天子的「西遊記」)
28、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趕走國王的「共和」時代)
29、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烽火戲諸侯)
30、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捲起被子搬家的國王)
31、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春秋五霸」走馬燈)
32、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伍子胥過昭關)
33、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34、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萬世師表孔夫子)
35、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老子和《道德經》)
36、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兩個改革家的命運)
37、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西門豹治巫婆)
38、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馬陵道恩仇記)
39、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兩個鬥嘴的大說客)
40、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完璧歸趙與將相和)
41、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囤積國王的大投機商)
42、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荊軻刺秦王)
43、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西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異彩紛呈的時代)
44、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秦、西漢(引子)
45、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秦、西漢(千古一帝秦始皇)
46、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秦、西漢(徐福傳奇)
47、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秦、西漢(指鹿為馬的陰謀家)
48、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秦、西漢(大澤鄉的燎原烈火)
49、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秦、西漢(楚漢相爭的故事)
50、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秦、西漢(呂後和漢文帝)
(1)歷史故事帶給孩子什麼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劉興詩,男,1931年5月8日(農歷3月21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籍貫四川省德陽市,地質學教授,史前考古學研究員,果樹古生態環境學研究員,知名科普作家。曾任成都理工大學學科專業建設高級顧問。
1945年開始發表第一篇作品,1952年開始科普創作。劉興詩被譽為中國科幻小說鼻祖之一。截至2013年7月,在境內外共出版232本書,獲獎144次。
其中,美術片《我的朋友小海豚》獲1982年義大利第12屆吉福尼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榮譽獎,義大利共和國總統銀質獎章;童話《偷夢的妖精》獲1989年海峽兩岸第一屆中華兒童文學創作獎;《講給孩子的中國大自然》系列獲得了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列入北大人物的北大文壇中。
B. 給孩子講的歷史典故
1、《程門立雪》:講的是一個人去請教老師問題,走到老師家發現老師正在睡覺,就在門外面站著等,恰好下雪了,他也沒有打擾老師休息,最後老師醒來發現他的時候都快變成雪人了。這個故事教育學生應該學會尊重老師。
2、《大禹治水》:故事講的是大禹發動百姓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面對滔滔的洪水,大禹從別人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策略,最終取得了勝利。三次經過家門口都不曾回過家。這個故事教育孩子做一件事情要持之以恆,善於總結,切勿輕言放棄。
3、《守株待兔》:說的是一個在田間勞作的人偶然碰到田埂上撞死在木樁的小兔子,拿回去飽餐一頓之後,他再也不去勞動,一心只想等著去田埂上撿撞死的小兔子,結果不僅沒有等到兔子,莊家也荒廢了。這個故事告誡小孩子不能一心只想不勞而獲,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4、《南轅北轍》:講的是有的人要去南方的楚國,卻駕著馬車向北邊走去,別人問時,他卻說我帶的盤纏和糧草都是充足的,總有一天會到目的地。這個故事告訴小孩子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看中目標,發揮自己的優勢,如果方向走錯,有可能會距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5、《鄭人買履》: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他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座位上。等他走到集市,看中了一雙鞋子時,才想起:我忘了拿尺碼了。於是他又回去拿。 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鞋子沒有買到。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呢? 他說:「我只相信尺碼,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成語比喻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C. 了解歷史對現在的孩子有什麼幫助
首先可以提高孩子的知識閱讀量,豐富知識,更有內涵;其次多讀歷史也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充實文化底蘊,做事想辦法能夠以史為鑒,多多反省自身提高個人修養;再次與人交流溝通能夠引用具體事例,無論是與人討論問題還是辯證自己觀點都有自己的論據論點,思想中心更明確,與人交流會很暢快,用歷史知識給朋友講故事會有更好的朋友圈子,有助於提升孩子在朋友圈的地位。以上是個人的一些愚見,望採納~
D. 讓孩子不斷進步必讀的100個歷史故事的內容簡介
故事是促進我們健康成長的良師益友,也是我們快樂的源泉。在故事的百花回園中,歷史故事因其答真實可信、寓意深遠而備受人們的青睞。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歷史故事,就像一面面揭示好壞、善惡、智愚的鏡子,指引著我們健康成長。
歷史是沉重的,歷史又是多彩的。有讓人沉思低回的文明興衰,更有讓人唏噓感嘆的王朝更替;有令人盪氣回腸的英雄傳奇,更有令人痛心疾首的戰爭災難;有使人肅然起敬的探索創造,更有使人心馳神往的藝術華章……聖人賢哲、帝王將相、平民英雄,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歷史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的大戲。
對於青少年來說,學習關於歷史事件的宏大敘事——「正史」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可以多了解一點兒常常在細微處現出歷史真精神的「史屑」,知道一些掌故軼聞,這樣既可以補充正史之不足,也能培養自己對於歷史的興趣。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明白責任,讀史使人樹立信心,讀史使人明確方向。
E. 讓孩子學歷史有什麼好處
首先,歷史故事能培養人的浩然正氣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故事,從 「孝感動天」到「精忠報國」,從文天祥到史可法,許多歷史人物故事,無不令人讀後盪氣回腸、回味無窮。多讀這樣的故事,能夠從小培養人的浩然正氣,塑造人的優良品格。很多偉大人物,往往就是因為小時候從父母那裡聽到這些故事,從而一生都深受影響。可見,從小讀歷史故事,其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視。
其次,歷史故事能啟迪人的智慧。
歷史是前人智慧和經驗的總結。小時候,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的故事,很多人都會記憶猶新。這些歷史故事中蘊含的做人、做事的智慧,對孩子心靈的啟迪,是一般的童話故事不能比擬的。多讀歷史,能夠增加智慧,對大人如是,對兒童也是如此。
第三,歷史故事能陶冶人的情操。
通過讀歷史故事,可以讓人了解歷史上的人和事。知道什麼樣的人是好人,什麼樣的人是壞人,應該選取什麼樣的人生榜樣,樹立怎樣的人生志向,如何修煉人生的品格。讀歷史故事,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常讀古人的事跡,自然就生起仰慕之心,久而久之,人的氣質就會變化。
第四,歷史故事能開拓人的視野,積累知識。
中國歷史浩如煙海,要全面了解,非常不容易。但是,常常讀一些小故事,久而久之,就是一種積累。一天讀一個故事,一年就是三百多個故事。不僅是一筆知識財富,也是和人交談、寫作的絕佳材料。從這點來說,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少年兒童,都應該多讀點歷史故事,以此擴充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
F. 哪些著名的歷史故事讓孩子受益匪淺
01.瞎子打燈籠。
一個盲人到親戚家做客,天黑後,他的親戚好心為他點了個燈籠,說:「天晚了,路黑,你打個燈籠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說:「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還給我打個燈籠照路,不是嘲笑我嗎?」他的親戚說:「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錯誤了。你在路上走,許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著燈籠,別人可以看到你,就不會把你撞到了。」盲人一想,對呀!
這個故事告誡我們,局限思考是從自己的角度思考,整體思考是你把自己放到整個環境中去考慮。系統地思考問題,就會發現,你的行為會對別人產生互動。
02.哥倫布的雞蛋。
哥倫布發現美洲後,許多人認為哥倫布只不過是湊巧看到,其他任何人只要有他的運氣,都可以做到。於是,在一個盛大的宴會上,一位貴族向他發難道:「哥倫布先生,我們誰都知道,美洲就在那兒,你不過是湊巧先上去了唄!如果是我們去也會發現的。」
面對責難,哥倫布不慌不亂,他靈機一動,拿起了桌上一個雞蛋,對大家說:「諸位先生女士們,你們誰能夠把雞蛋立在桌子上?請問你們誰能做到呢?」大家躍躍欲試,卻一個個敗下陣來。哥倫布微微一笑,拿起雞蛋,在桌上輕輕一磕,就把雞蛋立在那兒。哥倫布隨後說:「是的,就這么簡單。發現美洲確實不難,就像立起這個雞蛋一樣容易。但是,諸位,在我沒有立起它之前,你們誰又做到了呢?」
創新從本質上是一種對新思想、新角度、新變化採取的歡迎態度,它也表現為看問題的新角度。很多時候,人們會說,「這也算是創新嗎?原來我也知道啊!」創新就這么簡單,關鍵在於你敢不敢想,肯不肯做。
03.青蛙現象。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青蛙放到一鍋熱水中,那青蛙遇到劇烈變化,就會立即跳出來,反應很快。
但是把青蛙放到冷水中去,慢慢給水加溫,你會發現青蛙剛開始會很舒適地在水裡游來游去。鍋里的水溫度在慢慢地上升,它毫不察覺,仍然感到暖洋洋的自得其樂。一旦溫度上升70~80度時,它覺得有威脅,想跳出來,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它的腿不聽使喚,再也跳不起來,最後只得被煮死。這就是溫水煮青蛙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啟示有三:
第一,大環境的改變能決定我們的成功與失敗。大環境的改變有時是看不到的,我們必須時時注意,多學習,多警醒,並歡迎改變,才不至於太遲。
第二,太舒適的環境就是最危險的時刻。很習慣的生活方式,也許就是你最危險的生活方式。不斷創新,打破舊有的模式,而且相信任何事都有再改善的地方。
第三,要能覺察到趨勢的小改變,就必須停下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而學習是能發現改變的最佳途徑。
04.砌牆工人的命運。
三個工人在砌一堵牆。有人過來問:「你們在干什麼?」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沒看見嗎,砌牆。」第二個人抬頭笑了笑,說:「我們在蓋一幢高樓。」第三個人邊干邊哼著歌曲,他的笑容很燦爛開心:「我們正在建設一個新城市。」10年後,第一個人在另一個工地上砌牆,第二個人成了工程師,坐在辦公室中畫圖紙,第三個人呢,是前兩個人的老闆。
你手頭的平凡工作其實正是大事業的開始,能否意識到這一點意味著你能否做成一項大事業。
05.釘子。
有一個壞脾氣的男孩,他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個釘子在後院的圍欄上。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的釘子數量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容易。於是,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
他告訴父親這件事情。父親又說,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一天天過去了,最後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釘子給拔出來了。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後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圍欄上的洞。這些圍欄將永遠不能恢復到從前的樣子。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就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一些無法釋懷的僵持,而造成永遠的傷害。如果我們都能從自己做起,開始寬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為別人開啟一扇窗,也就是讓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06.買煙。
甲去買煙,煙29元,但他沒火柴,跟店員說:「順便送一盒火柴吧。」店員沒給乙去買煙,煙29元,他也沒火柴,跟店員說:「便宜一毛吧。」最後,他用這一毛買一盒火柴。
這是最簡單的心理邊際效應。第一種:店主認為自己在一個商品上賺錢了,另外一個沒賺錢。賺錢感覺指數為1。第二種:店主認為兩個商品都賺錢了,賺錢指數為2。當然心理傾向第二種了。同樣,這種心理還表現在買一送一的花招上,顧客認為有一樣東西不用付錢,就賺了,其實都是心理邊際效應在作怪。
變換一種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人生道路上,改善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很重要的。
07.聰明的男孩。
有個小男孩,有一天媽媽帶著他到雜貨店去買東西,老闆看到這個可愛的小孩,就打開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但是這個男孩卻沒有任何動作。幾次的邀請之後,老闆親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進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親好奇地問小男孩,為什麼沒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闆抓呢?小男孩回答很妙:「因為我的手比較小呀,而老闆的手比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而更重要的,他也知道別人比自己強。凡事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學會適時地依靠他人,是一種謙卑,更是一種聰明。
08.聽的藝術。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要當做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當在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什麼你要這么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了這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這就是「聽的藝術」。一是聽話不要聽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要學會聆聽,用心聽,虛心聽。
?溫馨一幕?
回首過往,總有些感動被記憶,各自珍重,一起成長。祝好~
相信,堅持下去,我們會越做越好。一起加油!↖(^ω^)↗
G. 小孩讀歷史有什麼好處
英國人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和西方人相比,我們中國人更為重視歷史,龐大的「二十四史」就是明證。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同樣受過各種歷史故事的影響,比如「岳母刺字」、「二十四孝」等等。今天的孩子,接觸的文化更加多元性,然而,對中國孩子來說,兒童時期多讀點中國歷史故事,是非常有好處的。
首先,歷史故事能培養人的浩然正氣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故事,從 「孝感動天」到「精忠報國」,從文天祥到史可法,許多歷史人物故事,無不令人讀後盪氣回腸、回味無窮。多讀這樣的故事,能夠從小培養人的浩然正氣,塑造人的優良品格。很多偉大人物,往往就是因為小時候從父母那裡聽到這些故事,從而一生都深受影響。可見,從小讀歷史故事,其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視。
其次,歷史故事能啟迪人的智慧。
歷史是前人智慧和經驗的總結。小時候,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的故事,很多人都會記憶猶新。這些歷史故事中蘊含的做人、做事的智慧,對孩子心靈的啟迪,是一般的童話故事不能比擬的。多讀歷史,能夠增加智慧,對大人如是,對兒童也是如此。
第三,歷史故事能陶冶人的情操。
通過讀歷史故事,可以讓人了解歷史上的人和事。知道什麼樣的人是好人,什麼樣的人是壞人,應該選取什麼樣的人生榜樣,樹立怎樣的人生志向,如何修煉人生的品格。讀歷史故事,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常讀古人的事跡,自然就生起仰慕之心,久而久之,人的氣質就會變化。
第四,歷史故事能開拓人的視野,積累知識。
中國歷史浩如煙海,要全面了解,非常不容易。但是,常常讀一些小故事,久而久之,就是一種積累。一天讀一個故事,一年就是三百多個故事。不僅是一筆知識財富,也是和人交談、寫作的絕佳材料。從這點來說,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少年兒童,都應該多讀點歷史故事,以此擴充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
H. 怎樣給小孩子講歷史故事
兒子問,顏良和文丑是好人還是壞人?我答,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兒子又問,曹操殺了呂伯奢之後就算壞人了對吧?我答,是。於是兒子的終極問題出現了——關羽一個好人為什麼要幫一個壞人殺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的人呢?」網友們在跟帖里就這個問題眾說紛紜,由此引出另一個話題——我們該怎樣給小孩子講歷史。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歷史本身厚重且充滿質感,十分復雜,缺少一定的人生閱歷積淀和學識修養,根本無法體會其中的微妙之處。而小孩子的思維簡單,慣以好人/壞人來做簡單的善惡二元分類,非黑即白,以此去了解歷史,自然是疑竇百出。 我小時候也干過類似的事。上中國古代史的課,老師講到大澤鄉起義,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後來被暴秦鎮壓雲雲。我舉手提問:「起義的農民都是好人,為什麼會失敗了呢?」那時候我看的動畫片、漫畫書還有一些主旋律電影電視劇,最後都是正義獲得了勝利,所以我覺得大澤鄉起義也該有一個輝煌的結局才對,居然會失敗,實在是不可思議。 老師聽到這問題,有點發愣。最後他給出的答案是:「好人不一定勝利,壞人不一定失敗。一個好人失敗了,卻可以給其他好人做出榜樣。」雖然當時我似懂非懂,但現在回過頭去想,在小孩子的理解范圍內,這答案算是最好的了。 小孩子的認知和真實歷史之間有偏差很正常。比如孔融,小時候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給我存的印象一直是一位溫文爾雅、謙和善良的大叔。後來我讀了史書才知道,這哥們兒其實是個尖酸刻薄、嗜酒如命的主兒。電影《關雲長》里姜文飾演的曹操有句台詞:「孔融這個人,讓梨他肯,讓酒他是決計不肯的。」小時候家長給我們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總要加一句:「你們可要學習孔融這種謙讓的精神呀。」你說萬一哪個小孩子真去翻了史書里的孔融,還學起他的做派來,那可怎麼辦? 我其實有個極端一點的看法,沒必要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歷史觀和價值觀不一樣,價值觀可以言傳身教,歷史觀卻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讓一個小孩子去「樹立」歷史觀,就像騎著自行車上高速一樣荒唐——沒那排量啊!講給小孩子聽的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好玩,所以別摻雜太多說教,單純講故事就夠了——講得有趣,他們就會感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去主動了解;了解得多了,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歷史觀;樹立了歷史觀,再來分辨對錯也不遲。 當然,如果是面對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個更簡單的辦法。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可以把孩子叫到身邊來,語重心長地說:「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從曹操和顏、文二人的上司袁紹的關系說起。而要說清曹、袁間的淵源,就得先說董卓——董卓為什麼要進京呢?這就得先談談黨錮之禍以及西北軍閥與諸羌關系演變……」講到這里,小孩子多半聽得不耐煩,直接走人了,你也就得了解脫。
I. 家長對孩子講的歷史故事會怎樣評價
講故事能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開發孩子的想像力,能夠增強孩子的語言表回達能力的發展,答這些是對孩子的一生都有用的。孩子通過父母講的故事去感知和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豐富的閱讀環境,呵護孩子的閱讀興趣。
當孩子纏著父母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抓住這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父母不要不書本丟給孩子,聽說讀寫是孩子語言發展的一個過程。好的閱讀習慣是從聽爸爸媽媽講故事開始的。父母給孩子講完故事以後,不妨告訴孩子故事是在哪一本書里看的,激發孩子自己閱讀的興趣。
J. 怎麼給小孩子講歷史故事
兒子問:顏良文丑是好人還是壞人?我答: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兒子又問:曹操殺了呂伯奢之後就算壞人了對吧?我答:是。於是兒子的終極問題出現了:關羽一好人為什麼要幫一個壞人殺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的人呢?」網友在下頭就這個話題眾說紛紜,由此引出一個話題——我們該怎麼給小孩子們講歷史。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歷史本身厚重且充滿質感,十分復雜,缺少一定的人生閱歷積淀和學識修養,根本無法體會其中微妙之處。而小孩子的思維簡單,慣以好人/壞人來做簡單的善惡二元分類,非黑即白,以此去了解歷史,自然是疑竇百出。 我小時候也干過類似的事。上中國古代史,老師講到大澤鄉起義,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具有偉大歷史意義,後來被暴秦鎮壓雲雲。我舉手提問:「農民起義的都是好人,為什麼會失敗了呢?」那時候我看的動畫片、漫畫書還有一些主旋律電影電視,最後都是正義獲得了勝利,所以我覺得大澤鄉起義也該有一個輝煌的結局才對,居然會失敗,實在是不可思議。 老師聽到這問題,有點發愣。最後他給出的答案是:「好人不一定勝利,壞人不一定失敗。一個好人失敗了,卻可以給其他好人做出榜樣。」雖然當時我似懂非懂,但現在回過頭去想,在小孩子的理解范圍內,這答案算是最好的了。 小孩子認知和真實歷史之間的偏差,例子有很多。比如孔融,小時候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腦子里的印象一直是個溫文儒雅謙和善良的大叔。後來我讀了史書才知道,這哥們兒其實是個尖酸刻薄嗜酒如命的主兒。《關雲長》里姜文演的曹操有句台詞:「孔融這個人,讓梨他肯,讓酒他是決計不肯的。」小時候家長給我們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總要加一句:「你們可要學習孔融這種謙讓的精神呀。」你說萬一哪個小孩子真去翻了史書里的孔融,還學起他的做派來,那可怎麼辦呀? 我其實有個略顯極端一點的看法,沒必要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歷史觀和價值觀不一樣,價值觀可以言傳身教,歷史觀卻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讓一個小孩子去「樹立」歷史觀,就像騎著自行車上高速一樣荒唐——沒那排量啊。給小孩子講的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好玩,所以別摻雜太多說教,單純講故事就夠了——講得有趣,他們就會感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去主動了解;多多地了解,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歷史觀;樹立了歷史觀,再來分辨對錯也不遲。 當然,如果是面對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個更簡單的辦法。比如張泉靈在文章開頭碰到的問題,就可以這么解決:把孩子叫到身邊來,語重心長地說:「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從曹操和顏、文二人的上司袁紹的關系說起。而要說清曹、袁淵源,就得先說董卓——董卓為什麼要進京呢?這就得先談談黨錮之禍以及西北軍閥與諸羌關系演變……」——講到這里,小孩子多半聽得不耐煩直接走人了,你也就得了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