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銅鼓歷史人物

銅鼓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2 01:25:52

❶ 歷史上南寧出過什麽名人

南寧名人(含籍貫或出生的):
陸榮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華民國舊桂系軍閥領袖,曾任廣西都督、廣東都督、兩廣巡閱使、民政長。壯族,原名亞宋,字干卿,小名阿發, 廣西南寧市武鳴縣寧武鎮雄孟村人。
林鳳祥(1825年—1855年),太平軍北伐名將、求王。廣西南寧武鳴人。
李開芳(1811-1855),廣西武緣縣(今南寧市武鳴區兩江鎮龍英村大李屯)人。太平天國名將,辛開元年八月,授戊監軍。明年七月,升金一總制,帶右一軍。從西王蕭朝貴攻長沙,連下桂陽、嘉禾、攸縣等地。九月,在長沙擢金官正將軍。十一月克岳州,升殿右二指揮,率勁旅攻克漢陽,升殿右二檢黠。十二月克武昌,升地官正丞相,後率部突圍被俘在北京遇害。同治二年(1863),被太平天國追封為靖王。
雷沛鴻(1888—1967),字賓南,廣西南寧人,博士,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中國現代教育史上一位傑出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思想家。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曾任廣西省教育廳長,創辦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和西江學院,出任廣西省立第一中學(今南寧二中和南寧三中的前身)的首任校長,曾任廣西大學校長和廣西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1967年7月21日在廣西逝世,終年79歲。譯著有《英憲精義》等書。
鄧穎超(1904年2月4日-1992年7月11日)原名鄧文淑,祖籍河南光山,生於廣西南寧。1983年至1988年間,擔任第六屆全國政協主席(正國級)。
盧紹武(1906年-1978年7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1] ,廣西武鳴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廣西軍區武鳴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並兼中共武鳴地委書記,廣西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廣西政協副主席。
程思遠(1908年—2005年),廣西南寧市賓陽縣人,政治活動家。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第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副國級)。1998年3月,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副國級)。
莫文驊(1910-2000),原名莫萬,字六琴。廣西南寧市人。1951年後,莫文驊歷任東北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院長,福州軍區副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政委等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軍銜, 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高伯龍(1928年6月29日—2017年12月6日),激光陀螺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環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出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原籍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岑溪市。
成克傑(1933年11月-2000年9月14日),廣西南寧市上林縣人,壯族,大學學歷,198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9月參加工作[1] 。曾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副國級)。
陸兵, 壯族,1944年10月生,廣西南寧市武鳴人,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政府主席。
……

❷ 貴州盤縣歷史名人

龔德敏,字紹武,貴州盤縣水塘人。參加過民國史上具有劃時代一樣的護國、靖國、北伐版、抗日諸次權戰爭。在唐繼堯將軍麾下,他先後擔任營長效命前驅。抗戰中,先後擔任國民革命軍58軍新十一師師副官長、三十一團團長、新十一師師附、軍務處處長、三十團團長。錦江冬季攻勢中,他創下了在抗戰中的初步功勛,獲得了上峰傳令嘉獎,民國三二年國慶又因戰功獲得甲等乙種獎章。長衡會戰中,瀏陽文家市一役,他沉重指揮,穩定了戰局。克泗汾的壯舉,更為長衡會戰生色不少,上峰特給四等雲摩勛章乙座。他畢業於雲南講武堂第十一期,資格很老。58軍整編為58師時任新十一旅少將副旅長;後任少將師長、副軍長職務。解放後,因病在貴陽病逝。

❸ 宜春歷史上有名的人物有哪些

名人有很多,看下面一一列舉。
劉梓華 ,原名友芝,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水江鄉上洞村梓木人。生於1912年9月13日申時。1928年參加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是飛奪瀘定橋22勇士之一,曾多次負傷,三次昏死,五次立功,榮獲獎章五枚,居位通訊員,排長,作戰參謀,團參謀長,偵察參謀,作戰科長,參謀處長,團長等職位,解放後任天津軍區參謀長。參加過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臘子口,平型關大捷等戰。後因傷口復發,於1951年4月17日逝於北京。周赤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湖田鄉林田村人。一九三一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班長、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紅三軍團團政治委員,電台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
徐稚(97-168),字孺子。宜春的豐城市白土鎮隱溪村人(一說南昌北瀝徐村人)。東漢隱士。少學今文經學,兼通天文,歷算。家貧務農,自食其力。公府徵辟,皆不就。時稱"南州高士"。陳蕃為豫章太守,不接待賓客,特為他設一榻,去則懸之。後以"懸榻"比喻禮待賢士。王勃《滕王閣序》所雲:"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進賢門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園皆因紀念徐稚而名。豐城隱溪因徐稚隱居於此而得名。
陶淵明(365-427)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宜春市的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一說九江人)。晉代詩人。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有陶淵明"始家宜豐"的記載。宜豐舊《圖經》亦有此說。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栗里(今星子縣境內)。52歲時偕少子陶佟回歸宜豐故里,四年後返潯陽,逝於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後裔。
鄭谷(848-911),字守愚。袁州區人。唐末著名詩人。光啟三年(887)進士。官至都官郎中。鄭谷7歲能。前輩詩人司空圖稱許其"當為一代風騷主"。在晚唐,鄭谷詩名頗盛。列為"芳林十哲"之一。尤以《鷓鴣》詩傳誦廣遠,致有"鄭鷓鴣"之稱。成語"一字師"出自鄭谷逸事:鄭谷隱居仰山,詩僧齊已奉《早梅》詩求教。鄭谷將詩中"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中的"數枝"改為"一枝"。齊已當庭拜鄭谷為"一字師"。《全唐詩》收錄鄭谷詩327首。今宜春市區東風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鷓鴣路,以紀念鄭谷而名。
劉恕(1032-1078),字道原。宜春的高安市灰埠鎮均山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其父劉渙,精研史學。劉恕亦以史學擅名。皇祐元年(1049)舉進士,官和川翁源知縣。治平三年(1066),英宗下旨,命司馬光自擇英才編修《資治通鑒》。司馬光薦劉恕同修,轉著作郎。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凡遇史事紛錯難治,則交劉恕。其時協助司馬光的副主編共有三人,一為劉恕,一為劉攽、一為范祖禹。漢代由劉攽分修,三國至南北朝由劉恕分修,唐代由范祖禹分修。三中人,除范祖禹為成都人氏外,其餘兩位均為宜春籍人物。
劉攽(1023-1089),字貢父, 號公非。宜春的樟樹市黃土崗鎮荻斜劉家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慶歷進士。歷任曹州、兗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書舍人。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碩。宜春的豐城市杜市鎮大屋場人,元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與虞集、楊載、范木亨(樟樹市人)同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並稱"儒林四傑"。延祐元年(1314)由布衣授為翰林院國史編修。至元六年(1343)為奎章閣供奉學士,升侍講學士。乃修遼、金、宋三史,為總裁官。《遼史》成,得寒疾卒於史綰。封豫章郡公,謚文安。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善書法。朝廷典冊、元勛銘辭,多出其手。
鄧王番,字韞玉。宜春的高安市筠陽鎮人。唐中和元年(881)自尚書、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代理袁州刺史)。在任6年,清正廉明,民樂從事。唐僖宗時,各地兵荒馬亂,官吏無能,獨鄧王番有政聲,朝廷據民願再度正式任命其為袁州刺史,處士彭蟾有詩稱賀。袁州城秀江之上第一座橋梁廣濟橋為鄧王番修建。鄧王番任袁州刺史時,見宜春縣白芒山(今屬分宜)山清水秀,遂舉家留居白芒。第6代孫鄧悔魁徙居安福瓜畲。其後裔輾轉遷徙至四川廣安。廣安後裔中出了個歷史偉人鄧小平。
袁繼咸(1593-1646),字季通,號臨侯。袁州區寨下鄉(鎮)橫塘村人。明代大臣。天啟五年(1625)進士。崇禎七年(1634)提學山西,上疏抨擊權宦。宦黨誣陷其貪贓枉法,解京治罪。山西生員百餘人追隨入京,散發揭貼(傳單),為之辯誣。朝野上下千餘人聯名為其申冤,轟動京城。崇禎十五年(1642),袁繼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駐節九江,總督江西、湖廣、安慶、應天(南京)等處軍務。

張自烈(1597-1673),字爾公,號芑山,又號誰廬居士。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宜春北廂上水關(今市區秀江路市委大院一帶)人。崇禎末為南京國子監生,博物洽聞。家中藏書36萬余卷。明亡,閉門著述。晚年隱居廬山,累征不出,主講白鹿書院。卒葬白鹿洞左青龍山,墓今存。張自烈著述頗豐,尤以《正字通》影響最著。《正字通》是一部字書,共收錄三萬三千餘字。清代官方編纂的《康熙字典》,系以《正字通》為藍本增益而成。今宜春市區秀江中路西段,國民時期曾名豈山路,即以張自烈字型大小而命名。

朱軾(1665-1736),字若瞻,號可亭。宜春市的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經學家、文學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歷任潛江知縣、陝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左都御史。雍正時,充聖祖實錄總裁,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兵部尚書。乾隆時,充世宗實錄總裁,命協同總理事務。卒贈太傅。朱軾是康、雍、乾三世"恩寵極人臣之分"的顯赫人物。為官清廉剛正,望重朝端。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櫃法"修築海塘,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後世。康熙推崇朱熹學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生活儉朴,高安民間舊時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

惠洪(1071-1128),俗姓彭(一作姓喻),一名德洪,字覺范。宜春市的宜豐縣橋西鄉潛頭竹山裡人。宋代著名詩僧。自幼家貧,14歲父母雙亡,入寺為沙彌,19歲入京師,於天王寺剃度為僧。當時領度牒較難,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為己名。後南歸廬山,依歸宗寺真靜禪師,又隨之遷靖安寶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結交黨人,兩度入獄。曾被發配海南島,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獲釋回籍。惠洪精通佛學,長於詩文,著述頗豐,尤以《冷齋夜話》最著名。成語"滿城風雨"、"脫胎換骨"、"大笑噴飯"、"痴人說夢"等典故均出於此書中。宜春歷代詩人的詩作,僅惠洪的《鞦韆》詩被收入《千家詩》中。其題於宜春城北崇勝寺的一首詠竹詩,深得黃庭堅等歷代詩家贊賞,以宋詩精品被收入《宋詩鑒賞辭典》。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號挺齋。宜春的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獻紀錄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中原音韻》是為北曲用韻而作,糾正作曲家用韻不一,其正音依據是中原語音。成書後,戲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規范,促進了戲曲用韻的統一。《中原音韻》以當時北方實際語音為標准,所定之韻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書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珍貴資料。1987年,紀念周德清誕辰710周年暨學術討論會在高安召開,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日本學者亦提交了論文。

況鍾(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宜春市的靖安縣高湖鎮崖口村人。明代著名清官。永樂四年(1406)為靖安縣吏員。後薦為禮部主事。宣德五年(1425),宣宗因江南九郡賦重,要朝中大臣薦舉賢能,況鍾被舉薦任蘇州知府。上任後,況鍾懲奸吏、裁冗員、減重賦、廢苛捐、清積案、平冤獄。深受百姓愛戴,呼為"青天"。治蘇任滿,蘇州一萬三千餘人聯名乞求況鍾連任。英宗准奏,以正三品留任蘇州。況鍾為官清廉,卒於蘇州任上。歸葬時,十里長堤站滿哭祭人群。古代傳奇小說中載有不少況鍾辦案故事。1956年,崑曲《十五貫》上演,經毛主席、周總理推薦觀看,況鍾清官之名享譽全國。

鄧子龍(1531-1598),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宜春市的豐城杜市鎮鄧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將。嘉靖年間從伍。萬曆四年(1576),率兵鎮壓寧州大溈山農民起義,次年於寧州銅鼓石設銅鼓營,任銅鼓營守備。築垣壘城,是為今銅鼓縣城建城之始。萬曆十一年(1583),緬甸軍犯雲南,鄧子龍率部平定。升副總兵。後戍邊雲南。萬曆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鮮。鄧子龍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露梁海戰中,年近古稀的鄧子龍奮勇直前,不幸陣亡。朝鮮為之立廟,世代祭祀。鄧子龍遺體歸葬豐城。然遺體有其身無其首,其首級已被倭寇割去,於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級合殮。鄧子龍善詩著有《橫戈集》。今銅鼓城東的銅鼓石上留有鄧子龍題刻。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宜春市的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人。後屢赴京趕考,未中進士,逐漸冷淡功名。崇禎七年(1634)任袁州府分宜縣教諭。十一年(1638)升汀州府推官。任分宜教諭期間,寫成《天工天物》一書。《天工開物》是一部系統記載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成就的巨著。此書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被翻成日、法、德、俄等多種文字。達爾文稱之為"權威著作"。編寫《中國科技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稱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狄德羅是以編寫《網路全書》而具有世界影響的法國學者)。中國科協紀念的中國古代八大科學家中,宋應星名列其中。1987年,宋應星紀念館曾在奉新落成。
張勛,字少軒,號松壽。宜春市的奉新縣赤田鎮赤田村人。出生農家,8歲喪母,12歲喪父。15歲入富家做牧童,後轉書僮。光緒五年(1879)當兵,時年26歲。光緒十年(1884)隨部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次年在鎮南關大 中戰功卓著,越級提拔。後官升參將,管帶廣武右軍各營,駐扎廣西邊防。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戰爭爆發,率馬隊為前峰入遼東參戰。後隨袁世凱,升總兵。宣統三年(1911)擢江南提督。袁世凱任大總統後,率部駐徐州,禁其部率剪去發辮,人稱"辮帥"。民國6年(1917),張勛率兵入京,擁護溥儀復辟,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旋被段祺瑞擊敗,逃入荷蘭使館。後寓居天津。死後歸葬奉新陶仙嶺。
熊雄(1892-1927),字披素,號介蓀。宜春市的宜豐縣芳溪鎮下屋村人。中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少年在家塾"培蘭書室"讀書。1907年考取瑞州中學堂。1911年初,考入李烈鈞所轄江西新軍的學生軍。投入辛亥革命的光復南昌行列和"二次革命"的討袁起義。失敗後流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6年回國,投入"護國"、"護法"運動,先後在李烈鈞的滇軍和程潛的湘軍中工作。1920年初,為探索革命真理,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轉至德國,與周恩來等籌組旅歐少共,後轉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受黨派遣與聶榮臻等一同入蘇聯學習。1925年回國,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次年為主任。在黨內,任兩廣區委軍事部部長,黃埔軍校黨團書記。1927年在廣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中犧牲。

吳有訓(1897-1977),字正之。宜春市的高安荷嶺鄉石溪村人。現代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1912年入瑞州中學,1920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范,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經因為進言佛骨一事,被貶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職袁州期間,韓愈政績卓越,並且培養出了當時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現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為狀元洲,傳說就是當年學子讀書之處。宜春城中最高山頭建有狀元樓,是為了紀念韓愈的這一功績。宜春市區的昌黎路也是紀念韓愈。
易安華(1900-1937)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少將旅長。字福如,號濟臣,江西宜春人。江西省立第八中學肄業。1925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憲兵科。1928年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次年入中央教導隊。畢業後任教導第一師第一團上尉連長。1932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軍抗日。1933年冬,升任該團上校團長。 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隨八十七師圍攻上海市區日軍陣地,斃傷大量日軍,遂任該師二五九旅旅長。11月,奉命撤離上海。後於鎮江任戒嚴司令。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防守中華門右翼陣地。9日,日軍猛攻光華門、通濟門、雨花台。10日午後,第九師團部分日軍沖入光華門,占據沿街房屋。乃率部與該師二六一旅經過8個多小時血戰,全殲入城日軍。後因寡不敵眾,易安華與二六一旅參謀主任倪國鼎等官兵在戰斗中壯烈犧牲。是南京保衛戰中陣亡的最高將領。

夏征農(1904.01.31~2008.10.04)原名夏正和,字子美。宜春市的豐城同田鄉夏家村人。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上海市委原書記、《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辭海》主編。 1925考入南京金陵大學,1926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南昌起義,後赴上海入復旦大學學習並任青年團支部書記,《海上青年》雜志主編,1933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是其後期領導人之一。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期間,歷任新四軍政治部、統戰部、民運部部長,蘇中軍政委員會秘書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濟南市委書記、山東省委副書記、中共華東局宣傳部長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批鬥。全國第一屆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列席代表,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特邀代表,著有《征農文藝創作集》、《征農文藝散論集》、《征農詩集》、《夏征農文集》8卷本等。

杜平(1908-1999),中將,出生於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黃茅鎮螳螂坑一個貧農家庭,少年時期聰穎好學,靠成績優異獲得的公助金完成了從小學到中學的學業,後考入湖南長沙群治學校。早在中學時期就接受進步思想,1929年冬在家鄉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秘密農會,1930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在人民軍隊的漫長革命生涯。杜平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第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❹ 含山縣有什麼歷史名人么

含山縣 - 歷史名人
唐忠
唐忠(生卒年月不詳),字以信,含山人。明天順三年(1459)中舉,任密雲縣(今屬北京市)知縣,在任9年,政績突出,朝廷要調他去別處時,當地老百姓一再請求留任,遂續任知縣3年,後因奔祖母喪事,返回故里。後病死家中。
他為人誠實忠厚,任知縣時,以廉潔奉公著稱,在密雲先後做了12年知縣,愛惜民力,深受老百姓愛戴。當他回家奔喪時,男女老少都走上街頭,痛哭流涕,道路因之阻塞。監司(監察州縣的地方長官)也為之感動,特贈他對聯一副:「九年不改來時政,百姓應懷去後思。」
他居家十餘年,生活貧困,常靠典當衣物維生。親朋故舊中有權勢的人,提出給他的下代予以照顧,他總是婉言謝道:能使後人稱他們為清白官吏的子孫,我就心滿意足了!後人把他列為鄉賢祭祀。

游酢

游酢(1053——1123),字定夫,北宋大理學家,福州建陽人(今屬福建),人稱薦山先生。少時與兄以文章、品行聞名鄉里,曾受學於程頤,並有「立雪程門」的佳話。與楊時、呂大臨、謝良佐並稱程(程顥、程頤)門四大弟子。
宋元豐六年(1083)進士,任越州(今屬浙江紹興)蕭山尉。後歷任潁昌(今河南許昌市)府學教授、太學博士、簽書齊州(今屬山東歷城縣)判官廳事、泉州(今屬福建)簽判。徽宗即位後授監察御史並出知和州。出任之初,接手十多年未決的疑案,查知詳情後,及時明斷,眾人嘆服。治和期間,清德惠政,民愛戴他猶如父母。後辭職定居含山。宣和五年(1123年)五月二十三日病逝,享年71歲。葬於林頭車轅嶺,建有墓祠,後又建祠於登科橋北。游酢治理學有顯明禪學傾向,認為「前輩不曾看佛書,故詆之如此之甚」。著有《易說》、《詩二南義》、《中庸義》、《論語孟子雜解》、《薦山文集》等。

姚興

姚興河南相州(州治今屬河南安陽市)人,抗金將領。宋靖康年間(1126——1127)任相州州校,因劫殺金人有功,借補承信郎之職。紹興十年(1140),隨劉錡守順昌(今阜陽市),收復宿州、亳州、平定淮河兩岸,官拜右武大夫,累遷官至建康(今南京)府,駐扎御前,後破敵軍統制,任荊湖南路兵馬副都監,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當時劉錡任江淮制置使,命都統王權迎敵,王權怯懦,不進,退守廬州。於是金兵渡過淮水,三面並進。時,姚興為宋軍前鋒,在定林(今屬合肥市)擊敗金人五百騎並生擒敵驍將鶻殺虎。王權退守昭關,派姚興迎敵至尉子橋,金兵鐵騎突然闖入,姚興率領士兵奮力拚搏,手刃數百敵軍。此時,王權為了自衛,按兵不動,姚興幾次告急,他都不派援兵。統領戴臬也率領馬軍逃避。
先前,有李二者,曾對王權有私恩,因此能夠出入軍門,偷了王權的旗幟送給金兵。於是金兵設下埋伏,樹起王權的旗幟來誘騙姚興。姚興以為王權派來救兵,帶領部隊前去。金圍兵四起,姚興以四百名騎兵與二十萬金兵決戰,自辰鏖戰至午,終因寡不敵眾,父子都戰死沙場。金兵紛紛議論:要是再有幾個象姚興這樣的將領,我們哪敢前進呢?並作詩稱頌他:「獨領孤軍將姓姚,一心忠孝為南朝;元戎若假微兵援,未必將軍死尉橋。」
其後,皇帝為了褒獎姚興的忠心,下詔追贈他為容州觀察使,並在他安營紮寨的尉子橋為他立廟。次年,又在他決戰的地方立廟(即今縣西姚廟,「姚廟」由此得名),並賜廟名「旌忠」。又賜謚忠毅。

華高

華高(1313——1371),黃墩鄉人,農民出身。生有勇智,不屑屈人下。元末,農民起義紛起。至正十二年(1352),高在家鄉聚集數百人,結寨組建水軍,日夜操練,護衛鄉里。至正十四年,高與俞通海、廖永安、桑世傑等部會合,入巢湖,擁有戰船千艘,成為各路起義軍矚目的重點。至正十五年春,高、俞、廖等致書歸附朱元璋。時元璋駐和陽(今和縣),欲渡長江,正乏舟師,得書大喜。五月,元璋親率兵至巢湖撫慰。高等隨元璋出東關口。抵銅城閘,元中丞蠻子海牙扼守入江河口,高等受阻,暫屯黃墩,此時,趙普勝欲叛元璋。高密向元璋透露,元璋得脫歸和陽。增兵後,復至黃墩,大敗海牙於裕溪口。六月,高從元璋渡江,克採石、太平(今當塗),取水陽(在今宣城)、涇縣,授總管之職。十六年三月,攻克金陵、鎮江後,高升秦淮翼元帥。四月,下丹陽、金壇、謀取廣德。廣德元兵嚴陣以待,高挑戰,元兵堅壁不動。高率眾力攻破之,得兵萬人,糧數萬石。九月,從元璋平常州,升僉行樞密院事。廣德復叛,高率兵平之。至正十八年正月,高同廖永安討江陰石牌海寇。十九年四月,同俞通海擊趙普勝之柵江營,大敗之,獲戰艦數十艘。二十年五月,陳友諒以眾兵襲太平,犯龍江(今南京西),高與張得勝敗之。二十一年八月至二十三年七月,高從元璋西征,克安慶,搗九江,下南昌,鏖戰鄱陽湖,殲陳友諒。二十四年克武昌,高升湖廣行省左丞。二十五年十月,進軍淮東,高率舟師會同步騎水陸並進。至翌年四月,泰州、高郵、淮泗俱下。八月,高從徐達討張士誠,下湖州,圍蘇州。吳元年(1367)九月,蘇州城破,士誠就縛,高升任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鎮守湖廣。洪武元年(1368),進封榮祿大夫。三年,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封廣德候,賜誥命鐵券。是時,高請命巡視廣東海防城堡,整頓軍隊,次年四月二十七日卒於崖州(今海南省崖縣),六月,還葬黃墩。追封巢國公,謚武庄。肖像祭於功臣廟。

楊興、楊文

楊興,祖居關鎮鄉楊府城。少年勇毅,有大志。元至正十五年(1355)自巢縣歸附朱元璋。朱元璋贊其英武,授管軍千戶。是年六月興從朱元璋渡江拔採石,取太平。時元兵時有侵襲,朱元璋駐師守御。興獨與諸將進取溧水、溧陽,每戰先登,升管軍萬戶。十六年二月。興破敵水寨,三月攻克南台,後隨諸將乘勝克鎮江,升管軍總管,旋進軍常州。十七年克常州,取池州,十八年克通州(今江蘇南通縣)。至正二十一年(1361)秋搗毀江州(今九江市)陳友諒都,陳友諒奔武昌。二十三年七月,從朱元璋再次征討陳友諒,大戰鄱陽湖,興以死效忠,歿於陣。
楊文,興之子。興戰死後第二年,以文管領本部神槍,初戰廬州。至正二十五年克贛州、南康(今江西星子縣)、南雄(今廣東南雄縣)。二十六年,從大軍征湖州。吳元年(1367)取山東破諸州。洪武元年(1368)克河南嵩、汝、懷慶、山西、澤、潞、平陽、絳州、太原等大片中原地帶,再出潼關、攻西安、鳳翔、秦州、鞏昌、臨洮、慶陽。三年授皇陵衛百戶,進軍定西(州名,今定西縣),遇王保軍,文擊潰王軍,再由秦州南出,克復興元。九月文奉詔還京,授承信校尉。
洪武四年(1371)閏三月,文調隸廣西都尉。十月,隨高僉事征南寧、宣化等地。五年,平復麓川。八年十二月調任桂林左衛。九年元月抵平樂府平瑤人叛亂。九月再平象州、武宣。十年十一月,升六安衛右所千戶。十二年升本衛副千戶。十四年隨安慶侯仇成征討容美等洞,既而從征雲南。洪武十七年應召還京,翌年,升建昌指揮僉事。
洪武二十一年調征祿肇翼子卜落瓦等「蠻」,七月進討東川,八月克百居等寨。二十二年授世襲誥。二十五年四月,土官月魯帖木兒叛,文率衛兵抵禦,叛軍攻城,文力敵,傷敵眾多;五月敵退入山寨,文率所部平復州里。設置關寨;七月文追月魯帖木兒至打沖河陷各寨。土官既平,文應召還京,升為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誥封驃騎將軍。洪武二十六年(1393)七月,升文為左軍左都督。授特進榮祿大夫。二十八年正月掌中都留守司印,充任總兵官。征討廣西,平復南丹、奉議、慶遠之亂。

洪武三十年正月,文奉命往遼東指揮操練兵馬和負責屯田。同年七月被召回充任大總兵,掛征南將軍印往征五開「蠻」人。太祖朱元璋作征南詩為文壯行:「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懸秋水呂虔刀;馬鳴甲胄乾坤靖,風動旌旗日月高。世上麒麟終有種,穴中螻蟻欲何逃。大標銅柱歸來日,庭院春風慶百勞。」文至,採取鎮壓與安撫結合,對「蠻」人中首惡者用機設奇兵擒殺之。對一般脅從者實行招撫,並設銅鼓等若干衛所安邊民。三十一年五月任總兵往開平設防,閏五月奉召回京。永樂四年(1406)正月病故,賜葬縣內梅山鄉楊府山下。子楊和、孫楊通、曾孫楊廷選世襲羽林右衛指揮使。

仇成

仇成(1324 ——1388),銅閘鎮人。少年時有膽略。元至正十五年(1355),投奔駐軍和州的朱元璋。時朱元璋以和州為根據地,與東邊的張士誠和西邊的陳友諒兩股農民起義軍爭奪地盤。朱元璋覺得仇成為人豪爽,遂留作警衛。六月,仇成跟隨朱元璋渡江。攻克採石、太平,又隨大將徐達攻克江蘇的溧水、溧陽。至正十六年二月,隨朱元璋攻克金陵,又從諸將等攻克鎮江,朱元璋很賞識他,授「領軍先鋒」之職。九月,隨徐達攻克常州。至正十七年四月攻克寧國,十月攻克池州。至正十八年十一月,攻克婺州。至正十九年九月,隨常遇春攻克衢州。每次戰斗他都沖鋒在前,英勇善戰,所向必克。朱元璋提升他為統軍大元帥。至正二十年 (1360)五月,陳友諒的軍隊進犯朱元璋的根據地應天,被仇成與諸將擊敗。至正二十一年,仇成隨軍西征,先後攻佔安慶、江州。次年任安慶守將。至正二十三年,隨朱元璋領兵北上,拔安豐,攻廬州,擊敗張士誠一部。得悉陳友諒圍南昌,遂從征,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盡殲諒部(陳友諒中流矢死)。朱元璋提升他為留守中衛指揮僉事。至正二十五年,從大將克泰州,二十六年克高郵。四月,相繼攻克淮泗壽潁諸州。八月,從大將伐張士誠,十月取湖州,十一月,進圍蘇州。二十七年擒張士誠以歸。這時割據溫州、台州、慶元一帶的方國珍,為形勢所迫向朱元璋投降。江南大部平定。朱元璋提升他為留守左衛指揮使,仍命駐守安慶。洪武二年,升為大都督府都督僉事。洪武十二年命視大都督府事,封為安慶侯。洪武十四年六月,四川少數民族暴亂。九月仇成統兵平定之。十月,又跟隨大將傅右德征服雲南。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病故,迫封為皖國公,謚庄襄,賜葬鍾山。

李信、李彬

李信陶廠鎮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在和州歸附朱元璋。六月,隨朱元璋渡江,克採石、太平、溧水、溧陽。至正十六年三月,隨大將湯和克鎮江。十七年克常州,被選任前部先鋒,駐守常州,至正二十四年,隨湯和攻克廬州。二十六年克湖州。二十七年克蘇州,被任命為百戶管軍。十月,從征慶元等處。十二月,克福州。洪武元年正月,克延平,循海班師,統一了浙江、福建。是年,朱元璋出兵北上,李信隨湯和北征,先後攻佔了山西、陝西、甘肅等地。洪武二年十二月,授「昭信校尉」。洪武三年正月,調太原守御,六月調守潞州,升太原衛管軍副千戶。洪武四年三月被封為武略將軍,改任潞州衛千戶。洪武五年進征和林 (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元亡後,其殘余勢力以此為政治中心)。洪武九年三月,統軍渡黃河,至四月二日,與元朝殘余勢力伯顏帖木兒大戰,克之,俘獲甚多。洪武十一年二月被封為武殷將軍。九月,升濟州(山東濟寧市)衛權(暫代)指揮僉事。駐守北京(今河南開封市)。洪武十八年授明威將軍。二十年三月遠征漠北,獲虜有功。二十二年李信赴京,自陳年老征傷,乞致仕。二十五年,應召至京,特升遼東都指揮使。三十年九月卒
於官。

李彬

李信之子。洪武二十二年襲父職任濟州衛指揮僉事。二十四年隨潁國公傅友德遠征漠北,打擊元朝(北元)的殘余勢力,後率軍駐守北平。二十五年,同劉都督等官於宣府、興和、大興、懷來、萬全、雲州等處,踏量城基,督眾修築長城。二十七年三月,統領官軍修築宣府及德勝口城。八月,補修德勝等關口。二十八年三月,總率北平都司燕山左等衛官軍,修築萬全、懷來二城。二十九年,北邊有警,領本衛官軍出口征哨於泥河營(甘肅東部)及內蒙東部、北部,至秋返回北平衛所。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擢為先鋒,因轉戰有功,永樂元年(1403)被封為同知右軍都督府事豐城侯。後巡守海疆,防倭入侵。永樂五年奉命率軍平交趾(今越南)。十四年,鎮守交趾。二十年正月,病故於交趾。追封茂國公,謚剛毅,葬於陶廠。

❺ 江西省銅鼓縣的仙姑潭有多少年歷史了

仙姑壇,屬復生態觀光旅遊景制區。位於江西省銅鼓縣南部15公里處仙姑崬頂。仙姑棟海拔1400餘米,崬頂為宜豐、萬載、銅鼓三縣交界處。仙姑壇始建於明朝,重建於清咸豐八年,為磚石台梁式結構建築,三進式,一進和三進是封火山牆,規模雖小,僅200多平方米,但全廟碌灰筒瓦,飛檐拍板遍布花鳥、戲曲人物工藝,製作十分精巧,壇內供奉著何仙姑塑像。
中文名
仙姑壇
地理位置
江西省銅鼓縣南部
海拔
1400餘米
建立時間
明朝
快速
導航
景觀地理位置游覽感受歷史傳說
歷史來源
仙姑壇始建於明朝,重建於清咸豐八年,為磚石台梁式結構建築,三進式,一進和三進是封火山牆,規模雖小,僅200多平方米,但全廟綠灰筒瓦,飛檐拍板遍布花鳥、戲曲人物工藝,製作十分精巧,壇內供奉著何仙姑塑像。
景觀
大門前十米處有一口八角形「天花井」,上題:仙泉涓涓,飲者萬年。古井水質清純,爽口甘甜,終年不竭,附近居民都稱它為「仙姑井」,井水則為「仙水」。每逢夏歷三月初七仙姑誕期,三縣信徒都慕名而來。主要景觀有:仙姑壇度假村、戴帽石等。
地理位置
仙姑壇[1]位於江西省銅鼓縣南部15公里處仙姑崬頂。屬生態觀光旅遊景區。仙姑崬海拔1400餘米,崬頂為宜豐、萬載、銅鼓三縣交界處。

❻ 什麼是銅鼓它有哪些特點

銅鼓是一種平面曲腰、中空無底的敲擊體鳴樂器,因通身用青銅鑄成而得名。
造型典雅,迴音響別具風韻。答它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組成。
鼓面圓而平,是敲擊發音的部分,下接鼓身,連接部分略外凸,形成球狀弧度為胸。腰部略細,內收如束腰。
往下鼓身又擴大,呈喇叭口部分為足。鼓身兩側各有兩個半環形的耳。
通身皆有華麗而精美的紋飾,鼓面主體為太陽紋,即中心有呈放射狀的光芒,一般以12芒最為普遍,8、10芒次之,並有4、5、6、7、11、14、16、32芒的。
太陽紋周圍,有許多層稱「弦」的同心線條,弦數多少不等,弦與弦之間由寬窄不等的圖案組成,稱為暈圈。
鼓身四周的表面,也有多數平行的暈圈,暈圈中鑄出的紋飾圖案絢麗多彩,有蟲魚、鳥獸、花卉、舟船和人物等,工緻纖巧,別具風采。
我國古代銅鼓,按其歷史、分布地域、形制和飾紋等的不同,分為萬家壩、石寨山、冷水沖、遵義、麻江、北流、靈山、西盟等八種類型。

❼ 上井岡山關鍵人物

1931年9月8日,在第三次反「圍剿」的江西興國高興圩戰斗中,紅11師師長曾士峨陣亡,共和國少了一位開國元勛。烈士繼子、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總院總設計師曾天元從上世紀70年代起,詳盡搜集有關史料,多次拜訪羅瑞卿、楊得志、肖克、何長工、張宗遜、陳士榘、郭化若等紅軍時期的重要將領,積累了大量關於烈士的資料。本文根據資料當中最有說服力的部分和當時關鍵的人物、事件與背景,揭秘曾士峨犧牲後,毛澤東為什麼極為沉痛和悲傷,乃至大發雷霆指責自己的愛將紅四軍軍長林彪?為什麼說曾士峨之死是共和國失去了一個開國元帥?請看——
早殉的將星:紅軍師長曾士峨
將星永遠閃耀在共和國的長空
2006年,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在新華社系列紀念文章《永遠的豐碑》里,2月23日發表了《為大眾之生息而戰斗——曾士峨》一文,再次緬懷這個傑出的紅軍將領,向人們敘述了他短暫而偉大的一生。文章如下:
曾士峨,1904年生,湖南益陽人。1923年入益陽信義大學,開始接受進步思想。1924年到長沙,參加反帝愛國學生運動。1925年入黃埔軍校長沙三分校學習。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入國民革命軍第8軍獨立1師學生隊,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第4集團軍總司令部警衛團任連長。北伐到武漢後,轉入我黨控制的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
1927年9月隨警衛團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營參謀長。三灣改編後任工農革命軍(後稱工農紅軍)第1師1團特務連連長,1928年5月任紅4軍31團3連連長,率部參加龍源口戰斗和黃洋界保衛戰,屢立戰功,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鞏固和發展作出了貢獻。1929年1月任31團1營營長,3月任紅4軍3縱隊7支隊支隊長,不久任3縱隊參謀長。率部參加大柏地、長嶺寨、白沙、上杭等戰斗,英勇作戰,身先士卒。在轉戰贛南閩西的艱苦戰爭環境中,他始終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致親友的信中寫道:「士峨離家四載有餘,雖奔波南北,歷盡千辛,然為大眾之生息,常覺無形的快慰,精神爽奮。」
1930年春任紅4軍2縱隊司令員,同年夏任紅4軍參謀處長兼第2縱隊司令員、紅4軍第11師師長,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第一、第二次反「圍剿」。1931年8月,在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中,率部參加蓮塘、良村、黃陂戰斗,取得重大戰果。在高興圩戰斗中,他率部堅守竺高山陣地,與精銳之敵展開頑強爭奪。9月8日,當敵人向紅4軍指揮所逼近的危急時刻,他率領全師以黨員和排以上幹部為核心的敢死隊沖向敵陣,壯烈犧牲,年僅27歲。毛澤東深情地說:「曾士峨同志的犧牲是英勇的。他是在最關鍵的時候犧牲的。他親自帶部隊沖鋒,改變了戰況。」紅軍總政治部向全軍發出向曾士峨學習的通令。
關於此文,其權威性自然毋庸置疑。補充一些重要的情況和細節:
一. 曾士峨畢業於信義大學,是挪威人1906年在湖南益陽辦的教會大學,他的各科成績優秀,英文特別好,寫得一手好柳體。肖華上將說:曾士峨的粉筆字特別好看。
二. 1924年秋,曾士峨步行前往廣州參加革命的途中因路費不足,滯留於江華縣公署任文書。昱年回長沙,入黃埔軍校長沙三分校讀書。
三. 他寫給親友的信大約在1929年5月或6月,紅軍三占龍門之際,發信地點是福建龍岩龍門三芝元葯號。這是他留給家人的最後一封信。
四. 1930年夏,曾士峨任紅四軍參謀處長兼第二縱隊司令員、11師師長,軍長是林彪,政委是曾士峨原來的搭檔羅榮桓。當時紅四軍沒有副軍長,也沒有參謀長一職,參謀處長就是參謀長。有史實為證:1930年6月下旬,紅二十八、紅軍從福建長汀向江西轉移,林彪有事留在城裡,紅軍總部下令「部隊暫歸曾士峨指揮」。他若不是參謀長,沒有這種資格,同時也說明了曾士峨在紅四軍中的地位和能力。羅榮桓是軍政委,但帶兵打仗似乎不是最好的。可以說,作為主力師的師長,曾士峨帶兵打仗在紅四軍中是除林彪之外的第二號人物。
五. 曾士峨犧牲的消息,馬上報告了毛澤東。毛主席非常痛惜和傷心,他嚴厲批評林彪:你打紅了眼哪?!以後仗有的是打,哪能同意讓高級幹部去拼殺,幹部拼光了,革命還怎麼搞咧?!據時任紅12軍34師參謀長、後來的解放軍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上將回憶:毛主席講過兩個人的死重於泰山,一個是曾士峨,口頭講的,他親耳聽到。限於紅軍早期條件簡陋,沒有被記載下來。另一個就是人所共知的張思德了。
六. 紅軍總部號召向曾士峨學習的通令是由當時的紅四軍軍委青年委員肖華油印的,肖華1955年被授上將軍銜,當過軍委軍訓部部長。肖華說:紅軍總部發通令號召向個人學習,曾士峨是第一人。通令表揚曾士峨「革命立場堅定,作戰勇敢,不怕犧牲。」
七. 全國解放後,1950年曾士峨的三哥曾叔彬請人代筆寫信給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朱總司令,詢問曾士峨的下落,軍委總幹部部回信告之曾士峨犧牲之情狀,說「曾士峨同志為我黨我軍之優秀幹部,為革命犧牲,實為我黨我軍之重大損失。」向家屬頒發烈士證書,給予最高撫恤金500萬元(相當於500元)。曾士峨遺骨現葬益陽會龍山公園,立有紀念碑。碑名是1987年軍委總參謀長楊得志同志題寫,當年益陽人民把烈士英靈從江西興國移歸故里。1931年烈士戰死時,楊得志是紅11師師部炮兵連長(由師部特務連改名而來),是曾士峨麾下一員猛將,受他親自培養和指揮。
跟隨毛澤東:從秋收起義到井岡山
1927年9 月,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中共湖南省委前委將位於修水、銅鼓、安源等地的武裝,統一編成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全師共5000餘人,由盧德銘任總指揮,余灑度任師長,下轄3個團:第1團,位於修水,由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平江工農義勇隊和湖北省崇陽、通城兩縣農民自衛軍組成;第2團,位於安源,由安源工人糾察隊、安源礦警隊和安福、永新、蓮花、萍鄉、醴陵等縣部分農民自衛軍組成;第3團,位於銅鼓,由瀏陽工農義勇隊和警衛團、平江工農義勇隊各一部組成。曾士峨先在一團,後編入三團任三營參謀長。起義後,部隊在戰斗中幾經挫折,總指揮盧德銘戰死,前委書記毛澤東在文家市收集殘部,決定向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轉移。當時起義部隊中虐疾蔓延,一些人悲觀動搖,脫離隊伍逃跑,師長余灑度也開了小差。而負傷的曾士峨和張子清、羅榮桓、何長工等相互鼓勵,堅決跟隨毛澤東。南進途中,在瀘溪又受到敵人伏擊,部隊一共剩下不到一千人,9月29日到達江西永新縣境的三灣村。進村的當晚,毛澤東在「泰和祥」雜貨鋪召開中共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討論部隊現狀及其解決的措施,決定對部隊實行整頓和改編,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
首先是整頓組織,一個師縮編成一個團,改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轄二個營七個連。曾士峨擔任特務連(編號是四連)連長,黨代表是羅榮桓。特務連長歸團長直接指揮,當時團長兼師長,師只是個編制,是空的。通過三灣改編,黨的組織在部隊形成了系統,黨支部掌握了基層,黨對軍隊領導的制度得以確立。但當時毛澤東的身份是前委書記,不直接指揮隊伍。加之兵官來自不同的地方,形勢又惡劣,難以掌握。毛澤東是最高政治領導,其餘幹部多數是黃埔生,少數行伍軍官任副職。毛澤東的軍事天才要到以後才大放光芒,不少人起初並不了解他、也不是從內心裡信任他。部隊的骨幹是從武漢國民警衛團過來的那批人馬,受過正規軍事訓練,包括曾士峨在內的許多軍人還經歷了北伐戰爭硝煙的考驗。在這樣的關頭,立場堅定的宛希先、何挺穎、曾士峨、羅榮桓等人穩定了這支隊伍,緊緊跟隨毛澤東。這也是毛澤東以後對這支隊伍、對曾士峨與羅榮桓特別信任和器重的重要原因。
所謂特務連就是在行軍作戰中執行特殊任務的連隊,探敵情、當尖刀,擔任警衛,有以一當十的戰鬥力。毛澤東慧眼識珠,選中了軍事素質和政治素質都十分拔尖的曾士峨擔任連長。當時工農革命軍總共才七個連,曾士峨連是力量最強的,曾士峨本人是1926年的共產黨員,黨代表羅榮桓、副連長張宗遜也是中共黨員,革命意志堅定,政治上靠得住。從永新三灣經古城、寧崗、茅坪,再上井崗,特務連基本上派出一個排擔任毛澤東的警衛工作,行軍打仗,毛澤東和特務連脫離的時候很少。
10月初,天氣逐漸寒冷,戰士們還穿著破爛的單衣。為了解決冬衣和給養,毛澤東率領部隊進駐遂川城西的大汾鎮。不料突然遇敵,部隊倉促應戰,邊打邊撤。當時曾士峨帶著四連(即特務連)兩個排,隨毛澤東跑到黃坳,便停下來收集失散的人員,並擔任一營的集結任務。四連還剩下三十多個人,稀稀落落散坐在地上。要煮飯吃,炊事擔子也跑丟了。肚子餓了,只好到老百姓家裡找一點剩飯和泡菜辣椒。沒有碗筷,毛澤東也和大家一樣,伸手就從飯籮里抓著吃。等大家都吃飽了,毛澤東站起來看了曾士峨一眼,曾士峨整整衣帽站了起來。毛澤東朝中間的空地邁了幾步,雙足並攏,精神抖擻地對大家說:「現在來站隊!我站第一名,請曾連長喊口令!」曾士峨心頭一振,大步跨前,大聲喊道:「全體集合!」戰士們一個個抬起頭來,充滿信心,迅速提著槍站起來,向毛澤東那高大的身軀看齊。接著一營趕上來了,隊伍向井岡山開發。
上井岡山後,曾士峨、羅榮桓率特務連隨一營於1927年11月18日攻佔茶陵,紅軍在這里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縣工農兵政府。在井岡山,宛希先、張子清、何挺穎和曾士峨、羅榮桓一起,對企圖暗地拉部隊投敵的陳浩、徐庶、韓劍壯等人的叛變行為,進行了堅決斗爭。1928年5月,秋收起義和南昌起義的部隊會師寧崗,毛澤東、朱德、陳毅在龍書院文昌閣會晤,曾士峨率部擔任了保衛工作。
從1 927年到1931年,曾士峨率部轉戰閩贛,歷經惡戰數十次,小戰難以勝計,沖鋒在前,無堅不摧,多次負傷,立下了赫赫戰功。由於才華突出,曾士峨屢獲擢拔,從連長、營參謀長、支隊長,升至縱隊司令員、師長和軍參謀長。毛澤東井岡山的駐地,就是曾士峨的警衛連扎營的地方。曾士峨的二縱和以後的11師,也成了毛澤東最為倚重和最喜歡使用的一支主力部隊。1929年秋天,紅軍打下上杭,部隊繳獲一支大毛筆,曾士峨將其送給了毛澤東,毛澤東高興地收用了;1930年紅軍打下吉安,毛澤東和曾士峨走進一個天主堂,看到一台風琴。曾士峨童心大發,跑上前按了幾下琴鍵。毛澤東也上來,對著鍵盤敲了幾下。他笑著對曾士峨說:「這個洋玩藝我不會,你也是豬鼻子里插蔥——充象,不比我強呵!」兩人大笑起來,戰士們也一齊笑了起來。在艱苦的斗爭中,領袖和他的將士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和戰友之情。
軍中驍將的威名是打出來的
隊伍初上井岡山,曾士峨率部參加了攻克茶陵、攻打遂川、新城等戰斗。1928年6月23日,紅軍在新七嶺溪和敵戰斗。曾士峨手提駁殼槍,跑在最前面,追著敵人猛打。逃敵在灌木叢中邊跑邊回槍亂射。曾士峨冒著「吱」 「吱」亂飛的子彈,像發怒的老虎,猛撲上去,一把抓住一個敵兵打得發燙的槍管,用力一拽,將敵兵連人槍拖翻在地。敵兵嚇得魂飛魄散,跪在地上一個勁地磕頭求饒,當了俘虜。戰友們見狀,齊聲吶喊,勇猛沖向敵人,在龍源口把楊池生部的一個團包了「餃子」。紅軍乘勢第三次攻下永新縣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始進入盛時期。曾士峨威名大振。
1928年7月下旬,毛澤東率部前往桂東,迎接紅軍大部隊,留31團一連、三連扼守黃洋界。湘敵吳尚以一師兵力,從茶陵直逼井岡山,企圖趁根據地後方空虛之際,一舉攻佔井岡山。得到敵人進犯的消息,正在養傷的三連連長曾士峨顧不上傷口疼痛,步行到井岡山五大哨口觀察地形(黃洋界為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同其他同志及地方武裝領導人一起,組織紅軍和群眾加修工事,堅壁清野。8月30日上午,在團黨代表何挺穎、團長朱雲卿的部署下,曾士峨和一連連長王良(一說為明亮)具體指揮和參加了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是時山上紅旗招展,鞭炮齊鳴,敵吳尚部誤以紅軍主力已經回師,嚇得屁滾尿流,倉皇逃竄。前來會合包抄的贛敵聞風喪膽,半路退卻。毛澤東回來後,對此戰獲勝異常興奮,指示殺一口豬慰勞作戰部隊,並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題記寫道:「八月三十日敵湘贛兩軍各一個師趁我軍欲歸未之際,攻擊井岡山,我守軍不足一營,憑險抵抗,將敵擊潰,保存了整個根據地。」「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此役是紅軍井岡山時期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對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9年1月,蔣介石調集湘贛八個旅的兵力進攻井岡山,紅二十八、三十一團等突圍轉戰贛南敵後。擔任三十一團一營營長的曾士峨率部先後參加了大柏地、長嶺寨戰斗。同年3月,紅四軍為便於開展游擊戰,變團的建制為縱隊。三十一團為三縱隊,下轄七、九支隊,曾士峨任七支隊長。1929年秋,曾士峨任三縱隊參謀長,協助伍中豪組織指揮攻克白沙戰,直逼上杭。上杭城三面臨江,圍有三丈多高的城牆,號稱「鐵牆」。易守難攻。9月21日,紅軍徹夜激戰,全殲敵盧新銘旅,一舉攻克此城。在這次硬仗中,曾士峨率三縱一部主攻東門,在槍林彈雨中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攻上城頭,表現出了極高的指揮才能和犧牲精神。
1930年春,曾士峨調任紅四軍二縱隊司令員,他和縱隊政委羅榮桓、政治部主任羅瑞卿一道,堅決貫徹古田會議精神,狠抓部隊組織建設、政治建設和制度建設,使二縱隊在短短幾個月內各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毛澤東在文章中稱贊他們:「曾、羅在古田會議後,把二縱隊帶成了一支最有戰鬥力的隊伍。」同年夏,曾士峨又任紅四軍參謀長兼二縱隊司令員。10月3日,他指揮二縱隊參加攻打吉安,主攻城北騾子山。攻克吉安後,二縱隊改編為十一師,曾士峨任師長,羅瑞卿任政委。12月30日,曾、羅指揮十一師參加第一次反「圍剿」的龍崗戰斗,該役活捉驕橫殘暴的敵十八師師長張輝瓚,全殲張部九千餘人,震撼了南京政府。接著紅軍又殲滅敵譚道源兩個團,從而取得了反第一次「圍剿」的勝利。
1931年5月16日,在第二次反「圍剿」中,紅四軍在東固九寸嶺、觀音岩一帶,向已搶先佔領兩個山頭的敵47師王冠英部發起強攻。曾士峨、羅瑞卿在火線前沿指揮11師作戰。戰場上炮火紛飛、硝煙彌漫,突然,一顆子彈飛來,擊中了羅瑞卿的臉頰,從另一邊彈出,羅瑞卿負傷倒地。這時,蜂湧的敵人已經沖上了聶鶴亭33團陣地前的一個山頭。曾士峨眼中冒出了怒火,他一邊叫葉青山醫生把羅政委的傷口包紮好,將他抬下戰場。一邊厲聲命令身旁的特務連長楊得志:「立即帶特務連給我拿下這個山頭,完不成任務,我槍斃你!」楊得志剎地將手槍一揮,吼道:「特務連,跟我沖!」戰士們端起槍嗷嗷叫著殺了上去,把三倍於己的敵人阻擊在半山腰,無法向上前進一步。曾士峨率領全師和兄弟部隊一起,激戰4小時,將敵47師完全擊潰。紅軍乘勝追擊,直指富田。從此,曾士峨師長兼政委,直至犧牲。5月18 日,曾士峨率11 師追殲敵43師一個旅;5 月20日,率部隨大部隊攻克廣昌;5月22日,參加中村夫坑哨口戰斗,激戰兩天一夜,擊潰守敵。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紅軍從西到東,橫掃七百里,粉碎了蔣介石的第二次「圍剿」。
1931年8月初,在第三次反「圍剿」中,曾士峨指揮11師參加了全殲官雲相47師的蓮壙戰斗,擊潰郝夢齡師的戰斗。8月11日,又參加了全殲毛文炳師四個團的戰斗。其中,在良村和黃陂兩次戰斗中,11師以傷亡百餘人的代價,斃傷敵500名,俘虜敵軍官20多人士兵600多人,取得了突出的戰果。
曾士峨帶兵與戰士同甘共苦,戰斗越是激烈越是身先士卒,沖鋒在前,戰士們特別敬仰他。他的隊伍紀律嚴明,訓練有素,作風勇猛頑強,是紅軍中最能打硬仗的勁旅之一,有「鋼軍」之稱。曾士峨自身具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對上級戰略意圖領會透徹,屢屢以少勝多,以奇制勝,毛澤東非常相信他。
「鋼軍」之帥血灑江西興國竺高山
1931年9月8日,一場動人心魄的激戰在江西興國縣高興圩西北的竺高山進行著,這是紅軍第三次反「圍剿」 中最慘烈的一場對峙戰。參戰雙方的主力是紅四軍曾士峨11師和國民黨19軍蔡廷鍇60 師、戴戟61師。
當年6 月,蔣介石組織23個師另3個旅約30萬兵力進攻我閩、贛根據地,毛澤東率部千里迂迴,打運動戰,尋隙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打了多次大勝仗。到9月初,蔣介石對中央紅色根據地的「圍剿 」即將宣告破產,國民黨各路軍正全線撤退。高興圩的戰斗是9月8日上午打響的。當時紅四軍軍長林彪、政委聶雲臻在陣地上用望遠鏡反復觀察正在撤退的敵人,看到敵60師、61師主力都已離開高興圩往興國去了,騾馬隊、伙食擔子也過去了,只剩下一個團在後面打掩護。林彪說:切他個尾巴!11師迅速穿插過去,一打,並未很快消滅這個團,敵人的大部隊返回來接應,越打越多。19路軍是蔣鼐文和蔡廷鍇的部隊,兩廣籍士兵為主,以能打狠仗著稱,穿短褲,爬山如履平地。這兩個師裝備精良,平時吹噓「在戰場上子彈殼也不讓別人撿走一顆」,號稱是從未敗過的「鐵軍」。當時,我軍的武器不如敵人,敵人多是沖鋒槍和機關槍;而11師還有人使用梭標作沖鋒的武器,一些老式「漢陽造」步槍,很少有刺刀。
陣地上,密集的槍炮聲、軍號聲和喊殺聲震天撼地。雙方為搶佔一個小山包,都要拉鋸式地反復爭奪數次,戰況極其慘烈,到處是倒下的屍體。紅33團有一挺水機關槍,還未架好就被沖上來的敵人一窩蜂地奪走了。憤怒的紅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前仆後繼沖過去搶,雙方易手五六次,死了許多人,最後紅軍還是奪了回來,架起來殺傷了很多敵人。敵軍十分兇悍,兩廣兵邊在壕溝里射擊邊大聲罵娘,幾十年後,還有在此役中倖存的紅軍戰士清楚地記住了敵兵那句話北海土話「吊你老媽嗨!」 從上午酣戰至下午,雙方都打紅了眼,戰鬥成了膠著狀態。曾士峨率領11師官兵用槍托、梭標、大刀和石頭跟敵人拼殺、肉搏……他告訴自已的將士:「我們是工農紅軍,是鋼鑄的,是鋼軍。一定要把『鐵軍』吃掉!」 戰至黃昏,紅11師的子彈打光了,人員傷亡過半,敵人也留下了2000餘具屍首,屍橫遍地,血染山岡。曾士峨已經組織了兩批敢死隊沖鋒,打退了蜂湧而上的敵人。正在間隙,敵人又一次發起進攻,向紅四軍軍指揮所方向沖鋒,情況十分危急!曾士峨立即命令把手榴彈、刺刀集中起來,組織全師以黨團員和排以上幹部為骨乾的敢死隊,親自帶領撲了上去!在進攻中,不幸被敵人的沖鋒槍射中胸部,壯烈犧牲。這個時候,雙方都已無力再戰。紅軍為爭取主動,旋即撤出戰斗。聽到曾士峨犧牲的消息,毛澤東十分難過,狠狠地批評了林彪。許多戰士都放聲大哭自己的師長。
高興圩戰斗,紅軍損失之大為紅軍戰爭以來所僅有,斃傷敵2000餘人,自己傷亡2200餘人,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鄒平也在另一場戰斗中陣亡。林彪也差一點報銷了。當時,有一發迫擊炮彈落在他身邊,戰士把他往旁邊一推,幸好炮彈並沒有爆炸。對於這次戰斗的評價,毛澤東認為打成了僵持,林彪則說打了個平手。國民黨軍指揮此戰的蔡廷鍇將軍,激戰之時連隨從都逃跑了。他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時「見此情景,危殆萬分,憤欲自殺以殉」,事後「三天內,日夜不能合眼……」
通過高興圩戰斗,紅軍戰士懂得了刺刀的重要性,反掉了過去那種以為打一陣槍、一沖鋒,戰斗就會結朿的游擊氣息。作為一個用紅軍將士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教訓,部隊開始加強了刺刀的配備。紅11師傷亡超過三分之二,已經打得不成建制,毛澤東痛惜曾士峨的犧牲,調了一支隊伍過來,重新充實了紅11師。

曾士峨不死,日後能成為元帥嗎
如果曾士峨沒有犧牲,在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能被封為元帥嗎?提這個問題,不在於這個答案本身,甚至於不在於這個答案是否成立。原因是選取這樣一個角看問題,更能了解曾士峨這個歷史人物
1980年代初,肖華上將曾對《羅榮桓元帥傳》編寫組主筆黃瑤說:「如果曾士峨在的話,應是個元帥。曾士峨犧牲,在紅軍中震動很大。」1983年1月,曾士峨的繼子曾天元拜訪何長工時,何長工也說:「曾士峨如果在的話,應是個元帥,起碼也是大將。」這兩人都是紅軍早期的重要幹部,肖華當時在紅四軍總部工作,解放後又曾任總政治主任等職,縱覽全軍;何長工紅軍時期還一度任過軍長,應當說他們的評價可信度很高。從1955年我軍授銜的實際情況來看,是充分考慮了各種因素的。比如,個人的資歷、對黨對軍的貢獻……,尤其是元帥和大將,還要看你能否擔當某一方面軍、某一軍種的代表;還有一個應該是黨在軍隊中政治路線的執行者,決不能忽略,這是勝利之本。譬如羅榮桓、聶雲臻在部隊中主要從事政工工作,葉劍英長期是我軍的政治發言人,可以說是「政治元帥」。大將中譚政也是這種情形。曽士峨,如果不犧牲,應該是秋收起義部隊的政治軍亊都強的主要代表之一。
從曾士峨個人的修養和素質來說,他是紅軍中難得的寶貴人才。
一是他革命信仰堅定。何長工曾對曾天元說:「曾士峨同志政治品質好,斗爭頑強堅定。他高度信仰馬列主義……斗爭激烈,我們當時沒有想過家,沒有想過結婚。我和你爸爸有時時議論說,今天一下午仗夠嗆,可能當烈士。如果被打死了,要請沒有死的人作兩件事:一件是告訴我家裡,說你的兒子是為人民流了最後一滴血,死在哪裡;另一件是革命成功了,在烈士紀念冊上寫我一個名字,證明我是烈士,沒當逃兵和叛徒。」何長工還說:「曾士峨是紅軍中從基層工作做起的最優秀、最冒尖的幹部之一,最能深入實際,能征貫戰。」
二是他愛兵知兵,帶出來的部隊有戰鬥力。1983年12月,原江西軍區副政委、老紅軍湯光恢曾回憶過在紅11師的往事:「我是(1931年)在十一師政治委員辦公廳當宣傳員……曾(士峨)師長戰斗勇敢,善於指揮。他往往在第一線指揮,到團、營的陣地上去。他也要求團(的幹部)到營、連、排陣地上去,他甚至直接到戰斗第一線。當時,只有這樣,才能反應迅速,反映真實情況。他對人員、武器、戰況、各部隊的表現如何等等很清楚。他能叫得出全師每個排長的名字,對他們的性格、作戰水平和其它情況了如指掌,指揮起來,就很恰當。每次行軍,他和羅政委一前一後,一個連一個連問情況,叫起人來,根本用不著花名冊。曾師長深入群眾,和士兵在一個灶吃飯。最多,事務長偶爾給他留點同樣的菜。我剛到11師,上級就教育我們說:我們11師是秋收起義部隊,打仗和政治工作都過得硬,執行上級命令堅決。毛主席最喜歡使用這支隊伍。」
根據現在能夠了解到的情況來看,曾士峨的確是一位為毛澤東所倚重和信賴的傑出的紅軍將領,一位政治和軍事都很強的將領。他在當時紅軍中的重要性和影響,甚至還在某些高於他級別的將領之上。第一,他是三灣改編時僅有七個連長之一。以後紅11師的班底是秋收起義的那支人馬,這是毛澤東武裝革命和建立井岡山根據地的發家之本。從最初來看,武漢國民警衛團經歷了大革命的洗禮,是秋收起義的骨幹力量,沒有曾士峨等人,毛澤東不可能一開始就能指揮動。第二,曾士峨等把紅11師帶成了紅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隊伍。紅軍早期幹部、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郭化若中將稱曾士峨是「最優秀的紅軍師長」,他堅持不肯說成是「最優秀的紅軍師長之一」。因為當時紅軍初創時期,軍與軍之間、師與師之間,差別非常大。紅11師的地位和作用,可從郭化若將軍的評價中看出:「紅四軍是紅軍的主力和核心,主力就是主力,核心就是核心;而十一師的政治工作和軍事戰鬥力在紅四軍中又很突出。」另外,一個主將的氣質往往決定一支隊伍的性格,曾士峨非常具有人格魅力,他驍勇、剽悍、智慧,與戰士同甘共苦,在戰斗中身先士卒,紅三縱司令員肖克曾親眼看到他沖鋒到了最前面,這樣的將領帶出來的部隊必然會打仗。
南昌暴動時林彪是尚見習排長,到1930年成為紅四軍軍長,除了他突出的軍事才華外,也與毛澤東的大局思想有關。從當時的情況來分析,毛主席對朱德南昌起義那邊的幹部更注重提拔些。毛主席不講宗派,反對山頭,為了更好地團結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志起來搞革命,他有意無意對秋收起義的31團幹部壓得低一點,這恐怕也是曾士峨成為林彪下屬的重要原因之一。毛澤東解放後說過句話:「跟我長期共事的,就是一個羅榮桓了。還有一個鄧小平。」從歷次黨內斗爭來看,這兩個人對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忠心耿耿,也是毛澤東同志內心始終信任的少數幾個人。羅榮桓當林彪的政委、鄧小平當劉伯承的政委,這是毛澤東的「絕配」。這兩個主帥一個桀驁不馴,一個資歷太深名聲太大,必須有人「羈縻」。考慮到毛澤東對曾士峨的信任和曾的能力與水平,若不犧牲,能堪大用,也必有大用。

❽ 銅鼓文化源於哪什麼地方

廣西 廣西是古代生產和使用銅鼓的重要地區之一,壯族先民「濮人」是銅鼓最版先的鑄造者權和使用者。「濮在周等爵稱子,與楚同一等級,地位不低。」在花山壁畫中,圖中人物舉手向上敲打銅鼓的圖案出現多處,說明銅鼓早已在壯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銅鼓的歷史已有2000餘年,銅鼓的品種有北流型、靈山型、冷水沖型,它們都是銅鼓工藝的精品。銅鼓的鑄造藝術要求極高,它通體用銅合金鑄成,厚薄均勻,鼓面、鼓身有豐富多姿的圖案。銅鼓鑄造技藝,從采礦煉銅,用粘土製造鼓芯、鼓范,在泥胎上刻縷花紋,到將溶化的銅汁注入其中,焊上鼓面、鼓耳,最後是立雕,工序繁多。只有精湛的工藝才能製造出銅鼓珍品。

❾ 銅鼓有哪些特點

銅鼓是抄一種平面曲腰、中空無底的敲襲擊體鳴樂器,因通身用青銅鑄成而得名。造型典雅,音響別具風韻。它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組成。鼓面圓而平,是敲擊發音的部分,下接鼓身,連接部分略外凸,形成球狀弧度為胸。腰部略細,內收如束腰。往下鼓身又擴大,呈喇叭口部分為足。鼓身兩側各有兩個半環形的耳。通身皆有華麗而精美的紋飾,鼓面主體為太陽紋,即中心有呈放射狀的光芒,一般以12芒最為普遍,8、10芒次之,並有4、5、6、7、11、14、16、32芒的。太陽紋周圍,有許多層稱「弦」的同心線條,弦數多少不等,弦與弦之間由寬窄不等的圖案組成,稱為暈圈。鼓身四周的表面,也有多數平行的暈圈,暈圈中鑄出的紋飾圖案絢麗多彩,有蟲魚、鳥獸、花卉、舟船和人物等,工緻纖巧,別具風采。

我國古代銅鼓,按其歷史、分布地域、形制和飾紋等的不同,分為萬家壩、石寨山、冷水沖、遵義、麻江、北流、靈山、西盟等八種類型。

閱讀全文

與銅鼓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