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鍾落潭歷史名人

鍾落潭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2 01:23:55

Ⅰ 廣東籍的歷史名人

孫中山 香山-中山 革命先行者。

洪秀全 廣州-花都 太平天國天父。

康有為 南海 維新變法領袖。

梁啟超 新會 維新變法領袖。

袁崇煥 東莞 明朝抗清愛國名將 。

詹天佑 南海 中國鐵路工程之父。

肖友梅 香山-中山 中國近代音樂之父。

馮 如 江門-恩平 中國航天之父。

冼星海 廣州-番禺 人民音樂家。

吳大猷 廣州-番禺 中國物理學之父。

蘇曼殊 香山-珠海 清末民初著名文學家。

鄧世昌 廣州-番禺 甲午戰爭愛國名將。

葉劍英 梅州-梅縣 中國十大元帥之一,推翻四人幫,結束文革。

宋子文 海南-文昌 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

惠 能 肇慶-新興 中國佛教禪宗創始人,唐朝人,著有《壇經》。

張九齡 韶關 唐朝著名詩人。

吳研人 南海-佛山 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屈大均 廣州-番愚 清代著名詩人。

黃遵憲 梅州 近代著名詩人。

葉 挺 惠州-惠陽 革命家,抗日名將。

梁思成 江門-新會 著名的建築學家。

廖仲愷 歸善 革命家。

蘇兆征 香山-珠海 革命家,1925年香港海員罷工領袖。

容國團 香山-珠海 乒乓球世界冠軍。

彭 湃 陸豐 革命家,農民運動領袖。

蔡鋌鍇 羅定 十九路軍總指揮,抗日名將。

蔣光鼐 東莞 十九陸軍軍長,抗日名將。

謝晉元 梅州-蕉嶺 淞滬戰役,抗日名將。

李小龍 順德 武術大師,國際影星。

阮玲玉 香山(祖籍) 30年代上海著名影星

倫文聚 南海 廣東第一狀元.

陳鏡開,中國第一個破世界記錄的運動員

李惠堂,中國第一位真正足球世界巨星

廣東十虎:

無影腳黃麒英

鐵橋三梁坤

九龍拳黃橙可

醉拳蘇乞兒

軟綿掌周泰

鷹爪王蘇黑虎

七星拳黎仁超

俠家拳潭濟均

鐵指陳鐵志

鶴陽拳王隱林

Ⅱ 歷史上的譚姓名人

1、譚嗣同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台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

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

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

2、譚綸

譚綸(1520年—1577年),字子理,號二華,漢族,江右民系,江西宜黃縣譚坊人。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戲曲家,與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齊名,又與戚繼光並稱「譚、戚」。

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譚綸受命任台州知府,以防禦侵擾沿海的倭寇。譚綸在當地招募鄉勇千人,練兵御倭,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挫倭寇。

次年,數萬倭寇再擾台州,譚綸親率死士大戰,三戰三捷,使軍威大振。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受任福建巡撫,剿滅福建倭寇,收復興化。隆慶二年(1568年),出任薊遼總督,負責京畿防務。自居庸關到山海關,修建防禦台三千座,加強東北防務。

史稱其「歷兵間三十年,計首功二萬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時干城矣」。明神宗即位後,被起用為兵部尚書,累加太子少保。

萬曆五年(1577年),譚綸去世,年五十八。

追贈太子太保,謚號「襄敏」。譚綸喜愛戲曲,促成海鹽腔與弋陽腔的融合,形成一支重要的戲劇力量「宜黃腔」。著有軍事著作《說物寓武》二十篇。

3、譚延闓

譚延闓(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

1880年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1904年中進士、他二十八歲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後與時偕行,支持立憲。

辛亥鼎革,又贊成革命,追隨孫中山,後與汪精衛合作,又與蔣介石結盟,直至逝世。且廣交遊,有「葯中甘草」之譽;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

善書法,為民國顏體第一人,著有《祖盦詩集》、《慈衛室詩草》、《祖盦詩稿》等。

4、譚平山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范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5、譚獻

譚獻(1832~1901),近代詞人、學者。原名廷獻,一作獻綸,字仲修,號復堂、半廠、仲儀(又署譚儀)、山桑宦、非見齋、化書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譚獻的詞,內容多抒寫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於強調「寄託」,風格過於含蓄隱曲。但文詞雋秀,琅琅可誦,尤以小令為長。著有《復堂類集》,包括文、詩、詞、日記等。

另有《復堂詩續》、《復堂文續》、《復堂日記補錄》。詞集《復堂詞》,錄詞104闋。

Ⅲ 銅官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銅官鎮歷史文化悠久,歷來有吳楚相爭的吳楚橋,關羽大戰長沙時的雲母寺,唐代初創建的泗洲寺,杜甫的守風亭等。銅官也曾是湖南地下黨組織的神經中樞,革命烈士郭亮揭開了我省工人運動的篇章。

銅官鎮位於湘江下游東岸,距省會長沙30公里,距縣城約11公里,鎮域面積29.44平方公里.與靖港隔江相望,地形狹長,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地勢險要。自古為軍事要地,三國程普關羽分界於此,唐李靖討梁王肖銑,誓師銅官,清曾國藩率水師與太平天國軍隊激戰於銅官渚。銅官陶土蘊藏豐富,陶業發達,為全國五大陶都之一,有「十里陶城」之稱,陶瓷產品遠在唐代就馳名海內外,清代更將陶業發展至頂峰,有陶家千餘戶沿河而居的記載。銅官因水陸交通便利,工業發達,自古亦為繁榮商鎮,銅官誓港與靖港、南岸堤並稱「小漢口」。

銅官以陶業著稱,從唐代開始制陶一直延續至今,歷史悠久,其產品遠銷海內外,素與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廣東石灣、山東淄博並稱全國「五大陶都」。據出土文物考證,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末唐初,銅官鎮及其東南瓦渣坪就形成上千生產的窯場(即長沙銅官窯),既有青瓷,又有白瓷,首創陶瓷釉下多彩新工藝,打破了當時中國陶瓷長期以來形成的「南青北白」局面,開創了後世陶瓷裝飾藝術之先河。當時產品大量出口東亞、東南亞、西亞、北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與越窯、邢窯齊名的我國唐代三大出口瓷窯之一。銅官是唐代長沙銅官窯的重要窯區,現代銅官陶瓷工藝更是唐代長沙銅官窯陶瓷工藝的延續。以海旭、星光炻瓷、自力有限公司生產的日用、工藝、美術、建築陶瓷遠銷海內外,發展趨勢不凡,投資前景看好。

遺址
吳楚橋 位於昔日誓港街南端進街處。是用平板長條麻石搭砌而成,橋長1丈,寬2丈,雖貌不驚人,但名聲顯赫,相傳戰國時期,楚置黔中郡,吳楚橋為吳楚分界處。清光緒廿年冬,當地群眾捐資重修一次。現雖經道路改造,橋面變成水泥路,但橋址還在,石拱函洞出水處仍然堪有清光緒年間「吳楚橋」重修時捐資人的功德碑。
泗洲廟 又名舜帝廟,位於誓港街後一處山崗上。泗洲廟始建於唐代。由於銅官陶業工人崇尚舜帝,奉為祖師,故該廟建築氣勢恢弘,殿宇軒昂,香火旺盛,沿九級台階而上,中殿供有舜帝像。廟前一對三人合抱的古樟,宛如華蓋,覆蓋著一塊開闊的空坪,空坪一端與中殿相對,建有一「雙爪角」戲台,氣勢十分雄偉。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是舜帝壽辰之日,也是陶業工人敬師之日,屆時,各窯的代表齊來祭拜,並遊行、唱戲,熱鬧非常,使陶工們沉浸在歡樂快慰之中。至今,廟基尚在,廟前一對古樟仍然鬱郁蔥蔥。泗洲廟道光十八年重修時,捐資人的功德碑仍保留下來。更珍貴的是廟中曾用花崗石雕塑的「十八羅漢」在四十年前免遭毀壞後,被幾位信奉的虔誠者藏在一個防空洞內,至今仍原封不動。
雲母寺 位於銅官老街北端,湘江銅官潭邊,寺廟內塑關公神像。雲母寺相傳為三國關羽為紀念義母所建,雲母寺後生長出一叢叢嫩綠的小草,它叫益母草,是一種中葯材。後銅官山也叫雲母山。寺前有一座亭子,供行人休憩。亭前沿江岸斜坡砌有石階數十級,渡船隨江水漲落,停泊於石級兩旁,行人渡江,頗為方便。
守風亭 唐大歷四年(769)二月,唐代詩人杜甫晚年出蜀,溯湘水,去耒陽,阻於大風,泊舟銅官,寫有《銅官渚守風》一詩,為紀念杜甫,銅官人們在銅官老街北端離雲母寺50米處建「守風亭」。該亭為雙層磚木建築,可供居民和過往行人休憩和乘涼。現守風亭留有舊址。
東山寺 位於銅官街南端,前身為彤關寺,清康熙十三年(1674)建,光緒三十年(1904)改建為東山寺,內塑關公和少白龍王神像,正廳上方懸長方形飾金花邊木匾兩塊,一為李覺生所題「氣壯山河」;一為郭玉田所題「神文聖武」。寺坪前方有戲台,木石結構,兩邊橫梁鐫有雲龍花卉和八仙人物,栩栩如生。台前上方懸有「靜觀」二字木匾,左右木柱掛有楹聯。台後方有花邊橫匾一塊,楷書「東山絲竹」四字,兩邊門額有小型木牌各一塊,左書「出俗」,右書「入雅」。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相傳為少白龍王誕辰,由商民推行的「首士」,負責迎班演戲,並籌辦筵席。遠近來此捐資祀神吃酒席的達數百人。
王爺廟 又名洞庭宮,位於銅官老街上,距雲母寺南約150米,為祀洞庭王爺和白馬三郎(相傳為船民祈禱平安而崇祀的神像)所建,屬水上公產。王爺廟正殿有一副對聯: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師卧龍將子龍龍師龍將。對聯將關雲長的結拜兄弟劉備、張飛和軍師孔明、勇將趙雲各人的字型大小巧妙而工整地嵌於對聯之中,匠心之中頗有點風趣。王爺廟對面有一木樓巷,稱龍船巷子,是銅官珍藏龍舟的閣樓。
義渡公所 位於誓港街,北距義渡亭200餘米,建於光緒十年(1885年),是義渡亭經營管理和提供一定資金保障的公共房產。義渡公所坐東朝西,是一座層高約9米,寬21米的具有清代江南民居建築風格的青磚黛瓦品字烽火牆的磚木樓房,共有三進一罩亭。亭高數丈,翹脊飛檐,雕木花窗,葫蘆寶頂。臨街牆垛塑民間傳說浮雕圖案。前置跑馬樓雕花欄桿、雕梁畫棟、油彩人物、山水民間神話傳說等。門額上方高懸木雕花邊的白底紅字招牌「農商」二字,總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現僅存遺址,但「義渡公所私牆」石刻依然清晰可見。
義渡亭 位於誓港,始建於光緒七年(1882年),建築面積378平方米左右,亭脊頂高16米,檐高9米,南北寬21米,東西徑深18米,坐東朝西,與靖港紫雲宮隔江而峙。亭內南北兩邊各置長5米直徑為0.4米的杉木「勤橙」。一年四季過往行人商客絡繹不絕,若遇民間傳統節日更是水泄不通。亭內四周水果、蔬菜、茶水、小吃攤擔叫賣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亭前有一條三徑二道的麻石階梯一直鋪到河邊,全長約40米左右,為過河客商提供登船之便。前清秀才胡十一為該亭撰過一副對聯:黃花港在江邊,戰績千秋,時事造成瞻太福;紫雲宮橫眼底,長天一覽,清風來自大微山。當時,義渡亭前形成了「朝有千人作揖,夜有萬盞明燈」之景象,有詩刻為證:黃花港外盪偏舟,義渡東西撐便游。蘇雲拜石辭雲母,夜半鍾聲聽泗洲。

Ⅳ 清水才久村譚姓有哪些歷史名人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台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征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來到世上僅僅33個春秋,他用鮮血與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間雖短,但留給後人的東西卻十分豐富。一部《仁學》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進步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變法雖敗,但其不屈不撓以生命喚醒國民的精神永存。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歷史人物

秦檜的故事

南宋高宗年間。有一天,皇後在後宮設宴,召集各位官太太和貴婦人參加。

席間,御廚端上來一道菜——淮青魚。這種魚因為產量稀少,因此相當名貴。皇後很得意地招呼大家享用,還特別問宰相秦檜的老婆王氏:「你吃過這種魚嗎?」

王氏不假思索,回答道:「經常吃,我們家比這大的淮青魚都有,娘娘您要想吃,我明天就給您進奉幾條。」

王氏以為找到了一個拍皇後馬屁的好機會,回到家裡就把這事對秦檜說了,沒想到秦檜聽後大驚失色,說:「你這個蠢女人,闖了大禍了知不知道?」

王氏生氣地說:「我是為你在宮內鋪路,你不領情還罷了,反過來還責罵我。」

「唉!」秦檜嘆了口氣,也不理王氏,在房裡皺著眉頭來回轉悠。忽然,他的眉頭一展,高聲對外面喊道:「來人啊!去,買幾條大草魚,明天讓夫人送去宮里。」

「什麼?你讓我送草魚?」王氏莫名其妙,「那值幾個錢!而且它雖然看起來像淮青魚,但皇後娘娘可是行家,一看就知道。你想魚目混珠,不要命了?」

「你送淮青魚才真的叫不要命了!聽我的,明天就送大草魚進宮。」秦檜冷冷地說道。

第二天,皇後看到王氏送來的草魚,大笑道:「我昨天還跟皇上說,淮青魚天下珍饈,不信秦愛卿家會比皇家還要多。原來是你給搞錯了,把這些普通的大草魚當成淮青魚了,哈哈哈……」

Ⅵ 福建歷史上都有哪些名人

1、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Ⅶ 姓譚歷史人物

譚震林:1902-1983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

Ⅷ 歷史上有哪些姓譚的古代名人,他們各有哪些事跡

譚嗣同

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台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征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來到世上僅僅33個春秋,他用鮮血與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間雖短,但留給後人的東西卻十分豐富。一部《仁學》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進步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變法雖敗,但其不屈不撓以生命喚醒國民的精神永存。
譚延闓

譚延闓(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1880年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1904年中進士、他二十八歲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後與時偕行,支持立憲;辛亥鼎革,又贊成革命,追隨孫中山,後與汪精衛合作,又與蔣介石結盟,直至逝世。且廣交遊,有「葯中甘草」之譽;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善書法,為民國顏體第一人,著有《祖盦詩集》、《慈衛室詩草》、《祖盦詩稿》等。
譚平山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范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1927年8月,譚平山與周恩來、朱德、賀龍、惲代英等領導發動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流亡港澳。因他參加南昌起義,武漢國民黨中央於1927年8月8日開除譚平山的國民黨黨籍。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回到武漢,投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冬,在香港出席了李濟深、何香凝等人組織召開的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初參與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委。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並參加了10月1日的開國大典。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監察部前身)主任等職。。
譚紹光

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

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

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

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譚政

1906年出生,原名譚世銘。湖南湘鄉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特務營任文書、書記。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十一團秘書,紅四軍軍委秘書長、軍政治部訓練部部長,紅十二軍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第一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副主任,陝甘寧晉綏聯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國後,歷任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第三政委兼幹部管理部部長,中南局第一副書記,華南分局第三書記,華南軍區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軍委常委、顧問,國防部副部長,中央監委副書記。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法制委員會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
譚震林

1902—1983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新四軍老戰士。湖南攸縣人。青少年時期當過裝訂工人、書店學徒。1925年參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在茶陵縣從事工人運動。1927年秋上井岡山,任中共茶陵縣委書記、縣蘇維埃政府主席。1928年9月任中共湘贛特委代理書記,不久任書記。1929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二縱隊黨代表,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司令員、政治委員等職,為建立和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1931年初任紅十二軍政治委員,1932年任福建軍區司令員。1933年在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開展的反「羅明路線」斗爭中受打擊,調國家保衛局任科長。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後,留在閩西,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軍事部長。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南方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新四軍第三支隊副司令員、政治委員,堅決貫徹中共中央提出的放手發動群眾、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的方針,是皖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1940年春,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六師師長兼政治委員,並兼中共蘇南區黨委書記。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任新四軍第二師政治委員兼任中共淮南區黨委書記,領導淮南抗日根據地的斗爭。1945年6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解放戰爭初期,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副書記,華中軍區副政治委員、華中野戰軍政治委員,1946年7、8月間,與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在蘇中地區同國民黨軍隊作戰,取得了七戰七捷的重大勝利。1947年1月,任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參與指揮了萊蕪、孟良崮等戰役。同年冬兼任山東兵團政治委員,與許世友指揮部隊在山東內線作戰,和華東野戰軍外線作戰兵團相配合,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山東根據地的重點進攻。1948年9月濟南解放後,任濟南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1948年11月,華東野戰軍整編為第三野戰軍,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兼第七兵團政治委員。在淮海戰役中任前敵委員會委員,參與了戰役的領導和指揮。1949年5月後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政治委員。1951年11月任中共中央華東局企業工作委員會主任,1952年秋任華東局第三書記、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治理淮河委員會主任等職,為新解放區的清匪反霸、土改鎮反、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作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12月調中共中央任副秘書長兼中央書記處第二辦公室主任。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4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62年10月後兼任國務院農林辦公室主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受到殘酷的迫害。1974年重新出來工作,當選為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七、八、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並在中顧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副主任。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
譚詠麟

譚詠麟(1950年8月23日-)綽號「譚校長」,為已故足球名宿譚江柏之子,生於香港,籍貫廣東新會,香港流行樂壇的殿堂級歌手之一,音樂人與電影演員,60年代末為失敗者樂隊成員,1973年任溫拿樂隊主音歌手,1979年單飛後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反斗星》,1981年憑《假如我是真的》奪得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1984至1985年初推出的三張唱片《愛的根源》,《霧之戀》,《愛情陷阱》被譽為"愛情三部曲",1984-1987年連續四屆奪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星」,之後退出領獎。1996年獲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為美國百老匯牆面兩名華人照片之一。

閱讀全文

與鍾落潭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