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詹天佑小時候的故事
詹天佑七、八歲的時候,被送到私塾里讀書,但是,他對那些《四書》、《五經》不感興趣,而喜歡擺弄一些機械。他經常用一些撿來的小螺絲釘、小齒輪、舊發條做玩具,還用泥巴捏輪船、起重機,許多小夥伴都成天追著他一塊玩。
在上學的路上,他經常站在工廠外面,觀看裡面的機器,運貨車,琢磨來,琢磨去,常常忘記了上學。
有一天,他看著家中牆上的掛鍾出了神。那掛鍾為什麼會嘀嗒嘀嗒走個不停呀?為什麼會打點呀?想著想著,他就動手把掛鍾拆開,想看個究竟。可是,再想按原樣裝起來的時候,怎麼擺弄也裝不好了,急得他滿頭大汗。父親看見,雖然有些生氣,還是領著他到縣里的鍾錶店,讓他仔細看工匠怎麼拆裝鍾表。
1871年底,詹天佑11歲了,已經在私塾讀了4年多了。父親正在琢磨在他念完私塾以後,讓他去做工掙錢。這時,同鄉譚伯村匆匆從香港來到南海,說那裡正在選拔幼童出洋留學。譚伯村也是一位商人,從小看到詹天佑聰明好學,非常喜歡他,也經常用錢財接濟他們家。
譚伯村極力勸詹興洪夫婦送孩子去參加留美考試,認為這關系孩子的前途。詹興洪卻擔心兒子年小,出這樣的遠門很不放心,而且,家裡的經濟狀況也不大好。譚伯村表示,經濟上願意資助,而且把自己的四女兒許配給天佑。這樣才決定送詹天佑去香港參加留學考試。
(1)歷史名人詹天佑先生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詹天佑故居共有兩處,一為廣州詹天佑出生地;二為詹天佑定居地湖北
廣州詹天佑出生地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古樸的青磚、木趟櫳和滿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關大屋。
湖北詹天佑故居建於1912年,是詹天佑任漢粵川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期間由他本人親自設計監造。湖北省武漢市故居是一棟磚木結構的西式二層樓房。其向陽的東、南、西三面環以迴廊,其中東立面迴廊採用券柱式,南、西立面則為廊廡。
主入口為八字形石台階,大門、走廊均居於正中,呈內走廊布局。在上下兩層走廊的兩側各有三間大小不等的房間,樓上右前房為詹天佑的卧室。頂部為紅瓦四面坡屋面,設有閣樓和老虎窗。樓前是種植葡萄和花草的庭院。現保存完好,辟有詹天佑故居陳列。
2001年06月25日,詹天佑故居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貳』 詹天佑的小故事簡介
詹天佑的生平簡介:
清咸豐十一年三月十七日(1861年 4月26日)詹天佑 誕生。廣東南海人。
詹天佑,為南海縣民籍。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曾祖父萬榜,因經營商業,攜家眷於自原徽州府婺源縣到廣州府定居。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在南海縣申請入籍,經南海縣府批准入籍。父詹興洪,以代寫書信刻印章謀生。
清同治元年至十年(1862年至1871年)詹天佑幼年就學於私塾。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愛國革新思想家容閎條陳清政府選派幼童留洋以求引進西學,革新社會,獲准後赴香港,港招考幼童一百二十名。興洪夫婦經摯友譚伯(廣州香山人,往來澳門經商)勸說,決定送子報考幼童出洋。考取幼童出洋,隨容閎由香港到上海,入上海出洋局預備班,從陳蘭斌習漢文,從容閎習英文。1872年,與蔡紹基、梁敦彥等首批幼童三十人赴美 。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詹天佑入美國康奈狄克州威士哈芬(West Haven)小學。寄宿於校長(.L·H·Northrop)家中。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國留學生事務所在美國哈德福城(Hardford)柯林斯街(Collins)建成樓房,供教師及學生住宿,督責學生學習漢文甚嚴。繼續在威士哈芬小學求學。
清光緒三年(1877年)繼續在紐哈芬希爾豪斯中學求學。
清光緒四年(1878年)在紐哈芬希爾豪斯中學畢業,為全校第二名。考入耶魯(Yale)大學謝菲爾德(Sheffield)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並專習鐵路工程。
清光緒五年(1879年)在耶魯大學學習成績優異,獲得數學第一名獎金。
清光緒六年(1880年)繼續在耶魯大學學習,再次獲得數學獎金。
『叄』 詹天佑的小故事
兒時的詹天佑對機器十分感興趣,常和鄰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時,他還偷偷地把家裡的自鳴鍾拆開,擺弄和捉摸裡面的構件,提出一些連大人也無法解答的問題。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後,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從此,他辭別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目睹北美西歐科學 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贊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懷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186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
回國後,詹天佑滿腔熱忱地准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但是,清政府洋務派官員迷信外國,在修築鐵路時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顧詹天佑的專業特長,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師學堂學駕駛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艦「揚武」號擔任駕駛官,指揮操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蓄謀已久的法國艦隊陸續進入閩江,蠢蠢欲動。可是主管福建水師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卻不聞不問,甚至下令:「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這時,詹天佑便私下對「揚武」號管帶(艦長)張成說:「法國兵船來了很多,居心叵測。雖然我們接到命令,不準先行開炮,但我們決不能不預先防備。」由於詹天佑的告誡,「揚武」號十分警惕,作好了戰斗准備。當法國艦隊發起突然襲擊時,詹天佑冒著猛烈的炮火,沉著機智地指揮「揚武」號左來右往;避開敵方炮火,抓住戰機用尾炮擊中法國指揮艦「伏爾他」號,使法國海軍遠征司令孤拔險些喪命。對這場海戰,上海英商創辦的《字林西報》在報道中也不得不驚異地贊嘆:「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國人會這樣勇敢力戰。『揚武』號兵艦上的五個學生,以詹天佑的表現最為勇敢。他臨大敵而毫無懼色,並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還能鎮定如常,鼓足勇氣,在水中救起多人……」
從戰後到1888年,詹天佑兒經周折,轉入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這是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的開始。
剛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驗。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一座橫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漲急流。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衽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同意詹天佑來試試。
詹天佑是一個認真踏實的人,他分析總結了三個外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後,身著工作衣與工人一起實地調查,(P116)密測量。夜晚,借著幽暗的油燈,又仔細研究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反復分析比較,最後才確定橋墩的位置,並且大膽決定採用新方法——「壓氣沉箱法」來進行橋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灤河大橋建成了。這件事震驚了世界:一個中國工程師居然解決了三個外國工程師無法完成的大難題。
詹天佑初戰告捷後,立刻遇到了更為嚴峻的考驗。1905年,清政府決定興建我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北京至張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企圖沒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京張鐵路由中國工程師自己建造,那麼與英俄兩國無關。」他們原以為這么一來,中國就無法建造這條鐵路了。在這關鍵時刻,詹天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全權負責京張鐵路的修築。消息傳來,一些帝國主義分子及英國報刊挖苦說:「中國能夠修築這條鐵路的工程師還在娘胎里沒出世呢!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們甚至攻擊詹天佑擔任總辦兼總工程師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頂著壓力,堅持不任用一個外國工程師,並表示:「中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我以為恥!」「中國已經醒過來了,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和自己的錢來建築鐵路。」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帶著測量隊,身背儀器,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颳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岩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准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於工程人員之口。」接著,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認真地復勘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山巒重迭,陡壁懸岩,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一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採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列車開到這里,配合兩台大馬力機車,一拉一推,保證列車安全上坡。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幾處奮斗,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只及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一。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贊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又繼任了粵漢鐵路督辦兼總工程師。這時,美國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要他親自去美國參加授銜儀式。為了全力參加祖國鐵路建設,他放棄了這一榮譽。
辛亥革命後,詹天佑為了振興鐵路事業,和同行了起成立中華工程學會,並被推為會長。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明」,要求他們「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為範例。」
詹天佑從事鐵路事業三十多年,幾乎和當時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系。到晚年,因積勞成疾,不幸於1919年病逝。周恩來同志曾高度評價詹天佑的功績,說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肆』 詹天佑的名人小故事!
詹天佑的故事
太平天國革命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以後,清朝統治者中有一部分人感
到,中國的科學技術太落後,槍炮太差了,如果再這樣下去,會危及到清王
朝的統治因此,他們搞起洋務運動,購買外國的機器,辦起一些工業來
這時,曾經在美國留學過的愛國知識分子容閎提出了一項建議,希望清政府
能不斷地派學生到美國去留學,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容閎的用意,是
讓這些學生學成回國後,把中國搞得富強起來熱衷於搞洋務運動的一些官
員,接受了這項建議,並奏請朝廷批准,接著,各省推選留學生
那時,各地都沒有學過西方科技知識和外國語言文字的青年,所以必須
挑選兒童,到美國去從頭學起
廣東省挑中的兒童中,有一個名叫詹天佑的,他祖上是安徽省婺(wù)
源縣(今屬江西省),後來移居廣東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詹天佑就
出生在廣東南海縣廣東挑選留美兒童時,他正好11歲,年齡合格他父親
是個茶商,和外界接觸較多,願意讓他去,這在當時算是思想非常開通的
因為去遙遠的美國讀書,畢竟是件陌生的事到那裡去的華工,有不少病死
異鄉;留學生的命運究竟怎樣呢?誰也不能保證清政府怕負責任,要選中
留學的兒童家長都簽一份出洋志願書,上面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
天命就這樣,詹天佑作為中國第一批官費留學生,於 1872年(清同治十
一年)登上輪船,出發去美國了
1878年(清光緒四年)5月,詹天佑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門攻
讀鐵路工程他並不是一個死讀書的學生,和美國學生很合得來,一起游泳
滑冰釣魚打球詹天佑尤其喜歡打棒球當時,中國學生組織了一個中
華棒球隊,詹天佑就是這個隊的隊員因為他棒球打得好,在耶魯大學出了
名他還閱讀了大量歐洲文學作品,但是,對自己的專業課程,絲毫也沒有
放鬆一二年級時,他獲得過數學獎學金畢業時,他又考了第一名他
寫的畢業論文題目是碼頭起重機的研究,很有學術價值
『伍』 詹天佑的小故事(100字)
在中國鐵路發展史上,詹天佑是第一位中國鐵路工程師。在他的領導下,回自力更生,奮發拼搏答,戰勝千難萬險,成功地建成了我國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這是我國鐵路建設的一座最偉大的里程碑。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工程師,他的銅像至今巍然矗立在青龍橋車站,人們經過這里,都會肅然起敬,無限緬懷他的豐功偉績。
詹天佑從小痛恨帝國主義,立志為振興中華而獻身。1872年,12歲的詹天佑赴美留學,發憤刻苦學習,於1881年學成回國,將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鐵路事業,當時我國修建的每一條鐵路,無不滲透著他的心血和汗水。他常年奔波在野外山嶺,和工人們同吃同住,風餐露宿;他在洋工程師面前從不低頭,創造了使帝國主義為之感嘆地偉大成績。如今,我國的鐵路四通八達,飛速發展,提速再提速,正在向著現代化加速前進,而我國鐵路事業的創業者、開拓者就是詹天佑。他的愛國、拼搏和奉獻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後人。我們要追隨這位偉大的愛國工程師,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現代富裕的祖國而奮斗、獻身。
『陸』 關於詹天佑三個概括小故事
娃娃出洋
1872年,年僅11歲的詹天佑考進了幼童出洋預備班。同年,隨容閎乘輪船由香港出發抵達上海,在預備學校進行「番書」(英文)的強化訓練。1872年8月,「乘桴浮於海」的日子終於來到,包括詹天佑在內的第一批學生30人遠赴美國。清廷的救國迷夢現在看來是一枕黃粱,但對彼時的孩子們來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未嘗不昭示著新的機遇。
1873年,詹天佑考入美國西海文小學。他小小年紀,就知道自己薄薄的英文底子是不夠用的,於是像誦四書五經似地天天背英語單詞,然後大大咧咧地拉上外國同學來聊天,加強會話能力。1876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紐海文中學。1878年,他又考入知名學府耶魯大學,在土木工程系鐵路專科進行深造。在藏龍卧虎之地,詹天佑永不言後,刻苦鑽研,各科成績都很優秀,特別是數學,在一、三年級時,曾獲得數學獎學金。20歲那年,詹天佑出色地完成了大學本科課程,成為當年歸國的105名留美學生中僅有的兩位學士學位獲得者之一。
詹天佑在美國讀書期間,興趣廣泛,表現出讓美國同學驚異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課余時間,他閱讀了大量具有民主思想的進步作家的文學作品。他還喜愛游泳、滑冰、釣魚、打球等各種體育活動,特別喜歡打棒球,甚至一度成為中國留學生代表隊——中華棒球隊的隊員。這支球隊曾同舊金山附近的一支半職業隊進行過一場表演賽,詹天佑的表現得到對手和觀眾的稱贊,很多美國人都很震驚:長辮子的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其實在球場上並不差呀![21]
慈禧嘉獎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決定修建新(河北省新城縣高碑店)易(易縣)鐵路。修建這段鐵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清室去清西陵祭拜;為了不誤慈禧次年去清西陵拜謁而用,限期六個月完成。朝廷任命詹天佑擔任這項工程的總工程師[7] 。盡管當時這條鐵路線民用價值不大,卻是中國人自修鐵路之始,因此詹天佑仍是非常重視。從測量到通車,僅用了四月的時間,比預定期限提前了兩月。慈禧坐上這趟專列甚為高興,特意召見了詹天佑。為了對詹天佑築路有功有所表示,慈禧竟將隨身所帶的珠寶賞賜給詹天佑。詹天佑僅取了一隻鍾作為紀念,其餘的全部分給了參加築路的工程人員。
為國爭光
1905年到1909年,為發展商業,清政府決定修築京張鐵路。詹天佑被派主持修路,先任總工程師兼會辦,後升任總辦兼總工程師。該路自北京至張家口,穿越軍都山脈,地形險峻,工程異常艱巨,長約200公里,為通往西北之要道。為爭奪修路權,英、俄兩國相持不下,清政府決定自力修築,但缺乏信心。外國人紛紛議論,認為中國無力完成此路修築工程。詹天佑則說:「中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引以為恥!」他面對著外國人的譏諷,以大無畏氣概,率領全體築路人員,知難而進,齊心為國爭光。
修築之初,工程技術人員缺乏,詹天佑率僅有的兩名工程學員,於1905年5月,自豐台經南口、八達嶺,勘測至張家口,隨即回測,並選測了自延慶州繞過八達嶺經德勝口、十三陵到昌平的比較線(對永定河谷路線,也曾考慮,以工程艱巨,限於經費及工期無可能採用,故未勘測)。6月回到天津總局,提出勘測及調查報告,並擬定修築方案。計劃分三大段修築,第一段(豐台至南口)先行開工,以早日通車運輸而獲利;第二段(南口至岔道城)及第三段(岔道城至張家口),再詳細勘測。特別是第二段中南口至八達嶺,地形險峻,更須進一步選測比較線。報告中稱,「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獲一日之利益,商旅亦可早享一日之至便利,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覬覦;而路工之難,亦實為向來所未有。」
『柒』 詹天佑的小故事, 不要太多,200字以內
詹天佑的故事
太平天國革命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以後,清朝統治者中有一部分人感
到,中國的科學技術太落後,槍炮太差了,如果再這樣下去,會危及到清王
朝的統治因此,他們搞起洋務運動,購買外國的機器,辦起一些工業來
這時,曾經在美國留學過的愛國知識分子容閎提出了一項建議,希望清政府
能不斷地派學生到美國去留學,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容閎的用意,是
讓這些學生學成回國後,把中國搞得富強起來熱衷於搞洋務運動的一些官
員,接受了這項建議,並奏請朝廷批准,接著,各省推選留學生
那時,各地都沒有學過西方科技知識和外國語言文字的青年,所以必須
挑選兒童,到美國去從頭學起
廣東省挑中的兒童中,有一個名叫詹天佑的,他祖上是安徽省婺(wù)
源縣(今屬江西省),後來移居廣東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詹天佑就
出生在廣東南海縣廣東挑選留美兒童時,他正好11歲,年齡合格他父親
是個茶商,和外界接觸較多,願意讓他去,這在當時算是思想非常開通的
因為去遙遠的美國讀書,畢竟是件陌生的事到那裡去的華工,有不少病死
異鄉;留學生的命運究竟怎樣呢?誰也不能保證清政府怕負責任,要選中
留學的兒童家長都簽一份出洋志願書,上面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
天命就這樣,詹天佑作為中國第一批官費留學生,於 1872年(清同治十
一年)登上輪船,出發去美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