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邯鄲歷史典故
有關邯鄲的歷史典故:
1、價值連城
春秋時候,有個叫卞和的楚國人,在楚山得到一塊玉璞(裡面蘊藏有美玉的石頭),把它獻給楚厲王,厲王讓加工玉石的匠人鑒別,匠人不識貨,將其誤認為是石頭,於是卞和以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左腳。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獻玉璞,但鑒別的結果仍說是石頭,卞和又被砍去了右腳。
後來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都流幹了,眼睛裡哭出了血。文王派人問他為何哭得這樣悲痛,卞和說:「我所傷心的並不是被砍去了雙腳,而是這個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顛倒。
這明明是塊寶玉,卻被認為是石頭;我本來是一心為國的忠貞之士,卻被認為是欺君罔上的無知狂徒——這是最使我傷心的啊!」文王讓匠人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上等的美玉,為了表彰卞和獻玉的功績,就將這塊美玉命名為「和氏之璧」。
從此,和氏璧成為稀世之寶。後來到了戰國時期,和氏璧被趙惠文王得到了,秦昭王聽說後非常羨慕和嫉妒,派人給趙惠文王送去一封信,信上說: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
2、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
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3、南轅北轍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大路上遇到一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麼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充足。'
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
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麼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
4、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是趙國的一位奮發有為的國君,在與周邊胡人的軍事摩擦中,他發現胡人的短衣長褲、騎馬作戰非常靈活,於是主張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
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學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得以擊退胡人,消滅中山,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這個典故告誡人們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勇於改革。
邯鄲市西的插箭嶺相傳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訓練士卒的場所,邯鄲市區的叢台公園中的武靈叢台則是趙武靈王檢閱軍隊是使用的。
5、邯鄲學步
這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代,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到趙國都城邯鄲去,看到邯鄲人走路的姿態很美,就跟著學起來,結果不但沒有學好,反而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到家鄉。後來這個故事演化為成語——邯鄲學步,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在邯鄲市區中心地帶有一座學步橋,傳說燕國少年就是在這里學邯鄲人走路的。現存的石橋建於明代,已不再通車,圍繞石橋修建成了一個市民休閑娛樂廣場,把學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後代,廣場還刻立了許多碑文,講述著邯鄲的歷史。
② 你知道哪些關於邯鄲的故事
邯鄲感覺很大,就是出了附近幾個村你就不知道哪跟哪兒,感覺很小,就是很多邯鄲老百姓都去北京打工走了,好單位太少。
③ 邯鄲成語故事三十字左右
【成語】:邯鄲學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解釋】: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趙國國都邯鄲人走路姿勢非常優美與瀟灑,外地人很贊賞和羨慕。燕國壽陵一個少年,特別迷戀邯鄲人走路的姿態,竟專門到邯鄲學習,他非常用心觀摩、效仿、練習,過了一段時間,他沒學會他們走路的姿態,連自己的也全忘了。
④ 邯鄲歷史名人故事
趙武靈王
在位於公元前年——公元前299年,是戰國時代著名的軍事家與政治家。他在國內帶頭實行胡服騎射改革,富國強兵,使軍隊戰鬥力和國力大大增強。對中原騎兵隊伍的組建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趙武靈王開疆拓土,大展雄姿,滅中山,略胡地,擴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今包頭市以北地帶均屬趙境。並深入險地親探秦國情勢,大有代秦統一天下之勢。是我國古代改革開放、變法圖強的先驅。
子楚夫人
即趙姬或邯鄲姬。戰國時秦莊襄王妻,秦始皇生母。趙國邯鄲豪家之女,善歌舞。本為大商賈呂不韋之姬。呂以在趙作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後改名子楚)奇貨可居,極力游說親昭王的太子安國君收子楚為嗣,事成後,將她也獻與子楚。她自匿有身,懷孕十二月而生子贏政(秦始皇),後子楚立為太子,她與贏政歸秦。不久,子楚繼位,是為庄襄王。子楚殂,太子政立為王,她為太後。常與呂不韋私通,呂恐事發,乃進(laoai), 詐為宦者, 得侍,私生兩子。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秦王政行加冕禮,親主國政,殺(laoai),及其二子,幽禁她於雍都,誓永不見。後因齊人茅焦之諫,秦王復迎她入咸陽。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死, 謚為帝太後,與庄襄王合葬於芷陽(今陝西臨潼縣芷陽鄉)。
趙奢
戰國時期趙國將領。原為田部吏,執法無私,受平原君推薦,管理國家稅賦,為國不為私,「民富而府庫實」。 後為將軍,善用兵。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年),秦國攻打韓國,駐軍閼與(今山西和順),他奉命率兵前去救援,先是堅壁增壘,故意裝出並不進擊的樣子,然後率領大軍突然急速前進,直逼閼與,搶先佔據北山,以先聲奪人之勢大破秦軍,以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行法不管上下,用人不以唯親。 趙奢墓在邯鄲西紫山上,此山又稱馬服山。
廉頗
戰國後期趙國著名大將。戰國七雄兼並斗爭時期,為趙國軍隊的主帥,率軍數次擊退秦軍強大攻勢,使秦軍無法深入趙國境內,迫使秦王不得不與趙暫時罷兵講和。 前283年率趙軍伐齊,大敗齊軍,奪取齊地,封為上卿,進一步擴展了趙國的勢力。各諸侯國對他統率的趙軍無不畏懼。前251年,廉頗率軍擊敗攻趙的燕軍,任相國,受封信平君。後因趙悼襄王輕信讒言,被革職,出奔魏都大梁(河南開封西北)。後趙國屢遭秦軍功敗,廉頗急欲歸國效力。 趙王派使者探視廉頗,使者受其政敵的賄賂,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他已衰老,不再起用。 廉頗也未遂報國之願,又投奔楚國,最後客死在楚壽春(今安徽壽縣)。
藺相如
戰國時趙國上卿。相傳邯鄲市西十多公里處的藺家河村是他的故里。多謀善辯,膽略過人,以大局為重,善與人和,歷代備受稱頌。 原為惠文王時繆賢的門客。 秦向趙強索 「和氏璧」,他奉命帶璧入秦,當廷力爭,完璧歸趙。 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隨趙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南)與秦王相會,以智勇斗秦王,免使趙王受辱,因功拜為上卿。 對同朝大臣廉頗容忍謙讓,使其愧悟,二人成為團結御敵的知交。邯鄲城內有條胡同名「回車巷」,相傳就是藺相如在此回車給廉頗讓路的地方。
李牧
戰國末年趙國大將。主要活動年代在趙孝成王至趙王遷時期,是最早抗擊匈奴侵擾並取得重大勝利的著名軍事家之一。他曾採用示弱驕敵、待機誘敵的戰略, 斬殺匈奴驕兵十萬,使其聞李牧名而喪膽。在長達十年多的時間內趙國北部邊界不受侵擾 。並一鼓作氣擊破東胡,侍服林胡,為趙擴地千里。趙王遷三年(前233年), 秦軍派兵攻打赤麗、宜安(今河北省蒿城四南),李牧率兵反擊, 在肥(河北晉縣西)大敗秦軍,因功封武安君。次年,秦軍越太行,攻番吾(今河北平山東),又被李牧率師擊敗。後因趙王中秦反間計,被殺死。
王莽
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至公元23年在位。字臣君,魏郡元城(今大名東沙窩廟一帶)人,祖籍東平陵(今山東章丘西北)。漢元帝皇後侄,其家族均是高官貴職,有九侯五大司馬。西漢末,以外戚掌握政權,成帝永始元年時封新都侯。元始五年(公元5年)毒死平帝,自稱假(代理)皇帝。 次年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太子,號「儒子」。初始元年(公元8年)稱帝,改國號為新,年號始建國。在位時,對元城水患較關注,曾修治屯氏河(後人稱王莽河,今無)以利良田。命令全國民間土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禁止買賣;實行五均六管;屢次改變幣制,引起經濟混亂;恢復五等爵,經常改變官制。法令苛細,賦役繁重。 天鳳四年(公元17年)爆發農民大起義。更始元年(公元23年),新王朝終於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莽在長安被殺。
毛遂
趙國平原君趙勝的門客,雞澤人。公元前260年,秦大敗趙軍於長平,乘勝圍困趙國都城邯鄲,危在旦夕。 趙王派平原君赴楚國求救,毛遂自薦前往。 談判中,楚王畏秦,議事不決,毛遂按劍上階慷慨陳辭,直說利害,說服了楚王合縱抗秦,使趙國得救。平原君以遂為上客。今永年縣廣府鎮東南有「毛遂墓」。
樂毅
戰國時燕將,中山國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樂羊的後代。燕昭王時任亞卿,幫助燕昭王實現政治、軍事改革,頗有建樹。後出奔趙國,被封為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號望諸君,此後來往於燕趙之間,促使兩國和睦相處。卒於趙國。相傳邯鄲城東的樂家堡為其居地,村北的將軍墓是他的墓葬。現邯鄲市叢台下有亭,亭因封號名為「望諸榭」。
公孫龍
戰國時期邏輯思想家。名家(又稱「辯者」,是辯論名實即概念與事實問題為中心的一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傳說字子秉,趙國(今邯鄲)人。做過平原君的門客,曾和趙惠文王論偃兵,認為「偃兵之意兼愛天下之心也。」反對諸侯兼並戰爭。在當時「堅白同異」的辯論中,和惠施主張不同,但同屬名家。其名辯論題有「離堅白」、「白馬非馬」等多條。認為石頭的「堅」和「白」兩屬性是可以互相分離的;「白馬」和「馬」存在特殊和一般的差別,是不同的概念(「名」),不應混淆,著重分析了概念的規定性和差別性, 還提出並論述了「指」、「物」、「名」、「謂」等概念。 對古代邏輯思想發展有很大貢獻。 雖然其「白馬非馬」的結論未必正確,但此論幾乎涉及了邏輯概念論的所有基本問題,如內涵、外延的反比關系以及限定與概括定義法等。其《名實論》對邏輯判斷、推理的實質進行了分析和探討。還致力於使邏輯少有政治理論色彩,向純邏輯的方向發展。著有《公孫龍子》。
荀子
(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尊號「卿」,戰國時趙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與教育家,其學說為我國封建政治文化的主流。荀子本著「揚棄」的原則,繼承了孫子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並吸取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從而使儒家理論更加適應新興統治階級的需要。成為以後歷代統治階級不可或缺的統治人民的思想武器。荀子學說,是我國兩千年來封建政治、文化的主流,是封建制度的理論基礎,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為鞏固封建社會這一制度,有著重要的貢獻。
嬴政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史稱秦始皇,曾用名趙政,生於邯鄲,戰國時秦國國君,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統一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皇帝,被史學家譽為「千古一帝」。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郡縣制度,統一法令,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防禦匈奴等。但因刑法苛虐,致使「男子力耕不足糧賦,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同時實行焚書坑儒政策,對中國文化的摧殘極為嚴重,故而在秦始皇稱帝後不久,秦王朝便滅亡了。
曹操
(公元前155年——公元前220年)字孟德,沛國譙縣(安徽亳縣)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從陳留起兵到洛陽去世,奮戰30餘年,參加大小戰役近50餘次,在北方消滅群雄割據,統一了大半個中國,可謂一代梟雄。赤壁戰後,曹操回到鄴城(今邯鄲臨漳縣),自此以後他大部時間居於鄴城,並修建三台(銅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他於208年親自參加規劃設計,修建後的鄴都,東西長七里,南北總寬五里。他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他善詩歌與精散文,創作的《蒿里行》、《觀滄海》等詩作流傳千古。特別是後期,居鄴城常與「建安七子」寫詩論文,為一時之盛。
魏徵
(公元前580年—公元前643年)字玄成,魏州曲城(今屬館陶縣)人。魏徵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享有盛譽的諫臣良相,他勤政愛民,直言進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促使太宗行開明之治,在此期間,唐朝出現了興盛局面,而魏徵則是「貞觀之治」的一大功臣。
楊露禪
(公元1800年——公元1872年)永年縣人,楊式太極拳的開創人。楊露禪所創太極拳,經其子班侯繼承發展,奠定了一百零八式的太極拳路。再經其孫楊澄甫修訂,遂定為楊式大架子。現楊式太極拳已譽滿全國,弟子遍天下,其技藝正走向世界。
韓蔭亭
(1912-1979)曾用名韓樾,永年縣田寨人。自幼酷愛學習,樂於助人,思想進步。一九二九年考入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學投身革命,一九三0年在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學加入共青團,同年轉為中共黨員。一九三一年六月任中共永年縣第一任縣委書記,一九三二年夏任中共直南特委特派員。努力開辟黨的工作,領導「貧農團」,組織過工人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任中共永年縣委軍事委員,永年縣第一任抗日游擊大隊大隊長,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縱隊三支隊營長和營教導員。1939年因傷脫離部隊後在家鄉組織地方武裝,接受黨的指示,打入敵營,暗中配合抗日斗爭。製造了日軍和偽匪之間相互殘殺、營救抗日人員、掩護八路軍過鐵路、照護八路軍首長劉志堅養傷、鳴槍報信我軍突圍等傳奇活動,受到了八路軍首長高厚良、宋任窮、陳再道的高度評價。一九四五年八月後任八路軍平漢支隊司令員,冀南三分區獨立三團團長,率領部隊殲滅日偽軍,解放臨洺關,攻打圍困永年城,配合主力解放邯鄲。一九四七年九月隨十縱隊大軍南下,開赴中原、挺進大別山、轉戰豫南鄂北、進軍華南作戰。指揮大小戰斗數百次,殲滅了大批敵軍,打出了大片解放區,為全國解放立下了戰功。
高樹勛
(1892-1972)河北省鹽山縣人。早年參加馮玉祥的國民軍,1926年隨部參加北伐戰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師長,第二十六路軍十七師師長,河北省保安處處長,新八軍軍長,第三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1945年10月,國民黨軍企圖打通平漢線,進犯晉冀魯豫解放區。10月30日,在前線率部一萬餘人起義,反對內戰,主張和平,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當時為爭取、分化國民黨軍, 中共開展了號召國民黨官兵以高樹勛為榜樣參加人民行列的「高樹勛運動」。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民主建國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等,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72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
郭隆真
革命活動家、烈士。女,回族,原名郭淑善,又名郭林一。大名縣金灘鎮人。自幼性格堅強,愛打抱不平,反對封建禮教的束縛,拒絕父母包辦婚姻。1909年和父親一起興辦全縣第一所女子小學。 1913年考入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五四」運動爆發後,與鄧穎超、 劉清揚等組織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領導婦女開展反帝愛國斗爭。 又在周恩來的領導下,發起成立「覺悟社」,創辦《覺悟》刊物。期間,曾三次被捕。 1920年和周恩來等赴法國勤工儉學。1923年經周恩來介紹在法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赴蘇聯學習。1925年回國,在北京協助國民黨特別是黨部做婦女工作,是婦女委員會委員之一。曾編印《婦女鍾》、《婦女之友》等刊物,後又創辦縵雲女子學校,作為革命活動的基地。1928年任河北省委委員。 1929年在哈爾濱做工運工作,任中共滿州省委工委書記,是中東鐵路工人罷工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1930年任中共青島市委委員兼宣傳部長,負責工運工作。後被捕,在濟南千拂山英勇就義。
⑤ 邯鄲都有什麼主要歷史
邯鄲城邑,肇起於商殷。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於衛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邯鄲在春秋時代先屬衛,後歸晉。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於邯鄲,為趙國都城長達158年之久。 秦滅趙,置邯鄲郡。西漢置趙國。邯鄲至西漢末仍為全國五大都城之一,東漢末葉,豪強並起,割據混戰,邯鄲罹難兵燹災禍,開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於鄴城建都。鄴城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鄲此時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於魏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鄲屬廣平郡,東晉後又改屬魏郡。 邯鄲古城址分布圖
隋唐時,邯鄲先後歸屬或復轄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爾小縣。 宋金時屬洺州,北宋末年,因長期的戰亂,逐漸衰落。 元代隸屬於廣平路,明清時期隸屬於廣平府(治所邯鄲永年縣廣府鎮)。 1945年設市,為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為鎮,但仍為邯鄲專區專署駐地。1952年12月22日復升為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1956年峰峰市並入邯鄲市,1983年邯鄲縣並人邯鄲市。1984年改為省轄市。1986年武安縣(後改市)劃歸邯鄲市。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至今。
⑥ 邯鄲的歷史
邯鄲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邯鄲是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見於史籍,戰國時期是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文化。
磁山先民們就在這一帶建立了自己的家園,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磁山文化」。邯鄲興於殷商後期,繁榮於戰國和秦漢時期。先屬衛後歸趙,戰國時為趙國都城,雄踞中原,為戰國七雄之一。
它將中原農業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融為一體,構築了趙文化豪放粗獷、慷慨悲歌的思想基調。漢代末期,曹操攻下鄴城後,修城擴地,使其成為北方軍事和政治中心。
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六個朝代相繼在此建都。唐朝時期,邯鄲境內的大名府逐漸崛起,成為「河北重鎮」、「畿輔八府之首」,宋代又晉升為京都開封的陪都。
由此成為黃河以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伴隨著京漢鐵路的通車,邯鄲再度復興,使冀南的區域中心又回到了邯鄲城。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邯鄲真正走向復興。
成為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為邯鄲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邯鄲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解放後,黨政府在恢復和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
也十分重視對歷史文化的發掘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為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邯鄲歷史悠久,留下豐富的文化底蘊,主要有以趙王城、武靈叢台為象徵的古趙文化。
以「曹魏三台」和南北響堂為代表的魏齊文化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重要代表,磁山文化遺址。邯鄲還是全國著名的成語之鄉,擁有許多歷史典故。
革命戰爭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貢獻,現保存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八路軍129師司令部等革命歷史遺址。2018年6月13日,邯鄲市入選2018年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
(6)關於邯鄲的歷史故事30字擴展閱讀:
歷史名城邯鄲的文化:
1、趙文化
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
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
她豐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鄲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趙文化濫觴於春秋,興旺於戰國,延續至兩漢,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韻。
這里產生了發達的冶鐵、制銅、制陶等手工業,形成了繁榮的城市商業貿易,孕育了荀子、公孫龍、慎到等一代學術大師,它與燕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
趙文化其主流內涵是「開拓進取,競爭圖強,兼收並蓄,改革創新」,貫穿其中的以人為本、廣攬賢才、團結向上、忠勇報國等思想。
2、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是中國以粟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人類利用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奮斗精神。
因最早發現在武安的磁山遺址而命名。經科學測定,距今已有10300年的歷史。1976年開始考古發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動植物標本。
還發現了炭化的粟約10萬余斤,磁山被確認為是世界上糧食作物—粟的最早發源地,還是中國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的發現地。農作物「粟」(穀子)、家雞和胡桃(核桃)三大發現。
不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並改寫了中國乃至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
以陶質平底盂、鳥頭形支腳為特點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鏟、磨盤、磨棒為特點的農耕和脫粒工具,以長方形坑穴為特點的糧食窖穴,以陶、石器「組合物」為特點的祭祀遺跡等。
構成了磁山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內涵。磁山文化被譽為「中華瑰寶」,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
3、女媧文化
在涉縣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媧皇宮,傳說是華夏始祖女媧氏「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的地方。媧皇宮因此而得名。因女媧摶土造人,又是人類的創造者,故被世人尊稱為「華夏祖廟」。
媧皇宮建造在懸崖峭壁上,閣樓高懸,構造奇巧,被稱為河北古建築十大奇觀之一。從媧皇宮開鑿的石窟和摩崖刻經考察,它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距今已有1450餘年。
後經歷代相繼擴修,逐漸形成今日規模。相傳農歷三月十五日為女媧的誕生之日,每當此時舉辦媧皇廟會,來自周邊數省的遊客雲集此地祭祀女媧。
千百年以來,流傳在這里的民風民俗,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形成了豐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遠近聞名。以媧皇宮為代表的女媧文化,展現了女蝸在洪荒之世。
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造福蒼生的不屈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涉縣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
⑦ 邯鄲有哪些典故
在成語形成的過程中,與邯鄲這座城市有著不解之緣,在漢語全部萬余條成語中,竟有1584條之多出自邯鄲。
在漢語言文字當中,有一種非常簡潔、獨到的詞語表達方式——成語。它以人們長期以來概括出的、一般由4個字組成的片語或短語,來精闢地表達出某種意思。它大概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簡潔明了,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主要是出於人們表達上的習慣,琅琅上口,比如「小題大做」、「後來居上」等;另一部分則蘊涵著特定的歷史典故,講一個具有傳世或警世作用的歷史故事,來揭示深刻的社會現象或道理。成語是漢語文字藝術中的瑰寶,特別是後一部分,其所蘊藏的文化含量,已遠遠超出了文字的范疇。
在成語形成的過程中,與邯鄲這座城市有著不解之緣,在漢語全部萬余條成語中,竟有1584條之多出自邯鄲。而且這些成語大部分屬於有歷史典故的部分,比如「圍魏救趙」、「胡服騎射」、「完壁歸趙」、「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刎頸之交」、「將相和」、「毛遂自薦」、「紙上談兵」、「一言九鼎」、「背水一戰」等,這一非常奇特的歷史文化現象,映襯出邯鄲文化底蘊的厚重。
邯鄲有許多因成語典故而得名的文物古跡,比如學步橋、回車巷、黃粱夢呂仙祠、毛遂墓等,到那裡不僅能欣賞歷史遺存,而且能感悟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為弘揚成語這一語言文字藝術的奇葩,邯鄲在市區內修建了一座「邯鄲成語典故苑」,邀請著名書法家將100多條成語典故書寫、篆刻於奇石、碑林、亭台之上,成為文化旅遊的一大特色
與邯鄲有關的成語有: 邯鄲學步
因人成事 三寸之舌 傷弓之鳥
梅開二度 竊符救趙 胡服騎射
價值連城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紙上談兵 奇貨可居 邯鄲學步
鷸蚌相爭 黃粱美夢 一枕黃粱
奉公守法 曠日持久 利令智昏
不遺餘力 南轅北轍 破釜沉舟
毛遂自薦 背水一戰 圍魏救趙
智者千慮 捨本逐末 攻難守易
猶豫不決 一狐之腋 三人成虎
頂天立地 前倨後卑 管窺錐指
以卵擊石 賞罰分明 瓜田李下
路不拾遺 鹿死誰手 市道之交
難至節見 步履蹣跚 坐懷不亂
補天浴日 河伯娶婦 退避三舍
言猶在耳 董狐之筆 天奪之魄
欺世盜名 一日千里 中飽私囊
天經地義 以人為鏡 按兵不動
當局者迷 掩耳盜鈴 大儒縱盜
爭先恐後 坐享其成 剖腹藏珠
羽毛未豐 徙宅忘妻 始終不渝
載舟覆舟 無功受祿 犯顏直諫
因勢利導 食不甘味 唱籌量沙
樂極生悲 居心叵測 安然無恙
燕雀處堂 天下無雙 輕慮淺謀
志在四方 一葉障目 舉措失當
徐市求仙 綱舉目張 取而代之
聲名狼藉 死有餘辜 人人自危
左提右挈 無出其右 身無可擊
袖藏金椎 箭在弦上 巧奪天工
山雞舞鏡 未可厚非 疾風勁草
烏合之眾 推心置腹 狗尾續貂
生靈塗炭 怙惡不悛 堅壁清野
白雲親舍 不學無術 孤注一擲
拒諫飾非 罰不當罪 葉公好龍
價值連城 傷弓之鳥 步履蹣跚
路不拾遺 管窺錐指 一狐之腋
利令智昏 紙上談兵 鷸蚌相爭
黃梁美夢 曠日持久 破釜沉舟
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 智者千慮
胡服騎射 猶豫不決 前倨後卑
瓜田李下 難至節見 邯鄲學步
⑧ 有關邯鄲的傳說
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的民間傳說,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時日有所不同。
老鼠嫁女,亦稱鼠娶親、鼠納婦等,是傳統民俗文化中影響較大的題目之一,其情節「版本」不一。如《十二生肖的來歷》稱,玉皇派貓通知牛虎等禽獸上天排行次第。老鼠偷聽到貓的傳話後,捷足先登,糊塗的玉皇封之為十二生肖之首。貓反被擠出生肖之列,從此與鼠結下深仇。老鼠欲同貓化解怨恨,便請黃鼠狼做媒,將自己最漂亮的女兒許配給貓。貓滿口應允。於是老鼠擇定吉期,又偷了一隻小孩的虎頭鞋充花轎,把女兒送至貓窩。結果老鼠嫁女,嫁到貓公的肚子里。《老鼠嫁姑娘》稱:鼠王選定臘月二十四嫁姑娘。辦喜事的那天,正值人間忙著辦年貨,人們推磨舂碓,鬧個不停。鼠王大怒:「人鬧我一天,我鬧人一年!」人們吃了大虧,遂每逢鼠婚日不準推磨舂碓……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正月初八的晚上,老鼠出嫁女子。
只見張燈結綵,喜燭高照,老鼠新娘頭戴翠花,身穿新衣坐在花轎之內,由四個老鼠抬著,新郎官也由儐相陪同,在前引路。迎親送女,前呼後擁,鑼鼓喧天,嗩吶歡唱,好不熱鬧呵!
正當大家歡聲笑語,杯盞交錯恭賀新郎新娘大喜之時,新郎卻趁人不注意偷吃了糧食。守衛的貓看見後,立即上前抓住老鼠。新郎高呼救命,大家發現老鼠新郎成了貓爪下的俘虜後,均憤憤不平。就找老鼠官兒告狀。老鼠官認為貓這樣做是不對的,要求放開新郎。貓不服,雙方又告到縣官大堂上。縣官老爺在聽了原告、被告的陳述後,認為老鼠偷吃糧食,固然可惡,但念其大喜之日,一生只此一次,應予以寬容。貓這樣做,有點不近情理,所以要求放開老鼠。正當宣判之時,老鼠新郎又咬爛了縣老爺案案上的桌裙。縣官一看,勃然大怒: 「混賬東西,真是本性難移!」遂改判:「老鼠被捉,罪有應得;貓吃老鼠,為民除害,天經地義,永遠如此!
從此,貓吃老鼠就名正言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