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走西口簡述的是什麼故事
走西口劇情介紹: 二十世紀初年,素有「無平地沃土之饒,無水泉灌溉之益」的山西祁縣,這回里答的鄉民只有靠墾種上嶺下坂活命。可是,三年一次大災害後又趕上連續三年大旱,天天有人成為餓殍,民不聊生。於是,男人們背起簡單的行囊,聽著女人們合著血淚唱的《走西口》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故土難離也得離,心愛的女人難舍難分也得舍也得分,生活中充滿了多少無奈和辛酸! 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1 2009年元月2日 19:55分黃金時間正在播出杜淳參考資料: http://www.tudous8.cn/1030.htm
㈡ 誰能夠介紹一下走西口這段歷史
二十世紀初年,素有「無平地沃土之饒,無水泉灌溉之益」的山西祁縣,這里的鄉民只有靠墾種上嶺下坂活命。可是,三年一次大災害後又趕上連續三年大旱,天天有人成為餓殍,民不聊生。於是,男人們背起簡單的行囊,聽著女人們合著血淚唱的《走西口》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故土難離也得離,心愛的女人難舍難分也得舍也得分,生活中充滿了多少無奈和辛酸!
祁縣田家大院,祖上是靠走西口在口外發了財,回家鄉置了產業的大戶人家。到了田耀祖這一代,他吃喝玩樂,更愛豪賭。就在田家為小少爺田青舉行抓周慶典之際,田耀祖卻把家產連同自己的老婆淑貞一同輸掉了。田老太太被氣死,田耀祖被逼無奈之下走了西口。
少奶奶淑貞幸得此前被她所救的革命黨人、興中會會員徐木匠挺身相救,才免於受到贏家夏三的污辱。淑貞為了養活兒子田青,將九歲的女兒丹丹給了梁家當童養媳。十年後,田青成了放羊娃。從事革命活動回來後的徐木匠巧遇田青,並出錢供田青上了私塾,並教了他一身武藝。徐木匠一邊從事革命活動,一邊接濟淑貞和田青母子艱難度日。淑貞感念徐木匠當年的相救和接濟,對徐木匠磊落的為人也心生敬佩,漸漸對徐木匠產生了愛慕之情。此事被田青發現,淑貞意欲自盡。是丹丹對田青講了事情的原委,田青才了解了他的身世。
時逢大旱,田青決定帶著姐夫梁滿囤去走西口。路上被土匪劉一刀裹脅上黑土崖土匪窩。劉一刀為籠絡田青讓他當了三當家並將肉票豆花賞給他為妻。因此引起了二當家的嫉恨。一次,劉一刀領全伙下山作案,田青乘機領著豆花、滿囤、和「肉票們」逃出匪窟。二當家栽贓陷害田青,說田青放火燒了黑土崖,殺害了風擺柳,招致劉一刀的刻骨仇恨和追殺。田青等歷盡艱辛到了包頭,不料「肉票」之一裘老闆卻指認田青是匪首,被官府判斬。豆花也因有失身之嫌被未婚夫家趕出。
她用回家盤纏買了兩口棺材要為田青殉葬。事後裘老闆才得知誤會了田青,找到縣知事解釋。縣知事吳玉昆拒不改判。徐木匠搬請了四子王旗的諾顏王子從法場上救下了田青。裘老闆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請田青到他的皮匠鋪里當外櫃。並讓豆花做了幫廚,梁滿囤當了學徒。
田青聰明好學,使裘老闆的生意越做越好。裘老闆便想把自己的獨生女兒巧巧嫁給田青。田青說自己在家鄉有了未婚妻翠翠。裘老闆派他的賬房先生格日勒去山西花錢了斷這樁親事。淑貞跟格日勒講述了翠翠在田青走西口後的悲慘命運。原來,在田青走西口後不久,就被田家的仇家夏三騙嫁到夏家給病入膏肓的夏家老太爺沖喜,喜沒沖成,夏老太爺就死了,夏三遷怒於翠翠,被夏三的管家賣給了一個傻子當媳婦。從傻子家逃出後,孤苦無依的翠翠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走西口尋夫的道路。
歷經艱險、磨難,病倒在了一家客棧,被路經此地的葯鋪鄒老闆所騙,翠翠痛不欲生,無顏再見田青,遂與鄒老闆回到祁縣,已生有一子青青。鄒老闆生性多疑,又是老夫少妻,他就整天像看賊似的看著翠翠,不準翠翠離開他的視線。淑貞和格日勒見過翠翠後,翠翠求格日勒回去後,不要把她所受的這些苦難告訴田青,讓格日勒告訴田青自己嫁給了個老糟糠,讓自己從田青的心裡死了。
格日勒答應了翠翠的所求,當裘巧巧得知翠翠早已嫁作他人婦後,滿心以為田青能娶自己,沒想到,田青卻決定娶一無所有的豆花。裘老闆無奈,只得改招梁滿囤為女婿。田耀祖見梁滿囤拋棄了自己的女兒,便將滿囤有妻子的事密告了裘老闆。裘老闆逼使梁滿囤寫下休書,休了田丹丹。梁滿囤以為告密的是田青,郎舅從此成了冤家對頭。
田青同豆花一起去拉駱駝。兩年過後,白手起家。領著豆花回家探母,巧遇來祁縣給田丹丹送休書的格日勒。田丹丹得知梁滿囤休了自己,病倒了。田青去給田丹丹請大夫,碰到了翠翠,卻被翠翠的男人葯鋪的鄒老闆撞見,非說翠翠與田青有姦情,還要殺死翠翠的兒子,翠翠情急之下誤殺了丈夫犯了死罪。田青已經從母親的嘴裡知道了翠翠為他所受的這些苦難,得知翠翠落到了縣知事夏三的杜淳手裡,即將上刑場,田青痛不欲生。
豆花拿了銀子買了酒菜,疏通了看守,到獄中探望翠翠。兩個都深深愛著田青的女人惺惺相惜,翠翠向豆花和田青託孤,豆花答應了翠翠。大家都勸田青趕緊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但田青覺得這樣丟下翠翠實在不忍,豆花遂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自己利用探監之名換出翠翠。大膽的豆花救出了翠翠,又由黃先生等人上萬民折救出了豆花。田青、豆花和翠翠一起向口外逃去,途中,翠翠故意與田青和豆花失散了,卻巧遇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土匪劉一刀。
梁滿囤打理著裘記皮匠鋪的生意,眼看裘老闆與田青約定的兩年不準涉足皮革生意的日子已經臨近,梁滿囤怕田青一旦涉足了皮革生意,會搶了自己的飯碗,加之因為對田青的誤會而產生的仇恨,他就設計將田青加上盜墓的罪名抓進監獄。田耀祖看著兒子遭難也是束手無策,當隱居在殺虎口的翠翠從王南瓜的嘴裡得知田青和豆花遭了難,就上黑土崖求劉一刀幫忙去救人。劉一刀綁架了包頭警察局長吳玉昆的兒子,救出了田青。當劉一刀知道救出來的是仇人田青時,就跟翠翠翻了臉,並告訴翠翠當年田青放火燒了黑土崖,害死了翠翠的生母風擺柳。
翠翠告訴劉一刀,田青不會放火燒山的。田青雖免於一死,卻又成了窮光蛋。梁滿囤也因得罪了掌桌師傅遭到報復,熟出一大批廢牛皮面臨破產。田青以十分之一的價錢買走了這批皮子,經過打磨做成鹿皮高價賣給俄國人而發了財。並得到革命黨諾顏王子的資金支持,收購口外的皮革銷往俄國,很快發達起來。買回了田耀祖輸掉的房產,還准備要給母親和徐木匠舉行一個遲來的婚禮。他姐姐田丹丹卻得了絕症,上吊自盡了。死前囑咐弟弟不要找滿囤尋仇。
中國共產黨成立了,諾顏王子成了共產黨,他教育田青為革命籌款。劉一刀也乘軍閥混戰之機重新拉起了桿子,又被劉一刀擄去當軍師的田耀祖得知徐木匠要回祁縣跟淑貞成親,很是吃味,就告訴劉一刀去劫徐木匠。沒想到弄巧成拙,卻將田青和豆花劫了。劉一刀要殺田青和豆花的時候,翠翠以死相逼。當劉一刀得知真相,害死風擺柳的不是田青,親手打死了二當家的,為風擺柳報仇雪恨。劉一刀與田青冰釋前嫌,帶著翠翠退出江湖。田耀祖舔犢情深,為了救兒子田青,死在了劉一刀的槍下,臨死前,與田青父子相認。
國共合作時,徐木匠到北京送籌款,打算送完籌款後,就回祁縣跟淑貞成親,沒想到在路上,為了保護革命經費被軍閥所殺。劉一刀帶著翠翠退出江湖後,山裡豹子當上了匪首,他在草原上搶劫了田青的駝隊。諾顏王子派王府衛隊截擊,山裡豹子卻跑進巡防團,賄賂團長吳玉昆換取招安。吳玉昆竟公開槍斃了山裡豹子冒功,因此而升為師長。田青來討要貨款,更加深了兩人的仇恨。
吳玉昆以國家徵用的名義再度扣押了田青的皮革,讓梁滿囤把貨物運到恰克圖出手,梁滿囤因此分得了一大筆不義之財。田青徹底破產了,他只得委託格日勒賣掉了包頭的產業歸還債務。諾顏王子南下廣州准備北伐,臨行前把自己的一攤子買賣委託給他親手發展的共產黨員田青,並讓田青籌措革命經費,田青再一次踏上回鄉的路,這一次,他准備賣掉贖回的田家大院,籌措革命經費。
在路上,他遇到了被吳玉昆殺害的梁滿囤,田青不計前嫌,把梁滿囤的屍體運回家鄉與姐姐合葬。深明大義的淑貞也支持田青賣掉田家大院,田青拿著賣宅子的錢,在豆花合著眼淚唱出來的《走西口》的歌聲中,帶著兒子青青又一次踏上了走西口的路,一條尋求光明的路
㈢ 山西民歌《走西口》講的是哪裡的故事
山西民歌《走西口》賞析
教學內容:山西民歌《走西口》賞析
教學目標:認知目標:了解《走西口》背後的歷史文化
能力目標:能夠熟悉《走西口》的優美旋律。
教學重點:欣賞山西民歌,並體會樂曲的風格、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賞析《走西口》,了解走西口的歷史
教學准備:課件、視聽材料
教學方法:聽賞、講解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大家看過52集大型電視連續劇《走西口》嗎?知道裡面講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故事 描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艱辛與悲涼,是一部山西人用血淚、堅韌、誠信寫就的奮斗歷程。講述的是民國初年,山西祁縣年輕書生田青因家庭變故和生活所迫,背井離鄉走西口的故事)。
二、 新課講授:
今天我們賞析一首山西民歌《走西口》
1、了解走西口的原因、時間、過程、影響
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之一,是我國歷史上幾次比較有名的大規模移民活動,最近,央視播出的電視劇《走西口》形象地反映了上世紀初山西人背井離鄉「走西口」的某些歷史細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
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走西口」,亦稱「走口外」,是指山西、陝西等地民眾前往長城以外的內蒙古草原墾荒、經商的移民活動。
「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殺虎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西北部,現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風景名勝區。
從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線圖看,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
「走西口」文化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自然、地理原因。山西陝北部一帶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於生活壓力,大批百姓不得不離開故土湧入內蒙古謀生。他們背井離鄉、挑戰命運、艱苦創業。其中也不乏心酸悲苦的故事,通向西口的路並不好「走」,隨時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狀況,特別是土匪當道,丟掉性命的人不少,沿途白骨累累。山西北部與內蒙隔河相望的小城河曲至今仍保留著一個風俗,每年農歷七月十五,都要在黃河上放上
打
㈣ 走西口是怎麼回事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從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線圖看,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
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殺虎口。走出這個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殺虎口」還是通往蒙古恰克圖和俄羅斯等地經商的重要商道。「殺虎口」的興衰史也反映了晉商發展興衰的歷史。 清代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清初通過康雍乾三世的恢復發展,到乾隆朝全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人地矛盾尖銳,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大大改變了口外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同時,占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晉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通過人口遷移,與當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飢民。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災」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里,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艱苦奮斗的創業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離鄉北上口外蒙古,艱苦創業,開發了內蒙古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處於落後游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使當地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伴隨著「走西口」移民的進程,口外蒙古地區以傳統單一的游牧社會演變為旗縣雙立,農耕並舉的 多元化社會。在這一演變過程中,作為移民主體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絕大多數,因而當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晉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說是晉文化在這一地區的擴展。
人口的流動,帶動了文化的傳播,而文化的傳播,又拉近了地區間的距離,增強了它們的認同感。「走西口」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進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與內地的交流,進一步增進了蒙漢之間的民族感情,對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繁榮穩定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㈤ 徵集「走西口」的真實故事。
電視專題片《晉商》"走西口"解說詞
這是一張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線圖。
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不論走哪條路,首先都要穿過橫亘在那裡的長城設置的一系列關口。
既然是長城上的關口,最初的作用是作為軍事要塞,地理位置自然十分險要。
雁門關位於平均海拔1500米的太行山脈之中,它之所以得名,據說是因為這里位置太高,關城建好之後,空中飛的大雁也只能從城門洞中穿過去。一兩百年前,走西口的山西人沿著崎嶇的山路,翻過這些一眼望不到頭的大山,為了能在春天到達草原,他們又往往必須選擇在數九寒天就開始這種漫長的跋涉。
在這種條件下,山西人不但走了過去,而且是一代又一代地這樣走過。固關是山西東北部的一座門戶。通過固關關城的路,由厚重的青石鋪成,由於往來人員車馬川流不息,年長日久,甚至在這些青石上,軋出了幾寸深的車轍印。 如果說,這些只是地理上的關口的話,那麼翻過這里,走西口的山西人還要面對一座座心理上的關口。
出雁門關往北不到一百公里,有個村子叫歧道地。在村子邊有兩條大路,一條通往殺虎口,一條通往張家口。雖然兩條路最終都可以到達蒙古草原,漫漫長途到底該往哪兒走呢?
對最初走口外的山西人來說,蒙古草原只是寄託著他們模糊的希望。在那裡他們到底能做什麼?結果又會怎樣?大家心裡並不清楚。那些迫於無奈,只好咬著牙忍著淚從家裡義無反顧地走出來的人們,面對眼前的選擇時開始猶豫了。當年,他們中的許多人,就站在這處叫黃花梁的山岡上,唱起那曲悲涼的歌。
山西山陰縣歧道地村民:"南面的人上來,到在這兒來說了,一爬上這個梁,就可以看見下面(兩條路),這就是說'上一個黃花梁呀,兩眼哇淚汪汪呀,先想我老婆,後想我的娘呀!'這意思也就是一個順口溜哇。"
山西山陰縣歧道地村民:"他就沒有把握,他就不知道哪頭去,生意好生意壞,他就到這兒扔鞋板兒呀,把這個鞋一脫一扔,扔在哪邊他就走哪邊,好與壞他就走在那頭兒。"
這樣的做法,不是聽天由命,它更像是一種賭博和命運,和老天爺的一種賭博。賭注就是自己的一條生命。 內蒙古作協專業作家柳陸:"第一,山西人走西口,他遇到的首先是土匪。土匪半路要搶劫他,有一個叫黑土崖子,從府谷縣一進入包頭,有個地方叫黑土崖子。這個地方是土匪出沒的地方,所以好多人葬身在沙漠裡面沙蒿里頭,被搶被劫;還有就是被凍死的,因為北方草地氣候寒冷,它不像中原地帶,不像山西口裡那樣暖和。他不了解,那個時候沒有什麼氣象部門預報,他不了解,遇到暴風雪,道路不通,沒辦法被凍死的,還有被餓死的,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
山西文學院專業作家燕治國:"有個關,在關里頭還是內陸的風光,也沒有風沙。但從這個關口一開大門,我開過那個大門,外邊一股風就吹進來了,再往前跨一步,就進入蒙古荒原了,到處是風沙。所以走西口的路上,到現在都能看到山西人的骨頭,屍骨,白骨累累。"
山西省外經貿廳研究員渠紹焱:"結冰,零下四十度;夏天,熱得能昏過去,就是這樣的話,山西商人照樣走過去。"
內蒙古作協專業作家柳陸:"所以山西人講,就是我搭著命在走西口。"
沒有人統計過從清朝初年,一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有多少山西人在這荒原、沙漠中跋涉過,但山西的許多地方誌中,卻記載了大量的這樣的故事。
山西財經大學副主席孔祥毅:"比如榆次有個姓董的,他父親和他母親結了婚就走了,以後生下他。根本沒見過父親,三次到新疆去找,聽說在新疆,在哪裡不知道。第一次去失敗了,過了幾年又給別人當長工,賺了錢以後又去找。第三次走到半路上,聽到一個人從西北回來的一個人,像山西口音,就問,打聽,說敦煌有個廟,廟里有個人的長相,像你說的這個人差不多。後來他就往敦煌去,去了以後,到廟里一聽,口音是山西榆次人,馬上就問他什麼名字。這個老和尚還沒有回答,來訪的年輕人一下跪下了就叫父親,最後一問就是他
㈥ 走西口這一歷史事件到底指的是從山西到哪兒
走西口是從山西的中部出發,一直向西最終停留在新疆和烏里雅蘇台等地區。
1、走西口主要是為了增大貿易途徑,使經濟更加的繁榮,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走西口大多數是說山西人脫離自己的故鄉,經過殺虎口,然後到達西邊更遠的地方去進行貿易。如果說能夠成功,那麼就能夠在當地成為人上人,如果失敗很有可能就會有性命之憂。所以說走西口雖然說是風靡一時,但其中所包含的風險也是相當大的,對於走西口的人來講,不僅要有經商的頭腦,而且要有面對強敵,無所畏懼的勇氣。
綜上所說,走西口一般是從山西的中部或北部出發經過大同,越過中國的國界到內蒙和新疆等地進行貿易交往。
㈦ 闖關東和走西口歷史上都是怎麼回事啊
闖關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移,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
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關內中原大地,從明清到民國期間,以山東、直隸為主的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
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闖入東北,數量規模歷史最高。是時,義和團亂,帝國主義乘機瓜分中國,俄國獲得了東北地區大量特權,而日本經過日俄戰爭,迫使俄國把特權轉讓給日本。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7)走西口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清代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清初通過康雍乾三世的休養發展,到乾隆朝全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人地矛盾尖銳,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拓北庭」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六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謀生為特點的非官方行為。
「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大大改變了內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
同時,占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晉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通過人口遷移,與當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飢民。
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
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里,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㈧ 《走西口》300字的故事梗概
《走西口》講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國初期山西祁縣大戶田家,因為家庭變故和生回活所迫而離答鄉背井「走西口」的傳奇故事
,故事以田青的成長經歷為主線,其中穿插了劉一刀、豆花、梁滿囤、田耀祖等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性格迥異,個性鮮明的人物,坎坷的經歷,塑造了在走西口的歷史現象中山西人的品格,強調了他們「義重於利」的善良為人。這是一部走西口的人們用血淚、堅韌、誠信、勇往直前寫就的歷史縮影,更是一部中華民族為了生存而頑強拼搏的雄渾激昂的贊美詩
故事以田青之父田耀祖的嗜賭敗家開篇,接踵而來是連年大旱,糧食無收,母親淑貞帶著田青和兩個姐姐艱難的生活,這使田青從小就立志重振家業。隨著他們的漸漸長大,田青與梁滿囤一起也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途中他們意外被土匪綁票,還成為了土匪中間的一員。在歷經無數挫折之後,田青終於贖回了大宅,他們用自己的汗水、淚水、甚至是血水,在西北的草原、荒漠中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經商之路。但是連年的軍閥混戰,使得社會動盪不安,田青破產,接連不斷的變故讓田青深切地認識到,不把侵略者趕出去,生意也做不成。田青於是帶著兒子重新走了西口,投奔大青山游擊隊。
㈨ 走西口,在歷史上是怎麼回事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歷史上的「走西口」,亦稱「走口外」,是指山西、陝西等地民眾前往長城以外的內蒙古草原墾荒、經商的移民活動。「走西口」中的「西口」,其具體位置歷來眾說紛紜,目前比較主流的看法是,最早的「西口」是指黃河渡口「西口」,山西二人台《走西口》中明確說到走西口路線,晉西北的河曲等地渡過黃河「西口」,從陝北府谷(古城),走入內蒙。後來「西口」指長城口,由於「走西口」的人群極為龐大而繁雜,對於不同地域的人群而言,各自心目中「西口」的確切所指其實並不相同,概乎言之,「西口」實際上也泛指秦晉各地至內蒙的各個通道隘口。
從歷史上看,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是中國內地最早得到開發的地區,農耕文明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及至明清時代,因地狹人稠,加上天災頻臨,不少下層民眾盪析離居,動輒流移。而自地理環境視之,晉、陝北部為中國傳統上重要的農牧分界線,口外蒙地地廣人稀,當地人出於各種需要,主動招募內地民人墾種,而清朝政府則出於移民實邊等諸多方面的考慮,也逐漸放寬政策,鼓勵放墾蒙地、發展農業。於是,晉、陝民眾遂呼朋引類,前往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上述諸種因素的合力,遂導致了清初至民國時期,「走西口」之風愈煽愈熾。
㈩ 歷史中,走西口這一歷史事件指的是從山西到哪的
歷史上走西口這一事件起始於光緒年間,發展在民國初年。主要與當時的貿易發展有關。一部分山西地區的人迫於生計外出謀生,一路北上,從山西地區一直走到了今天的蒙古後旗、化德地區。
一、口的定義我國地域是東高西低的特點,在山西、陝西地區的土地貧瘠,人們很難吃上飯。於是這時候就有一部分人迫於生計而跟著駱駝商隊外出糊口,他們一路向北沿途做起了生意,勉強讓自己有口飯吃,不過大多數時候也是飢一頓、飽一頓。
沿途跟著駱駝商隊來的人開始在這片富裕的草原上建立了自己的新家,慢慢融入當地的民風民俗中,變成新的居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