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近代史人物簡介
【張作霖】(一八七五=======一九二八年)
奉系軍閥首領。奉天海城人。鬍子出身。回一九零二年答率張景惠、張作相、湯玉麟投靠清廷,任奉天巡防營統領。民國成立後,任陸軍第二十七師中將師長;一九一六年趕走袁世凱的親信段芝貴,升任奉天督軍兼省長。一九一八年榮升東三省巡閱使,成為當時中國最強的大軍閥之一,先與直系軍閥曹錕聯姻,打垮了皖系段祺瑞;後因利害沖突,又與直系交惡,遂爆發了兩次直奉戰爭。於一九二四年秋進駐京、津,控制了北京政府。一九二六年北伐戰事興起,他在北京就任安國軍大元帥一職,率北洋余眾與北伐軍相抗衡,由於京漢線作戰失利,華北不宜久留,遂於一九二八年六月宣布撤離北京。因為在對日問題上決不妥協,沒有答應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要求,在坐火車回沈陽路經皇姑屯時,被關東軍炸死。
『貳』 說幾個著名的中國近代史人物
孫中山、李大釗、陳獨秀、林則徐、宋教仁。
一、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二、李大釗
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1913年畢業後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於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佔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三、陳獨秀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四、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
五、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字鈍初,號漁父,湖南省常德市桃源人,中國「憲政之父」。1902年考入武昌普通中款學堂,常議論時政,萌生了「實行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1904年2月華興會在長沙成立,黃興任會長,宋教仁任副會長。
1913年2月國會選舉接近尾聲,國民黨取得重大勝利。1913年3月袁世凱惶恐不安,策劃構陷宋教仁,未果之下,指使洪述祖派刺客在上海火車站將宋教仁暗殺。
『叄』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介紹
中文名來: 顧城
國籍: 中國
民族自: 漢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56年9月
逝世日期: 1993年10月8日
職業: 詩人
主要成就: 朦朧詩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黑眼睛》《英子》《白晝的月亮》
顧城,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顧城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早期的詩歌有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後期隱居激流島,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殺死妻子謝燁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作品譯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種文字。
『肆』 中國近現代著名歷史人物有哪些
1、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 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 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
2、張自忠,字藎忱,1891年8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清縣,早年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在天津政法學校讀書時就加入了同盟會,後投筆從戎。1917年9月入馮玉祥將軍部下,因學習刻苦,英勇善戰,深受馮玉祥將軍的賞識。
3、傅作義是一位抗日名將、追求進步的國民黨員。1949年1月,他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和平統一」的主張,毅然率部舉行北平和平起義,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歸回人民, 200萬市民的生命財產免遭兵燹。
4、戴安瀾(1904~1942年),又名戴炳陽,原名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無為練溪鄉旗桿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將。黃埔系骨幹將領。國內抗戰1925年,戴安瀾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學習,翌年參加了北伐戰爭。
5、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
『伍』 寫一個中國近現代史中的歷史人物
推薦給你個人物----王炳耀
他首推的文章使用標點符號的建議是有一定建樹的,很適內合作為一容個冷門名人來介紹 畢竟他推出的標點符號也是影響了一代眾多名人的 像魯迅 胡適都用過的
下面是他的介紹
王炳耀 (生卒年不詳),東莞人,著名學者。
我國的古籍向來沒有標點符號,往往引起文字含義上的混亂與錯誤。王炳耀根據我國傳統的斷句方法,吸收外國的新式標點符號,經過反復研究,在1897年提出了他草擬的十種標點符號:「,」為讀號,「.」為句號,「。」為節號,「v」為段號,「:」為句斷意連號,「——」為接上續下號,「!」為慨嘆號,「I」為驚異號,「?」為詰問句,「<>」為釋明號。這十種標點符號,後來大多數被我國「五四」文學運動的先驅者魯迅、周作人、陳望道、胡適、錢玄同等人所採用,並在推廣白話文的同時,逐步完善為適用於白話文的新式標點符號。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出53號訓令,通告全國採用的12種新式標點符號,就是直接從王炳耀倡用的十種標點符號演變而來,與我國現行使用的14種標點符號也有極密切的淵源關系。
『陸』 著名的中國近代史人物有哪些
洋務來運動:曾國藩,李鴻章,左自宗棠,張之洞。
維新變法:康有為,梁啟超。
辛亥革命:孫中山。
反動派:慈禧,袁世凱。
新文化運動:陳獨秀,李大釗。
文學:王國維,徐志摩,魯迅,巴金,郭沫若,矛盾,冰心,老舍,曹禺。
『柒』 求中國近現代史歷史人物
張謇是晚清的狀元,立憲派領袖人物.但他並沒有熱心官場,而是以愛國熱枕創辦實業.對發展民族工業作出貢獻.
『捌』 人物評價:挑選一位你感興趣的中國近現代歷史人物,簡要介紹並作出評價。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漢族,明朝開國皇帝。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原名朱重八,後取名興宗。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暴政,龍鳳七年(1361年)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余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朱元璋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於南京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韃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雪中國近百年之亡國恥,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政策,恢復了中國人國家。 朱元璋生在今安徽淮河平原一個赤貧的佃農之家。當時蒙古對漢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壓迫奴役已經到了無可復加的程度,朱元璋從未經歷過中國富饒安定的農業社會的正常生活環境,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儒家教育,但是他通過自己的才智、信念和統帥力推翻了蒙古的統治和奴役,重新建立了漢族國家並指導國民脫離野蠻,重新恢復自信、尊嚴和榮譽。 清朝康熙皇帝評價朱元璋「治隆唐宋」。
明王朝誕生於半個世紀有增無已的擾攘紛亂中;在這個一切遭到蠻族破壞的年代,中國大部分地方的日常生活的進行日益直接訴諸於蠻族的暴力,文明已經隕落,中國土地上只有野蠻禽獸所為,仁義道德盡喪,漢人淪為奴隸,任憑蠻族宰割。而蒙古的瓦解和明朝興起根本不是什麼所謂的階級斗爭,而是漢民族和其他各民族為了生存、為了自由、為了尊嚴,擺脫被蒙古奴役踐踏的殊死決斗。明太祖在率領漢民族和其他各民族,驅除蒙古的同時也指出,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但如果是知禮義,願為中華臣民者,與中國人無異,這里充分體現了華夏民族的仁義。 這位傑出的民族英雄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鍾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他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與我何加焉。
『玖』 中國近現代歷史人物傳記及其評價
1、《孫中山傳》以豐富的史料為事礎,記錄了孫中山的一生活:「貧困的農家子」、在黑暗中探索、從「醫人」到「醫國」、創建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的創建、和宋慶齡的結合等。孫中山結束了一個時代。孫中山開創了一個時代。
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
他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
「孫中山是一個謙虛的人。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方面,知道他是很謙虛的。」、「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周恩來傳》是2011年7月1日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英)迪克·威爾遜。該書是由外國知名學者迪克·威爾遜撰寫的周恩來傳記,是周恩來傳記中最全面、生動和暢銷的版本之一。
該書作者自1960年第一次與周恩來見面後,便開始收集該書的寫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來的同事們的廣泛回憶及國內外可供查尋的文獻資料。
周恩來同志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發展、壯大,同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同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
他毫無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黨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在中國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我們緬懷周恩來同志,就是要永遠銘記和認真學習周恩來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斷發揚光大。
3、《曾國藩 》是 唐浩明所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經過多年潛心研究,結合史實,深刻形象地描述了曾國藩毀譽參半的人生歷程,發人深思。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4、《李大釗傳》是2009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成甲。本書主要闡述李大釗在1918年進入北京大學以前的人生歷程。
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於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佔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5、《蔣介石傳》由美國著名傳記作家兼歷史學者布賴恩·克羅澤撰寫的。拋開兩岸意識形態差異,站在第三方的立場上,客觀、審慎、敏銳地考察了蔣介石波瀾起伏的傳奇一生。在西方出版以來引起巨大反響,被譽為第一部真正尊重歷史與當事人的權威的蔣介石傳記。
蔣介石是中國現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深刻影響了近現代中國的歷史走向。長久以來,人們對其功過是非的評價呈現多極趨勢,中外史學界也熱衷於研究、挖掘蔣介石的生平、性格及思想。
(9)介紹中國近代一位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人物傳記是通過對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領域進行系統描述、介紹的一種文學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達到對人物特徵和深層精神的表達和反映。人物傳記是人物或人物資料的有效記錄形式,對歷史和時代的變遷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要使傳記真實可信,首先必須全面搜集、佔有豐富翔實的資料,使傳記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跡准確無誤,完整無缺。這些資料一般包括五個基本方面的內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別、籍貫、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學歷、簡歷、黨派、職務。
(4)人物的貢獻功績、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風貌本質特徵的典型事件。
對於收集的大量資料,又要細心鑒別,嚴格選材,作一番「棄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分析、研究、考證工作,嚴格堅持史實的可靠性、准確性。這樣,才能為社會所公認,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如果史實錯了,立論也就不正確了。因此編寫傳記時,一定要佔有豐富、翔實、真實可靠的資料後,方能動筆。
梅林為了寫作《馬克思傳》,用了幾乎二十年時間,搜集並深入鑽研有關馬克思的資料。司馬遷寫《史記》,經歷了十年,如果加上他搜集史料,調查研究所花去的時間,可以說一部《史記》傾注了他的畢生精力。
『拾』 介紹一個近代史人物的生平
1896年考中秀才。年入杭州中西求是書院學習,開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論被書院開除。
1901年因為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受清政府通緝,從安慶逃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速成科學習。1903年7月在上海協助章士釗主編《國民日報》。1904年初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宣傳革命思想。1905年組織反清秘密革命組織岳王會,任總會長。1907年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後轉入早稻田大學。1909年冬去浙江陸軍學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後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1913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出獄後於1914年到日本,幫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志。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並主編《青年雜志》(一年後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北京大學當時有文科、理科、法科,文科是北大三科中最重要的,當時北大不設副校長,在北大,文科學長是僅次於校長的重要職位)。
1918年6月北大哲學系畢業照
1918年12月與李大釗等創辦《每周評論》。這期間,他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積極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文學革命,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1919年五四運動後期,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1920年初前往上海,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時與其他各地的先進分子聯系,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主要創始人。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雖然沒有出席,但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其後在中共二大、中共三大上被選為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在中共四大、中共五大上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主要負責人,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間黨的最高領袖。在大革命後期,他的右傾思想發展成為右傾機會主義,
1922陳獨秀在共產國際四大上
放棄對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對國民黨右派的進攻採取妥協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國大革命遭到失敗,除了來自共產國際指導上的原因,他的右傾錯誤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組,他離開中央領導崗位。此後,他接受託派觀點,以在黨內成立小組織的方式進行活動。1929年11月,因為他在中東路問題上發表對中共中央的公開信,而被開除黨籍。同年12月發表由81人署名的作為托陳取消派綱領的《我們的政治意見書》。同時,在上海組成托派小組織無產者社,出版刊物《無產者》。1931年5月,出席中國各托派小組織的「統一大會」,被推選為中國托派組織的中央書記。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判刑後囚禁於南京模範監獄.抗戰爆發後,他於1937年8月出獄,先後住在武漢、重慶,最後長期居住於四川江津(今重慶市江津區)。1942年5月在貧病交加中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