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宋玉歷史故事

宋玉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1 23:30:34

① 宋玉王昌出自什麼典故

贈鄰女(抄一作寄李億襲員外) 魚玄機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

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全詩以「鄰女」自比,一定能尋到一個有心郎的知己,何必怨那個曾愛過卻拋棄自己的人呢?

② 宋玉和公主之間的愛情故事是真的嗎

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過宋玉有妻女。所以我覺得宋玉和公主之間的愛情,應該是後人想像的。

舉一個例子吧。應該有很多人看過穿越時空的愛戀這部電視劇。說這部電視劇是第1部以穿越為題材的奇幻歷史劇。在這部電視劇中,朱棣和一個來自未來的女子相愛了而且還通過這部電視劇成功洗白,變成了一個勤於政務的明君。其實呢,他並不是如此,而是一個非常殘暴的君主,也沒有喜歡過這樣一個未來人。

綜上所述,宋玉和公主之間並沒有什麼,只不過宋玉這個人長得比較帥氣,所以很多小說杜撰宋玉和公主之間發生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我覺得寫這些小說的應該都是一些比較花痴的人,不然的話,怎麼會一直找美男子的麻煩。

③ 給點宋玉的簡介

先秦

宋玉,戰國後期楚國辭賦作家。關於宋玉的生平,據《史 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 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 容辭令,終莫敢直諫。」記述極為簡略。《韓詩外傳》 有「宋玉因其友而見楚相」之言。劉向《新序》則作「宋 玉因其友以見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見察」,同時又 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問於宋玉」的話。王逸在《楚 辭章句》中則說他是屈原的弟子。晉代習鑿齒《襄陽耆 舊傳》又說:「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 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總之,關於宋玉 的生平,眾說紛紜,至難分曉。大體上說,宋玉當生在 屈原之後,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頗不得志。

宋玉的作品,最早據《漢書·藝文志》載,有16篇。 現今相傳為他所作的,《九辯》、《招魂》兩篇,見於王 逸《楚辭章句》;《風賦》、《高唐賦》、《神女賦》、 《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 5篇,見於蕭統《文 選》;《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 《釣賦》、《舞賦》 6篇,見於章樵《古文苑》;《高 唐對》、《微詠賦》、《郢中對》 3篇,見於明代劉節 《廣文選》。但這些作品,真偽相雜,可信而無異議的 只有《九辯》一篇。《招魂》頗多爭議,一般認為是屈 原所作。其他如《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 色賦》、《風賦》等篇,也有人認為不是宋玉所作,不 過它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相當重要的。

《九辯》是一首長篇抒情詩,借悲秋來抒寫「貧士 失職」的「不平」,並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現實的黑暗。 詩人的感情是真摯的,但不象屈原那樣激烈和執著,情 調相對有些低沉。詩中悲秋感懷的主題和借景抒情的手 法,對後代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漢武帝《秋 風辭》以下,如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秋思》,夏 侯湛的《秋可哀》、《秋夕哀》,江遒的《詠秋》,湛 方生的《秋夜詩》,何瑾的《悲秋夜》等,都與《九辯》 一脈相承。此後繼踵而作者,也代不乏人。

《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篇,以 豐富的想像和鋪陳的手法來描繪女性的神情與體貌,在 文學史上也產生了一定影響。這類作品可能淵源於《離 騷》中上天求女的傳統,但多佚盪的情思而少諷諭的意 味。漢以後如漢武帝的《李夫人賦》、司馬相如的《美 人賦》、曹植的《洛神賦》、謝靈運的《江妃賦》等, 均由此發端;至南朝梁、陳間,更演化為宮體、艷情詩 的末流。《風賦》一篇,以「大王之雄風」與「庶人之 雌風」作對比,寫統治者與百姓之間的生活差別,雖屬 游戲娛樂文章,但多少帶有一些諷諫意味,在寫法上對 後代作家也有一定的啟發性。

宋玉的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 術的直接繼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繪趨於細膩 工緻,抒情與寫景結合得自然貼切,在楚辭與漢賦之間, 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人多以屈宋並稱,可見宋玉在 文學史上的地位。(姜亮夫)

宋玉和他的《九辯》

屈原之後,祖述「風騷」的楚辭作家俊才輩出,群芳競秀,蔚為大觀。在眾多的詩人中,崛起於戰國末季的楚國,卓爾不群、才華橫溢的佼佼者便是宋玉。他是服膺屈原而又自辟蹊徑、獨樹一幟的楚辭大家。雖然他的品格志行和藝術造詣難與屈子相侔,但是,在漢文學史上,卻屈宋並稱,相沿至今。

唐代愛國詩人杜甫曾感慨萬端地詠嘆:「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詠懷古跡》)詩句表達了他對宋玉的悼惜愛重之情,同時也概括了宋玉的身世、情志與藝術成就。

宋玉的身世

關於宋玉的生平事跡與藝術生涯,史料極少,而且互有牴牾,真偽莫辨。不過,我們還是應當從紛繁的亂絲中理出一點端緒,爭取比較正確地認識這位獨步一世的才士。

據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雲:「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又,班固《漢書·藝文志》雲:「宋玉賦十六篇,楚人,與唐勒並時,在屈原後也。」又,《漢書·地理志》曰:「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後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以顯名。」以上記述是比較可信的。此外,某些古代文獻,也有一些零星的記載,如:《韓詩外傳》(卷七)、《新序·雜事(第一)、(第五)》、《楚辭章句》(卷九)等。

綜合各方面比較可信的資料,我們可以基本上勾畫出宋玉小傳的輪廓:

宋玉,是晚於屈原的楚人,為屈原的後輩,與唐勒、景差同時,大約生於屈原沉江前後,死於楚亡之際。雖不是屈原的受業弟子,但他非常景仰屈原,在文學創作上師承屈原的風格,卻又自出機杼,另立門戶。「悲秋」,便是宋玉賦的特徵之一。他是寒門素族的貧士,為了謀求出路和報效君國,曾經離鄉背井遠適京都等地。幾經周折,百般營求,當過楚王左右的文學侍臣。雖然官卑職小,但憑著他那超群的才力,犀利的談片,也曾一度博得楚王的賞識。誰知宦海風波,仕途崎嶇,他不為亂世所容,橫遭奸佞讒害,而昏君信讒易怒,終於被黜失職,落魄江湖,潦倒終生。他忠君愛國,始終希望得到楚王的信任,以施展懷抱。但是,君門九重,忠悃(kǔn)難申。他憂國憂民,憤世嫉俗,卻不能象屈原那樣冒死諫諍;只是以「溫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態度對待黑暗的現實與不幸的遭際。他托志芳潔,修身自好,寧肯窮處守高,也不同流合污以求顯榮。他是一位報國無門、懷才不遇、宦途失意的文士。

宋玉留下了哪些作品

宋玉究竟有哪些作品呢?這是自古至今難以質證的問題。《漢書·藝文志》著錄宋玉賦十六篇,但篇目已不可考;而現存題為宋玉賦者則僅有十四篇:王逸《楚辭章句》載《九辯》、《招魂》,《文選》和《古文苑》等書還載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等數篇,古今許多學者經過研核鑒別,多認為《招魂》乃屈原所作,《九辯》為宋玉所作,其他均系後人偽托。現舉幾例:

一 《文選》、《古文苑》等書所錄各篇散文賦的體式,並非楚辭體;而是西漢司馬相如所創制的那種散文賦體。這種體式不是宋玉所處的戰國時期所能產生的。所以,如果定要說它們是宋玉之作,那麼,這位宋玉就不可能是戰國時期的楚人了。

二 這些作品多為宋玉與楚王對話的形式,而在敘事行文中又常稱「楚王」、「楚襄王」,以常理揆(kuí)之,宋玉既是楚人,就不能在稱本國國君時冠一「楚」字,更不能在國君生前預稱其溢號。

三 《笛賦》有言:「宋意將送荊卿於易水之上,得其雌焉。」如果認定宋玉主要生活年代為楚襄王時,而荊軻刺秦王則在楚王負芻元年,晚於襄王數十年,那麼,荊軻的典故就決不會被幾十年前的宋玉所引用。退一步說,即使負芻元年宋玉尚存,也不會將同時的故事這樣寫進自己的作品中。

四 這些作品多是明顯地以第三者口吻寫的。宋玉不應在作品中直呼己名,如「宋玉、景差侍」、「問於宋玉曰」、「宋玉對曰」,等等。

五 《高唐賦》述曰:「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浦」,顯系後人追記之詞。

六 《高唐賦》、《神女賦》、《高唐對》共敘一事;《諷賦》、《登徒子好色賦》內容相仿,文氣格調雷同。尤其《高唐對》一篇,文字與《高唐賦》首段基本一致,只將神女自述之言增益四句,實乃《高唐賦》首段的重錄。試問宋玉一人緣何重復製作同一題材之文章?

七 《古文苑》成書較晚(相傳為唐人舊藏本,北宋孫洙得之於佛寺中,後經南宋韓元吉、章樵厘訂注釋),而《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卻首次被它所著錄。假令此等作品確系宋玉所撰,那麼,去古未遠而且見聞廣博的劉向、王逸何以不將其收入《楚辭》?

八 這些作品用的多非周秦古韻,而是漢代以後的音韻。

總之,這些作品可疑之處甚多,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列舉。在現傳宋玉的作品中,能考信證實的只有《九辯》一篇。現在我們准備結合宋玉的時代、生平、思想談一談《九辯》。

《九辯》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九辯」,本是古代樂調之名,在《離騷》、《天問》、《山海經》中都曾提到它。《楚辭章句》雲:「辯者,變也。」《周禮·大司樂》鄭註:「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又,王夫之《楚辭通釋》曰:「辯猶遍也,一闋謂之一遍。蓋亦效夏啟《九辯》之名,紹古體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詞激宕淋漓,異於風雅,蓋楚聲也。」由此可知,「九辯」猶「九闋」,即由多數樂章組合起來的一種樂調。因此,總的來看,「九辯」在內容上是有機的整體;分開來看,「辯」又是整個樂調的組成部分。

宋玉的《九辯》,是借古樂舊題來抒寫自己貧士失職、懷才不遇、老而無成、報國無路之憤慨的,內容主要是悲秋、感遇、思君。這三者又互相交織、彼此滲透、融為一體。

《九辯》以飽蘸激情的筆觸首先描繪了肅殺凄涼的深秋景象:「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

④ 關於宋玉。情比宋玉的典故。

宋玉,(公元前29O—公元前223年)又名子淵,湖北宜城人(也有稱歸州人的)。相傳他是屈原的學生,是繼屈原之後的浪漫主義楚辭大家。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王逸在《楚辭章句》中則說他是屈原的弟子。晉代習鑿齒《襄陽耆舊傳》又說:「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總之,關於宋玉的生平,眾說紛紜,至難分曉。大體上說,宋玉當生在屈原之後。宋玉是中國歷史上與潘安齊名的最著名的兩大帥哥之一,但是這位先生的帥名卻又多少來得有些蹊蹺。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從來就沒有哪部正經的史書甚至野史筆記里說過他是如何如何的帥,唯一的佐證便只有他寫的那篇《登徒子好色賦》了。在那篇賦里,寫有一位大夫登徒子說宋玉「為人體貌嫻麗玉,口多微辭,又性好色」,宋玉就解釋說有曾經有一位絕色美貌的東家之女登牆偷窺自己三年,但他都對人家不理不睬,因此不能說自己好色,接著他就描述登徒子如何喜愛醜陋的妻子,與她生了五個孩子,從而把「性好色」的罪名加到登徒子的身上。畢竟大家都比較相信帥哥,於是就聽信了宋玉的話,而「登徒子」卻成了「好色之徒」的代名詞。除了這篇賦之外,就再也尋不到一分一毫關於宋玉之美的蛛絲馬跡了。

據說,宋玉是屈原弟子,他並沒有因為其美貌而青雲直上,其在官場上混得還是比較差的,一生都沒有做過什麼大官,雖然*寫得一手好文章和精通音律,也曾接近過楚王,但也沒有撈到什麼好處,連提點建議都沒被採納。但他並沒有從此自棄,而是投入到創作中去,也寫出了不少好文章。他在屈原騷體的基礎上變化出一種新體裁----賦,雖不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算是不辱沒師門了。其作品文字華麗,對事物刻畫入微,像他那篇名作《登徒子好色賦》所塑造的「登徒子」形象就非常成功。

這篇著名的《登徒子好色賦》據說是一篇贗文,很多人都說它並不是宋玉的作品。如果真是這樣,對我們考證宋GG是一位帥哥倒未嘗不是件好事,因為假若真是別人寫的,那宋玉之美大抵該是得到時人或晚近之人公認的了,否則的話,宋GG在自己的寓言之作中誇言己之美貌,那倒要很讓人懷疑其真實性的。無論事實如何,宋玉終歸是頂著了一頂帥哥的高帽了,他的帥名也早已流傳千古,雖然多少還「猶抱琵琶半遮面」些,但考慮到他才子詞賦家的身份,入選這份美男榜還是不遑多讓的。

⑤ 宋玉的全部資料

宋玉
宋玉,戰國時鄢(今襄樊宜城)人。生於屈原之後,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相傳所作辭賦甚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錄有賦16篇,今多亡佚。流傳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但後3篇有人懷疑不是他所作。所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來。

戰國後期楚國辭賦作家。關於宋玉的生平,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記述極為簡略。《韓詩外傳》有"宋玉因其友而見楚相"之言。劉向《新序》則作"宋玉因其友以見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見察",同時又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問於宋玉"的話。王逸在《楚辭章句》中則說他是屈原的弟子。晉代習鑿齒《襄陽耆舊傳》又說:"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總之,關於宋玉的生平,眾說紛紜,至難分曉。大體上說,宋玉當生在屈原之後,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頗不得志。

宋玉的作品,最早據《漢書·藝文志》載,有16篇。現今相傳為他所作的,《九辯》、《招魂》兩篇,見於王逸《楚辭章句》;《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 5篇,見於蕭統《文選》;《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 6篇,見於章樵《古文苑》;《高唐對》、《微詠賦》、《郢中對》 3篇,見於明代劉節《廣文選》。但這些作品,真偽相雜,可信而無

異議的只有《九辯》一篇。《招魂》頗多爭議,一般認為是屈原所作。

其他如《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風賦》等篇,

也有人認為不是宋玉所作,不過它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相當重要的。

宋玉的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術的直接繼承者。在

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繪趨於細膩工緻,抒情與寫景結合得自然貼切,

在楚辭與漢賦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人多以屈宋並稱,可見宋

玉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

附作品:

登徒子好色賦並序

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短宋玉曰:「玉為人體貌嫻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願王勿與出入後宮。」王以登徒子之言問宋玉。玉曰:「體貌嫻麗,所受於天也;口多微辭,所學於師也。至於好色,臣無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說乎?有說則止,無說則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女登牆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登徒子則不然。其妻蓬頭攣耳,齞唇歷齒,旁行踽僂,又疥且痔。登徒子悅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誰為好色者矣。」

是時,秦章華大夫在側,因進而稱曰:「今夫宋玉盛稱鄰之女,以為美色。愚亂之邪臣,自以為守德。謂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窮巷之妾,焉足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雲也。」王曰:「試為寡人說之。」大夫曰:「唯唯。」

臣少曾遠游,周覽九土,足歷五都。出咸陽,熙邯鄲,從容鄭、衛、溱、洧之間。是時,向春之末,迎夏之陽,鶬鶊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華色含光,體美容冶,不待飾裝。臣觀其美麗者,因稱詩曰:「遵大路兮攬子祛,贈以芳華辭甚妙。」於是處子恍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意密體疏,俯仰異觀,含喜微笑,竊視流眄。復稱詩曰:「寤春風兮發鮮榮,潔齋俟兮惠音聲,贈我如此兮,不如無生。」因遷延而辭避。蓋徒以微辭相感動,精神相依憑。目欲其顏,心顧其義,揚詩守禮,終不過差。故足稱也。

於是楚王稱善,宋玉遂不退。

九辯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憭栗兮,若在遠行。

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憯忄妻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

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

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

雁癰々而南遊兮,鵾雞啁哳而悲鳴。

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悲憂窮戚兮獨處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繹;

去鄉離家兮徠遠客,超逍遙兮今焉薄!

專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柰何!

蓄怨兮積思,心煩憺兮忘食事。

原一見兮道余意,君之心兮與余異。

車既駕兮朅而歸,不得見兮心傷悲。

倚結軨兮長太息,涕潺湲兮下霑軾。

慷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

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

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

去白日之昭昭兮,襲長夜之悠悠。

離芳藹之方壯兮,余萎約而悲愁。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嚴霜。

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沉藏。

葉菸邑而無色兮,枝煩挐而交橫。

顏淫溢而將罷兮,柯彷彿而萎黃。

萷櫹椮之可哀兮,形銷鑠而瘀傷。

惟其紛糅而將落兮,恨其失時而無當。

攬騑轡而下節兮,聊逍遙以相佯。

歲忽忽而遒盡兮,恐余壽之弗將。

悼餘生之不時兮,逢此世之俇攘。

澹容與而獨倚兮,蟋蟀鳴此西堂。

心怵惕而震盪兮,何所憂之多方。

昂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極明。

竊悲夫蕙華之曾敷兮,紛旖旎乎都房。

何曾華之無實兮,從風雨而飛颺!

以為君獨服此蕙兮,羌無以異於眾芳。

閔奇思之不通兮,將去君而高翔。

心閔憐之慘忄妻兮,原一見而有明。

重無怨而生離兮,中結軫而增傷。

豈不鬱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

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梁閉而不通。

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後土何時而得漧?

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雲而永嘆!

何時俗之工巧兮?背繩墨而改錯!

郄騏驥而不乘兮,策駑

⑥ 貌似潘安,情如宋玉,才勝子建的來歷,關於三個人的典故!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或許是因為這位曾經侍奉中國歷史上最丑最荒淫最無恥的皇後賈南風的美男子,其德行操守實在當不起這個「仁」字,因此後人省略一字,乃有潘安之名。

《世說新語》中專有「容止」一章記載魏晉的美男子,形容潘安的相貌時是這么說的:妙有姿容,好神情。潘安乳名叫「檀奴」,因此後來許多女子都把自己的情人或者老公喚做「檀郎」。其實這個稱呼極有水分,好比現在的「帥哥」一詞,似乎只要五官不少了一官的男人都有人叫他帥哥,這說明如今的女子弱視者居多。遠不如魏晉時期女孩子的鑒賞力。

單是寥寥數語,還不足以描繪出潘安之美,更不能體現出魏晉女子的審美能力。《世說新語》中是這樣記載的:潘安少年的時候,非常頑皮,書是讀不下去的,每天只提了彈弓駕著車子到洛陽城的通衢大道上去兜風。

潘安的彈弓是鐵胎打造,洛陽城最倔的牛死後抽得牛筋做成,這樣的彈弓即使用紙團做成的彈丸也頗具殺傷力。在他還是小屁孩的時候,洛陽城的百姓就已經很難找出沒被潘安把腦袋打出過包的。因此,那時的洛陽城,有許多從外地趕來的商賈都囤積了大批量的鐵鍋,趁機哄抬物價,一時間更是「洛陽鍋貴」。

到潘安弱冠之年的時候,他玩彈弓的水平已出神入化,力道更是非同小可。雖說還不足以洞穿鐵鍋,但一彈打去就會把鐵鍋鑿個坑,洛陽百姓沮喪地發現,自己腦袋的前景依然不大美妙。於是每逢潘安駕著車拿著彈弓出來玩的時候,幾乎舉城皆空。不過,潘安也不是完全的渾不吝,虧得這位美男子讀了幾年聖賢書,倒也從來不打女人。這一點就好像某些頗有遠見的獵人,只打雄的不打雌的。洛陽百姓無意之中發現了潘安的游戲規則,便及時調整了防禦策略:只要是潘安上街的日子,就盡遣家中女子出門辦事購物。

洛陽百姓調整防禦策略的第一天,潘安又一次上街了。馬車剛剛行至洛陽城最繁華的街道上,潘安就感覺到一絲異樣:彷彿唐僧師徒初到女兒國的疑惑,怎麼可著滿大街就不見一個男的?

正茫然間,於街上行走的老女人中女人小女人猛然間停住了腳步,整齊劃一的在街道兩側排成了兩列,隨即從籃子里拿出各色水果突然向潘安擲來,密集程度彷彿集束炸彈。其中不僅有瓜果梨桃,還夾雜著從嶺南進貢來的椰子、榴槤等熱帶水果。這兩種水果擲出來基本上就像是扔鉛球,如果准確命中的話,也能把鐵鍋砸個坑兒。一邊扔,眾女子們嘴裡還齊聲嬌叱:為相公(或為情郎父親兄長弟弟叔叔大爺等等不一而足)報仇啊!

落荒而逃的潘安回到家裡,撕心裂肺地哭道:北方人為什麼也愛吃熱帶水果呢?或許,潘安更應為沒有出生在有板磚的日子感到慶幸。眾所周知,宋玉既是我國戰國時期的著名辭賦作家,又是問題最多、最難研究的作家。盡管他與屈原齊名,並稱屈宋,可是歷史文獻中對他的記載之簡略,異說之眾多
,到了令人驚訝的程度。文獻無征的狀況已經使研究者手足無措,而記載的歧異,說法的混亂,更使得有心涉足其間的人望而卻步。自漢唐迄於明清近代,關於他的作品真偽、生卒年代、仕途履歷,一直都是各執一辭,莫衷一是。這些問題給宋玉研究罩上了重重迷霧,也局限了宋玉研究,以致整個二十世紀,在其他各個朝代作家研究都碩果累累的時候,宋玉研究這一領域卻仍是空白一片。令人鼓舞的是,湖南科技大學中文系的吳廣平先生向學界推出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宋玉研究》(嶽麓書社),全書29.3萬字,凡十六章,分上中下三編,上編「生平與著述」主要運用文獻考據的研究方法,考證宋玉的姓字故里、生卒年代、行止交遊、著述真偽問題,中編「繼承與融會」著重論析宋玉與儒家、道家、縱橫家及神巫文化的關系,以及與屈原的文學承傳,下編「成就與地位」論述宋玉在賦史上的地位與對賦體文學的貢獻,宋玉作品中的主題、人物形象,宋玉賦與地域文化、宋玉賦與大言小言等問題。三編以外,又以3萬余字的「結語」作結,並精心編制了「宋玉研究論著索引」作為附錄,供讀者參考。

在研究中努力做到傳統和現代結合,中西結合,以達到融會貫通的宏通境界,是很多學者的共同追求,也是著者自立的崇高學術目標。作為一部探索性很強的著作,《宋玉研究》很好地體現了著者的學術個性與學術追求。該著最顯著的特色,是能熟練使用傳統考據和文本分析方法,同時運用語言學、神話學、宗教學、原型批評等現代西方理論與方法解讀宋玉及其作品,收獲甚豐。

在搜集史料時,著者充分利用文化人類學成果與考古學界成果。如宋玉《神女賦》寫的是楚襄王夢神女還是宋玉夢神女,這一聚訟紛紜的老問題,除從傳世文獻中發掘新材料外,也注意到文化人類學提供的域外的、原始的、民族的、民俗的材料。又如在解決舊題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的真偽問題時,較好地利用了徐少華、黃家忠兩人發現的考古材料

子建是曹植
其實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俗稱潘安,如果您在古書中看到西晉的潘岳那就是指這位美男子潘安了。

潘安,對於很多人來說如同霧里看花。和潘安齊名的子建是曹操的兒子曹植,以一首《七步詩》名揚天下,名垂青史,而潘安除了美貌之外,其他方面鮮為人知。出於對這位古代名人的好奇,我們來到潘安故里—中牟縣城關鎮大潘庄村,試圖通過尋訪了解到一個真實、完整的潘安。

說到潘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潘安到底有多美?中牟縣地方誌主編王曜卿給我們講了《晉書.潘岳傳》里記載的一個小故事:他十七八時,每次夾彈弓出遊,當地的婦女就聯手縈繞往他的車上扔果子以表達愛慕之情,每次他都滿載而歸。應該說,潘岳的相貌在當時是比較美的。這在正史上有反復記載,如《潘岳傳》:「岳,美姿儀」;《文心雕龍》:「潘岳,少有容止」。就是相貌好的意思。

成語「擲果盈車」就是從這里來的,當時書中記載的另一段故事更能突出潘安的美貌。當時也有一個有名的人叫張載,他也學潘岳出帶車出遊,但他的相貌丑,人家都給他扔石頭,每次都是碎磚頭瓦塊的拉一車。

如今潘安故里豎著一尊潘安的塑像,這位傳說中的美男子果然是儀表堂堂。他手持書卷,凝望遠方,有一種儒雅之氣。不過專家告訴我們:這座塑像是雕塑家憑借想像完成的作品,由於年代久遠,潘安的廬山真面目到現在還是一個謎,我們只能寄希望於考古事業的發展,也許有一天,潘安的真實畫像能夠重見天日,讓世人能夠一睹這位美男子的風采。

其實,潘安這個名字能夠載入史冊,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美貌,用才貌雙全概括他是最合適的了。《中牟縣志》主編王曜卿對這位家鄉名人頗有研究,從他那裡,我們了解到了這位美男子的另一面。他告訴我們:潘安的文學造詣在當時可以說是頂尖級的。潘安出生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學熏陶,十二歲就能行文作詩,被鄉里稱為「奇童」。

(十六、十七歲時的《射雉賦》,風格清新、文詞成熟,以大自然的感情,也折射出一種社會現象,影響較大。)

西晉太康、元康時期,文壇上出現很多作家,潘安就是眾多作家中的佼佼者。在文學史上,潘安與同時代的文學家陸機齊名,當時有種說法叫「陸才如海,潘才如江」。( 這在一方面證明其文學才華高,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其文學作品具有清新質朴、清澈見底的風格。「陸才如海」風格渾厚不好理解,而潘岳的清新淺顯既對於文人是上好的作品、便於流傳,對一般的人也能接受,流傳很廣。)

在魏晉時期,賦是主要的文學題材。潘安的賦不僅多有名篇,而且無論在用典造句、審美立意上都是高人一籌。(從深度上說,他寫的一個《西征賦》將近六千字,其長度就有文字以來無人超過。當時,很多文人都在寫大賦,像左思的《三都賦》約三千字。而潘岳的《西征賦》卻寫了將近六千字,其詞彙、審美都是很高的,在當時達到了無可匹敵的高度。而且從作品數量來說也很多。《藉田賦》、《閑居賦》、《秋興賦》等都較有名。尤其是《閑居賦》、《秋興賦》因表現出潘岳的為人處世及其經歷而廣為引用。)

潘安的作品以抒情見長,這點在他的名作《悼亡詩》三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潘安12歲與其妻楊氏定親,婚後共同生活二十多年,夫妻情深。妻子不幸早亡後,潘安對她念念不忘,在他的許多詩作裡面寄託了對亡妻的無限哀思。《悼亡詩》三首是其中最有影響的。(《悼亡詩》在歷史上享有盛名,因為他的三首悼亡詩都是懷念妻子的,後世就把悼亡詩限制在了悼念妻子的范疇,可見影響有多大;他的悼亡詩中名句也很多,象用比目魚比喻夫妻情深,《悼亡詩》中有一句「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比喻夫妻一人先去,像比目魚的分崩離析。)

潘安這個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才子,在仕途上卻屢屢受挫。司馬炎結束三國鼎立局面建立西晉後,22歲的潘安任太尉賈充的撰吏,他做了一篇《藉田賦》被司馬炎大加贊賞,卻招致了朝中大臣的忌妒,由於他們從中作梗,潘安十年沒有升遷。潘安一生之中做官最高做到黃門侍郎,還做過多年的七品縣令。雖然懷才不遇,潘安還是勤政廉明,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任河陽縣令時,他常常行走在百姓之間,調查民情民意,根據當地河流縱橫、山川遍布的自然優勢,號召百姓廣種桃李,不但綠化了荒山,而且造福了後代。在整治民風上,潘安也是因勢利導,以德育人。(四年後,他調到懷縣任縣令,上任後實行政策,誰來告狀就先到花園澆花,用的桶大而且底尖,井上卡桶的鉤是雙環的,這項工作只有兩人合力才能完成,往往兩人在配合中矛盾就化解了大半,這時再審案雙方都能心平氣和地接受。)

雖然潘安並不抱怨命運的不公,但無情的命運卻總是在捉弄他。

公元296年,潘安回到京城做官,經常參與依附賈謐的文人集團「二十四友」的活動,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關於潘岳疑案,得從二十四友說起,後人歸之為政治集團,而事實上他們是「文人二十四友」,為首的賈謐是一個大文人,包括陸機陸雲都是二十四友之一,經常在一起討論文學。這是一個文人集團但每個人身份不同,石崇富可敵國但品質不好、無惡不作,賈謐是皇後賈南風的侄子。)

賈謐很欣賞潘安的才華,上朝的文辭多出自於潘安之手。賈謐的寵信,使潘安為其效力達到了忘我的地步,以至於在宮廷政權爭奪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賈後、賈謐為達到長期左右朝政大權的目的,策劃了一起謀害太子的計劃。潘安被牽扯其中,招致「殺身滅門「之禍,潘安在這件事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至今仍是迷霧重重,但史學家多數認為:潘安的死是個冤案。(這么大一件事東漢南北朝人寫的史書中對此沒有記載,而是在後代房玄齡的著作中提到的,當朝人未寫而三百年後的人才寫其依據何在?直接參與陷害太子是忤逆之罪而潘岳的傳記中卻隻字未提,這在史官是不可原諒的錯誤,同時趙王倫起兵誅賈後翼黨理由就是為太子報仇,如果「元兇」是潘岳,為什麼卻沒提到潘岳的事?這三個事聯系起來,有疑點。)

潘安依附和結交的人物也使他遭到後人抨擊。石崇是個臭名昭著的人物,因為和官僚王愷鬥富而暴殄天物,千百年來一直遭後人唾罵,不幸的是潘安和石崇是好朋友,兩個人一同被處死,臨刑前潘安還稱石崇為石友,也難怪後人對潘安的人品議論紛紛。

正是因為這些疑點和爭議,潘安成了人格復雜並且被歷史迷霧籠罩著的人,成了後世不好評說的人,倒是他的美貌有口皆碑,於是人們就只記住了他的美貌。

象母親疼愛兒女一樣,故鄉沒有忘記潘安這個遊子。1996年中牟縣城關鎮政府投資600多萬元興建了「潘安故里游樂園」,潘安墓也在其中。在這里我們看到:圓形墳頭上生著繁茂的茅草,墓後是一小片樹林,墓前立有漢白玉的香爐和一整塊不規則的石頭做成的墓碑,墓碑上「潘安墓」三個黑漆大字顯得靜穆、哀戚。這位曾經傾國傾城的美貌才子如今門庭冷落,只有一些兒童在游樂,和其生前被女追星族狂捧窮追的景象真是有天壤之別。

潘安的人生,像他的作品一樣清綺哀艷,令人感嘆而又回味無窮

⑦ 歷史宋玉其人究竟怎樣

先秦 宋玉,戰國後期楚國辭賦作家。關於宋玉的生平,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 容辭令,終莫敢直諫。」記述極為簡略。《韓詩外傳》 有「宋玉因其友而見楚相」之言。劉向《新序》則作「宋 玉因其友以見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見察」,同時又 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問於宋玉」的話。王逸在《楚 辭章句》中則說他是屈原的弟子。晉代習鑿齒《襄陽耆 舊傳》又說:「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 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總之,關於宋玉 的生平,眾說紛紜,至難分曉。大體上說,宋玉當生在 屈原之後,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頗不得志。 宋玉的作品,最早據《漢書·藝文志》載,有16篇。 現今相傳為他所作的,《九辯》、《招魂》兩篇,見於王 逸《楚辭章句》;《風賦》、《高唐賦》、《神女賦》、 《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 5篇,見於蕭統《文選》;《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 《釣賦》、《舞賦》 6篇,見於章樵《古文苑》;《高 唐對》、《微詠賦》、《郢中對》 3篇,見於明代劉節 《廣文選》。但這些作品,真偽相雜,可信而無異議的 只有《九辯》一篇。《招魂》頗多爭議,一般認為是屈 原所作。其他如《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 色賦》、《風賦》等篇,也有人認為不是宋玉所作,不 過它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相當重要的。 《九辯》是一首長篇抒情詩,借悲秋來抒寫「貧士 失職」的「不平」,並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現實的黑暗。 詩人的感情是真摯的,但不象屈原那樣激烈和執著,情 調相對有些低沉。詩中悲秋感懷的主題和借景抒情的手 法,對後代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漢武帝《秋 風辭》以下,如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秋思》,夏 侯湛的《秋可哀》、《秋夕哀》,江遒的《詠秋》,湛 方生的《秋夜詩》,何瑾的《悲秋夜》等,都與《九辯》 一脈相承。此後繼踵而作者,也代不乏人。 《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篇,以 豐富的想像和鋪陳的手法來描繪女性的神情與體貌,在 文學史上也產生了一定影響。這類作品可能淵源於《離騷》中上天求女的傳統,但多佚盪的情思而少諷諭的意 味。漢以後如漢武帝的《李夫人賦》、司馬相如的《美 人賦》、曹植的《洛神賦》、謝靈運的《江妃賦》等, 均由此發端;至南朝梁、陳間,更演化為宮體、艷情詩 的末流。《風賦》一篇,以「大王之雄風」與「庶人之 雌風」作對比,寫統治者與百姓之間的生活差別,雖屬 游戲娛樂文章,但多少帶有一些諷諫意味,在寫法上對 後代作家也有一定的啟發性。 宋玉的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 術的直接繼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繪趨於細膩 工緻,抒情與寫景結合得自然貼切,在楚辭與漢賦之間, 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人多以屈宋並稱,可見宋玉在 文學史上的地位。(姜亮夫) 宋玉和他的《九辯》 屈原之後,祖述「風騷」的楚辭作家俊才輩出,群芳競秀,蔚為大觀。在眾多的詩人中,崛起於戰國末季的楚國,卓爾不群、才華橫溢的佼佼者便是宋玉。他是服膺屈原而又自辟蹊徑、獨樹一幟的楚辭大家。雖然他的品格志行和藝術造詣難與屈子相侔,但是,在漢文學史上,卻屈宋並稱,相沿至今。 唐代愛國詩人杜甫曾感慨萬端地詠嘆:「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詠懷古跡》)詩句表達了他對宋玉的悼惜愛重之情,同時也概括了宋玉的身世、情志與藝術成就。 宋玉的身世 關於宋玉的生平事跡與藝術生涯,史料極少,而且互有牴牾,真偽莫辨。不過,我們還是應當從紛繁的亂絲中理出一點端緒,爭取比較正確地認識這位獨步一世的才士。 據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雲:「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又,班固《漢書·藝文志》雲:「宋玉賦十六篇,楚人,與唐勒並時,在屈原後也。」又,《漢書·地理志》曰:「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後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以顯名。」以上記述是比較可信的。此外,某些古代文獻,也有一些零星的記載,如:《韓詩外傳》(卷七)、《新序·雜事(第一)、(第五)》、《楚辭章句》(卷九)等。 綜合各方面比較可信的資料,我們可以基本上勾畫出宋玉小傳的輪廓: 宋玉,是晚於屈原的楚人,為屈原的後輩,與唐勒、景差同時,大約生於屈原沉江前後,死於楚亡之際。雖不是屈原的受業弟子,但他非常景仰屈原,在文學創作上師承屈原的風格,卻又自出機杼,另立門戶。「悲秋」,便是宋玉賦的特徵之一。他是寒門素族的貧士,為了謀求出路和報效君國,曾經離鄉背井遠適京都等地。幾經周折,百般營求,當過楚王左右的文學侍臣。雖然官卑職小,但憑著他那超群的才力,犀利的談片,也曾一度博得楚王的賞識。誰知宦海風波,仕途崎嶇,他不為亂世所容,橫遭奸佞讒害,而昏君信讒易怒,終於被黜失職,落魄江湖,潦倒終生。他忠君愛國,始終希望得到楚王的信任,以施展懷抱。但是,君門九重,忠悃(kǔn)難申。他憂國憂民,憤世嫉俗,卻不能象屈原那樣冒死諫諍;只是以「溫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態度對待黑暗的現實與不幸的遭際。他托志芳潔,修身自好,寧肯窮處守高,也不同流合污以求顯榮。他是一位報國無門、懷才不遇、宦途失意的文士。 宋玉留下了哪些作品 宋玉究竟有哪些作品呢?這是自古至今難以質證的問題。《漢書·藝文志》著錄宋玉賦十六篇,但篇目已不可考;而現存題為宋玉賦者則僅有十四篇:王逸《楚辭章句》載《九辯》、《招魂》,《文選》和《古文苑》等書還載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等數篇,古今許多學者經過研核鑒別,多認為《招魂》乃屈原所作,《九辯》為宋玉所作,其他均系後人偽托。現舉幾例: 一 《文選》、《古文苑》等書所錄各篇散文賦的體式,並非楚辭體;而是西漢司馬相如所創制的那種散文賦體。這種體式不是宋玉所處的戰國時期所能產生的。所以,如果定要說它們是宋玉之作,那麼,這位宋玉就不可能是戰國時期的楚人了。 二 這些作品多為宋玉與楚王對話的形式,而在敘事行文中又常稱「楚王」、「楚襄王」,以常理揆(kuí)之,宋玉既是楚人,就不能在稱本國國君時冠一「楚」字,更不能在國君生前預稱其溢號。 三 《笛賦》有言:「宋意將送荊卿於易水之上,得其雌焉。」如果認定宋玉主要生活年代為楚襄王時,而荊軻刺秦王則在楚王負芻元年,晚於襄王數十年,那麼,荊軻的典故就決不會被幾十年前的宋玉所引用。退一步說,即使負芻元年宋玉尚存,也不會將同時的故事這樣寫進自己的作品中。 四 這些作品多是明顯地以第三者口吻寫的。宋玉不應在作品中直呼己名,如「宋玉、景差侍」、「問於宋玉曰」、「宋玉對曰」,等等。 五 《高唐賦》述曰:「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浦」,顯系後人追記之詞。 六 《高唐賦》、《神女賦》、《高唐對》共敘一事;《諷賦》、《登徒子好色賦》內容相仿,文氣格調雷同。尤其《高唐對》一篇,文字與《高唐賦》首段基本一致,只將神女自述之言增益四句,實乃《高唐賦》首段的重錄。試問宋玉一人緣何重復製作同一題材之文章? 七 《古文苑》成書較晚(相傳為唐人舊藏本,北宋孫洙得之於佛寺中,後經南宋韓元吉、章樵厘訂注釋),而《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卻首次被它所著錄。假令此等作品確系宋玉所撰,那麼,去古未遠而且見聞廣博的劉向、王逸何以不將其收入《楚辭》?八 這些作品用的多非周秦古韻,而是漢代以後的音韻。 總之,這些作品可疑之處甚多,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列舉。在現傳宋玉的作品中,能考信證實的只有《九辯》一篇。現在我們准備結合宋玉的時代、生平、思想談一談《九辯》。 《九辯》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九辯」,本是古代樂調之名,在《離騷》、《天問》、《山海經》中都曾提到它。《楚辭章句》雲:「辯者,變也。」《周禮·大司樂》鄭註:「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又,王夫之《楚辭通釋》曰:「辯猶遍也,一闋謂之一遍。蓋亦效夏啟《九辯》之名,紹古體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詞激宕淋漓,異於風雅,蓋楚聲也。」由此可知,「九辯」猶「九闋」,即由多數樂章組合起來的一種樂調。因此,總的來看,「九辯」在內容上是有機的整體;分開來看,「辯」又是整個樂調的組成部分。 宋玉的《九辯》,是借古樂舊題來抒寫自己貧士失職、懷才不遇、老而無成、報國無路之憤慨的,內容主要是悲秋、感遇、思君。這三者又互相交織、彼此滲透、融為一體。 《九辯》以飽蘸激情的筆觸首先描繪了肅殺凄涼的深秋景象:「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 兮,收潦而水清。」 「悲秋」二字,首標其目,醒明本旨,奠定了作品的基調,也象徵著宋玉所處的時代。 《九辯》是宋玉進入老境後寫成的。他處於楚國日暮途窮之秋,昏君佞臣敗壞紀綱,賢人才士斥棄在野。楚王朝暴虐腐朽,燕雀處堂,文恬武嬉,對內殘酷壓榨,魚肉人民;對外實行投降政策,喪權辱國。楚國形勢猶如西風殘照,這對每一個具有愛國心的楚國人來說,都是可悲而怵目驚心的現實;更何況忠君愛國、頭腦清醒的宋玉呢?而貧士失職,顛躓(zhì)困頓,又使他有身世飄零之幽怨。在公私交迫、萬感縈懷之際,面對著西風落葉,頓覺秋光易老,好景難再,喚起了悲涼凄愴之情。同時,他又看到紫燕辭歸,鴻雁南遊,更勾起了異鄉飄泊的哀愁和懷才不遇的牢騷:「僭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恍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 他離開故鄉,本想換一個新天地,可是,一介貧士又遭失職的厄運,使他徹夜無眠,靜聽著秋蟲的哀鳴,喟嘆「時亹亹(wèi)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大自然的清秋景色和個人身世、社會環境都是悲涼的,這位淪落天涯的詩人在蕭瑟的秋風中只有憑吊自己伶仃無依的影子。觸景傷情,嘆老嗟卑,乃是自然流露的心聲。在第三章,又進一步描繪秋色秋聲如何強烈地摧折著詩人的肝腸。 他自分無力旋轉乾坤、匡時濟世、移風易俗。雖然總想有所作為,但是無情的現實卻一次次地將他擊倒: 「霜露慘凄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濟。霰雪雰糅其增加兮,乃知遭命之將至。願徼幸而有待兮,泊莽莽與野草同死。願自直而徑往兮,路壅絕而不通。……竊美申包胥之氣盛兮,恐時俗之不固。……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毀譽之昧昧!……生天地之若過兮,功不成而無效。」 在人生的重大關頭,他缺乏屈原那種剛毅無畏、正道直行、九死不悔的精神;而只有隱忍、哀傷、執著而又無奈的悲天憫人。他不能挺身而出,頑強斗爭;而是潔身自好,窮處守高,獨善其身。他持守高潔,有可取的一面;但又有消極的一面。他自嘆自憐,無非糾纏著一個「我」字。這剪不斷的愁絲織就了沖不破的羅網,使他這春秋已高的才士空餘惆悵、彷徨、凄愴。 宋玉是忠君的,因而又是思君、怨君的: 「悲憂窮戚兮獨處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繹。去鄉離家兮徠遠客,超逍遙兮今焉薄?專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其奈何!蓄怨兮積思,心煩憺兮忘食事。願一見兮道余意,君之心兮與余異。」 他以「美人」自況,由於人生偃蹇而鬱悒悲愁,千里迢迢遠適異地,但是這飄萍飛絮何處才是歸宿?思君之誠,報國之忠,均難達於君聽。他的怨君,是由於忠君君不察、思君君不知而生的,所以他不恨、不怒。 宋玉所以失職見疏,是由於昏君之信讒,好人之誣陷。詩中將群小比作「猛犬」、「駑駘」、「鳧雁」、「浮雲」;相反地把忠良之士比作「騏驥」、「鳳皇」、「明月」,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愛憎。但是他只罵佞臣,不罵昏君,這就反映了他愚弱妥協的一面。 冷酷無情的現實使他萬念俱灰,他自忖已臨絕境,再也沒有報效君國的機會了。於是想乞身致仕,並且又浮想聯翩,神遊雲天。他展開想像的雙翼,飛升天際,有眾多的神靈為伴,駕著白霓,飄游於群星之間,雲旗飄揚,雷師、風神前呼後擁,迤邐而行,好不神氣!他原以為就此超塵遺世,掙脫了黑暗悲涼的現實。可是,他那隱潛五內的忠魂未泯,在得意揚揚之時,卻又樂極生悲,從邈邈雲天突然跌入可怕的現實之中。在詩篇的末尾,詩人又一次執著地剖白心跡: 「計專專之不可化兮,願遂推而為臧。賴皇天之厚德兮,還及君之無恙。」 這位末路顛踣(bó)的文士,最後還是不忘其君,呼告皇天匡正君王,保佑君王。這種「怨而不怒」的態度,正表現了他的「愚忠」。然而,他的先輩師表屈原卻迥乎不同,不但長期跟昏君佞臣進行斗爭,並且在為國自殞之際,竟然直斥昏君:「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屈原就不是「愚忠」。 《九辯》在內容與形式上承襲了屈賦的流風余韻,但又具有鮮明的個性與獨創的藝術特色。 《九辯》在一、三、七章集中地描繪了秋色秋聲秋意,這一派悲涼、肅殺、凄切的自然景象,正是詩人最關情、最著痛癢處。外界之物色與心中之至情相感相生,化為「悲秋」的藝術境界。它既是自然之境,又是心靈之境,同時象徵著社會環境。「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寄託著這位敏感的詩人的真性情、大悲辛。秋風蕭瑟,天高氣清,草木零落,北雁南征,秋蟲哀吟,寒蟬息聲,長夜寂寂,殘月朦朧:這等境界,必然地使落魄的詩人由大自然的暮秋聯想到人生的暮秋,頓生「搖落」之悲,感物詠志,自喟「春秋日高」、「老而無成」。這是十分自然而率真的流露。本來,宋玉滿懷淪落之情,所以在吟詠凝慮之間,緣情寫景,觸景生情,是有觸媒和種子的。「景生情,情生景」,互相感盪,互相催化,進一步升華、結晶、萌芽。此情此景也是有強烈的互相交叉的可染性的。詩人帶著濃重的感傷情緒體味這秋色秋聲秋意,就使這自然景象也染上了凄惋的感情色彩,落葉、衰草、寒蟬、秋蟲,宛如詩人自己的化身,好象種種自然物色都是「悲秋」的。同時,這些染上愁意的自然物色又反轉來刺激人的感官,叩響人的心弦,使人倍覺神傷。好象大自然展現在愁人面前的秋色特濃、秋聲特悲、秋意特深。好象造物主故意折磨愁人。這就達到了「物我兩忘,物我同一」。然後,詩人又通過這凝鑄的含情之景與含景之情,把自己的心聲傳染給人們,引起別人情感上的共鳴。宋玉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第一個以「悲秋」名世的詩人,在他之後,歷代許多「悲秋」的騷人墨客大多是受了他的感召的。往昔流行的「春女怨,秋士悲」之習語,恐怕跟宋玉也有點淵源吧。 宋玉賦的藝術風格是婉麗清新、纏綿悱側、低回欲絕的,他的作品是情信而辭巧的,以宛曲之文抒隱微之情,是有自己的性情面目的。同時,因為宋玉服膺屈子,所以,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有模仿或襲用屈賦句意、詞意之處,時露斧鑿痕,這便是宋玉作品的白璧之瑕了。 雖然流傳下來的宋玉作品不多,但是影響至巨。後世有些私淑宋玉者,曾偽托或仿製了許多篇賦;但更多的追隨者並非一味模仿,而是學習宋玉作品的精髓,創造自己的風格(如李白、杜甫、李賀等)。兩千年來,宋玉還是有知音的。不過,古今有些論者往往私於輕重,偏於憎愛,對宋玉的評判有欠公正。我們則應力求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與方法,實事求是地去研究宋玉,避免愛而忘丑,憎而遺美。( 參考資料: http://www.73ie.com/wj/1/8.htm

閱讀全文

與宋玉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