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搜索歷史或現在人物的資料
給你提供網址,http://www.3320.net/blib/c/read/9/4411/iwnall4411.html
去看看吧,全部內都在里容面
⑵ 要找一些歷史人物的名字。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屬馬。他8歲登極,在位61年,享年69歲。
康熙帝的子女,在清帝中算是最多的,共有35子、20女。有學者統計,康熙的皇孫共97人。35個兒子中,序齒的有24位,實際上成人(年滿16歲)的,只有20位。這20個兒子,是由17個妻子生育的。
皇長子 胤禔 (1672-1732) 63歲
康熙十一年生,生母惠妃納拉氏。據傳教士白晉說:「皇上特別寵愛這個皇子,這個皇子確實很可愛。他是個美男子,才華橫溢,並具有其他種種美德。」由於他在皇子中年齡居長,替乃父作事最多。征討葛爾丹時,康熙任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19歲的允禔從征,任副將軍,參與指揮戰事。還銜命祭華山,管理永定河工程。26歲,被封為直郡王。十年後因爭儲位,謀害太子,被康熙革王爵,監禁,雍正12年卒。
皇二子 胤礽 (1674-1724) 51歲
生於康熙十三年,因系孝誠仁皇後所生,為嫡長子。康熙十四年,在他還是個一歲多的嬰兒時,就被立為太子。但在康熙四十九年九月被廢;四十八年,復立;五十一年十月,再廢,受禁錮;雍正二年卒,追封理親王,謚號密。
皇三子 胤祉 (1677-1732) 56歲
生於康熙十六年,母榮妃馬佳氏。允祉博學多才,成為乃父學術上的得力助手。康熙征葛爾丹時,允祉領鑲紅旗大營。21歲,被封為誠郡王;次年,降為貝勒;32歲,晉誠親王。雍正即皇位,命允祉守護父親的景陵。雍正八年,被奪爵、囚禁。十年,去世。
皇四子 胤禛 (1678-1735) 58歲
生於康熙十七年,母孝恭仁皇後。康熙親征葛爾丹時,胤禛奉命掌管正紅旗大營。20歲,被封為貝勒,31歲,晉雍親王。康熙駕崩,胤禛即位,為雍正帝。
皇五子 胤祺 (1679-1732) 54歲
生於康熙十八年,母宜妃郭絡羅氏。康熙認為此子心性甚善,為人敦厚。康熙征葛爾丹時,允祺奉命領正黃旗大營。19歲,被封為貝勒,30歲, 晉恆親王。雍正十年死,謚號溫。
皇六子 胤祚 (1680-1685) 6歲
康熙十九年生,母孝恭仁皇後。康熙二十四年夭折。
皇七子 胤佑 (1680-1730) 51歲
康熙十九年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誇他:「心好,舉止和藹可親。」康熙親征葛爾丹時,命允佑領鑲黃旗大營。18歲,被封為貝勒;29歲,晉淳郡王。八年,卒。
皇八子 胤禩 (1681-1726) 46歲
康熙二十年生,母良妃衛氏。少時為允禔母惠妃撫養。諸臣奏稱其賢,康熙的哥哥裕親王也在皇帝面前誇他「心性好,不務矜誇」。康熙自然喜愛,17歲,即被封為貝勒。後署內務府總管事。因爭儲位被奪貝勒,並受拘禁。允礽獲釋,允禩復為貝勒。雍正即位,為穩定其情緒,命總理事務,進封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元年,命辦理工部事務。四年,雍正以其結黨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並削宗籍,更名為阿其那。同年,死。
皇九子 胤禟 (1683-1726) 44歲
生於康熙二十二年,母宜妃郭絡羅氏。26歲,被封為貝子。雍正即位後,命其出駐西寧。後以其違法肆行,與允禩等結黨營私為由,於雍正三年奪爵,幽禁。四年,削宗籍,令改名塞思黑。同年,卒。
皇十子 胤礻我(1683-1741) 59歲
生於康熙二十二年,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26歲,被封為敦郡王,因黨附允禩,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來京病故,送靈龕(kān)還喀爾喀(今蒙古共和國),命允齎(jī)印冊賜奠。允稱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張家口。同年借故將其奪爵,逮回京師拘禁。直到乾隆二年才開釋,乾隆五年卒。
皇十一子 胤禌 (1685-1696) 12歲
康熙二十四年生,母宜妃郭絡羅氏,康熙三十五年夭折.
皇十二子 胤祹 (1685-1763) 79歲
康熙二十四年生,母定妃萬琉哈氏。康熙四十八年,封貝子。曾署內務府總管事務,辦理正白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康熙御極60年,派允祹祭聖京三陵。次年,任鑲黃旗滿洲都統。雍正即位,進封履郡王。乾隆即位,進封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
皇十三子 胤祥 (1686-1730) 45歲
康熙二十五年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即位,封為怡親王,命總理戶部三庫。雍正元年,總理戶部。為人「敬謹廉潔」,雍正照例賜錢糧、官物,均辭而不受;對雍正「克盡臣弟之道」,總理事務「謹慎忠誠」,為雍正所賞識。三年,從優議敘,復加封郡王,任王於諸子中指封。後總理京畿水利,多有建樹。又辦理西北兩路軍機。八年,死。是雍正最知心、得其協助最多的兄弟。
皇十四子 允禵 (1688-1755) 68歲
康熙二十七年生,母孝恭仁皇後。與雍正、允祚同母。但黨附允禩,與雍正對立。康熙四十八年,封貝子。五十七年,任撫遠大將軍,征討策妄阿拉布坦。六十年,率師駐甘州,進次吐魯番。雍正元年,晉為郡王。三年,被降為貝子。四年,革爵禁錮。乾隆即位時,命釋放,封輔國公。乾隆十二年,晉貝勒。十三年,晉恂郡王。二十年,卒,謚號勤。
皇十五子 胤禑 (1693-1731) 39歲
康熙三十二年生,母順懿密妃王氏。雍正四年,封貝勒,命守景陵。八年,封愉郡王。九年卒,謚號恪。
皇十六子 胤祿 (1695-1767) 73歲
康熙三十四年生,母順懿密妃王氏。因庄親王死後無嗣,雍正命他襲封。乾隆三十二年死,謚號恪。
皇十七子 胤禮 (1697-1738) 42歲
康熙三十六年生,母純裕勤妃陳氏。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管理理藩院事。六年,晉親王。七年,奉命管工部事。八年,總理戶部三庫。十一年,授宗令,管理戶部。十二年赴泰寧,送達賴喇嘛還西藏,沿途巡閱各省駐防及綠營兵。十三年,返京,辦理苗族事務。乾隆即位,命總理事務,解宗令,管刑部。乾隆三年卒。
皇十八子 胤衸 (1701-1708) 8歲
康熙四十年生,母順懿密妃王氏。康熙四十七年,夭折。
皇十九子 胤稷 (1702-1704) 3歲
康熙四十一年生,母襄嬪高氏。康熙四十三年,夭折。
皇二十子 胤褘 (1706-1755) 50歲
康熙四十五年生,母襄嬪高氏。雍正四年,封貝子,八年,晉貝勒。十二年命祭陵,稱病不行,降輔國公。乾隆即位後,復封貝勒,守泰陵,二十年,死。
皇二十一子 胤禧 (1711-1758) 48歲
康熙五十年生,熙嬪陳氏生。立志向上,頗有文才。雍正八年,封貝子,晉貝勒。乾隆即位,晉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死。
皇二十二子 胤估 (1711-1743) 33歲
康熙五十年生,母謹嬪色赫圖氏。雍正八年,封貝子;十二年,晉貝勒。乾隆八年死。
皇二十三子 胤祁 (1713-1785) 73歲
康熙五十二年生,靜嬪石氏生。雍正八年,封鎮國公。十三年,乾隆即位,晉貝勒,後降鎮國公。乾隆45年,復封貝子,兩年後,晉貝勒。49年加郡王銜。50年死。
20女,大多夭折。加上一個養女21女。
女兒:二十一位
長女、次女、四女、七女、八女、十一女、十六女、十七女、十八女、十九女、二十女幼年夭折,無封號,不序齒
侄女大公主固倫純禧公主(1671—1741),女婿博爾濟吉特·班第
三女二公主固倫榮憲公主(1673—1728),女婿博爾濟吉特·烏爾袞
五女三公主和碩端靜公主(1674—17l0),女婿烏梁罕·噶爾臧
六女四公主固倫恪靖公主(1679一1735),女婿博爾濟吉特·敦多布多爾濟
九女五公主固倫溫憲公主(1683—1702),女婿佟佳·舜安顏
十女六公主固倫純愨公主(1685—1710),女婿博爾濟吉特·策凌
十二女七公主(1686—1697),12歲夭折
十三女八公主和碩溫恪公主(1687—1709),女婿博爾濟吉特·倉津
十四女九公主和碩愨靖公主(1689—1736),女婿孫承運
十五女十公主和碩敦恪公主(1691一1709),女婿博爾濟吉特·多爾濟
皇二十四子 胤秘 (1716-1773) 58歲
康熙五十五年生,母穆嬪陳氏。稟性忠厚平和。有學識。雍正十一年,十七歲,封緘親王。乾隆38年死。
⑶ 歷史人物的資料有哪些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縣(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與書法家。三國中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先為東漢大將軍 、丞相,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其為魏武帝。一生以漢朝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為統一中原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在北方廣泛屯田,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曹操文學作品的特色、創新、開創對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魯迅先生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漢末書法評論家評出章草大家五人,即崔瑗、崔實、張芝、張昶、曹操。可謂多才多藝的一代霸主。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大敗河北袁紹。
公元201年在倉亭(今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
公元207年12月北伐三郡烏桓,徹底鏟除了袁氏殘余勢力,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
公元208年,曹操就任東漢帝國丞相。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在赤壁(湖北省黃岡市境內)與孫劉聯軍作戰,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擊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軍,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
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郗慮冊封曹操為魏公,以冀州、並州等十郡為魏國封地。於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台,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
公元215年攻佔陽平關,擊敗、降服了漢中張魯。
公元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死後葬於高陵。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謚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曹操畫像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
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⑷ 葉,汪,我們查閱資料知道在我們這個姓氏中的歷史名人有哪些人的名字
葉 適:溫州永嘉(今屬浙江省)人,宋代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官至禮部侍郎,著有《習學記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葉 欣:上海松江人,清代著名畫家,為「金陵八家」之一。
葉 燮: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清代文學家,長於詩論,著有《原詩》等書。
葉 紫:湖南益陽人,現代小說家。作品有《豐收》、《山村一夜》和《星》等。
葉 挺:廣東省惠陽人,中國無產階級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領導過「八一」南昌起義,參加過廣州起義。後任新四軍軍長,因飛機失事而遇難身亡。
葉仁遇:宋代著名畫家,所繪題材多取自江南市肆風俗田家景物。葉夢得:宋代吳縣人,著名文學家,官至戶部尚書,著有《石林春秋傳》、《石林居士建康集》、《石林詞》、《石林詩話》等書。
葉向高:今福建省福清人,明代萬曆年間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等職,光宗時出任宰相,為官忠勤耿直,著有《說類》一書。葉憲祖:今浙江餘姚人,明代戲曲家。作品有七種傳奇,二十四種雜劇。
葉子奇:龍泉(今屬浙江省)人,明代學者,著有《草木子》四卷。
葉紹袁: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明代文學家,著作有《葉天廖四種》等。
葉芸來:廣西人,太平天國將領,在據守安慶與湘軍奮戰中,不幸城失人亡。
葉恭綽:廣東番禺(今廣州市)人,初任湖北農業學堂及方言學堂教習。曾擁護袁世凱稱帝,後在國民黨中任職,著有《遐庵江稿》、交通救國論》等書。
葉楚傖:今江蘇吳縣人,早年入同盟會,參與創辦《國民日報》,後成為國民黨要員,任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國民黨政府立法院副院長等職。
葉聖陶:江蘇蘇州市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人民出版社兼總編輯等職。
葉劍英:廣東省梅縣人,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之一。早年任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後參加北伐戰爭、領導廣州起義。解放後,曾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
見於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後,以清代為最多。 唐代有涇縣人汪倫,大詩人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他熱情招侍,李白因賦《贈汪倫》詩,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 南宋有文學家汪藻,詩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彥。 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淵,曾經兩下東西洋,游蹤廣遠。 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 明代有戲曲家汪道昆、汪延訥。 清代有醫學家汪昂,著有《醫方集解》、《湯頭歌訣》等,非常實用,流傳很廣,對普及醫學有所貢獻; 有散文家汪琬; 有書畫家汪士慎,善於寫詩,精通篆刻和隸書,工畫花卉,尤其擅於畫梅,筆墨清勁,對後世影響較大,是"揚州八怪"之一; 有軍機大臣汪由敦,以辦理公文敏捷干練而著稱,也善於書法; 有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汪中,早年因曾經助書商販書,所以遍讀經史百家和天文歷算,所作《哀鹽船文》被杭世駿所嘆賞,從此文名大顯。他尤其致力於西洋數學,曾經自製儀器多種,測繪黃河新舊海口地勢。他還曾為墨子荀子翻案被統治者視為「明教之罪人」。 有女作家汪端,編著有詩集《明十三家詩選》、小說《元明佚史》。 還有太平天國將領汪海洋,京劇演員、劇作家汪笑儂。 有早期話劇活動家、演員、劇作家汪優游; 著名詩人汪國真,網路詩人汪艾若(愛若干)。 汪精衛:字兆銘,清末著名革命義士,曾有「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言壯語,民國日軍侵華時期,搖身一變而成為最大的漢奸頭子,後死於日本。 汪曾祺(1920-1997):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汪道涵(1915-2005):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創會會長,與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舉行的汪辜會談,為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汪東興:1916生於江西省弋陽縣,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顧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黨委書記,中央警衛局局長,八三四一部隊政委,毛澤東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黨委書記,中共中央黨校第一副校長,中央專案組組長等
⑸ 如何查找歷史人物傳記資料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歷史簡單的內概括就是:以容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那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⑹ 如何查一個歷史人物的資料通過什麼書籍來查百度上沒有資料太少了
如果很出名,直接網路;(史海泛舟)
如果要詳細,查閱正史;(鴻篇巨制)內
如果小人物,參考方誌容;(地方歷史)
如果有姓名,搜尋族譜;(家族歷史)
如果有野史,兼聽傳說。(口述歷史)
網路不到的話,可以到小眾的專業網站啊論壇啊或者藏書量大的圖書館去查詢。
⑺ 歷史人物名字大全
投筆從戎(班超)慷慨悲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橫槊賦詩(曹操)
完璧歸趙(藺相如)洛陽紙貴(張衡)
聞雞起舞(祖逖)畫龍點睛(張僧繇)
⑻ 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4、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5、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