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黑龍江省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東北的省份。早在距今三至四萬年的舊石器時期,此地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這里分布著肅慎、
㈡ 黑龍江的歷史人物.
張平洋張平洋
張平洋,字希江,男,漢族。1909年出生於河北省遵化縣城關。1933年在冀熱遼邊區參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以遵化縣"道德會"會員的身分作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40年春,張平洋受八路軍冀東軍區派遣,借河北往東北移民之機,由河北來到泰來縣。任"道德會"理事,管理日常事務。1941年春,張平洋來到五廟子(今平洋鎮)"道德會"安身。
1942年張平洋為使那些流離失所的孤寡老人有安身之處,藉助" 道德"辦"慈善"事業的名義募捐,在五廟子創辦了"老安所"。先後收養了50多名孤寡老人,他經常利用"道德會"講道的機會,在群眾中進行秘密宣傳活動。向群眾講"日本鬼子統治東北的日子不會長了,總有一天要'改天換盤',大家過好日子" 等。
1945年初夏,張平洋被偽警察署列入"要事查人"後被關進泰來監獄。直到"八·一五"侵華日軍投降後出獄。此時,日偽統治垮台,匪患四起,日偽殘余作亂,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受到嚴重威脅。張平洋決定組織人民武裝。他拿出隱藏多年的手槍,組織群眾手持鐵齒釤刀,砸了五廟子偽警察署,奪取了槍支成立了一支20多人組成的自衛隊。同年8月下旬的一天,日軍殘部40餘人,順鐵路由泰來向齊齊哈爾方向逃竄,沿路燒、殺、劫、掠。張平洋得知消息後,帶領自衛隊在五廟子火車站南伏擊了日軍,戰斗進行幾個小時,日軍棄屍而逃。此後又經10餘次大小戰斗,不斷繳獲日偽武裝,使自衛隊在成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發展到60餘人。自衛隊除與日偽殘余部隊作戰外,還打土匪,維護治安,保護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1945年9月中旬,張平洋得知共產黨接收齊齊哈爾組織武裝的消息,立即赴齊齊哈爾市與嫩江省人民自衛軍司令員王明貴同志取得聯系,並向黨組織匯報工作。隨後嫩江省人民自衛軍司令部成立,王明貴任司令員,張平洋任副司令員,由張平洋帶領部隊到泰來縣開辟工作。1945年11月上旬,嫩南軍分區司令部成立張平洋任司令員,尹詩炎任政委。准備在嫩南軍分區所屬泰來、泰康、鎮東、大賚、景星、林甸六縣分別建立支隊。張平洋積極組織建軍工作,同時制訂具體方案,准備接管各縣城。並發布招募新兵和收繳民間武器的布告。嫩南軍分區人民自衛軍不斷發展壯大。
1945年11月28日晨,偽泰來縣地方維持會會長(原偽縣長)韓崗鎮、副會長(原偽警務科長)胡郁文,此前得知自衛軍將要繳維持會武器的情報,便預謀殺害張平洋。他們先邀張平洋到"福事軒"飯店吃飯,企圖在宴會時動手,但未得逞。於是在宴會後又以召集會議"商討軍需"為由,把張平洋騙請到偽維持會。張剛進屋坐下不久,即被匪徒付國石開槍打死,時年36歲。1946年2月泰來縣解放後,人民政府和全縣人民為了紀念張平洋的功績,將他居住過的地方"五廟子"改稱為"平洋"。是年10月10日,在泰來火車站站前廣場,建張平洋將軍紀念碑一座,以資紀念。
㈢ 黑龍江著名抗日戰爭歷史人物簡介
馬駿,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被中共北方區委派往黑龍江,在哈內爾濱組織「救國容喚醒團」,從事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
馬佔山,1931年,日軍大舉進犯黑龍江,馬佔山就任黑龍江省主席,組織了江橋抗戰;
周保中,東北抗日聯軍五軍軍長;
趙尚志,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
李兆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
趙一曼,1935年任中共珠河區委書記,同年被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英勇就義;蕭紅,女作家,著有《生死場》,出版時魯迅親為校對並作序,她的作品還有《紅的果園》、《牛車上》、《馬伯樂》、《呼蘭河傳》等;
㈣ 黑龍江有史以來最著名的歷史人物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東北的省份。早在距今三至四萬年的舊石器時期,此地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這里分布著肅慎、 貊和東胡三大族系的先民。公元前2000多年,肅慎向帝舜獻 矢石 。肅慎在漢代稱挹婁,魏晉稱勿吉,隋唐稱 金代稱女真,清代始稱滿洲。黑龍江地區最早建立的地方政權是戰國後期的夫余國。唐代設室韋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契丹滅渤海後,一度建東丹國。金代建都於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市白城)。遷都燕京(含北京)後,在黑龍江地區元代為遼陽行省所屬開元路、水達達路。明代在東北設奴兒干都指揮使司,轄384衛、24所。清初設寧古塔昂邦章京,後移吉林,改稱吉林將軍,並增設黑龍江將軍,分別管轄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17世紀80年代,清政府取得雅克薩戰役的勝利,打擊了沙俄侵略氣焰,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中俄東段國界。19世紀中葉,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割去我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黑龍江省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設有黑龍江、嫩江、松江、合江、牡丹江五省,不久合為黑龍江、松江兩省。1954年合並為黑龍江省,省會設在哈爾濱市。 黑龍江省有滿、朝鮮、回、蒙古、達斡爾、錫伯、鄂倫春、赫哲、鄂溫克、柯爾克孜10個世居民族,在歷史上對促進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對保衛祖國作出過特殊的貢獻。早在南北朝時期,走出大興安嶺的鮮卑人在中原建立北魏政權,留下了雲岡、龍門等藝術瑰寶。金代摧毀了腐朽的北宋政權,促進了中原和黑龍江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達斡爾人首先打響了抗俄的第一槍。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是黑龍江人首先進行了江橋抗戰。東北抗日聯軍共有11個軍,除一、二軍在南滿外,有9個軍在黑龍江活動,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抗日戰爭勝利後,黑龍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完整的省份,哈爾濱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座大城市。黑龍江各族人民消滅了近7萬政治土匪,鞏固了革命根據地,又送出自己的子弟近70萬人,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並將大批糧食、被服和軍用物資送往前線,支援解放全東北、解放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黑龍江省已逐步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煤炭、石油、林業和機械工業基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沿邊已形成開放帶,邊境貿易有很大發展,全省經濟也有較快增長。 優秀人物* 在長時期的歷史發展中,黑龍江地區涌現出許多優秀人物。如:東明,北夷索離人,夫余政權的創始者;大祚榮,粟末人,渤海國創始者,713年,唐廷冊封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阿骨打,女真族完顏部人,率軍滅遼,於1115年建立大金國;薩布素,第一任黑龍江將軍,1685年和1686年,兩次率軍組織了雅克薩戰役,打敗沙俄侵略軍;壽山,1900年任黑龍江將軍,俄軍入侵時,曾派兵圍攻哈爾濱俄國駐軍,同時阻擊由璦琿入境之敵,兵敗自殺殉職;程德全,1907年,改黑龍江將軍轄區為行省後出任第一任巡撫;方拱乾,流人,曾著《寧古塔志》(又名《絕域紀略》);李金鏞,漠河金礦自俄方收回後,1887年首任主持開礦事宜,4年後漠河金礦年產達3.7萬兩;馬駿,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被中共北方區委派往黑龍江,在哈爾濱組織「救國喚醒團」,從事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馬佔山,1931年,日軍大舉進犯黑龍江,馬佔山就任黑龍江省主席,組織了江橋抗戰;周保中,東北抗日聯軍五軍軍長;趙尚志,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李兆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趙一曼,1935年任中共珠河區委書記,同年被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英勇就義;蕭紅,女作家,著有《生死場》,出版時魯迅親為校對並作序,她的作品還有《紅的果園》、《牛車上》、《馬伯樂》、《呼蘭河傳》等;王進喜,石油工人,全國勞動模範,參加大慶石油會戰時,五天五夜,堅守井場,被譽為「鐵人」,是會戰的第一標兵。
㈤ 黑龍江省歷史人物
東明,北夷索離人,夫余政權的創始者;大祚榮,粟末人,渤海國創始者,713年,唐廷冊封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
阿骨打,女真族完顏部人,率軍滅遼,於1115年建立大金國;
薩布素,第一任黑龍江將軍,1685年和1686年,兩次率軍組織了雅克薩戰役,打敗沙俄侵略軍;壽山,1900年任黑龍江將軍,俄軍入侵時,曾派兵圍攻哈爾濱俄國駐軍,同時阻擊由璦琿入境之敵,兵敗自殺殉職;
程德全,1907年,改黑龍江將軍轄區為行省後出任第一任巡撫;方拱乾,流人,曾著《寧古塔志》(又名《絕域紀略》);
李金鏞,漠河金礦自俄方收回後,1887年首任主持開礦事宜,4年後漠河金礦年產達3.7萬兩;
馬駿,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被中共北方區委派往黑龍江,在哈爾濱組織「救國喚醒團」,從事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
馬佔山,1931年,日軍大舉進犯黑龍江,馬佔山就任黑龍江省主席,組織了江橋抗戰;
周保中,東北抗日聯軍五軍軍長;
趙尚志,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
李兆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
趙一曼,1935年任中共珠河區委書記,同年被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英勇就義;
蕭紅,女作家,著有《生死場》,出版時魯迅親為校對並作序,她的作品還有《紅的果園》、《牛車上》、《馬伯樂》、《呼蘭河傳》等;
王進喜,石油工人,全國勞動模範,參加大慶石油會戰時,五天五夜,堅守井場,被譽為「鐵人」,是會戰的第一標兵。
㈥ 黑龍江佳木斯在歷史上出生過那些名人(從古到今)
佳木斯名人』張聞天(中共中央早期領導人,曾化名洛甫,合江省第一任省委書記)
陳雷(黑龍江省原省長,著名書法家)
陳俊生:中共第十二大代表,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十五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冷雲:原名鄭香芝,東北抗聯的「八女投江」女戰士的帶頭人
劉英俊:1962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駐黑龍江佳木斯市某部重炮連任戰士,捨己救人英雄烈士
作家: 張雅文(著有《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趟過男人河的女人》等作品)
作家: 岑靖(推理小說作家,作品曾入選《2007年中國懸疑文學精選》及《怪談社》等精選集)
流行病學專家: 畢天民
劇作家: 烏白辛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畢大川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
著名記者:邵雲環(南斯拉夫戰爭中遇難)
短道速滑男子運動員:隋寶庫
冬奧會金牌得主:大楊揚
演員:齊奎(闖關東中飾演朱傳傑)
演員:丁嘉莉(中國著名電影話劇演員)
演員: 張國強(士兵突擊飾演高城、我的團長我的團飾演迷龍、我的兄弟叫順溜飾演陳大雷)
導演:陳國軍(劉曉慶前夫)
運動員: 侯斌 2008北京殘疾人奧運會主火炬手
1975年出生在黑龍江佳木斯市,9歲時因意外事故失去了左腿。1999年他從哈爾濱體育學院畢業後,調入廈門市殘疾人聯合會康復中心工作。在第10屆殘奧會田徑場上,他躍過1.92米的瞬間,讓整個世界為之震撼。在悉尼和雅典殘奧會上,他又連續獲得兩屆殘奧會跳高金牌,讓堅強不屈的人類精神傳遍世界。2008年1月24日,侯斌成為國際殘奧委會推出的首位國際殘奧大使。
賈鵬芳 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日本東洋音樂學會會員。現居於日本。
李勇:教育學碩士,教授, 63年10月生於佳木斯市,86年7月畢業於東北師大教育系,師承於我國著名教育學家王逢賢教授。現為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學校教學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教育學原理》省級精品課程負責人和教育經濟與管理省級重點學科方向負責人。
㈦ 佳木斯抗戰英雄和他們的故事
趙敬夫(1916―1940),原名白長嶺,黑龍江樺川人,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被任命為東北抗聯三支隊政治委員。1940年7月26日,掩護抗聯總指揮部突圍時中彈犧牲,時年24歲。
㈧ 佳木斯的歷史
佳木斯,清康熙年間晚期寫作「甲母克寺噶珊」,後漢譯「嘉木寺」、「賈木司」、「 佳木斯」。「佳木斯」一詞,一說赫哲語,意為「骨頭」或「屍體」;一說滿語,「驛丞」 或「站官」之意。
周屬肅慎,漢晉屬挹婁,南北朝屬勿吉,隋唐屬靺鞨,遼屬五國部,金屬胡里改路,元屬水達達路,明屬奴兒干都司,清屬吉林將軍三姓副都統轄區。
據史書記載,佳木斯是松花江通往黑龍江江口的古驛道,這里生活著滿族的先祖肅慎,以後又稱挹類人。佳木斯之稱起源於何時,沒有確切記載,只是到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在《康熙皇輿全覽圖》上,在佳木斯地區上被與寫作「甲母克寺噶珊」。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出版的《盛京、吉林、黑龍江標注戰績圖》上,又以滿漢文字稱「嘉木寺屯」。按滿語解釋,佳木斯為驛丞,噶珊為村,所以佳木斯為「驛丞村」或「站官屯」。1888年,由依蘭旗署高「東興鎮」,後因重名,恢復沿用佳木斯至今。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於今市內永紅區丈放「東興鎮街基」,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廣商戶漸開」 。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設置依蘭府,歸依蘭府管轄。
1910年3月1日(清宣統二年正月二十日)正式設置樺川縣,改隸樺川縣管轄。樺川縣署駐東興鎮。
1930年佳木斯屯與東興鎮合並,定名為「佳木斯鎮」,隸屬樺川縣管轄。
東北淪陷後,1934年12月1日,偽滿新設三江省,偽省公署駐佳木斯。同時,偽樺川縣公署移駐佳木斯鎮。
1937年6月27日,偽滿決定,調整行政區劃,設置佳木斯市,9月成立佳木斯市制籌備處,12月1日正式成立偽佳木斯市公署,由三江省管轄。1942年全市人口達到11.6萬人。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同年10月下旬,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佳木斯成立三江地區行政公署;11月21日,撤銷三江地區,設置合江省,省政府駐佳木斯市。
1946年將市郊純農村部分村屯劃歸樺川縣管轄。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並入松江省,由松江省直轄。
1952年1月,將樺川縣的耿家、模範、雙合、四豐、中興5個村劃歸佳木斯市管轄。同年全市分設4個區。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並後,由黑龍江省直轄。
1956年3月,將與市郊周圍毗連的樺川縣太平山、三家子、新華、靠山、蒙古力、新民6個村劃歸佳木斯市管轄。同年3月,樺川縣人民委員會由佳木斯移駐湖南營鎮。
1956年夏,撤銷市轄區,分設街道辦事處。
1957年11月,將樺川縣的黑通、西格木、永安、大來崗、裕太、興華6個鄉和四合山鄉花園屯劃歸佳木斯市管轄。
1958年1月,全市人口超過20萬人,恢復市轄區,分設長安、三合、和平3個城市區和1個郊區。同年8月,佳木斯市劃歸合江專區代管。
1959年3月,將樺川縣的悅來、新城、星火3個公社劃歸佳木斯市管轄。1961年1月,增設佳東區。同年3月,撤銷郊區。1964年8月,為縮小城市郊區,將郊區的大來、永安、西格木、悅來、建國、星火、拉拉街、蘇家店、中伏、梨樹、新城11個公社劃歸樺川縣管轄,但西部的大來、永安、西格木3個公社因距樺川縣城較遠,不便領導,仍由佳木斯市代管。
1966年2月,佳木斯市改由省直轄。
1968年4月,劃歸合江地區管轄。同年,將長安、三合、和平、佳東4個區分別更名為向陽、永紅、前進、東風區;將大來、永安、西格木3個公社移交樺川縣管轄。
1972年恢復設立郊區,全市共轄5個區。
1978年12月,將樺川縣的大來、永安、西格木3個公社劃歸佳木斯市管轄。
1982年8月,將依蘭縣的高峰、樺南縣的陡溝子和樺川縣的順山堡等6個生產大隊劃歸佳木斯市管轄。
1983年11月1日,佳木斯市改由省直轄。
1984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合江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其原轄的依蘭、湯原、樺南、樺川、蘿北、綏濱、富錦、集賢、寶清、饒河、同江、撫遠、友誼13縣,於1985年1月1 日正式劃歸佳木斯市領導。
1987年2月,同江撤縣設市,由佳木斯市代管。同年11月,將佳木斯市所屬的蘿北、綏濱兩縣劃歸鶴崗市領導;將集賢縣劃歸雙鴨山市領導。
1988年8月,富錦撤縣設市,由佳木斯市代管。
1991年4月1日,將佳木斯市所屬的依蘭縣劃歸哈爾濱市領導;將寶清、友誼兩縣劃歸雙鴨山市領導。至此,佳木斯市共轄5區、5縣,代管兩個縣級市。
1954年,佳木斯農業機械廠(今聯合收割機廠)試製成新中國第一台MK型-1100號脫谷機;
1954年,從前蘇聯引進全國第一座列車電站,容量4000千瓦;
1958年,佳木斯綜合紙漿造紙廠試製成功全國第一卷220千伏高壓電纜紙;
1973年,佳木斯電機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台中型高溫、高壓防爆電機;
1978年,佳木斯煤機廠試製成功EM1-30煤礦 掘進機,填補國內空白;
我篩檢的
㈨ 佳木斯歷史
求採納,佳木斯,清康熙年間晚期寫作「甲母克寺噶珊」,後漢譯「嘉木寺」、「賈木司」、「 佳木斯」。「佳木斯」一詞,一說赫哲語,意為「骨頭」或「屍體」;一說滿語,「驛丞」 或「站官」之意。
周屬肅慎,漢晉屬挹婁,南北朝屬勿吉,隋唐屬靺鞨,遼屬五國部,金屬胡里改路,元屬水達達路,明屬奴兒干都司,清屬吉林將軍三姓副都統轄區。
據史書記載,佳木斯是松花江通往黑龍江江口的古驛道,這里生活著滿族的先祖肅慎,以後又稱挹類人。佳木斯之稱起源於何時,沒有確切記載,只是到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在《康熙皇輿全覽圖》上,在佳木斯地區上被與寫作「甲母克寺噶珊」。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出版的《盛京、吉林、黑龍江標注戰績圖》上,又以滿漢文字稱「嘉木寺屯」。按滿語解釋,佳木斯為驛丞,噶珊為村,所以佳木斯為「驛丞村」或「站官屯」。1888年,由依蘭旗署高「東興鎮」,後因重名,恢復沿用佳木斯至今。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於今市內永紅區丈放「東興鎮街基」,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廣商戶漸開」 。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設置依蘭府,歸依蘭府管轄。
1910年3月1日(清宣統二年正月二十日)正式設置樺川縣,改隸樺川縣管轄。樺川縣署駐東興鎮。
1930年佳木斯屯與東興鎮合並,定名為「佳木斯鎮」,隸屬樺川縣管轄。
東北淪陷後,1934年12月1日,偽滿新設三江省,偽省公署駐佳木斯。同時,偽樺川縣公署移駐佳木斯鎮。
1937年6月27日,偽滿決定,調整行政區劃,設置佳木斯市,9月成立佳木斯市制籌備處,12月1日正式成立偽佳木斯市公署,由三江省管轄。1942年全市人口達到11.6萬人。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同年10月下旬,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佳木斯成立三江地區行政公署;11月21日,撤銷三江地區,設置合江省,省政府駐佳木斯市。
1946年將市郊純農村部分村屯劃歸樺川縣管轄。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並入松江省,由松江省直轄。
1952年1月,將樺川縣的耿家、模範、雙合、四豐、中興5個村劃歸佳木斯市管轄。同年全市分設4個區。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並後,由黑龍江省直轄。
1956年3月,將與市郊周圍毗連的樺川縣太平山、三家子、新華、靠山、蒙古力、新民6個村劃歸佳木斯市管轄。同年3月,樺川縣人民委員會由佳木斯移駐湖南營鎮。
1956年夏,撤銷市轄區,分設街道辦事處。
1957年11月,將樺川縣的黑通、西格木、永安、大來崗、裕太、興華6個鄉和四合山鄉花園屯劃歸佳木斯市管轄。
1958年1月,全市人口超過20萬人,恢復市轄區,分設長安、三合、和平3個城市區和1個郊區。同年8月,佳木斯市劃歸合江專區代管。
1959年3月,將樺川縣的悅來、新城、星火3個公社劃歸佳木斯市管轄。1961年1月,增設佳東區。同年3月,撤銷郊區。1964年8月,為縮小城市郊區,將郊區的大來、永安、西格木、悅來、建國、星火、拉拉街、蘇家店、中伏、梨樹、新城11個公社劃歸樺川縣管轄,但西部的大來、永安、西格木3個公社因距樺川縣城較遠,不便領導,仍由佳木斯市代管。
1966年2月,佳木斯市改由省直轄。
1968年4月,劃歸合江地區管轄。同年,將長安、三合、和平、佳東4個區分別更名為向陽、永紅、前進、東風區;將大來、永安、西格木3個公社移交樺川縣管轄。
1972年恢復設立郊區,全市共轄5個區。
1978年12月,將樺川縣的大來、永安、西格木3個公社劃歸佳木斯市管轄。
1982年8月,將依蘭縣的高峰、樺南縣的陡溝 子和樺川縣的順山堡等6個生產大隊劃歸佳木斯市管轄。
1983年11月1日,佳木斯市改由省直轄。
1984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合江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其原轄的依蘭、湯原、樺南、樺川、蘿北、綏濱、富錦、集賢、寶清、饒河、同江、撫遠、友誼13縣,於1985年1月1 日正式劃歸佳木斯市領導。
1987年2月,同江撤縣設市,由佳木斯市代管。同年11月,將佳木斯市所屬的蘿北、綏濱兩縣劃歸鶴崗市領導;將集賢縣劃歸雙鴨山市領導。
1988年8月,富錦撤縣設市,由佳木斯市代管。
1991年4月1日,將佳木斯市所屬的依蘭縣劃歸哈爾濱市領導;將寶清、友誼兩縣劃歸雙鴨山市領導。至此,佳木斯市共轄5區、5縣,代管兩個縣級市。
1954年,佳木斯農業機械廠(今聯合收割機廠)試製成新中國第一台MK型-1100號脫谷機;
1954年,從前蘇聯引進全國第一座列車電站,容量4000千瓦;
1958年,佳木斯綜合紙漿造紙廠試製成功全國第一卷220千伏高壓電纜紙;
1973年,佳木斯電機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台中型高溫、高壓防爆電機;
1978年,佳木斯煤機廠試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