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夏津縣志老金庄的歷史人物

夏津縣志老金庄的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1 22:36:23

㈠ 七十二泉的名字各是什麼

七十二泉
世人常以七十二泉描述濟南泉水之多。七十二泉之說,始於760年前的金代內,有人立《名容泉碑》,元代於欽撰《齊乘》,將(名泉碑》中所列七十二泉的名稱、位置轉錄書中。明代,山東按察司企事、詩人晏壁為濟南七十二泉各詠詩一首,其中有13個不同於《名泉碑》中所列泉名,並將《名泉碑》中靈岩寺獨孤泉、黌堂嶺醴泉,移到了歷城縣天麻嶺和康王山。清代文人郝植恭作《濟南七十二泉記》,文中又有27個泉名別於《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所增13泉僅錄3泉,而又新增了24個名泉,改名稱1處。

歷盡滄桑,名泉也時有增減,志書所載七十二泉的名稱、位置及所在地名也隨時代不同有不少變化。故3家所列七十二名泉也各有不同。

明代《七十二泉詩》中新列13個名泉中尚存的有鹿趵(蹌)、白花、明水、南甘露、黑龍、道士泉。清代《七十二泉記》中新收錄的24處名泉及更名者尚存的有天鏡、琵琶、楚泉、騰蛟、竇姑(斗母)、槍桿、試茶、琴泉、錫杖、水簾(涼灣)、冰冰、避暑等泉12處。

㈡ 夏津有哪些歷史名人

引用的資料 應該夠了 崔光(449—522)北魏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長仁。(世居今山東省夏津縣白馬湖鎮崔庄村)孝文帝賜名光。崔光幼年家貧,嗜書好學,後為人撰寫書稿,以潤筆之資贍養父母。482年(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為中書博士著作郎,與秘書丞李彪共撰國史,後李彪解職,史事由崔光專任。後因謀略功,實授太子少傅,遷右光祿大夫。516年(孝明帝熙平元年)封為平恩縣侯,加授太子太保。518年,崔光奏請修補《石經》。 郭四維(1533—1602)字汝張,號北野。今夏津縣城南欒庄村(今屬夏津鎮)人,明隆慶進士,官至都察院副都御使。 四維相貌偉岸,聰敏過人。少時就讀於村塾,塾師與之對語常自嘆不如。解元潘龍(夏津人)非常賞識郭四維的才華,遂收於自己門下,親授舉子業。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四維赴鄉試中舉。1568年(明隆慶二年)登進士第。先後實授內邱、紫陽、清苑三縣知縣。後補升刑部給事中,不久遷轉兵部。曾出守池陽,在任清理刑事積案,勸課農桑,深得民眾敬服。後擢為河南按察司副使,負責整飭霸州(今河北霸縣一帶)兵備道。在任多有建樹,以「博大有謀,沉雄能斷」升為都察院副都御使。曾出巡宣府(今河北宣化),並贊理軍務。郭四維治軍,恩威並濟,將士無不感其德威而竭力用命。他勤於職事,駐守邊塞,督理長城事務達十餘年。終因積勞成疾,於天啟年間卒於任所。 馬仁瑀(約於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在世)夏津人。膂力過人,勇猛善射。被後周太祖郭威召為將軍。高平(今山西晉城一帶)之戰周軍失利,形勢危急,馬仁瑀躍馬出陣,引弓搭箭,斃敵數十人,周軍聲勢大振,遂大敗後漢軍。960年(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即位,馬仁瑀被授為都指揮使,隨太祖東征西討,屢立戰功。後出任密州(今莒南,膠縣一帶)防禦使。曾奉詔率師巡邊。馬仁瑀治邊,恩威並濟,契丹畏服,邊事綏靖。後赴兗州之戰,敵勢悍猛,馬仁瑀率驍卒十餘騎,沖入敵陣,擒獲敵首,大獲全勝。馬仁瑀為官清正,執法如山,其侄曾因殺人被判死罪,有人替他開脫罪責,馬仁瑀不允,說:「我為長史,而兄子殺人,此怙勢耳,豈敢以私親亂國法哉!」,於是按律斬首。977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以後,升為遼州知府,曾隨宋太宗征太原,因軍功擢遷為朔州觀察使。 宋九嘉(?—1233)字飛卿,金夏津人。詩人。為人剛正豪邁。少時曾游太學,從李純甫讀書,才思敏捷,文章清奇,很得士人推重,與雷淵、李經齊名。1213年(金至寧元年)登進士第,歷授藍田、高陵、扶風、三水四縣知縣。為官清正廉明,百姓無不稱頌。後擢遷翰林應奉文字。金哀宗正大年間,因病辭官,歿於癸巳之難。宋九嘉的詩多反映人民疾苦。其《途中述事》一詩真實地反映了在天災人禍重壓之下,飢民逃荒的悲慘情景。 朱應昌(約於明代中期在世)字會期,號敬齋。今夏津縣城東南小朱庄(今屬夏津鎮)人。明成化丁未科進士,官至浙江道監察御使。朱應昌天賦穎慧,黽勉好學,鄉試名擢「經魁」。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登進士第,授元城(今河北大名)知縣。到任後,勸農興學,興修水利;剖理獄案,明允無冤。以官績卓著擢為浙江道監察御使,後逝世於南京,靈梓運葬故里,其墓在今縣城東三里庄東。 栗祁(1537—1578)字子登,號東岩。城東栗庄村(今屬夏津鎮)人。明嘉靖壬戌科進士。致仕於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栗祁天資聰穎,幼年喪父,得其伯父栗科接濟,撫育,母肖氏課其識字。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登進士第,授徽州推官。當時徽州民俗粗劣,獄訟疊積,有達十餘年而不決者。栗祁到任,循循教化,積壓獄案得以剖理,社會風尚日漸淳樸。同年嚴嵩坐罪,栗祁曾奉南京御使林潤之命,緝拿嚴嵩黨羽林龍文歸案。1567年(明隆慶元年)遷南京戶部主事,不久升為郎中,專管杭州稅務。栗祁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為吏民所稱頌。後調湖州知府,到湖州上任臨行時,差役欲將一銅盆拿到船上,准備路上用。栗祁堅執不允,言道:「衙中之物,並非私有,不可妄動」。到任後,「輕徭平賦,廢除苛條,勸事農桑」,「郡饒谷錢」,後擢為山西按察司副使,專任整飭懷隆兵備。其「繕治亭障,秣馬訓兵,居三年,虜不敢進塞」,復拜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不久卒於任所。後其子扶柩回故里,葬於夏津縣城東南,人稱「栗兵備墓」。 許宗海(1861—1941)字潮升,號岱東,又號文珊,城西韓橋村(現屬白馬湖鎮)人。自幼讀書,18歲中秀才,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歲貢,授試用訓導。他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宣統三年(1911年)任長清縣勸學員長,在職創修勸學所,創辦官立初等小學、模範小學、女子小學、初屆單級養成分所、城區公立初等小學、簡字學塾、半日學塾各一處。此後,在夏津縣二屯、韓橋、武城縣閆庄、清平縣馬佛寺(現屬臨清市)等村執鞭任教,學生遍及四方。許宗海擅長書法,行草、楷書造詣頗深,墨跡流傳於世頗豐。1942年,適值許宗海逝世一周年忌日,他的100多名學生集資為他立碑一通,記述他的治學業績;碑額題字「一方泰斗」[2]。 范步瀛(1876—1960)原名煜坦,字蓬洲,號閬仙。城西李堂村(現屬雙廟鎮)人。幼讀村塾。清光緒年間,范赴童子試,中秀才。此後,讀書益加刻苦,炎夏汗濕衣衫,隆冬手凍成瘡,仍然秉燭達旦。1910年,入山東優級師範文史科,三年畢業,成績優異,賞以舉人資格,選任山東省會慈善公所秘書。他所擬文稿,意理明晰,言辭峭潔,為同僚所推崇。1919年,在臨清籌建省立第十一中學,范步瀛受聘為該校第一任校長。他廣聘飽學文士,到校任教,著名詩人臧克家當時曾在該校任教。他本人在主持校政期間,仍親授文史課,博採古今,深入淺出,語言生動趣諧,教學成績卓然,頗受師生敬重。十一中學建校歷史雖短,卻成為省重點中學之一。1933年,編纂《夏津縣志》,范應聘任總校,為續編縣志成書,宵旰操勞。1938年,日軍南侵,范誓死不任偽職,遂棄官閑居。 新中國成立後,范步瀛仍熱心於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1956年,應夏津縣人民委員會的聘請,出任王堂完全小學名譽校長。1958年1月,任山東省文史館館員。1957年至1958年當選為山東省第二屆和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范步瀛一生酷愛收藏古籍,晚年致力於文史研究兼習書法。曾著詩集二卷名《野老庵集》,惜均散佚

㈢ 布袋雞的歷史傳說

始創於元。夏津曾為「元駙馬都尉武毅王湯沐邑①」(見清乾隆本《夏津縣志·疆域志·沿革》)。王名孛要合,尚太祖成吉思汗女阿刺海別吉(見《二十五史·元史一0九·諸公主表》)。公主賢慧聰穎,除佐王府政事,夙重丈夫飲食起居,備極周洽,凡王餐必重攝生②。「夏津為武毅王湯沐邑非止一世,王之孫曰忽都納,再傳曰干朵忽都,再傳曰沈溫祥。」(見民國本《夏津縣志·疆域志·沿革》)。王孫忽都納襲位,頗有乃祖之風,尤重攝生之道,其與營養大師忽思慧③過從甚密。是以,思慧常隨來夏津陪侍,文翰琴棋之外,共論飲膳攝生。一日,見王府所豢報曉雞,毛羽似火,尾翎紛披,頷首稱羨。乃謂王言:「此物味甘平,微溫無毒,補中安五臟,最宜攝生」。王驚喜不已,即命宰烹。廚夫禿哈(又作圖哈)為祖傳世廚,久侍王府,主司廚饌,藝技精巧,乃揮刃而就。思慧又命輔以菇、筍、木耳、精肉諸料,共雞入鼎而烹。比及食後,王顏大悅,言:「殊美,唯多骨耳」。翌日,禿哈即剔骨而烹。食竟,王言:「益美。第雞與輔料相雜,味混渾不清」,思慧茫然扼腕。禿哈遂言:「此易耳。去臟而不剖,內剔骨可也。」乃於頸側入手,除臟剔骨,而成袋囊。中充輔料,勢若完雞,即和羹而飪。入盤飾以青紅菜蔬,整雞若伏錦簇中。王朵頤大快,頰齒俱馨。食後咂舌吮唇,豎擘極譽:「外味嫩鮮,中餡豐華。妙品哉!」即題詩雲:赭光燦燦如熔金,百珍中囊事事馨。天錫鄃城飛火鳳,巧烹細饌味彌真。遂命搜購民間「丹牡雞(紅雄雞)」,「日輒如法烹食」。嗣後,又改用牝雞(母雞),味尤肥美。年湮日久,此饌遂成王府佳餚之首。製作亦愈趨精純,乃至主料選用當年生斤半至二斤牡、牝雞。輔料又增填海米、海參、干貝等,其鮮嫩飫美,倍徙厥初。因主料為夏津土產雞,故又得名「鄃飴珍味雞」。 後饌制④之方傳入宮廷,列入御膳,每當麥秋之季則征調「鄃地土雞」,夏津則應時購取,奉發帝京。凡節日慶典,朝廷即以「鄃飴珍味雞」分賜王公大臣、皇親國戚,獲者皆以為榮。因之,諸王公卿多有效法,雖其技巧參差不侔⑤,味亦優劣有差,然終為各府第宴筵所必備。 清乾隆間夏津知縣方學成,夙嗜此味,每命邑之名廚為飪。時方母隨任,方知縣為人至孝,每以此饌奉母。縣丞、教諭、典史等屬寮亦多效仿,各以布袋雞奉敬父母。方知縣卸任歸里,宴客必為饌制。食者稱賞,其則意為不佳,嘗於筆記《日廩饌玉》中稱:「饌制雖美,然猶不及鄃味」。 因製作工藝嚴謹,用料精純,故民間烹制絕少,飯庄酒肆亦饌飪幾稀。僅據《夏津魏氏族譜·序》載「十二世魏公從德為邑中名廚,饌制『鄃飴珍味雞』名揚遐邇。嘗營店肆於濟南、石家莊等地,名『鴻熙居』。凡官商華筵莫不首推,縉紳大賈多所訂取,皆備極褒美」。按其「譜系」推之,魏從德當為清乾隆初人。迄於民國傳之於張浩,為第八代傳人,繼傳紀尚忠,復傳魏憲華,已是第十代傳人。 斗轉星移,璞玉成璋。方今「布袋雞」名揚遐邇,身位陡增,日漸光大輝煌。德州鴻熙居布袋雞有限公司,系夏津布袋雞饌藝第十代傳人、德州布袋雞美食文化研究會長魏憲華創辦。其以「傳統為源,踵事增華。質量為本,科學發展」為理念,深入發掘傳統工藝,利用現代科技研究分析營養成分配比。力求風味以適眾口,務使產品尤利補益,以期食者攝生,而臻延年。 註: ①湯沐邑:古時供諸侯、大臣朝見天子前,住宿、齋戒、沐浴的地方。後來用做皇帝、皇後、公主等收取賦稅的私邑,也叫湯沐邑。 ②攝生:保養身體。 ③忽思慧:又作和斯輝。元代蒙古族營養學家、醫學家。元仁宗延佑年間(1314-1320)任飲膳太醫,主管宮廷飲食、葯湯補益事項。曾撰有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 ④饌制:烹炒菜餚。 ⑤侔:mou,等,齊。 夏津縣文牘研究會基本簡介布袋雞簡介
清乾隆年間夏津知縣方學成曾派人在夏津民間專學此藝,卸任後回安徽原籍,宴客多次仿製,食者無不叫絕。然方學成意味不佳,嘗於筆記中嘆曰:饌制雖美,然猶不及鄃味。
——《夏津縣志》
據夏津縣志記載:布袋雞又名「海味什錦雞」,源於元初,盛於乾隆,系夏津傳統特色名吃,後為《滿漢全席》主菜之一。因其狀如布袋,故名「布袋雞」。布袋雞選料精良,製作別致,選用散養笨雞,宰殺煺毛後,於咽下切寸許小口,剔除頸骨、翅骨、身骨、腿骨及內臟,使其成為「雞布袋」。然後按其比例裝入海參、鮑魚、瑤柱、火腿、筍菇等十六種佐料,將口封住,入油炸至金黃色,上籠蒸制,並配以青、紅、黃等色蔬菜拼成圖案,放入盤上宛如整雞伏於錦囊之中,上席後,劃開背部,內陷露出,肉鮮餡美,香而不膩,清香四溢,營養均衡,獨具風味,遠近聞名,被國家列入《中國菜譜》。

㈣ 夏津有幾位將軍

崔光(449—522)北魏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長仁。(世居今山東省夏津縣白馬湖鎮崔庄村)孝文帝賜名光。崔光幼年家貧,嗜書好學,後為人撰寫書稿,以潤筆之資贍養父母。482年(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為中書博士著作郎,與秘書丞李彪共撰國史,後李彪解職,史事由崔光專任。後因謀略功,實授太子少傅,遷右光祿大夫。516年(孝明帝熙平元年)封為平恩縣侯,加授太子太保。518年,崔光奏請修補《石經》。 郭四維(1533—1602)字汝張,號北野。今夏津縣城南欒庄村(今屬夏津鎮)人,明隆慶進士,官至都察院副都御使。 四維相貌偉岸,聰敏過人。少時就讀於村塾,塾師與之對語常自嘆不如。解元潘龍(夏津人)非常賞識郭四維的才華,遂收於自己門下,親授舉子業。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四維赴鄉試中舉。1568年(明隆慶二年)登進士第。先後實授內邱、紫陽、清苑三縣知縣。後補升刑部給事中,不久遷轉兵部。曾出守池陽,在任清理刑事積案,勸課農桑,深得民眾敬服。後擢為河南按察司副使,負責整飭霸州(今河北霸縣一帶)兵備道。在任多有建樹,以「博大有謀,沉雄能斷」升為都察院副都御使。曾出巡宣府(今河北宣化),並贊理軍務。郭四維治軍,恩威並濟,將士無不感其德威而竭力用命。他勤於職事,駐守邊塞,督理長城事務達十餘年。終因積勞成疾,於天啟年間卒於任所。 馬仁瑀(約於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在世)夏津人。膂力過人,勇猛善射。被後周太祖郭威召為將軍。高平(今山西晉城一帶)之戰周軍失利,形勢危急,馬仁瑀躍馬出陣,引弓搭箭,斃敵數十人,周軍聲勢大振,遂大敗後漢軍。960年(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即位,馬仁瑀被授為都指揮使,隨太祖東征西討,屢立戰功。後出任密州(今莒南,膠縣一帶)防禦使。曾奉詔率師巡邊。馬仁瑀治邊,恩威並濟,契丹畏服,邊事綏靖。後赴兗州之戰,敵勢悍猛,馬仁瑀率驍卒十餘騎,沖入敵陣,擒獲敵首,大獲全勝。馬仁瑀為官清正,執法如山,其侄曾因殺人被判死罪,有人替他開脫罪責,馬仁瑀不允,說:「我為長史,而兄子殺人,此怙勢耳,豈敢以私親亂國法哉!」,於是按律斬首。977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以後,升為遼州知府,曾隨宋太宗征太原,因軍功擢遷為朔州觀察使。 宋九嘉(?—1233)字飛卿,金夏津人。詩人。為人剛正豪邁。少時曾游太學,從李純甫讀書,才思敏捷,文章清奇,很得士人推重,與雷淵、李經齊名。1213年(金至寧元年)登進士第,歷授藍田、高陵、扶風、三水四縣知縣。為官清正廉明,百姓無不稱頌。後擢遷翰林應奉文字。金哀宗正大年間,因病辭官,歿於癸巳之難。宋九嘉的詩多反映人民疾苦。其《途中述事》一詩真實地反映了在天災人禍重壓之下,飢民逃荒的悲慘情景。 朱應昌(約於明代中期在世)字會期,號敬齋。今夏津縣城東南小朱庄(今屬夏津鎮)人。明成化丁未科進士,官至浙江道監察御使。朱應昌天賦穎慧,黽勉好學,鄉試名擢「經魁」。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登進士第,授元城(今河北大名)知縣。到任後,勸農興學,興修水利;剖理獄案,明允無冤。以官績卓著擢為浙江道監察御使,後逝世於南京,靈梓運葬故里,其墓在今縣城東三里庄東。 栗祁(1537—1578)字子登,號東岩。城東栗庄村(今屬夏津鎮)人。明嘉靖壬戌科進士。致仕於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栗祁天資聰穎,幼年喪父,得其伯父栗科接濟,撫育,母肖氏課其識字。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登進士第,授徽州推官。當時徽州民俗粗劣,獄訟疊積,有達十餘年而不決者。栗祁到任,循循教化,積壓獄案得以剖理,社會風尚日漸淳樸。同年嚴嵩坐罪,栗祁曾奉南京御使林潤之命,緝拿嚴嵩黨羽林龍文歸案。1567年(明隆慶元年)遷南京戶部主事,不久升為郎中,專管杭州稅務。栗祁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為吏民所稱頌。後調湖州知府,到湖州上任臨行時,差役欲將一銅盆拿到船上,准備路上用。栗祁堅執不允,言道:「衙中之物,並非私有,不可妄動」。到任後,「輕徭平賦,廢除苛條,勸事農桑」,「郡饒谷錢」,後擢為山西按察司副使,專任整飭懷隆兵備。其「繕治亭障,秣馬訓兵,居三年,虜不敢進塞」,復拜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不久卒於任所。後其子扶柩回故里,葬於夏津縣城東南,人稱「栗兵備墓」。 許宗海(1861—1941)字潮升,號岱東,又號文珊,城西韓橋村(現屬白馬湖鎮)人。自幼讀書,18歲中秀才,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歲貢,授試用訓導。他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宣統三年(1911年)任長清縣勸學員長,在職創修勸學所,創辦官立初等小學、模範小學、女子小學、初屆單級養成分所、城區公立初等小學、簡字學塾、半日學塾各一處。此後,在夏津縣二屯、韓橋、武城縣閆庄、清平縣馬佛寺(現屬臨清市)等村執鞭任教,學生遍及四方。許宗海擅長書法,行草、楷書造詣頗深,墨跡流傳於世頗豐。1942年,適值許宗海逝世一周年忌日,他的100多名學生集資為他立碑一通,記述他的治學業績;碑額題字「一方泰斗」[2]。 范步瀛(1876—1960)原名煜坦,字蓬洲,號閬仙。城西李堂村(現屬雙廟鎮)人。幼讀村塾。清光緒年間,范赴童子試,中秀才。此後,讀書益加刻苦,炎夏汗濕衣衫,隆冬手凍成瘡,仍然秉燭達旦。1910年,入山東優級師範文史科,三年畢業,成績優異,賞以舉人資格,選任山東省會慈善公所秘書。他所擬文稿,意理明晰,言辭峭潔,為同僚所推崇。1919年,在臨清籌建省立第十一中學,范步瀛受聘為該校第一任校長。他廣聘飽學文士,到校任教,著名詩人臧克家當時曾在該校任教。他本人在主持校政期間,仍親授文史課,博採古今,深入淺出,語言生動趣諧,教學成績卓然,頗受師生敬重。十一中學建校歷史雖短,卻成為省重點中學之一。1933年,編纂《夏津縣志》,范應聘任總校,為續編縣志成書,宵旰操勞。1938年,日軍南侵,范誓死不任偽職,遂棄官閑居。 新中國成立後,范步瀛仍熱心於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1956年,應夏津縣人民委員會的聘請,出任王堂完全小學名譽校長。1958年1月,任山東省文史館館員。1957年至1958年當選為山東省第二屆和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范步瀛一生酷愛收藏古籍,晚年致力於文史研究兼習書法。曾著詩集二卷名《野老庵集》,惜均散佚

㈤ 三原清河的的歷史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清河地處黃河下游,與華夏民族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 據八十年代初在清河縣杜村出土的新石器(石鐮、石斧等)證實,在距今5000——7000年之間,就有上古人類活動於清河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遠在4000多年之前,禹王治水以後,華夏劃分九州,今清河縣境屬於兗州。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今清河境屬「甘泉」之地。 春秋時期(約公元前770年——前474年)清河先屬齊,後屬晉。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群雄角逐,諸侯割據。趙、韓、魏「三家分晉」,清河屬趙。趙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邯鄲(今邯鄲)。 秦(公元前221年——207年)兼並諸侯國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今清河縣境始置厝縣,屬巨鹿郡所轄四縣之一。清河作為行政區設置縣,自此開始。厝縣的城址,按《太平寰宇記》所載,當在今南宮市東家廟鄉懸空村附近。 西漢高帝(劉邦)四年(公元前203年),劃出巨鹿郡一部分地區,設置清河郡,轄清陽、東武城、莎題、東陽、信鄉、鄃、棗強、復陽、繚十四個縣。郡治清陽縣。清河郡及清陽治所,在今河北省清河縣油坊鎮一帶。 東漢章帝劉烜七年(公元82年)廢皇太子劉慶為清河王,清河郡隨改清河國。漢安帝母左氏,即孝德皇後,死後葬於厝城東北角。漢安帝劉祜是劉慶之子,公元107年稱帝,尊劉慶為孝德皇,母左氏為孝德皇後,改厝縣為甘陵。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又改清河國為甘陵國。轄甘陵、貝丘、東武城、靈、繹幕、廣川等七縣。東漢清河國治甘陵縣,其城址在今清河縣辛集鄉漢墓(冢子)南側。 三國曹魏(公元220年——265年),因襲前朝舊制,清河仍為甘陵國治。後又改為清河郡,轄六縣:清河、貝丘、靈、鄃、繹幕、東武城。清河郡治清河縣,治所未變。 晉咸寧三年(公元277年),復稱清河國(因咸寧三年八月封司馬遐為清河康王而復國),都清河縣。晉清河國及清河縣治所,在今清河縣辛集鄉洪河村南。 十六國時期,清河為郡治,先後屬於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其治所與晉同。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清河為州郡治,州郡並存。清河郡屬北魏,轄四縣:清河、侯城、貝丘、武城。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6年)移清河郡及武城治信城。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分相州清河郡置貝州,郡州不廢,州、郡及武城縣治所在今南宮市董家廟鄉懸空村附近。 隋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置清河郡,轄清河、清陽、武城、歷亭、漳南、鄃、臨清、清泉、清平、高唐、經城、宗城、茌平、博平14個縣。清河郡治所清河縣,其治所仍在漢信城,即今南宮市董家廟鄉懸空村附近。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行政區劃仍襲隋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置貝州,轄清河、武城、漳南、歷亭、清陽、鄃、夏津七個縣,州治所在清河縣。六年移治所於歷亭縣,八年仍復舊治。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貝州改為清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貝州。轄清陽、清河、武城、宗城、臨清、經城、漳南、歷亭、夏津九個縣。其治所在今清河縣城關鄉宋貝州城遺址處。 五代時期(公元907——960年),因襲唐朝舊制貝州治所清河縣,城址未變。 宋初仍為貝州,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平定王則起義後,宋仁宗為炫耀他「明察聖斷有恩於民」,將貝州改為恩州。轄清河、武城、歷亭三個縣。今城關鄉東關村北、西關村南斷續可見的殘垣,即宋貝州土城牆遺跡,為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監官趙薦之所修。 金(公元1115——1234年)時,恩州治所於1134年因水患移歷亭。清河縣為恩州所轄四縣之一,其縣治所未變。 元(公元1206——1368年)時,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清河縣由恩州析出,隸屬大名府,縣治所未變。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清河縣隸屬北平布政司大名府。洪武六年改隸光平府,永樂後為直隸廣平府,縣城在清河老城裡。為明正德七年修,城周三里,高二丈,闊一丈五尺。 清朝(公元1616——1911年),仍為直隸省廣平府清河縣,初屬順廣道,後屬大名道。清河縣自金元降為縣之後,其縣境至今無大變化。清河縣城址仍與前朝同。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廢除州府制,實行中央、地方兩級行政管理,中央轄省(市)及地方。清河縣屬河北省。當時全省132個縣分15個區,清河是第12區所轄11個縣之一,區署設在南宮縣,清河為三等縣。 抗日戰爭時初期,清河縣屬河北省四專署。縣政府駐老城裡。1940年7月,劃出清河西、南部83個村與威縣東南部建立清江縣。1942年10月,清河縣東南部4個村,清江縣40個村(原屬清河縣)與今臨西、威縣部分村又建宏毅縣。1939年日軍佔領清河縣,此後縣政府處於游擊狀態,無固定駐地。1945年4月,日軍退出清河縣,7月縣政府遷駐戈仙庄。11月,清江、宏毅縣撤銷,原屬清河縣的村莊重歸清河縣管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河縣屬河北省衡水專區。1952年清河縣屬邢台專區。1958年4月撤邢台專區,合並為邯鄲專區,清河縣改屬邯鄲專區。同年11月清河縣並入南宮縣。1961年5月,恢復邢台專區。同年七月清河縣由南宮縣分出,恢復清河縣,屬河北省邢台專區。1993年邢台撤地區建市,清河縣屬邢台市。

(公元前221~1989年)秦始皇帝元年(前221年)全國劃為三十六郡,在清河之地設厝縣,屬巨鹿郡。 西漢 高祖四年(前203年)析巨鹿郡,置清河郡,轄14縣,厝縣、清陽縣屬之。 景帝三年(前154年)三月,封景帝子劉乘為清河王。改郡為國。 元鼎二年(前115年)劉義由代王徙清河為剛王。 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河決清河郡靈縣嗚犢口,屯氏別河塞絕。 成帝鴻嘉四年(前17年)秋,黃河決,渤海、清河郡縣受災。 新莽始建國三年(11年)河決魏郡,清河郡縣受災。 新莽地皇二年(21年)劉秀起兵反王莽,使蓋延等擊銅馬於清陽。 更始二年(24年)劉秀起使耿弇、寇恂地薊殺死王郎居將趙閎,沿途又斬王郎大將九卿校尉以下3萬我,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間乖郡縣。 東漢 建武二年(26年)正月,檀鄉農民起義軍進攻魏郡、清河郡。 延平元年(106年)八月,殤帝死。太後定策迎立清河之子劉祜嗣位,是為安帝。十二月,清河王劉慶死,葬於清河。 永和四年(139年)清河郡縣蝗蟲為災。 建和二年(148年)六月,改清河國為甘陵國,改厝縣為甘陵縣,信成、清陽二縣並入甘陵。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巨鹿(今平鄉縣)張角率眾起義,安平、甘陵民眾群起響應。 中平四年,漁陽(今密雲西南)人張純與同鄉張舉聯盟,舉兵攻破清河、平原。 建安九年(204年)十月,曹操圍鄴時,袁譚背操,遣軍攻甘陵。 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國為清河郡,甘陵縣屬之。 三國 青龍三年(235年)九月,遭水災。 景初元年(237年)九月,遭水災。 西晉 咸寧三年(277年)於厝城西南3.5公里置清河縣,清河縣名之始。 咸寧四年,七月,大水,莊稼被淹,房屋倒塌,人有死亡。 永嘉四年(310年)二月,石勒攻冀州之廣宗、清河等郡縣。 東晉 永和九年(353年)十一月,前燕慕容恪擁兵割據於樂陵,平原、清河、陽平諸地趙幫將朱禿、杜能、丁嬈、孫元皆降前燕。 太元十一年(386年)清河國改為清河郡,清河縣屬之。 十月,後燕寺人吳深據清河(今清河東南)起義,燕王慕容垂遣兵鎮壓,攻之不克。十二月再攻而破,吳深單騎出走。十二年五月,吳深殺後燕清河太守丁了,再次占據清河。十四年五月,義軍首領吳深被清河孔金殺害。 北魏 太和九年(485年)六月,清河大水。 武定四年(546年)二月,大雪寒,人畜凍死,同年冬大霧彌天,六晝夜不散。 北齊 天保七年(556年)改清河縣為武城縣,屬清河郡。 天保八年蝗澇為害 天保九年遭旱災。 河清二年(563年)二月,大雪。 河清三年。山東大水,餓死者不可勝計。河北境內司州之東郡陽平、清河等水澇最重。 天統三年(567年)大風,晝不見日,廢房拔樹。 隋 開皇八年(588年)廢郡存州,武城縣改稱清河縣。 大業三年(607年)改貝州為清河郡,清河縣屬之。 大業四年正月,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水濟渠。 大業攻七年景縣人高士達聚眾於清河起義 大業九年三月,張金稱等農民起義軍在河北地區活動,隊伍不斷壯大。 十一月,隋煬帝派右衛將軍馮孝慈前往清河鎮壓,張金稱率起義軍與之激戰,義軍大勝,馮孝慈戰敗而死。 大業十二年三月,張金稱率眾接連攻下平恩、武安、巨鹿、清河等縣。 大業十四年清河縣趙德君起義,不久為李密部下。 唐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史思明陷河北清河、博平、信都、饒陽諸郡縣。 至德三年安慶緒派蔡希德、安太清攻破清河。 乾元元年(785年)清河郡改稱貝州,轄清河。 興元元年(784年)李抱真、王武俊、大敗朱滔軍於貝州,斬萬餘人,滔遁歸幽州。 光化二年(889年)劉仁恭屠貝州 五代 天福四年(939年)七朔,河決博平,清河大水。 天福八年大蝗害田,人食草木葉皆盡,百姓捕蝗一斗,官府給粟一斗,時蝗旱相繼,百姓流移,餓殍載道。 天福九年正月,契丹佔領貝州,所殺達萬人。 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衛運河屢次決口,特立清河兵備二隊,專司河防。 乾德二年(964年)清河(今清涼江)溢,淹民田。 開寶四年(971年)清河溢,漂溺民舍數百間。 慶歷七年(1047年)十一月,貝州宣毅卒王則據城起義,占兵庫,擒知州,自稱東平王,建國號安陽,改元得聖。八年一月,宋這軍攻貝州城不下,挖地道夜入,城破,王則被捕遇害。同年,改貝州為恩州。 嘉祐三年(1058年)黃莘為清河令,與南宮令劉摯,信都令李沖皆以治行聞,時稱為河朔三令。 熙寧元年(1068年)恩州河(黃河)決,清河遭水災。 熙寧四年清陽縣劃入清河縣。 元豐五年(1082年)御河(衛運河)決,清河遭水災。 元祐六年(1091年)監官趙薦之監修恩州城(古貝州城)。 元符三年(1100年)恩州地震。 宣和元年六月,恩州河決清河堤。 宣和三年六月,恩州河決,清河傷禾。 南宋 端平三年(1236年)割恩州屬大名路,清河屬之。 元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旱。 至元十八淫雨,莊稼受害。 至元十九年蝗蟲遮天蔽日,達7天之久,禾稼俱盡。 至元二十八年八月,清河、南樂諸縣霖雨,莊稼受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陰河(衛河)決,清河遭水災,民舍莊稼被淹。 明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將徐達會兵於清河、臨清一帶,北逐元兵。 洪武六年改大名路為廣平府,轄清河縣。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燕王起兵靖難,沿清河、臨清驛道展開拉鋸戰,三年燕兵攻佔廣平府。 永樂二年(1404年)九月,由山西移民,定居清河。 永樂四年臨清至渡口驛衛運河7處決口。 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縣移民清河,撥田耕耘,免田租一年。 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衛運河水乾涸,為多年所僅見。 成化十六年衛運河泛溢入清河,民房舍漂溺幾盡,死者甚眾。 弘治四年(1491年)縣三老宗安等人,為排除縣南部積水上書朝廷開疏水渠一道,長20公里。 弘治六年蝗蟲遮天蔽日,莊稼被食。 弘治十五年九月,地震有聲。 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楊虎起義軍經清河,攻破縣城。 正德七年詔改建新城於舊城之東南隅,同知何宋伊,知縣張一鵬監修。 正德八年詔賜慶陽伯夏儒清河縣慶田3300餘項。 嘉靖九年(1530年)衛運河決自白廟口,泛清河,舟楫通於城門外,漂民廬舍,有系嬰兒於樹上者。 嘉靖十年大飢,升粟至百七十錢。 嘉靖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孟仲遴主持創修《清河縣志》五卷。 嘉靖三十九年三月至八月不雨,遍地生蝗蟲,升粟至百八十錢,民采草木根葉而食,多餓死者。 隆慶三年(1569年)六月,衛運河決,泛清河,毀禾苗廬舍。 隆慶四年六月二十七日,衛運河決,泛清河,田園舍被淹。 萬曆九年(1581年)知縣向日紅重修《清河縣志》十二卷(今存七至十二卷)。 崇禎十三年(1640年) 四月至七月不雨,衛運河乾涸,冬大飢,民始採食樹葉、木皮、繼則人相食。 崇禎十四年春,大疫,死屍枕藉。五月,飛蝗至,飢民取以代食。 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進入清河佔領縣城置縣衙。 清 順治十年(年)衛運河決,洪河等村盡淹。十三年又決,淹沒更甚,陸地行舟。 順治十五年三月,蝗蟲食禾苗。 順治十七年四月,遭雹災。 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二十一日夜,風霜並作,禾苗凍死過半。 康熙十六年春,風霾陰霧49餘天。 康熙十七年知縣盧士傑、夏琮纂修《清河縣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七年知縣錢啟文纂修《清河縣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八年大水,平地行舟。 雍正十年(1732年)秋,禾生蟲,形如蛆。 雍正十一年二月,大雨莊稼被淹。 雍正十三年大旱,禾苗枯死。 乾隆二年(1737年)衛運河決尖庄,田禾淹沒。四年復決。 乾隆八年夏旱,大飢。減免田租有差。 乾隆十二年七月,大風拔樹。 乾隆四十四年衛運河決,民宅行舟。 嘉慶十八年(1813年)歲大飢。 嘉慶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道光三年(1823年)河決,平地水深丈余。 道光十年四月(閏)二十二日地震有聲。 咸豐七年(1857年)蝗災,大飢。 咸豐十一年四月七日,白蓮教首張善繼攻破清河城,知縣陳大烈、典史趙維煥死。白蓮教於洛體,由山東夏津率萬人,進入油坊、謝爐,與官府團勇戰於黃金庄,兵敗南撤。 同治元年(1862年)瘟病流行。是年,成立民團30餘團。 同治三年正月,白蓮教楊蓬嶺之侄招聚教徒萬餘人,屢攻清河,均被團勇擊退。 同治六年知縣熊存瀚蒞任,成立民團三十三團。 同治七年衛運河決口,莊稼被淹。 同治十一年知縣王鏞續修《清河縣志》十八卷。 光緒三年(1877年)歲大飢,人多有餓死者。 光緒四年大旱。 光緒八年地震。 光緒九年知縣工黃汝香續修《清河縣志》四卷。 光緒十八年衛運河決成災。二十年河決復甚,全縣盡成澤國。 光緒二十四年山東交界各州,鄉民多習拳勇,名曰義和,繼改稱梅花拳,後沿用義和名目。直隸南宮、曲周、清河、威縣、滄州等地拳民日益增多。 光緒二十五年河間、故城、吳橋、清河等縣的義和團以景州為中心開展活動。 光緒二十六年酷旱,至七月始雨,大飢。 光緒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景廷賓聯合義和團余部趙三多等萬餘人,在巨鹿廈頭寺正式起義,清河農民義和團紛紛響應。 光緒三十年縣設立高等學堂。 光緒三十二年縣高,設立師范傳習所,同年改秒初級師范學堂。

民國初中期 民國元年(1912年) 民國成立,設直隸京師,轄清河縣。在油坊鎮設二等乙級郵局。 民國3年東鄉民團團長馬全天(馬雙埠人),抗繳官府稅,「馬全天抗洋捐,要官府速豁免」的口號迅速傳播,馬率民團及鄉民持土槍、刀劍、三眼槍、土炮等進攻清河到城,城內警衛開槍射擊,死亡數人。 民國8年全縣人口130066人。 民國9年大旱,未能播種,死亡外逃者甚多。 民國12年在廉冢集北街,借春暉書院籌立蠶桑學校。 民國15年食鹽短漲價,每斤銀5分9厘。 民國18年縣高等學堂改名為完全小學校。春,縣成立女子完全小學校。 民國19年10月12日4時,山東土匪王治岐率土匪200餘人竄入清河,東北軍及保衛團剿匪。 民國20年9月18日日軍侵佔沈陽後,縣立高小學生王發武、劉鐵之、楊波、牛壽君等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民國21年大雨成災。 民國22年12月,張福謙及趙鼎銘等續修《清河縣志》十七捲成。 民國23年春,東野庄宋春山經王福田(南宮和生店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清河縣第一名黨員。 3月,由中共南宮縣委委員馮化宣主持建立清河縣第一個黨支部------東野庄黨支部。 民國24年春,中共直南特委決定,建立中共南(宮)清(河)工作委員會(簡稱南清工委),書記馮化宣,委員郭松鶴、馬建榮。 秋,東野庄黨支部派宋春香去南宮蘇村參加冀南黨組織領導的分糧吃大戶暴動。 民國25年3月,冀南暴動失敗後,馬國瑞、馮化宣等轉移到東野庄,該成為冀南特委開展秘密工作的臨時指揮部。 3月,劉鐵之在戴家屯一帶做宣傳工作,發展黨員。 3月,寧心力在大堤、峨二庄、王化庄做黨的創建工作。 11月,王發武回清河開展黨的地下活動,發展黨員。

㈥ 夏津縣有哪些名人呀

歷史人物
夏津縣是一片人傑地靈的熱土,歷代涌現出許多著名人物。古代的有版北魏台閣大臣崔先、史學權家《十六國春秋》的編者崔鴻,隋末農民起義領袖張金稱,北宋大將馬仁禹,金朝詩人劉濤、宋九嘉,明代監察御史朱應昌、都御史郭四維,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栗祁,近代有舉人李士奎、書法家李毓英,現代有畫家張築岩、書法家許宗海、古文字家范步瀛、革命志士李思孝、劉胡蘭式的小英雄孫洪喜,當代有駕機回歸祖國大陸的國民黨空軍教官黃綱存、作家劉真、晉駝,畫家劉汝陽、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等。

夏津縣地處魯西北的冀魯邊陲,因西倚運河水運之利,交通便捷,所以歷史曾發不少著名事件,諸如夏王竇建德的兵站、點將台、屯糧倉、以及義和團斗爭、抗日戰斗等。

㈦ 山東德州的名人有哪些從古至今!拜託各位了 3Q

廉頗 山東德州陵縣人,漢族,生於公元前327年卒於公元前243年,死時已是84歲高齡.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家。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德州陵縣神頭鎮人,一說山東惠民人,有誤)人。性詼諧幽默,善辭賦,武帝時大臣、文學家。漢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東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東方太中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程紹(明1557-1639),字公業,明工部尚書,德州市德城區人。程紹為人嚴峻耿直,沉靜穩重,雄才大略,蔑視權貴,亢直敢言,不徇私情,遇事果斷,不以難易而迴避屈服。 田雯,一代文宗,字綸霞,濟南府德州人(今德州市德城區呂家街人)。官至戶部左侍郎,世稱田侍郎。田雯居官職任心強,政績卓著,關心民疾,興利除弊,受到人們的敬仰。其居官從政的一生,也是著述的一生。他學識廣博,著述豐富,《古歡堂集》十二卷、《黔書》上下二卷、《長河志籍考》十卷、《幼學編》四卷和《詩傳全體備義》等。乾隆三十七年(1772)收入《四庫全書》,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管輅(公元210—256年),字公明,三國時期魏國術士平原郡(今德州平原縣人),是歷史上著名的術士,被後世卜卦觀相的人奉為祖師。管輅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周易通靈訣》2卷、《周易通靈要訣》1卷、《破躁經》1卷、《占箕》1卷,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死後葬於平原城西南周寨村西、尚廟附近。舊志記載有墓,今已不存。 劉峻(462—521),字孝標,今德州平原縣人。南朝梁學者,文學家。曾注《世說新語》,引證詳確,為世所重,原有集已散失,明人輯有《劉戶曹輯》。 禰衡(173-198)字正平,東漢末名士,文學家。平原郡人(今臨邑縣德平鎮小禰家村),幼聰敏好學;成年後博學多識,才華橫溢。甚受北海太守孔融賞識,說他「其才十倍於我」有恃才傲物、善辯好勝、不畏權勢的性格。禰衡著作原有兩卷,已失傳。後世見到的僅《吊張衡文》、《魯夫子碑》、《顏子碑》、《鸚鵡賦》等四篇文章。 邢侗(1551-1612)字子願,號知吾,來禽濟源山主,晚號方山道民,臨邑鎮邢柳行村人。幼穎慧,七歲能作擘窠大書。善書、詩、畫。尤以書法名世。朝人購邢書,「與黃金同價」。其名與董其昌、張瑞圖、米萬鍾同稱明末四大書家。與董其昌又稱南董北邢。墨跡為故宮博物院、台灣故宮及上海、蘇州、西安、四川、沈陽、承德避暑山莊所收藏;日本也有收存。山東歷史博物館藏有其著作與畫品;著作有《來禽館集》29卷,《南官縣志》,《武定州志》15卷,《臨邑縣志》16卷。其中《武定州志》被方誌家譽為名志。刻有《來禽館帖》,其中以《十七帖》《澄清堂帖》最著名。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德州臨邑東北)。孟郊早年生活貧困,以他為「清奇僻苦主」。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又多苦語。《遊子吟》是其代表作,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葛守禮、明朝德州臨邑縣人。出身農家,自幼貧而好學。1558年,鄉試第一,次年成進士,授彰德推官。時有長久未決冤獄,禮一審即破。世宗愛其才,授職鎮守山海山。赴任後增補關法,力除積弊,不久遷兵部主事。後來,升遷為南京禮部尚書。隆慶元年,明穆宗重新起用葛守禮,任他為戶部尚書。葛守禮洞察時局,針砭時弊,竭力反對當時的「一條鞭法」及「一串鈴法」。萬曆三年(1575年),葛守禮告老還鄉。明神宗下詔,加授葛守禮太子太保封號。萬曆六年(1578年),一代名臣葛守禮與世長辭,帝贈太子太保,謚號端肅。 歷史古跡: 蘇祿王墓、禹城禹王亭顏真卿書《東方先生畫贊碑》、夏津點將台泰山奶奶廟、平原文昌閣、臨邑邢侗公園、平原千佛塔、齊河時傳祥紀念館、慶雲海島金山寺。 歷史故事: 劉關張桃園結義、東方朔智勇故事、顏真卿為官佚事等

㈧ 山東省有幾個封欽光

山東省及各市、縣、區地名的由來一、山東省省名由來 山東,作為一個地理概念,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秦據關中,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金代設置山東東、西兩路,"山東"第一次成為政區名稱。明初置山東行省,後改稱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山東布政司。清初設置山東省,自此,"山東"正式成為本省的專名

二、濟南市市名由來 濟南因地處古四瀆之一的"濟水"(古道今為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公元前16年設立濟南國。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和城外商埠及四郊設濟南市。
市中區 轄區原為古歷城屬地,1955年9月起稱濟南市市中區。因地處濟南市市區中南部而得名。
天橋區 1955年9月8日定名為天橋區,因轄區內建有橫跨膠濟、津浦鐵路的天橋而得名。
歷下區 春秋戰國屬齊國,因在歷山之下而得名。1955年9月改稱歷下區。
槐蔭區 因其轄區內以槐樹命名的街巷較多,1955年改稱為槐蔭區。
歷城區 西漢景帝四年(前153年)設歷城縣,因處歷山(千佛山)下而得名,1987年撤縣建歷城區。
長清區 秦置盧縣,東晉改為太原縣,隋始名長清縣,因境內有齊長城和清水而得名。2001年6月26日撤縣設長清區。
章丘市 公元556年,高唐縣遷至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596年,改稱為章丘縣。1992年,撤縣設章丘市。
平陰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縣,大業二年(606年)改稱平陰縣。因境內地處古東原地平,又位於濟水之陰而得名。
濟陽縣 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置縣,因其地處濟水之北,故名為濟陽縣。
商河縣 因有河水流經,故名河縣,1086年改為商河縣

三、青島市市名由來 以古代漁村青島得名。青島地區昔稱膠澳。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同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
市南區 1949年6月2日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政府成立,12月改為市南區公所,1951年改為市南區人民政府。因位於青島市市區的南端,故名市南區。
市北區 清屬即墨縣仁化鄉,為青島市轄區之一。境域變化多次,因地處青島市老城區北部而得名。
四方區 四方區建於1951年,沿用原四方村之名。
李滄區 1994年,青島市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後設立。由原滄口區的8個街道辦事處、1個鄉和原嶗山區的李村鎮(嶗山區政府所在地)合並後設置。
黃島區 197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將黃島劃歸青島市,為黃島區。因地處黃島而得名。
嶗山區 1988年改設嶗山區,因境內嶗山而得名。
城陽區 1994年5月設城陽區,因處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陽而得名。
膠州市 1987年撤縣設立膠州市,因境內有膠水而得名。
即墨市 秦代,即墨始定為縣。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濱(今平度市朱毛村)而得名。公元596年移至今址。1989年9月設立即墨市、
平度市 據《重修平度縣志·敘》載,"平度"漢舊縣名也。《通志》引《說苑》閭邱先生對齊宣王,顧選良吏,"平"法"度"臣得壽矣之言,謂義蓋取此。明始稱平度州,1914年改平度縣,1989年10月撤縣設市。
膠南市 膠南歷史上多分屬膠州、諸城,1946年成立膠南縣,因地處膠縣南部而得名。
萊西市 1941年,萊陽縣先後析出萊東、萊西和萊西南縣。1950年,萊西南與萊西縣合並為萊西縣。1958年,萊西、萊陽兩縣合並為萊陽縣。1962年兩縣分立。1991年撤萊西縣設萊西市。

四、淄博市市名由來 因原境內轄淄川、博山兩縣而得名。1945年建立淄博特區專員公署,1955年3月9日設立淄博市。
張店區 張店城區,古稱黃桑店。因地處交通要沖,過往商旅多在此棲身。宋代,黃桑店中有一張氏店門庭大,客房多,生意興隆,遐邇聞名。後來黃桑店之名漸被張家店取代。至元代,稱之為張店。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張店區。
臨淄區 臨淄原名營丘,公元前859年,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
淄川區 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1956年稱淄川區。
博山區 其一,博山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為縣名。1955年3月改為博山區。
周村區 戰國前,因此地位於丘陵、平原的交接處,故名為晝,曾因人少聚居而名為晝,後因字音轉變和臨水居稱晝屯,北宋年間演變為周村。1955年4月設周村區。
桓台縣 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縣。1914年易名耏水縣,旋改桓台縣。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台而名。
高青縣 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並而成,取兩縣首字而得名。
沂源縣 1944年5月建沂源縣,因境內沂河發源地而得名。

五、棗庄市市名由來 棗庄唐宋時期形成村落,因多棗樹而得名。明代屬嶧縣,1960年撤銷嶧縣設立縣級棗庄市,轄原嶧城縣行政區域,1961年升格為省轄市。
市中區 1976年成立棗庄市市中區,因地處棗庄市中部偏東,位居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而得名。
山亭區 山亭區是1983年新建區。因區政府駐地位於山亭鎮的雙山北麓而得名。
台兒庄區 台姓立村,故稱台家莊,而後演變成台庄、台兒庄。1962年6月建區,始稱台兒庄區。
嶧城區 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嶧縣,1962年改名為嶧城區。嶧之名,一說源於南葛嶧山,一說因境內多山、眾山聯絡為繹, 古"繹"與嶧同。
薛城區 薛城夏商時期稱薛國,春秋戰國時期,田文治薛期間大規模築城,得名薛城;抗日戰爭後期建臨城縣,1952年改稱薛城,1956年撤銷,1962年始建棗庄市薛城區。
滕州市 滕,取泉水騰涌之意。秦置滕縣,1988年改名滕州市

六、東營市市名由來 原為村名,1964年華北石油勘探會戰總指揮部設在該村。翌年,惠民地區東營辦事處在此成立,1982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市,即以"東營"為名。
東營區 1984年,市轄東營區、牛庄區建立。1987年兩區合並為東營區。因系東營市政府駐地,故名。
河口區 1982年11月設立河口區。因黃河自1855年起先後7次改道在境內入渤海,建區時境域仍有黃河入海口而得名。
墾利縣 此地原有墾區和利津窪兩個名稱,取其首字而得名。1941年9月,墾區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為建置之始。1943年4月,墾區正式稱墾利縣。
利津縣 在周秦時代屬齊國。隋代建永利鎮,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升永利鎮為利津縣。因邑內有東津碼頭,取永利、東津之字得名利津。
廣饒縣 西漢初置廣饒縣,隋移置千乘縣,金改樂安縣。1914年,全國改定重復縣名,樂安縣復稱廣饒縣。廣饒縣名之由來,概取"海濱廣斥,饒於魚鹽"之吉祥義。

七、煙台市市名由來 煙台之名源於"兵事"。1398年,為防禦倭寇,加強海防,在沿海設置了烽火台,遇警晝則生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以資戒備,後將這種火台稱為煙台。煙台市因市區內煙台山而得名。1983年11月,由煙台地區改建為地級煙台市。
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 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10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興建的14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1985年3月20日動工興建。1992年5月4日升格為副地級。
芝罘區 因境內有芝罘島而得名。秦始皇三次東巡此島,始有"之罘"之稱,後改為"芝罘"。1983年11月改為芝罘區。
福山區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偽齊帝劉豫登此山,稱兩水鎮一帶為"福地",因名此山為福山,金天會九年(1131年)置縣,故名。
萊山區 相傳800多年前,在今萊山大地上,一夜間來了一座小山(今煙台萊山機場內馬鞍山),當時取名"來山",後因山上草木叢生,遂演變為萊山,由此得名建鎮建區。
牟平區 牟平因處牟山之陽平川地而得名。唐麟德二年(665年)置牟平縣,1994年12月撤縣設區。
龍口市 1986年撤銷黃縣,設立龍口市。因原黃縣有龍口鎮而得名。
萊陽市 因地處萊山(今旌旗山)之陽,故稱萊陽。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改昌陽為萊陽。1987年4月改名萊陽市。

八、濰坊市市名由來 1948年4月27日,濰縣解放,以濰城、坊子為基礎建濰坊特別市,取濰城、坊子首字命名。1949年6月改稱濰坊市。
濰城區 濰城區以舊濰縣城得名。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濰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77年)改濰州為濰縣,1949年6月為濰坊市,1984年,濰坊市組建為地級省轄市後,設立濰城區。
坊子區 因濰坊市1984年在坊子設立縣級區而得名。
寒亭區 夏代,寒浞在此建國,史稱古寒國。漢王莽後改古國為亭,始稱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1983年建寒亭區。
奎文區 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原濰城區以境內白浪河為界劃分為兩個區,白浪河以東因建有"奎文閣",故名奎文區。
青州市 青州之名起源較早,是古九州之一。據《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按古代五行學說,東方屬木,其色為青,青州在中華大地的東方故名。
諸城市 原名東武,西漢初年置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諸城,取漢故諸縣城為名。1987年7月撤縣建市。
壽光市 壽光因閭邱長老向齊宣王乞壽的故事而得名。西漢(前148年)置縣,1993年設立壽光市。
安丘市 因安丘侯國而得名。安丘春秋時因其地山丘起伏,河谷縱橫,在山水環抱之中,故稱渠丘。西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七月癸酉,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戶,國名"安丘"。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安丘縣。1994年撤縣設市。
高密市 因境內有密水,"其源言之謂高",故有高密之名。1994年5月18日,撤銷高密縣,設高密市。
昌邑市 古稱邑、都昌。春秋時設城邑,為齊七十二城之一,宋建隆三年,建新城,稱昌邑,為縣治所。1994年6月撤縣設市。
昌樂縣 昌樂縣古稱營丘。為姜太公初封地。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樂縣,以"都昌"、"長樂"兩地名之尾字取名昌樂縣,寓昌盛安樂之意。
臨朐縣 西漢始設臨朐縣,因縣城東臨朐山而得名。

九、濟寧市市名由來 秦置任城縣;因地瀕濟水,五代時又設濟州,初治巨野;但金時巨野一帶常被水淹,而任城地勢高亢,遂遷之。元時則取安寧意,更名為濟寧府,後升為濟寧路。明代,濟寧路降為州。清初,改為直隸州。民國初年,改為濟寧縣。1946年設濟寧市。1953年設濟寧專區,1976年專區改稱地區。1983年10月撤銷濟寧地區設省轄地級市。
市中區 秦置任城縣,1913年改濟寧縣,1946年劃濟寧縣城關設立濟寧市,1983年改市中區。
任城區 1993年12月設任城區,因境內自秦至明代先後設置任城縣、任城國而得名。
曲阜市 曲阜之名在《禮記》一書中就已出現,因"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周為魯國都。公元前249年楚滅魯,始設魯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更名為曲阜。1986年設立縣級曲阜市。
兗州市 充州之名由來已久,《禹貢》記載:"河惟兗州"。言此州東南據濟水,西北據河。禹時分天下為九州,兗州即為九州之一,相傳以發源於河南省濟源縣王屋山的"水"而得名。""與"兗"字同音、通用,故名。1992年建市。
鄒城市 公元前221年設騶縣,唐初改騶縣為鄒縣,1992年10月改名鄒城市。
汶上縣 1208年始稱汶上縣,取汶水在上之意而得名。
泗水縣 秦置卞縣,南朝宋初,卞縣廢,466年復置。591年更名為泗水縣,因泗河發源於境內而得名。
微山縣 1953年8月,建立微山縣,因境內微山湖而得名。
魚台縣 秦置方與縣,唐寶應元年(762年)改為魚台縣,因境內有魯隱公觀魚台而得名。
金鄉縣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金鄉縣,因境內金山而得名。
嘉祥縣 1147年析巨野、任城二縣地置縣。因春秋魯哀公時西狩獲麟的故事發生在境內,取其祥瑞之意而得名。
梁山縣 梁山縣始建於1949年8月,因境內梁山而得名。

十、泰安市市名由來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金天會十四年(1136年)以泰山郡腹地置泰安軍,"泰安"之名始此,取"泰山安四海"之意。1985年3月,設地級泰安市。
泰山區 1985年5月設泰山區,因境內泰山而得名。
岱嶽區 岱嶽區因境內泰山而得名。泰山古時亦稱岱嶽。(哈哈,俺家鄉)
新泰市 西晉泰始年間,大臣羊祜表奏晉武帝,取新甫山(境內山名)、泰山首字為縣名。1983年成立新泰市。
肥城市 肥城因周封肥子國而得名。1992年9月撤縣建市,稱肥城市。
寧陽縣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於寧山之南置縣,故名寧陽。
東平縣 東平,古稱東原。《尚書·禹貢》載:大野既瀦,東原底平。東原底平是為東平得名之始

十一、威海市市名的由來 為加強海防,抵禦外來侵擾,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政府"析文登縣辛汪都三里立威海衛",取"威震東海"之義。1987年,地級威海市成立。
環翠區 1987年成立地級威海市時,以境內名勝環翠樓將原縣級威海市命名為環翠區。
榮成市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衛設縣。雍正帝欽賜嘉名,"以始皇嘗射大魚於榮成山,山在邑境內,故命名因之"。1988年撤縣設市。
文登市 文登之名源於文登山。因秦始皇東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論功頌德而名。北齊天統四年(568年)置文登縣。1988年撤縣設市。
乳山市 乳山之名源於大乳山。山在今市境南部海濱,山勢渾圓豐滿,頂峰挺拔突出,狀如乳房,故名。1941年2月建縣,1993年8月改為乳山市

十二、日照市市名的由來 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宋元祜二年(1087年)置日照鎮。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設日照縣。1989年升格為地級市。1994年設區帶縣。
東港區 1992年12月7日,原日照市行政區域設立縣級東港區。以李鵬總理題詞"黃河灘頭千年睡,日照東岸巨港出"之意得名。
五蓮縣 1947年建五蓮縣,因境內五蓮山而得名。
莒縣 莒地多產芋,時人稱"芋"為莒,並食之,故以莒為部落名。商屬姑幕,周稱莒國,秦置莒縣,隋設莒州,1913年改州為縣。

十三、萊蕪市市名由來 齊靈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子國,部分萊民流落於今淄川西南一帶,因此地荒蕪故名。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萊蕪升為地級市。
萊城區 萊城區是1992年11月因縣級萊蕪市升為地級市而設立的縣級區。
鋼城區 1992年11月,萊蕪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設立鋼城區。因為境內有省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萊鋼,故名

十四、臨沂市市名的由來 臨沂,以臨近沂河而得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沂州府,1913年撤沂州府設蘭山縣;1914年蘭山縣改稱臨沂縣。1994年12月設地級臨沂市。
蘭山區 因現境域歷史上屬蘭山縣而得名。1994年縣級臨沂市撤消設蘭山區。
羅庄區 1994年設立羅庄區,以區政府駐地村得名。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羅姓人在此定居成村,因地面多泉,遂命村名為羅泉庄,後更為羅家莊,今簡稱羅庄。
河東區 1994年12月設立縣級行政區,隸屬臨沂市。因位於沂河東岸故稱河東區。
沂南縣 因在沂水縣之南而得名。1939年置南沂蒙縣,1940年改稱沂南縣。
沂水縣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東安縣為沂水縣,因沂河流經境內而得名。
莒南縣 1941年1月,析原莒縣南部地域成縣,故名莒南縣。
臨沭縣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縣,因轄區地跨沭河,故以瀕臨沭河而得名。
郯城縣 郯城,因郯國都邑古城而得名。秦置郯縣,漢代因之。後並入臨沂,元末復置。
蒼山縣 1947年3月,趙博縣東部析置為縣,為紀念1933年中國共產黨員領導的"蒼山暴動"而得名。
費縣 費縣,史稱古,因春秋時為魯國大夫季友的私邑——邑,公元前201年建縣,故得名費縣。
平邑縣 1946年4月19日,費縣改稱平邑縣(溫河縣改稱費縣),因縣政府駐地平邑而得名。
蒙陰縣 西漢初設蒙陰縣,因在蒙山之陰而得名

十五、德州市市名由來 德州之名源於安德縣,安德縣之名源於德水,秦更黃河名為德水,因德水流經縣內,故以為名。明洪武九年(1376年)設德州衛。1950年6月建立德州專區,1964年更名為德州地區,1994年12月改設地級德州市。
德城區 明洪武七年移德州治於今城區,始名德州。民國元年改稱德縣。1946年6月德縣解放後,置德州市。1994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原縣級德州市更名為德州市德城區。
樂陵市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樂陵縣。大阜曰陵,樂則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1988年9月1日,撤縣設市。
禹城市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為紀念大禹治水之功,改祝阿縣為禹城縣。1933年10月18日,撤銷禹城縣設立禹城市。
陵縣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在今陵縣城置安德縣。公元九年王莽改制,設定安公國,治所安德(今陵縣縣城),元憲宗二年(1252年),升將陵縣為州,稱陵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復為陵縣。洪武七年(1374年),將陵縣、安德縣合並稱德州,州治所在陵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安德縣,稱陵縣,今陵縣之名稱始於此。
寧津縣 公元1128年,因臨鬲津河而得名的臨津城毀於大水,遷至現址,取"安寧"之意,改名寧津縣。
慶雲縣 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慶雲縣。城東有一卧龍崗。岡上樹繁草盛,其上空常被雲霧籠罩。史記天官書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是謂卿雲。"卿雲,古以為祥瑞之氣,取其意,且卿通慶,故取名慶雲。
臨邑縣 秦時置漯陰縣。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年)改稱臨邑縣。
齊河縣 金天會八年(1130年)撤齊河鎮設縣,始稱齊河縣。另,齊河縣,因城臨濟水,濟水又名齊水故名。
平原縣 平原縣因周圍地形平坦而得名為平原邑。秦代(公元221年)以平原邑置平原縣。
夏津縣 夏津縣原稱縣(漢置),隋大業間改縣置夏津縣。以華夏民族及地處古黃河大渡口而得名。
武城縣 戰國時屬趙地,因地處趙國東部邊塞,四無山阜,為防禦強齊入侵,歲飭武備,修築城防以屯兵,是謂武備之城。西漢初年,設東武城縣。西晉太康年間,改稱武城縣

十六、聊城市市名由來 聊城市因史稱聊攝國故名。明代稱東昌府,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1914年改為東臨道,1949年8月改設聊城專區,1967年改稱聊城地區,1997年8月撤地設市。
東昌府區 1998年3月設東昌府區,因明代稱東昌府,境內有東昌湖故名。
臨清市 衛河古稱清河,臨清因傍清河而得名。西漢初始置清淵縣,330年改清淵縣置臨清縣。1958年建縣級市,1963年撤市復縣,1983年撤縣復市。
高唐縣 高唐因地處沼澤之丘而得名。漢朝置縣,元、明、清升縣為州,1912年復改縣。
茌平縣 秦置茌平縣,因縣境在茌山之平陸而得名。
東阿縣 因濟、二水沿今東平湖兩岸入境,河曲形成大陵稱"阿"。東阿置邑,始見《春秋》,名柯。戰國改稱阿,秦始稱東阿,屬東郡。漢置縣相沿至今。
陽谷縣 隋朝設縣時取東阿、陽谷縣界"陽谷亭"為名。
莘縣 春秋為衛國莘邑,秦置陽平縣,606年稱莘縣。
冠縣 因春秋時曾在此設冠氏邑而得名。隋(586年)置冠氏縣,1269年升州改稱冠州,1370年降州為縣,定名冠縣。

十七、濱州市市名由來 1992年3月,因惠民地區行署駐地濱州市,惠民地區改為濱州地區。2000年6月,濱州地區撤地設市,改為地級濱州市。
濱城區 2000年6月10日,設立濱州市濱城區,因轄區為濱州市城區所以命名濱城區。
沾化縣 1042年置招安縣。1195年更名為沾化縣,縣名取義於漢代龔遂治渤海"海濱之民"復沾聖化。
博興縣 後唐庄宗李存勖為避獻祖李國昌諱,改博昌縣為博興縣。
鄒平縣 西漢以前,夏封舜後姚姓為鄒侯,在鄒平之域,立鄒侯國。公元前201年置鄒平縣。
惠民縣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定州升為武定府,置惠民縣為附郭,因有明代開鑿的排水渠惠民溝而得名。
陽信縣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陽信縣,因治所為韓信自燕伐齊屯兵駐地,又居古篤馬河之陽,縣名由此而得。
無棣縣 春秋設無棣邑,因北界"無棣水"而得名。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置縣,襲稱無棣縣。

十八、菏澤市市名由來 "菏澤"原系天然古澤。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州升為府,設附郭縣,賜名菏澤,始以菏澤作為地方名稱。1949年設菏澤專區,1967年改稱菏澤地區,2000年設地級菏澤市。
牡丹區 2000年,設立菏澤市牡丹區,以原縣級菏澤市的行政區域為牡丹區的行政區域,因境內牡丹園而名。
鄄城縣 春秋時期為衛國鄄邑,秦時改鄄邑為鄄城,西漢初置鄄城縣,因境內鄄邑、鄄城而得名。
鄆城縣 春秋魯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魯在此駐軍並築城名鄆,鄆城自此而得名。
巨野縣 西漢始建巨野縣,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
成武縣 秦置成武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曾將縣名"成"作"城"。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城"改"成",復為成武縣。
單縣 古稱單父,春秋為魯國單父邑,秦置單父縣,漢代三次為縣侯國,一次為縣王國。唐末置輝州,宋置單州,明初改稱單縣。
定陶縣 定陶之名緣於陶丘。《說文》"陶丘再成丘也,在濟陰",這里有丘雙層,像陶灶,故名。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出海至齊,輾轉至陶,並"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
曹縣 明洪武二年,曹州治因水患近盤石鎮(今縣城),至四年降州為縣,始有曹縣之名。
據我所知賣家都會選擇在 gude

㈨ 山東德州有那些歷史名人,歷史古跡,流傳著那些歷史故事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墨子的故鄉。「自薦」而名傳後世的毛遂,「鑿壁偷光」的大經學家、西漢丞相匡衡,明代「博學宏詞」的大文學家賈三近\孟嘗君父子田文、田嬰和明永樂皇帝妃子權妃

薛國故城
薛國故城在滕州市南部的官橋鎮,距滕州市區約17公里。它東依沂蒙余脈,西傍微山湖畔,南連蘇淮平原,北望龍嶧兩山,戰國時期「這里就是擁有六萬余家」的大都會了。薛國故城是我國地面上最長、當今保存最好的古代城池。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周長為10615米,城牆逶迤起伏,現存城垣高出地面4—7米,底部寬20至30米。夯層厚19—22厘米,夯窩直徑6—7厘米。有城門5座,南面2座,其它三面各一座,形成於戰國時期。居住遺址9處,制陶、冶鐵、冶銅、制骨作坊10餘處。內城在大城的東南隅,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周長2750米。牆寬10米左右,城壕寬8米,內城門即西周、春秋的薛城,並一直延續到漢代。
滕國故城
「滕」作為「國」見於史籍,大約在距今四千年前,我國進入奴隸制社會的時期。西周初年,武王克商後,封其異母弟叔綉於滕,爵為侯,立為滕國。
南常故城
南常故城位於薛城區原南常鄉南常村村北,坐落在鳳凰山之陽的一片平原地帶上。鳳凰山又名朝陽山,山勢連綿數里,上有三峰高低相錯,其間雜有參差的巨石,形似展翅的大鵬,俯瞰南常故城沃野平原。鳳凰山北麓有玉華泉,南麓有涼泉,二泉之水合流環繞故城,最後西流入漕河。東峰下有朝陽洞。故城東有老鴣山,山西側有元代廣威將軍同知嶧州軍事周忠及其子武節將軍兼邳州節度副使周瑞昌的墓葬。南常故城東西長約550米,南北寬約440米略呈長方形。故城東北隅,沿東牆基向北延伸出一個南北約100米的突出部分,俗傳為「北門」,亦稱「瓮上」。故城附近,古墓很多,經常有畫像石刻出土。曾發現距今兩千年而完整無銹的漢代環首鐵刀、漢代石羊、和大批陶器。

震驚世界的台兒庄大戰,運河支隊的英烈,魯南戰役的輝煌,更有聞名遐邇的鐵道游擊隊的雄風,棗庄因此博取了「鐵道游擊隊的故鄉」的美稱

閱讀全文

與夏津縣志老金庄的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