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漢末年。曹操赤腳迎接誰
曹操赤腳迎許攸。許攸(?-204)字子遠,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本為袁紹內帳下謀士,官容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袁投曹,並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後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終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㈡ 歷史人物簡介 8個
戊戌六君子之一
譚嗣同(si,第四聲)(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漢族,湖南瀏陽人,清末巡撫譚繼洵之子,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母親徐五緣。善文章,好任俠,長於劍術。著名維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號是他在朝為官時的故居,也是在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學》,後人將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其候刑時,據說曾題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為了掩飾自己的逃跑,這首詩被康有為「篡改」過,原詩為:「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待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 留將公罪後人論。」
[編輯本段]生平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曾任清政府戶部郎中、甘肅道台、湖北巡撫等職。生母徐氏出身貧寒,作風勤樸,督促譚嗣同刻苦學習。10歲時,嗣同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的思想發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他對傳統的時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幾個字。他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曾與當時北京的一個「義俠」大刀王五結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1877年,在瀏陽,他又師塗啟先,系統學習中國的典籍,開始接觸算學、格致等自然科學。此後又到蘭州,在他父親的道署中讀書。
1884年,他離家出走,游歷直隸(今河北)、甘肅、新疆、陝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山東、山西等省,觀察風土,結交名士。勞動人民反封建斗爭精神的濡染,開闊了他的視野,使他的思想富於斗爭性。1888年,他在著名學者劉人熙的指導下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華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時又廣為搜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豐富自己。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妥協退讓,中國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895年5月2日,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000多名舉人上書清政府,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深重的民族災難,焦灼著譚嗣同的心,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堅決反對簽訂和約,對清政府「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的妥協行徑極為憤慨。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開始「詳考數十年之世變,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他感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必須對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
1897年夏秋間,寫成重要著作《仁學》,它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他認為物質性的「以太」是世界萬物存在的基礎,世界萬物處於不斷運動變化之中,而變化的根源在於事物的「好惡攻取」、「異同生克」。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現規定為「仁」,而「仁」的內容是「通」,「通之象為平等」,「仁――通――平等」是萬物的發展法則,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他在這部著作中,憤怒地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所造成的「慘禍烈毒」和三綱五常對人性的摧殘壓抑。指出,封建綱常禮義完全是那些獨夫民賊用作統治的工具,特別是君臣一倫,更是「黑暗否塞、無復人理」。因此,對於那些昏暴的專制君主,不僅可以不為其盡忠死節,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1898年初,接受了傾向維新的湖南巡撫陳寶箴的邀請,回到湖南協助舉辦新政。他首先加強了時務學堂中維新派力量。自己擔任了分教習,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習,協助任總教習的梁啟超,在教學中大力宣傳變法革新理論,「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又多言清代故實,臚舉失敗」。孔子改制、平等、民權等學說由此而乘風揚波,日益恢張。他還把《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含有民族主義意識的書籍發給學生,向他們灌輸革命意識,使時務學堂真正成了培養維新志士的機構。
1898年3月,他又與唐才常等人創建了維新團體南學會。南學會以聯合南方各省維新力量,講求愛國之理和救亡之法為宗旨,「演說萬國大勢及政學原理」。為了加強變法理論的宣傳,他還創辦了《湘報》,作為南學會的機關報,由他任主筆。由於對湖南新政的盡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聞名。光緒《明定國是詔》後不久,就有人向光緒帝推薦譚嗣同,光緒帝同意召見。8月21日,他抵北京。9月5日,光緒下詔授給他和林旭、劉光弟、楊銳四品卿銜,參預新政。次日,光緒又召見他,表示自己是願意變法的,只是太後和守舊大臣阻撓而無可奈何,並說:「汝等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面責我,我必速改。」光緒帝變法的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使譚嗣同非常感動,覺得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已經在握。他參政時,維新派與頑固派的斗爭已是劍拔弩張。慈禧太後等人早有密謀,要在10月底光緒帝去天津閱兵時發動兵變,廢黜光緒帝,一舉撲滅新政。9月18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要袁帶兵入京,除掉頑固派。袁世凱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榮祿,然後率兵入京。袁世凱於20日晚趕回天津,向榮祿告密,榮祿密報西太後。21日,西太後發動政變。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他聽到政變消息後並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譚嗣同把自己的書信、文稿交給梁啟超,要他東渡日本避難,並慷慨地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日本使館曾派人與他聯系,表示可以為他提供「保護」,他毅然回絕,並對來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在獄中,意態從容,鎮定自若,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9月28日,他與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義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當他們被殺時,刑場上觀看者上萬人。他神色不變,臨終時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現了一位愛國志士捨身報國的英雄氣概。1899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墓前華表上對聯寫道:「亘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目錄[隱藏]
[編輯本段]個人簡介
直隸河間府(今獻縣)崔爾庄(現行政規劃為河北省滄縣)人(1724~1805)。祖籍河北省深澤縣耿庄村(現該村有1500紀姓都是紀曉嵐後代),乾隆19年中進士,又授為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因學識淵博為乾隆賞識。曾因為親家兩淮鹽運史廬見曾有罪受到株連被發配到新疆烏魯木齊,後召還,乾隆以土爾扈特歸還為題「考」他,命他為《四庫全書》總纂官,至乾隆46年完成,耗時十年。次年擢升為兵部侍郎、左副都御史、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職務為大學士之副職,從一品),死後謚文達。紀曉嵐住於閱微草堂。著有《閱微草堂筆記》,其後人整理有《文達公遺集》。其人除文才軒昂外,縱性放欲的個性在文字獄盛行的有清一代也非常有名。如小橫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觀》卷3中說:「公平生不穀食麵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采蘅之的《蟲鳴漫錄》卷2:「紀文達公自言乃野怪轉身,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興而幸者,亦往往而有。昭槍在《嘯亭雜錄》卷10「(公)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孫靜庵的《棲霞閣野乘》:「河間紀文達公,為一代巨儒。幼時能於夜中見物,蓋其稟賦有獨絕常人人者。一日不御女,則膚欲裂,筋欲抽。嘗以編輯《四庫全書》,值宿內庭,數日未御女,兩睛暴赤,顴紅如火。純廟偶見之,大驚,詢問何疾,公以實對。上大笑,遂命宮女二名伴宿。編輯既竟,返宅休沐,上即以二宮女賜之。文達欣然,輒以此誇人,謂為『奉旨納妾』雲。」
魯迅論紀曉嵐及《閱微草堂筆記》(見《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二篇 《清之擬晉唐小說及其支流》)
《聊齋志異》風行逾百年,摹仿贊頌者眾,顧至紀昀而有微辭。
《閱微草堂筆記》雖「聊以遣日」之書,而立法甚嚴,舉其體要,則在尚質黜華,追蹤晉宋;自序雲,「緬昔作者如王仲任應仲遠引經據古,博辨宏通,陶淵明劉敬叔劉義慶簡淡數言,自然妙遠,誠不敢妄擬前修,然大旨期不乖於風教」(20)者,即此之謂。其軌范如是,故與《聊齋》之取法傳奇者途徑自殊,然較以晉宋人書,則《閱微》又過偏於論議。蓋不安於僅為小說,更欲有益人心,即與晉宋志怪精神,自然違隔;且末流加厲,易墮為報應因果之談也。
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非 僅 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
《灤陽消夏錄》方脫稿,即為書肆刊行,旋與《聊齋志異》峙立;《如是我聞》等繼之,行益廣。魯迅《聊齋志異》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型大小,清代書畫家、政治家。諸城縣逄戈庄(今屬山東省高密市)人,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劉統勛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京。謚文清。
相傳劉墉有駝背,所以他在民間有個外號叫作「劉羅鍋」。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海瑞字汝賢、國開,自號剛峰,後人稱其為「海青天」,與宋代包拯齊名。海瑞祖先由福建到海南。在中國,回族海姓大族當數海南海氏家族。海南海氏回族,其先祖海答兒,海答爾落籍瓊山後,全族棄武從文,海瑞便是海氏第五世後裔。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他為政清廉,潔身自愛。為人正直剛毅,職位低下時就敢於蔑視權貴。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眾愛戴。他的生平事跡在民間廣泛流傳。
張居正,生於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於公元1582年7月09日。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 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並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張居正像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士儋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謚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二年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等。
明朝文臣,內閣首輔,因其輔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歷史功績。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麗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
和珅, 生於乾隆十五年,住西直門內的羊肉胡同。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弘歷駕崩。次日,嘉慶帝命和珅與戶部尚書福長安輪流看守殯殿,不得擅自出入,實施軟禁。接著下了一道突兀的聖旨,命令著實查辦圍剿白蓮教不力者及幕後庇護之人。當天就有大臣領會到皇帝的意圖,於是彈劾和珅的奏章源源不斷送到嘉慶帝手中。嘉慶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條大罪,立即下令逮和珅入獄。嘉慶帝本要將和珅凌遲處死,但由於皇妹也是和珅兒媳婦的固倫和孝公主的求情,並且參考了董誥、劉墉諸大臣的建議,改為賜和珅獄中自盡。為避免政壇風波,嘉慶帝宣布對能棄惡從善和珅余黨一律免於追究。
經查抄,和珅財產的三分之一,價值二億二千三百萬兩白銀,玉器珠寶、西洋奇器無法勝數,以後部分賞賜給皇族,民間諺語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清史稿》等書載稱,和珅「少貧無籍」,即貧窮低微,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與歷史實際相差太遠。
和珅的先祖,居住在英額峪,與同一姓氏的清開國元勛私毅公額亦都同居一地。英額峪離清太祖努爾哈赤居住的赫圖阿拉不遠,努爾哈赤起兵以後,和珅的九世祖噶哈察鸞及其子達古山巴顏等弟兄子侄,皆投歸太祖,此後不少人擔任文官武將。和珅的五世祖即高祖父尼雅哈納,行伍出身,在太宗時從征,「過北京,征山東,梯攻河間府,首先登城,克之,賜巴圖魯號,授三等輕車都尉」。輕車都尉是公、侯、伯、子、男這五等封爵之下的世職,相當於官階正三品。尼雅哈納之孫阿哈碩色襲祖世職後,又兼任佐領,並於和通泊征准陣亡,被追贈一雲騎尉(官階正五品)。尼雅哈納的曾孫也就是噶哈察鸞的九世孫常保(和珅的父親),襲曾祖父的三等輕車都尉和阿哈碩色的一雲騎尉世職,並在八旗軍內任職,當上了副都統。副都統,官階正二品,是軍界高級將領,每年俸銀155兩、米155石,還有養廉銀500兩。父親常保襲職後,由於常保堂叔啊哈頓色在跟隨康熙皇帝征准噶爾時英勇陣亡,追敘軍功,常保受贈一等去騎尉。至乾隆時兼任福建都統。從和珅的高祖父尼雅哈納起,到父親常保,皆是有世職的官宦之家,尤其是其父是二品大員副都統,怎能說他是出身低微,「家貧無籍」!
常保中正平和,為官清廉,在京待的極少,多征戰戍邊在外,為國而少顧家,因此家裡沒有什麼產業,乾隆二十五年常保病逝於福建,和珅家境陷於窘迫中。
和珅有弟和琳,小和珅三歲,與和珅是一母同胞,生下不久母親病逝。和珅兄弟如寒澤孤雁,披風淋雨甚是凄苦。但二人向來和睦、相依為命,更有家人劉全多方奔走照應,兄弟二人雖若荒山竹筍,飽受風吹雨打,但卻更見茁壯成長。
和珅十多歲後進入皇宮西華門內的咸安宮官學讀書,「少小聞詩達禮」。由於與繼母的關系不好,少年時期他的經濟條件比較差,但是,他18歲與官階正二品的內務府總管大臣英廉的孫女結婚,20歲時又襲了高祖父尼雅哈納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職,處境就顯著地好了。因為,三等輕車都尉的歲俸為白銀160兩,還有80石米,比巡撫、布政使的俸銀還多一點。和珅有了這筆可觀的固定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了。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世職給和珅帶來政治上的更大好處,為他提供了一條接近萬歲爺的捷徑,使他於乾隆三十七年,即26歲時,當上了官階正五品的三等侍衛,並隨即充任粘桿處侍衛。粘桿處,即尚虞備用處。清朝制度,「選八旗大員子弟之獧(juàn)捷者為執事人」,負責皇帝巡狩之時扶輿、擎蓋、罟雀之事。粘桿處三等侍衛經常隨侍皇帝出巡,就有了與皇帝回奏、回答的機會,從而為和珅的飛黃騰達創造了十分有利條件。史籍載稱,乾隆四十年的一天,和珅隨駕出宮。「上偶於輿中閱邊報,有奏要犯脫逃者,上微怒,誦《論語》『虎兕(sì)出於柙』之語」,扈從校尉不知此系何意,和珅卻立即對答說:「爺謂典守者不得辭其責耳。」乾隆聽後很高興,問和珅:「讀過《論語》?」和珅說,讀過。「又問家世、年歲,奏對皆稱旨」。乾隆「見其儀度俊雅,聲音清亮」,「矯捷異常」,十分贊賞,「自是恩禮日隆」。和珅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善於臨機應變,博得了皇上的歡心,青雲直上,立即於閏十月遷乾清門侍衛,十一月升御前侍衛,授正藍旗滿洲都統。此後,他不斷升遷,兼任多職,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兼管吏部、戶部、刑部、理藩院、戶部三庫,還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等要職,為皇上寵信之極,官階之高,管事之廣,兼職之多,權勢之大,清朝罕有。他還是皇上的親家翁,其子豐紳殷德被指定為皇上最寵愛的十公主之額駙。
為什麼和珅會受到乾隆帝如此特殊寵信和委以大權,成為主持朝政的宰相?是因為他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才華橫溢,文武雙全,諸葛孔明再生嗎?事實並非如此。雖然,和珅確實精明能幹,敏捷異常,善於臨機應變,文化水平也相當高,記憶力特別好,還精通滿文漢文,會蒙文和藏文,有處理政務的一定能力,但離真正的善理國政的名相和指揮三軍克敵制勝的名帥,還相距甚遠。論才學,和珅僅算一個名落孫山的小小文生,談不上才華橫溢,一代才子。談治政,不管是破除舊的陳規積弊,建立新的重要制度,還是除大奸,薦大賢,他都沒有大的建樹。講武略,他的水平更是低下。和珅與阿桂奉旨統軍征剿甘肅蘇四十三起義,阿桂正在督辦河工,和珅先到軍前,欲於阿桂到來之前撲滅起義,建立殊功,分兵四路進擊,卻失敗了,勇將總兵圖欽保陣亡。和珅不僅沒有奏報自己指揮不當以致失利的過錯,還隱瞞了圖欽保捐軀之事,並顛倒是非,彈劾勇將海蘭察、額森特的先戰取勝是導致清軍受挫的原因,遭乾隆帝嚴厲斥責,將其降三級留任。阿桂趕到軍營後,問失利之因,和珅諉過於「將帥傲慢」,不聽調度。阿桂「令將帥於次日晨集轅前」。「每呼一將入,輒命和坐其側」,阿桂「有所調撥,及命屯戍處,其人輒應如響,如是者數,和坐上甚恚(huì)憤」。阿桂「問和雲,諸將初不見其慢,尚方劍不知誅誰之頭耶」。和珅「戰栗無人色」。阿桂即命和珅離開軍營,回到京師。
和珅既在文治方面無甚建樹,也無武功,資歷又淺,還不是科舉出身,威望自然不高,且在大學士、軍機大臣中,相當長時間僅只名列第三位第四位,同僚阿桂、嵇璜、王傑、福康安等,皆系多年軍國重臣,論軍功、政績、資歷、門第、威望、才乾和人品,哪一位都比和珅強。尤其是阿桂,文武雙全,軍功政績皆有,是當時眾所公認的超出任何大臣的名帥名相,乾隆四十一年起任軍機大臣,四十二年任大學士,在四十六年至嘉慶二年去世之前,連任16年首席大學士和領班軍機大臣。可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以後,特別是五十一年以後,在寵任和委以大權上,這四位大學士沒有一位比得上和珅。出現這種特殊局面,完完全全是因為乾隆中了和珅的圈套,錯愛了和珅。
和珅雖不會治國統軍,無甚功業,但卻特別擅長於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權術,還會為皇上聚斂銀錢,供皇上支付各種不便公開動支國庫的費用,故能博取皇上歡心。這在乾隆四十六年廢除「名糧」,增補綠營兵額,給武職養廉銀上,表現得非常清楚。這時,乾隆乾隆八十大壽時以國庫充盈,下詔要取消武將「名糧」,改為給與養廉銀,增補綠營兵,每年要增加軍費白銀300萬兩。乾隆帝詢問阿桂有何意見,阿桂奏稱,費銀太多,不應增補。乾隆不聽其言,下諭說,現在國家「財賦充足」,「戶部庫銀尚存七千餘萬兩」,支付這新增的300萬兩,綽綽有餘。著大學士會同九卿科道詳議。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實行此法,故極力贊成。乾隆遂下諭批准大學士九卿等的復議,每年增支軍費銀300萬兩。
正因為和珅擅長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滿、好大喜功、愛聽諛言、文過飾非、自詡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辦事,又善於斂財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別寵信,成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
有了皇上的寵信和庇護,和珅身兼多職,位極人臣,基本上掌握了用人、理財、施刑、「撫夷」等方面大權,他便肆無忌憚地攬權索賄,亂政禍國。
和珅聚斂財富的主要方式是任用官員索取賄銀。內而九卿,外而督撫司道,不向和珅納銀獻寶,不是和珅親友,是很難當上官的,從而形成了「和相專權,補者皆以貲進」,「政以賄成」,禍國殃民的嚴重局面。以乾隆最關心的河工而言,就敗壞得不像個樣子。史稱:「乾隆中,自和相秉政後,河防日見疏懈。其任河帥者,皆出其私門,先以巨萬納其帑庫,然後許之任視事,故皆利水患充斥,藉以侵蝕國帑」,「至竭天下府庫之力,尚不足充其用,……而庚午、辛未高家堰、李家樓諸決口,其患尤倍於昔,良可嗟嘆」。
和珅聚斂財富之多,在歷代文武大臣中當首屈一指,他的確是中國古代最大最富的貪官。關於和珅究竟有多少財產,確實數目是難以知曉了,但從他被嘉慶帝親政後勒令自盡和抄沒家產入官,可以知道大概情形。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帝逝世,初八日嘉慶帝下諭宣布,革和珅職,下獄問罪,抄沒家產。正月十一日,嘉慶下諭,定了和珅20條大罪,其中講道和珅的財產有:夾牆私庫有金32000餘兩,地窖內埋藏銀300餘萬兩。另外,檔案記載,和珅還有取租之地1260餘頃、取租之房1000餘間,以及大量珠寶玉器衣服書籍等等,數量之巨大,前所未有。至於私人的筆記和野史,更把抄沒和珅的家產說得多得不得了。有的說,抄沒清單所列106號中的25號,即折算成銀2億余兩。有的說,赤金元寶100個,每個重1000兩,估銀150萬兩,赤金580萬兩,估銀8700萬兩,元寶銀940萬兩,白銀583萬兩,蘇元銀315萬兩,當鋪75座,本銀3000萬兩,玉器庫兩間,估銀7000萬兩,地畝8000餘頃,估銀800萬兩。和珅確實是中國古代最大最富的貪官。
和珅在當政的短短25年裡,就聚斂了如此難以想像的錢財,在驚駭之餘,我們不禁要問:和珅究竟有何手段,竟然在乾隆皇帝眼皮之下,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清朝幾乎15年的國庫收入捲入私囊?且看他空前絕後的四大斂財手段。
那麼,他的龐大家產究竟有著哪些奇珍異寶?他又有著怎樣非凡的手段,竟然可以創紀錄地攫取如此讓人瞠目結舌的錢財?北京師范大學二附中紀連海教師,將與我們一同清點和珅蔚為壯觀的家產,曝光他瘋狂斂財的隱秘手段,並探究這位清朝第一貪官真實的心路歷程,揭示他的貪婪之謎。《百家講壇》已播出。
也就是說,和珅少時家境貧寒,在咸安宮學院念書時常常因學費的原因而擔心(註:所謂的學費並不是什麼要交給老師的費用,而是飯費、買衣服用的錢),而後來受到乾隆皇帝的寵後,就變得開始驕奢淫逸。愛錢愛到嘉慶帝從他的府上查抄到了值八億兩白銀的贓款,因此就有了這么一句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㈢ 這個是哪個歷史人物
徐庶(無言進曹營)。
㈣ 火影忍者赤腳人物是誰
有三種可能
兜,依據:二代不認識兜,香磷對兜也沒什麼好印象,再加上情況緊急,所以有一回種厭惡答感也是可以理解的,赤腳這是兜的典型作風,呵呵。
克隆版初代火影,依據:赤腳和有接近佐助的動機的可能性,奪取寫輪眼。
初代的兒子,依據:至今為止,岸本對初代的兒子隻字未提,這也許是伏筆。初代兒子完全有可能會百豪之印創造再生細胞,保持年輕皮膚。接近佐助目的也是為了奪取寫輪眼,因為他知道兩種相反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就能夠森羅萬象。斑曾經說過,這個方法不是他想出的,而是另有其人,所以初代兒子很可能就是斑所指的這個人。
㈤ 赤腳大仙是誰歷史古代神話中是否屬實真有的有這樣一位神呢關於他的
赤腳大仙是道教傳說中的仙人,是仙界的散仙,一般情況下他總赤腳在四處雲游,以其赤腳裝束最為獨特,民間傳說中他常常下凡來到人間,幫助人類鏟除妖魔
傳說中的道家八仙幾乎家喻戶曉,他們各有道術,法力無邊,有關他們的傳奇經歷與各種民間傳說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最膾炙人口的那句莫過於「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他們中的七個都有自己的歷史背景,有證可考,惟有藍采和籍貫名字成仙的傳說爭議很多。明代吳元素的《東游記》中給他定了一個赤腳大仙的前身,「藍采和者乃赤腳大仙之降生也。」《水滸傳》里甚至說宋仁宗原來是天上的赤腳大仙下凡。傳說宋真宗趙恆,年過四十仍膝下無子,他甚是著急,到處求神拜佛,祈求上天賜子。他的誠心感動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一天,玉皇大帝在天庭召開群仙會議,問哪位神仙願意下凡為真宗子,當時群仙都不作聲,只有赤腳大仙在旁微微一笑。玉帝忙問:「大仙可是有意前往?」大仙說:「不,不,我只是笑那皇帝可憐。」玉帝說:「宋室江山氣數未盡,大仙可往。」大仙忙擺手說:「不成不成,宋室雖然氣數未盡,但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我的皇帝也坐不安穩。」玉帝說:「大仙這次盡管放心,會有人保你,讓你坐穩江山的。」赤腳大仙下凡後,就是宋仁宗趙禎。當時皇太子趙禎降生後不知何人保他,於是日夜啼哭不休,請來許多名醫都束手無策。無奈之下,宋真宗向全國貼出榜文,懸賞能人為太子治病。當時漣水承天寺內有個道行很高稱為卧佛的和尚婁守堅,聞知後他揭下榜文,趕到京城為太子治病。他進了皇宮,接過太子,舉手對其屁股便打,口中並念念有詞道:「莫叫莫叫,只怪一笑;莫哭莫哭,文有文曲,武有武曲。」意思是說,你哭什麼樣,只怪你當初一笑。你不要再哭了,而且有文曲星、武曲星下凡保你,你可以坐穩江山了。傳說文曲星是包拯、武曲星是狄青。宋代王明清《揮塵後錄》卷一載:「仁宗母李後,曾夢一羽衣之士,跣足從空而下雲:來為汝子。後召幸有娠而生仁宗。仁宗幼年,每穿履襪,即亟令脫去,常徒步禁掖,宮中皆呼為赤腳仙人 ,蓋古之得道者李君也。」民間故事其一:戲曲《劉海戲金蟾》中,半仙之體的劉海勤勞憨厚,平日以打柴為生,供養年邁的老母。他上終南山打柴,碰見了半仙之體的狐仙胡秀英,胡秀英心慕劉海勤勞朴實,兩人有緣,便結為夫妻。此事被在三角潭修煉了五百多年的三條腿的金蟾得知,它特別嫉妒胡秀英,一日金蟾化作跛足道人,他暗示劉海盜取胡秀英的寶物金丹。劉海依計行事,果得金丹。胡秀英亦用反奸之計,指令劉海用那顆金丹誘取金蟾的蟾丹。金蟾因羨慕金丹之精美,欲占為己有,因神情過激,口齒失控,吐出了自己的蟾丹而昏倒。從此,劉海雙丹俱得,修成為人間之仙。劉海戲金蟾,金蟾吐金錢,劉海將金錢撒向勞苦大眾而被譽為增福財神。劉海後來又經道禪祖師鍾離權、呂洞賓二仙點化,遁跡於南山朝陽洞,修成正果。玉帝頒旨,封劉海為赤腳大仙,主治窮、禍、福事宜。劉海,歷史上實有其人。原為五代時人,本名劉操,字昭遠,又字宗成、玄(或元)英,居燕山 一帶,先為遼國進士,後出家修道,號海蟾子。其二相傳古時候海外仙島上的紫霞洞住著一位大仙,一天大仙雲游到南海,忽見達濠島北角有一團黑氣直沖雲霄。大仙來到島的上空,只見蘇灣海灘上村民聚集,人人臉帶愁容,暗自流淚。大仙按下雲頭,變成老翁,手執龍頭杖,健步走近一清奇老者與其搭訕起來:「今天這里為何這般熱鬧?」老者見他老態龍鍾,又是外方人氏,便低聲道:「以前這里地靈人傑,乃世外桃源。十多年前來了一條黑龍,肆虐鄉曲,不時興風作浪,吞噬漁船,橫掃田園,鄉里遭殃,村民惶惶不可終日。十年前又來了一位道士,說要免除災難,每年七月初一日要備辦全豬全牛及童男童女供奉黑龍。自此鄉人每年抽簽,獻出童男童女在海灘設壇宣讀祭文,然後把金豬牛及童男女投進大海。」老者指著灘前一哭成淚人的聾婦和一對壯年夫婦繼續道:「龍婦中年守寡,去年,兒子葬身魚腹。灘前披紅戴綠的童男是她的孫兒。今年抽簽正好輪到這可憐的遺腹童男,真是天不開眼,造孽啊!」老人話猶未了,蛤嶼那邊海面風浪大作,海空烏雲翻滾,雲層中黑龍隱約可見,海灘上人們驚恐萬分,膽小的撒腿逃命。大仙見狀,口裡念念有詞。向香爐峰那邊招來一朵彩雲,大仙登上雲朵,揮舞龍頭杖直撲黑龍。只見黑龍張牙舞爪,大仙左右迎擊。他們在空中惡戰半個時辰,看看惡龍只有招架之功,敗下陣來,潛入海中,大仙趁勢飛起右腿向黑龍掃去,誰料用力過猛,足下鞋兒甩落在達濠島下灣的小山頭上。、這時,黑龍已向媽嶼島外大海潛逃。大仙無心追趕,回到海灘,村民紛紛叩頭,感謝大仙為民除害的大恩大德。大仙安頓好村民,又叫老婦和童女的父母把他們的孫兒、愛女領回去。回頭對村民道:「黑龍雖潛逃入海,但隱患未除,我不放心,你們各自保重,後會有期。」 大仙匆忙忙之際竟忘了甩落的鞋兒,駕起祥雲回紫霞洞,召來馬、鹿兩仙童吩咐道:「潮州汕頭海面黑龍肆虐,今被為師逐出大海,你們速往該處鎮守海口,務使潮州人民安居樂業,毋違師志。」馬鹿兩仙童領了法旨,一陣風來到汕頭海口。鹿仙鎮守北側,馬仙鎮守南側。現今汕頭港的鹿洲島及澳頭村的馬山就是當年馬、鹿二仙的化身。他們守於職守,不違師命,為潮汕人民安居樂業,為汕頭開埠建設立下殊勛。且說大仙的鞋兒甩落在小山頭以後,變成鞋形巨石。現今達濠村北面下灣山峰上的皮鞋石就是當年大仙留下的鞋兒。紫霞大仙自那時起赤了足,後人也就稱他為赤腳大仙。大仙為民除害的故事,在達濠島民間世代傳頌。其三:話說在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石禾町村的後山上,有一處叫「仙人跡」的地方,據說其得名乃是緣於赤腳大仙的一次「意外」下凡。有一年赤腳大仙正雲游到南海,找南海的仙友們下棋玩樂。正玩得起興的時候,突然傳來王母娘娘的玉旨,要他立刻回昆侖山去參加千年一度的「蟠桃大會」,於是他急忙跳上雲端騰雲駕霧往西方飛去。正當他飛到石禾町村上空的時候,因為他剛才走得太急躁,又在南海仙友那裡喝了太多的仙茶,所以突然內急起來,這一時卻又偏偏找不到合適的地方來方便。他在急得團團轉的時候,突然眼前一亮,原來他發現下面的石禾町村後山林木蔥郁,繁花盛開,好一派山清水秀的景色。於是,他趕忙撥下祥雲,找個林密草盛之所,降立在一塊巨石上面。接著他四顧無人,也就再也顧不上什麼仙家顏面了,還是先把問題解決了再說。因為他剛才實在憋得太久了,所以拉得太急。結果一泡熱尿下來,把石頭沖了一個坑。再加上他的體重實在太重,所以又在石頭上留下了幾個明顯的腳印。赤腳大仙解決完問題後,顧不上停下來欣賞石禾町村的秀麗風光,又趕忙騰雲駕霧往西方趕去,怕耽擱了王母娘娘主持的「蟠桃大會」。這塊石頭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它時刻都向遠近的人們訴說著赤腳大仙這次「意外」下凡的情況。其四《西遊記》記載:「大聖縱朵祥雲,跳出園內,竟奔瑤池路上而去。正行時,只見那壁廂──一天瑞靄光搖曳,五色祥雲飛不絕。白鶴聲鳴振九皋,紫芝色秀分千葉。中間現出一尊仙,相貌昂然豐采別。神舞虹霓幌漢霄,腰懸寶籙無生滅。名稱赤腳大羅仙,特赴蟠桃添壽節。那赤腳大仙覿面撞見大聖,大聖低頭定計,賺哄真仙,他要暗去赴會,卻問:「老道何往?」大仙道:「蒙王母見招,去赴蟠桃嘉會。」大聖道:「老道不知。玉帝因老孫筋斗雲疾,著老孫五路邀請列位,先至通明殿下演禮,後方去赴宴。」大仙是個光明正大之人,就以他的誑語作真,道:「常年就在瑤池演禮謝恩,如何先去通明殿演禮,方去瑤池赴會?」無奈,只得撥轉祥雲,徑往通明殿去了。」
㈥ 足智多謀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足之多謀的歷史人物有很多
陳平:
西漢人。他足智多謀,銳意進取,屢以奇計輔佐劉邦回定天下,漢初被封答為曲逆侯。漢文帝時,曾升為右丞相,後改任左丞相。
狄仁傑:
盛唐早期的剛正不阿,政績卓著,極具遠見卓識的政治家。
寇準:
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為相,景德三年知大名府。
李斯:
大秦丞相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王導:
王導東晉的開國元勛。連續輔佐元帝、明帝、成帝三代國君,無人能出其右。
蕭何:
西漢的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他曾向劉邦推薦了善於用兵打仗的韓信做大將軍,使之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從成吉思汗到窩闊台時期的重臣與名臣,對當時的政策發揮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
張居正是明代最重要的政治家、王者師、及教育改革家,梁啟超將之列為「中國六大政治家。
趙普:
從宋太祖取得政權開始,到平定南方,趙普是主要的謀士,立了不少大功。
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
㈦ 這個歷史人物是誰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德國陸軍大將,著名軍事家,「閃擊戰」的創始人,歷史學家贊其「閃擊戰之父」。他同時也是裝甲戰、坦克戰的倡導者,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之一。
古德里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提倡坦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於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組織與推動理論下,德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作戰最具效率的裝甲部隊,屢屢擊敗敵軍,是聯合兵種作戰和前線指揮等戰爭型態發展的推動者。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與曼施坦因、隆美爾被後人並稱為二戰德國三大名將,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帝國之鷹」。
中文名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外文名
Heinz Wilhelm Guderian
國籍
德國
民族
德意志人
出生地
但澤以南魏克塞爾河畔附近
㈧ 哪一個歷史人物
趙爽
--------------------
網路知道答題不易,
回答滿意,
請及時採納或給予好評,
如有其他疑問,
可以繼續追問,
謝謝合作
㈨ 有誰知道這題答案是哪位歷史人物
南宋高宗趙構。
趙構
㈩ 歷史的哪位人物喜歡手持蒲扇,除了濟公
八仙裡面的漢鍾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