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項羽是在什麼朝代的
西楚霸王項羽
項籍(前232-前202),字羽
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漢族。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戰略家。中華史上最強武將。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人稱西楚霸王。楚漢時代傑出的軍事家。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在江東崛起,舉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統天下 。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冊封十八諸侯,大政皆由羽出,號為「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雲,寫下了一段神話。
【人物簡介】
[編輯本段]
國家:大楚
爵位:楚王
謚號:西楚霸王
身份:十八路諸侯國盟主
籍貫:江蘇宿遷
祖上:楚國名將項燕
寵妾:美人虞姬
座騎:踏雲烏騅馬
兵器:鬼神盤龍戟 破天劍
裝備:霸王烏金鎧 虎皮赤紅袍
(左圖為24歲會籍起兵之時,中圖為27歲稱霸天下之時,右圖為30歲垓下被困之時)
一、少年英雄,志在天下
[編輯本段]
楚國滅亡之後,項氏家族慘遭屠殺,他與弟弟項庄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浙江湖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籍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後梁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便學萬人敵!」於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後又不願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讀音gang,音「鋼」)鼎(霸王舉鼎一詞的由來),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澤鄉起義),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台。
二、定陶之戰,初露頭角
[編輯本段]
項梁起義後,徵集精兵八千,項羽做了裨將(副將)。為了便於號召,採納謀士范增建議,立前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建都於盱眙,仍稱楚懷王。項梁率義軍在和秦軍戰斗中接連取勝,產生了驕傲輕敵思想。結果在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被秦軍章邯指揮的軍隊打敗,項梁戰死。
巨鹿之戰定陶之戰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將趙軍圍困於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副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一劍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命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後渡過一條通往趙國的漳河,但由於寡不敵眾,士氣低落,項羽遂命令軍事鑿沉渡江用的船隻,打破吃飯用的鐵鍋,身上只帶三天干糧,軍士們個個以命相抵,大破秦軍(破釜沉舟一詞的由來)。
② 劉邦和項羽是什麼朝代的
劉邦和項羽是秦末漢初的。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劉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2)歷史人物在什麼年代項羽擴展閱讀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 不久投奔項梁,任碭郡長,被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馬。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
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
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③ 西楚霸王項羽是哪個朝代的人,為何稱為西楚霸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姬姓,項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跟隨叔父項梁發動吳中起義,反抗秦朝。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殺死秦王子嬰,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
(3)歷史人物在什麼年代項羽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破釜沉舟
巨鹿之戰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後,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項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項羽軍因此戰鬥力得到大幅提升,個個以一當十,殺的諸侯軍人人膽寒,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鴻門宴
即范增勸項羽殺劉邦所擺的一場宴會,成語「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由此而來。
四面楚歌
項羽兵敗垓下後被劉邦軍四面圍定,劉邦軍在晚上高聲唱起了楚地的歌,項羽軍聽到歌後都非常的傷心,以為劉邦已經平定楚地,項羽軍的軍心也因此被瓦解。
霸王別姬
項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項羽左右,但項羽要率領精騎准備突圍,不得已作歌與虞姬訣別,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與項羽淚別。霸王別姬後又被改編為戲曲、影視、小說、歌曲等文藝作品。
作壁上觀
由章邯帶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於巨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的強大,而躲在自軍修築的壁壘里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圍。
項羽率領英布、蒲將軍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諸侯還是只敢躲在壁壘里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後,諸侯才敢從壁壘里出來。作壁上觀現指讓自己置身事外,不協助任何一方。
錦衣夜行
項羽率軍破咸陽之後,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像是穿著錦綉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誰能知道呢?」
沐猴而冠
項羽攻佔並燒毀咸陽之後,想要東歸彭城。韓生聽到後說:「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聽見這話,便把韓生扔進鍋里煮死了。
④ 項羽是什麼年代的,具體
項羽是西楚霸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羋姓,項氏,名籍,字羽,版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權)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⑤ 項羽是哪個時代的人物
為一個軍事家,項羽是很勇敢、很能打杖的。他幼年時跟上馬父項梁學習,不願意讀書和學劍術,而要學'萬人敵'的作戰本領。他後來帶領八千江東子弟轉戰疆場,所向披靡,力量不斷壯大,打了不少硬仗。打垮很大一部分秦朝的兵力,為推翻秦朝的暴虐統治,出了很大的力量。?"作為一個政治家,項羽缺乏頭腦和眼光。他在滅秦以後,恢復割地分封制度,違反了歷史發展和規律和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
他攻入咸陽,大肆燒殺,阿房宮大火燒了三個月仍不熄。他把秦降王子嬰處死,一次就坑殺了二十萬秦軍的降卒,因而失掉了人心。他放棄當時全國的政治中心關中,而建都彭城(今江蘇八州),竟說什麼'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他剛愎自用,不知人善用,不能聽取和採納別人的意見,連最忠誠的謀士范增也離開了他,終於使自己陷於孤立,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項羽是頗有人情味和英雄氣概的。古典戲劇里有兩出傳統摺子戲,《鴻門宴》和《霸王別姬》。前者是說的劉邦憚於項羽的權勢,親自到鴻門向項羽請罪,項羽設宴款待他,但未能按范增的計謀將劉邦殺害的故事。後者說的是項羽在垓下兵敗被圍,夜聽漢軍在四面唱起楚歌,感到大勢已去,便愛撫著虞姬和烏騅馬,唱出前文引用的那首悲歌。虞姬席間舞劍,安慰大王,答歌曰: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歌罷,為了讓大王輕騎突圍,便用劍自刎了。這兩段充滿戲劇性的插曲,說明了項羽是重信義、重感情的。
"項羽是兩千多年前的一介武夫,他當然不可能認識到導致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到他最後只帶著二十八個騎兵敗退到和縣境內時,他不認為是命運在作弄他,幾次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為了證明並不是他不善於打仗,他還三次戰勝追趕他的漢軍,斬殺漢將,砍倒敵旗,好證他的部下突圍。既然認為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天意要亡他,項羽因此拒絕了烏江亭長請他東渡的建義,飲恨而亡。"
談到對項羽的評價,使我不禁想起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公元1084-約1151)所寫的一首小詩《夏日絕句》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在她生活的時代,看到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些達官貴人紛紛東渡南逃,不敢抵抗入侵的金兵,乃心懷悲憤地寫下這首小詩。
我以為 ,為天下蒼生社稷,項羽是人傑;為黎明百姓,項羽不愧是英雄!然而時運不機,項羽才會有垓下的悲劇。單在義氣方面,我都是很佩服的 ,難道說讓我們都去學象劉邦那樣的奸詐小人嗎?古往今來,有多少英明可以永垂,但留下的英雄有幾個呢 ?
項羽是一個過於追求完美的英雄,所以他有時會表現出不必要的婦人之仁,像鴻門宴時.關鍵時刻沒表現出"無毒不丈夫"的 魄力.也怪他沒運氣,項庄舞劍時沒把劉邦幹掉.劉邦就運氣好多了,在平城居然逃了一劫,歷史有時就會因為這些巧合而改寫。置之死地然後生,不屑於卑鄙手腕,全身散發著才氣 ,項羽是真英雄,真豪傑,而決非一個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政治家 。
「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或許這就是項羽能留下美名的原因 ,項羽之所以不過江東是因為虞姬已經自刎 。如果,也只能說是如果,虞姬沒有死,我想歷史也許就要改寫 。世事往往弄人,就像項羽,由成到敗,實則是上天的笑話。
項羽力拔山,氣蓋世,破釜沉舟,三千子弟破秦軍數萬,行軍用兵之道,顯然超過韓信徐達。可惜,無一明主,令他忠心輔佐,自己稱王,竟落得四面楚歌、拔劍自刎、血染烏江的悲慘下場。
鴻門宴項羽過在優柔寡斷,過在婦人之仁。想他一介武夫,性格豪爽,血氣方剛,容易激動,千斤重擔壓在身上,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項羽本不是狡猾奸詐之人。他重義,項伯為一己之私壞他大事,他不可能無動於衷。然血濃於水,到底沒有責怪項伯。項羽不像歷代帝王,能為帝王之位不惜犧牲一切親情、友情、義氣。由此觀之,項羽屬有血有肉之人。
若劉邦血染鴻門,那麼天下人一定唾面而罵之:「無恥之徒,不念戰友之誼,趁人之危。」那也不會留下霸王別姬、寧死不過江東的美名了。 試問誰又不想交一個項羽似的人呢?
⑥ 項羽在歷史上是個什麼人物
中國史書上記載項羽目有重瞳。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有重瞳的只六個人:回倉頡、虞舜答、項羽、呂光、魚俱羅、李煜。倉頡是黃帝時代的造字聖人;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三皇五帝之一;呂光則是十六國時期橫掃西域的後涼國王;魚俱羅相傳是擊殺猛將李元霸隋朝名將;李煜是五代十國時南唐後主,著名的詞人,文學家;項羽則是曠古絕今的「西楚霸王」。此謂之奇!彭城之戰 ,一場世界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奇跡 .他不但要以3萬盡殲對方56萬,還要長途奔波,設局偷襲!這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瘋狂計劃!體現了他出眾的戰場洞察力及耐性,出眾的戰場指揮能力和正確的戰術選擇。可謂雄武!同時此戰項羽(也是中國)第一次用騎兵獨立作戰,造成了技術效果是輝煌的,其戰斗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垓下之戰霸王別姬烏江自刎,悲壯凄麗..........鹿野舟沉王業兆,鴻門斗碎霸圖空!綜上言之,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失盡人心。相對而言,分裂的局面給了項羽一個展現才華的巨大歷史舞台,並且他也確確實實的向世人綻放出他的炫目神姿!!!悲哉,壯哉!
⑦ 項羽是哪個朝代的有哪些英雄事跡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軼事典故
破釜沉舟
巨鹿之戰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後,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項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項羽軍因此戰鬥力得到大的提升,個個以一擋十,殺的諸侯軍人人膽寒,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鴻門宴
即范增勸項羽殺劉邦所擺的一場宴會,成語「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由此而來。
四面楚歌
項羽兵敗垓下後被劉邦軍四面圍定,劉邦軍在晚上高聲唱起了楚地的歌,項羽軍聽到歌後都非常的傷心,以為劉邦已經平定楚地,項羽軍的軍心也因此被瓦解。
霸王別姬
項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項羽左右,但項羽要率領精騎准備突圍,不得已作歌與虞姬訣別,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與項羽淚別。 霸王別姬後又被改編為戲曲、影視、小說、歌曲等文藝作品。
作壁上觀
由章邯帶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於巨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的強躲在自軍修築的壁壘里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圍。項羽率領英布、蒲將軍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諸侯還是只敢躲在壁壘里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後,諸侯才敢從壁壘里出來。 作壁上觀現指讓自己置身事外,不協助任何一方。
錦衣夜行
項羽率軍破咸陽之後,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像是穿著錦綉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誰能知道呢?」
沐猴而冠
項羽攻佔並燒毀咸陽之後,想要東歸彭城。韓生聽到後說:「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聽見這話,便把韓生扔進鍋里煮死了。
⑧ 項羽是什麼人物,那個年代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
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8)歷史人物在什麼年代項羽擴展閱讀:
項羽是位凄楚的英雄,生命短暫,故事很多。那種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魄、破釜沉舟的果敢,四面楚歌的無奈,以及不肯過江東的絕決,經世代相傳,至今仍讓人難以釋懷。他生於公元前232年,下相(今江蘇宿遷西)人,24歲起兵抗秦,27歲自命為西楚霸王,31歲烏江自刎。
8年時間,他走過了一個時代,由民間突起,乃至燦爛輝煌,爾後又窮途末路。關於他和他的失敗,曾引發了廣泛討論,有人指責他是匹夫之勇兼婦人之仁;有人說他特別吝嗇,捨不得裂地封侯;還有人認為他不善用人,身邊圍著的都是親屬故舊。
項羽對自己另有解釋,他習慣向老天算賬,稱自己的敗落,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凡此種種,除項羽的看法荒唐之外,其它說辭倒也中肯,部分地涉及了要害。綜合來看,項羽的英雄末路,根子在於政治上比較幼稚,不具備統領天下的才幹。
痴迷武力、不懂政治是他敗落的基本原因。
項羽是位戰神,喜歡喋血,如果幫他找個理念的話,就只能歸結為武力至上,是我戰,故我在。在他那裡,天下就是弱肉強食,誰能打,誰就可以獨步天下。他的這種理念源於現實和家族的雙重影響。
從現實看,他少年時,強秦正在橫擊6國,「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肯定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秦始皇東巡時,他還啥也不是,作為圍觀群眾,竟放出「彼可取而代也」的狠話。他憑什麼取而代之,當然要靠武力。
從家族影響看,項氏系楚國貴族,世代為將,到了他這一輩,雖說國破家亡,但尚武的家風猶在,他要接過先輩手中槍,繼續這種傳統。他學文不成,學劍也不成,立志要學萬人敵,為此,他叔父項梁改教他兵法。在項氏的字典里,萬人敵就是兵法。
⑨ 項羽是出生於哪個朝代的人
秦朝。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羋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
出身: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軍事家,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9)歷史人物在什麼年代項羽擴展閱讀
項羽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於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只學個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項羽見到秦始皇的時候,就說出了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這種話。在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的時候,項羽趁機起事。巨鹿之戰後,項羽滅了秦軍主力,將二十萬秦軍坑殺。
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後,即率諸侯軍向關中挺進,行至函谷關,發現有兵守關,項羽軍無法通過,又聽說劉邦已經攻破咸陽,項羽大怒,派當陽君攻破函谷關,四十萬大軍駐扎於新豐鴻門,劉邦軍十萬駐扎灞上。
劉邦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並且用子嬰為相,珍寶全部佔有。范增也告訴項羽,說劉邦在山東時貪財好色,入關後卻不取財物女人,志向不小,應該趁早殺了他。
范增暗示項羽殺掉劉邦,但項羽為人不忍,默然不應。於是范增讓項庄於席間舞劍,伺機刺殺劉邦,而項伯也拔劍起舞,擋住項庄。此後,滅秦之戰,變成了楚漢之爭。
彭城之戰中,項羽率軍從早晨開始,由蕭縣從西打到東,中午時打到彭城,大破劉邦軍,殺死漢兵十餘萬。劉邦軍逃往南山,項羽率軍追到靈壁東阻攔,漢兵落入睢水十餘萬,睢水為之不流。項羽把劉邦包圍了三層,卻被一陣大風吹亂楚軍,劉邦趁機率領數十騎兵走脫。
公元前204年(漢三年),劉邦在滎陽修築甬道用以過河取敖地的糧食,項羽軍多次侵奪甬道,劉邦軍無法取得糧草補充,非常害怕,於是與項羽議和,項羽同意。
項羽在范增的建議下,與范增合圍滎陽,打算把劉邦消滅。劉邦非常害怕,採取陳平的計策,離間項羽和范增,項羽於是剝奪了范增的權利。范增沒有想到項羽竟然會懷疑自己和劉邦有勾結,十分氣憤,於是告老還鄉,但在途中病死。
項羽將滎陽的劉邦四面圍定攻打,劉邦軍勢非常危急,部將紀信於是引兩千軍乘黃車假扮劉邦出城,說劉邦願意投降,項羽趕來見到紀信問劉邦在哪,紀信說劉邦已經逃走了,項羽於是將紀信燒死。
公元前203年(漢四年),項羽攻下滎陽,處死滎陽守將周苛、樅公。而劉邦走宛、葉,派人說服英布背叛項羽,進入成皋。項羽得知後迅速率兵前來攻打,奪下成皋,一路西進。劉邦逃亡鞏縣,派重兵阻擋,項羽無法挺進。
此時,彭越渡河攻擊東阿,楚將薛公兵敗身死,項羽於是親自率軍攻打彭越,彭越敗走,但成皋卻被劉邦趁機奪下。項羽回軍與劉邦對峙於廣武,相持了幾個月。項羽向劉邦單挑,但劉邦不肯,項羽於是派壯士出來挑戰,但被樓煩人射殺。
項羽大怒,身披鎧甲手持長戟來挑戰,樓煩人准備射項羽,項羽怒目而視,將樓煩人嚇得不敢出來。劉邦聽聞後,出來和項羽對話,項羽又向劉邦挑戰,劉邦不從,項羽以弩射傷劉邦,劉邦退入成皋。
項羽和虞姬的塑像韓信於河北攻破齊、趙等國,並准備進攻楚國,項羽派大將龍且前往進攻韓信,但卻被韓信所破殺, 這時彭越又於上谷城復出,項羽大怒,親自前往救援,留大司馬曹咎原地待守,並告誡他不要出戰,只需守住十五日即可。
項羽走後,劉邦軍前來挑戰,曹咎大怒,引兵渡汜水,劉邦軍趁機發動進攻,大破曹咎軍。項羽聽聞曹咎兵敗,引兵而回。這時劉邦軍正於滎陽東圍攻鍾離眜,聽到項羽回來了,非常害怕,全部退走。
項羽腹背受敵,又糧草不繼,於是送還劉邦家眷,與劉邦簽訂盟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
最終在垓下之戰中,項羽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於是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天亮後,漢軍發覺項羽離去,於是灌嬰率五千精銳騎兵追擊,等他渡過淮河,隨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來到陰陵時,項羽迷路了,他去問一個老農,老農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澤,耽誤了時間。
漢軍追了上來,經過一場激戰,項羽又往東去,到達東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騎,而追擊的漢軍卻有數千人。
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項羽於是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
⑩ 中國古代名人項羽是什麼年代的
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中國古代傑出軍事家及著名版政治人物。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權」代表人物,秦末起義軍領袖。漢族,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南郊1公里徐淮公路廢黃河堤下)人。秦末隨項梁發動會稽起義,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為漢王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自刎而死。項羽的武勇古今無雙(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他是中華數千年歷史上最為勇猛的武將,「霸王」一詞,專指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