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心願為題,寫一篇800字的記敘文
又是一個迷人的夜晚,湛藍的天幕中嵌著一輪彎月,美麗的星兒們沒有停止跳動眼皮,依舊不知疲倦地眨著。寂寞的我禁不住放下手中的筆,打開窗戶,欣賞著那輪放光的明月。月亮光好皎潔,照亮了整個大地。我有些倦怠,依稀中看見了那份久違的熟悉。啊!是爸爸。對!就是他那佝僂的身影,我好久沒看見爸爸了。
爸爸,您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我好想念您呀!月亮姐姐那迷人的笑臉還這樣對著我,她,笑得好甜哪!我愛月亮,愛她那偉大的靈魂,愛她那毫無保留的微笑。爸爸,您的微笑多少回都跟月亮一樣啊!
我對月亮訴說著我的心願,也毫無保留地傾訴著自己的苦,月亮也為我流淚了。真的,真的流淚了。同時,也影響了周圍的大樹,它們也跟著哭泣了。忽然,我模糊的眼驀地一亮,我看到了爸爸,他笑得好甜啊!我真開心,「爸爸笑了,爸爸真的笑了!」。我看見爸爸慈祥的面容,看見了爸爸和藹可親的笑容。
爸爸對我說「孩子,你和媽媽都還好嗎?我特別想念你們。」我鑽進爸爸的懷里,哭著對爸爸說了一切的一切。爸爸說:「好孩子!你一定要堅強,要認真學習,每次都要拿第一,記住爸爸的話。」
爸爸的話那麼少,那麼短暫。爸爸又走了,我哭了,我哭著不讓爸爸走,但爸爸仍舊一去不回頭。
「爸爸!你別走!我還有好多話想對您說。」
爸爸的背影無情地消逝在我的視野里。
爸爸沒了!爸爸又沒了……
皎潔的月光還這樣照耀著我,星星依然不知疲倦地眨著眼睛。銀光兒似的月光灑滿了整間屋子,唉!又是一場夢!這場夢栩栩如生。我不相信,我不相信爸爸會拋棄我獨自走了。低下頭,月光照在我的作業本上,眼淚嘩嘩地往下流,流濕了整個作業本,模糊的字跡看不清了,只留下晶瑩的月光。白晃晃的月光好像化作一股奇異的力量注入我的身體,讓我變得更加堅強了。
我抬頭看著四周,景色真美啊!讓我感受到了一種溫暖,我想起了出門在外的父親說的那句話,我不由自主地留下了眼淚。對不起!爸爸,女兒上次沒能給您拿第一。可是,爸爸,我這次又是第一!但是,我什麼也不想要,我只想得到父愛,爸爸,女兒好想你啊!回來吧!……
月亮姐姐,你幫我看看爸爸好嗎?你告訴我,我爸爸還好嗎?他什麼時候才能回來看我一眼?
每個人都有心願,這些心願都藏在人們的內心最深處。有的人的心願是當船王,統治萬船。有的人的心願是做美國總統,統治萬名人民。有的人的心願是做世界之王。有的人的心願是做個醫生,造福十方百姓。有的人的心願是做個科學家,為祖國做的科研成果做出貢獻……而我的心願是擁有一隻馬良的神筆,,造福萬民。我要畫大樹,改善黃河的地勢改良改良。我要畫小花,美化環境。我要畫河水,讓非洲的人民都有干凈的水喝。我要畫房屋,讓災區的人們擁有住處,這些房屋是世界上最堅固的,即使遇到像日本九級大地震也沒事。我要進化山泉,使災災區的人民有好水喝,我要畫出汶川人民的新家園,畫出死去的同胞。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講了一篇關於心願的作文,講完之後,老師讓我們許一個願望!許多同學都許了願望,有些同學許了長大後要賺大錢的願望,有些同學許了以後要當大老闆。。。。。。而我卻毫不猶豫的許了一個願望:做一名為人名服務的教師!老師問我為什麼想當老師?我自豪地說道:因為我喜歡老師站在「三尺講台」的那種感覺!看著同學們學到了無窮的知識,我感到無比快樂!!我喜歡站在「三尺講台」上,然後滔滔不絕的把我所知道的知識傳授給莘莘學子。別人把老師比作春蠶,正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有人把老師比做辛勤的園丁,把幼苗養大,付出辛勤的汗水,有人把老師比做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我卻說老師是奉獻者,無私的把自己的知識都傳授給我們!!
篇二:我的心願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許多美好的心願,比如:教師的心願是能夠教出好學生;醫生的心願是能夠治病救人;工程師的心願是能夠建起一座座橋梁……我的心中也藏有許多心願,它們雖然不偉大,但卻十分美好。它們驗證了我的成長足跡。五歲那年,我的第一個心願誕生了。那就是當一名主持人。在幼兒園里,我看見很多興趣班的招生表。我從小就對小主持人很感興趣。所以就到小主持人班聽課了。在那裡,我看見一位身穿黑裙子的女老師正在和一位小姐姐對練。我問媽媽:「媽媽,這是誰呀?」媽媽說:「這是林老師,以後就可能是她來教你了。」林老師看見我,過來跟我打招呼,說:「你好!我叫林卓雨,你就是那個新來的吧。」我點了點頭。林老師和一位小哥哥的對練十分完美,大家都鼓起掌來,之後,老師又教我們台步和台詞,特別有趣!有一次,我發了高燒,全身無力。但卻堅持上課,剛上課時,還好。可是,過了一會兒,就有點堅持不住了,老師表揚了我,給了我自信,讓我堅持了下來。六歲那年,我默默地許下了我的第二個願望—當記者。我看見電視里那些記者,到世界各地工作,十分羨慕。為此,我查了一些關於記者種類的知識,並做了解。最後決定當一名美食記者。走遍世界各國,品嘗各種美食。誰不想呀!七歲那年,我又有一個心願,那就是當一名廚師。有一次,我求媽媽教我切菜、做飯,媽媽爽快的答應了,學切菜的時候,雖然我十分小心,但還是切到了手指甲。媽媽呀!嚇死我了!我馬上跑出廚房,一邊跑一邊說:「不幹了!不幹了!」就這樣,這個心願就破滅了。八歲那年,我又一個心願終於「橫空出世」了。那就是當一名作家。我如果能用我的筆,寫出最優美的語句,讓讀者陶醉在我的文章中,那該多好啊!媽媽給我報了朱老師的作文班,在作文班裡,我有了很大長進,最讓我興奮的是,我的作文竟然在中小學生作文作文庫網上發表了,我覺得我離我的目標又進了一步。心願是美好的。是有趣的。為了我的夢想,我的心願,我一定會努力的!讓我的心對我自己說,加油、努力、前進!
篇三:我的心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願,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心願是埋藏在心靈里的秘密。而我的心願就是想讓祖國富強。有句話說:「中國像一頭睡獅,靜靜的睡著,但是,當它蘇醒的時候,它的吼聲必將震驚全世界!」這句話就真的成為現實了。想當年,眾國家對我們中國遼闊的土地虎視眈眈,想盡一切辦法入侵我國,當時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致使多場戰爭中國慘敗,於是種種侮辱中國的詞語層出不窮,「東亞病夫」……這一段屈辱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拿著槍拿著炮入侵我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由於當時我們中國的武器不夠先進,所以戰勢對我們不利。不過,許許多多的革命戰士一次又一次的與敵人展開生死搏鬥,有的為了戰斗的勝利,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邱少雲、董存瑞……在中國涌現出許多為國捐軀的愛國將士。從過去的記憶中回到現在,我們祖國高樓大廈蓋起來了,與以前屈指可數的幾棟平房大不相同;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往前邁進了一大步,:神舟七號火箭的成功發射,武器裝備的增加創新……祖國正在飛快的發展。這頭睜著朦朧睡眼的雄獅,我希望它能夠更加精神抖擻的發出震驚世界的吼聲!也許我們祖國已經很強大,但一個國家一定要越來越強才能適應現在的社會,才能免於別人的欺辱,我不想再在戰爭中在死去這么多無辜的人,靠祖國的強大才能求得和平。祖國富強是我的心願,想要祖國富強,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看得出讀書對對於祖國發展獨猶為重要。因為學好知識,長大後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有這樣一句話:「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殆則國殆。」意思便是:少年奮發圖強學到知識是為祖國爭光,反之則會丟臉。所以要努力學習,不要再讓「東亞病夫」出現,為祖國的未來而奮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差不多六十一周年了,我們回憶那段歷史,追憶那段征程,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我從現在開始要勤奮讀書,長大後為祖國做出貢獻,希望這個心願能夠實現,讓祖國富強!
篇四:我的新年心願
時光就像一條永不停息的小河,匆匆地、悄悄地從人們身邊流過。不知不覺中,一個值得回憶的2011年匆匆地走了,迎來了一個新的歲月,開始了人們的又一段旅程。 除夕夜,枕著迎接新年的鞭炮聲睡著。「Happy new year!」次日清晨,隨著一聲新年的問候,我睜開了向2012年尋視的雙眼。翻開日歷,翻開了新的一年,翻開了一段精彩的故事。我躺在床上回想著自己過去的一年裡,有過汗水,有過快樂,也有過悲傷。這一切所發生的事彷彿就在眼前。我不禁輕聲笑了出來。 過去,我在班上並不是個優秀的學生,我羨慕那些班幹部們。他們學習好,擁有許多朋友。我渴望像他們一樣。於是,我便開始向那扇帶著鎖的大門前進。我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汗水。上課,我認真聽講,積極發言。下課時,當小夥伴們在操場上快樂的玩耍時,我在教室里靜靜地看書。課後,我按時、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並盡量做到准確。我還根據自己的愛好,報名參加了學校的演講班。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付出的汗水得到了收獲。我的學習成績提高了。在新學期的一次選舉當中,我被同學們榮幸的選為班長,從那以後,為了不辜負老師、同學和家長的期望,我便更加努力地學習。現在,我已經是學校的中隊長了,這一切都少不了老師、同學和家長的幫助、鼓勵。在這新春之際,我衷心地祝福他們。 告別了舊年,我們跨入了新的一年。我的眼前彷彿又出現了一條新的跑道,也許我還會在這條跑道上跌倒,但我仍會頑強地站起來,頑強地向重重困難挑戰。我堅信,在暴風驟雨後,總會有一條美麗的彩虹出現。 我想,新年是新的萌芽新的希望,新年是歲月的步履踏出的又一聲脆響,新年是一串釀熟了的期盼, 新年踩著歷史的鍾聲自信地走來,像一面鮮鮮紅的旗幟高高飄揚,像一陣暖洋洋的春風吹拂中華大地,新年的雄風將鼓舞我們中華民族走向空前的繁榮昌盛。 此刻,窗外又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這是人們告別舊年的戀戀不舍,也是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憧憬。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貳』 以我有一個願望為題,800字作文。
願望
人生在世,總是會有許多的幻想,許多的願望。它們就像繁星一樣多,像樹葉一樣密。即使沒有辦法每一個都實現,即使繁星我們不能數清楚,即使樹葉不一定都年輕,生機勃勃。可是,這些願望,卻一直陪伴我們幼稚而成熟的思想走到今天,還要繼續走向將來。
願望很美,對於每一個有願望的人來說,都是那麼夢幻,那麼美麗。盡管有些遙不可及,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可是看到那發亮的身體,一閃一閃的眼睛,又不禁對它抱滿期望,成為了我們的願望。天天想著去摘星星,不也是一種願望么?
願望很年輕,對於每一個有願望的人來說,都是那麼新鮮,那麼年輕。所有的人,只要一想到自己的願望,盡管不知道是否可以實現,但是卻總是不由自主地露出了自信和年輕的微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老人也好,中年人也好,只要願望,就不會老。要是說長生不老是靈丹妙葯的功效的話,那麼這里的靈丹妙葯就是願望了!
當然,願望始終只是願望,雖然和理想,夢想是同一個道理,但是這似乎是期待的等待。大家都有願望,而行動,則是等待。
我經常感到奇怪,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這么多的願望呢?為什麼人們的思緒里總是會有夢幻中的願望產生呢?人,不是應該活在現實之中嗎?
的確,說起願望,說起這期待的等待,人們不得不好好反省反省了。
有願望是好事,但是如果願望太多,也許就要變成一種悲哀了。人們習慣去等待,習慣去依賴,而從來都沒有想過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獲得自己所想要的東西,把願望變為現實。童話里的魔法師總是可以很輕松的將願望實現,而他們往往都經過了幾千年的修煉,才修成正果,而我們人呢?雖然沒有幾千年的時間,可是這苦讀寒窗十年載,梅花香自苦寒來,等等等的詩句和事實,都可以證明給我們看,願望是可以變為現實的,等待,也並不是惟一的方法。倘若你知道了這些,是不是可以像魔法師那樣將願望變成現實了呢?
現在,我並不是以願望多而好了,如果在這個世界上,美好的現實可以多一點,虛幻的願望的可以少一些,那麼,對於大家來說,有願望就真的是一件好事了。
『叄』 一個關於著名歷史人物的文章800字以上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受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孔子生平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肆』 求一篇關於歷史人物的800字作文
孔子與不恥下問春秋時代,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不恥下問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 我認為:不恥下問,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學習態度。大家常常贊嘆別人學術高深時,往往稱他為有學問。什麼是學問?所謂「學問」,即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求問,才能不斷地豐富和 提高自己。堅持學習固然重要,積極求問更屬難能。遇到問題時,既要向年長者去問,又要向年輕人去問;既應向資深的專家學者問,也要向普通勞動者問。向比自己年輕或職位低的人請教是很不容易的。那麼,讓我們看看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是怎麼做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孔子說「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問於人。一次,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說:誰說孔子是有學問的「聖人」,懂得禮儀?你看,他來到太廟,見什麼人都要問,遇到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說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遇人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孔子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贊頌。學而知,問而廣。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問然後能成才。我們要提倡和發揚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獲真知識,必得口常開,「遇事一問,必長一智」,問能者、智者、強者,也問不如己者,知識學問才能不斷豐富提高。「多問」與「勤學」的關系。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識的主人。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學在今後的學習中都能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做學習的主人,在知識的天空自由翱翔!
『伍』 一個關於著名歷史人物的文章 800字以上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受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陸』 作文 我最敬佩的近現代歷史人物 800字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孕育了不少的英雄人物:有抗金名將岳飛、有收復台灣的鄭成功、有誓與船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但我最敬佩的還是禁煙名將林則徐。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從小就天資聰穎,智力過人。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嘉慶三年(1798年),他14歲中秀才後就到福建著名的鰲峰書院讀書,受教於具有實學的鄭光策和陳壽祺。在父親和親友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嘉慶九年(1804年),林則徐參加鄉試,中第二十九名舉人。
林則徐雖然生性聰穎,但仕途並非一帆風順。開始時在張師誠當幕僚,直到31歲才中進士,殿試高居第二甲第四名,從此才踏上官宦之路。歷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陝甘總督等職。林則徐為官期間,整飭吏治,嚴懲貪贓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於言教」,他十分注意嚴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則,處處為人表率,保持「一切秉公辦理」的作風。他辦事兢兢業業,是當時官場中最廉明能幹、正直無私,最受群眾愛戴的好官。
林則徐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帶頭起來反抗西方殖民主義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愛國者。他領導的禁煙斗爭,向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對鴉片煙毒的深惡痛絕和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表明中國人民是一個酷愛自由、不畏強暴的民族,也揭開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1858年,馬克思在所著鴉片貿易專論里就肯定了林則徐的這一禁煙壯舉。林則徐是一位不避風險、以身許國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英勇地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而且在遭受國內政敵陷害打擊的時候,仍然始終堅持愛國理念,從不動搖。他一生清廉自好,恪盡職守,興利除弊,銳意改革,發展經濟、關注民生。「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著名詩句,抒發了他決心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崇高思想感情。這種不顧個人得失的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正是中華民族歷經艱難終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為人們廣泛傳頌。
林則徐用心謀求興國之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中國近代啟蒙思想的先驅者。他十分注意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評價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對兒孫的教育也頗為獨特,他曾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讓子孫學會儉朴,讓子孫學會自立,讓子孫學會正確地對待財富。為了教育好子女,他做了「十無益」, 「十無益」既是林則徐自己的修行標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則。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 這是林則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寫了一幅對聯。這幅對聯形象生動,寓意深刻。上聯諄諄告誡自己,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把事情辦好,立於不敗之地;下聯砥礪自己,當官必須堅決杜絕私慾,才能像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挺立世間。林則徐提倡的這種精神,令人欽敬,為後人之鑒。
像這樣品性高尚而且胸懷祖國的人,焉有不喜歡之理?
『柒』 求2篇有關歷史人物事跡的作文800字(歷史老師布置的)
歷史人物 — 張之洞
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清朝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自號抱冰。本籍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1837年9月12日出生於貴州興義府。1863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中法戰爭時,擢兩廣總督,用馮子材,打敗法國戎行。後調湖廣總督,設廣東水陸師書院,創槍炮廠,開礦務局、制鐵局、織規劃,修鐵路。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體系總結了其時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思維中的一個盛行的一同標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能夠說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歸納。
張之洞,人稱張香帥,自號抱冰白叟,南皮人,南京大學前身——三江師范書院的創始人,中國高等師范書院之開山祖師,中國幼兒園創始人(榜首所幼稚園,選聘了3名日本保姆)。中國重工業奠基人。張之洞13歲中秀才,16歲中順天鄉試榜首名(解元),26歲中會試第三名(探花)。
張之洞先為清流以敢諫出名,聲稱「牛角」,其戰鬥力十分生猛。下一任山西巡撫和各地學官,後來長時間任總督,1907年下一任大學士,軍機大臣,1909年死,謚號「文襄」。
張之洞終身首要做了三件事:一辦新式教誨,二辦實業三練新軍。
張之洞的實業首要兩件,一件是督辦蘆漢鐵路(盧溝橋——武漢,大名鼎鼎的京漢鐵路,曾記否,北伐時京漢鐵路大罷工),別的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以蘆漢鐵路的構築為要害,張之洞為了「圖自強,御外侮;挽利權,存中學」,在他主政的18年間,興實業、辦教誨、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廣「湖北新政」。
以武漢為中間,他先後興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規劃、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公司,居全國之冠,本錢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漢陽鋼鐵廠成為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公司,並形成了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龍頭的湖北工業內部結構,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公司相繼發生。湖北的近代工業體系已開始奠定。湖北經濟亦由此跨入現代化開展的新階段。漢口由商業重鎮一躍而為國內寥寥無幾的國際貿易商埠。
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後,便掌管興修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公司。漢陽鐵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開爐煉鋼。煉鐵廠共有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造鋼軌廠和煉熟鐵廠等6個大廠,4個小廠,兩座鋼爐,工人3千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我國榜首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煉鐵需求鐵砂和煤等質料和燃料,所以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鄰近勘測,發現此處鐵礦蘊藏豐厚,從而又興修了中國榜首個用近代技能挖掘露天鐵礦——大冶鐵礦。張之洞先後命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安源煤礦,太祖發跡的聖地)。這樣,就以煉鐵廠為中間,兼采鐵、和採煤和煉鋼為一體,創建了我國近代榜首個、也是遠東榜首座的鋼鐵聯合公司。它的建成,象徵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鼓起,為我國重工業開了先河。除此之外,張之洞還創建了我國首家體系齊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從此出名天下(曾記否,漢陽步槍在八年抗日戰爭都在用),在中國近代軍事建造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歷史人物 — 左宗棠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清朝大臣,聞名湘軍將領。終身閱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打壓陝甘回變和克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
左宗棠少時屢試不第,轉而留心耕耘,遍讀群書,研究輿地、兵書。後竟因而成為清朝後期聞名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國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領袖。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舉。1851年(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後,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為反抗太平軍多所謀劃。為捉住展現才華的機遇,他常常為一件小事而與人大吵大鬧;在當上巡撫,官及三品時,脾氣卻越來越小。「窮困潦倒之時,不被人欺;青雲直上之日,不被人嫉。」這句聞名的話就是他說的。1856年,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以攫取被太平軍所佔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頂用。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伴隨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太平軍霸佔杭州後,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1862年(同治元年),組成中法混合軍,稱常捷軍,並擴大中英混合軍,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1864年3月攻陷杭州,操控浙江全境。論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受命率軍入江西、福建追擊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滅於廣東嘉應州(今梅縣)。打壓太平天國後,建議減兵並餉,加給練兵。1865年升任閩浙總督。1866年上疏奏請設局監造輪船,獲准試行,即於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采辦機器、船槽,並興辦求是堂藝局(又稱船政書院),培育造船技能和水兵人才。旋改任陝甘總督,推薦原江西巡撫沈葆楨任總理船政大臣。一年後,福州船政局(又稱馬尾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1867年,受命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率軍入陝西攻剿西捻軍和西北反清回民軍,打壓了陝甘回民起義。並助胡雪岩拿到了標志著慈禧太後近臣的黃馬褂。卻終因胡雪岩滿門抄斬而聲名狼藉,也因李鴻章的打壓而力不從心。但總的來說,他仍是為晚清付出了宏大的奉獻!
著有《楚兵營制》(附條規),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捌』 關於歷史人物的作文
最近看了電視連續劇《傳奇皇帝朱元璋》,感慨良深。
朱元璋出身佃農,從小放牛,7歲那年,父母、大哥均死於瘟疫;17歲出家當和尚,到25歲那年,寺廟又遭官軍焚毀;朱元璋走投無路,終於參加了反抗元朝統治的起義軍;依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再加上一點運氣,朱元璋在義軍中脫穎而出,最後竟至黃袍加身,成為一個布衣皇帝的「傳奇」。
在稱帝前長達16年的艱苦轉戰中,朱元璋做到了深謀遠慮,謙虛謹慎。他在戰略上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正確方針,同時牢記「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做了不少好事。據清人谷應泰在《明史記事本末》中記載,朱元璋在准備攻取鎮江時,就曾再三告誡部下說:我自起兵以來,從未妄殺無辜,你們一定要體會我的良苦用心,破城之日,千萬不要放火、搶掠、殺人,違反者處以軍法,縱容者也要處罰。佔領鎮江後,朱元璋還特地命徐達訪請當地能人秦從龍,後來又親自到鎮江,「謁孔子廟,分遣儒士告諭鄉邑,勸農桑。」及至做了皇帝以後,朱元璋也採取了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他曾對劉基說:「寬民必當阜民之財,息民之力。不節用,則民財竭;不省役,則民力困;不明教化,則民不知禮義;不禁貪暴,則無以遂其生。」劉伯溫聽了他的這番話,感動得贊嘆道:「此所謂以仁心行仁政也。」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欲行仁政的皇帝,卻又對孟子主張「民貴君輕」的言論極為反感,卻又非常善於實施陰謀而不動聲色,卻又在懲處官吏時極盡殘暴株連之能事,卻又經常因自己的猜忌多疑和刻薄寡恩而陷入孤獨和痛苦之中。和許多皇帝一樣,他也在登位後立即陷入「殺功臣」的怪圈,把「兔死狗烹」的慘劇演到了極致——只剩下一個湯和,趕緊戰兢兢告老還鄉,才保全了一條小命。在震驚全國的胡惟庸和藍玉兩個大案中,他竟殺了將近四萬人。這種空前的恐怖統治,這種復雜的雙重性格,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動機和情感邏輯所造成的呢?
顯然,這正是在封建專制體制下「權欲」無限膨脹所必然導致的結果。從起初連生存權都得不到保障的一無所有,到登上皇位權傾天下,還要想著為「家天下」的繼承者削除「權杖」上的「芒刺」,這其中的發展規律,必然推動整個極權體制運轉成一部瘋狂的「絞肉機」,使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括那些後宮的女人們,毫無例外地無法逃脫要麼「吃人」、要麼「被吃」的命運。
人民大學的毛佩琦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講到「胡藍兩案」時說,明清兩代都有人懷疑他們的所謂「謀反」實為子虛烏有,而他則乾脆斷言是兩起「冤案」,這就和電視劇中所展現的故事情節大相徑庭了。當然,電視劇如此演繹謀反與平叛的故事也並非毫無根據,因為在《明史記事本末》中,也記載了「胡藍」意欲謀反的種種「蛛絲馬跡」,按照這些線索來編劇,顯然可以加強戲劇性,從而對觀眾有更大的吸引力。
盡管迷失在歷史迷霧中的「胡藍」事件真相難明,但照我看來,他們的「反」或「未反」,並不影響封建統治下君臣關系的本質。在那樣一種非人的制度中,人性都已嚴重地扭曲變形。皇帝對權臣不可能完全放心,勢必經常在信疑之間游移;權臣對皇位也未必毫不動心,只是要看實現篡位的可能性有多大罷了。皇上所謂「愛」卿如命者,臣下所謂「愚」忠至死者,即使真的曾經有過,那也只是個別的現象,「非典型」的現象而已!
陳寶國在這部電視劇中,終於剎住了在《大宅門》中形成的表演慣性,擺脫了「白景琦」的影響,比較成功地塑造了這位傳奇皇帝的復雜形象。演到後來,我看他已經「入戲」很深,感同身受地體驗到專權者「高處不勝寒」的孤獨、疑懼和痛苦了。但徐帆所演的馬皇後,卻成為一個概念化的形象,當然這首先是劇本的問題,不過徐帆的說白也確有毛病,總給人不自然的感覺。後宮的另幾個女人,倒是演得各具特色,尤其是達蘭和金菊,我認為是演得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