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名人不懈追求夢想的故事
1、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她在出生的第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歲,卻有87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
在此時間里,她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故事》、《石牆故事》。
她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2、張海迪
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濟南出生。小時候因患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
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莘縣,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
後來,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以及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
2002年,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
《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並連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和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鋒」,其二是"「當代保爾」。
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
3、陳景潤
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使得數學奇才陳景潤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
1973年3月2日,他發表了著名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即「1+2」),把幾百年來人們未曾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大大推進了一步,引起轟動,在國際上被命名為「陳氏定理」 。
他有著超人的勤奮和頑強的毅力,多年來孜孜不倦地致力於數學研究,廢寢忘食,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
在遭受疾病折磨時,他都沒有停止過自己的追求,為數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事跡和拼搏獻身的精神在全國各地廣為傳頌,成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目中傳奇式的人物和學習楷模。
4、霍金
霍金患有一種不尋常的早發性和慢發性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這種疾病俗稱漸凍症。這疾病開始於霍金在牛津大學讀書的最後一年,那時,他發現自己動作越來越笨拙,時常不知緣由地摔跤,劃船也變得力不從心。
有一次,他還從樓梯上摔下來,頭先著地,造成暫時的記憶力輕微喪失。在劍橋大學時,狀況更加惡化,他的講話有些含糊不清。霍金的父母親也注意到他的健康問題,帶他去看專科醫生。
在21歲時,醫生診斷其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只有兩年好活,但是,兩年光陰飛馳而去,他仍舊活著。
60年代後期,霍金的身體狀況又開始惡化,行動走路都必須使用拐杖,不再能定期教課。
由於霍金逐漸失去寫字能力,他自己發展出一種替代的視覺性方法,他在腦里形成各種不同的心智圖案與心智方程,他可以用這些心智元素來思考物理問題。
物理學者維爾納‧以色列表示,霍金的思考過程,有如莫扎特只憑借想像就寫出一整首極具特色的交響樂曲。
霍金不願對惡疾低頭,甚至不願接受任何幫助。他最喜歡被視為是科學家,然後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視為正常人,擁有與其他人相同的慾望、干勁、夢想與抱負。
5、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
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准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准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
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
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
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准備復仇。
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
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㈡ 名人追求夢想的故事
三國時的荀彧與諸葛亮。他們都是一心要興復漢室的熱血青年。曹公年寢室也是一心要匡扶漢室,但是隨著實力的增長,他的野心也慢慢大了,當他要進爵魏公時,荀彧第一個公開反對。
從此與曹公關系大不如從前,最終鬱郁而死。諸葛亮也是,開始劉備一心要匡扶漢室,所以她也一心輔助劉備,他們的關系也如魚得水。
但是,當劉備自封為漢中王時,諸葛亮也就開始失望了,他與劉備的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只是沒表現出來而已。
所以後來有一段時間,諸葛亮都不在劉備身邊。項羽封劉邦為漢中王,劉邦就是以漢中王得天下而稱帝的。
劉備自封為漢中王,它的兒子與義子分別叫「劉封」、「劉禪」。「封禪」是皇帝的儀式與權力。所以劉備的不臣之心超然若揭。
名人追求夢想的事例還有以下:
1、達•芬奇畫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
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
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2、孫康映雪夜讀
晉人孫康,家貧而酷愛讀書。夜晚,雖有時間卻買不起燈油,只好默默地回憶,消化白天學過知識。有年冬天,他半夜醒來,感到屋內並非漆黑無光,還能隱約約看到一些東西,原來是皚皚白雪反映所致,這給了他啟發:何不借雪光來看書呢?
於是雪夜,特別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孫康苦讀的好時光。由於勤奮好學,他終於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並當上了御史大夫。
㈢ 中國歷史上追夢的名人
張海迪!
張海迪(zhāng hāi dí),女, 1955 年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創作協會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張海迪 5 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 15 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經在日本、韓國出版。
㈣ 關於勇於追夢,最後成功的名人事例
1、高爾基
他的父親是木匠。早年喪父,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開始獨立謀生,其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舊社會的底層度過的。
高爾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經歷在他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中作了生動的記述。人間的苦難,生活的辛酸,磨練了他的鬥志;他在繁重勞動之餘,勤奮自學不息。對社會底層人民痛苦生活的體驗和深切了解成為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2、林肯
林肯在逆境中,林肯不屈不撓,忍辱負重,副食美利堅民族向著恢復國家統一和解放黑奴的偉大目標穩步前進。在勝利之時,他從不居功自傲,而是始終保持著謙虛質朴,寬厚仁慈的平民本色,以維護聯邦大業和民族國家的長遠利益為已任。最終他功成身亡,成為正義事業的偉大殉道者。3、
4、馬雲
18歲的馬雲迎來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高考,他毫不猶豫地在報考志願表上赫然寫下:北京大學。然而雄心萬丈的他,高考的數學成績只得了1分。為了生計,他去應聘酒店服務生,因為長得「歪瓜裂棗」,被婉言拒絕。無奈只好去當搬運工,蹬板車。
大學畢業後,一次討債經歷讓他瘋狂地迷戀上了互聯網,創業初期,他背著包四處忽悠,經常被人罵作瘋子、騙子。他曾連續4次創業失敗,最為窘迫的時候銀行里只有200元。 如今的馬雲一手扛住阿里巴巴的天下。
5、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
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
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著事物,僅僅憑著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㈤ 有沒有中國名人追夢的故事,要簡,短,精的。急需!
鄧亞萍是乒乓球歷來史上最偉源大的女子選手,她5歲起就隨父親學打球,1988年進入國家隊,先後獲得14次世界冠軍頭銜;在乒壇世界排名連續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成為唯一蟬聯奧運會乒乓球金牌的運動員,並獲得4枚奧運會金牌,其中包括單打和與喬紅組合的雙打。
身高僅1.50米的鄧亞萍手腳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5歲時就開始學打乒乓球,因為個子太矮被河南省隊排除在外,只好進入鄭州市隊。 但她憑著苦練,以罕見的速度,無所畏懼的膽色和頑強拼搏的精神,10歲時,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後加盟河南省隊,1988年被選入國家隊。 13歲就奪得全國冠軍,15歲時獲亞洲冠軍,16歲時在世界錦標賽上成為女子團體和女子雙打的雙料冠軍。1992年,19歲的鄧亞萍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又勇奪女子單打冠軍,並與喬紅合作獲女子雙打冠軍。1993年在瑞典舉行的第四十二屆世乒賽上與隊員合作又奪得團體、雙打兩塊金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乒壇皇後。
㈥ 關於名人追夢的故事
1、列寧
列寧小時候是個認真的孩子,在學校的每門課上都學得很好。他專心聽老師的講課。他認真地做作業。列寧完成了學業,讀了許多課外書。他經常在書中給別人講故事。
他喜歡書中那些勤勞勇敢的人,並把他們作為自己的榜樣。列寧非常喜歡書。他從不把書弄臟或亂扔。列寧小時候就是這樣學的。
1891年,21歲的列寧作為一名失學學生通過了彼得堡大學的畢業考試。並被授予優等生文憑。1892年,他開始組織當地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共產黨宣言》被翻譯成俄語,第一本書《農民生活中的新經濟變化》被寫成。
2、諾貝爾
諾貝爾年輕時深受英國詩人雪萊的影響,因此他有一個「雪萊夢」,他想成為一名詩人。然而,在成年期,由於技術發明和商業發展的繁忙業務,空餘時間很少。
他寫詩,謎語是他的自傳長詩。晚年,他開始寫小說。1861年,他寫了《最聰明的非洲》,1862年,他寫了《姐妹》,表達了他對社會改革的看法。
諾貝爾也喜歡與文學密切相關的哲學。對於當時歐美著名的哲學家來說,他更傾向於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的實證主義哲學。從哲學上講,他列出了許多要寫的論文目錄和提綱。
3、司馬遷
漢武帝要李陵護送下師將軍李光利,李光利在酒泉攻打匈奴右聖王。李玲拒絕了,要求他的步兵獨自在法庭上為5000人辯護。武帝贊揚了李陵的勇氣,答應了他。
只有司馬遷說過:「李陵孝敬親人,對文人有信心,始終懷著報國之心。他只有5000名步兵,吸引了匈奴人的全部力量,殺死了1萬多個敵人。雖然他在戰爭中打敗了敵人並投降了,但他的功德是可以克服的。我不認為李陵真的向敵人投降了。
至此,司馬遷背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4、居里夫人
瑪麗·居里生於波蘭王國華沙市一個中學教師的家庭,他的父親,Uradislav Skordovsky,是一名高中數學老師,他的母親,Bronislova Berguska Skordovska,是一所女子寄宿學校的校長。
家庭對她的愛被稱為「曼雅」,瑪麗亞的第五次旅行包括三個姐妹和一個兄弟,索菲,布朗尼施拉瓦,海倫娜和弟弟約瑟夫。瑪麗在索邦遇到了一位講師,皮埃爾·居里,她後來的丈夫。由於礦石的總放射性比鈾強,他們兩人經常在放射性物質上合作,產生成噸的工業廢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居里夫人主張在醫學領域使用放射學。後來,她在1921年前往美國,為放射研究籌集資金。居里夫人於1934年7月4日死於法國上薩瓦,原因是過度接觸放射性物質。
5、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畫家,年輕時就喜歡繪畫。他父親把他送到佛羅倫薩,那是當時義大利著名的城市,在那裡他從著名的畫家弗洛吉奧那裡學習。老師讓他從下蛋開始。他一幅接一幅地畫了十多天。
老師看到他有點不耐煩,就對他說:」別以為容易下蛋。你知道,1000個雞蛋中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它們是相同的雞蛋,從不同的角度看形狀也是不同的「。
卵的橢圓形輪廓各不相同。因此,為了在畫紙上完美地表現出來,我們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從那時起,達芬奇對素描的學習非常認真,經過長期的努力和藝術實踐,他終於創作了許多不朽的名畫。
㈦ 有關名人努力追夢的事例30字(現代)
1、阿里巴巴的創辦者馬雲,創業初期屢屢受挫,但他堅定信念,終將內阿里巴巴變容成世界頂尖的互聯網企業。
2、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海倫·凱勒,從小被病痛奪去視力和聽力,但她並沒有向困難屈服,終為世人留下了多部名著。
3、前乒乓球奧運冠軍鄧亞萍,從小個子長得慢,胳膊短,為了能提高乒乓球技能加倍苦練,成為乒乓球大滿貫得主。
4、前美國著名籃球運動員科比·布萊恩特,憑著不斷超越自我的心,勤奮練習,科比成為NBA最好的得分手之一,生涯贏得無數獎項。
5、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但他堅信勤能補拙,自幼勤奮好學,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閃耀的明星。
㈧ 名人追夢故事
1、諾貝爾
諾貝爾在少年時代深受英國詩人雪萊的影響,並因此做過想當詩人的「雪萊夢」。成年之後,盡管由於技術發明與商務發展兩方面的事務極為繁忙,業余時間很少。
但諾貝爾對文學的愛好與他對科學的愛好一樣始終如一。可以說,文學與科學是諾貝爾的兩大精神支柱。諾貝爾不僅喜歡閱讀文學作品,而且也曾嘗試過進行文學創作。
他寫過詩,《一則謎語》就是他的一首自傳體式的長詩。晚年他開始創作小說,1861年寫的《在最明亮的非洲》、1862年寫的《姊妹們》,這兩部作品抒發他對社會改革的觀點。
1895年寫的喜劇《桿菌發明專利權》,則對現實持批評態度,作品充滿了挖苦和譏諷。他唯一的一部正式出版的戲劇作品,是寫於1895年的《復仇的女神》。
這部悲劇在巴黎出版時,諾貝爾已經永辭人世。他的家族成員們認為:「像這么一部可憐的劇作,不能給一位偉人帶來榮譽的紀念。」因此只留下3本保存,其餘的全部銷毀。
這個家族的決定也許是對的,因為,諾貝爾在年輕時表現出來詩人的氣質,已經在漫長的發明家和大企業主的一點兒也不浪漫的歲月中消失了。
諾貝爾也喜歡與文學密切相關的哲學,對於當時著名的歐美哲學家,他比較喜歡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的實證主義哲學。在哲學方面,他曾列出過一些准備寫的論文目錄和提綱。
2、馬雲
1999年的阿里巴巴創辦者馬雲,對夢想從不放棄。他曾經想考重點小學,但卻失敗了;考重點中學也失敗了;考大學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學也沒有成功。
但他有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通過自已的努力,最終成功了。他說:夢想,要腳踏實地,和眼淚是息息相關的。
3、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
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
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著事物,僅僅憑著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4、達·芬奇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
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
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5、司馬遷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讓李陵為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護送輜重。李陵謝絕,並自請步兵五千涉單於庭以寡擊眾,武帝贊賞李陵的勇氣並答應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時卻遭遇匈奴單於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卻越聚越多,糧盡矢絕之後,李陵最終降敵。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
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
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然而,隨著公孫敖迎李陵未功,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之後,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游說」被定為誣罔罪名。
誣罔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面對大辟之刑,慕義而死,雖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想到文王拘於囚室而推演《周易》。
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左丘失明乃有《國語》,孫臏遭臏腳之刑後修兵法,呂不韋被貶屬地才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被囚秦國。
作《說難》和《孤憤》,《詩》三百篇,大概都是賢士聖人發泄憤懣而作。終於,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
至此,司馬遷背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㈨ 名人追夢想的故事有哪
著名化復學家李比希小學時,有一天,校制長問他:「你將來打算干什麼呢?」他響亮地回答:『我想當一名化學家。」話音未落,全班同學鬨堂大笑。然而,就是這個被人取笑的孩子,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堅持不懈地向著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終於成為著名的化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是他對那些鬨堂大笑者的最終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