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人物傳記1000~2000字左右急!急!急!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漢族,字孔明,號卧龍居士。出生在山東沂南縣,中國三國時期蜀漢傑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書記載其身高八尺,約合現今1.84米。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一說是9歲喪母,12歲喪父),與姐姐以及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17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冰鏡先生司馬徽。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不是命世之主,於是結廬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197年的事。諸葛亮在隆中已隱居了十年,他廣交江南名士,「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人稱「卧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 蜀漢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賞罰嚴明。對外與東吳聯盟,對內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諸葛亮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但是諸葛亮並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成為後世的楷模。 中國千百年來將諸葛亮描繪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製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發明「孔明燈」。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史、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雲: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⑵ 歷史人物傳記1000字
林則徐 到廣州旅遊時,總忘不了到林則徐的塑像前看一下,只見林則徐一手捋著自己的胡須,一手捏著拳頭,滿臉嚴肅的神情。 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 林則徐 出生在福建候官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里。父親林賓日,以教讀、講學為生。僅靠父親教私塾的微薄收無法維持生活,於是,母親用手工勞動來分擔家庭的困窘。在科舉時代,林則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仕宦之途發達上升。林則徐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父親的淳淳教導使林則徐的學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此後由於家庭日難,外出當私塾。在十一年(1806年)秋,應房永清之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這里的鴉片煙毒引起他的注意。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招入幕府。他在張幕中獲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禮、樂等知識以及官場經驗,為他日後的「入仕」准備了些必要條件。 當時鴉片問題漸成為政治性爭論問題之一,黃爵滋提出「嚴禁論」,以重治吸食為先。林則徐曾向朝廷上奏,請求嚴禁鴉片。未等皇上批示,就開始在全省厲行禁煙,收繳煙土、煙膏與煙具,並配製「斷癮葯丸」,供人戒煙,成效卓著。隨後又一道奏摺,力陳煙禁特別是杜絕鴉片來源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並針對反對派的駁斥強調說:「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舉棋不定的道光帝認識到嚴禁鴉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於是,被迫接受嚴禁主張,決定禁煙。道光皇帝特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煙。 林則徐在廣州查鴉片的過程中,意識到英國會發動侵略戰爭。為了戰勝敵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經過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變敵人的長處為自己的長處,即魏源歸納闡述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為了了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將英商主辦的《廣州周報》譯成《澳門新聞報》;為了解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又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志》,這是我國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介紹西方地理的書;還翻譯瑞士法學家瓦特爾的《國際法》。其中一條規定:「各國有禁止外國貨物不準進口的權利。」說明中國禁煙完全合乎《國際法》。林則徐敢於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精神,受到人們高度贊揚,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個人。」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光緒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他忍辱負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憂國憂民,並不為個人的坎坷而唏噓,當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勵詩句。這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 林則徐雖然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⑶ 關於歷史人物傳記的千字作文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有這樣一位偉人,他曾經震撼了當時的歐亞大陸,也引起了世人對他的褒貶與毀譽:有人由衷的贊頌他是千古英雄;也有人稱他為世界征服者和無與倫比的侵略家。然而在所有的古今帝王中,論功業,論才智,論胸懷以及人生的曲折程度,幾乎沒有人可以跟他相提並論。他,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後人對他的評判往往只注重他在軍事方面的功過,卻忽略了他人性的一面。成吉思汗治國方面的精闢策略,獨具慧眼的用人之道以及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人格使他成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帝王。同時,也為後代統治者樹立了永遠適用的統治法則。
◎天命
鐵木真的父親是當時蒙古一個部落的首領,當鐵木真降生的那一刻,他的父親打了一場大的勝仗。因此,他被稱為是該部落的「福星」。根據蒙古人的習慣,他父親就用被擊敗首領的名字為他命名,以顯示其家族的戰功。同時,他的父親還驚喜的發現剛出生的兒子手裡緊緊的握著一塊象長矛一般的凝血,便感嘆這是天命:鐵木真將來必定會成為草原上的一位大英雄。
鐵木真在蒙古語里是「鐵的變化」的意思。從一塊礦石到一塊鐵是要經過烈火冶煉的。苦難、苦鬥、苦戰伴陪了他一生。同時也造就了這個震驚過世界的成吉思汗。
◎用人之道
在鐵木真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有過幾次親人的背叛,其中包括他的叔叔和堂兄,卻沒有一個是他的部下。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因為在馬背上和草原上長大的他,有著自己獨具慧眼的識人標准和用人之道。
鐵木真長著一雙火眼金睛。在他的一生中,用人奇准。難得的是在那個等級制度森嚴的時代,他並沒有以等級來劃分人的能力。甚至對於地位卑微的奴隸,他都沒有另眼相看。因為在他眼裡,奴隸並不會因為他們地位的卑賤而拒絕崇高。
鐵木真的一生與三個奴隸有不解之緣:一個是與他同甘共苦了一生的老僕人豁阿黑臣,一個是把愛心全部奉獻給他而不求回報的合答安,另一個就是他最倚重的大將木華犁。豁阿黑臣在鐵木真還沒有降生的時候就在他們家當奴隸,一生為這個家忠心耿耿,不管後來鐵木真的父親被敵人毒死後他們家有多麼的悲慘都沒有離開過。美麗的合答安少年時曾經救過鐵木真的命,後來在上天的安排下她在多年後又回到了鐵木真的身邊。她的善良和賢惠一直深深的打動著鐵木真,然而不管鐵木真費盡多少唇舌,她都沒有答應做他的妃子。而是堅持做奴隸的本分,決定終身不嫁。她雖然沒有高貴的地位,可她的人格魅力是最為閃閃發光的。她有著極強的預見性,每當鐵木真沖動的時候,她總是有辦法使他平息下來。也因此使眾多百姓免於死在馬刀之下。木華犁曾是鐵木真敵人的將領,鐵木真佩服他的忠和勇,而木華犁也敬佩鐵木真的胸懷,於是便死心塌地跟隨他征戰一生,立下了數不清的大功。
◎治國奇略
打下了金國中都是成吉思汗的重大勝利。而得到一位可以幫他治國安邦的謀臣耶律楚材卻是他更大的勝利。耶律楚材向他提出「天下可以馬上得之,卻不可馬上治之」,「以儒教治國,以佛教治心」的精闢建議,他對此番薦言十分贊賞,並且也確實將其方案實施到實處。
最值得一提的是成吉思汗是信奉長生天的。用中國人的話來講就是相信老天爺的。而對於信奉耶酥的,安拉的,佛祖的,太上老君的,孔夫子的一律接受,而且相當尊重。他從來沒有因為信仰的不同而進行過宗教戰爭。當年在他的統治范圍內,上百種宗教信仰共存,而且來自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老百姓非常和諧的生活在一起。這樣的局面在整個的人類歷史長河中都是少見的一幕。
◎結束語
帝王將相在歷史舞台上永遠都是主角,一個民族甚至世界的歷史格局往往因為一位偉人的出現而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
偉人,是說他具備了常人所不具備的才能,創造過超乎常人的偉大功績。偉人首先是人,人總是有人性的,人性總是有弱點的,他也會妒忌,多疑,自負和殘忍。但偉人一定是智者,所以他才是個成功者。
成吉思汗為後代統治者樹立了永遠適用的統治法則:即用人得當,廣招賢能,施仁政,以及尊重宗教信仰。成吉思汗作為「智者」最精髓的體現的就是他對宗教的態度。他的寬廣胸懷為其帶來了「一代天驕」的美譽,他明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是統治術的最高境界,因為任何一位迫害宗教正信的統治者的政治壽命一定是短暫的,他的結局也一定是會非常悲慘的。
探討歷史並非是僅僅為了明了人類的過去,而是為了更好的把握當前和面對未來。雖然歷史並不能為當前的問題提供詳細的解答,然而卻可以為我們提供解決的參數和思路。尤其是現在中國內外出現了一股討論「中國之未來」的旋風。可以說,成吉思汗一生中的亮點是中國之未來最好的參數。
⑷ 作文寫歷史人物傳記的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有這樣一位偉人,他曾經震撼了當時的歐亞大陸,也引起了世人對他的褒貶與毀譽:有人由衷的贊頌他是千古英雄;也有人稱他為世界征服者和無與倫比的侵略家.然而在所有的古今帝王中,論功業,論才智,論胸懷以及人生的曲折程度,幾乎沒有人可以跟他相提並論.他,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後人對他的評判往往只注重他在軍事方面的功過,卻忽略了他人性的一面.成吉思汗治國方面的精闢策略,獨具慧眼的用人之道以及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人格使他成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帝王.同時,也為後代統治者樹立了永遠適用的統治法則.
◎天命
鐵木真的父親是當時蒙古一個部落的首領,當鐵木真降生的那一刻,他的父親打了一場大的勝仗.因此,他被稱為是該部落的「福星」.根據蒙古人的習慣,他父親就用被擊敗首領的名字為他命名,以顯示其家族的戰功.同時,他的父親還驚喜的發現剛出生的兒子手裡緊緊的握著一塊象長矛一般的凝血,便感嘆這是天命:鐵木真將來必定會成為草原上的一位大英雄.
鐵木真在蒙古語里是「鐵的變化」的意思.從一塊礦石到一塊鐵是要經過烈火冶煉的.苦難、苦鬥、苦戰伴陪了他一生.同時也造就了這個震驚過世界的成吉思汗.
◎用人之道
在鐵木真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有過幾次親人的背叛,其中包括他的叔叔和堂兄,卻沒有一個是他的部下.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因為在馬背上和草原上長大的他,有著自己獨具慧眼的識人標准和用人之道.
鐵木真長著一雙火眼金睛.在他的一生中,用人奇准.難得的是在那個等級制度森嚴的時代,他並沒有以等級來劃分人的能力.甚至對於地位卑微的奴隸,他都沒有另眼相看.因為在他眼裡,奴隸並不會因為他們地位的卑賤而拒絕崇高.
鐵木真的一生與三個奴隸有不解之緣:一個是與他同甘共苦了一生的老僕人豁阿黑臣,一個是把愛心全部奉獻給他而不求回報的合答安,另一個就是他最倚重的大將木華犁.豁阿黑臣在鐵木真還沒有降生的時候就在他們家當奴隸,一生為這個家忠心耿耿,不管後來鐵木真的父親被敵人毒死後他們家有多麼的悲慘都沒有離開過.美麗的合答安少年時曾經救過鐵木真的命,後來在上天的安排下她在多年後又回到了鐵木真的身邊.她的善良和賢惠一直深深的打動著鐵木真,然而不管鐵木真費盡多少唇舌,她都沒有答應做他的妃子.而是堅持做奴隸的本分,決定終身不嫁.她雖然沒有高貴的地位,可她的人格魅力是最為閃閃發光的.她有著極強的預見性,每當鐵木真沖動的時候,她總是有辦法使他平息下來.也因此使眾多百姓免於死在馬刀之下.木華犁曾是鐵木真敵人的將領,鐵木真佩服他的忠和勇,而木華犁也敬佩鐵木真的胸懷,於是便死心塌地跟隨他征戰一生,立下了數不清的大功.
◎治國奇略
打下了金國中都是成吉思汗的重大勝利.而得到一位可以幫他治國安邦的謀臣耶律楚材卻是他更大的勝利.耶律楚材向他提出「天下可以馬上得之,卻不可馬上治之」,「以儒教治國,以佛教治心」的精闢建議,他對此番薦言十分贊賞,並且也確實將其方案實施到實處.
最值得一提的是成吉思汗是信奉長生天的.用中國人的話來講就是相信老天爺的.而對於信奉耶酥的,安拉的,佛祖的,太上老君的,孔夫子的一律接受,而且相當尊重.他從來沒有因為信仰的不同而進行過宗教戰爭.當年在他的統治范圍內,上百種宗教信仰共存,而且來自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老百姓非常和諧的生活在一起.這樣的局面在整個的人類歷史長河中都是少見的一幕.
◎結束語
帝王將相在歷史舞台上永遠都是主角,一個民族甚至世界的歷史格局往往因為一位偉人的出現而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
偉人,是說他具備了常人所不具備的才能,創造過超乎常人的偉大功績.偉人首先是人,人總是有人性的,人性總是有弱點的,他也會妒忌,多疑,自負和殘忍.但偉人一定是智者,所以他才是個成功者.
成吉思汗為後代統治者樹立了永遠適用的統治法則:即用人得當,廣招賢能,施仁政,以及尊重宗教信仰.成吉思汗作為「智者」最精髓的體現的就是他對宗教的態度.他的寬廣胸懷為其帶來了「一代天驕」的美譽,他明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是統治術的最高境界,因為任何一位迫害宗教正信的統治者的政治壽命一定是短暫的,他的結局也一定是會非常悲慘的.
探討歷史並非是僅僅為了明了人類的過去,而是為了更好的把握當前和面對未來.雖然歷史並不能為當前的問題提供詳細的解答,然而卻可以為我們提供解決的參數和思路.尤其是現在中國內外出現了一股討論「中國之未來」的旋風.可以說,成吉思汗一生中的亮點是中國之未來最好的參數.
⑸ 提供一篇1000字以上的近現代歷史人物傳記
宋美齡,海南文昌人,1897年3月生於上海。幼時赴美國接受教育,在美獲版得文學學士學位,1917年返回上海權。1927年底與蔣介石結婚。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宋美齡離台赴美,長期居住在紐約。
跨越3個世紀的宋美齡,在歷史的風雲際會中瑕瑜互見。非僅憑恃其出眾的才華和超卓的智能,更重要的是「妻以夫貴」的幸運。蔣宋的結合是二十世紀中外歷史上最突出的一場政治婚姻,權力與財勢的結盟。她有與生俱來的聰明、美麗與手腕,加上孔宋家族的強力與美國背景,使她在權力、財力與魅力的交織中,成為中國近代百年史上最有爭議與影響力的女人之一。
她是一個「不世出」的政治人物,具有多重性格和不同行事標准;她知道國家和民族的安危為重,卻不忘袒護孔宋家族營私誤國與外戚干政;她以愛心關照戰爭軍人遺族與孤兒,自己亦樂享錦衣玉食和榮華富貴。
宋美齡的神秘命運一向是華人關心、好奇的對象。由作家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的《宋美齡畫傳》一書是宋美齡命運的解密,兩百餘張多為首次公開的照片與手繪國畫,書中披露了她遠離政治中心後的幾十年隱居生活、與蔣介石之間的情感、「夫人外交」的秘聞以及她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故事。本版內容摘自該書
⑹ 中國歷史人物小傳 左宗棠 一千字
左宗棠簡介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清朝大臣,著名湘軍將領。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陝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
左宗棠少時屢試不第,轉而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竟因此成為清朝後期著名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國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首領。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舉。1851年(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後,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為抗拒太平軍多所籌劃。為抓住展示才能的時機,他經常為一件小事而與人大吵大鬧;在當上巡撫,官及三品時,脾氣卻越來越小。「窮困潦倒之時,不被人欺;飛黃騰達之日,不被人嫉。」這句著名的話就是他說的。1856年,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以奪取被太平軍所佔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後,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1862年(同治元年 ) ,組成中法混合軍 ,稱常捷軍 ,並擴充中英混合軍,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1864 年 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 。論功 ,封一等恪靖伯 。旋奉命率軍入江西、福建追擊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至 1866 年2月攻滅於廣東嘉應州(今梅縣)。鎮壓太平天國後,倡議減兵並餉,加給練兵 。1865年升任閩浙總督。1866 年上疏奏請設局監造輪船 ,獲准試行,即於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並創辦求是堂藝局(又稱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旋改任陝甘總督 ,推 薦 原 江西巡撫沈葆楨任總理船政大臣。一年後,福州船政局(又稱馬尾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1867年,奉命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率軍入陝西攻剿西捻軍和西北反清回民軍,鎮壓了陝甘回民起義。並助胡雪岩拿到了象徵著慈禧太後近臣的黃馬褂。卻終因胡雪岩滿門抄斬而身敗名裂,也因李鴻章的鎮壓而無能為力。但總的來說,他還是為晚清付出了巨大的貢獻!
⑺ 歷史人物傳記(最好是女性,1000字)
文學家和建築家女性林徽因,是一位美麗而睿智的女性,《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林徽因的傳記,可以看看。
⑻ 歷史人物傳記 關於歷史人物的傳記的論文
林則徐到廣州旅遊時,總忘不了到林則徐的塑像前看一下,只見林則徐一手捋著自己的胡須,一手捏著拳頭,滿臉嚴肅的神情。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林則徐 出生在福建候官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里。父親林賓日,以教讀、講學為生。僅靠父親教私塾的微薄收無法維持生活,於是,母親用手工勞動來分擔家庭的困窘。在科舉時代,林則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仕宦之途發達上升。林則徐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父親的淳淳教導使林則徐的學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此後由於家庭日難,外出當私塾。在十一年(1806年)秋,應房永清之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這里的鴉片煙毒引起他的注意。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招入幕府。他在張幕中獲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禮、樂等知識以及官場經驗,為他日後的「入仕」准備了些必要條件。 當時鴉片問題漸成為政治性爭論問題之一,黃爵滋提出「嚴禁論」,以重治吸食為先。林則徐曾向朝廷上奏,請求嚴禁鴉片。未等皇上批示,就開始在全省厲行禁煙,收繳煙土、煙膏與煙具,並配製「斷癮葯丸」,供人戒煙,成效卓著。隨後又一道奏摺,力陳煙禁特別是杜絕鴉片來源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並針對反對派的駁斥強調說:「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舉棋不定的道光帝認識到嚴禁鴉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於是,被迫接受嚴禁主張,決定禁煙。道光皇帝特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煙。
林則徐在廣州查鴉片的過程中,意識到英國會發動侵略戰爭。為了戰勝敵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經過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變敵人的長處為自己的長處,即魏源歸納闡述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為了了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將英商主辦的《廣州周報》譯成《澳門新聞報》;為了解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又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志》,這是我國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介紹西方地理的書;還翻譯瑞士法學家瓦特爾的《國際法》。其中一條規定:「各國有禁止外國貨物不準進口的權利。」說明中國禁煙完全合乎《國際法》。林則徐敢於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精神,受到人們高度贊揚,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個人。」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光緒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他忍辱負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憂國憂民,並不為個人的坎坷而唏噓,當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勵詩句。這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
林則徐雖然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⑼ 2000字左右的歷史人物傳記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