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abcc歷史成語故事

abcc歷史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1 21:07:07

㈠ 成語故事abcc形式

千里迢迢 情意綿綿 秋波盈盈 秋水盈盈 群雌粥粥 熱汗涔涔 熱氣騰騰 人才濟濟 人海茫茫
人情洶洶 人情洶洶 人心皇皇 人心惶惶 人心洶洶 人言藉藉 人言籍籍 人言鑿鑿 人言嘖嘖
瑞雪霏霏 殺氣騰騰 善誘恂恂 善誘循循 神采奕奕 神彩奕奕 神氣揚揚 生機勃勃 生氣勃勃
聲勢洶洶 十指纖纖 實非易易 豕虱濡濡 是事可可 瘦骨稜稜 瘦骨嶙嶙 書空咄咄 書聲朗朗
書記翩翩 書聲琅琅 碩果累累 思慮營營 死氣沉沉 逃之夭夭 桃之夭夭 綈袍戀戀 天道恢恢

天理昭昭 天網恢恢 天下滔滔 天下匈匈 天下洶洶 天下洶洶 鐵板釘釘 鐵骨錚錚 鐵中錚錚
童山濯濯 萬里迢迢 萬目睽睽 萬眾睢睢 威風凜凜 微波粼粼 溫情脈脈 文武皇皇 文質彬彬
文質斌斌 無所事事 喜氣沖沖 喜氣洋洋 夏屋渠渠 纖腰楚楚 相貌堂堂 想入非非 枵腸轆轆
小時了了 小心翼翼 小言詹詹 心旌搖搖 心事重重 信誓旦旦 興致勃勃 兄弟怡怡 雄心勃勃

羞人答答 血跡斑斑 血淚斑斑 血債累累 壓線年年 言笑晏晏 言之鑿鑿 眼淚汪汪 楊柳依依
遙夜沉沉 窈窕冥冥 野心勃勃 一表堂堂 一貌堂堂 一息奄奄 衣冠楚楚 衣冠濟濟 衣裳楚楚
衣妝楚楚 儀表堂堂 議論紛紛 意氣揚揚 意氣洋洋 英姿勃勃 傭中佼佼 庸中佼佼 庸中皎皎
庸中皦皦 憂心忡忡 憂心悄悄 游刃恢恢 迂腐騰騰 餘音裊裊 餘子碌碌 玉立亭亭 在耳歷歷
長夜漫漫 中情烈烈 中心搖搖 忠心耿耿 螽斯詵詵 眾口嗷嗷 眾口囂囂 眾目睽睽 眾人察察
眾人役役 眾人昭昭

㈡ 與歷史有關的成語故事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㈢ 求20個歷史成語故事,每個100字左右

1、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2、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3、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4、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5、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6、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7、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

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8、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9、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10、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

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11、疑鄰盜斧: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12、不可救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

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13、乘風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14、一衣帶水: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15、專心致志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

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16、杯弓蛇影: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裡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裡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裡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

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裡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17、殃及池魚: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群魚在裡面歡快的游著。突然,城門著了火,一條魚看見了大叫說「不好啦,城門失火了,快跑吧!」

但是其它魚兒都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除了那條魚,其他魚都沒有逃走。這時,人們拿著裝水的東西來池塘取水。過一會兒,火被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幹了,滿池的魚都遭了殃。

18、全無心肝:南朝陳後主陳叔寶在亡國後被俘到長安,隋文帝對他比較優待,不在他面前演奏吳地的樂曲,以防止他聽到後引發亡國之痛,不料,後來看守陳後主的官員報告隋文帝說,陳後主想得一個官號,隋文帝便說:「叔寶全無心肝。」比喻不知羞恥。

19、精忠報國:北州宣帝時御史大夫顏之儀經常苦苦勸:束諫宣帝不要暴政,被宣帝冷落,宣高死後,潮中大臣劉日方、鄭澤造假遺詔讓楊堅做丞相輔助小皇帝治理國家,顏之儀極力反對。誓死要精忠報國,被楊堅貶到西疆當郡守,但是後來楊堅還是表揚了顏之儀的大義。

20、禍從天降:唐懿宗的愛女同昌公主因病醫治無效死亡。他遷怒於醫官,以「用葯無效」的罪名將韓宗召、康仲殷及兩家族人300多人全部投入監獄,宰相兼刑部侍郎劉瞻上書勸諫,認為他們已經盡力,這是禍從天降,懲罰沒有犯罪的人。劉瞻因此被貶為康州刺史。

(3)abcc歷史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其他成語故事:

破天荒

唐朝時期,荊州地區50多年沒有舉人到京城應考中過進士,因此被稱為「天荒」,直到唐宣宗時期,有一個荊州舉人劉蛻中了進士,破了天荒。荊州魏國公崔鉉特地獎勵他70萬錢。劉蛻不受並回信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

眼中釘

五代時期,後唐效節指揮使趙在禮起兵反後唐庄宗,擁立明宗,被任命為義成軍節度使,他濫用職權,欺壓民眾,經常搜刮民脂民膏。他率軍去攻打當時人們認為是眼中之釘的契丹,下令宋州百姓每人交1000錢的「拔釘費」,違者處死。

佼佼者

東漢初年,赤眉軍首領樊崇得知光武帝劉秀不殺降將的消息後,就率領傀儡皇帝劉盆子及丞相徐宣等30多萬人前來投降,劉秀寬待他們,賞給他們飯菜吃,問他們是否真心投降,徐宣等表示真心歸順,劉秀認為他們是鐵中之鋼、人中佼佼者。

賤骨頭

賈璉私自娶了尤二姐,王熙鳳將她接回榮國府,正准備想辦法來算計尤二姐時,賈赦將身邊丫頭秋桐賞給賈璉為妾。這秋桐眼中容不下尤二姐,到賈母那裡告狀,賈母沒有核實就感慨說:「鳳丫頭倒好意待他,他倒這樣爭鋒吃醋的。可是個賤骨頭。」

東道主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重回國執政,為報復鄭國與秦國聯合出兵伐鄭。鄭文公派燭之武去勸秦穆公退兵,說鄭國與秦國不相連,讓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道主去對付晉國,牽制晉國對秦國有好處。秦穆公認為有道理就立即撤軍。

㈣ 三十個成語故事要有歷史背景歷史故事

月懷一雞
孟子善於運用比喻來說明自己的主張.孟子說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問題,並不是他能不能做.齊宣王問:「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麼區別?」孟子說:「挾著太山跨越北海,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為長輩折條樹枝,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不願意做,不是做不到啊!治理國家沒有挾太山超北海那樣難,只是折條樹枝那樣簡單.贍養我的父母,從而贍養別人的父母,愛護我的孩子,從而愛護別人的孩子,那麼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麼容易……」
宋國大夫戴盈之決定減免百姓的部分捐稅,但又說:「今年年內還辦不到,請讓我先稍微減一些,等到明年再徹底實行,怎麼樣?」 孟子說:「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一隻雞,有人勸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他便說:『好吧,我知道這不好了.這樣吧,請允許我少偷一點,原來每天偷一隻,以後改為每月偷一隻,到了明年,我就徹底洗手不幹了』—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合 於道義,就應該趕快停止,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
「月懷一雞」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出自《孟子》)
月懷一雞的意思是:「月懷一雞」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查看哀鴻遍野的成語解釋
解釋:
比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游離失所的災民.哀鴻:哀鳴的大雁.
《詩經·小雅》中有一篇題為《鴻雁》的詩.其中有兩句是:「鴻雁於飛,哀嗚嗷嗷.」
它的意思是說:鴻雁找不到安棲的地方,沒有目的地飛著,悲哀地叫著.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凄慘景象.
由於這兩句詩,後來人們就把不得安居的難民叫作「哀鴻」;形容受難的人民極多,幾乎到處都有,就說是「哀鴻遍野」或「遍地哀鴻」.
原詩中「哀嗚嗷嗷」的「嗷嗷」兩字,後來還常常用來形容啼飢叫餓的嘈雜之聲,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給點吃的)」.
查看愛屋及烏的成語解釋
解釋:
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關心到跟他有關系的人或物.
傳說,殷商末代的商紂王是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的昏君(參看《助紂為虐》).「西伯」(西部諸侯之長)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因為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辦法才得以出獄.當時,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後,下決心要推翻商朝的統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又兼並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接著,又將都城東遷至豐邑(今陝西省戶縣附近),准備向東進軍.可是,遷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繼續擔任軍師.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異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兩個得力助手.同時,武王還得到了其他幾個諸侯的擁護.於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紂.大軍在孟津(今河南孟縣之南的一個黃河渡口)渡過黃河,向東北挺進,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因為商紂王已失盡人心,軍隊也多不願為他送命,於是逃的逃、降的降,起義的起義,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紂王自殺,商朝就此滅亡.以後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稱為周朝.
當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對於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穩定下來,武王心裡還沒有譜,因此有些擔憂.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漢朝人劉向編撰的《說苑·貴法》里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咸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 大意是說: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原文中所謂「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隸主貴族的管家之類.(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漢朝人伏勝編撰的《尚書大傳·大戰》里也有類似的記載:「紂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
這段記載,與《說苑》所載內容相仿.不過「余胥」一詞寫作「胥余」,兩者的含意也不一樣.「胥余」已不屬胥史等級,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隸或刑徒了.例如商紂王時的「太師」箕子,因對紂王不滿,被囚禁而裝瘋,甘當奴隸,所以《莊子》稱他為「胥余」.
此外,《韓詩外傳》、《六韜逸文》也都有關於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談話的記載,內容基本相同.由於這個傳說,就產生了「愛屋及烏」這句成語.
我國自古流傳一種迷信習俗,以為烏鴉是「不祥之鳥」,它落到誰家的屋上,誰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國最古的一部詩歌集《詩經》的《小雅》部分,題為《正月》的一首詩里,就有「瞻烏爰止,於誰之家」.可見古人多厭惡烏鴉,而絕少有人愛它的.所謂「愛屋及烏」,是說:由於愛那個人,因而連他家屋上的烏鴉都不以為不祥,不覺得討厭了.這句成語,一向被人們用作推愛的比喻.因為深愛某人,從而連帶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或其他東西,就叫做「愛屋及烏」,或稱這樣的推愛為「屋烏之愛」.
唐代詩人杜甫在《奉贈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詩中,開頭兩句是:「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宋朝人周敦頤的《濂溪詩》中有:「怒移水中蟹,愛及屋上烏」.宋朝人陳師道的《簡李伯益》詩中也有「時清視我門前雀,人好看君屋上烏.」都是用的「愛屋及烏」這個成語典故[人氣:1115]
查看安步當車的成語解釋
出處《戰國策·齊策四》
曰:「蜀願得歸,晚食為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 正以自虞.」
釋義 表示慢慢地走,當作坐車
故事 戰國時,齊國有位高士,名叫顏蜀.齊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進宮來.顏蜀隨隨便便地走進宮內,來到殿前的階梯處,見宣王正 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行進.宣王見了很奇怪,就呼喚說: 「顏蜀,走過來!」 不料顏蜀還是一步不動,呼喚宣王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的大臣見顏蜀目無君主口出狂言,都 說:「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也叫大王過來, 怎麼行呢?」 顏蜀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 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勢,還不如讓大 玉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惱怒他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蜀不假思索他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並不尊貴!」 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蜀神色自若他說:「當然有.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 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 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 他為萬戶侯,賞金干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 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齊宣王無言以對,滿臉不高興.大臣們忙來解圍:「顏蜀,過來! 顏蜀,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一千輛戰本)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你們士人大 卑鄙了!」 顏蜀駁斥道:「你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 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 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宣王聽到這里,才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 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後您 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必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 個個會衣著華麗.」 顏蜀卻辭謝說:「玉,原來產於山中,如果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 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 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 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願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 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平 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 是您大王,而盡忠宣言的是我顏蜀.」 顏蜀說罷,向宣王拜了兩拜,就告辭前去.
查看安居樂業的成語解釋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鬍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查看安然無恙的成語解釋
解釋:
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捨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裡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㈤ 有關歷史的成語故事

<<拔苗助長>>:戰國時候,宋國有個農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後,他希望它很快長高。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裡非常著急。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艷陽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後,他很得意地對家裡人說:「累死我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長:原作「揠苗助長」,後作「拔苗助長」。

評點:
此則寓言從反面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能是好心辦壞事
破釜沉舟
視頻:破釜沉舟
典 故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題 名: 破釜沉舟
所屬朝代: 秦代
拼 音: pò fǔ chén zhōu

出 處

《史記·卷七》:「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解 釋

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相關例句

只要我們有~的決心,就能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㈥ aabcabccaabb的歷史典故的成語

咄咄逼人

ō

rén]
咄咄:使人驚奇的聲音。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使人難堪。也內指形勢發展容迅速,給人壓力。


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說「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大家說的高興時,忽然旁邊一位參軍插嘴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由於當時在場的殷仲堪正好是瞎了一隻眼睛的,聽了此話自覺難堪,但又不便當眾發怒,只好說了一句語雙關的話聊做解嘲:「呦,真是咄咄逼人呀。」
言之鑿鑿
【拼音】:
yán
zhī
zuò
zuò
【解釋】:
鑿鑿:確實。形容說得非常確實。
【出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段氏》:「言之鑿鑿,確可信據。」
勤勤懇懇
[qín
qín
kěn
kěn]
形容勤勞踏實。也形容勤懇的樣子。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曩者辱賜書,教以順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

㈦ 有關古代歷史的成語故事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㈧ 關於歷史的成語故事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回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答,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㈨ 有關歷史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1、一葉障目

楚地有一個人,家境貧寒,窮困潦倒。他讀了《淮南子》,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在捕蟬時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其它小昆蟲就看不見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樹葉)就能用它隱藏自己的身體。

他十分高興,於是跑到一棵樹下抬頭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蟬時用來遮蔽自己的樹葉。偶然發現了,就伸手摘下來。不料失手,那片樹葉竟飄落地下。樹下原本就有落葉,(混在一起)再也無法辨認。

於是,他索性將落葉全部掃起,收了足足有幾斗回家。 抱回家後,他一片一片地輪番拿樹葉來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妻子:「你還能看見我嗎?」開始,妻子一直說:「能看見。」後來,折騰了一整天,妻子於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煩,便騙他說:「看不見了!」

這人一聽心裡暗暗大喜,急忙將選出的樹葉揣在懷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鬧市,他舉著樹葉,旁若無人,當面拿別人的東西。

結果被官府差吏當場抓住,押送縣衙。縣官審問他的時候,他老老實實地敘述了事情的始末。 縣官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知道他是個書獃子,訓斥了一頓就把他釋放了,並沒有懲治他。

2、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

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3、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4、盲人摸象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

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 ,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會 ,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

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

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5、掩耳盜鈴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

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鍾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

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

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閱讀全文

與abcc歷史成語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