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有哪些成王敗寇的例子
劉邦和項羽當年可都是反抗秦朝暴政的起義軍,他們各自帶一支軍隊,本來劉邦的兵力不如項羽,可劉邦先攻入咸陽,這讓項羽勃然大怒,聽了范增的建議要設鴻門宴殺劉邦,奈何劉邦身邊既有謀士武將,又買通項羽身邊的項伯,總算死裡逃生,對項羽來說,這么好的機會沒殺掉劉邦,等於是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啊,後來等到劉邦日益壯大,不懼怕項羽,最後逼得項羽烏江邊自刎。可憐項羽壯志未酬,讓一個地痞流氓得了天下,真可謂是成王敗寇啊。
Ⅱ 劉邦與項羽的故事(詳細一點,除鴻門宴)
四面楚歌的故事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一個人做事碰到很大的困難,周圍的情勢似乎都在預言這個人的失敗時,在漢語里就用「四面楚歌」來形容。
公元前202年,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誕生了。如今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陝西的秦始皇兵馬俑就是這個王朝留下的遺跡。另一處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也是在秦王朝初具規模的。
由於秦朝統治者好大喜功,特別是秦始皇為自己修建豪華的皇宮和陵墓,宮廷的花銷巨大,因此對百姓的剝削十分殘酷,不斷激起人民起義。結果,在15年後,秦朝就被推翻了。秦王朝滅亡後,有兩支勢力爭奪新的國家統治權,一支由項羽率領,一支是由劉邦率領。
項羽是來自楚地的一名將軍,性格剛烈、高傲,英勇善戰。劉邦在秦朝被消滅前是一名低級官僚,性格有些狡詐,但是很會用人。在反對秦王朝的戰爭中,兩人曾結為兄弟,互相聲援。秦朝一滅亡,兩人就反目了。
最初項羽占絕對優勢。他自封為「西楚霸王」,相當於皇帝,封劉邦為「漢王」,只相當於諸侯王。劉邦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表面上承認項羽的統治地位,暗裡地招攬人才,發展軍隊。漸漸地,劉邦與項羽勢均力敵了。
項羽與劉邦的戰爭打了好幾年,歷史上稱為「楚漢之爭」。有一次項羽把劉邦打得大敗,並且俘虜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項羽以劉父作人質,要求劉邦投降,威脅劉邦若不投降,就把他的父親殺了燒湯喝。不料劉邦竟對項羽說:「我們在抗秦時是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拿『我們的父親』做湯喝,一定不要忘了分一杯給我。」項羽無奈,只好把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送回去。
劉邦和項羽的生死決戰發生在一個叫垓下的地方(在今安徽境內)。在經過激烈的交戰後,劉邦的軍隊包圍了項羽和他的軍隊。項羽雖已處於劣勢,但也還有十萬軍隊,劉邦並不能一下把項羽消滅。
一天夜裡,被包圍的項羽和他的士兵聽見四周響起熟悉的歌聲。仔細一聽,原來是自己家鄉楚地的民歌。歌聲是從劉邦的軍營里傳來的。項羽和他的士兵非常吃驚,以為劉邦早已攻下他們的家鄉,抓來了許多家鄉的親人當俘虜,而這熟悉的歌聲也引起了士兵們的思鄉之情。一時項羽軍中軍心大亂,士兵們紛紛趁夜 色逃亡,十萬人逃得只剩下幾百人。
原來,這是劉邦使用的計謀。他組織自己軍隊的士兵唱那些感傷的楚地民歌,正是為了擾亂項羽軍隊的穩定。
垓下之戰最終是劉邦取勝,項羽被迫自殺。後來,劉邦建立了漢王朝。漢王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在經濟、文化方面都為世界矚目。
Ⅲ 成王敗寇的典故
三國里的!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簡單的說就是:這個人要是幹事情成功了,那他就是個英雄人物,如果不成功的話就是一個廢物。
貶義成分居多。
現在常用來形容勢力看人的社會。
故事
生逢亂世,揭竿而起,生死相拼,誰為王?
宴席雅斗,無賴俗爭,兵戎相見,誰為寇?
一位是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驍勇善戰的名門之後;一位是不事生產,不學無術,好酒貪色的鄉間小吏。
倘若要投注的話,我們必以為前者為王。然而,誰會料到落得眾叛親離,身首異處的恰是前者,而終成一代開國之君的卻是後者呢?
項羽與劉邦,這兩個戲劇式的角色,值得我們細細剖析。
我以為,項羽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英勇善戰,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屢立戰功。此外,直爽闊豪的項羽敬愛和尊重部下,他甚至能為士兵吸瘡療毒。如此,優秀的軍事家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我想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項羽剛愎自用。要知道,戰爭是一種群體力量的較量,它需要勇敢,更需要智慧。垂死時刻也不忘向部下誇示勇敢的項羽,正因不納范增之言,放虎歸山,最終四面楚歌;正因為剛愎自用,不聯盟韓信,結果腹背受敵,釀成一個英雄的悲劇。此外,項羽沒有超凡的政治頭腦。稱王易,守國難。俗語有雲: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項羽殺子嬰焚秦宮,坑降卒毀協議,殺義帝背合約。如此,能得民心所向嗎? 再看看由井底之蛙成為一國國君的劉邦,他善於用人。他總結項羽失敗的原因時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輸糧草,保供給,治國安民,我不如蕭何;親臨前線,揮兵殺敵,我不如韓信。他們三人都是當世不可多得的豪傑,我雖然在某些方面比不上他們,但我卻能重用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所以,我才戰勝項羽得到天下。如此,重用能人的人,能不成功嗎?此外,劉邦還採用平民化政策,廣施福利,收攏民心。
因此,從用人與治國方面看,項羽是遠遠遜色於劉邦的。但從用情方面看,項羽是強於劉邦的。單看,項羽與虞姬忠貞不渝,生死與共的愛情,就能感受到項羽是個至情的好男人。再者,從項羽寧可烏江自刎,也不願獨自偷生,就可看出他是個至義的好漢。而劉邦呢?雖然,他與他的丑妻子相儒與沫,但我想,以他貪色的本性,是不可能只鍾情於一個女人的,所以他不可能與愛人生死與共。由此,我更欣賞項羽的品格。
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項羽的無奈,項羽的失敗,項羽的死,留給了後人無盡的想像。
Ⅳ 劉邦與項羽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劉邦和項羽的故事——霸王舉鼎
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涌,24歲的項羽和叔父項梁在江南起兵。為了擴大力量,項梁派項羽去聯絡桓楚一起反秦。桓楚趾高氣揚地說:"你能敵萬人,我們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舉得起嗎?"項羽先讓桓楚手下4名健壯的大漢一起舉鼎,然而大鼎卻像生了根似的絲毫未動。然後,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運起力氣大喝一聲"起"!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舉起,而且三起三落。於是,桓楚滿口答應,合兵從羽起義。
劉邦和項羽的故事——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遊經過會稽(今江蘇蘇州),項羽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劉邦和項羽的故事——先發制人
陳勝起義後,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於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見項羽時說:"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於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劉邦和項羽的故事
劉邦和項羽的故事——破釜沉舟,以一當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巨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 十"。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逼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劉邦和項羽的故事——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漢高祖。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漢高祖,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庄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漢高祖。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漢高祖借機脫離險境。
劉邦和項羽的故事——沐猴而冠
滅秦之後,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綾走路,沒有人知道"為借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項羽聞聽此言,就殺了說這話的人。
劉邦和項羽的故事——四面楚歌
因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謀臣和百姓的支持,項羽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漢高祖軍隊圍得水泄不通。夜間軍營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見大勢已去,率眾殺出重圍,逃至烏江邊,因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劉邦和項羽的故事——烏江自刎
西楚霸王項羽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Ⅳ 劉邦與項羽的歷史故事
項羽驍勇善戰,為何最後輸給了屢戰屢敗的劉邦?若論中國真實歷史上的猛將,項羽絕對能名列前茅,動不動就手刃百人的事情,實在是太恐怖了,在太史公司馬遷的認知里,也就只有戰神蚩尤才有這本事吧。然而,項羽這么能打,最後還是在垓下一敗塗地,敗給了漢高祖劉邦。為什麼?其實這並不奇怪,正因為項羽太能打,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所擊者服,所擋者破,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所以他並不會把別人放在眼裡,劉邦也好,韓信也罷,在他項羽眼裡,就是垃圾。
至於韓信,就不用細說了吧。一生未有敗仗,垓下對壘項羽,項羽也只能在四面楚歌聲中逃之夭夭。而英布,在劉邦晚年造劉邦的反,直接侵吞了劉邦叔伯兄弟劉賈的荊國,逼劉邦四弟劉交戰略撤退,無奈和,劉邦親征英布,劉邦的長子劉肥也率十二萬齊軍前來助陣,才使劉邦穩住基本盤。這個早年破秦的先鋒,雖然能力不如劉邦、韓信和彭越,但也絕非善茬。這么些人一起搞項羽,項羽焉能不敗?
Ⅵ 一些劉邦和項羽的歷史故事、事件
劉邦和項羽
陳勝、吳廣發動農民起義以後,各地的百姓紛紛殺了官吏,響應起義。沒有多久,農民起義的風暴席捲了大半個中國。
陳勝派兵遣將分頭去接應各地起義,他們節節勝利,佔領了大批地方。但是因為戰線長,號令不統一,有的地方被六國舊貴族佔了去。起義不到三個月,趙、齊、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
陳勝派出周文率領的起義軍向西進攻,很快攻進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逼近秦朝都城咸陽。秦二世驚慌失措,趕快派大將章邯(音hán)把在驪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隸放了出來,編成一支軍隊,向起義軍反撲。原來的六國貴族各自占據自己的地盤,誰也不去支援起義軍。周文的起義軍孤軍作戰,終於失敗。吳廣在滎陽被部下殺死。起義後的第六個月,陳勝在撤退的路上被叛徒殺害了。
陳勝、吳廣雖然死了,可是由他們點燃起來的反抗秦朝的那把火正在到處燃燒。在南方的會稽郡(治所在今江蘇蘇州)。
聲勢更大。
在會稽郡起兵的是項梁和他的侄兒項羽。項梁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楚國被奏國大將王翦攻滅的時候,項燕兵敗自殺。項梁老想恢復楚國。他的侄兒項羽身材魁梧,又挺聰明,項梁親自教他念書識字。可是項羽才學了幾天,就不願學下去。項梁又教他學劍,項羽學了一陣子,也扔下了。
項梁很生氣,可項羽滿不在乎地說:「念書識字有什麼用處?學會了,不過記記自己的名字;劍學好了,也只能跟幾個人對殺,沒什麼了不起。要學,就要學打大仗的本領。」
項梁聽他的口氣不小,就把祖傳的兵書拿出來,給他學。項羽一聽就懂,可是略略懂得個大意,又不肯深入鑽下去了。項梁本是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因為跟人結了冤讎,避到會稽郡吳中來。吳中的年青人見他能文能武,都很佩服他,把他當老大哥看待。項梁也教他們學兵法,練本領。
這回兒,他們聽到陳勝起義,覺得是個好機會,就殺了會稽郡守,佔領了會稽郡。不到幾天,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隊伍。因為這支隊伍里大都是當地的青年,所以稱為「子弟兵」。
項梁、項羽帶著八千子弟兵渡過江,很快打下了廣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市),接著又渡過淮河,繼續進軍。一路上又有各地方的起義隊伍來投奔項梁,和他們聯合起來。
第二年,有一支一百多人的隊伍,由劉邦帶領,來投靠項梁。
劉邦本來是沛縣(今江蘇沛縣)人,在秦朝統治下,做過一名亭長(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長是管理十里以內的小官)。
有一次,上司要他押送一批民夫到驪山去做苦工。他們一天天趕路,每天總有幾個民夫開小差逃走,劉邦要管也管不住。但是這樣下去,到了驪山也不好交差。
有一天,他和民夫們一起坐在地上休息。他對大家說:「你們到驪山去做苦工,不是累死也是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鄉。我現在把你們放了,你們自己去找活路吧!」
民夫們感激得直流眼淚,說:「那您怎麼辦呢?」
劉邦說:「反正我也不能回去,逃到哪兒是哪兒。」
當時,就有十幾個民夫情願跟著他一起找活路。劉邦同十幾個民夫逃到芒碭(音máng dàng)山躲了起來。過了幾天,聚集了一百多人。
沛縣縣里的文書蕭何和監獄官曹參(音shēn)知道劉邦是個好漢,很同情他,暗暗地跟他們來往。
趕到陳勝打下了陳縣,蕭何和沛縣城裡的百姓殺了縣官,派人到芒碭山把劉邦接了回來,請他當沛縣的首領。大家稱他沛公。
劉邦在沛縣起兵以後,又招集了兩三千人,攻佔了自己的家鄉豐鄉。
接著他帶了一部分隊伍攻打別的縣城,不料留在豐鄉的部下叛變。劉邦得到這個消息,要回去攻打豐鄉,可是自己的兵力不足,只好往別處去借兵。
他到了留城(今江蘇沛縣東南),正好張良也帶著一百多人想投奔起義軍。兩人遇在一起,很談得來。他們一商量,覺得附近的起義隊伍中,只有項梁聲勢最大,決定去投奔項梁。
項梁見劉邦也是一個人才,就撥給他人馬,幫助他收回豐鄉。從此,劉邦、張良都成了項梁的部下。
陳勝、吳廣等主要起義領袖死了以後,由於各地起義的領導權都落在舊六國貴族手裡,彼此爭奪地盤,鬧得四分五裂。秦國的大將章邯、李由,想趁機會把起義軍一個個擊破。
在這個緊要關頭,項梁在薛城召開了會議,決心把起義軍整頓一下。為了擴大號召,項梁聽了謀士范增的意見,把流落在民間的楚懷王的孫子(名叫心)找了來,立為楚王。因為楚國人對當年楚懷王受騙死在秦國,一直為他抱不平。為了提高號召力,大家把他的孫子仍稱作楚懷王。
Ⅶ 求一個說明成王敗寇的例子(歷史)
劉邦從小混復混起家坐上皇帝制寶座,歷史就把他尊為漢高祖
項羽楚漢之爭失敗,歷史就把他定位成失敗者
王莽建立新朝被東漢滅,歷史上就把他定位為寇
成吉思汗建立元朝,歷史上就把他定位為王
等等等等
所以說歷史都是勝利者編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