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固縣鎮的歷史名人
固縣鎮人才輩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三國時的魏延、晉時的張昌和南北朝時的張惠紹。
三國名將魏延,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234年),字文長,三國義陽人」。其少時「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為牙門將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劉備為漢中王,提拔魏延為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後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223年)封都亭侯。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是年大破魏軍費瑤、郭淮部,升任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封南鄭候。其人善養士卒,勇猛過人,胸懷韜略,智計非凡,為蜀漢立國創下了汗馬功勞。但其計謀為「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所不取。在諸葛亮死後,因與楊儀不和,被害,「遂夷延三族」。因魏延在當朝被定性為判臣。加之陳壽所著《三國志·魏延傳》中指出:「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使其在後世歷史上成為一個有爭議的人物。故其後人不敢為其立碑續傳。為其身後留下了千古之謎。但根據後人考證,固縣鎮(當時為義陽縣)的魏家小河即為其故里,現在桐柏縣以東,信陽市以西,湖北省隨州市以北的方圓百里內僅有固縣的魏崗和魏家小河是以魏姓命名的村莊。村莊內留有魏家祠堂遺址和栓馬樁等遺跡。且有大量民間傳說可考。
張昌(?——304年),西晉義陽人,是晉末起義將領。其人武功過人,好論攻戰,曾任平氏縣吏之職。西晉末年,皇室腐敗,各地接連爆發起義。晉惠帝太安元年(302年),張昌潛往外地,詐稱受命於朝廷,招兵買馬,聚起千人,屯集於江夏郡安陸縣古崖山中。太安二年(303年),張昌以「當有聖人出為民主」為由率2萬人公開舉旗造反,攻佔江夏郡,並與山都縣(令湖北省谷城縣東南)吏丘沈合作,丘沈更名為劉尼,詐稱漢室後裔,自稱天子,張昌任相國。設置百官,修造宮殿,並編制竹鳥,飾以五彩,放置食物以引誘鳥聚集,以應鳳凰來朝吉兆。建之神鳳、郊祀、服色皆仿漢制,江夏,義陽一帶從者如流。據《晉書·張昌傳》記載:「旬月之間,眾至三萬」。奪取郡縣勢如破竹。《資治通鑒·晉紀》中也記有「荊、江、徐、楊、豫五州之境,多為昌所據」。勢力波及今豫、鄂、湘、贛、閩、浙、蘇7省。給西晉王朝以沉重打擊。同年秋,張昌被西晉刺史劉弘大軍圍攻,終因寡不敵眾而潰敗,南逃至今湖南嶽陽一帶。次年被捉殺害。
張惠紹(456—519年),字德繼,南北朝義陽人,南齊明帝時為直閣,後出竟陵橫桑戌主。南齊永元(499—500年)年間母喪歸鄉,聞梁高祖蕭衍起兵,遂投奔,為中兵參軍,加寧朔將軍、軍主。後累有戰功,遷輔國將軍等職,封石陽縣候,邑500戶。又歷遷驍騎將軍,太子右衛率,增邑200戶。梁天監四年(505年)率部北伐,破北魏宿預,生俘城主。六年大敗魏軍於鍾離,增邑300戶,任左驍騎將軍,出為持節、都督北兗州諸軍事、冠軍將軍、北兗州刺史。後招降北魏宿預、淮陽二城,進號智武將軍,增邑200戶,入為衛尉卿、遷右衛將軍,出為持節、都督司州諸軍事、信威將軍、司州刺史,領安陸太守。天監十八年(519年)卒,梁高祖「惻愴於懷」下詔贈護軍將軍,給鼓吹一部,布100匹,蠟200斤,賜謚號忠。
Ⅱ 河南浚縣新鎮鎮官莊村關於蔣家三大院的歷史
你可以翻翻縣志看。不過縣志這東西不好找
Ⅲ 鶴壁歷史上都出過什麼名人
鬼穀子,名王蟬。春秋戰國時期人,祖籍朝歌(今淇縣)城南。 在鶴壁專雲夢山水簾洞隱居講屬學,創建中國第一座軍校「戰國軍庠」,在此培養出的學生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毛遂。
箕子,名胥余,因封於箕(山西太谷東北),爵號為子,故稱箕子,為殷商貴族。周武王把朝鮮封於箕子,但箕子忠於商,拒不稱臣。著有《麥秀歌》。今朝鮮首都平壤有箕子陵。
荊軻,戰國末期衛國人(今淇縣)。因刺殺秦王於公元前227年被肢解。
子貢,孔子第一高徒,曾任春秋魯國、衛國兩國之相,是孔門十二哲、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稱其為「瑚璉之器」。因善於經商,被後世尊為「儒商始祖」。
王越(1423—1498)明代將領,字世昌,大名府浚縣人。景泰二年進士。負責大同及延綏甘寧軍務,三次率領中國軍隊出塞擊敗韃靼人,收河套地(今內蒙古)並入中國版圖,以功封威寧伯。
Ⅳ 田二河鎮的歷史名人
●鄒燮斌 (1881~1934),字理丞,田二河炒米灣人。1905年入湖北陸軍特別學校,與何自新等聯系軍、學各界,協助劉靜庵組織日知會。1925年任湖北督軍公署參謀處長兼駐湘鄂軍第三混成旅第三團團長。軍隊組建無線電教練所,鄒任所長和航空處處長。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參謀處少將處長,奉命西征。1927年赴北平任陸軍大學籌備委員兼兵學教官,後任該校教務主任。1932年隨校遷南京,專理教務。1934年逝世。 ●匡厚生(1873~1957),譜名裕趾,學名熙民,田二河街道人。匡自幼聰穎,18歲中秀才。1904年東渡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與三弟匡子楨常往訪孫中山,後加入同盟會。1912年,南北議和,任北平《邊事日報》主筆。旋因反袁,報館被封,改任《共和新報》主編。1915年投滇軍第八軍軍長葉荃,被聘為顧問,在北伐、護國、護法戰爭中,轉戰川、甘、陝、豫四省。1926年,任革命軍第十軍政治部主任,協助軍長楊虎城鎮守西安。1936年,應楊虎城之聘,任陝西省政府顧問,參與謀劃「西安事變」。楊被迫下野後,匡亦辭顧問職,去西北農學院任教。建國後,匡繼續任教西北農學院。1957年12月31日病逝,享年84歲,安葬於陝西省武功縣西北農學院之公墓。●匡子楨(1875~1960),譜名裕祥,外號伏櫪生,匡厚生之三弟,田二河街道人,清末秀才。1904年與兄厚生同渡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加入同盟會。學成回國後,從事教育、報紙、法律等工作,輾轉全國各地。匡一生正直愛國,擁護共產黨(其子匡友之、女匡杏雲為中共黨員)。抗日時期,歷任中共領導下的漢川縣憲政促進會主席,天漢縣參議會議員,鄂豫邊區人民代表。建國後任田二河中心小學校長和縣人民代表。曾翻譯出版《日本憲法》、《日本行政法》、《日本警察法》。其著作已發表的有《中國歷代開疆人物傳》、《邊笳集》、《延安廳鎖記》、《煙台筆記》和《汨羅江航行記》等;尚未發表的有《祥光私塾文稿百篇》。1960年在田二河病逝。●馮亞佛(1876~1958),名鎮東,字亞甫,田二河軍田嘴人。1902年東渡日本留學,結識黃興,投身反清斗爭。1905年參加同盟會,武昌起義後,任都督府秘書。1917年任廣州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府秘書,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四字相贈。後任許崇智粵軍總司令部秘書長,福建仙游縣知事,廣東討逆軍總司令部秘書長。1927年,馮隱居南京,醉心佛學,自號「亞佛」,種花作詩,有《證果園詩集》。抗日戰爭爆發,遷居武昌,後輾轉至重慶,生活至為困苦。抗戰勝利後回武昌。1946年當選為漢川縣參議會議長,時楊干任縣長,顢頇不法,草菅人命,馮領銜上告,楊被撤換。建國後,曾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1958年病逝。●向岩 (1872~1959),亦名壽蔭,字少倩,田二河垸子台人。1905年東渡日本,入東京陸軍東斌學校,次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武昌首義,即在川南宣布起義,並以一支隊長兼川南宜撫使名義,發布《渝巴蜀檄》,以分化川南清廷官吏。1912年任鄂軍第八師參謀長。1912年12月,以「神州大布衣」之名發表《自請為公僕之通告書》,毛遂自薦,要求擔任民國大總統。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1922年後,任廣州大元帥大本營將校團副團長,旋改任北伐軍第五路司令。1923年隨許崇智軍入福建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指揮部參謀長。1943年任豫鄂邊區行政公署專員。向為人「無疾言厲色,溫厚可親」,在湖北人士中,有「向菩薩」之稱。向晚年信佛,愛吟詩。向的文學素養很好,擅長古文,善於寫詩,有不少作品發表。建國後,向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湖北省政協特邀委員。曾當選湖北省第一、第二屆人大代表。1959年1月16日在武昌病逝,葬於田二河垸子台。●匡友之(1900~1949),又名遠東,田二河街道人。幼時在私塾讀書十年。1925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為田二河早期共產黨員之一),在當地組織農民運動。1926年10月入武漢工人講習所學習。翌年春,任漢川商民部長、經委主任、田二河區黨部負責人,倡修天脈公路,改善水利設施,發展小工商業。1936年參與「西安事變」。抗日戰爭時期,匡在陝西負責軍火運輸及地下交通站的工作。1949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事委員會專員。同年6月,匡攜妻(徐靜珍)、女從中共河南省委駐地開封返回西安途中,因叛徒出賣,夫妻二人被國民黨匪徒薛謀廷活埋於河南省靈寶縣南安頭村。臨刑前,匡慷慨激昂,誓死如歸,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英勇就義。 建國後,靈寶縣政府在革命烈士陵園為匡友之樹碑立傳。1984年7月,國家民政部給匡友之及其夫人徐靜珍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匡遠鵬(1906~1970),原名筱均。田二河街道人。1921年入武昌鄭州中學學習。1925年回原籍經營「匡聚茂」中葯店。翌年初加入中國國民黨,夏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中共湖北省委、漢口市委舉辦的工人運動講習所學習。1927年國共分裂,與兩黨均脫離組織關系。 1939年春,徒步到延安,經董必武介紹進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1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解放區葯廠、衛生廠任車間主任、科長、廠長、政治委員和葯材庄經理等職。1948年以後,歷任東北衛生部、文委、工程管理總局副處長、處長等職。建國後,留遼寧省衛生廳工作。1957年2月,任遼寧省衛生廳副廳長。10月被錯劃為「右派分子」開除黨籍,1959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任遼寧省葯材站副經理,1970年1月病逝。1979年2月,中共遼寧省委作出決定,恢復其黨籍和政治名譽。同年4月,在沈陽舉行了骨灰安放儀式。
●胡宗城(1890~1923),字星階,號考二,田二河胡向灣人。胡天資聰明,幼入縣城高等小學,與革命志士梁鍾漢相識,受其影響,秘密參加同盟會。1911年武昌起義時,勇敢作戰,累建戰功,受到軍政府嘉獎。1912年,入保定軍官學校第四期步科學習。隨向岩、匡厚生、鄢伯平等去雲南,參加護法戰爭,在靖國軍第一軍任參謀科長,轉戰到甘肅、陝西。1923年春入川,在重慶與四川革命黨人會商,決定將四川軍閥楊森逐出四川,在川東建立革命根據地,胡被推選為討逆軍梯團長兼前敵總指揮,從重慶出發,沿江而下,攻打萬縣。當時正值雨季,胡親臨前線陣地指揮,苦戰一周不下。後因援軍不繼,彈盡糧絕,不幸陣亡,時年33歲。 胡犧牲後,廣東革命政府追授其為陸軍少將軍銜,川、滇、桂、粵等省軍政界紛紛來唁電、唁函、幛挽等悼念。1926年,武漢革命政府通令褒獎,追認為烈士,並在田二河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胡宗堃(1896~1928),號樹生,字厚甫。出生於田二河胡向灣一個世代耕讀的家庭。1923年胞兄胡宗城為革命犧牲,胡立志繼承胞兄遺志,努力學習。翌年,拜田二河進步人士匡子楨為師,在革命思想熏陶下,革命信念更堅。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討伐逆軍陳炯明及平定廣州反動商團等戰斗。1926年10月,黃埔軍校畢業後,任省港罷工委員會工人糾察隊指導員,駐防虎門。1927年春,調黃埔同學會宣傳部工作。「四一二」政變後.被捕入獄,經黨組織多方營救無效,於1928年4月在廣州「南石頭懲戒場」遇難,葬於紅花崗烈士陵園。●李鐵根(1893~1983),原姓向,名向伯虎、向滸(向岩長子),田二河垸子台人。1923年在上海大學半工半讀,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轉為中共黨員,參加國民革命軍。1926年入黃埔軍校學習,畢業後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排長,參加北伐。1927年任中共中央直屬秘書、軍事教導大隊中隊長,參加了南昌起義。年底,受黨中央派遣,隨劉伯承、吳玉章、粟裕等赴蘇聯學習,1955年回國,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教學之餘,作詩配畫。僅1975年就有170多首(幅)。逝世後的次年,《美術研究》雜志發表其遺作《繪制油畫技術》並加按語,高度評價。
●陳銳夫 (1910~1940),又名發,田二河街道人。1931年逃水荒至漢口,靠擺油鹽小攤維持生計。抗日戰爭前夕,被推選為田二河商會會長。1940年被天漢縣抗日民主政府任命為田二河商救會主席。是年鄂豫邊區黨委派陶鑄到延安出席黨的重要會議,計劃途經田二河、沙市到重慶,然後轉赴延安。陳以商救會名義,組織全鎮商戶聯名保釋童世光。1940年9月13日,因劣紳告發,被國民黨軍128師古鼎新部拘捕。受審時,陳義正辭嚴,憤怒踢翻審判桌。次日晨被殺害於天門干驛附近的胡家月子河邊,時年30歲。1975年,漢川縣革命委員會根據陳銳夫對革命的貢獻和護送陶鑄同志的事跡,申報湖北省民政局批准其為革命烈士。
●林雄成(1870~1979),亦名占雄,田二河陡埠頭人,以109歲高壽著稱。1906年畢業於漢陽府師范學堂。自學中醫,懸壺漢口,1932年定居宜昌。抗日戰爭時期,曾坐堂「元昌葯號」,為難民施診。建國後,被選為宜昌市歷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常委。1957年出席省防治疾病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1959年任宜昌市中醫院顧問。擅治婦女不孕、胃脘疼痛及小兒疾患。晚年曾撰輯《中醫淺語摘要》、《內經知要講義》、《醫驗雜集》等。林注重養生,依據中醫理論及養生經驗,總結一套健康長壽法,歸納為四點:注意鍛煉,健強脾胃,蓄養腎精,情緒樂觀。林十九歲起習武,八旬後專做氣功,並作八段錦和保健按摩。其養生法曾刊載於《湖北衛生》、《健康之友》等雜志。美國波士頓大學體育生理專家艾特豪教授曾撰文證實其法可效(譯文發表於中國《新體育》雜志1982年第4期)。●劉嗣授(1870~1936),田二河人。原名宗海,字敬義,法名理授,號受元子。幼習儒書,屢試未中,二十歲入天門乾鎮驛龍鎮觀出家為道士,師事肖高登,雲游漢陽元觀、蘇州玄妙觀等地,訪師問道,由是道業精進。《長春觀志》載嗣授精堪輿、陰陽術,尤明《易》理,嘗「漢易泥於術數,未免穿鑿附會;宋易偏於義理,未免空談無濟,乃折衷漢宋二易而一之」。親為門弟子讀解。循循善誘,從學者甚眾。宣統元年(1909年)任漢妙觀監院,民國八年(1919年)至北京白雲觀,從丈受授大戒。民國十四年(1926年)於長春觀設戒台傳戒。後因雙目失明,就養於漢鎮離明宮。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病逝於長春觀。●林祖培(1903~1932),號其義、其重,化名鑫培,田二河幺屋台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在北平高等警官學校畢業,回鄉辦黨部,任李集分部負責人,1927年轉入地下活動。1929年參加工農紅軍,任荊、鍾、京、天游擊縱隊前敵委員會委員兼政治處主任。1930年游擊縱隊編入紅三軍時,林在軍部任職。1932年5月,國民黨反動派向湘鄂西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紅三軍南撤,在監利橫渡長江時,遇國民黨軍炮艇和兩岸步兵阻擊,戰斗中,在我軍火力掩護下,林率「敢死隊」勇敢向前,迅速登上敵炮艇,全殲了艇上敵人。當用艇上火炮掩護我軍前進時,不幸炮膛爆炸,林壯烈犧牲。●林其雲(1913~1992),又名坤炳,田二河陡埠頭人。幼時讀私塾五年。十五歲時參加兒童團、共青團。1930年8月參加工農紅軍漢川獨立團,編到二營五連二排當戰士。1931年漢川獨立團被編為紅三軍第七師二十團,林調軍部當傳令兵。1932年8月,紅三軍黨代表夏曦執行左傾機會主義路線,搞「肅反」、殺「改組派」,林被當作「改組派」關押,後經軍長賀龍干預倖免於難。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萬里長征,多次受傷。後歷任江漢軍區第三分區監利縣總隊隊長、江監獨立團團長、四川省重慶市沙坪壩區民政局長、沙坪壩區委書記。離休後定居漢川城關鎮。1985年被選為漢川縣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著有《賀龍的形象永遠印在我的記憶中》等回憶錄。
Ⅳ 沙鎮的歷史名人
到了明朝,沙鎮出了許多的歷史文化名人,其中有著稱聊城五大家(任、鄧、朱、傅、耿)之一的朱家朱延禧,祖籍沙鎮朱樓村,萬曆二十三年(1595)升任禮部右侍朗,後升任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太子太師,建極殿大學士,雖遭宦臣魏忠賢彈劾,但足可顯示在朝位置,同朝沙鎮王樓村的王汝訓,相傳十二歲考取知縣,後升為工部左侍郎,刑部主事、兵部主事。牛天麟是沙鎮牛家村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中進士,任河南武陟縣令,後升監察御史。還有相傳明朝皇帝朱元璋南下巡將時,在沙鎮北一個叫廣生店的地方,廟前乘涼夜讀,廟前坑裡青蛙亂叫,影響朱元璋讀書,便大聲喝道:「憋住氣,別叫了」從此至今該坑的青蛙不會叫。到了清朝,相傳鄭板橋去范縣任縣令時,路過沙鎮住下,早晨起轎遇沙鎮南街一村婦上吊,隨問便知是因丈夫去世,家景貧寒,孩子幼小,想以死解脫,鄭大人便令隨從在自己俸祿中支出銀兩,贈予村婦,教兩孩子讀書,後兩個孩子成器,為紀念板橋大人便在鄭板橋贈銀處建木板閣一座,謚名板橋閣,所在東西兩條小街,也分別稱板橋西街和板橋東街。
Ⅵ 浚縣出過什麼名人
浚縣出過的名人:
1.子貢,孔子高徒,曾任春秋魯國、衛國兩國之相,是孔門十二哲、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稱其為"瑚璉之器"。因善於經商,被後世尊為"華夏儒商始祖"。
2.李崇(454—525)),字繼長,小名繼伯,北魏頓丘(今浚縣)人。文成皇後第二兄李誕之子。14歲拜主文中散,襲爵陳留公。後為高祖、世宗、肅宗三朝元老,歷治8州,5拜都督將軍,政績顯赫,戰功卓著,堪稱一代名臣。
3.謝偃,衛縣人,本姓直勒氏。仕隋為散從正員外。貞觀初,應詔對策及第。駕幸東都,詔求直諫,偃極言得失,太宗稱美,引為弘文館直學士。為塵、影二賦甚工,嘗奉詔撰《述聖賦》,又獻《惟皇誡德賦》以申諷。時李百葯工五言詩,偃善作賦,時人稱為李詩、謝賦。出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詩四首。
4.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浚縣鉅橋崗坡村人。景泰二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總制大同及延綏甘寧軍務。以功封威寧伯。越嘗三次出塞,收河套地。身經十餘戰,出奇取勝,動有成算。獎拔士類,籠絡豪俊,人樂為用。惟因前結汪直,後結李廣,為士論所輕。卒,謚襄敏。越詩性情流露,不須雕飾,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壯之音。著有《襄敏集》二卷。
5.李欽聃(1929年——今),字老聃,號稱大伾山人,台灣著名書畫家,河南浚縣城關鎮人。他的畫路很廣,無論山水、花卉、翎毛、人物、草蟲等,樣樣都有深厚的功力,是一位極有創造潛力的畫家。 李欽聃自1952年拜名畫家梁鼎銘教授學素描,之後又隨黃君壁等名家學山水、花鳥和草蟲,經多年努力,奠定了相當的基礎,進而廣采博深,虛心觀摩,處處請益,並師法自然,體察自然之美,留意物態物性物情物理,作品更見進步。尤其可貴的是他認定"在繪畫的學習中永不畢業",換言之,他將不斷的"更上一層樓",進步不已。
Ⅶ 鶴壁市浚縣新鎮鄉邢固有啥歷史沒有
邢固村以前叫高陽集,後來因為姓邢的人多,改名叫邢固
Ⅷ 河南鶴壁的歷史名人和景區
鶴壁歷史名人:賈護,許穆夫人,帝辛,荊軻,羅貫中,箕子,鬼穀子,子貢,孫思邈,比干
鶴壁歷史景區:大呸山,浚縣興國寺,古靈山,雲夢山,淇縣靈山寺,浚縣大石佛,衛國故城,雲夢山摩崖,太極宮(八卦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