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元朝歷史故事
219 歐洲來客馬可·波羅
元世祖在位的時候,成吉思汗時期開始建立的龐大的蒙古汗國,已經分裂成四個汗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兒汗國),元朝皇帝在名義上還是四個汗國的大汗。在那個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西方各國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紛紛慕名到中國來觀光。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的父親尼古拉·波羅和叔父瑪飛·波羅,原來是威尼斯的商人。兄弟倆常常到國外去做生意。蒙古汗國建立以後,他們帶了大批珍寶,到欽察汗國做生意。後來,那兒發生戰爭,他們又到了中亞細亞的一座城市——布哈拉,在那兒住了下來。
有一次,忽必烈的使者經過布哈拉,見到這兩個歐洲商人,感到很新奇,對他們說:「咱們大汗沒見過歐洲人。你們如果能夠跟我一起去見大汗,保能得到富貴;再說,跟我們一起到中國去,再安全也沒有了。」
尼古拉兄弟本來是喜歡到處游歷的人,聽說能見到中國的大汗,怎麼不願意?兩人就跟隨使者一起到了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忽必烈聽到來了兩個歐洲客人,果然十分高興,在他的行宮里接見了他們,問這問那,特別熱情。
尼古拉兄弟沒准備留在中國,忽必烈從他們那兒聽到歐洲的情況,要他們回歐洲跟羅馬教皇捎個信,請教皇派人來傳教。兩人就告別了忽必烈,離開中國。在路上走了三年多,才回到威尼斯。那時候,尼古拉的妻子已經病死,留下的孩子馬可·波羅,已經是十五歲的少年了。
馬可·波羅聽父親和叔父說起中國的繁華情況,十分羨慕,央求父親帶他到中國去。尼古拉覺得讓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不放心,就決定帶他一起走。
尼古拉兄弟見了教皇之後,帶著馬可·波羅到中國來。路上又花了三年多,在公元1275年到了中國。忽必烈已經即位稱帝,聽到尼古拉兄弟來了,派人從很遠的地方把他們迎接到上都。
尼古拉兄弟帶著馬可·波羅進宮拜見元世祖。元世祖一看尼古拉身邊多了一個少年,詫異地問這是誰,尼古拉回答說:「這是我的孩子,也是陛下的僕人。」
元世祖見到馬可·波羅英俊的樣子,連聲說:「你來得太好了。」
當天晚上,元世祖特地在皇宮里舉行宴會,歡迎他們。後來,又留他們在朝廷里辦事。
馬可·波羅非常聰明,很快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元世祖發現他進步很快,十分賞識他,沒有多久,就派他到雲南去辦事。元世祖喜歡了解各地風俗人情,過去,朝廷使者到各地去視察,回來的時候,問他們風俗人情,都講不出。馬可·波羅出去,每到一處,都留心考察風俗人情。回到大都,就向元世祖詳細匯報。元世祖聽了,直誇馬可·波羅能幹。以後,凡是有重要的任務,元世祖總派馬可·波羅去。
馬可·波羅在中國整整住了十七年,被元世祖派到許多地方視察,還經常出使到國外,到過南洋好幾個國家。他在揚州呆過三年,據說還在那裡當過總管。
日子一久,三個歐洲人不免想念家鄉,三番五次向元世祖請求回國。但是元世祖寵著馬可·波羅,捨不得讓他們走。恰好那時候,伊爾汗國國王的一個妃子死了,派使者到大都來求親。元世祖選了一個名叫闊闊真的皇族少女,賜給伊爾汗國國王做王妃。伊爾汗國使者認為走陸路太不方便,知道尼古拉他們熟悉海路,就請元世祖派尼古拉他們一起護送王妃回國。元世祖只好答應。
公元1292年,尼古拉兄弟和馬可·波羅就和伊爾汗國使者一起,離開中國乘海船經過印度洋,把闊闊真護送到了伊爾汗國,經過三年的跋涉,才回到威尼斯。
這時候,他們離開威尼斯已經二十年。當地人長久沒聽到他們的消息,都以為他們死在國外了。現在看到他們穿著東方的服裝回來,又聽說他們到過中國,帶回許多珍珠寶石,都轟動了。人們給馬可·波羅起個外號,叫做「百萬家產的馬可」。
沒有多久,威尼斯和另一個城邦熱那亞發生沖突,雙方的艦隊在地中海里打起仗來。馬可·波羅自己花錢買了一條戰船,親自駕駛,參加威尼斯的艦隊。結果,威尼斯打了敗仗,馬可·波羅被俘,關在熱那亞的監牢里。熱那亞人聽說他是個著名的旅行家,紛紛到牢監里來訪問,請他講東方和中國的情況。
跟馬可·波羅一起關在監牢里有一個名叫魯思梯謙的作家,把馬可·波羅講述的事都記錄了下來,編成一本書,這就是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一名《東方聞見錄》)。在那本游記里,馬可·波羅把中國的著名城市,像大都、揚州、蘇州、杭州等,都作了詳細的介紹,稱頌中國的富庶和文明。這本書一出版,激起了歐洲人對中國文明的嚮往。熱那亞人因為馬可·波羅出了名,把他釋放回國。
打那以後,中國和歐洲人、阿拉伯人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阿拉伯的天文學、數學、醫學知識開始傳到中國來;中國古代的三大發明——指南針、印刷術、火葯,也在這個時期傳到了歐洲(中國的另一個大發明造紙術,傳到歐洲要更早一些).
⑵ 關於元朝的歷史故事
有:
【伯顏是武宗海山的舊臣。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病卒後,他支持燕鐵木兒發動政變,是擁戴文宗圖帖睦爾奪位的第二號大功臣。燕鐵木兒死,順帝即位,伯顏獨攬大權。唐其勢不滿,發動兵變,反被伯顏執殺。此後,伯顏「獨秉國鈞,專權自恣,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漸有奸謀」。{{脫脫}}他是伯顏的親侄兒,當然視脫脫為親信,曾企圖以脫脫為宿衛,以監視妥歡貼睦爾的起居。脫脫雖自幼養於伯顏家中,但目睹伯顏倒行逆施,勢焰熏灼,深感事態嚴重,慮一旦事敗,伯顏有殺身之禍,自己也會受牽連。於是一場以家族內部斗爭為形式、關繫到政權易人和政策變化的政變正在醞釀著。
開始,脫脫與生父馬札兒台進行商議。脫脫對其父說:「伯父驕縱已甚,萬一天子震怒,則吾族赤矣。曷若於未敗圖之。」其父雖然也感到事態嚴重,但不敢貿然付諸行動。脫脫乃問計於吳直方。直方曰:「《傳》有之:『大義滅親。』大夫知有朝廷耳,家固不宜恤。」脫脫曰:「事不成奈何?」直方曰:「事不成天也,一死復何惜。即死亦不失為忠義耳。」脫脫頓足曰:「吾意決矣。」吳直方引經據典,為脫脫鼓氣,終於使脫脫下了鏟除伯顏的決心。
其進一步採取行動的關鍵是取得妥歡貼睦爾的支持和贊同。妥歡貼睦爾雖然年輕,但並不甘心做傀儡,脫脫測知伯顏擅權,「帝患之」;伯顏矯旨擅殺郯王徹徹禿,貶走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普化,「帝益忿之」;伯顏胡作非為,「帝積不能平」。特別是至元四年(1338)脫脫獲知伯顏與太皇太後卜答失里謀立燕貼古思而廢妥歡貼睦爾,把此事告訴了吳直方,直方教他「以密告於帝,令帝知而預為之防」(權衡《庚申外史》)。因而,脫脫與妥歡貼睦爾之間是有共同思想基礎的。但是在宮廷復雜的環境里,在伯顏的淫威下,妥歡貼睦爾未敢輕易表態,私下派心腹世傑班、阿魯對脫脫反復試測後才釋去疑心,表示支持脫脫採取行動。
至元五年(1339),脫脫曾兩次准備下手,均因准備不足而未下手。這一年,脫脫與伯顏的矛盾實際已經暴露。十一月,河南省台掾史范孟因不滿其地位低下,假傳聖旨矯殺行省長官,命原河南廉訪使段輔居省中權事,自命為河南都元帥。五天後事泄被殺。這件事因牽連廉訪使段輔,伯顏大怒,命御史台臣上章言漢人不可為廉訪使。作為御史大夫的脫脫與吳直方商議,直方曰:「此祖宗法度,決不可廢,盍先為上言之。」脫脫入告於帝,故御史台臣上章被妥歡貼睦爾駁回。伯顏知出於脫脫,大怒,言於帝曰:「脫脫雖臣之子,其心專佑漢人,必當治之。」再加上脫脫增兵宮門的事,使伯顏對脫脫愈益增疑。
⑶ 元代的歷史小故事200字
成吉思汗和戰爭孤兒劉敏
劉敏,北京宣化人。金末天下大亂,蒙古大軍南下,劉敏十二歲,逃難中與父母失散,成為一名戰爭孤兒,被蒙古軍方將領收養。一日,成吉思汗大宴群臣,在席間見到劉敏,見他齒白唇紅、鼻直口方,很喜歡他,於是將他帶在身邊,令他學習蒙古語。不足兩年,劉敏即通習諸部語言,成吉思汗十分高興,賜名「玉出干」。
成吉思汗征西域,劉敏一直在他身邊工作,是成吉思汗身邊最親近的臣子之一。東歸後,劉敏備受信任,授行尚書省事,掌管稅課、漕運、鹽場、僧道、司天等事,又設立工匠局,交劉敏總管。元太宗窩闊台曾手詔劉敏「卿之所行,有司不得與聞。」專斷專行,寵信非常。
⑷ 元朝發生的歷史故事
元朝抄書法家兼宋太祖後人趙襲孟頫和其妻子管道升的故事:
在趙孟頫矛盾復雜而榮華尷尬的一生中,管道升整整陪伴了他三十年,在詩壇畫苑中相攜游藝,在險惡的宦海風波中榮辱共守,相濡以沫,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佳話。
在趙孟頫與管道升相濡以沫的三十年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趙孟頫在人過中年之後,有一次想置妾,又不好意思明說,就作了一首小曲給管夫人:我為學士,你做夫人。豈不聞,陶學士有桃葉、桃根,蘇學士有朝雲、暮雲,我便多娶幾個吳姬、越女,有何過分?你年紀已過四旬,只管佔住玉堂春。 管夫人也作了一個小曲,答道: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穴,通篇情重情濃、入骨入肉,不容人不動心性。幾百年來,這首詞被稱作男女愛情的典範,廣為傳唱。可是又有誰知道,作者卻是一個年過四旬的女子,而且是為了駁斥丈夫納妾而作的呢。
⑸ 要唐宋元明清歷史故事各一個
你怎麼問兩遍啊,那個我答的是軍事方面的,這回答個詩文方面的
唐:唐詩
白居易好小蠻腰:
唐孟棨《本事詩·事感》:「白尚書(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姬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美姬樊素的嘴小巧鮮艷,如同櫻桃;小蠻的腰柔弱纖細如同楊柳。現代人形容美眉們說什麼櫻桃嘴、小蠻腰或楊柳腰,就是從白居易那裡學過來的。
宋、宋詞
李煜
【玉樓春】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
鳳簫吹斷水雲閑,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元、元曲雙調:
水仙子帶過折桂令,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鴻門凱歌),雁兒落帶過清江引碧玉蕭,江兒水帶過碧玉蕭,竹枝兒帶過側磚兒,錦上花帶過清江引碧玉蕭,一錠...你怎麼問兩遍啊,那個我答的是軍事方面的,這回答個詩文方面的
唐:唐詩
白居易好小蠻腰:
唐孟棨《本事詩·事感》:「白尚書(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姬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美姬樊素的嘴小巧鮮艷,如同櫻桃;小蠻的腰柔弱纖細如同楊柳。現代人形容美眉們說什麼櫻桃嘴、小蠻腰或楊柳腰,就是從白居易那裡學過來的。
宋、宋詞
李煜
【玉樓春】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
鳳簫吹斷水雲閑,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元、元曲雙調:
水仙子帶過折桂令,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鴻門凱歌),雁兒落帶過清江引碧玉蕭,江兒水帶過碧玉蕭,竹枝兒帶過側磚兒,錦上花帶過清江引碧玉蕭,一錠銀帶過大德歌,沽美酒帶過快活年,殿前喜帶過播海令大喜人心,梅花酒帶過七兄弟,沽美酒帶過太平令,楚天遙帶過清江引,對玉環帶過清江引。
明、明代魔幻小說:
最先出現的是吳承恩根據民間流傳的故事創作的《西遊記》。《西遊記》的成功,刺激了不少作者從事這類題材的寫作。
清、清初的長篇章回小說:
如陳忱的《水滸後傳》、錢彩的《說岳全傳》,通過寫前代故事,反映了階級斗爭、民族矛盾,表現愛國思想。但藝術成就較高的,還推蒲松齡的短篇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它借花妖狐魅等故事,揭發封建吏治和八股取士制度的黑暗,歌頌青年男女對於幸福與愛情的追求。它用流暢的文言文來寫,想像豐富,情節生動,引人入勝;善於把非現實世界的人物,賦予濃厚的現實生活的人情味。
⑹ 元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元朝重大歷史事件:
1、崖山海戰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 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海戰直接關繫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滅亡標志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2、開創行省制度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
因大元幅員遼闊,除腹里地區直隸於中書省、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
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除河北、山東、山西由中書省吐蕃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元帝國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元代「行中書省」的性質,有一個轉變的過程。
早期是作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帶中書省的職銜,在外行使「省」的職能。滅南宋之後,行省逐漸轉變成了一級地方行政組織,其首長也不再帶中書省的官銜。行省下有道、路、府、州、縣、基層行政設施。
3、海禁
元朝海禁時興時廢,從元世祖末年起,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結束,其間出現四次海禁。第一次海禁起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世祖「以征爪哇,暫禁兩浙、廣東、福建商賈航海者」開始,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成宗詔有司勿拘海舶,聽其自便」結束。
第二次海禁於大德七年(1303下)以「禁商下海」取消市舶機構開始,到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復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是由朱清、張瑄賄官事件引發的整頓吏治風潮導致的大德七年關閉市舶司暫行整頓。
最後一次海禁從元延佑七年(1320年)四月以英宗「罷市舶司,禁賈人下番」開始,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三月,「復置市舶提舉司於泉州、慶元、廣東、三路。」
最後一次海禁時間最短,延祐七年四月,元英宗「罷市舶司,禁賈人下蕃」,然而兩年後便「復置市舶提舉司於泉州、慶州、廣東三路」。第四次海禁結束。
此後至元滅亡,市舶機構沒有再發生變化。元朝海禁政策間斷地總計有11年時間。
(6)元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1、元朝國號
元朝由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布《建國號詔》,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其中大元中的「大」字並非類似大漢,大唐那樣的尊稱,因為統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蒙元或胡元。 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所以稱呼元廷的殘余勢力時又叫北元或殘元。
2、元朝戲曲
元朝的戲曲,即元曲,分成散曲與雜劇,散曲具有詩歌獨立生命,雜劇則具有戲劇的獨立生命。當時城市繁華,元廷不重視中國文學與科舉,當時社會提倡歌舞戲曲作為大眾的娛樂品,這些都使宋、金以來的戲曲升華為元曲。
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也是元代一種新的韻文形式,以抒情為主,主要給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單獨唱也可以融入歌劇內,與唐宋詩詞關系密切。
雜劇是元代的歌劇,產生於金末元初,發展和興盛於元代至元大德年間。根據《太和正音譜》中所記,大約有五百三十五本,創作十分巨大而輝煌。
元朝後期,雜劇創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強與溫州發揚的南戲的交流,到元末成為傳奇,明清時發展出昆劇和粵劇。
當時散曲四大名家有關漢卿、馬致遠、張可久與喬吉,有名的《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樂觀和頑強精神;《憑闌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脫離散曲特有風格。
描寫景物的《水仙子·重觀瀑布》雅俗兼備,以出奇制勝;其中描寫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凈沙·秋思》刻劃出一幅秋郊夕照圖,情景交融,色彩鮮明,被稱為「秋思之祖」。
雜劇五大名家除了關漢卿與馬致遠之外,還有白樸、王實甫與鄭光祖(其中關、白、馬、鄭被稱為「元曲四大家」),有名的作品有《竇娥冤》、《拜月亭》、《漢宮秋》、《梧桐雨》、《西廂記》與《倩女離魂》。
主要表現社會與生活情況、歌頌歷史人物與事件,強調人物的情感。元曲的興盛,最後成為與漢賦、唐詩、宋詞並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產。
⑺ 元朝有那些著名的故事
我心有主
元代大學者許衡一次趕上大熱天外出辦事,沿途無水,渴得嗓子直冒煙。正巧途經一處路口有一棵梨樹,樹上掛滿了水靈靈的熟梨子。行人見後一窩蜂地去摘梨子解渴,惟獨許衡不為所動。有人不解地問他:「你怎麼這么傻,不去摘幾個解渴?」許衡淡淡地回答:「那是別人的梨,豈有亂摘之理?」路人都笑他太死板大迂腐:「世道紛亂,誰知這是誰家的梨?沒主兒的梨,不吃白不吃。」許衡鄭重其事地告訴他們:「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我儂詞
元代江南有個大才子叫趙孟頫,是繼蘇東坡之後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的全才,他的楷書被稱為『趙體』,對明清書法的影響很大。他的妻子叫管道升,這也是個女才子,善畫竹,著有《墨竹譜》傳世,對後人學畫竹大有裨益。
趙孟頫官運亨通,一朝得志,年近五十了卻慕戀年輕漂亮的女孩兒,當時名士納妾成風,趙孟頫也不甘寂寞想納妾,他不好向妻子明說,可文人有文人的辦法,作了首小詞給妻子示意:我為學士,你做夫人,豈不聞王學士有桃葉、桃根,蘇學士有朝雲、暮雲。我便多娶幾個吳姬、越女無過分,你年紀已四旬,只管佔住玉堂春。他的意思是說,你沒聽說王羲之先生有叫桃葉、桃根的兩個小妾,蘇軾先生有叫朝雲、暮雲的兩個小妾。我便多娶幾個妾也不過分,你年紀已經40多歲了,只管佔住正房元配的位子就行了。他妻子看後便寫了一首《我儂詞》: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趙孟頫得詞,只好停止了納妾的念頭,此成佳話。
元朝與四大汗國形勢圖蒙古汗國
蒙古族是中國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長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蒙古族的直系祖先,是和鮮卑、契丹人屬同一語系的室韋各部落。隋唐時代,他們分布在契丹之北、韃靼之西、突厥之東(約當今洮兒河以北,東起嫩江、西至呼倫貝爾)的廣大地域。曾受突厥的統治,突厥人多稱之為達怛(韃靼)。唐貞觀年間,突厥勢衰,室韋人歸附於唐。繼突厥而起的回鶻政權崩潰後,室韋—達怛人大批進入大漠南北。大約在9至11世紀,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韋,從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下游之東逐漸西遷,到了斡難河(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和土剌河(今圖拉河)三河的上源一帶,分成尼魯溫蒙古(「出身純潔」的蒙古人)和迭兒列斤蒙古(一般的蒙古人)兩大支,合稱為合木黑蒙古——全體蒙古人,其中包括許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合木黑蒙古之外,當時在蒙古高原活動的,還有蔑兒乞、塔塔兒、克烈、乃蠻、斡亦剌等部。所有這些氏族部落,先後都受到遼和金的統治。他們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到12世紀時,有的還在森林裡從事狩獵,有的則在草原上從事游牧,只有少數部落經營農業。不過這時,他們通過同中原的貿易獲得了大量鐵器,從而推動了生產的發展,階級的分化更加明顯。為了掠奪更多的財富,各個部落的奴隸主互相展開戰爭。
蒙古高原地區的眾多蒙古部落原為金朝的臣屬民族。隨著金朝的逐漸衰落,蒙古的勢力也開始壯大起來,逐漸脫離金朝政權的統治。1204年(金泰和四年),蒙古族領袖鐵木真通過殘酷戰爭統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公元1206年(金泰和六年),鐵木真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政權於漠北,蒙古汗國成立,國號「大蒙古國」(Yeke Mongghol Ulus)。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蒙古汗國成立後,不斷發動征服戰爭擴張其疆域。1218年滅亡西遼、1219年西征中亞花剌子模,一直進攻到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1227年又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對西夏的遠征中病逝。之後蒙古於1234年滅金朝,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滅大理。
蒙古軍隊的對外戰爭具有徵服性質,為了減少蒙古軍隊的傷亡,加快戰爭的進度,蒙古軍隊在戰爭期間對敵人採取了殘酷的屠殺政策。戰爭的結果是蒙古部族對歐亞各國造成了空前的掠奪,破壞和殺戮。應該看到,這一系列的征服戰爭給包括中國在內的歐亞大陸眾多古老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破壞,眾多民族受到了殘酷而不公正的民族壓迫,難以計數的人口和財產在戰火和隨後的瘟疫、飢荒及自然災害中損失,對戰火塗炭地區而言也是少有的黑暗時期。
蒙古帝國大汗蒙哥於1259年在四川駕崩,享年52歲。其四弟忽必烈與七弟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1259年11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1260年3月,忽必烈在漢族地主階級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於即大汗之位;4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5月,忽必烈頒布《即位詔》法令,並建元中統。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會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汗位戰爭。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奪得蒙古汗國的最高統治權。但他推行的「行漢法」主張卻造成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拒絕歸附忽必烈汗國,結果導致其他幾個蒙古汗國紛紛敵對。蒙古汗國事實上分裂為忽必烈政權(大汗轄區)和四大汗國,四大汗國名義上服從大汗宗主權,實際上各自為政。
元世祖忽必烈大元一統
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法令,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大元」。
1272年,在劉秉忠規劃下,元朝建都於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元朝的統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轉移。
1273年,元軍攻陷樊城。不久,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隨後,元丞相伯顏督率大軍沿江東下,南宋守將或敗或降。1275年,南宋奸臣賈似道被迫出兵應戰,但很快潰敗。
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軍攻陷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俘虜6歲的宋恭帝及謝太皇太後,南宋滅亡。
臨安陷落後,南宋大臣文天祥與張世傑、陸秀夫等繼續在東南沿海堅持抗元,擁立益王趙昰為帝。趙昰死後,又擁立衛王趙昺,繼續抗戰。1278年底,文天祥兵敗被俘。文天祥被囚於大都三年之久,拒絕了元朝的誘降,後從容就義。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將張弘范指揮元軍在崖山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陸秀夫背著9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而死。
之後,元軍曾進攻過周邊一些地區,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其中以試圖征服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為忽必烈建造戰艦的高麗人有意建造和設計質量極其低劣的船隻是導致忽必烈的蒙古艦隊葬身魚腹的主要原因。
成吉思汗陵(今內蒙古鄂爾多斯) 元朝中期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丘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對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種種稱號。
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死,前太子真金之孫海山即位於元上都,是為元武宗。並立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約定兄終弟及,同時又約定愛育黎拔力八達死後,帝位復歸武宗之子和世剌。
至大四年(1311年),仁宗即位,但違背前約,封和世剌為周王,令其出鎮雲南,而改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制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後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延佑七年(1320年),仁宗死,碩德八剌即位,是為元英宗。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至治三年,英宗從南返途中,駐蹕南坡,被權臣鐵失等人殺死。謀亂諸王大臣擁立當時鎮守漠北的前太子真金之孫也孫鐵木兒即位[1],改元泰定,是為泰定帝。
泰定五年(1328年),泰定帝死。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為帝,而與此同時,元武宗的舊部重臣燕帖木兒與河南行省丞相伯顏則分別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時迎接周王和世剌與其弟圖貼睦兒。結果,圖貼睦兒先至大都,在天歷元年(1328年)自立為帝,是為元文宗。而和世剌抵達和林後,也宣布即位,是為元明宗。文宗表面上表示願意退位,奉兄為帝,兩人遂相會於上都之南,文宗毒死明宗後稱帝。
至順三年(1332年),文宗卒。臨終下詔立明宗子為帝。權臣燕帖木兒為了控制朝政,故意舍長立幼,立懿璘質班為皇帝,是為元寧宗,但寧宗即位未及一月就病逝,其兄妥歡貼睦爾才得以即位。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滅亡
元朝後期,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人民被壓迫被掠奪更為嚴重。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劉福通紅巾軍起義,元朝統治階級內部卻在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征戰,因此加速了元朝滅亡的進程。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起義軍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佔領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率領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
北遷的元政權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國號,與明朝對峙,史稱「北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今會寧)病逝。
⑻ 誰知到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故事
唐: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向李淵告發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陰謀,李淵決定次日詢問二人。李建成獲知陰謀敗露,決定先入皇宮,逼李淵表態。在宮城北門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本是太子親信,卻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親自帶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門內。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臨湖殿,發覺不對頭,急忙拔馬往回跑。李世民帶領伏兵從後面喊殺而來。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連射三箭,無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遲恭也射死李元吉。東宮的部將得到消息前來報仇,和秦王的部隊在玄武門外發生激烈戰斗,尉遲敬德將二人的頭割下示眾,李建成的兵馬才不得已散去。之後,李世民跪見父親,將事情經過上奏。3天後(癸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2個月後(八月...癸亥,詔傳位於太子。太子固辭,不許。甲子,太宗即皇帝位於東宮顯德殿,赦天下;關內及蒲、芮、虞、泰、陝、鼎六州免租調二年,自餘給復一年。),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
宋:梁山起義:
宋徽宗在位時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時期。眾多的農民傾家盪產無以為生,紛紛起事反抗暴政。其間以方臘、宋江先後領導的農民起義影響最大。以山東梁山泊為據點的宋江農民起義,轉戰於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北部一帶,並屢次打敗官軍。最後宋江等被朝廷招安,宋徽宗因素愛奇石玩好,時常在民間搜刮珍寶,並用大船運回京,每十船組成一綱,稱為「花石綱」,許多百姓因而家破人亡,東南地區的杭州一帶受害尤烈,終於激起以方臘為首的民變。朝廷不斷派重兵鎮壓,均未成功。後來改派被招安的宋江隊伍參與圍剿,才於宣和三年(1121年)消滅起義軍,方臘被俘並於同年八月被處死。宋末農民起義雖然都歸於失敗,但卻大大地動搖了宋室的統治。
明:誅殺功臣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懲治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
廖永忠是最先被殺害的功臣。朱元璋殺其的原因名為超越禮制,實為其當年是朱元璋謀殺小明王韓林兒的執行者(有一說法小明王死於意外,事實如何已不可考)。此[後,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加上空印、郭桓兩案,開國功臣除了湯和外幾乎全部被殺。
元:武仁授受」與南坡之變
成宗晚年連年患病,皇後卜魯罕掌權。大德十一年初成宗卒,卜魯罕與左丞相阿忽台等人謀立鎮守河西的安西王阿難答為帝。右丞相哈剌哈孫則秘密遣使北迎出鎮朔漠的懷寧王海山,南迎被卜魯罕排擠出京的愛育黎拔力八達。三月二日,愛育黎拔力八達誘執阿難答,誅阿忽台等,奉御璽北迎海山。海山即帝位,是為元武宗。海山任用親信,政令失當,朝政紊亂。至大四年正月,武宗卒。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於大都,是為元仁宗。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積極採取措施,改革朝政和吏治。皇慶二年(1313)恢復科舉取士制度;延佑初,元廷還派人檢括河南、江西、江浙等地漏隱田土,核實稅入。仁宗對宗戚勛舊過於軟弱,在諸王壓力下不斷讓步。他還背毀傳位給武宗子嗣的誓約,立己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延佑七年, 仁宗卒,碩德八剌繼帝位,即元英宗。英宗剛毅而思有作為,銳意於改革。朝廷召集有治國經驗的退職老臣,優其祿秩;行助役法,以歲入助役;頒行《大元通制》,改變政令不一、罪同罰異的混亂現象;裁罷冗職,節省浮費,減免賦役,以舒農力。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自上都南歸駐蹕南坡(內蒙古正藍旗東北),為御史大夫鐵失所殺。九月,也孫鐵木兒(甘麻剌子)即位,次年改元泰定,史稱泰定帝。
清:太平天國運動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咸豐帝即位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清朝,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包括因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造成第二次鴉片戰爭輸掉而簽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地,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甚至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
每隔200年的更朝換代,是由鮮血築成的.
⑼ 宋元時期的歷史故事
程門立雪
至是,游酢、楊時見程頤於洛(今洛陽),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內偶瞑坐,游酢(音zuò)與時侍立不去容。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餓馬提鈴"欺金兵
宋代畢再遇和金兵守壘對抗,因為金兵強大,宋營兵少,他便使了一個"金蟬脫殼"的妙計,在一個夜裡把隊伍全部撤走,只留下旗幟在陣地上,把鈴吊在餓馬的蹄子上發出聲音。金兵日夜聽到馬嘶和鈴聲,沒疑心,也不敢發起進攻。等了幾天,金人才發覺中計。但此時,畢再遇的隊伍已經走得無影無蹤了。這就是著名的"餓馬蹄鈴"掩護撤兵的故事。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趙匡胤與漢高祖大殺功臣的行為相較,被視為寬和的典範。杯酒釋兵權只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其後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杯酒釋兵權"做為一個成語,逐步引申為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⑽ 元朝歷史愛國的故事(最好在100字左右)
笑話來 元朝是什麼 是外源來征服者在征服中國後建立的國家 國都滅了 哪來的愛國故事 如果說有 也只能被征服的王朝的人有愛國故事
比如樓上說的文天祥 在南宋被滅亡的時刻 他積極在江西 福建 廣東一帶組織義軍反抗元軍 失敗被俘後 元軍將領將其帶至廣東 意圖迫使他勸降其餘的南宋抵抗勢力 在經過廣東零丁洋時 他寫下了著名的過零丁洋一詩以明志 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傳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