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清水塘歷史人物

清水塘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1 20:00:30

❶ 我要5個歷史人物的名字,中國的!

岳飛:1103年2月15日—1142年1月27日)
民族英雄、軍事家、抗金名將。字鵬舉,謚武穆,後改謚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 (相州就是今天的安陽市)湯陰永和鄉孝悌里人(今 安陽市 湯陰縣城東30里的菜園鎮程崗村)。

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投軍抗金,因屢立戰功被宗澤提拔為統制(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軍長)。建炎三年(1129年),宗澤亡故,金將完顏宗弼再次南侵,宋軍大潰,高宗逃亡。岳飛時任江淮宣撫使司右軍統制,率部轉戰廣德(今屬安徽)、宜興(今屬江蘇)地區 ,並於清水亭等戰大敗金兵,一舉收復建康 ,又追擊兀術四戰四勝,實現了老將種師道「(金兵)半渡而擊」的未竟遺願,升任通泰鎮撫使。
紹興三年(1133年),金扶植的偽齊劉豫政權派軍攻佔襄陽(今屬湖北)等郡。次年四月,岳飛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揮師北上,大敗劉豫軍,收復六郡,因功授清遠軍節度使。
五年(1135年)夏,宋廷疑楊幺勾結偽齊圖謀南宋,岳飛受命擊破楊幺軍,徹底消除內患。六年(1136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 ,舉兵奇襲劉豫軍 ,以部分兵力東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誘其來攻,主力自襄陽出擊伊陽(今河南嵩縣),收復今豫西、陝南大片失地。七年(1137年),岳飛乘金朝廢除劉豫之機 ,提 出舉兵收復中原的主張 , 後多次上書反對與金議和,均遭高宗和宰相秦檜拒絕。
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約南進。岳飛遣將聯絡北方義軍,襲擾金軍後方,自率主力北上,在郾城、潁昌諸戰中擊敗金軍主力。正當岳飛行將渡河時,高宗 、秦檜詔令各路宋軍回師。岳家軍孤軍難支被迫撤退,恢復中原的計劃功敗垂成。
次年(1141年),回臨安,被解除兵權,改授樞密副使。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其子岳雲和部將張憲也慘遭殺害 。宋孝宗繼位後為岳飛平反昭雪 。淳熙五年(1178年),謚武穆。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改謚忠武。

林則徐(1785-1850) 則徐之名的來源:則,君子是則是效。徐:巡撫徐嗣曾(新任福建巡撫徐嗣曾是一個清官)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謚號文忠。晚號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元撫:以巡撫徐嗣曾為榜樣的意思。少穆石麟,據程恩澤《題林暘谷年丈飼鶴圖遺照》詩及注的解釋,林則徐出生那天晚上,林賓日「夢中親見鳳凰飛」,這使他立即聯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類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為是吉兆,因此在給兒子取名「則徐」之餘又給字「少穆」,「石麟」。林則徐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被譽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漢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反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戚繼光
(1528-11-12-1588-01-05) 漢族,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原籍河南衛輝。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於閩、浙、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少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三十四年,調任浙江都司僉事。旋進參將。分守寧波、紹興、台州(今浙江臨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復官,改守台州、金華、嚴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三府。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不良。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二人為一隊,配以盾、槍、叉、鈀、棍、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譽為「戚家軍」。

文天祥
(1236—1283),男,漢族,吉州吉水(今屬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宋理宗寶佑時進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後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斗精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

❷ 清水才久村譚姓有哪些歷史名人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台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征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來到世上僅僅33個春秋,他用鮮血與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間雖短,但留給後人的東西卻十分豐富。一部《仁學》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進步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變法雖敗,但其不屈不撓以生命喚醒國民的精神永存。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❸ 歷史上的千古風流人物的簡介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為秦莊襄王之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被擁立為秦王。八年後(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蘄年宮舉行加冕禮,親理國政。此後,嬴政繼承了自秦孝公以來變法革新、獎勵耕戰的一系列政策,選賢任能、歷兵秣馬、富國強兵、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歷經10年的統一戰爭,他先後消滅了韓、趙、燕、魏、楚、齊等諸侯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帝國。為了鞏固新生的政權,秦始皇廢除了自商、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軍政大權集於一身。他還下令統一全國的度量衡、車軌,以秦小篆為全國通用文字,以秦「半兩」錢為流通貨幣,並統一了全國的法規刑律。他拆毀戰國時各國邊鄰地區的城防工事,修築馳道,還連接戰國時期各國修築的長城,形成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這一系列大刀闊斧、前無古人的改革措施和鐵腕行動,對於鞏固國家統一、推動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為了強化專制統治,嬴政在執政時,嚴刑峻法、橫征暴斂,又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莫大的災難。此外,他還興師動眾,五次遠途出巡,逢山刻石,以示不朽之功,又下令焚書坑儒。這些作為大幅度摧殘並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嚴重社會危機。秦始皇去世才1年,陳勝、吳廣就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秦王朝僅存在15個春秋,就土崩瓦角、灰飛煙滅。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但縱觀秦始皇的一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實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功績不可泯滅

屈原
我國人民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這個風俗後來傳到了朝鮮、日本、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國。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沒有屈服。他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決不隨波逐流。拿起筆抒寫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指斥「群小」誤國,為後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代表作是《離騷》,這是屈原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七百七十七個字,詩中敘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對人民和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殘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污。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意思是:我寧肯跳進江水中去,葬身在魚肚裡,哪能使自己潔白的品質蒙受世俗的灰塵?)
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歷五月初五。
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端午節那天,人們仍要在江河裡劃龍舟,把粽子繫上五彩絲線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見詩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了!

岳飛
岳飛簡介:1103~1142 南宋名將 ,軍事家。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

少時習武,喜讀兵書、《左傳》。北宋末年,曾從軍抗遼。靖康元年(1126),復投軍於趙構大元帥府抗金,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後隸屬副元帥宗澤,在黃河南北屢敗金軍。二年,北宋亡,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岳飛上書反對宋室南遷,力請高宗趙構北渡親征,恢復中原,被革職。轉投河北招撫使張所,任中軍統領,隨都統制王彥北渡黃河,在太行山一帶抗擊金軍。建炎三年 (1129),隨軍南撤建康(今南京),隸屬江淮宣撫使杜充,任右軍統制。隨都統制陳淬在馬家渡(今安徽馬鞍山市東北)阻遏金將完顏宗弼軍渡江,因諸軍皆潰,孤軍難敵,力戰後退屯蔣山(今南京紫金山),整飭所部,招收散兵游勇,自成一軍,轉戰廣德(今屬安徽)、宜興(今屬江蘇)等地,多次獲勝。次年春,率軍於常州(今屬江蘇)截擊完顏宗弼軍渡江北歸,先後於清水亭、牛頭山(均在今江蘇江寧西南)、靖安鎮(今南京西南)擊敗金軍,收復建康,升通、泰鎮撫使,駐屯泰州(今屬江蘇)。繼奉命進援楚州(今淮安),在承州(今高郵)等地與金軍鏖戰,因眾寡懸殊,被迫棄泰州退守江南。 紹興元年(1131),隸屬江淮招討使張俊,率部轉戰於江南西路和淮南西路,擊破盜匪李成軍;招降張用,遷神武右軍副統制。二年,擊破盜匪曹成軍,屯戍江州(今江西九江)。三年,鎮壓吉、虔(今吉安、贛州)二州農民起義軍。偽齊軍攻佔襄陽(今屬湖北襄樊)、鄧州(今屬河南) 後,他建策收復襄陽等六郡,進圖中原,被宋廷採納。四年,任黃州、復州、漢陽軍、德安府制置使,率軍自江州溯江西進,克復漢水重鎮郢州(今湖北鍾祥),遂分兵北進,連克隨州(今屬湖北)、襄陽、鄧州,大敗金與偽齊軍,並趁勢收復唐州、信陽軍(今河南唐河、信陽市),從而控制長江中游廣大地區,打開與川、陝通路,以功授清遠軍節度使。此後,營田積糧,訓練軍伍,積極為收復中原作準備。同年冬,出兵救援廬州(今合肥),擊敗金與偽齊軍。五年,授鎮寧、崇信軍節度使,神武後軍都統制,奉命鎮壓洞庭湖地區楊么起義軍。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一反宋軍秋季防禦常法,舉兵奇襲偽齊軍。以部分兵力東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誘其來攻,主力自襄陽出擊伊陽(今嵩縣),一舉收復今豫西、陝南大片失地。同年冬,再次擊敗金與偽齊軍反擊,兵臨蔡州。 七年,升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力陳乘偽齊主劉豫被廢,金軍無備,增兵北伐,圖取中原之策。後多次上書反對與金和議,重申收復兩河壯志,均遭高宗與權相秦檜拒絕。

十年,率軍迎戰大舉南進之完顏宗弼軍,按照以襄陽為基地、連結河朔、收復中原方略,遣將聯絡北方義軍襲擾金軍後方;以部分兵力迂迴側擊東京一帶金軍;自率主力從正面反擊,直趨中原。在民眾配合下,僅月余,相繼收復西京(今洛陽)及陳(今淮陽)、蔡間諸要地,形成東西並進,威逼東京金軍之勢。旋於郾城之戰中,充分利用所部士氣旺盛、訓練有素等有利條件,大敗金軍精騎。繼在潁昌之戰中,再次擊敗完顏宗弼軍的反擊。正當岳飛行將揮師渡河時,高宗、秦檜向金乞和,詔令各路宋軍班師,致使其恢復中原計劃功敗垂成。 十一年,率軍進援淮西。後被召回臨安(今杭州),罷宣撫使,改授樞密副使,解除兵權,為秦檜及其黨羽誣陷入獄。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須有」罪名被殺害。孝宗時追謚 「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 岳飛精韜略,善運籌,博採眾謀,團結民眾。行師用兵善謀機變。作戰指揮機智靈活,不拘常法,強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嚴於治軍,重視選將,信賞明罰,愛護士卒。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宋史·岳飛傳》)著稱。常能以少勝眾。金軍嘆稱:「撼 山易,撼岳家軍難!」

❹ 求助株洲市清水塘地區的歷史!!

湘天橋——應該也跟株冶生活區那裡的湘黔線鐵路橋有關

❺ 天水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你這些好像都是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內地,全市橫容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至2013年天水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❻ 寧夏歷史著名人物

1,李彝超 五代後唐時,黨項拓拔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
李彝超,五代時後唐黨項拓拔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

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後唐明宗李嗣源企圖用「調防」的辦法兼並夏州,受到黨項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的堅決抵制,明宗被迫妥協。夏州黨項的政治威望日益提高,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李彝超之前,定難節度使已經歷任了拓跋思柬,拓跋思恭,李彝昌和李仁福四名黨項平夏部首領。歷史上,李彝超應屬拓跋思柬族孫,為小說需要特改為其子。李彝超,做過夏州左都押衙、防遏使,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二月戊午(十二日),定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朔方王李仁福去世;庚申(十四日),三軍打算立李彝超為帥,以李仁福的名義向後梁朝廷上奏說:「臣疾已甚,已委彝超權知軍州事,乞降真命。」(《舊五代史。一百三十二卷。李彝超傳》)
2,任得敬 西夏賊臣,先叛宋降西夏,後謀與夏皇帝分國
任得敬:原為宋朝西安州判,1137年以城降西夏,夏崇宗命其權州事。任得敬以獻女給夏崇宗為妃,而被擢為靜州(今靈武市東)防禦使,其女在大德四年(1138年)八月被力為皇後,任得敬升為靜州都統軍。夏崇宗死後,任皇後被封為太後。後因平定蕭合達叛亂和鎮壓訛起事,升為翔慶軍(治在今吳忠市境內)並封西平公。1149年入朝為尚書令,次年升任中書令。1156年任得敬為國相,把持朝政。弟任得聰為殿前太尉,任得恭為興慶府尹,其侄任純忠為樞密都承旨,任氏兄弟遂擅夏政。隨後,任氏勢力不斷膨脹。1160年任得敬進封為楚王,還封為「秦晉國王」、太師、上公、總領軍國重事等職稱,出入儀從與皇帝相仿。陰謀進一步篡國。天盛十七年(1165年),任得敬於西平府(今寧夏吳忠市)興建宮殿,企圖將西平府、夏州作為其領地。

乾元年(1170年),任得敬脅迫夏仁宗分國土之半歸其統治。夏仁宗被迫答允,分西南路及西平府、靈州羅龐嶺(今甘肅武威境)等地歸楚國。任得敬又迫使仁宗上表金國,要求對楚國予以承認,被金世宗拒絕。任得敬結怨於金,轉通南宋,約夾攻金國。後陰謀敗露,夏仁宗得金國支持,捕殺任氏兄弟族黨。任得敬分國失敗。
3,李德明 西夏王國的奠基人
李德明(981~1031) 西夏王國的奠基者。李繼遷之子,小字阿移。李繼遷死,李德明嗣位,年二十四。對內保境息民,恢復生產;對外附遼和宋,專力向西發展。1005年,遼冊封他為西平王。次年,宋授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並允許在保安軍設立榷場。李德明統治後期,西夏農業經濟有了明顯的發展。西向進兵,殺吐蕃大首領潘羅支,奪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又出兵攻打甘州(今甘肅張掖北)回鶻,初戰失利,乃陳兵阻絕其通貢宋朝的道路。

1028年,派子李元昊須兵消滅了甘州回鶻。兩年後,又略取了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和沙州(今甘肅敦煌東)。西夏勢力直抵玉門關,據有整個河西走廊。他營建宮室、館驛、橋道,講定禮儀制度,追尊李繼遷為皇帝,立李元昊為皇太子。1020年,由西平府遷都懷遠鎮(原屬靈州,今寧夏銀川市),改名興州。1031年死。景宗時追謚光聖皇帝,廟號太宗,陵號嘉陵。
4,野利任榮 西夏文創制人
野利任榮是黨項族中的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對中國文化典籍非常精通。是西夏王朝建立初期各種典章制度的參與者和謀劃者,曾受元昊委託親自主持創制了中國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字——西夏文。是元昊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元昊封他為謨寧令(天大王)。
5,夏崇宗 西夏皇帝
夏崇宗(1084—1139),名乾順。夏惠宗長子,梁氏生。西夏皇帝。其祖母梁太後晚年得孫,十分鍾愛,常親自提抱著顧。天安禮定元年(1086)七月,太後和秉常先後去世,乾順即帝位,年僅3歲,由母後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輔政。是年八月改元天儀治平。次年(1087)正月,宋朝遣使冊封乾順為夏國王。
6, 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
李元昊--西夏皇帝
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一個嬰兒在靈洲(今寧夏靈武)呱呱墜地,他剛出生就啼聲英棄,雙目炯炯。他就是後來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李元昊。少年時代的元昊,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帶百餘騎兵,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三蓋相隨,左右簇擁,煞是耀武揚威。他幼讀詩書,對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優傾心於治國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善於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
7,楊景周 清代末期曾任平羅、中衛等縣知事
楊景周:原名兆熊,又名雲浚,字景周,號佛華,行一,出生於清代末期的安徽省懷遠縣,學歷邑庠生,南京高等學堂理科畢業,格致科舉人,分部七品小京官,三年以後,主事用。後至甘肅省歷任西寧、平羅、岷縣等縣知事。任中衛縣知事曾獲六等嘉禾章。 離任返里後,曾任師資養成所所長,懷遠縣立初中校長
8, 王樹楠 進士,歷史學家,清代末任中衛縣知事、慶涇固道道員, 王樹楠(1851—1936年)字晉卿,祖籍熱河承德直古北口小興州,生於直隸保定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鄧家莊耕讀之家。王樹楠七歲入家塾,八歲學做詩,「齠齡穎異,出語驚人」。十六歲入邑庠,(註:邑庠:縣學堂。)次年補廩膳生。1872年以讀書優異被舉薦為貢生,朝考以教職候選。當時直隸總督曾國藩聘請其祖父在省城保定蓮池書院講學,他在書院隨讀。曾國藩聞其名,專門召見指導讀書治學、詩古文義法,訓勉鼓勵,談話兩個多小時,他深以為榮。後來李鴻章任直隸總督,見其文章,拍案驚贊,十分賞識,稱之為「蘇長公後第一人」。24歲被聘為通志局修纂,26歲考中舉人。在志局先後任職十二年,同時繼續在蓮池書院攻讀治學。他素好考訂之學,以文會友,結識了勞乃宣、吳汝綸、曾紀鴻、薛福成、朱采、趙銘等一代名士,相互質疑問難,獲益良多,但在科舉考場中卻屢次失意。到1887年36歲才會試中進士。初被點任戶部廣西司主事。

他自感小京官碌碌無為,徒耗歲月,而地方官尚可直接為民造福,實現治國安邦抱負,於是報請外放,改任知縣,從此步入仕途,開始仕宦生涯。 1886年後,歷任四川青神、資陽、富順、寧夏中衛縣知事。
9,孫朝捷 寧夏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嘉峪關營游擊。
孫朝捷,清代將領,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甘肅嘉峪關營游擊。
10,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 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1,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2,司九經 清代康熙時寧夏人,官至總兵
司九經,字聖典,清代將領,甘肅省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以涼州把總隨征昭莫多有功,累擢至宣化鎮總兵。後因故罷歸,康熙末以准部攻擾西藏,清軍西征,戰死於西海。司九經一輩子騎馬打仗,征川、滇、塞北及西藏,平定邊疆,過著艱苦的軍旅生活,受人贊揚。
13,馬德昭 清代晚期任固原提督
馬德昭,回族。生卒年不詳,號自明。四川省閬中人,青年時以武生投於清將向榮部下,以功得參將稱號。因病歸鄉休養一段時間,後又被清廷起用守衛黃河。因在河南、陝西間作戰有功
14,劉芳名 清代順治年間任寧夏總兵
劉芳名,字孝五,(?—1660),清朝將領。明末清初寧夏(今銀川市)人。明末為吳三桂屬下,官柳溝總兵。後隨三桂降清,仍原職。順治元年(1644),因罪削職,改隸漢軍正白旗。二年,調寧夏總兵。訓練家鄉子弟,鎮壓農民起義軍,擢四川提督。旋授右都督,仍鎮寧夏。六年,攻殺叛將劉登樓。又疏陳在寧夏充實人口,發展生產,被採納實行。十六年,奉調福建,駐江寧(今江蘇南京),對鄭成功作戰。旋病卒。
15,清朝末期「西北五馬」的興起
「五馬」家族雖然同是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人,又均系回族穆斯林同胞,且皆為馬姓,但他們在祖籍地和祖源上卻出於不同省區、互不相關的3個家庭———祖籍陝西省的馬占鰲家族、祖籍甘肅省的馬千齡家族和祖籍青海省的馬海晏家族。一、西北回族武裝力量的生成
自乾隆末年起,西北回族穆斯林人民反清斗爭屢興不已,至同治年間則匯集成為一場持續十餘年、遍及陝、甘、寧、青、新五省的巨大民族運動。這次運動正是諸馬起家的開端。
16, 楊增新(1862—1928),字鼎臣、子周,號藎臣,男,漢族,蒙自縣人。曾任新疆都督兼市政使。
清光緒十五年(1889),楊中己丑科第127名進士,被選用甘肅中衛縣知縣。時該縣百姓不堪官府和富室壓迫剝削,揭竿起義。楊督兵鎮壓有「功」,被擺升河州知州,後遷任甘肅武備學堂總辦。三十三年調任新疆陸軍學堂總辦,次年經新疆巡撫聯魁保薦入京,陛見慈清太後和光緒皇帝,被調任新疆阿克蘇道尹。辛亥革命前夕,又調任鎮迪道尹兼新疆提法使。
17,王禎 清末民初任七星渠總領
王禎:寧夏中寧縣恩和鄉人,卒於1918年3月5日,曾率鄉親們在孫家灘開渠十四里,由北河子引水灌溉,名「王禎渠」,即後來的安灘渠。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王禎被推任七星渠總領,任職二十一年。光緒二十六年創修紅溝倒虹吸水洞,一直使用到民國27年。民國6年又創修成七星渠口進水涵洞,使七星渠與清水河山洪分流,其分流作用後來失效,但控制渠道進水進沙的作用顯著。到1958年按原方位改建成進水閘
18, 傅 清 清朝大臣,任過固原提督
傅清(?-1750)清朝大臣,固原提督。姓富察。滿洲鑲黃旗人、李榮保之次子,大學士傅恆之弟。初為侍衛,歷官至天津鎮總兵、固原提督。乾隆中,先後以副都統、都統銜兩次出任駐藏大臣。請復通藏塘汛,防備准噶爾。乾隆十五年,西藏繼任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勾結准噶爾陰謀叛亂時,設計殺死叛首後被圍自殺。追封一等伯爵,謚襄烈。

六齣蕭關的漢武帝
東漢三百六十五功臣之一的梁統
東漢「賢輔梁商」
「涼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規
自學成才的針灸學家皇甫謐
愛國憂民的傅燮
在寧夏大興水利的刁雍
高平起義的領袖胡琛、萬俟丑奴
唐朝中興名將韓游環
中興唐朝的少數民族領渾瑊
北宋名將曲珍
北宋御夏名將周美
宋代抗戰派名將劉琦
宋代抗金名將吳玠
南宋抗金名將吳璘
西夏王朝的奠基者李繼遷
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李元昊
西夏文字的創制者野利仁榮
西夏中興之王李仁孝
西夏儒學大師斡道沖
元代名臣高智耀
元代名將來阿八赤
元代名臣楊朵兒只
致力於邊防事業的楊一清
石城起義領袖滿俊
清初第一良將趙良棟
為寧夏水得事業作出貢獻的王全臣、通智
清代回民起義領袖馬化龍
一代教長馬元章
十大中將韓練城
甘軍創始人董福祥

不一定全,希望對你有幫助。

❼ 關於黃河的歷史人物及故事

大禹治水,三國家門而不入,眾人皆知王景治水:王景,字仲通,學問淵博,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尤其擅長水利工程技術。他對於治理黃河的利害得失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所以,當漢明帝向他詢問治理黃河的有關問題時,他對答如流,深得漢明帝的贊賞,就委派他去治理鄭州一帶的黃河。王景治理黃河是在新河道上開展大規模治理工程,主要內容有修築黃河和汴河堤防、建分水和減水水門、整治河道等,實施改河、築堤、疏浚等工程。這次治理黃河施工一年,動員民工數十萬,使黃河新河道與汴渠、濟水分流。王景治理黃河以後,一直到唐朝,黃河安流了800年,沒有出現過較大的水患。王景治理黃河動用了數十萬人,施工期長達一年,耗資無數。後人對王景治理黃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歷史上稱為「王景治河」。《後漢書》中評價說:「(王景治河)底績遠圖,復禹弘業。」將王景和遠古治水的大禹相比。清朝的魏源在其《古微堂記·籌河篇》中說:「王景治河,千年無患。」指出了王景治理黃河給百姓帶來的幸福和安寧。王景治理黃河確實是治黃史上一次重要的實踐,並取得了良好效果。自東漢至唐,黃河的安流與王景治河有關,王景系統地修建了從鄭州的滎陽到山東黃河入海口漫長的黃河大堤,穩定了公元11年決口後的黃河的河床,並使黃河與汴河之水分流,河不侵汴,汴水也得以安流,不再泛濫。這條新的黃河大堤,是黃河下游距離大海最近的路線,也是一條理想的行洪泄沙路線。同時,王景還在黃河上每隔十里立一水門,這起到了分淤減洪的重要作用。王景治河成功以後,鄭州一帶的泛濫區又成了良田,百姓交口稱贊。東漢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四月,也就是王景治理黃河成功的當年,漢明帝親自來到現在鄭州的滎陽,巡視黃河大堤,了解黃河的治理情況。千里的黃河大堤始於鄭州的滎陽,黃河的安危系於鄭州的滎陽,王景在鄭州的滎陽治理黃河,說明了鄭州的滎陽在黃河水利史上的地位無比重要。唐朝以後,黃河的河道淤積加快,尤其到了五代以後,黃河決口泛濫成災的記載又多起來,黃河防洪與治理又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❽ 出水芙蓉是指誰(歷史人物)

楊玉環

參見白居易《長恨歌》前幾句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版,養在深閨人權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唐明皇好色,日夜想找個絕代佳人;統治全國多年,竟找不到一個稱心。
楊玄瑛有個女兒才長成,十分嬌艷;養在深閨中,外人不知她美麗絕倫。
天生就的一身麗質,很難長久棄置;有朝一日,被選在皇帝身邊做妃嬪。
她回眸一笑時,千姿百態嬌媚橫生;六宮妃嬪,一個個都黯然失色萬分。
春寒料峭,皇上賜她到華清池沐浴;溫泉水潤,洗滌著凝脂一般的肌身。
侍女攙扶她,如出水芙蓉軟弱娉婷;初蒙皇恩潤澤時,就這般嬌嬈涔涔。
鬢發如雲顏臉似花,頭戴著金步搖;芙蓉帳里,與皇上度著溫暖的春宵。

❾ 介紹幾個歷史人物..

項籍者,下相人也,【集解】:地理志臨淮有下相縣。【索隱】:縣名,屬臨淮。案:應劭雲「相,水名,出沛國。沛國有相縣,其水下流,又因置縣,故名下相也」。【正義】:括地誌雲:「相故城在泗州宿豫縣西北七十里,秦縣。」項,胡講反。籍,秦昔反。字羽。【索隱】:按:下序傳籍字子羽也。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索隱】:按:崔浩雲「伯、仲、叔、季,兄弟之次,故叔雲叔父,季雲季父」。梁父即楚將項燕,【正義】:燕,烏賢反。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集解始皇本紀雲:「項燕自殺。」【索隱】:此雲為王翦所殺,與楚漢春秋同,而始皇本紀雲項燕自殺。不同者,蓋燕為王翦所圍逼而自殺,故不同耳。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索隱】:地理志有項城縣,屬汝南。【正義】:括地誌雲:「今陳州項城縣城即古項子國。」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索隱】:按:逮訓及。謂有罪相連及,為櫟陽縣所逮錄也。故漢每制獄皆有逮捕也。【正義】:櫟音葯。逮音代。乃請蘄集解蘇林曰:「蘄音機,縣,屬沛國。」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集解】:應劭曰:「項梁曾坐事傳系櫟陽獄,從蘄獄掾曹咎取書與司馬欣。抵,歸;已,止也。」韋昭曰:「抵,至也。謂梁嘗被櫟陽縣逮捕,梁乃請蘄獄掾曹咎書至櫟陽獄掾司馬欣,事故得止息也。」【索隱】:按:服虔雲「抵,歸也」。韋昭雲「抵,至也。」劉伯庄雲「抵,相憑託也」。故應劭雲「項梁曾坐事系櫟陽獄,從蘄獄掾曹咎取書與司馬欣。抵,歸;已,息也」。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索隱】:韋昭雲:「浙江在今錢塘。」浙音「折獄」之「折」。晉灼音逝,非也。蓋其流曲折,莊子所謂「淛河」,即其水也。淛折聲相近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集解】:韋昭曰:「扛,舉也。」【索隱】:說文雲:「橫關對舉也。」韋昭雲:「扛,舉也。」音江。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索隱】:徐氏以為在沛郡,即蘄縣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集解】:徐廣曰:「爾時未言太守。」【正義】:守音狩。漢書雲景帝中二年七月,更郡守為太守。通謂梁曰:【集解】:楚漢春秋曰:「會稽假守殷通。」【正義】:按:言「假」者,兼攝之也。「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索隱】:按:謂先舉兵能製得人,後則為人所制。故荀卿子曰「制人之與為人制也,其相去遠矣」。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正義】:張晏雲:「項羽殺宋義時,桓楚為羽使懷王。」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索隱】:此不定數也。自百已下或至八十九十,故雲數十百。一府中皆慴伏,【索隱】:說文雲:「詟,失氣也。」音之涉反。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集解】:李奇曰:「徇,略也。」如淳曰:「徇音『撫徇』之『徇』。徇其人民。」
廣陵人召平於是為陳王徇廣陵,【正義】:揚州。未能下。【正義】:胡嫁反。以兵威服之曰下。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矯陳王命,【正義】:矯,紀兆反。召平從廣陵渡京口江至吳,詐陳王命拜梁。拜梁為楚王上柱國。【集解】:徐廣曰:「二世之二年正月也。」駰案:應劭曰「上柱國,上卿官,若今相國也」。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集解】:晉灼曰:「東陽縣本屬臨淮郡,漢明帝分屬下邳,後復分屬廣陵。」【索隱】:下音如字。按:以兵威伏之曰下,胡嫁反。彼自歸伏曰下,如字讀。他皆放此。東陽,縣名,屬廣陵也。【正義】:括地誌:「東陽故城在楚州盱眙縣東七十里,秦東陽縣城也,在淮水南。」使使欲與連和俱西。陳嬰者,故東陽令史,集解晉灼曰:「漢儀注雲令吏曰令史,丞吏曰丞史。」【正義】:楚漢春秋雲東陽獄史陳嬰。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集解】:應劭曰:「蒼頭特起,言與眾異也。蒼頭,謂士卒皂巾,若赤眉、青領,以相別也。」如淳曰:「魏君兵卒之號也。戰國策魏有蒼頭二十萬。」【索隱】:晉灼曰:「殊異其軍為蒼頭,謂著青帽。」如淳曰:「特起猶言新起也。」按:為蒼頭軍特起,欲立陳嬰為王,嬰母不許嬰稱王,言天下方亂,未知瞻烏所止。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集解】:張晏曰:「陳嬰母,潘旌人,墓在潘旌。」【索隱】:按:潘旌是邑聚之名,後為縣,屬臨淮。嬰乃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集解】:服虔曰:「英布起於蒲地,因以為號。」如淳曰:「言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此自更有蒲將軍。」【索隱】:按:布姓英,咎繇之後,後以罪被黥,故改姓黥以應相者之言。韋昭雲「蒲,姓也」,是英布與蒲將軍二人共以兵屬項梁也。故服虔以為「英布起蒲」,非也。按:黥布初起於江湖之間。亦以兵屬焉。凡六七萬人,軍不邳。【正義】:被悲反。下邳,泗水縣也。應劭雲:「邳在薛,徙此,故曰下邳。」按:有上邳,故曰下邳。
當是時,秦嘉【集解】:陳涉世家曰:「秦嘉,廣陵人。」已立景駒為楚王,【集解】:文穎曰;「景駒楚族,景氏,駒名。」軍彭城東,【正義】:括地誌雲:「徐州彭城縣,古彭祖國也。」言秦嘉軍於此城之東。欲距項梁。項梁謂軍吏曰:「陳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乃進兵擊秦嘉。秦嘉軍敗走,追之至胡陵。【集解】:鄧展曰:「今胡陸,屬山陽。漢章帝改曰胡陵。」嘉還戰一日,嘉死,軍降。景駒走死梁地。項梁已並秦嘉軍,軍胡陵,將引軍而西。章邯軍至栗,【集解】:徐廣曰:「縣名,在沛。」項梁使別將朱雞石、餘樊君與戰。餘樊君死。朱雞石軍敗,亡走胡陵。項梁乃引兵入薛,【正義】:括地誌雲:「故薛城古薛侯國也,在徐州滕縣界,黃帝之所封。左傳曰定公元年薛宰雲『薛之祖奚仲居薛,為夏車正』,後為孟嘗君田文封邑也。」誅雞石。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正義】:許州襄城縣。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阬之。還報項梁。項梁聞陳王定死,召諸別將會薛計事。此時沛公亦起沛,往焉。
居鄛人范增,【索隱】:晉灼音「剿絕」之「剿」。地理志居鄛縣在廬江郡,音巢,是故巢國,夏桀所奔。荀悅漢紀雲:「范增,阜陵人也。」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正義】:顧著作雲:「固宜當應敗也。」當音如字。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集解】:徐廣曰:「楚人也,善言陰陽。」駰案:文穎曰「南方老人也」。【索隱】:徐廣雲:「楚人善言陰陽者,見天文志也。」【正義】:虞喜志林雲:「南公者,道士,識廢興之數,知亡秦者必於楚。」漢書藝文志雲南公十三篇,六國時人,在陰陽家流。『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集解】:瓚曰;「楚人怨秦,雖三戶猶足以亡秦也。」【索隱】:臣瓚與蘇林解同。韋昭以為三戶,楚三大姓昭、屈、景也。二說皆非也。按:左氏「以畀楚師於三戶」,杜預注雲「今丹水縣北三戶亭」,則是地名不疑。【正義】:按:服虔雲「三戶,漳水津也」。孟康雲「津峽名也,在鄴西三十里」。括地誌雲「濁漳水又東經葛公亭北,經三戶峽,為三戶津,在相州滏陽縣界」。然則南公辨陰陽,識廢興之數,知秦亡必於三戶,故出此言。後項羽果度三戶津破章邯軍,降章邯,秦遂亡。是南公之善讖。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集解】:如淳曰:「蜂午猶言蜂起也。眾蜂飛起,交橫若午,言其多也。」【索隱】:凡物交橫為午,言蜂之起交橫屯聚也。故劉向傳注雲「蜂午,雜沓也」。又鄭玄曰「一縱一橫為午」。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正義】:為,於偽反。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集解】:徐廣曰:「此時二世之二年六月。」從民所望也。【集解】:應劭曰:「以祖謚為號者,順民望。」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台。【集解】:鄭氏曰:「音煦怡。」【正義】:盱,況於反。眙,以之反。盱眙,今楚州,臨淮水,懷王都之。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居數月,引兵攻亢父,【正義】:亢音剛,又苦浪反。父音甫。括地誌雲:「亢父故城在兗州任城縣南五十一里。」與齊田榮、司馬龍且【正義】:子余反。軍救東阿,【正義】:括地誌雲:「東阿故城在濟州東阿縣西南二十五里,漢東阿縣城,秦時齊之阿也。」大破秦軍於東阿。田榮即引兵歸,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假相田角亡走趙。角弟田間故齊將,居趙不敢歸。田榮立田儋子市為齊王。項梁已破東阿下軍,遂追秦軍。數使使趣【正義】:下「使」色吏反。趣音促。齊兵,欲與俱西。田榮曰:「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乃發兵。」項梁曰:「田假為與國之王,【集解】:如淳曰:「相與交善為與國,黨與也。」【索隱】:按:高誘注戰國策雲「與國,同禍福之國也。」窮來從我,不忍殺之。」趙亦不殺田角、田間以市於齊。【集解】:張晏曰:「若市買相貿易以利也。梁救榮難,猶不用命。梁念殺假等,榮未必多出兵,不如依春秋寄公待以禮也,又可以貿易他利,以除己害,遂背德可輔假以伐齊,故曰市貿易也,」晉灼曰:「假,故齊王建之弟,欲令楚殺之,以為己利,而楚保全不殺,以買其計,故曰市也。」【索隱】:按:張晏雲「市,貿易也」韋昭雲「市利於齊也」,故劉氏亦雲「市猶要也」。留田假而不殺,欲以要脅田榮也。齊遂不肯發兵助楚。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正義括地誌雲:「濮州雷澤縣,本漢城陽,在州東九十一里。地理志雲城陽屬濟陰郡,古郕伯國,姬姓之國。史記周武王封季弟載於郕,其後遷於城之陽,故曰城陽。」屠之。西破秦軍濮陽東,【正義】:括地誌雲:「濮陽縣在濮州西八十六里濮縣也,古吳之國。」按:攻城陽,屠之,西破秦軍濮陽縣也。東即此縣東。秦兵收入濮陽。沛公、項羽乃攻定陶。【正義】:定陶,曹州城也。從濮陽南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雝丘,【正義】:雍丘,今汴州縣也。地理志雲「古杞國,武王封禹後於杞,號東樓公,二十一世簡公,為楚所滅」,即此城也。大破秦軍,斬李由。【集解】:應劭曰:「由,李斯子也。」還攻外黃,【正義】:括地誌雲:「故周城即外黃之地,在雍丘縣東。」張晏曰:「魏郡有內黃縣,故加『外』也。」臣瓚曰:「縣有黃溝,故名。」外黃未下。
項梁起東阿,西,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宋義乃諫項梁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乃使宋義使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集解】:張晏曰:「顯,名也。高陵,縣名。」【索隱】:按:晉灼雲「高陵屬琅邪」。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沛公、項羽去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沛公、項羽相與謀曰:「今項梁軍破,士卒恐。」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集解】:應劭曰:「碭,屬梁國。」蘇林曰:「碭音唐。」【正義】:括地誌雲:「宋州碭山縣,本漢碭縣也,在宋州東百五十里。」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鉅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集解】:張晏曰:「涉,姓;間,名。秦將也。」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集解】:應劭曰:「恐敵抄輜重,故築牆垣如街巷也。」陳餘為將,將卒數萬人而軍鉅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台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集解】:應劭曰:「天子曰師尹,諸侯曰令尹,時去六國尚近,故置令尹。」瓚曰:「諸侯之卿,唯楚稱令尹。時立楚之後,故置官司皆如楚舊。」以沛公為碭郡長,【集解】:蘇林曰:「長如郡守也。」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
初,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在楚軍,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集解】:徐廣曰:「一作『慶』。」子冠軍。【集解】:文穎曰:「卿子,時人相褒尊之辭,猶言公子也。上將,故言冠軍。」張晏曰:「若霍去病功冠三軍,因封為冠軍侯,至今為縣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索隱】:按:傅寬傳雲「從攻安陽、扛里」,則安陽與扛里俱在河南。顏師古以為今相州安陽縣。按:此兵猶未渡河,不應即至相州安陽。今檢後魏書地形志,雲「己氏有安陽城,隋改己氏為楚丘」,今宋州楚丘西北四十里有安陽故城是也。【正義】:括地誌雲:「安陽縣,相州所理縣。七國時魏寧新中邑,秦昭王拔魏寧新中,更名安陽。」張耳傳雲章邯軍鉅鹿南,築甬道屬河,餉王離。項羽數絕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圍鉅鹿下。又雲渡河湛船,持三日糧。按:從滑州白馬津齎三日糧不至邢州,明此渡河,相州漳河也。宋義遣其子襄相齊,送之至無鹽,即今鄆州之東宿城是也。若依顏監說,在相州安陽,宋義送子不可棄軍渡河,南向齊,西南入魯界,飲酒高會,非入齊之路。義雖知送子曲,由宋州安陽理順,然向鉅鹿甚遠,不能數絕章邯甬道及持三日糧至也。均之二理,安陽送子至無鹽為長。濟河絕甬道,持三日糧,寧有遲留?史家多不委曲說之也。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集解】:如淳曰:「用力多而不可以破蟣虱,猶言欲以大力伐秦而不可以救趙也。」【索隱】:張晏雲:「搏音博。」韋昭雲「虻大在外,虱小在內」。故顏師古言「以手擊牛之背,可以殺其上虻,而不能破其內虱,喻方欲滅秦,不可與章邯即戰也」。鄒氏搏音附。今按:言虻之搏牛,本不擬破其上之蟣虱,以言志在大不在小也。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正義】:很,何懇反。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索隱】:按:地理志東平郡之縣,在今鄆州之東也。飲酒高會。【集解】:韋昭曰:「皆召尊爵,故雲高。」【索隱】:韋昭曰:「皆召高爵者,故曰高會。」服虔雲:「大會是也。」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飢民貧,士卒食芋菽,【集解】:徐廣曰:「芋,一作『半』。半,五升器也。」駰案:瓚曰「士卒食蔬菜,以菽雜半之。」【索隱】:芋,蹲鴟也。菽,豆也。故臣瓚曰「士卒食蔬菜,以菽半雜之」,則芋菽義亦通。漢書作「半菽」。徐廣曰:「芋,一作『半』。半,五升也。」王劭曰:「半,量器名,容半升也。」軍無見糧,【正義】:胡練反。顏監雲:「無見在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並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索隱】:私,謂使其子相齊,是徇其私情。崔浩雲:「徇,營也。」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集解】:如淳曰:「梧音悟。枝梧猶枝捍也。」瓚曰:「小柱為枝,邪柱為梧,今屋梧邪柱是也。」【正義】:枝音之移反。梧音悟。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正義】:未得懷王命也。假,攝也。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集解】:徐廣曰:「二世三年十一月。」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正義】:漳水。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集解】:文穎曰:「秦將也。」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集解】:漢書音義曰:「惴音章瑞反。」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集解】:張晏曰:「軍行以車為陳,轅相向為門,故曰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章邯軍棘原,【集解】:張晏曰:「在漳南。」晉灼曰:「地名,在鉅鹿南。」項羽軍漳南,【正義】:括地誌雲:「濁漳水一名漳水,今俗名柳河,在邢州平鄉縣南。注水經雲漳水一名大漳水,兼有騑水之目也。」相持未戰。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至咸陽,留司馬門【集解】:凡言司馬門者,宮垣之內,兵衛所在,四面皆有司馬,主武事。總言之,外門為司馬門也。【索隱】:按:天子門有兵闌,曰司馬門也。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長史欣恐,還走其軍,【正義】:走音奏。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原將軍孰計之。」陳餘亦遺章邯書曰:「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索隱】:韋昭雲:「趙奢子括也,代號馬服。」崔浩雲:「馬服,趙官名,言服武事。」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索隱】:服虔雲:「金城縣所治。」蘇林曰:「在上郡。」崔浩雲:「蒙恬樹榆為塞也。」竟斬陽周。【集解】:孟康曰:「縣屬上郡。」【正義】:括地誌雲:「寧州羅川縣在州東南七十里,漢陽周縣。」何者?功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滋益多。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夫將軍居外久,多內卻,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天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索隱】:此諸侯謂關東諸侯也。何以知然?文穎曰:「關東為從,關西為橫。」高誘曰:「關東地形從長,蘇秦相六國,號為合從。關西地形橫長,張儀相秦,壞關東從,使與秦合,號曰連橫。」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鈇質,【索隱】:公羊傳雲:「加之鈇質。」何休雲:「要斬之罪。」崔浩雲:「質,斬人椹也。」又郭注《三蒼》雲「質,

❿ 歷史上周姓名人

1、周瑜

吳國名將,安徽廬江人。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2、周樹人

紹興人,筆名魯迅,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被譽為「民族魂」。著作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3、周恩來

祖籍紹興,生於淮安,共產黨創建人之一及核心領導成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總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及外交家,中國特色外交的奠基人。

4、周敦頤

著名哲學家,湖南道縣人。根據陳摶的《無極圖》,著《太極圖說》,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開創人。

5、周璇

著名影星、歌星,演唱的《天涯歌女》、《何日君再來》、《夜上海》等歌曲,被翻唱多次。

拓展資料

1、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周姓大約有50多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排在第30位。周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佔全國周姓總人口的20%,佔山東總人口的1.6%。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西、湖南、浙江,這四省周姓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於江蘇、陝西、四川、河南,這四省的周姓又集中了22%。

2、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周姓大約有210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3%,為明朝第9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周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600年中周姓人口總增加率為320%,凈增加了150多萬。

江西的周姓為第一大省,約占周姓總人口的23.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20%)、江蘇(16.6%),這三省周姓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布於湖南、湖北、山東、廣東、四川、福建和安徽,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0%

3、當代周姓的人口已達2544萬,為全國第九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02%。從明朝600年中周姓人口由210萬激增到近2500多萬,增長了近12倍。

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在這1000年中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ㄏ」形態勢。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湖南、湖北、江蘇四省,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山東、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廣東和貴州,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3%。四川居住了周姓總人口的15.3%,為周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3.4%。全國形成了沿長江的高比率周姓區域。

參考資料:周姓_網路

閱讀全文

與清水塘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