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詩的代表人物
總的來說: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盛唐以李白、王 維 、孟浩然
中唐是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韓愈
晚唐則是李商隱、杜牧、李賀
細分的話:
一、山水詩,主要景物的描繪,抒發了自然美。
唐代以王維為代表的山水詩派,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山水詩派的創作及其藝術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國詩歌的特質。
二、詠物詩,看似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往往寄託詩人的情懷與思想。
賀知章,李商隱,等等。
三、田園詩,主要是寫田園風光或勞動場景、農家的生活。
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
四、懷古詩,一般不僅敘古事而融入詩人的感受與評論,有時則是借古諷今,曲折的反映出詩人自己對現實的關注。杜甫,劉禹錫為代表人物
五、送別詩,一般表面詩人或友人離情別緒或是留戀或安慰、囑咐、惆悵、期望、傷懷的心境等等。李白,王昌齡,王勃等等。
六、行旅詩,主要是表現行旅生涯詩人的旅程寂寞,艱辛以及對故鄉與親人的思念之情。韋應物使其代表人物
七、邊塞詩,一般是表現思婦徵人的憂怨與擔心,熏染邊塞苦寒的邊境,壯寫士兵的艱辛生活與保家衛國的高度熱情與英雄的氣概,抒發了詩人的同情之感,另有表現邊塞生活的孤苦孤寂,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弊端等等。
這些分類主要是按照詩的取材范圍來分的,當然唐詩的分類還有其他的,重要是這幾種。
2. 10位古代著名詩人及著名詩作
古代作家作品常識是中考語文中常考的內容,但是這一部分內容繁瑣,又散見於各冊教科書,不易檢索復習。我們特意依據新課標和教科書推薦的優秀古詩文閱讀背誦篇目,篩選梳理出古代重要作家作品的相關常識,供大家在復習備考中使用。
1.《詩經》:又名「詩三百」,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被列為「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關雎》《蒹葭》《氓》《碩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辭形式寫成了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古傳誦。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稱「聖人」,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私學創辦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在《論語》20篇中。《論語》各取篇中開頭二字為篇名,是儒家經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之一。
4.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稱「亞聖」。主要作品為《孟子》7篇,各篇取開頭幾字為篇名,該書記載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為「四書」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魚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輯錄,其中《兼愛》《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輸》即選自《墨子》。
6.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哲學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為《莊子》,道家經典之一,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遙游》。
7.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韓非子》一書。《扁鵲見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鄰》等均出自此書。。
8.司馬遷:西漢史學家,字子長,別稱太史公。主要作品為《史記》,又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3000年的歷史,全書130篇,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種體裁。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陳涉世家》即選自《史記》。
9.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屬樂府歌辭。開創「建安風骨」新風。魯迅稱他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
10.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謚靖節,東晉著名詩人,我國第一位傑出的田園詩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飲酒》等。
1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一。主要作品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最有名。是「初唐四傑」中成就最高的詩人。
12.孟浩然:唐代第一個大量寫山水詩的人,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主要作品為《過故人庄》《春曉》《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
13.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唐朝詩人兼畫家。與孟浩然同為盛唐田園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為《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14.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主要詩作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渡荊門送別》《峨眉山月歌》《行路難》《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等,結為《李太白集》。其詩屬浪漫豪放派,是古典浪漫主義藝術的高峰。韓愈稱贊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15.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與李白齊名,人稱「詩聖」,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望岳》《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樓》《江南逢李龜年》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結為《杜工部集》。其詩為現實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被稱為「詩史」。
16.岑參:唐朝邊塞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
17.韓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謚號文,世稱韓吏部、韓文公,郡望昌黎,又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要作品為《馬說》《師說》《進學解》《祭十二郎文》《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等,結為《昌黎先生集》。
18.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與柳宗元合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劉白」。主要作品有《陋室銘》《烏衣巷》《秋詞》《竹枝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
19.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合稱「元白」。主要作品有《錢塘湖春行》《觀刈麥》《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等,自編為《白氏長慶集》。他是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繼承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通俗詩派的代表,相傳其詩老嫗可懂。
20.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人稱柳河東,曾任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並稱「韓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捕蛇者說》《三戒》(包括《黔之驢》)、「永州八記」(包括《小石潭記》)等散文,《漁翁》《江雪》等詩。他是中國第一個把寓言正式寫成獨立的文學作品的作家。
21.杜牧:字牧之,別稱小杜,與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江南春絕句》《清明》《泊秦淮》《秋夕》《赤壁》《阿房宮賦》等。尤擅七律七絕。
22.李商隱:字義山,晚唐著名詩人。主要作品有《夜雨寄北》《樂游原》《錦瑟》《無題》等。《無題》組詩開創了朦朧詩的先河,其中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
23.李煜: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李後主。主要作品有《虞美人》《相見歡》等。
24.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主要作品有《岳陽樓記》《漁家傲·秋思》等。兼工詩詞散文,屬豪放派。
25.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醉翁亭記》《秋聲賦》《六一詞》等,結為《歐陽文忠集》《六一詩話》(我國第一部詩話)。
26.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元日》《泊船瓜州》《登飛來峰》《傷仲永》《游褒禪山記》等。
27.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和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題西林壁》《水調歌頭》《江城子·密州出獵》《浣溪沙》《赤壁賦》《石鍾山記》等。其詩文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其書法自創「蘇體」。
28.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詞人。主要作品有《如夢令》《武陵春》《聲聲慢》等,結為《漱玉詞》。她是宋代婉約詞派中成就最高者。
29.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詞人。主要作品有《書憤》《示兒》《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卜運算元·詠梅》等,結為《劍南詩稿》。他是中國古代最高產的詩人(有詩萬余首)。
30.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與蘇軾並稱「蘇辛」。主要作品為《稼軒長短句》,名篇有《西江月》《破陣子》《清平樂·村居》等。其詞繼承並發展了蘇軾的豪放詞風。
31.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愛國詩人。主要作品有《正氣歌》《過零丁洋》《〈指南錄〉後序》等。
32.關漢卿:號已齋叟,元代雜劇(戲曲)作家,我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元雜劇的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一(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所作雜劇以《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最為著名,有《關漢卿戲曲集》。《竇娥冤》是我國戲曲史上典型悲劇之一。
33.馬致遠: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雜劇《漢宮秋》、散曲《天凈沙·秋思》等,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34.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主要作品為《忠義水滸傳》,簡稱《水滸》,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白話長篇章回體小說。《智取生辰綱》即選於此。
35.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主要作品為《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楊修之死》即出於此。
36.吳承恩:明代小說家。主要作品為《西遊記》,是著名長篇章回體神魔小說,是古典文學中最輝煌的神話作品。
37.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文學家。主要作品《聊齋志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以談鬼說狐的方式反映現實。《山市》《狼》即出於此。
38.吳敬梓:清代小說家。主要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范進中舉》即選於此。
39.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清代著名小說家。其代表作《紅樓夢》是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血淚智慧結晶,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
40.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其詩集《已亥雜詩》共有詩作315首。
這么多自己找吧
3. 甘肅歷史名人有那些
1、秦始皇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4. 秦安泰山廟詩句,誰知到發一個
秦安泰山廟,也稱天齊廟。坐落在秦安縣城東的鳳山上,是天水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泰山古建築群。被譽為"隴上鐵漢"的清代邑人安維峻詩贊曰:"洞天高處是,煙井望中多"。
5.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的輝煌歷史
秦安縣在歷史朝代中是位處要塞。截至2015年,秦安縣已發現仰韶、馬家窯、齊家專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72處,屬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即大地灣、興國寺、文廟大成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
秦安古稱成紀,素有「羲里媧鄉」之稱。縣內有大地灣、興國寺、文廟大成殿等3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發現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68處,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
(5)秦安歷史名人詩詞擴展閱讀:
秦安的歷史名人: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李淵 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內鏈變更戰略家;
李世民 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二位皇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李廣 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人稱飛將軍。
6. 贊美秦安的詩句是什麼
江河有江河的方向
畢竟東流去
彰顯海納百川的心胸
高山有高山的秉性
會當臨絕頂
7. 秦安書法家都有誰
蔡一民(一鳴),抄1940年生於甘肅秦安。現為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少年時愛好文學,34歲自學山水,40歲以後偏向書法,50歲學詩,作品多次在《當代詩詞》發表,60歲以後短篇小說在《飛天》發表。自我點評:畫不如字,字不如詩。號稱"秦安一支筆"。
8. 唐朝時期比較著名的詩詞人
張九齡(673-740),字子壽,韶州(今韶關市)人,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玄宗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唐代有名的賢相。
<<--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出生於當時唐安西大都護府所在的碎葉城(今吉爾斯坦境內)。天才橫溢,被譽為謫仙人。其詩想像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因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又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少陵、杜工部,其詩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開元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詩風沉鬱頓挫,語言精煉傳神,對後世詩人影響極大。
<<--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歲時到長安應過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鄉鹿門隱居讀書、寫詩自娛。詩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合稱「王孟」。
<<--
王昌齡(約690-756?),字少伯,今陝西西安人,一說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一生只做過中下級官吏,安史之亂時,於還江寧途中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詩以寫宮怨、邊塞、送別為佳,尤長於七絕,有「七絕聖手」之稱,時人推為「詩家天子」。
<<--
丘為(694-789?),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天寶年間進士,歷官太子右庶子,與王維、劉長卿等友善,活到95歲,相傳是唐代享壽最高的一位詩人。
<<--
綦毋潛(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說江西南康人。開元十四年進士,由宜壽尉入為集賢院待制,遷左拾遺,終著作郎,後歸隱江東。詩多寫山林隱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麗。
<<--
常建(708-765?),籍貫不詳,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只做過盱眙尉的小官。詩以寫山水田園為主,選語精妙,境界超遠。
<<--
岑參(715-770),南陽人,一說湖北江陵人,少時隱居河南嵩陽。天寶三年進士,初為小官,後做過嘉州刺史等官,世稱「岑嘉州」。詩以寫邊塞生活著稱,與高適齊名,合稱「高岑」。
<<--
元結(719-772),字次山,號漫郎、聱叟,曾避難入猗於洞,因號猗於子,河南人。天寶十二年進士,因招募義軍抗擊史思明有功,廣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後遷容管經略史。詩多諷喻時政,反映人民疾苦。
<<--
韋應物(737-791?),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天寶末年曾在宮廷擔任過玄宗的侍衛官,早年為人任俠,狂放不羈,後來發奮讀書考中進士。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德宗貞元年九年進士,又舉博學鴻詞科。官禮部員外郎,因參與變革的王叔文集團,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人稱柳柳州。詩文在當時都很有名,和韓愈共同領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隱居河南嵩山,四十多歲才中進士,只做過縣尉一類的小官。一生困頓,性情耿介,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格。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年輕時使年任俠,睿宗文明元年進士,武則天執政時,任時麟台正字、右拾遺等小官。他對自六朝以來浮華綺麗的詩風深感不滿,力求改革,在詩歌創作與理論上都作出過重要貢獻。
<<--
李頎(690-751),東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幼孤貧刻苦好學,德宗貞元八年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因上疏請免關中賦役,貶為陽山縣令。後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遷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做過吏部侍郎,死謚文公,故世稱韓吏部、韓文公。是唐代古文運動領袖,與柳宗兒合稱韓柳。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重氣勢。
<<--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號士。其先世為太原人,後遷居下圭(今陝西渭南),出生於河南新鄭。貞元十五年進士。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哪《琵琶行》、《長恨歌》等也極有名。
9. 天水名人古詩詞
天水的歷史名人
名祖名帝
伏羲.女媧:與西方亞當、夏娃創世紀的故事一樣,中國也有自己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他們是原始部落社會時期的領袖。「大目、山准、龍顏」的伏羲教民漁獵畜牧,創造書契,鑽木取火,始創八卦,旋定歷法,始創嫁娶,使人類走上文明之途。後來人類遭遇洪水,人種滅絕,只剩伏羲與女媧兄妹二人,兩人不得不成婚繁衍人類。次後,女媧代伏羲為首領稱女希氏。諸侯共工與祝融爭斗天下,頭觸不周山,天柱折缺,女媧乃以五彩石補天,這幾乎與西方洪荒時代傳說一模一樣。伏羲、女媧作為人類初祖,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
軒轅.嫘祖:歷史上稱為五帝之首的軒轅黃帝崛起於成紀,與妻嫘祖一起成為繼伏羲神農之後的氏族集團領袖。從軒轅開始,華夏氏族逐漸歸順結盟統一,開創了戰事征伐、疆域開拓、經濟農桑的新時代。
嬴非子:嬴秦的先祖非子生活於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宮(後稱犬丘,今天水市秦城區西南邊),是秦的開國君主,他因擅長養馬,好畜牧而應周孝王徵召(公元前897年,周孝王十三年),在水、渭水間替周王室主持牧馬,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為周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馬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戰爭工具,無馬不成行,無馬不成軍,馭馬和軍馬在經濟、交通、國防上作用十分重大。因此,周孝王封嬴非子為附庸(國),准許在秦地(即秦亭,今張川縣後川河谷)建邑,號稱嬴秦。秦由此正式成為周朝在西域的封國,開始了秦族走向強盛的歷史。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非自第五代孫,居犬丘。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造成內亂,犬戎族乘機攻破周都鎬京,西周滅亡。時秦襄公率兵保護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秦襄公作為東周王室第一功臣,受封諸侯,原周王室直轄的歧山以西土地也全部賜於秦作為領地。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爭中陣亡,葬於故地西垂。李嵩(公元351年--公元417年)西涼建立者,李廣16世孫,祖籍成紀(今秦安縣),世居西涼,曾任寧翔將軍,得河西六郡,自稱涼公建都敦煌,稱西涼國,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其重教育才,屯田邊關的建樹,為後代所頌揚。
李淵李世民(公元566年--公元635年),祖籍隴西成紀(今秦安縣)人,李之後代,隋朝時任譙州、隴州、歧州三州太守,太原留守。隋末起義,兵出太原,直指關中,以二十萬大軍攻入長安,稱皇帝,號唐高祖,國號唐朝。李淵作為中國歷史上輝煌、強大繁榮盛唐的締造者,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割據戰亂的局面,其史跡足以彪炳史冊。現在,天水人民把他和李廣、李白並稱成紀三李,以表達對他的崇敬之情。
秦穆公:(?--公元前621年)名嬴任好,在位38年,春秋五霸之一,都雍城(系陝西鳳翔縣境),稱霸西域戎國,從此,秦的名稱隨戎族(後稱匈奴)流動向異域傳播,「秦」成了域外民族對中國的稱呼,古波斯文中「賽尼」、《聖經》中「希尼」都是「秦」的音譯。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嬴政,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13歲即位,在位35年,建都咸陽。公元前221年,歷十年之久征滅六國後,建立了大一統秦國。其推行車同軌、書同文、實行郡縣制等一系列措施,確立了歷代封建王朝的統一範本,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
李特、李雄:(?--公元303年)巴氏族,原為巴西宕渠人(今四川曲線渠縣),後遷居略陽(今秦安縣東南)。西晉永寧元年(公元301年),天水等六郡飢民起義,推李特為首領,率眾二萬餘人,與晉軍作戰,先後南攻廣漢、成都。公元303年,攻取成都少城建國,年號建初。李雄(公元274年--334年),李特之子,公元303年繼父位攻克成都,稱成都王。公元306年即皇帝位,國號大成,史稱成漢
苻洪、苻堅:(公元285年--公元350年)氐族,略陽臨渭人(今秦安縣東南),十六國時期前秦建立者。東晉時為征北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不久,自稱三秦王,建立前秦政權。苻堅(公元338年--385年)二十歲時立自己為大秦天王,三十一歲時先後攻滅前燕、前涼等統一北方大部分地區。公元383年,征調九十萬軍隊攻晉而敗,這就是軍事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
姚萇、姚興(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後秦國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縣)人。公元384年攻滅前秦國,在長安稱帝,史稱後秦。姚興(公元366年--公元416年),姚萇子,在位22年,注重農業,興辦佛教和儒學,學生達一萬餘人,先後滅西秦及後涼,與北魏、東晉對抗。
呂光(公元338年--公元399年)後涼的建立者,略陽人(今秦安縣),初為苻堅將領,率兵攻西域,後割據涼州,建國後涼。名臣名士(天水名臣多忠良直諫之士,與剛烈秦風熏染有關。而名士或不致仕,或退隱故里著述立說,或執教育才,堪為隴上風范。)
李沖(公元450年--公元498年)天水人,李蒿之曾孫。北魏孝文帝時,李沖為秘書中散,負責宮中文書,後升為秘書令,參與朝政。公元485年,李沖提出均田制、三長制的改革建議,得到魏孝文帝採納,實施後使北魏國力大增,鮮卑與漢文化逐漸融合。公元493年,北魏遷都洛陽,李沖任鎮南將軍、侍中少傅,負責營建新都工程,並制定尊孔崇儒重大律令。因此拜太子少傅、咸陽王,在北魏發展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姜上圭人(今天水市秦城區),唐末將領姜謨之子。唐太宗時為將作大匠,負責修造九成宮、洛陽宮殿。後升為左屯衛將軍,曾在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十八年(公元644年)先後從征高昌(新疆吐魯番)和高麗(朝鮮)。
李仕衡:祖籍成紀人(今秦安縣),北宋淳化年間(公元990年)進士及第,任彭山知縣、劍州知州。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因迎擊叛亂而任尚書度之員外郎,善於理財籌措軍費,直至工部尚書,知天雄軍。公元1022年,拜為尚書左丞。任內屢為百姓上書,賑濟災民,深得民心。
胡纘宗:(公元1480年一1560年),秦安縣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公元1510年後,歷經嘉定州判官,安慶、蘇州知府,山東、河南巡撫,足跡遍及江南、中原。胡纘宗為官愛民禮士,撫綏安輯,廉潔辯治,著稱大江南北。公元1534年罷官歸里,遂開閣著書,有《鳥鼠山人集》、《安慶府志》、《蘇州府志》、《秦州志》等14部著作傳世。胡纘宗還是一位書法家,現在江蘇鎮江有「海不揚波」、屈阜孔廟有「金聲玉振」,天水伏羲廟有「與天地准」牌匾,系胡纘宗之遒勁剛健之書。
胡忻:天水人,明萬曆年間(公元1589年)中為進士,官山西臨汾知縣。為官簡政輕刑,庭無積案。以政績升遷工部給事中、太常寺少卿。胡忻屬東林黨人,專以上疏揭發宦官結黨營私聞名,先後上疏數十章,聲震朝野。今秦城區有故居北宅子。
安維峻(公元1854年--公元1925年)秦安縣人,光緒年(公元1880年)中為進士,選翰林院庶士,1893年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安維峻性情耿直,不阿權貴,中日甲午之戰前夕,支持光緒皇帝為首的主戰派,連續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清誅李鴻章疏》,1894年《請明詔討諉法》。安維峻之上書聲震京都,卻因言獲罪,被革職發派張家口軍台。京城時人以「隴上鐵漢」四字相贈,大刀王五及京城應考文人為之送行。1899年後,安維峻主講隴西南安書院,在家鄉辦學,辛亥革命中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總攥有《甘肅新通志》(100卷),著《諫垣存稿》、《望雲山房討集》等5部。
鞏建豐(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縣(今甘谷縣)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檢討、國史館攥修、雲南學政、侍讀學士。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還鄉,以講學著書為樂,學生數百人,人稱「關西師表」。著有《朱圉山人集》、《伏羌縣志》等著作。
任其昌(公元1831--1900年)今秦城區人,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進士,任戶部主事。年末四十,告歸故里,先後主講天水書院、隴南書院三十年,其門下英才輩出,有名者如清光緒時內閣學士、工部侍郎劉永亨、禮部主事丁秉乾、回族名翰林哈銳、刑部主事楊潤身等人。著有《敦素堂詩文集》、《秦州新志》等6部。一生痴情教育,憂國憂民,自輓詩雲:「飛雨流雲過此生,有情何似總無情。可憐耿耿胸中血,埋血青山作五兵。」。
王權(公元1822年--1905年)甘谷縣人,晚清學者。1844年中舉後,先後主講岷州文昌、天水、寧遠書院,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後歷任興平、富平知縣,扶危濟困,政聲斐然。1886年辭官回鄉,潛心學問,閉門著書,著《笠雲山房古文集》、《秦州直隸州新志》(與任其昌合纂)等著作10餘種。
名賢名家(春秋時代,天水先賢即拜孔子、老子為師,學成返歸故里創立隴上文化。因此隴上文人、雅士、儒生、醫士代有迭出。)
尹喜:先秦時圭縣人(今天水市人),少時好易(《易經》)素(《太公素書》)之書,游於終南山周至結草為樓,號宅為樓觀,周王聞聽後拜為大夫。任函谷關令時,拜迎西遊的老子(李耳)為師。遂辭官問道於老子,請老子著書。於是老子著道德經五千言。尹喜以老子經法,研讀三年,著《關尹子》九篇,備受東晉道學家葛洪推崇。秦漢時,已有學徒聚集尹喜宅樓觀台,魏晉之際,形成了道教觀派。今北道區伯陽鄉元代時即有老子、尹喜道觀和尹道寺,殿前有楹聯曰:「華章九篇入百子,經文五千誦道德。」
石作蜀:春秋冀縣人(今甘谷縣),自幼好學,跋涉萬里,就學孔子門下,為七十二弟子之一。學成返鄉,傳播儒學和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風俗,自此三隴一帶文教大興,人文蔚起。在家鄉有石子祠和石子墓,祠聯曰:「梓里訪遺蹤,看空庭草碧,荒冢花殷,何知是唐封宋贊?杏松親教澤,聽渭水鶯啼,隴山鳥語,此中有化雨表風。」
秦祖上圭人(今秦城區),與顏、留、閔諸賢同為孔子入室弟子,身通六藝。唐封少梁伯,宋為鄄城侯。秦州文廟設秦祖祠,祠聯曰「聖績怙行,眺百二河山,不礙春風時雨至儒宗傳北學,數學,數三千弟子,誰攜關月隴雲來。」
壤駟赤 上圭人(今秦城區),亦為孔子入室弟子,與石作蜀,秦祖號稱「隴上儒學賢」。唐封北征伯,宋封上圭侯。秦州文廟設壤駟赤祠,祠聯曰:「任人間倒海翻江,逐宇宙新潮,正學莫忘宣聖統;願我輩模山范水,赴春秋佳日,大家來拜上圭侯。」
趙壹 西縣人(今秦城區西南),東漢著名辭賦家,生活在順,桓,靈帝時期(約公元一至二世紀中期)。存有辭賦二十篇,其《刺世疾邪賦》,《窮鳥賦》,《非草書》,堪為名篇,在我國文學寶庫中佔有重要地位。
王喜 (?——公元390年)安陽縣人(今秦安縣),東晉著名小說家。初為方士,有隨徒數百人。公元384年,被苻堅召人長安。後有作品〈〈牽三歌讖〉〉志怪小說〈〈拾遺記〉〉(220篇),魯迅先生稱其為「文筆頗靡麗,而事實誕漫無實。」王嘉是中國短篇小說最早的奠基人之一。
李白 (公元701年——公元762年)祖籍隴西成紀今秦安縣人,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少具詩才好劍術,游歷南北。天寶元年(742年)因賀知章薦舉,召為供奉翰林,後為權貴排擠。此後長期漂泊。並受安史之亂禍,險被流放夜色郎。遺稿由堂叔李冰陽編為〈〈草堂集〉〉十卷。李氏一生未實現濟蒼海,安社稷的宏大理想。他的詩作卻以半叛逆思想,豪入的風格,清新的語言,把歷經千年的中國詩歌藝術推向了頂峰,人們把李白稱為「詩仙」。今天的校園,課堂上,處處有李白詩歌的吟唱。
李翱(公元772年——公元841年)成紀人(今秦安縣),初唐著名散文家。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李翱中進士,任校書郎,後歷任國子博士,廬州刺史,諫議大夫等職。李翱為文師承韓愈,主張文以載道,為道初古文運動的主將,今傳《李文公集人》,《高愍女碑》,《楊烈婦傳》為其名篇。
王仁裕(公元879年——公元956年)五代著名學家,秦州人。入仕後歷任秦州節度判官,翰林院學士,後任戶部,兵任戶部,兵部尚書。著有《西江集》,《紫泥集》,《人洛集》,《玉堂閑話人》,《開元天寶遺》等5部。文辭開五代學先河,名動京師。王羌特 (公元1615年——公元1680年)伏羌縣(今甘谷縣)人。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考選拔貢。後授雲南順 府通判。大辦教育。振修文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著小說《狐山再夢》,為不可多得之明清小珍品。
相名將(史稱「關西(隴右)出將,關東出相(關中)」,實際上天水將相輩出,從春秋到民國,有名的將相就出了60多位。
由余:春秋時天水人,戎族。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投入秦國,被秦穆公任為上卿(即宰相),用謀略一舉攻伐錦諸戎、緄戎、翟戎、義渠等十二個戎國,遂稱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
趙衰(?--公元前622年),祖籍天水,其先祖為中後代嬴造父,因替周繆王平亂有功而受封趙城,改姓趙姓。趙衰曾隨晉文公(公子重耳)流亡於十九年後,助重耳回國即位,任晉國卿(宰相),幫助晉文公創立了霸業。
趙盾趙衰之子,晉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軍元帥,掌握國政(宰相)。公元前607年,又擁立晉成公,在晉國執政多年,以直諫著稱。
李蔡(?--公元前118年)李廣堂弟。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對匈奴作戰,漢武帝時受封輕車將軍、安樂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任丞相,執政四年,協理漢武帝運武徒民,治吏改幣,統籌鹽鐵,頗有政聲。
權德輿(759—818),字載之,古略陽第七溝(今秦安王尹鄉包全村)人。權德輿家世源遠,自十二祖前秦符堅的僕射安邱公權翼以來,世代為官。父權皋,曾為安祿山幕僚,「安史之亂」前,他果斷逃離安祿山,義勇為時人稱道。權德輿就出生在這樣一個祖德清明、家風雅正的家庭里。他從小聰明好學,「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十五歲有文章百篇,小有名氣。公元792年,經人推薦,被唐德宗征為太常博士,轉右補閥,從此跨人政界。
李訓(?--公元835年)隴西成紀(今秦安縣)人,以進士進入京師。曾以上疏收復河湟、清除藩鎮、誅滅宦官受到唐文宗重用,任宰相。誅宦官陳弘志、王守澄。公元835年以宮中石榴樹上有甘露為名,誘貪錢橫暴的宦官仇士良觀看,謀里應外合誅殺。不慎泄露,李訓、舒元輿、王涯等良臣被殺。史稱「甘露之變」,留下了千古遺恨。
李廣(公元前186年--公元前119年)祖先李信為秦嬴政大將,曾率兵擒拿燕國太子丹到遼東(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成紀人氏,漢文帝時以良家子身份從軍,歷經文、景、武三帝,歷任八郡邊關太守,歷經大小七十餘戰,以勇著稱,匈奴稱之為「飛將軍」。六十四歲時,出征匈奴迷路,因不堪忍受刀筆之吏訊問之恥,而自殺。漢司馬遷有《李將軍列傳》,唐代詩人王昌齡詩贊「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趙充國(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孫,西漢上邦人,是一位能騎善射驍勇多謀的軍事家,在當時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貢獻。為人沉著勇敢,有遠見深謀。少年時,就邊學兵法,邊研究軍事。公元前119年,隨著武帝取得了第三次大舉征討匈奴的勝利,即移民七十萬口,以加強北方邊防。東起朔方,西至今居(今永登縣)的地區內,設團官,供給移民牛犁谷種,變牧場為農業區。趙充國就是這一年全家移民令居的。
姜維(202年一264年)三國時蜀漢後期主將。字伯約,天水郡冀縣(治今甘谷縣東南)人。因郡望是天水郡,故史書多稱天水姜維。推祟鄭玄經學,文武全才。初仕魏,任天水參軍。蜀漢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歸蜀。深受諳葛亮器重,稱贊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涼州上士也」(時涼州州治在冀縣,故有是說),征為丞相府倉曹椽,封當亭侯。諸葛亮病逝後,姜維總領請軍協助大將軍蔣琬、費神共理朝政。延熙十九年(256年),進位大將軍,獨力支撐岌岌可危的蜀國。為實現諸葛亮興復漢室的願望,統軍而後,九次北伐,七出隴右,連年轉戰於隴蜀之間,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才能。其征戰的武城山、落門、段谷、上圭今天水市境內,武山縣民間至今有姜維大戰鐵籠山的傳說。景耀六年(263年),魏大舉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擊鍾會,使之寸步難行,而後主劉禪率先投降鄧艾,蜀國亡。姜維迫於形勢,偽降鍾會。次年,慫恿鍾會叛亂,試圖借機恢復蜀漢,泄密被殺。
陳安(?--公元323年)上圭人(今天水市西南),反抗匈奴劉曜攻佔長安建立前趙而起兵,322年擁兵10餘萬,稱涼王。次年與劉曜大軍血戰,渭水變色。陳安被殺,劉曜驚稱壯士,隴右流傳《壯士之歌》曰:「隴上壯士有陳安,軀干雖小腹中寬,愛養將士同心肝。」
李穆(?--公元586年)成紀人,李陵後代,北周名將。累遷都督、大將軍、柱國大司空,屢建奇功。公元581年,楊堅稱隋文帝,拜李穆為太師,位列三公。平陽公主:唐女將軍,李淵之女。公元617年李淵起義之後,平陽公主自戶縣招建數萬人的隊伍進行嚴格訓練。並招降了隋朝將領何潘仁上萬名隊伍,攻佔戶縣、周至、武功、始平四縣,隊伍擴大到7萬人。李淵渡黃河推進長安時,平陽公主隊伍與父回合。隨後,平陽公主與李世民一起盪平了西北的隋王朝勢力,為唐王朝建立立下了功勛。平陽公主隊伍因紀律嚴明,被稱為」娘子軍「。
張俊(公元1086年--公元1154年)成紀人,16歲時以弓箭手投身行伍,攻西夏,御金兵,累立戰功。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北宋滅亡。張俊護送康王趙構南渡臨安(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張俊先後平定江南七地武裝割據勢力,東征西戰。在與金人戰爭中,先後參與明州(寧波)之戰、黃天盪之役(鎮江)等打戰,使金人不敢窺江而渡,人稱南宋四大抗金名將之一。
劉琦(公元1098年--公元1162年)成紀人,北宋將領劉仲武之子。公元1140年率王彥舊部八字軍(面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一萬八千人,在開封與金兵三萬人激戰,打敗金兵。金主帥兀術聞訊率十萬人馳援,劉琦用計打破金兵,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順昌(開封)之戰。劉琦用兵出奇制勝,有儒將風范,金帝完顏亮南下,歷舉南宋諸將姓名,部下爭相對陣,唯問到劉琦,無人敢答,使金兵聞風喪膽。
汪惟永(公元1264年--公元1325年)元朝名將,寧遠人(今武山縣),元朝大將汪良臣之子。少善騎射,精通謀略,公元1308年,升任鎮國上將軍,征西都元帥,在元朝討平叛亂中屢建戰功。
郭相忠(公元1798年--公元1861年)清代將領,清水縣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中武進士,在克復新疆戰役中足智果斷,戰無不勝,歷任喀什葛爾、秦州、揄林守備。咸豐年間任甘州提督,後於1860年統率甘肅、四川、貴州兵馬,靖邊雲南。在任期間,清正廉明,開倉放糧,賑恤邊民,四方稱頌。咸豐十一年病逝軍中,軍民悲慟,詔賜振威將軍。
鄧寶珊(1894—1968),甘肅天水市人,16歲在新疆參加同盟會,次年參加著名的伊犁起義,後在陝西參加討伐袁世凱,1918年在陝西三原與胡景翼創立靖國軍,後參加馮玉祥的國民革命軍,積極聘用共產黨員訓練幹部,鄧小平就曾在他的聘用下在那兒工作過。1932年任新一軍軍長。1936年西安事變,他支持張學良與楊虎成的八項主張,擁護共產黨和平解決的正確意見。抗戰時他率部駐守榆林,任21軍團軍團長,與陝甘寧邊區保持了良好的友鄰關系。
他們中誰會寫古詩,寫了什麼,那就慢慢發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