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三國中楊修的資料和有關的故事
楊修
楊修,字德祖,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出生於公元175年,東漢建安年間舉為孝廉,任郎中,後為漢相曹操主薄。後被曹操殺害,死於公元219年,卒時方44歲。楊氏家世為漢名門,祖先楊喜,漢高祖時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楊震、曾祖楊秉、祖楊賜、父楊彪四世歷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與東漢末年的袁氏世家並駕齊驅,聲名顯赫。
楊修九歲時,有一個叫孔君平的人來拜見楊彪,楊修因父親不在家中,忙砌茶讓座,並端出水果招待子孔君平。孔君平拿起一顆楊梅玩笑地說:「楊梅,楊梅,名副其實的楊家果。」楊修立即問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嗎?」孔君平為楊修敏捷的才思目瞪口呆。
曹操建造花園時,動工前工匠們請曹操審閱花園工程的設計圖紙,曹操看了什麼也沒說只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工匠們不解其意,忙驚動去問楊修。楊修說:「丞相嫌園門設計的太大了,」工匠們按楊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見改造後的園門,心裡非常高興,問工匠們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們說多虧了楊主簿的指點。曹操口中稱贊楊修,心裡卻嫉恨楊修的才華。
曹操與楊修騎馬同行,當路過曹娥碑時,他們見碑陰鐫刻了黃絹、幼婦、外孫、?八個字,曹操問楊修理解這八個字的意思嗎?楊修正要回答,曹操說「你先別講出來,容我想想。」直到走過三十里路以後,曹操說:「我已明白那八個字的含意了,你說說你的理解,看我們是否所見略同。」楊修說:「黃絹,色絲也,並而為絕;幼婦,少女也,並而為妙;外孫為女兒的兒子合而為好;是受的意思,為辭。這八個字是『絕妙好辭『四字,是對曹娥碑碑文的贊美。」曹操驚嘆道:"爾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曹操平漢中時,連吃敗仗。欲進兵,怕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逢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雞肋,沉思不語。這時有人入賬,稟請夜間口令,操隨口答「雞肋!」楊修見令傳雞肋,便讓隨行軍士收拾行裝,准備歸程。將士們問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師,楊修說:「從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魏王班師就在這幾日,故早准備行裝,以免臨行慌亂。」曹操早恨楊修才高於已,今見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擾亂軍心定罪,殺了楊修。楊修死時年僅45歲。
楊修一生著作頗豐,結集成冊的兩文稿已失,今公存作品數篇,其中有《答臨淄候箋》、《節游賦》、《神女賦》、《孔雀賦》等。後人有詩贊楊修
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纓。
筆下龍蛇走,胸中綿帛成。
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
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❷ 《三國演義》中曹操和楊修的故事
楊 修 恃 才 放 曠 七 件 事
闊門事件:曹操曾經叫人建造花園,他看了後不給評語,只在花園的門上寫一「活」字,楊修看了,即明其意,竟不問曹操,擅自命人把門修窄。
一合酥事件:曹操收到一合酥,在盒上寫了「一合酥」,楊修見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問他為何這樣做,他答:「盒上寫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違反?」
夢中殺人事件:曹操恐怕有人暗殺他,便假裝說自己在夢中好殺人,更殺了一個近侍和假裝痛哭,並厚葬那人,好以殺一儆百。楊修知道曹操心中所想,便恃著聰明去揭發曹操。
吳質事件:曹丕密請吳質入內府,相議曹操欲立世子一事,但怕有人知道,就用大簏藏了吳質。楊修知道,就告訴曹操,結果曹丕下次真是用大簏載絹,曹操懷疑楊修想陷害曹操。
鄴門事件:曹操為了測試兩個兒子的才幹,便叫他們出城門,卻叫門吏不要放人出外,楊修教曹植,如有人敢阻擋,便斬殺他。曹植雖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楊修所教,非常憤怒。
答教事件:楊修曾經為曹植作了十幾條「答教」,當曹操每次以軍國的事問曹植,曹植都對答如流,曹操因而懷疑。其後,曹丕收買曹植的左右,偷那些「答教」來通知曹操。曹操見了,已有殺雞肋事件:曹操只說夜間的口號是「雞肋」,楊修卻「運用」他的智慧,想出「雞肋」的真正意義,還叫士兵們收拾行李,准備班師,最後當然招致殺身之禍。 身為魏王的曹操,得悉大將夏侯淵被黃忠所殺,便親率大軍20萬為夏報仇,不想迭遭挫敗。這天,曹操看到廚房送來的雞湯,覺得目前的戰局很像啃雞肋骨,丟掉捨不得,要吃沒什麼肉。此時,大將夏侯敦來請示夜間口令,曹操隨口而答:「雞肋!雞肋!」行軍主簿楊修聽到這一口令,隨即吩咐隨行軍士收拾行裝,准備歸程。夏侯敦驚問何故,楊修說:「從今夜口令便知魏王將要退兵。雞肋,是要吃無肉,丟掉可惜。現在的戰局也正是這樣。進不能勝,退恐人笑,不如早歸。我料定魏王來日必要班師,所以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時慌亂。」夏侯敦聽了覺得有道理,於是也收拾起來。曹操知道後大怒,以「亂我軍心」論罪,將楊修處斬了。
楊修之死,是他與曹操矛盾發展的高潮,也是他性格發展的必然。但若至此戛然而止,原不免令人感到突兀。於是接下去作者在「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一句後,連續敘寫了六件事,在交代曹、楊矛盾發展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了楊修輕率的性格特徵。第一件事,曹操在花園門上寫一「活」字,本是有意和工匠們逗智,而楊修卻自作聰明地揭破謎底,這委實是不知趣。第二件事,楊修近乎惡作劇地把曹操的「一盒酥」給分吃了,這說明他目中無主,過於自恃。第三件事,曹操夢中殺人,楊修揭露其故裝洋蒜,雖是處於正義,但也很不策略。第四件事,為了扶持曹植上台,楊修極力投曹操所好,密告曹丕用筐裝人入府,結果畫虎不成,反招誣害他人之嫌。第五件事,唆使曹植立殺門吏,又被人告,說明辦事欠穩慎。第六件事,暗教曹植作答,答稿竟被人偷走,落得個欺王之名,致使曹操極為反感,遂生「殺修之心」。正因為他平生養成了這么一個好為人師、狂妄輕率的習慣,所以,不管在什麼場合、什麼情況下,他都是放縱不羈,無所顧忌,以致招來殺身之禍。
❸ 三國演義中楊修的故事情節有哪些
1、楊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對自己的行為不加約束,屢次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園。造成時,操前去觀看,沒有誇獎和批評。
就叫人取了一支筆在花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義。楊修對工匠們說,「門"添活字,就是」闊「字,丞相嫌你們把花園門造得太大了。
於是重新建造園門。完工後再請曹操去觀看。曹操很喜歡,問道:「是誰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楊修!」曹操雖表面上稱好,而心底卻很嫉妒。
2、一天,塞北給曹操送來酥餅一盒。曹操隨手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就放到了案頭上。楊修進來看見了,就讓人拿來勺子和大家吃了。
曹操回來問為何這樣?楊和答說:「丞相您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嘛,我們豈敢違背您的命令呢?」曹操和大家嬉笑一場,心裡卻很討厭楊修。
3、曹操總是擔心別人暗殺他,常常吩咐侍衛說:「我在夢里好殺人,我睡覺時,你們都不要靠近我。」一日他睡午覺把被蹬落在地,近侍慌忙拾起給他蓋上。
曹操跳起來撥劍殺了這個違抗命令的侍從,然後又上床裝作繼續睡覺。半晌而起,作出一副吃驚的樣子,假惺惺地追問:「誰殺了我的侍衛?」
別人把實情告訴他,他還痛哭了一聲,命人厚葬之。事後,眾人都以為曹操夢中殺人。只有楊修說:「不是丞相在夢中,而是我們在夢中。」一語道破。曹操聽了更加憎恨楊修。
4、曹操想要試試曹丕和曹植的才華。一天,命令他們各出鄴城的城門;卻私下裡讓人吩咐看守大門的士兵,不準他們放行。曹丕先到,看大門的士兵阻攔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
曹植聽說後,向楊修請教。楊修說:「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攔的,就把他們斬首就行。」曹植聽信了他的話,等到了城門,士兵阻攔住他。
曹植大聲叱罵他說:「我奉王命出門,看誰敢阻擋!」隨即就斬了攔他的士兵。於是曹操認為曹植有才能。後來有人告訴曹操說:「這是楊修教他這么乾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歡曹植了。
5、曹操自從攻打劉備的漢中以來,就一直沒能攻下,軍隊不知道是進還是退。手下來請示軍隊的口令,曹操看到盤子里的雞肋,就脫口而出「雞肋」。
其他人都不明白,只有楊修說:「雞肋吃了也沒有味道,丟棄了又覺得可惜,漢中就是雞肋,丞相決定要撤軍了。」眾將士開始撤軍,曹操得知後震怒,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殺了楊修。
❹ 關於楊修的故事
楊修九歲時,有一個叫孔君平的人來拜見楊彪,楊修因父親不在家中,忙砌回茶讓座答,並端出水果招待子孔君平。孔君平拿起一顆楊梅玩笑地說:「楊梅,楊梅,名副其實的楊家果。」楊修立即問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嗎?」孔君平為楊修敏捷的才思目瞪口呆.
曹操與楊修騎馬同行,當路過曹娥碑時,他們見碑陰鐫刻了黃絹、幼婦、外孫、?八個字,曹操問楊修理解這八個字的意思嗎?楊修正要回答,曹操說「你先別講出來,容我想想。」直到走過三十里路以後,曹操說:「我已明白那八個字的含意了,你說說你的理解,看我們是否所見略同。」楊修說:「黃絹,色絲也,並而為絕;幼婦,少女也,並而為妙;外孫為女兒的兒子合而為好;是受的意思,為辭。這八個字是『絕妙好辭『四字,是對曹娥碑碑文的贊美。」曹操驚嘆道:"爾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❺ 楊修的故事
1、曹操建造花園時,動工前工匠們請曹操審閱花園工程的設計圖紙,曹操看了什麼也沒說只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工匠們不解其意,忙驚動去問楊修,楊修說:「丞相嫌園門設計的太大了。」工匠們按楊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
曹操見改造後的園門,心裡非常高興,問工匠們如何知道自己心意的,工匠們說多虧了楊主簿的指點。曹操口中稱贊楊修,心裡卻嫉恨楊修的才華。
2、曹操與楊修騎馬同行,當路過曹娥碑時,他們見碑陰鐫刻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理解這八個字的意思嗎?楊修正要回答,曹操說:「你先別講出來,容我想想。」直到走過三十里路以後,曹操說:「我已明白那八個字的含意了,你說說你的理解,看我們是否所見略同。」
楊修說:「黃絹,色絲也,並而為絕;幼婦,少女也,並而為妙;外孫為女兒的兒子合而為好;是受的意思,為辭。這八個字是『絕妙好辭『四字,是對曹娥碑碑文的贊美。」曹操驚嘆道:"你才思敏捷,而我想了三十里路才明白。"
3、曹操平漢中時,連吃敗仗,欲進兵,怕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逢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雞肋,沉思不語。這時有人入賬,稟請夜間口令,操隨口答「雞肋!」楊修見令傳雞肋,便讓隨行軍士收拾行裝,准備歸程。
將士們問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師,楊修說:「從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魏王班師就在這幾日,故早准備行裝,以免臨行慌亂。」曹操早恨楊修才高於已,今見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擾亂軍心定罪,殺了楊修。
4、一天,塞北給曹操送來酥餅一盒。曹操隨手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就放到了案頭上。楊修進來看見了,就讓人拿來勺子和大家吃了。
曹操回來問為何這樣?楊和答說:「丞相您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嘛,我們豈敢違背您的命令呢?」曹操和大家嬉笑一場,心裡卻很討厭楊修。
5、曹操想要試試曹丕和曹植的才華。一天,命令他們各出鄴城的城門;卻私下裡讓人吩咐看守大門的士兵,不準他們放行。曹丕先到,看大門的士兵阻攔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曹植聽說後,向楊修請教。楊修說:「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攔的,就把他們斬首就行。」
曹植聽信了他的話,等到了城門,士兵阻攔住他。曹植大聲叱罵他說:「我奉王命出門,看誰敢阻擋!」隨即就斬了攔他的士兵。於是曹操認為曹植有才能。後來有人告訴曹操說:「這是楊修教他這么乾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歡曹植了。
❻ 楊修的故事梗概
在《三國演義》和京劇《曹操與楊修》中,楊修之死的原因均歸結於版「恃才放曠,數權犯曹操之忌」。三國演義裡面提到楊修犯了六次「忌」;第一次是「門」內加「活」為「闊」事件;第二次是「一合酥」事件;第三次是揭穿曹操夢中殺人事件;第四次是楊修告太子曹丕與朝歌長吳質秘密往來事件;第五次是曹操想試一試曹丕、曹植的才幹,楊修教曹植「立斬門吏」事件;第六次是楊修為曹植作「答教」事件。在京劇《曹操與楊修》中提到了曹操對楊修的殺三次、又放三次;第一次是殺孔聞岱時,有意殺楊修而未殺;第二次是曹操假借夢中殺人,被楊修點破,有意殺楊修而未殺;第三次是踏雪巡營,曹操為楊修牽馬墜鐙,有意殺楊修而未殺。最後都是因為「雞肋」事件,將楊修殺死。
這些都是藝術創作的結果,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修到底是怎樣的?楊修之死真的是因為「恃才放曠」嗎?通過查閱有關歷史資料,筆者得出的結論是:1、歷史上楊修非常有才幹,但是絕非「恃才放曠」之人;2、楊修之死是魏王朝政治斗爭的犧牲品;3、羅貫中誤導了後來的讀者。
❼ 楊修的生平事跡
放眼三國時期的謀士,以聰明才智做為個尺度來衡量的話,楊修的個人素質當排在前十名以內。但是說到對才能的運用與技巧上,這位實際職務只是曹操的組織陣營中一名普通參謀的大文學家,就只是圖有個聰明的虛名了。
楊修的出身雖然沒有孔融家有影響力,但是楊修家也是世代簪纓,代、代有大官的名門望族。以這樣的家庭出身,以其具有的才學能力卻只在曹操的手下擔任普通參謀一職,他的心態、也就是說他文化人的心理自然是有些失衡的。
在這我想說的是,從古到今文化人的一個通病,那就是在文化人的圈子中,除了你要有拿得出手的才學以外,你的家庭背景、你所處的歷史環境中的職務與社會地位等,都是判斷這個文化人是否成為文化大家的標准。
君不見,多少滿腹經論的才子大儒,空有一腔志願難抒,只好、或寄情山水、或憤世嫉俗、或沉於聲色,最後鬱郁而終。那麼這樣的現象只是因為,當權者的昏庸無能造成的嗎?我看不盡言,很多的文化人在自認其學識已經積累到了相當的水平,就可為君、為國、為民、為已,做事了。
但是在他們真正步入現實的環境以後,才發現由自身知識與某些天賦所養成的行為方式,無法與殘酷復雜的現實達成一致。骨子裡面的那些所謂的不隨波逐流的想法,其實就是無法正確面對現實的表現。這群文化人,他們不會審時度勢、他們沒意識去讓自己適應環境、他們總是把那些不切合實際的失敗歸納到現實中的某些因素,由此而引發的心態的快速失衡,輕者把一腹經論浪費到無病呻吟的詩、畫、酒、色中,重者如楊修般的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掉了腦袋。
楊修死就死在,他不甘心做個區區的小參謀, 所以他常要賣弄些聰明,做為個謀士他沒意識到應該把他判斷出主公的個人想法化到有積極意義的建議和計策,而是處處的和他人說破曹操的心思與意圖,後來竟然嚴重到故意炫耀他那種可以解讀曹操思維邏輯的本領,並開始影響到曹操對政務的處理。
曹操起了『殺修之心』的爆發點,就是『立庶立長』這樣對個統治者來說最敏感的問題。楊修與曹植的私人關系相當的好,在曹操故意命令兩個兒子出鄴城門的考察中,楊修及時的告訴曹植如果有人阻攔,你定要殺了此人破門而出,曹植依計而行殺人破門,於是曹操就認為曹植比較有才能。
但是這事沒過多久,楊修竟然和他人說起此事,以示他的先知先覺和對曹操心理行為把握的是如何准確。曹操在知道此事的真象了,更加堅定了除去楊修的決心,這就是後來關於『點破雞肋,命到頭』楊修之死的由來。
這位聰明過人的大才子楊修,希望得到重用,本無可厚非,但他過於專注地把聰明集中在曹操個人行為的身上,而不是對軍國大事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以致除了解讀曹操外,他才華在實際中幾乎一無建樹。終於,他在將這種聰明解讀的本領作了一次關於什麼叫『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精彩的演示之後,賠上了一條性命。
❽ 楊修的故事
相傳東漢末年,楊彪的兒子楊修,是個文學家,才思敏捷,靈巧機智,後來成為「一代奸雄」東漢相國曹操的謀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領文書,辦理事務。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後花園。落成時,操去觀看,在園中轉了一圈,臨走時什麼話也沒有說,只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工匠們不了解其意,就去請教楊修。楊修對工匠們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你們把園門造得太寬大了。工匠們恍然大悟,於是重新建造園門。完工後再請曹操驗收。操大喜,問道:「誰領會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虧楊主簿賜教!」曹操雖表面上稱好,而心底卻很忌諱。
有一天,塞北有人給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乳酪),想巴結他。曹操嘗了一口,突然靈機一動,想考考周圍文臣武將的才智,就在酥盒上豎寫了「一合酥」3個字,讓使臣送給文武大臣。大臣們面對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楊修求教。楊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給大家分吃了。大家問他:「我們怎麼敢吃魏王的東西?」楊修說:「是魏王讓我們一人一口酥嘛!」在場的文臣武將都為楊修的聰敏而拍案叫絕。而後,操問其故,修從容回答說:「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曹操雖然喜笑,而心頭卻很妒嫉楊修。
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謀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我睡著的時候,你們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帳中睡覺,故意落被於地,一近侍慌取被為他覆蓋。曹操即刻跳起來拔劍把他殺了,復上床睡。睡了半天起來的時候,假裝作夢,佯驚問:「何人殺我近侍?」大家都以實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們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夢中殺人,惟有楊修又識破了他的意圖,臨葬時指著近侍屍體而嘆惜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聽到後更加厭惡楊修。
曹操出兵漢中進攻劉備,困於斜谷界口,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正碰上廚師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忄享)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曹操隨口答道:「雞肋!雞肋!」(忄享)傳令眾官,都稱「雞肋!」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收拾行裝,准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悖。(忄享)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道:「公何收拾行裝?」修說:「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忄享)說:「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於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曹操得知此情後,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操大怒說:「你怎敢造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於轅門外。更多
❾ 一人一合一口酥 有關楊修的一個典故
一人一合一口酥出至《三國演義》,原文為: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置之案頭。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訖。操問其故,修答曰:「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
譯文:還有一天,塞北進貢給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放在案頭。楊修見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將酥吃完了。
曹操問其原因,楊修回答說:「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怎麼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雖然喜笑,而心裡卻厭惡楊修。
(9)關於楊修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羅貫中著長篇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
參考資料:
網路 - 一合酥
網路-楊修之死
網路-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