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淹澠池戰爭時期的偉人有哪幾個
出自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專主動與趙國交好,約屬趙惠文王會於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向趙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讓,說用秦國國都作為交換,使秦王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史稱「澠池之會」。
Ⅱ 澠池的由來
澠池的由來:
澠池之名來源於古水池名,本名黽池,以池內注水生黽而得名。秦時置黽池縣,屬三川郡。西漢黽池亦名彭池,屬弘農郡。三國魏始改縣名為澠池,屬恆農郡。晉代屬弘農郡。北魏置澠池郡,轄俱利、北澠池和西新安3縣。
置恆農郡,轄崤縣,領有今縣西部一部分。後置宜陽郡,以西新安縣歸屬之,也領有今縣東部。東魏置金門郡,轄南澠池縣,領有今縣南一部分。西魏恆農郡下,復置澠池縣。北周時,澠池縣先後屬同軌郡、河南郡,改南澠池縣為昌洛縣,沿革為今宜陽縣。
隋初澠池縣屬熊州,大業二年改屬河南郡。義寧元年,又改屬宜陽郡。唐初在澠池境內置谷州,轄澠池等3縣。貞觀三年更縣名為天池,移治雙橋鎮。顯慶二年廢谷州,天池改屬洛州。
五代時復澠池之名,屬京西河南府。宋屬京西北路河南府。金初屬河南府,興定元年,澠池改置韶州,轄永寧、宜陽、沔池、利津4縣,其中後2縣均在今縣境內。元代廢韶州,復為澠池縣,屬河南府,後改屬陝州。明、清屬河南府。明代縣名亦稱沔池。
民國時期澠池先後隸屬河洛道、豫西第三行署、河南省第11行政公署。1945年2月,成立澠池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豫西二專區。1947年8月,成立澠池縣人民民主政府,屬太岳區第五專區。
1948年3月,澠池獲得徹底解放,改屬豫西一專區,又改屬七專區、三專區。1949年3月,屬河南省陝州行政公署。1952年歸洛陽行政專員公署。1986年4月歸三門峽市管轄。
(2)澠池縣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澠池縣地處中緯度內陸區,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多受蒙古冷高壓控制,氣候乾冷,雨雪稀少;春季太陽高度角逐漸增大,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進,氣溫回升,雨水增多。
夏季,由於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偏南不同,形成濕熱乾旱、炎熱乾旱和雨澇三種天氣;秋季,太陽高度角逐漸減小,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退,氣候涼爽,雨水減少。
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工業快速發展,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進一步增加,造成大氣溫度持續升高,隨之帶來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
受此大氣候的影響,2000年後,澠池縣氣候也有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年平均氣溫偏高、年降水時段趨向集中、暴雨冰雹大風等災害性天氣發生幾率增加、極端氣候事件的出現次數增加。
Ⅲ 三門峽有哪些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名人
侯文濤,澠池縣,洪陽鎮,胡坑大隊,南應峪村人
Ⅳ 澠池之會相關的人物是誰
秦王與藺相如
Ⅳ 澠池縣的著名人物
張玘來(qǐ):(?一1162年)源,字伯玉,河南澠池陽壺(今南村鄉洋湖村)人。南宋初,動用家產,招募新兵,先後隨宋將翟興、董先、岳飛等抗金,屢建戰功,官至御營宿衛前軍都統、爵親衛大夫。後在海州之戰中犧牲,被追封為清遠軍承宣使。
曹端:(1376—1434年),字正夫,號月川,河南澠池人。他生活在明朝初期,是我國明初著名的學者、理學家。其學以躬行實踐為務,而以存養性理為大端,對理學重要命題多有修正、發揮。《明史·曹端列傳》稱他為「明初理學之冠」。
張汝光:(1914—2000),原名張汝秀,河南省澠池縣張村鎮荊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Ⅵ 澠池會盟中藺相如間接害死了哪一位偉人
戰國作為中國歷史上戰爭最多、諸侯國關系也最為紛亂的時代,這其中的意外就讓人應接不暇,這其中有趣的事情當然也數不勝數。
戰國人才輩出,很多布衣之士封侯拜相,很多王侯將相也鋒芒畢現。
戰國時期的歷史就是如此,有時候我們看似不相關的兩件事,卻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藺相如和屈原就是如此,兩個人未曾謀面,卻都深深愛著自己的國家,一個為了趙國不惜生命得罪強秦,一個不忍看著楚國國破家亡而以身殉國。
戰國的歷史很獨特,因為同一段時期,中原各個諸侯國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這些意象得不到的事情,卻往往會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因果聯系。
Ⅶ 史記中澠池之會人物
藺相如、秦昭襄王、趙惠文王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主動與內趙國交好,約趙惠文王會於澠容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向趙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讓,說用秦國國都作為交換,使秦王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史稱「澠池之會」。
Ⅷ 澠池簡介
澠 池 概 況
2005年12月13日
澠池是古代水池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世謂之澠池矣。」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澠池,古城名,在秦趙會盟之地。」南宋蔡沈《禹貢注》曰:「澠,當作『黽』,水蟲也(即金線蛙,又名土鴨)。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澠池。」澠池出現至今已有二千三百餘年的歷史。
另據史料記載:澠池,古稱黽池,為雒都邊邑。在西漢又稱彭池,三國魏始稱澠池,莽新曰陝亭,唐謂天池,金名韶州,金、明間又稱澠池、沔池。名號殊異,蓋各有據。
至於澠池在何地,則說法不一。《水經注》說:「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池水東南流,水側有一池,世謂之澠池矣。」但在卷十六穀水篇中又說:「今谷水出千崤東馬頭山谷陽谷,東北流歷經澠池川。」以上記載雖同出於一書,但從兩說中看,澠池則不屬一地。熊耳山位於今澠池縣城西南(現陝縣西李村鄉)。山下西李村旁有一水,《水經注》曰西渡水,此水向東南流經宜陽入洛河。而谷水則發源於今澠池縣西馬頭山谷陽谷(今陝縣段岩、張村附近)。此水東北流入澗水,貫穿澠池東西全境,再東流過新安注於洛河。從澠池縣地貌看,北邊有韶山,南部為崤山,南北兩山縱貫東西全境,從而形成南北高、中間低的長條形川地。此川即《水經注》中所說的澠池川。顧名思義即川內有澠池而得名。今澠池縣境內尚有天池、藕池、大池窪、小池窪、池底等地名。從這些帶有「池」字的地名看,可知此地在古代曾是一處低凹沼澤這地。
至於古澠池在澠池川何地,《太平寰宇記》說:「澠池,古池名,在秦趙會盟之處。」《禹貢注》曰:「城西有池。」此二說,一說指明了古澠的方位在城西;另一說具體到了位置即會盟之地。關於會盟之地,世曰:「俱利城」(因會盟對秦、趙雙方都有利而取名)。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說:「谷水,南去縣二百步,東經秦、趙兩城,俗謂之俱利城,東城在縣西十三里,西城在縣西十四里,昔秦趙會於澠池之處。」又據《澠池縣志》載:「縣西十餘里有村名朱城,即古俱得城。」現朱城村尚有東城和西城二遺址。東城曰:趙城;西城曰:秦城。址內常常發現戰國時期的板瓦殘片及其它建築材料。在其城址附近現有澠坂(即今南班)、池底及會盟台等古地名。所以,古澠池之地,當在今澠池縣城西池底鄉
澠池縣位於河南省西部,地理座標在東經111°33′至112°01′,北緯34°36′至35°05′之間。東裹義馬市與新安縣為鄰,西和陝縣接壤,南連洛寧、宜陽兩縣,北瀕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夏縣、平陸諸縣隔河相望。東西寬43.5公里,南北長52.8公里,總面積為1421平方公里。縣城距省會鄭州170公里,距西安300公里。
澠池縣域轄城關、英豪、張村、洪陽、天池5鎮和 仰韶、仁村、果園、陳村、坡頭、段村、南村等7個鄉。人口約33萬。
資源豐富。有煤、鋁、鐵、重晶石、石英砂、硅石、耐火粘土等30餘種礦藏和1300餘種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探明儲量30多億噸,品位高,易開采。交通便利。境內鐵路里程86公里,其中隴海鐵路境內里程42.6公里,公路里程1579.8公里,其中310國道境內里程32.6公里。村村通機動車輛,有8條鐵路專用線。隴海鐵路和310國道及即將通車的洛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南閆國防公路縱穿南北。北部白浪黃河索道橋和南村等12個渡口,溝通與晉南的聯系。
澠池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縣境內仰韶文化實物遺存證明,遠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古人類活動足跡,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學者安特生初次發現於澠池仰韶村。秦時置縣,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1925年,澠池縣始有中共黨組織的活動,澠池曾建過八路軍兵站、辦過豫西公學,發生過上官子平叛亂(「豫西事變」主體)和馬跑泉事變,縣城先後經歷三次解放,許多革命烈士長眠於此,境內留下很多革命遺址和紀念地。至2000年底,全縣有文物保護單位110餘處。其中,屬國家級的1處:仰韶村文化遺址;省級6處:寺溝遺址、鹿寺遺址、不召寨遺址、馮異城遺址、陳村橋序碑、八路軍兵站;市級5處:秦趙會盟台、劉氏族系碑、黃河水位碑、鄭窯遺址、丈八石佛寺;其餘為縣級。澠池縣有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還有:韶山、雲門寺、大寨溝、瓦廟溝、中關漢柏、白浪索道橋、槐朳提水工程、周桓王陵、岱嵋周柏、利津風情園等等。革命遺址除八路軍澠池兵站外,還有劉少奇舊居、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幹部會議舊址、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抗日烈士紀念碑、豫學公學遺址、「小孤山戰斗」紀念地、「馬跑泉事變」紀念地等,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基地。黃河小浪底水庫蓄水後,澠池縣南村出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奇景,為開辟南村黃河游創造了良好條件,成為河南省大黃河游的重要組織部分。近年,澠池縣委、縣政府重視旅遊資源的開發,2000年底已完成了南村碼頭建設和仰韶文化遺址花園式改造工程。
古老的澠池,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文人墨客,古代的王通、杜甫、駱賓王、王安石、司馬光、韋應物、歐陽修、蘇軾、蘇轍等,近代名人章士釗、吳伯蕭、姚雪垠等,都曾在澠池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佳篇。澠池籍歷史上也不乏出類拔萃者:宋代有抗金民族英雄張玘;明朝大理學家曹端、張信民等;當代有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少將張汝光等。
Ⅸ 澠池之會人物
藺相如。
Ⅹ 秦趙會盟台所在地澠池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澠池是古代水池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世謂之澠池矣。」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澠池,古城名,在秦趙會盟之地。」南宋蔡沈《禹貢注》曰:「澠,當作『黽』,水蟲也(即金線蛙,又名土鴨)。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澠池。」澠池出現至今已有二千三百餘年的歷史。
另據史料記載:澠池,古稱黽池,為雒都邊邑。在西漢又稱彭池,三國魏始稱澠池,莽新曰陝亭,唐謂天池,金名韶州,金、明間又稱澠池、沔池。名號殊異,蓋各有據。
至於澠池在何地,則說法不一。《水經注》說:「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池水東南流,水側有一池,世謂之澠池矣。」但在卷十六穀水篇中又說:「今谷水出千崤東馬頭山谷陽谷,東北流歷經澠池川。」以上記載雖同出於一書,但從兩說中看,澠池則不屬一地。熊耳山位於今澠池縣城西南(現陝縣西李村鄉)。山下西李村旁有一水,《水經注》曰西渡水,此水向東南流經宜陽入洛河。而谷水則發源於今澠池縣西馬頭山谷陽谷(今陝縣段岩、張村附近)。此水東北流入澗水,貫穿澠池東西全境,再東流過新安注於洛河。從澠池縣地貌看,北邊有韶山,南部為崤山,南北兩山縱貫東西全境,從而形成南北高、中間低的長條形川地。此川即《水經注》中所說的澠池川。顧名思義即川內有澠池而得名。今澠池縣境內尚有天池、藕池、大池窪、小池窪、池底等地名。從這些帶有「池」字的地名看,可知此地在古代曾是一處低凹沼澤這地。
至於古澠池在澠池川何地,《太平寰宇記》說:「澠池,古池名,在秦趙會盟之處。」《禹貢注》曰:「城西有池。」此二說,一說指明了古澠的方位在城西;另一說具體到了位置即會盟之地。關於會盟之地,世曰:「俱利城」(因會盟對秦、趙雙方都有利而取名)。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說:「谷水,南去縣二百步,東經秦、趙兩城,俗謂之俱利城,東城在縣西十三里,西城在縣西十四里,昔秦趙會於澠池之處。」又據《澠池縣志》載:「縣西十餘里有村名朱城,即古俱得城。」現朱城村尚有東城和西城二遺址。東城曰:趙城;西城曰:秦城。址內常常發現戰國時期的板瓦殘片及其它建築材料。在其城址附近現有澠坂(即今南班)、池底及會盟台等古地名。所以,古澠池之地,當在今澠池縣城西池底鄉
澠池縣位於河南省西部,地理座標在東經111°33′至112°01′,北緯34°36′至35°05′之間。東裹義馬市與新安縣為鄰,西和陝縣接壤,南連洛寧、宜陽兩縣,北瀕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夏縣、平陸諸縣隔河相望。東西寬43.5公里,南北長52.8公里,總面積為1421平方公里。縣城距省會鄭州170公里,距西安300公里。
澠池縣域轄城關、英豪、張村、洪陽、天池5鎮和 仰韶、仁村、果園、陳村、坡頭、段村、南村等7個鄉。人口約33萬。
資源豐富。有煤、鋁、鐵、重晶石、石英砂、硅石、耐火粘土等30餘種礦藏和1300餘種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探明儲量30多億噸,品位高,易開采。交通便利。境內鐵路里程86公里,其中隴海鐵路境內里程42.6公里,公路里程1579.8公里,其中310國道境內里程32.6公里。村村通機動車輛,有8條鐵路專用線。隴海鐵路和310國道及即將通車的洛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南閆國防公路縱穿南北。北部白浪黃河索道橋和南村等12個渡口,溝通與晉南的聯系。
澠池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縣境內仰韶文化實物遺存證明,遠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古人類活動足跡,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學者安特生初次發現於澠池仰韶村。秦時置縣,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1925年,澠池縣始有中共黨組織的活動,澠池曾建過八路軍兵站、辦過豫西公學,發生過上官子平叛亂(「豫西事變」主體)和馬跑泉事變,縣城先後經歷三次解放,許多革命烈士長眠於此,境內留下很多革命遺址和紀念地。至2000年底,全縣有文物保護單位110餘處。其中,屬國家級的1處:仰韶村文化遺址;省級6處:寺溝遺址、鹿寺遺址、不召寨遺址、馮異城遺址、陳村橋序碑、八路軍兵站;市級5處:秦趙會盟台、劉氏族系碑、黃河水位碑、鄭窯遺址、丈八石佛寺;其餘為縣級。澠池縣有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還有:韶山、雲門寺、大寨溝、瓦廟溝、中關漢柏、白浪索道橋、槐朳提水工程、周桓王陵、岱嵋周柏、利津風情園等等。革命遺址除八路軍澠池兵站外,還有劉少奇舊居、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幹部會議舊址、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抗日烈士紀念碑、豫學公學遺址、「小孤山戰斗」紀念地、「馬跑泉事變」紀念地等,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基地。黃河小浪底水庫蓄水後,澠池縣南村出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奇景,為開辟南村黃河游創造了良好條件,成為河南省大黃河游的重要組織部分。近年,澠池縣委、縣政府重視旅遊資源的開發,2000年底已完成了南村碼頭建設和仰韶文化遺址花園式改造工程。
古老的澠池,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文人墨客,古代的王通、杜甫、駱賓王、王安石、司馬光、韋應物、歐陽修、蘇軾、蘇轍等,近代名人章士釗、吳伯蕭、姚雪垠等,都曾在澠池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佳篇。澠池籍歷史上也不乏出類拔萃者:宋代有抗金民族英雄張玘;明朝大理學家曹端、張信民等;當代有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少將張汝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