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五蓮縣歷史人物

五蓮縣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1 18:07:03

『壹』 五蓮縣是哪一年建立的

五蓮縣建於1947年。其疆域原分屬莒縣、日照、諸城三縣所轄。據舊志記載:莒縣,周為莒國,秦始置縣,漢襲秦代建制。漢文帝封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以莒為都,稱城陽國。金置城陽州於此,後改為莒州。明撤縣入州。民國改州為縣。日照縣,周屬莒國,秦屬莒縣。西漢置海曲縣,之後又置崑山縣;東漢廢崑山縣,改海曲縣為西海縣,晉撤西海縣,並入莒縣。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於莒縣置日照鎮,金始置日照縣。諸城縣,周先屬莒國,後分屬魯國、齊國,秦始置縣,其名不詳。漢置東武縣、莒縣,隋改名為諸城縣。
上述記載表明,首縣、日照、諸城三縣具有悠久的歷史。五十年代發現的丹土村和東城仙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五蓮地區早期屬龍山文化。橫亘縣境北部的戰國時期齊長城遺址,建於周顯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座於九仙山前的牌孤城遺址,經考證為戰國時期營壘。
現據莒、日、諸三縣舊志及有關資料,將五蓮地區的歷史沿革簡述如下:
五蓮地區古屬青州。周朝為莒國的封地。民國《重修莒志》載:「周武王封茲輿期於莒,初都計斤(今膠縣西南城子崖村附近),後遷莒。」戰國時期仍屬莒國。至楚簡王元年(公元前431年)北伐滅首,又為楚地,繼而分別為魯國和齊國所轄。據《竹書紀年》載:齊國築長城,以此為界,北為齊國,南為魯國。之後,楚考烈王再次北伐滅魯,又分別為楚國與齊國所轄。秦朝時,屬琅琊郡莒縣(今五蓮縣境北部原屬諸城縣部分,秦時已置縣領轄,縣名已不可考)。
西漢時,屬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據民國《重修莒志》記載,莒縣是時曾屬兗州郡城陽國,待考),今五蓮縣境分轄於首、海曲、崑山、東武、諸、折泉(《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折泉縣」條注雲:「漢侯國,後漢省。故城在今諸城縣西南七十里」)六縣。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郡為國,屬徐州刺吏部琅琊國。時崑山縣廢,改海曲縣為西海縣,境內分轄於首、西海、東武、諸四縣。
三國曹魏時期,分屬徐州部城陽郡和青州部琅琊郡。時西海縣撤銷,並入莒縣,境內由莒縣、東武縣、諸縣分轄。
晉初,屬青州部城陽郡;太康十年(公元288年)青州城陽郡的莒、東武、姑幕、諸四縣改屬徐州部東莞郡。境內分別由莒、東武、諸三縣所轄。十六國時沒有專屬,曾先後屬石趙、慕容燕、苻秦,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又屬南燕,義熙六年(公元411年)復歸晉。
南北朝時,南朝劉宋因舊未變。北魏占據山東後,到宋文帝元嘉廿八年(公元451年),屬南青州東莞郡,後屬膠州東武郡,五蓮地區分轄於莒、東武、諸三縣。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公元541年)改東莞郡為義塘郡。到北齊時,分屬南青州的義塘、東安、高密三郡。時諸縣撤銷,並入東武縣,今縣境歸莒縣、東武縣分轄。北周改屬莒州義塘郡,境內仍分轄於莒、東武二縣.
隋朝初年,五蓮縣境分轄於徐州琅琊郡莒縣(開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改莒縣為莒州;大業二年即公元606年,復罷州為縣)和青州高密郡東武縣(開皇三年廢郡,置膠州;開皇五年改為密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東武縣為諸城縣。
唐朝屬河南道密州高密郡,今縣境分轄於莒縣和諸城縣。據民國《重修首志》記載,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莒州,下轄莒縣;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撤銷莒州,莒縣改屬密州。
五代十國歸屬如故。
宋初,分全國為十三道,至宋太祖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廢道存路,時屬京東二路密州;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屬京東東路密州;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於莒縣置日照鎮;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日照鎮與諸城縣改屬臨海軍,隨廢,日照鎮仍並入莒縣,與諸城縣同轄於密州。此時,五蓮縣境分轄於莒縣和諸城縣。
金代,升日照鎮為日照縣。時莒縣與日照縣同屬山東東路琅琊郡莒州(莒州原為城陽軍,大定廿二年即公元1182年升為城陽州,廿四年改為莒州),諸城縣屬山東東路琅琊郡密州。五蓮地區分別歸莒縣、日照、諸城三縣所轄。
明代,據《明史

『貳』 山東歷史名人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明清時期為山東第一大城市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黃帝出生在這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舜常在這打打魚,玩玩陶藝而已。(舜..漁於澤,陶於濱)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五大聖人都誕生在這里而已。(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有個孔府,孔林,孔廟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孟母三遷發生在這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出了幾個叫墨子,荀子的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張良死在這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詩仙李白寓居濟寧二十三年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水泊梁山出了一百單八將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出了個「鐵道游擊隊」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至高無尚地位的「四書五經」,全部出在濟寧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天下漢碑半濟寧」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有保藏中國皇帝御碑最多、規模最大的碑林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我們學的文言文《曹劌論戰》的發生地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發生在這而已。(濟寧的馬坡)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有個孔子的後人孔尚任在這寫成了《桃花扇》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有個『中國九球天後』潘曉婷。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有個濟寧人叫喬羽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要建個『中華文化標志城』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是40多個姓氏的起源地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現在藏在濟寧市汶上縣的太子靈蹤塔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香港特首曾蔭權認親認到濟寧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有個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而已。(微山湖)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有個九州之首而已。(兗州)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是現在京杭大運河的真實起點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這兒有200億噸煤炭,是全國重點開發的八大煤炭基地之一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嘉祥玩石雕玩出個「中國石雕節」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金鄉種大蒜種出個「國際大蒜節」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現今中國大蒜標準是根據金鄉大蒜指定的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在一個小小的縣城裡崛起了中國最大的乾式變壓器生產基地而已。(金鄉縣)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兗礦集團是第17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企業而已。
濟寧沒什麼有名的,就是有黃帝、女媧、魯班、孟子、曾子、孔融、文成公主、梁山伯和祝英台、左丘明、顏子、劉表、孔尚任、喬羽、潘曉婷、曾蔭權、何慶魁、李元、劉紅俠而已。
是的,沒什麼名氣。
用一句話來講:「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濟寧,我的家!

『叄』 五蓮出了哪些名人

丁惟寧(1542-1611):字汝安,又字養靜,號少濱,山東諸城城裡人,是《續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的父親。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曾任清苑知縣,後官至御史、鄖襄兵備副使等職。

丁惟寧為政"遇事敏練,無留牘。五彌謹舉,行治第一",不畏權貴,剛直不阿。在文學上很有才華,既是嘉靖、萬曆年間的大名士,又是文學創作的大手筆,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如散文《改建龍灣鎮巡檢司記》、詩《顏明府招游琅邪台海神廟》、《觀日出》、《觀潮》、《雪霽超然台步月》、《登北極台懷舊》、《張州倅左川招飲超然台同陳憲副後崖即席賦》、《吊公冶子墓》、《水心亭謠》、《山中即事》等。

多年來,因《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真名疑案,使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為之殫精竭慮,各種推斷與考證異彩紛呈。近年,有關專家學者以遺存在民間鮮為人知的明代字畫、方誌、族譜、碑刻等文物為依據,將確鑿的史實與縝密的論證有機結合,首次提出"丁惟寧說",並得到學術界的認可。

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號野鶴,又號紫陽道人、木雞道人等,諸城城裡人。明侍御丁惟寧之第五子,清初著名詩人、作家。少孤,負奇才,倜儻不羈。弱冠為諸生。耀亢穎悟過人,工詩善文,有開一邑風雅之先,縣中諸詩人皆推其為先輩。耀亢所著甚豐,在中國文學史上佔一席之地,有詩集《陸舫詩草》、《椒丘詩》、《江乾草》、《聽山草》、《歸山草》、《逍遙游》等。
近年來,我國文學界曾出現一股丁野鶴研究熱,然而,真正引起人們極大興趣和奠定他在文學史上地位的並非是他的詩,而是他的劇作和小說。他的傳奇劇本有《西湖扇》、《仕人游》、《蚺蛇膽》和《赤松游》等,這些都是繼元雜劇之後的傑出劇作。日記體集子《出劫記略》,詳細記載了李自成起義後義軍的一些活動情況,是研究明末農民起義極有價值的史料。丁耀亢的小說《金瓶梅續集》更被文學界所重視,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專門作過論述。

耀亢一生坎坷,雖是明朝官宦世家,深受明王朝的知遇之恩,但他極端痛恨明兵的暴行;他雖與清王朝有著弟、侄被害,兄、侄致傷之仇,但又為局勢所迫,不得不出仕應付。不言而喻,他的心情是極端矛盾復雜的。耀亢一生以著書作詩為娛,但仍未免於難,以致被捕入獄。後雖遇赦放還,但雙目已盲,最後以72歲卒於山村。

『肆』 山東歷史名人有誰

1、馬鈺

鈺(1123年-1183年),道教支派全真道二代掌教,原名從義,字宜甫,入道後更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世稱馬丹陽。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人。道教全真道道士。

在出家前,馬鈺與孫不二是夫婦。馬鈺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在山東收下的首位弟子。大定十年王重陽逝世後,馬鈺成為全真道第二任掌教。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他與王重陽另外六位弟子合稱為「北七真」。著有《洞玄金玉集》十卷。

2、劉徽

劉徽(約225年—約295年),漢族,山東濱州鄒平市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中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劉徽的一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3、孔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4、王處一

王處一(公元1142--1217)號玉陽子,寧海(今山東乳山)人。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師事王重陽,長期隱居昆嵛山煙霞洞。王處一繼承王重陽思想,以道教本門為本位,以無為主教,主張全拋世事,內煉心性,名之為「齊修萬行,聚神一氣」。修行講求「真實」,即真性、真功、真行。

5、杜受田

杜受田(1788-1852年),字錫之,號芝農,山東濱州(今濱州市濱城區)人。為咸豐皇帝之師。杜受田死了,咸豐帝將他不盡的思念轉化為對杜氏家人的隆恩。

杜受田的父親身前任禮部侍郎,賞禮部尚書銜,賞食全俸;長子杜翰,時以翰林檢討放湖北學政,15個月就由從五品提升至正二品的侍郎,並進為軍機大臣。

『伍』 五蓮山的相關傳說

五蓮山,坐落在五蓮縣東南部,與九仙山隔壑並峙。方圓13平方公里,主峰高515.7米。五蓮山原版為九仙山之五朵權峰,自明萬曆30年御賜「五蓮」,乃自成一山,故名「五蓮山」。
奇秀不減雁盪——蘇軾唐宋時代,五蓮山就有佛事活動,至明代萬曆年間,有蜀僧明開和尚雲游天下名山大川後,見五蓮山雄偉秀美,遂結茆定居。後北上京城,請敕建寺,巧逢皇太後患眼疾,久醫不愈,明開和尚為之醫治,即愈。
皇上龍顏大悅,遂敕賜山名、寺名:「山曰五蓮,寺曰光明」。並拔款建起大悲殿、藏經樓、分貝閣、御仗閣等,五蓮山從此「層檐璀璨,參差錯出」,「金壁交輝,鍾鼓競奏」,「塔殿之勝,眾以為彰」,誦經之聲,琅琅無晨昏。別處的僧人聞風皈赴,四方百姓進香者、游山者絡繹不絕。光明寺遂成為山東省四大名寺之一。

『陸』 山東的歷史名人簡介

山東歷史名人簡介
1,孔丘 (前551——前479),字仲尼,今山東曲阜東南一帶人。春秋末年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史稱孔子。青年時期做過看管牛羊的小官和管理倉庫的小官。中年後開始授徒講學。51歲時任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魯班 (約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輸,名般,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土木建築工匠和發明家。被後人尊為「匠師之祖」。
3,曾參 (前505——前435),今山東平邑縣人,亦稱曾子。編著了《大學》、《孝經》兩書,對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後世稱為「述聖」。
4,孫臏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東陽谷縣人。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5,孟珂 (約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東鄒縣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稱為「亞聖」。
6,扁鵲 (前357——前307年),姓秦,名越人。今山東長清縣人。系我國醫學事業重要的奠基人之一。發明 望 聞 問 切等療法。
7,東方朔 (前154——前93),西漢文學家。今山東陵縣人。性詼諧滑稽,善辭賦。
8,匡衡 西漢時期人,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人。鑿壁偷光來讀書,就是他乾的。後官至丞相。
9,鄭玄 (127——200年),漢末著名經學家。今山東高密人。
10,孔融 (153——208年),今山東曲阜人,孔子20世孫。東漢末學者,「建安七子」之一,有個典故叫孔融讓梨,就是他四歲那年乾的。
11,管寧 (158——241年),是管仲的後代,三國時期著名學者。今山東臨朐人。
12,王粲 (177——217年),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今山東鄒縣人。
13,劉楨 今山東東平縣人,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14,仲長統 (180——220年),東漢末著名哲學家、政論家。今山東鄒縣人。他曾提出「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的論點。
15,諸葛亮 (181——234年),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今山東沂南縣人。
16,王戍 (234——305年),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今山東臨沂人。
17,左思 (約255——305年),西晉著名文學家,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人。叫洛陽紙變貴的就是他的文章《三都賦》和《招隱》。
18,王羲之 (321——379年),今山東臨沂城北人。東晉大書法家。
19,鮑照和鮑令暉,系哥妹倆,是南朝宋詩人。今山東蒼山縣人。其中,哥哥與謝靈運、顏延之被人稱為「元嘉三大家」。妹妹是南朝宋齊兩代唯一留有著作的女文學家。
20,劉峻 (462——521年),南朝梁著名學者、文學家。今山東平原縣人。
21,劉勰 (約465——532年),今山東莒縣人。南朝梁傑出的文學理論批評家。所著《文心雕龍》一書,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極大。
22,肖穎士 (708——759年),唐代文學家。今山東蒼山縣人。與當時名士李華齊名,時稱「蕭李」。
23,顏真卿 (709——785),唐代大臣,書法家。今山東臨沂市人。
24,黃巢 (?——884),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今山東荷澤東南人。
25,石介 (1005——1045),北宋前期學者、教育家、文學家。,今山東泰安市郊區橋溝村人。支持並參與范仲淹等人發起的政治改革。有著作《徂徠集》流傳於世。
26,宋江 (?——約1122年) 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今山東鄆城縣人。
27,荀子,山東莒南縣人(這個不一定是)
28,李清照 (1084——約1151),宋代著名女詞人,今山東濟南人。
29,辛棄疾 (1140——1207年),南宋著名詞人,今山東濟南人。
30,邱處機 (1148——1227),金、蒙時期,道教全真道龍門派創始人。今山東棲霞縣人。
31,唐賽兒 ,明初農民起義女領袖。今山東濱縣人。
32,李開先 (1502——1568),明代中葉著名文學家和戲曲家。今山東章丘縣人。
33,戚繼光 (1528——1587),明朝著名軍事家,抗倭名將。今山東蓬萊人。
34,王士禎 (1634——1711),清朝大臣,詩人。今山東桓台縣人。在創作上倡導「神韻說」。
35,趙執信 (1662——1744),清朝詩人。今山東淄博人。18歲中進士。
36,蒲松齡 (1640——1715),清初著名小說家,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人。
37,孔尚任(1648——1718),孔子64代孫,今山東曲阜人。崑曲名劇《桃花扇》為他作
38,高鳳翰 (1683——1749年),清代著名書畫家,今山東膠縣城西三里河村人。時人常將其與揚州八怪並稱,或補列為揚州八怪之一。
39,左寶貴 (1837——1894),清末愛國將領。祖居山東齊河縣,山東平邑縣地方鎮人。
40, 墨子,姓墨名翟,今山東曲阜一帶人。大約生於前480年,卒於前400年,活了80多歲,墨家學派創始人。提出「泛愛、兼利而非攻」的思想。
41, 劉洪,生活於公元129——210年,東漢人,今山東蒙陰縣人。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之一。
42, 賈思勰,今山東青州市人,著有《齊民要術》等,是我國古代著名農學家。
43,劉墉:諸城人,1719—1804,號石庵,清代書法家,後人稱為清四大書家(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之一。
44, 劉熙:濰坊人,字成國,漢末訓詁學家,代表作有《釋名》。
45, 孟喜:蒼山蘭陵人,字長卿,西漢今文經學中易學「孟氏學」開創者,漢宣帝時立為博士。
46,孟雲卿:商河人,唐代詩人,代表作有《傷時二首》。
47,呂彥直:東平縣人,1894—1929,字仲宜、古愚,近代建築師,代表作有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
48,武訓:聊城人,1838—1896,原名武七,以乞討、放債辦學,稱「義學」,清政府封其為「義學正」。
49,張爾岐:濟陽人,1612—1677,字稷若,號篙庵,明代諸生,入清不仕,與顧炎武交往,著有《周易說略》、《老子說略》、《儀禮鄭注句讀》等。
50,張擇端:諸城人,字正道,北宋風俗畫家,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
51, 張養浩:濟南人,1270—1329,字希孟,號雲庄,元代散曲家,作品有《雲庄休居自適小東府》、《雲庄類稿》。
52,穆修:東平人,979—1032,字伯長,北宋散文家,有《穆參軍集》傳世。
53,蘭陵笑笑生,據考證為山東五蓮縣人,著《金瓶梅》。
54,王盡美,山東莒縣人,中共創始人之一,先到青州師范讀書,後到濟南師范讀書。
山東歷史名人輩出
山東省歷史上名人輩出,不勝枚舉。
春秋時期有:齊國大夫晏嬰;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孔丘;他的學生曾子;兵家孫武;
戰國時期有:名醫扁鵲;哲學家子思;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墨翟;建築工匠魯班;圍棋名手弈秋;軍事家孫臏;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學孟軻;思想家_梁赤;
漢代有:醫學家淳於意;水利家_寬;西漢今文《尚書》的最早傳授者伏生;文學家東方朔;經學家匡衡;文學家韋玄成;農學家汜勝之;文學家孔融;經學家鄭玄;哲學家仲長統;文學家王粲;文學家劉楨;天文學家劉洪;
三國時期有: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經學家、訓詁學家、鄭玄弟子孫炎;
晉代有:數學家張邱建;文學家羊祜;玄學家王弼;文學家左思;書法家王羲之;
南北朝有:無神論思想家、天文學家何承天;詩人顏延之;文學家鮑照;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文學家溫子升;文學家王籍;思想家、教育家顏之推;名醫徐叔向;醫學家王叔和;史學有崔鴻;農學家賈思勰;
隋朝有:畫家展子虔;
唐朝有:天文歷算學家崔善為;詩人儲光羲;文學家段成式;
宋朝有:學者胡旦;文學家王禹_;學者、文學家石介;醫學家錢乙;文學家晁補之;醫學家成無己;女詞人李清照;抗金英雄、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
金代有:歷算學家張行簡;水利家王居卿;圍棋名手劉仲甫;古代建橋工程專家王辟之;畫家張擇端;金石學家趙明誠;畫家梁楷;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丘處機;金末史學家孔元措;金代史學家、書法家黨懷英;詞人、學者周密;
元代有:著名詩人和散曲家杜仁傑;史學家、文學家王惲;水利家賈魯;文字學家楊桓;散曲作家、文學家張養浩;散曲家楊朝英;戲曲作家高文秀;農學家及活版印刷術的改進者王禎;戲曲作家康進之;歷史地理學家、文學家於欽;四書五經注釋者董養性;
明朝有:機械家王詔;民間水利家白英;文學家謝榛;戲曲家李開先;散曲家馮惟敏;著名詩人、文學家李攀龍;抗倭名將、軍事家戚繼光;書畫家邢侗;學者焦_;文學家、詩人於慎行;散曲作家劉效祖;名醫畢藎臣;
清朝有:文學家、葯學家王象晉;戲曲作家、文學家丁耀亢;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薛鳳祚;歷史學家傅以漸;經濟學家張爾岐;詩人宋琬;史學家馬馬肅;詩人王士礻真;文學家田雯;詩人曹貞吉;史學家張昭潛;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戲曲作家孔尚任;書法、繪畫家潘伍雲;詩人趙執信;書畫篆刻藝術家高鳳翰;醫學家黃元御;書法家劉墉;地方誌學家李文藻;學者孔繼汾;儒醫孔繼_;學者孔繼涵;經濟學家、訓詁學家郝懿行;民間名中醫綦灃;文字學家王_友;著名金石學家、校勘學家和書法家許瀚;文學鑒藏家、古錢幣學家李佐賢;金石學家陳介祺;醫學家蔡玉珂;教育學家武訓;著名金石文學家,甲骨文的發現者王懿榮;藝術家孫中新;藏書家楊以增;著名學者和古籍編纂家馬國瀚;金石學家吳式芬;針灸名醫楊作質;兵器製造專家丁守存;名醫臧應詹;史學家、書法家吳潯源。

『柒』 五蓮縣的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先後為莒、楚、魯、齊所轄;秦漢屬京東東路密州;明代分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的諸城縣和莒州及所轄的日照縣;清代分屬沂州府莒州、日照縣,青州府諸城縣。
五蓮地區疆域原分屬莒縣、日照、諸城三縣所轄。據舊志記載:莒縣,周為莒國,秦始置縣,漢襲秦代建制。漢文帝封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以莒為都,稱城陽國。金置城陽州於此,後改為莒州。明撤縣入州。民國改州為縣。日照縣,周屬莒國,秦屬莒縣。西漢置海曲縣,之後又置崑山縣;東漢廢崑山縣,改海曲縣為西海縣,晉撤西海縣,並入莒縣。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於莒縣置日照鎮,金始置日照縣。諸城縣,周先屬莒國,後分屬魯國、齊國,秦始置縣,其名不詳。漢置東武縣、莒縣,隋改名為諸城縣。
上述記載表明,莒縣、日照、諸城三縣具有悠久的歷史。五十年代發現的丹土村和東城仙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五蓮地區早期屬龍山文化。橫亘縣境北部的戰國時期齊長城遺址,建於周顯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
現據莒、日、諸三縣舊志及有關資料,將五蓮地區的歷史沿革簡述如下:
五蓮地區古屬青州。周朝為莒國的封地。民國《重修莒志》載:「周武王封茲輿期於莒,初都計斤(今膠州市西南城子崖村附近),後遷莒。」戰國時期仍屬莒國。至楚簡王元年(公元前431年)北伐滅莒,又為楚地,繼而分別為魯國和齊國所轄。據《竹書紀年》載:齊國築長城,以此為界,北為齊國,南為魯國。之後,楚考烈王再次北伐滅魯,又分別為楚國與齊國所轄。秦朝時,屬琅琊郡莒縣(今五蓮縣境北部原屬諸城縣部分,秦時已置縣領轄,縣名已不可考)。
西漢時,屬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據民國《重修莒志》記載,莒縣是時曾屬兗州郡城陽國,待考),今五蓮縣境分轄於莒、海曲、崑山、東武、諸、折泉(《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折泉縣」條注雲:「漢侯國,後漢省。故城在今諸城縣西南七十里」)六縣。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郡為國,屬徐州刺史部琅琊國。時崑山縣廢,改海曲縣為西海縣,境內分轄於莒、西海、東武、諸四縣。
三國曹魏時期,分屬徐州部城陽郡和青州部琅琊郡。時西海縣撤銷,並入莒縣,境內由莒縣、東武縣、諸縣分轄。
晉初,屬青州部城陽郡;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青州城陽郡的莒、東武、姑幕、諸四縣改屬徐州部東莞郡。境內分別由莒、東武、諸三縣所轄。十六國時沒有專屬,曾先後屬石趙、慕容燕、苻秦,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又屬南燕,義熙六年(公元410年)復歸晉。
南北朝時,南朝劉宋因舊未變。北魏占據山東後,到宋文帝元嘉廿八年(公元451年),屬南青州東莞郡,後屬膠州東武郡,五蓮地區分轄於莒、東武、諸三縣。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改東莞郡為義塘郡。到北齊時,分屬南青州的義塘、東安、高密三郡。時諸縣撤銷,並入東武縣,今縣境歸莒縣、東武縣分轄。北周改屬莒州義塘郡,境內仍分轄於莒、東武二縣。
隋朝初年,五蓮縣境分轄於徐州琅琊郡莒縣(開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改莒縣為莒州;大業二年即公元606年,復罷州為縣)和青州高密郡東武縣(開皇三年廢郡,置膠州;開皇五年改為密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東武縣為諸城縣。
唐朝屬河南道密州高密郡,今縣境分轄於莒縣和諸城縣。據民國《重修首志》記載,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莒州,下轄莒縣;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撤銷莒州,莒縣改屬密州。
五代十國歸屬如故。
宋初,分全國為十三道,至宋太祖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廢道存路,時屬京東路密州;熙寧七年 (公元1074年),屬京東東路密州;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於莒縣置日照鎮;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日照鎮與諸城縣改屬臨海軍,隨廢,日照鎮仍並入莒縣,與諸城縣同轄於密州。此時,五蓮縣境分轄於莒縣和諸城縣。
金代,升日照鎮為日照縣。時莒縣與日照縣同屬山東東路琅琊郡莒州(莒州原為城陽軍,大定廿二年即公元1182年升為城陽州,廿四年改為莒州),諸城縣屬山東東路琅琊郡密州。五蓮地區分別歸莒縣、日照、諸城三縣所轄。
明代,據《明史·卷41》載:「莒州,洪武初,以州治,莒縣省,領日照、沂水兩縣。」又據《山東通志·沿革》記載:「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廢密州,以(諸城)縣屬青州府。」時五蓮縣境分轄於山東布政司青州府的諸城縣和莒州及其所轄的日照縣。
清代順治、康熙兩朝,縣境歸屬因舊未變。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莒州升為直隸州,仍轄日照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降為散州,升沂州為府,今縣境分轄於沂州府莒州、日照縣,青州府諸城縣。
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裁府設道,地方政府改為省、道、縣三級。當時,莒州改州為縣,同日照縣皆隸屬岱南道。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改屬濟寧道;諸城縣隸屬膠東道,五蓮地區仍屬莒縣、日照、諸城三縣所轄。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裁濟寧道,置琅玡道,莒縣、日照縣歸其所轄。民國十七年(1928年)北伐軍統一山東省,廢道,縣直屬山東省管轄,今五蓮縣境隸屬如故。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同年冬,莒、日、諸三縣國民黨政府,競相拉隊伍,「武裝逃難」至五蓮山區。1938年2月,日本侵略軍先後佔領諸城、日照、莒縣三縣縣城。3月,中共魯東南特委建立;秋冬,中共莒縣縣委、諸城縣委、日照縣委相繼建立,並先後成立各縣八路軍辦事處。此時,五蓮山區形成三股政治力量。南部、西南部及中部山區為中共魯東南特委及莒、日、諸三縣縣委活動地區;台濰公路和泰石公路沿線為日偽佔領區,建立了「維持會」、「新民會」等偽管理體制;其他地區均為國民黨地方游擊隊盤踞。當時駐五蓮地區的國民黨雜牌軍隊有十三部分之多。1943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日照縣抗日民主政府在長蘭村成立(當時稱日照縣行政委員會)。之後,隨即成立其所轄的第三區抗日民主政權(轄今五蓮縣境的高澤、洪凝、松柏、街頭、王世疃一帶)。同年6月,由於形勢惡化,黨的武裝力量和政府機關撤出五蓮山區至泰石公路以南。
1943年,八路軍濱海十三團進軍泰石路北,解放了五蓮大部地區。同年,日北、莒北、諸城三縣抗日民主政府相繼建立,隸屬濱北行署。其時,今五蓮縣境由日北、莒北、諸城、諸莒邊四縣分轄,並先後建立了十一個區級抗日民主政權:日北縣的洪凝、街頭、五蓮、濱安四個區,莒北縣的中至、石場、管帥三個區,諸城縣的麻灣(後改為戶部)、仁里、高澤三個區,諸莒邊的淮河一個區。1944年諸城縣增設積溝區,轄今五蓮縣境的牛家官莊、院西、佛堂一帶。
1945年,日北縣撤銷,其所轄今五蓮縣境的洪凝、街頭、五蓮三個區並入藏馬縣。諸城縣的戶部區亦於同時劃歸藏馬縣管轄。
1947年5月12日召開大會宣布五蓮縣建立,歸膠東行署濱北專署管轄。縣行政區劃由藏馬縣的戶部、五蓮、洪凝、街頭及諸城縣的常山、仁里、高澤共七個區組成。1948年增設松柏區。1949年12月莒北縣撤銷,其所轄之中至、管帥、淮河三個區並入五蓮縣。時五蓮縣共轄十一個區。
1950年春,濱北專署撤銷,另設膠州專署,五蓮縣隸屬膠東行署膠州專署管轄。1954年12月,莒縣的石場區劃歸五蓮縣,時轄十二個區。1956年2月撤銷松柏區,時轄十一個區。
1956年3月,膠州專署撤銷,五蓮縣劃歸昌濰專區。同年四月,常山區劃歸諸城縣,時五蓮縣轄十個區。
1958年1月撤區並鄉,五蓮縣劃為院西、許孟、高澤、坊子、街頭、宋家、潮河、叩官、花崖、回頭、戶部、高戈庄、汪湖、張仙、管帥、於里溝、中至、學庄、洪凝、松柏、中幢、遲家莊、石場、崖前二十四個鄉。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五蓮縣共劃為洪凝、高澤、許孟、汪湖、管帥、中至、石場、於里、街頭、潮河、叩官、戶部、松柏十三個公社。
1965年5月,經昌灘專署同意,原十三個公社劃為十六個,增加院西、山陽、王世瞳三個公社。1970年昌濰專區更名為昌濰地區,專員公署改為行政公署。
1981年改為濰坊地區,五蓮縣隸屬未變。
1982年12月經濰坊行署批准,撤銷洪凝公社,設洪凝鎮。時五蓮縣轄十五個公社,一個鎮。
1983年10月,濰坊地區行政公署撤銷,更名為濰坊市,五蓮縣歸濰坊市管轄。
1984年5月12日進行體制改革(又稱鄉改),撤銷人民公社,除洪凝鎮體制名稱未變外,原潮河、許孟、管帥、街頭四個公社改為鎮,叩官、戶部、松柏、山陽、王世疃、石場、於里、汪湖、中至、高澤、院西十一個公社改為鄉,新建七寶山鎮和羅圈、山莊、杜家溝、花崖(1984年9月22日改為魏家鄉)、槎河五個鄉。時五蓮縣轄十六個鄉、六個鎮。同年8月至12月,對農村體制進行了改革,原生產大隊改稱村莊,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村民委員會。
1992年底由濰坊市劃歸日照市管轄,現轄12處鄉鎮街道、632個行政村。

『捌』 山東歷史名人簡介

1,孔丘 (前551——前479),字仲尼,今山東曲阜東南一帶人。春秋末年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史稱孔子。青年時期做過看管牛羊的小官和管理倉庫的小官。中年後開始授徒講學。51歲時任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魯班 (約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輸,名般,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土木建築工匠和發明家。被後人尊為「匠師之祖」。
3,曾參 (前505——前435),今山東平邑縣人,亦稱曾子。編著了《大學》、《孝經》兩書,對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後世稱為「述聖」。
4,孫臏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東陽谷縣人。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5,孟珂 (約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東鄒縣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稱為「亞聖」。
6,扁鵲 (前357——前307年),姓秦,名越人。今山東長清縣人。系我國醫學事業重要的奠基人之一。發明 望 聞 問 切等療法。
7,東方朔 (前154——前93),西漢文學家。今山東陵縣人。性詼諧滑稽,善辭賦。
8,匡衡 西漢時期人,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人。鑿壁偷光來讀書,就是他乾的。後官至丞相。
9,鄭玄 (127——200年),漢末著名經學家。今山東高密人。
10,孔融 (153——208年),今山東曲阜人,孔子20世孫。東漢末學者,「建安七子」之一,有個典故叫孔融讓梨,就是他四歲那年乾的。
11,管寧 (158——241年),是管仲的後代,三國時期著名學者。今山東臨朐人。
12,王粲 (177——217年),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今山東鄒縣人。
13,劉楨 今山東東平縣人,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14,仲長統 (180——220年),東漢末著名哲學家、政論家。今山東鄒縣人。他曾提出「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的論點。
15,諸葛亮 (181——234年),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今山東沂南縣人。
16,王戍 (234——305年),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今山東臨沂人。
17,左思 (約255——305年),西晉著名文學家,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人。叫洛陽紙變貴的就是他的文章《三都賦》和《招隱》。
18,王羲之 (321——379年),今山東臨沂城北人。東晉大書法家。
19,鮑照和鮑令暉,系哥妹倆,是南朝宋詩人。今山東蒼山縣人。其中,哥哥與謝靈運、顏延之被人稱為「元嘉三大家」。妹妹是南朝宋齊兩代唯一留有著作的女文學家。
20,劉峻 (462——521年),南朝梁著名學者、文學家。今山東平原縣人。
21,劉勰 (約465——532年),今山東莒縣人。南朝梁傑出的文學理論批評家。所著《文心雕龍》一書,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極大。
22,肖穎士 (708——759年),唐代文學家。今山東蒼山縣人。與當時名士李華齊名,時稱「蕭李」。
23,顏真卿 (709——785),唐代大臣,書法家。今山東臨沂市人。
24,黃巢 (?——884),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今山東荷澤東南人。
25,石介 (1005——1045),北宋前期學者、教育家、文學家。,今山東泰安市郊區橋溝村人。支持並參與范仲淹等人發起的政治改革。有著作《徂徠集》流傳於世。
26,宋江 (?——約1122年) 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今山東鄆城縣人。
27,荀子,山東莒南縣人(這個不一定是)
28,李清照 (1084——約1151),宋代著名女詞人,今山東濟南人。
29,辛棄疾 (1140——1207年),南宋著名詞人,今山東濟南人。
30,邱處機 (1148——1227),金、蒙時期,道教全真道龍門派創始人。今山東棲霞縣人。
31,唐賽兒 ,明初農民起義女領袖。今山東濱縣人。
32,李開先 (1502——1568),明代中葉著名文學家和戲曲家。今山東章丘縣人。
33,戚繼光 (1528——1587),明朝著名軍事家,抗倭名將。今山東蓬萊人。
34,王士禎 (1634——1711),清朝大臣,詩人。今山東桓台縣人。在創作上倡導「神韻說」。
35,趙執信 (1662——1744),清朝詩人。今山東淄博人。18歲中進士。
36,蒲松齡 (1640——1715),清初著名小說家,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人。
37,孔尚任(1648——1718),孔子64代孫,今山東曲阜人。崑曲名劇《桃花扇》為他作
38,高鳳翰 (1683——1749年),清代著名書畫家,今山東膠縣城西三里河村人。時人常將其與揚州八怪並稱,或補列為揚州八怪之一。
39,左寶貴 (1837——1894),清末愛國將領。祖居山東齊河縣,山東平邑縣地方鎮人。
40, 墨子,姓墨名翟,今山東曲阜一帶人。大約生於前480年,卒於前400年,活了80多歲,墨家學派創始人。提出「泛愛、兼利而非攻」的思想。
41, 劉洪,生活於公元129——210年,東漢人,今山東蒙陰縣人。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之一。
42, 賈思勰,今山東青州市人,著有《齊民要術》等,是我國古代著名農學家。
43,劉墉:諸城人,1719—1804,號石庵,清代書法家,後人稱為清四大書家(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之一。
44, 劉熙:濰坊人,字成國,漢末訓詁學家,代表作有《釋名》。
45, 孟喜:蒼山蘭陵人,字長卿,西漢今文經學中易學「孟氏學」開創者,漢宣帝時立為博士。
46,孟雲卿:商河人,唐代詩人,代表作有《傷時二首》。
47,呂彥直:東平縣人,1894—1929,字仲宜、古愚,近代建築師,代表作有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
48,武訓:聊城人,1838—1896,原名武七,以乞討、放債辦學,稱「義學」,清政府封其為「義學正」。
49,張爾岐:濟陽人,1612—1677,字稷若,號篙庵,明代諸生,入清不仕,與顧炎武交往,著有《周易說略》、《老子說略》、《儀禮鄭注句讀》等。
50,張擇端:諸城人,字正道,北宋風俗畫家,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
51, 張養浩:濟南人,1270—1329,字希孟,號雲庄,元代散曲家,作品有《雲庄休居自適小東府》、《雲庄類稿》。
52,穆修:東平人,979—1032,字伯長,北宋散文家,有《穆參軍集》傳世。
53,蘭陵笑笑生,據考證為山東五蓮縣人,著《金瓶梅》。
54,王盡美,山東莒縣人,中共創始人之一,先到青州師范讀書,後到濟南師范讀書。
山東歷史名人輩出
山東省歷史上名人輩出,不勝枚舉。
春秋時期有:齊國大夫晏嬰;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孔丘;他的學生曾子;兵家孫武;
戰國時期有:名醫扁鵲;哲學家子思;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墨翟;建築工匠魯班;圍棋名手弈秋;軍事家孫臏;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學孟軻;思想家_梁赤;
漢代有:醫學家淳於意;水利家_寬;西漢今文《尚書》的最早傳授者伏生;文學家東方朔;經學家匡衡;文學家韋玄成;農學家汜勝之;文學家孔融;經學家鄭玄;哲學家仲長統;文學家王粲;文學家劉楨;天文學家劉洪;
三國時期有: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經學家、訓詁學家、鄭玄弟子孫炎;
晉代有:數學家張邱建;文學家羊祜;玄學家王弼;文學家左思;書法家王羲之;
南北朝有:無神論思想家、天文學家何承天;詩人顏延之;文學家鮑照;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文學家溫子升;文學家王籍;思想家、教育家顏之推;名醫徐叔向;醫學家王叔和;史學有崔鴻;農學家賈思勰;
隋朝有:畫家展子虔;
唐朝有:天文歷算學家崔善為;詩人儲光羲;文學家段成式;
宋朝有:學者胡旦;文學家王禹_;學者、文學家石介;醫學家錢乙;文學家晁補之;醫學家成無己;女詞人李清照;抗金英雄、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
金代有:歷算學家張行簡;水利家王居卿;圍棋名手劉仲甫;古代建橋工程專家王辟之;畫家張擇端;金石學家趙明誠;畫家梁楷;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丘處機;金末史學家孔元措;金代史學家、書法家黨懷英;詞人、學者周密;
元代有:著名詩人和散曲家杜仁傑;史學家、文學家王惲;水利家賈魯;文字學家楊桓;散曲作家、文學家張養浩;散曲家楊朝英;戲曲作家高文秀;農學家及活版印刷術的改進者王禎;戲曲作家康進之;歷史地理學家、文學家於欽;四書五經注釋者董養性;
明朝有:機械家王詔;民間水利家白英;文學家謝榛;戲曲家李開先;散曲家馮惟敏;著名詩人、文學家李攀龍;抗倭名將、軍事家戚繼光;書畫家邢侗;學者焦_;文學家、詩人於慎行;散曲作家劉效祖;名醫畢藎臣;
清朝有:文學家、葯學家王象晉;戲曲作家、文學家丁耀亢;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薛鳳祚;歷史學家傅以漸;經濟學家張爾岐;詩人宋琬;史學家馬馬肅;詩人王士礻真;文學家田雯;詩人曹貞吉;史學家張昭潛;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戲曲作家孔尚任;書法、繪畫家潘伍雲;詩人趙執信;書畫篆刻藝術家高鳳翰;醫學家黃元御;書法家劉墉;地方誌學家李文藻;學者孔繼汾;儒醫孔繼_;學者孔繼涵;經濟學家、訓詁學家郝懿行;民間名中醫綦灃;文字學家王_友;著名金石學家、校勘學家和書法家許瀚;文學鑒藏家、古錢幣學家李佐賢;金石學家陳介祺;醫學家蔡玉珂;教育學家武訓;著名金石文學家,甲骨文的發現者王懿榮;藝術家孫中新;藏書家楊以增;著名學者和古籍編纂家馬國瀚;金石學家吳式芬;針灸名醫楊作質;兵器製造專家丁守存;名醫臧應詹;史學家、書法家吳潯源。

『玖』 五蓮縣的著名人物

王盡美
中共「一大」代表、山東黨組織的創始人王盡美,其祖籍是山東省五蓮縣高澤鎮後張仙村,系張仙王氏始祖良臣之十六代孫。
王盡美,在祖譜上叫王瑞俊,字灼齋,1920年春,他為了給國家和人民創造一個盡善盡美的社會,竟然把自己的名字王瑞俊改為王盡美,他在給家鄉兄弟們王慶增的信中說,「貧富階級見疆場,盡美盡善唯解放,濰水泥沙流入海,喬有麓下看滄桑」。這幾句豪情的詩篇,表現了王盡美的盡美盡善的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表述了他為實現這一崇高理想而獻身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遺憾的是這封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壞了。
王盡美的祖父王興業兄弟三人,王興業生於1836年10月,排行老三。住後張仙村前河崖的南胡同東戶,有草房三間堂屋、兩間東屋,在東兩間屋靠近河崖邊處的那間屋外有一棵大枰柳樹,樹粗兩人合圍,樹高三丈有餘。王興業十五歲那年就開始做小買賣,在父母的幫助下開始賣大豆腐。逢集時在張仙集上賣,破集子就走街串巷叫賣。在他十八歲那年臘月初,有本村王秋的母親介紹與耿家溝耿氏結婚之後,就住在那兩間東屋裡。第二年春耿氏突然暴病死亡,葬於後張仙西林(輩稱老道林)。失家後的王興業就不賣大豆腐了,跟其二哥王興隆學做木匠活。由於他心靈手巧,很快就把手藝學到了手,就在他二十一歲那年,有本村「掐不齊」的母親看到他學到了手藝,自己能掙飯吃,就把莒縣招賢村的姨表妹董氏介紹給他,婚後一年喜得一男嬰,乳名叫「撈月」。在小孩不到兩生日的時候,突然得瘋夭折,由大哥王興文扔到了「鳳山」後的大舍林里,後來又生了王盡美的父親王在升。王在升十九歲那年與高澤鎮輝溝子村劉氏結婚,就住在這三間堂屋裡。由於王盡美的祖父王興業受封建迷信的影響,四處奔波找人算命看宅舍。算命先生指點,由於他東屋後的那棵大枰柳樹遮壓,造成陰盛陽衰,有家境不順後人不旺之災。王興業一怕自家不交好運,二怕斷了香火,就想殺掉那棵大枰柳樹。因那棵大枰柳樹不是他自家的,就託人去說合,託人說合不行就自己出面上門協商,可樹主始終不同意殺樹。就在這種情況下,於1898年10月,王興業帶領全家由後張仙村遷住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為本村地主「建山堂」做起了佃戶,並住在「建山堂」的三間小東屋(此屋仍在,已被保留),第二年(1899年4月20日)王盡美誕生,三日後有其大爺王在善起名叫「倉囤」。就在這年的八月初上,王盡美的父親王在升因病去逝。這時年過六十的祖父王興業,又挑起了全部家庭生活的重擔,帶領王盡美的祖母董氏、母親劉氏辛勤勞動,艱難度日,把王盡美撫養成人。1918年祖父王興業病故,享年82歲。去逝後,王盡美扶靈柩葬於後張仙西林(現祖墳仍在)。
在這期間,王盡美陪讀地主的少爺,算是有了讀書識字的機會了。他在陪讀過程中,總是勤奮好學,刻苦努力,成績優異。
就在王盡美祖父逝世的這年,王盡美由汪湖鎮莫家崖頭村本族「清朝舉人」王石朋介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山東省立第一師范。這時的政治形勢是,中國資產階級政治斗爭和革命斗爭的相繼發生,加之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當時的新舊文化展開了激烈地斗爭,在同封建復古思想的斗爭中,掀起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一種思想解放的潮流,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春,革命運動的種子已在學校萌發,北京學生舉行了遊行示威。相繼五·四運動發展成為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共同參加的全國范圍的革命運動。王盡美因全家老少受盡了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飽嘗了做佃戶的苦難,為追求救國真理,挽救民族命運,便毅然參加了學校的學生運動。並由學生運動的骨幹成為學生運動的領袖,帶領學生宣傳革命真理。就在革命學潮轟轟烈烈地時候,王盡美被學校以「不務正業和破壞校規」為由開除了。消息傳到大北杏村後,人們議論紛紛,說三道四,村裡那十三戶大地主的少爺們,更是拍手叫好。
1919年冬,王盡美回到了大北杏村,街坊以冷眼相待,尤其是那些地主的闊少們,總是變著法兒挖苦他,他一看在大北杏村是沒有他的容身之處,於是,於1920年春天,他回到了故鄉後張仙村,投奔了本族的窮爺們。回村後,便開始了他的早期革命活動。他給窮爺們們講鬧學潮的故事,講新文化運動是一種思想解放的潮流,講馬克思主義能夠救中國……他先後把擺小攤的王慶增、賣大豆腐的王升周、做木匠活的王興智、王連安、王福佑、扒盆扒罐的王興昶、開油坊的王志天、開中成葯鋪的王老八、盲人先生趙氏等人聯絡起來,把他的前河崖老屋做為宣傳五·四運動思想的活動中心,並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大量鐵的事實痛斥封建社會給民族帶來的災難,激發大家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並時常組織這些人員在後張仙大集上發表演說,宣傳革命真理。他自編節目,他彈著三弦,有王在南是妻子盲人趙氏演唱,用演唱的方式宣傳革命真理,王盡美用的這把三弦還有某人保存著。不逢集的時候,利用走親訪友等機會進行新思想宣傳,以促使人們的思想覺悟,喚醒沉睡在故鄉的窮苦爺們。由於在他的宣傳鼓動下,鄰村的不少人也加入了他的宣傳隊伍,有窯頭村的王仁之、贊子崖的王乃瑞(字鳴霜,原楊虎城的秘書),也相繼在本村成立了五·四宣傳隊伍。為把五四運動推向高潮,以窯頭和贊子崖為中心,王盡美又帶領王慶增、王仁之、王乃瑞等人先後去板石河、於里溝、茅埠、棋山、石榴溝、東莞、官莊、崮山後……走遍了整個莒北縣的南部和西北部,喚醒了許多沉睡中的勞動人民,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使廣大窮苦百姓進一步認清了帝國主義的真面目和求榮賣國的腐敗政府。為以後的農民運動播下了革命的種子,不久,革命的烈火就燃遍了莒州大地。
王盡美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王乃征,一個叫王乃恩。他給兩個孩子起名字,也沒有按照大北杏的王氏同輩的名字起,而是按照後張仙鄰村贊子崖同輩的「乃」字給起的名字,「乃」字故依然或仍然的意思,王乃征意為沿著革命前輩的道路繼續長征,王乃恩意為永遠記住祖國和祖宗的養育之恩。王盡美生前對故鄉後張仙村的感情極為深厚,只要是有機會回來或是路過家鄉,總是看看鄉親們,他拜墓祭祖的傳統也一直延續到王乃征、王乃恩。
王盡美,故鄉的人民想念你,但願你在那個冥冥世界中看到如今這個盡善盡美的美好社會,已實現了你當年的夙願,你安息吧!
李存葆
1983年,全國十大新聞人物評選揭曉,濟南部隊前衛歌舞團創作員李存葆以絕對優勢當選。隨後,榮譽和桂冠又接踵而至。中國作協理事、中國影協會員、全國六屆青聯委員、山東省六屆人大代表、 《山東文學》首席顧問、 《中學生作文》、 《語文報》等7家全國性報刊的顧問。1986年夏天,赴美參加中美作家的第三次對話會議……
《花環》成功後,李存葆先後擔任了濟南部隊創作室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但是,他從來沒放下手中的筆專事「做官」。在繁忙的公務之餘,他筆耕不輟,不斷地有力作問世。1985年,他的中篇小說《山中,那十九座墳塋》發表後,再一次引起人們的矚目。他或他和別人合作的中、長篇報告文學《大王魂》、《沂蒙九章》、《沂蒙匪事》和《丹青十字架》、《祖槐》等,均在全國報刊發表或出版社出版,得到普遍好評。特別是出版的《大河遺夢》,在文藝界引起很大反響。《文藝報》、《齊魯晚報》等5家報刊均發表了整版評論,許多著名文藝評論家都對他的大散文創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現任領導
杜江濤縣長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分管城市建設、礦產資源、交通公路等方面的工作。
王一群常務副縣長分管縣政府常務工作,主持市北經濟開發區全面工作,負責縣政府機關、發展改革、應急管理、政府法制、考核、土地、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大項目建設、人防、機關事務等方面的工作。聯系縣人大、縣政協。
遲玉國常務副縣長 分管旅遊、招商引資、公安、司法、信訪、外事、僑務、對台、接軌青島等方面的工作。聯系縣法院、縣檢察院。
薛向民(顧問) 分管工業、電力、安全生產、金融、環保等方面的工作。聯系縣總工會。
楊茂波(顧問) 分管農業和農村方面的工作。
李兆明副縣長 主持縣財政局的工作,分管統計、物價、國有資產經營等方面的工作,協助杜江濤同志分管財政、稅務、審計、監察方面的工作。
趙百順副縣長 主持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工作,分管民政、衛生、殘疾人事業、老齡、軍民關系等方面的工作,協助杜江濤同志分管人事、國防動員方面的工作。聯系縣武裝部。
鄭 娟副縣長 分管服務業、國內貿易、外經貿、鹽務、行政審批、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市場建設和管理、企業破產、通信等方面的工作。
趙榮芬副縣長 主持縣政府辦公室工作,分管教育、科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計劃生育、史志、民族宗教、地震等方面的工作。聯系團縣委、婦聯。

『拾』 五蓮縣的傳說

在魯東南中部綿延的群山眾巔間,有五座相連的大山,這就是五蓮山。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五蓮山叫五朵山。
一時,過海八仙路過五朵山,但見山高入雲,千奇百怪,然不見半點綠草,經向山神詢問。知此處有火龍作孽,五朵山周圍天旱地裂,草死木枯,顆粒無收。百姓無以度日,遠走他鄉。八仙聞聽此言,決計除怪治山,造福生靈。經過八仙們努力,五朵山上便山花爛漫,草木叢生,碩果累累,鳥語花香。
八仙走後,山神便歡喜地滿山巡視,行至五蓮山頂,他望望一塊直插雲霄名叫天竺峰的巨石,便沿石向上攀去。行至天竺峰腰際,一低頭,發現一粒核桃般大小的種籽裸露在石縫,未見發芽。山神想把這粒種子拿出來種到別處,可他的手伸進石逢,離那粒種籽總差半指,無論如何也拿不出種籽。無奈何,山神只得到別處捧來一些黃土,將種籽埋了,又巡山去了。
八十年後,這粒種籽破土發芽,從天竺峰半山腰的石逢里鑽出來,長成一株碗口粗的野茶樹。遙望此樹枝繁葉茂,近聞此樹清香撲鼻。當地人稱其為「神茶」。山神為了防止神茶倒下,就用土石仿照自己的手重塑了一隻「手掌」。手掌的二指與三指將神茶樹牢牢箍住。人們為紀念山神,就將此掌稱為「仙人掌」。幾千年過去了,這只手掌依然還清晰地留在樹下托著神茶呢!
到了明代萬曆年間,四川高僧心空和尚雲游五朵山,只見五朵山水秀山明,峰峙壁立,禁不住驚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贊不絕口「天賜我風水寶地也!」因而造廟定居下來。
不久,萬曆皇帝(明英宗)的母親李皇後因患眼疾,雙目失明,湯水不進。宮中御醫看遍,卻無人能治。神宗心急如焚,張榜天下:有能治癒者,賞黃金萬兩,賜官一品。心空久研醫道,精通醫術,雲游中曾治好不少疑難病症。他早知道神茶來歷,於是冒險攀上懸崖,采來幾枚葉片,配成葯方,帶著葯方趕赴京城,為皇後治疾。一劑葯服下,李皇後便覺胸闊氣暢,食慾大振,雙目發癢。三劑過後,李皇後盲眼復明,顧盼自如。神宗大喜,傳下旨意:耗銀萬兩,敕建五蓮山護國萬壽光明寺。一慶母親眼見光明,二祝母親長壽萬年,三求明代江山永固,四改五朵山為五蓮山。
寺院建成後,心空不願為官,便留在寺中當了主持。心空廣收門徒五百名,整日梵香誦經。五蓮山上香霧繚繞,好不興旺。數年後心空圓寂,後世寺院主持立有規矩:每日采神茶一片,熬製成湯,供奉心空。他人未經許可,不得採摘,否則寺規處置。眾僧每次聞其清香,無不垂涎。由於神茶不僅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且不發」,而且祛肺痢、保健康、護齒明目、 解渴生津, 增長善根。因此飲茶便成為禪門修道的最好輔助。後僧人廣泛引種,精心栽培後,采擷嫩芽炒制禪茶,既可供寺院僧人飲用,又可招待施主或做為結緣禮品。一時間人們爭相到寺院求取禪茶。

閱讀全文

與五蓮縣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