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功利主義在18-19世紀的西方功利主義思想代表人物是
18至19世紀功利主義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傑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公元1748年2月15日—公元1832年6月6日),他是英國的法理學家、功利主義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改革者。他也是一個政治上的激進分子,亦是英國法律改革運動的先驅和領袖,並以功利主義哲學的創立者、一位動物權利的宣揚者及自然權利的反對者而聞名於世。他還對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
邊沁的主要觀點是,在啟蒙運動時期,國家權威的正當性和所基於的原則都逐漸被世俗化了,而有關保持社會秩序的宗教觀念亦不可避免地被啟蒙運動所產生的觀點淡化。因此,在關於替代和補充舊秩序方面,急需提出一種新的價值系統。而邊沁就是一位提出新的價值系統以便取代宗教的哲學家。他還是一位社會設計師,可以說是西歐現代化的先驅。尤其是他的倫理觀和法律觀,為自由民主制度奠定了社會基礎。
邊沁理想是建立一種完善、全面的法律體系,一種「萬全法」(Pannomion)。力圖讓普遍、完善的法律之眼洞察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並要澄清英國法中「普遍性的不準確與紊亂之處」。 而邊沁對英國法的澄清工作的核心,就是將普通法「去神秘化」。他大力鞭笞自然法和普通法,因為在他眼中,自然法與普通法的許多邏輯虛構,不過是神話而已,必須藉助徹底的法律改革,才能建設真正理性的法律秩序。但邊沁不僅僅提議了很多法律和社會改革,更闡明了這些法律所基於的潛在的道德原則。這種道德原則就是「功利主義」,在《道德與立法原理引論》一書中給出了功利主義的概念:他按照看來勢必增大或減小利益有關者的幸福的傾向,亦即促進或妨礙這種幸福的傾向,來贊成或非難任何一項行動。任何法律的功利,都應由其促進相關者的愉快、善與幸福的程度來衡量的。
② 近代資產階級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
康有為吧 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 要求發展資產階級
③ 古代哪個名人是追求功利的代表求告訴幾個
范進 和珅
④ 功利主義的發展歷程
早在功利主義正式成為哲學理論之前,就有功利主義思想雛型的出現。西元前5世紀的亞里斯提卜(Aristippus)、前4世紀的伊比鳩魯、中國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隨者的倫理學中都存在著如何促使最大快樂的思維,他們是古人中的功利主義先驅。近代英國哲學家與倫理學家如坎伯蘭 (Richard Cumberland)、法蘭西斯·哈奇森與休姆都有功利主義的傾向。據邊沁指出,他在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義大利法學家貝卡里亞 (Cesare Beccaria) 以及休謨(Hume)等的著作中都發現了功利原則。
功利主義正式成為哲學系統是在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期,由英國哲學家兼經濟學家邊沁和密爾提出。其基本原則是:一種行為如有助於增進幸福,則為正確的;若導致產生和幸福相反的東西,則為錯誤的。幸福不僅涉及行為的當事人,也涉及受該行為影響的每一個人。
19世紀末期的功利主義代表人物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認為功利主義來自對「常識」的道德系統的反省。他論證多數的常識道德被要求建立在功利主義基礎上。他也認為功利主義能解決常識學說的模糊和前後矛盾而產生的困難和困惑之處。在20世紀功利主義雖然經過摩爾 (G.E. Moore) 的批判,但英美哲學家與英國自然科學家兼倫理學家圖爾明(Stephen Edelston Toulmin)、牛津大學的諾埃爾·史密斯 (Patrick Nowell-Smith)、厄姆森 (J.O. Urmson)以及澳大利亞的斯馬特 (J. J. C. Smart)等人仍為功利主義辯護。
⑤ 關於擺脫功利的名人事例或名言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回。答---------李商隱。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5、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望採納。
⑥ 過度最求功利而得不到成功的例子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是受利益驅使的動物,無論人們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他們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忙碌、奔走。這些利益,小到豐衣足食的基本需求,大到經世濟民的遠大夢想,都在驅使著每一個人不斷努力,同時也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人人為私和人人為公的社會都是不存在的。每個人在追求自身的合理利益的同時,也在無形中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然而,在當今社會,我們看到有些人的功利心越來越重,他們為自己的眼前利益而精打細算,努力攫取著身邊所能夠獲得的資源,但是卻極少關心身邊他人的感受、環境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在注重眼前利益的同時,不少人的追求也逐漸消失在了物慾之中。
功利的心態往往讓人們用一種短視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事物,它讓每個人以自我為中心,用特定的價值標准去衡量每一件事物的短期收益。然而夢想和追求並不是短期內能夠實現的,甚至為夢想和追求所付出的努力在短期的收益表上呈現的是負值。但是精神上的積累才是追求夢想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功利的心態也許能夠幫助一個人在短期內實現物質上的收獲,但是也會因為過分關注物質條件而忽略了精神上的積累。當人們遭遇困境和挫折時,這種精神上的財富才會愈顯珍貴。
隨著大學和社會的接軌,功利的心態也逐漸影響到了我們的青年大學生。現在,在學校中評判一個好學生的標准,很多人關注的是績點多少、獲得過哪些榮譽、獎學金等等,很少有人去關心那個學生的心態是否健康,他是否堅持自己的夢想和追求。當我們在以物質化、標准化的手段去評判一名學生時,往往會助長他們的功利心態,而逐漸磨滅他們的理想和追求。所以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去關心績點排名、獎學金的評選,卻忽略了自己對未來的規劃和追求,忽視了自己對於他人和社會的責任。
所以,在十餘年的輔導員生涯中,我創辦了綠色浙江、求是強鷹和紫領計劃、偉基之星計劃,希望通過這些平台能夠幫助更多的青年大學生去實現他們的理想和追求。在宣布偉基之星的評選條件時,我加入了志願服務這一前置條件,更在今年聯合偉基集團在偉基學生成長發展基金中拿出15萬舉辦「夢聚紫領 益暖偉基」社會公益創業大賽,希望能夠以此激勵那些對理想有追求,同時有對他人和社會有擔當的人。
面對即將進入社會的青年大學生朋友,我希望你們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因為憑借著才華和努力,你們一定能夠獲得物質上的豐收。但是對於你們而言,更加寶貴的是夢想和追求,是你們精神上的財富和積累,因為這些,才會讓你的生活變得與眾不同,讓你們的人生多姿多彩。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親愛的畢業生朋友們,不在於眼前之利,前進的腳步才有可能會更輕松。請暫時放下對短期收益的斤斤計較,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少一些索取,多一些付出;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追求。
⑦ 功利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義,是道德哲學(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Happiness)。主要哲學家有約翰·斯圖亞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等。 功利主義亦稱「功利論」、「功用主義」,通常指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在中國,戰國時思想家墨子以功利言善,是早期功利主義的重要代表。宋代思想家葉適和陳亮主張功利之學,注重實際功用和效果,反對惟言功利和空談性命的義理之學。
中文名
功利主義
外文名
utilitarianism
代表人物
傑瑞米·邊沁、約翰·穆勒
涵義
「達到最大善」的行為
影響學科
法學、美學等
派別
情境、普通、規則
主要概念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認為人應該做出能「達到最大善」的行為,所謂最大善的計算則必須依靠此行為所涉及的每個個體之苦樂感覺的總和,其中每個個體都被視為具相同份量,且快樂與痛苦是能夠換算的,痛苦僅是「負的快樂」。不同於一般的倫理學說,功利主義不考慮一個人行為的動機與手段,僅考慮一個行為的結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能增加最大快樂值的即是善;反之即為惡。邊沁和密爾都認為:人類的行為完全以快樂和痛苦為動機。密爾認為: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對幸福的促進就成為判斷人的一切行為的標准。
功利主義
發展歷程
功利主義
早在功利主義正式成為哲學理論之前,就有功利主義思想雛型的出現。從思想源流上,來源於古希臘的快樂主義倫理學傳統。快樂主義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亞里斯提卜(Aristippus)所創立的昔勒尼學派。另外,前4世紀的伊比鳩魯、中國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隨者的倫理學中也都存在著如何促使最大快樂的思維,他們是古人中的功利主義先驅。近代英國哲學家與倫理學家如坎伯蘭(Richard Cumberland)、法蘭西斯·哈奇森與休姆都有功利主義的傾向。據邊沁指出,他在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義大利法學家貝卡里亞(Cesare Beccaria) 以及休謨(Hume)等的著作中都發現了功利原則。
功利主義正式成為哲學系統是在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期,由英國哲學家兼經濟學家邊沁和密爾提出。其基本原則是:一種行為如有助於增進幸福,則為正確的;若導致產生和幸福相反的東西,則為錯誤的。幸福不僅涉及行為的當事人,也涉及受該行為影響的每一個人。
19世紀末期的功利主義代表人物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認為功利主義來自對「常識」的道德系統的反省。他論證多數的常識道德被要求建立在功利主義基礎上。他也認為功利主義能解決常識學說的模糊和前後矛盾而產生的困難和困惑之處。在20世紀功利主義雖然經過摩爾 (G.E. Moore) 的批判,但英美哲學家與英國自然科學家兼倫理學家圖爾明(Stephen Edelston Toulmin)、牛津大學的諾埃爾·史密斯 (Patrick Nowell-Smith)、厄姆森 (J.O. Urmson)以及澳大利亞的斯馬特(J. J. C. Smart)等人仍為功利主義辯護。
主要派別
功利主義根據應用的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情境
情境功利主義強調的是「在此時此刻這個情境下,該怎麼做才能促進全體快樂值。」而不是問若將此道德律推廣到每個人身上會對全體快樂值造成什麼影響。
舉個例子,像說謊一般來說是不對的行為,但在某些情境下,情境功利主義者會認為說謊是對的,像善意的謊言、為保守國家機密而說謊等。
對情境功利主義的定義可以參考下面一句話:
「某個行為僅在全體快樂值不低於其他等同行為所產生的全體快樂值時為善,此為情境功利主義。」
普遍
普遍功利主義重視的是「若每個人都按照我現在遵守的道德律作出行為,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最明確的例子是「窮人可不可以奪取富人的財富?」按照情境功利主義,這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可以促進最大快樂值,但普遍功利主義提醒我們,若每個人都這么作,那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
規則
其學說認為,若每個人都永遠遵守同一套道德規范,就能產生最大快樂值。常見的應用可見於交通規則,不能像情境功利主義那樣,視哪種方法能取得最大快樂值而決定該往左開還是往右開,而是根據既定的規范。若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規則,那麼交通就能安全便利(最大快樂值)。 但需要注意這個規則制定時的合理性。也有批評學者認為實際是變化的,這種規則若不能緊跟變化會最終走向不合理。
有人認為,普遍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本質上都屬於情境功利主義的一種。
應用
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的影響甚為廣泛。它在法律、政治學、經濟學方面更有特別顯著的重要性。例如在懲罰方面,功利主義反對「一報還一報」的「報應」理論。功利主義者認為懲罰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改造罪犯或保護社會不受罪犯破壞,從而避免發生更多的犯罪行為,同時也使其他人因懼怕受到懲罰而不敢犯罪。在政治哲學上,功利主義者贊成將民主作為使政府利益與公眾利益取得一致的一種方法。他們認為每個人的最大自由和其他人的同等自由是一致的。不過也有人因為強調政府利益的一面,而走向保守主義、甚至獨裁主義。另一方面,也有人因相信人性本善,認為最大的幸福是來自社會的根本變革,從而走向無政府主義的共產主義,如威廉·戈德溫。在經濟學上,所謂邊際效用分析學派如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則是從邊沁那裡吸取了許多思想,所謂「福利經濟學」是以「比較愛好」代替「比較效用」,也表現功利主義的基本精神。在經濟政策上,早期的功利主義者傾向自由貿易,反對政府幹涉。後期的功利主義者由於對私人企業的社會效率失去信心,又希望政府出面干涉來糾正私人企業的弊病。在當代的討論中,人們對倫理學語言的分析,以及對邊沁的「快樂計算」均已失去興趣;功利主義出現了種種修正的和復雜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