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國古代史中找到一位歷史人物,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人類理性的希wang與真摯的情感並寫出他的故事
春秋時,太子重耳流亡途中餓倒了。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版煮肉湯給太子喝,重耳權恢復了精神。當發現肉的來源時,他流下了眼淚。
後來,重耳作了國君,重賞群臣,卻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可是介子推卻同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重耳聽說後,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山高難尋找,於是有人獻計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已坐在一棵樹下死了,留下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見了,悲痛不已。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這一天全國不準生火,只吃冷食,為「寒食節」。
2. 求古今中外傳奇人物!!
1994年5月,一艘名叫「黃蜂號」的美國核動力潛水艇在波羅的海執行巡邏任務時,突然發生了意外故障,失去控制的潛水艇急速下沉,艇內的23名船員被沉入海底43米處。
由於海水壓力過大,他們根本就不能出去,即使能出去,強大的壓力會把人壓成肉餅。可是如果困守在艇內,用不了多久,人人都會因缺氧而死。
艇長米蓋羅尼在啟動通氣蓋時,被鐵蓋子猛地擊中頭部,立即倒在血泊中死去。在緊要關頭時,失去了主帥,大家更是驚慌失措,亂成一團,感覺死神離他們越來越近了。
就在這關鍵時刻,忽然有人用高亢的嗓音說:「伙計們,大家不要亂,靜下來動動腦筋,可能我們會在絕處逢生的!」
眾人的眼光集中盯在這個說話人的身上,才發覺講話者是炮手貝利,盡管他只有28歲,可是在艇內已經工作了8年,是個老練而出色的炮手,他的特點就是頭腦靈敏,臨危不亂。
「伙計們,我宣布,從現在開始,由我擔任代理艇長大家都要聽我的指揮!」
貝利的果斷和冷靜,使大家鎮靜了下來,大家不約而同地紛紛點頭,表示願意聽從他的指揮。
大家一起開動腦筋,主意一個接著一個地提出來,但不是不切實際,就是不具備所需條件無法實現。
貝利也漸漸焦急起來,他心神不寧地在艙內來回徘徊,上牙咬著下唇,雙眉緊鎖著,眼光突然停留在一箱魚雷。驀地,他的腦海中閃過了一個念頭:魚雷可以從炮口發射出去,能不能把人當作魚雷從炮口發射出去呢?
貝利把自己的設想說了出來,夥伴們聽後頓時嚇得目瞪口呆,人當作「海底肉彈」從炮口發射出去,這在人類海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
貝利鎮靜地說:「人和魚雷粗細差不多,所以肯定能從魚雷發射管中發射出去,我可以把射程式控制制在43米左右,使人安全地到達海面。」
「可是這樣做安全嗎?」一位名叫傑森的船員膽戰心驚地問。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貝利炯炯有神的目光掃過傑森,語氣堅決地說,「關鍵就要看我們的毅力和勇氣了!膽小的在後面,膽大的在先上!」
大家呆了幾分鍾後,不得不同意試試貝利的設想,因為艙內的氧氣已用得差不多了,除了冒險執行這個方案外,沒有別的選擇了。
接著,貝利簡單地把要求說了一遍:「把活人當作魚雷發射,每個人在被發射前,必須排清肺部的所有空氣,再屏氣半分鍾,否則,活人就會因肺部擴張而爆炸,就像海底的魚不小心竄到海面上內臟爆炸一樣。」
看到有些船員滿臉驚恐的樣子,貝利斬釘截鐵地說:「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去爭取!開始准備,氧氣已經不多了!」
第一個站出來的是潛水員羅伯遜。他在呼完肺部空氣後,馬上屏住了呼吸,不一會兒,他的臉開始變紅,轉而由紅變白。他發現自己有點支持不住了,但他還是咬緊牙關屏住氣。就在這一剎那間,貝利按動了魚雷炮的開關,透過觀察孔,貝利看到魚雷炮的炮管以強大的氣流排開了周圍的一小片海水,緊接著,一個黑影從塗有塑料防水膠的發射管口沖出,一眨眼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羅伯遜被發射出去,不過是死是活誰也不知道。
接下來進行得很順利,船員一個接一個地被魚雷發射到海面上,連「膽小鬼」也被送了上去,最後只剩下貝利自己一人了。這時除了他自己外,潛艇內已別無他人,所以他只有靠自己來按動電鈕了。
此時艙內的氧氣已消耗殆盡,如果他不能在5分鍾內把自己發射出去,那他就要留在海底做「烈士」了。他長長地做了個深呼吸,然後慢慢地往外排氣。他竭盡全力使自己平靜下來,當肺部的空氣被他一點一滴地擠完後,他馬上開始凝神屏息地啟動了開關,迅速鑽入了炮膛。
「轟」的一聲,貝利只覺得自己的身子在向上猛飛,他的耳朵有點痛就像是飛機迅速拉升時的感覺那樣,一剎那,他的耳朵聽到了的水聲,他睜開眼,發現自己已經在水面上,真是不可思議!
貝利看到水面上有好幾個頭在一上一下,他知道這是他的戰友們,他高喊:「我也上來了!」……
希望的曙光
03教本(1)班溫慧玉07號
文章主要講的是美國核動力潛水艇「黃蜂號」在波羅的海發生意外故障,23名船員被困在海底43米處的潛水艇內,在面臨死亡的危險關頭,炮手貝利果斷勇敢地利用發射魚雷的原理,把人當作「海底肉彈」從炮口發射出去,最後使23名船員全部獲救的故事。
在文章中作者運用了朴實,直白,簡練地語言和大量的側面描寫,巧妙地進行鮮明地對比把主人公寫得真實,自然,朴實,使主人公的形象躍然於紙上。作者並沒有極力地去運用誇張,比喻等手法和華麗地詞藻來給讀者樹立主人公高大地形象。簡單的語言描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被困艇內又失去了主帥時,大家的驚慌失措,亂成一團和貝利的果斷和冷靜,這種鮮明地對比我們看到了主人公的臨危不亂。更有勝者是他的膽識過人,「他的腦海中閃過了一個念頭:魚雷可以從炮口發射出去,能不能把人當作魚雷從炮口發射出去呢?」這在人類海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這不僅令遇難的夥伴們嚇得目瞪口呆,而且「人和魚雷粗細差不多,所以肯定能從魚雷發射管中發射出去」這樣的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的精神,就連我們深感佩服。「膽小鬼」的種種驚恐、質疑、怯懦和貝利的堅持,他可是冒著把把23名船員送上天國的危險來做的。在語言方面作者用的是簡短用力的話,三言兩語就把主人公的形象刻畫出來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去爭取!開始准備,氧氣已經不多了!」
當我們經歷了太多艱辛後,我們被城市的繁雜所蒙蔽了,我們疲憊了,慢慢地我們徘徊了,畏縮了,悲觀了,停止了腳步。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我們失去了勇氣,我們就束手無策了。我們應停下腳步來洗滌自己的心靈,應看到希望曙光,但是,人間是沒有永恆的夜晚,世界沒有永恆的冬天,在成長的路上即使我們什麼都沒有,也不要輕易地低頭,即使我們什麼都沒有,也不要有放棄的念頭,不管路要怎麼走,無論希望是多麼的渺茫,我們也不要輕易地放棄希望,應該勇敢地堅強地走下去,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去,因為我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烏雲上有晴空。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羅爾德-亞孟森征服了南極,從而兩極的探索活動開始了一個偉大的紀元。一個月之後,他的英國對手,羅伯特-斯科特也在一個月後到達南極點。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為飢餓和嚴寒而犧牲,當時,他們離下一個供給站僅僅幾英里的距離。
從此,斯科特成了一個傳奇,一個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徵;而真正的勝利者,亞孟森卻為人們輕蔑、不屑。同樣的經歷,卻帶來如此強烈的反差。或許,這個現實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數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結局規律。
在下文中,挪威占星學家拉斯-維丁將就他們的出生盤對這兩個傳奇人物的生活、性格和成就加以分析和闡述。
斯科特的故事
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和同行的四人悲傷而沮喪地站在南極大陸上。他們已經在極度惡劣的氣候環境下行走了80天,只為了尋找亞孟森在一個月之前留下的帳篷。裡面有一封致給挪威國王的信箋,而斯科特曾經答應了亞孟森一定將信件帶回。後人提起這段故事的時候,都說,這封信將斯科特從一個南極考察者變成了一個小小的信童。
斯科特一行五人起先准備了不少犬只和馬匹,但由於無人精通狗拉雪橇,而馬匹也很快在厚而冰冷死去,大多數的路程里,他們只能自己拖著沉重的雪橇前行。到了三月中旬,當他們支起第六個,也是最後一個帳篷的時候,人數已經減少到了三人。曾經同行的體力最好的埃文斯因為營養不良和體力不支最先告別了隊友。而後,奧茨兩腳的凍傷繼續惡化,疼痛難忍使得他行進的速度越來越慢,他不想讓自己拖累了隊友,於是一天,他掙紮起身,拉開了帳篷,回身望瞭望同伴,說:「我出去一下,一會兒就回來。」從此便消失在茫茫暴風雪之中,後人也再也沒有找到他的遺體。
然而,嚴重的體力不支和極度惡劣的天氣還是奪走了剩下三人的生命。在臨終的時日里,斯科特一直堅持寫信和記日記。此刻,他已經遠離了那些有關榮譽和成功的渴望,而成為這個探險隊的領袖。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在他的信件中,他始終沒有悲觀,而是記錄著關於英勇、信念和壯烈的一切品質。
半年以後,人們找到了這個帳篷,發現了斯科特等三人的屍體還安詳地躺在各自的睡袋裡。後來,人們用滑雪橇製成了十字架立在了他們的墓前。
世界探險家述說十大探險經歷
搜狐體育訊 法國《周末三日》周刊2月26日—3月3日一期刊登了一些探險家與北極約會,同鯊魚共舞,駕駛F1賽車,親近大猩猩等驚險、離奇的故事。讓我們分享他們親歷的難忘時刻和戰勝艱難險阻的歡樂:
「與猩猩共同生活一個星期」
熱拉爾·洛倫齊,48歲,工程師。「藉助於獻給自然主義藝術家迪昂·福塞的電影《薄霧中的猩猩》,盧安達山區里的野生猩猩聲名遠播。它們是該地區的特有物種。這些猩猩面臨著滅絕的危險————現在僅存650隻,分布在三個國家:盧安達、烏干達和剛果(金)。這次旅行是親近這些巨獸的唯一機會。我一直對猩猩很感興趣,還喜歡拍攝動物照片。當我在2002年春季得知恢復了到盧安達的旅遊時,我告訴自己,把握住現在,否則將永遠沒有機會。兩個月之後,當我們這個8人旅遊團漫步在繁茂的原始森林裡時,我與一隻正在給孩子哺乳的雌猩猩相距僅3米。它用一種與人類幾乎無異的目光平靜地注視著我。我沒有想到能夠如此近地注視著它們。我們花了一個小時悄悄地跟著它們。我被迷住了。另一隻雌猩猩用手慢慢地推我。只有雄性猩猩首領以幾聲叫聲與拍打胸脯的動作向我們顯示它的存在。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要慢慢走,拍照時不要使用閃光燈。如果雄猩猩感覺他們的群體處於危險中,它們就會發起攻擊。想想看,體重200公斤的身軀向你撲來,確實夠你受的。到了晚上,隔著一段時空距離,我意識到自己剛剛經歷了什麼事情。我的感情非常強烈。這是一次別開生面的旅行,深深地影響了我的生活。」
「餵食鯊魚:難以忘懷的經歷!」
埃內克·弗利普斯,41歲,記者。「我感到害怕,猶豫起來。我深深吸了一口氣,把一條魚遞給它,同時掉過頭去。它強有力的下頜合上了,透過鎖子甲,我感覺到了它的牙齒。在15米深的水底,我問自己,為何要參加這次喂鯊培訓。作為一名有經驗的潛水員,15年來,我一直致力於探索海底奧秘,也曾與不止一隻鯊魚相遇過。我對這些動物很著迷,出發時熱情百倍。經過一天的觀察,又花一天時間在游泳池裡反復練習了應做的動作後,便開始了真正的潛水。穿著10公斤重的鎖子甲潛水服,背負著15公斤重的氧氣瓶,我下潛到加勒比海的珊瑚礁,與2米長的鯊魚『相會』————我的教練員告訴我,只要不惹惱它們,這些鯊魚就不會傷人。第一次潛水令我疲乏不堪,我放魚放得太快,鯊魚們變得急不可耐,著實把我嚇壞了。第二天,我感覺自在了一些,喂給鯊魚一些大鯡魚,甚至還撫摸了它們,當然我是十分當心的。這次經歷實在讓人難以忘懷。」
「在北極,並不是那麼艱苦」
迪迪埃·勒巴,36歲,醫生。與北極的約會是4月初從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朗伊爾城開始的。探險小組要先到達俄羅斯的巴內奧基地。幾頂帳篷在大浮冰上搭建了起來。這里沒有固定的構造,一旦浮冰開裂,必須能夠快速轉移。迪迪埃回憶說:「一想到我們漂浮在北冰洋上,腳下是4000米深的海水,我就感到激動不已。」4月19日清晨,米—8直升機放下了探險小組成員,他們將在此度過一個星期。地獄般的生活開始了。勒巴醫生要推、拉甚至是背著雪橇。最糟糕的是冰山脈————兩大塊冰就可以組成一堵幾米高的牆,等待著他們翻越。經過6小時的跋涉,向導宣布天色已晚。於是開始搭建帳篷,將雪收攏到一起,將其融化。第二天,大浮冰被一條大水道切斷。勒巴醫生說:「我們用滑雪板將船形雪橇兩個兩個連在一起。沒有人逞英雄。」到了晚上,向導宣布,第二天可以到達北極點。這就意味著他們還得使勁、出汗……迪迪埃·勒巴回憶說:「我們在16點45分到達了北極點。我們得說服自己相信那就是北極,因為沒有任何記號標明那個地方。我們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只不過全球定位系統上顯示的90度證實了我們的位置。那個時候,我們欣喜無比。」
「揚帆穿越大西洋:超越自己」
索菲·拉達姆,26歲,畫家。「最初,這是我父親的夢想,後來也成了我的夢想。」索菲·拉達姆如是解釋道。這名年輕的女畫家乘坐一艘長11.72米的帆船,從地中海沿岸的旺德爾港出發,經過直布羅陀和加那利群島,橫穿大西洋。與她一起旅行的還有安妮、薩比娜和皮埃爾,他們都是學生。旅程持續了一個月,「不能過於匆忙」。每個成員都要做所有事情:操縱,航行,六小時值班制,維修,做飯……索菲說:「我們瘋狂地學習一切。我們必須堅持下去,盡可能地多出力,這樣才能保證團隊團結,保持良好氣氛。」然而,問題還是接踵而來。索菲曾使船擱淺到一處沙灘,還有一次她掌舵時,正是晚上,帆船行駛在海洋中央,而前桅的支索斷了,導致帆落入水中。索菲說:「需要超越自己,找到解決辦法。我很喜歡艱難一些的處境,例如當船擱淺或者將船從5米高的浪中救出時。」他們在旅程中沒有遇到太多的信風,還有一天風平浪靜,他們得以潛入到海中「遊玩」。遠離所有陸地,在深海下,盡管有光線透過海水射下來,索菲還是沒有在那裡逗留太長時間。她保存了與海豚一起在夜裡航行的圖像,還有巨大的鰩魚,虎鯨和鯊魚……一天早上,地平線上出現了一塊綠寶石,那是馬提尼克島。索菲說:「我看了看身後的大海。現在,我願意獨自一人重新完成這次旅程。」
「失重的暈眩感」
約翰·馮·邁斯特,48歲,商人。「『20秒』,揚聲器里傳出一個嘟嘟噥噥的聲音。20秒之後,我將與其他11名遊客一起,體驗失重的感覺。在我身邊,德國女子安娜感覺有些不適;中國人陳想展開一面國旗,拍照留念。我們是在莫斯科附近加加林中心上空海拔9000米的地方。發動機的聲音逐漸減弱。一個手勢就讓我飛騰起來,觸到了天花板。『5秒』:得趕快回到減震墊上。一名機組成員緊緊抓住完全不知所措的安娜。整個體驗過程持續30秒鍾。之後,發動機重新啟動。」 深海探險:對於新手來說,在下潛到深海之前,接受三天培訓是非常必要的。宇航員訓練:為了模擬失重狀態,宇航中心在飛機上安排了此類飛行。
「潛入海底洞穴」
貝恩德·烏韋·加爾賴因,60歲,律師。「要到達墨西哥的海底淡水洞穴,先要穿過叢林。一群群蚊子向我們————三名潛水員和一名向導發起攻擊。我的裝備重20公斤,潛水服緊貼在身上。到達目的地之後,向導告訴我們,這些洞穴以前是瑪雅人的飲用水蓄水池。洞穴是在最後的冰河期由於冰的作用而形成的,存在於整個尤卡坦半島的下面。我們最後潛到了一個滿是清澈的水的洞穴前。我們魚貫進入,因為那裡很窄。洞穴的入口在水面下5米處。一根繩子固定在洞壁上。向導警告我們:『有幾名潛水員在這里失蹤了,因為他們走得太遠。』有的時候,光線會從洞穴的裂縫中照射下來。突然,我開始上浮,因為穩定背心裡氣體太多。 『咣啷!』我撞在了洞頂。幸運的是,我沒有損壞鍾乳石。我重新落下來。潛水35分鍾之後,我們重新見到了白天的陽光。」
「勃朗峰,艱苦旅程」
達尼埃爾·迪昂,45歲,記者。「我們的目光固定在勃朗峰(歐洲最高峰,海拔4808.45米)上。我們一行6人,從沙莫尼山谷注視著勃朗峰。太壯麗了。我們就是為了它才來到這里的。高山向導菲利普·博納諾解釋說:『走這條路對人是一種鍛煉。一周內,你們將學到所有能讓你們登上峰頂的技術。』四天之後,已經受過鍛煉的我們做好了准備。我們乘坐游覽列車上山後,距離登山運動員的高山小屋還有5個多小時的路程和1500米的高度差。攀登的過程很順利。第二天凌晨兩點,高山小屋裡人聲鼎沸。之後,我們再次上路。目標是海拔4808米的地方。沒有人講話,只能聽到防滑鞋在尚未解凍的積雪上的摩擦聲。心跳加速了。我們可以找到許許多多理由停下來。但我們不能凍僵,得慢慢地前進。我們的思維凝固了,在嚴寒中聳肩縮頸,呼吸困難。『跟著腳印走。』向導不住地低聲提醒我們。終於成功了!10點40分的時候,我們到達了峰頂。景觀雄偉壯麗。強風吹走了冰凍的雪。但有些人說,最艱苦的事情還在後頭:下山回到山谷。」
「對沙漠馬拉松的喜好」
馬克·盧布坦,40歲,記者。「精疲力竭,灰心喪氣,口渴難耐,烈日如火。癱倒在破爛的帳篷下,我問自己,到底在這里干什麼。我第一次參加的沙漠馬拉松是一場可怕的旅程。但是,在其他經驗老到的運動員的支持下,我重新出發了,並最終愛上了這個超越自我的天地。也正是在這里我明白了,走完這條『勇敢者之路』不僅僅是出於愛好,更是一種使命。沙漠馬拉松全長220公里,分為6個階段———完全依靠自給自足。也就是說,運動員得在背包里帶上必要的裝備和一周的飲食。沙漠馬拉松與其說是一場競賽,不如說是一次探險,是一個培養團結精神、超越自我的機會。同時,還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景色:峽谷、無垠的沙丘、綠洲上地毯一樣分布的村莊、來去自由的單峰駝和飛翔的鸛。沙漠馬拉松是一場比賽,更是一次治療————只不過你無法從中全身而退。證據?你看我,已經參加了四次沙漠馬拉松,但我還打算在2005年吹滅沙漠馬拉松20歲生日的蠟燭。」
「參加環法自行車賽」
馬特·安熱,36歲,記者。「我們幾千人在馬路上等待著出發信號。一小時之後,阿蘭·普羅斯特第一個沖出去。3000名自行車運動員蜂擁而出,而我還沒來得及蹬車。長9公里的馬路上發出了震耳欲聾的聲音。向佩爾山口發起進攻時,在我面前蜿蜒而上的公路上已經布滿了『星星點點』。5小時過後,臀部的不適消失,雙腿變得與心血管系統協調一致。我開始攀爬圖爾馬萊山口———上升的道路似乎無窮無盡。接下來的下坡路讓我興奮無比。在最後一個山口,我休息了一會兒,以做最後沖刺。在那裡,我找到了和我一起出發的夥伴。出發120公里之後,我們就失散了。離終點線不遠了,我調動全身力量發起最後一次沖鋒。我是第1977名到達終點的,歷時11小時35分鍾。第二天,維朗克(法國著名自行車選手)僅花6個小時就完成了同樣的212公里路程……」
「F1賽車,魅力非凡!」
斯特凡·薩姆森,28歲,記者。「英國銀石賽道,上午11點。我笨拙地坐進賽車的斗形座里。方向盤上裹著天鵝絨,車上滿是電子器件、發光二極體和開關,還有一個不比Game—Boy大的液晶屏,內部空間減到了最小。我坐在裡面感覺很舒適,就好像在一個出了故障的電梯里。當然了,我的安全帶還沒有扣好。景色如何?我只能看到擋風玻璃————幾乎就在我的眼皮底下,還有遠處的兩只巨大的輪子。點火。奪得F1世界冠軍的法拉利賽車發動了。我心裡興奮異常。我小心地踩下了油門,賽車便駛了出去。發動機像只巨貓一樣,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速度迅速增加。是時候了。我將油門踩到底,感覺自己猛然向下一個彎道沖去。太驚人了!發動機達到了17000轉/分鍾,功率為850馬力。但我不能讓車超速行駛,因為它上了150萬歐元的保險。彎道都是突然出現在我面前,我根本無法看清。制動裝置幾乎要弄斷了我的肋骨。不到5秒鍾,車速就達到了200公里/小時,而防滑系統糾正著我的哪怕一丁點失誤。太神奇了。毫無疑問:即使賽場上的最後一名賽車手,他也是英雄。向他們脫帽致敬!」
3. 尋求一篇歷史名人故事
抗美援朝英雄
邱少雲(1931年——1952年)四川銅梁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任志願軍第15軍29師87團9連戰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曾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2年秋季戰術性反擊作戰。
屬虎,重慶市的銅梁縣的關建鄉人。23歲那年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任志願軍第15軍29師87團9連戰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曾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2年秋季戰術性反擊作戰。
1952-10-11日,邱少雲所在連隊在朝鮮平康前線反擊391高地作戰中擔負突擊任務,並奉命於夜間在距敵60m的山腳下潛伏,以待次日傍晚發起突襲。12日11時,他的潛伏地不幸被敵盲目發射的燃燒彈擊中。為了不暴露部隊的整個行動計劃,邱少雲忍受烈火燒身的巨痛,在5個小時的時間里一動不動,直至犧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換取了此次作戰的勝利。當晚反擊部隊順利攻佔391高地,全殲守敵1個加強連。
戰後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稱號。朝鮮政府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及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英雄的名字被永遠鐫刻在391高地主峰的石壁上萬古留存。
英雄差點白死
40多年來,邱少雲的英雄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然而,人們卻不知道,這樣一位驚天地、泣鬼神的戰斗英雄,卻差點成了無名英雄。
幾十年來,許多介紹邱少雲事跡的文章,都迴避了他當過國民黨兵的這段歷史。其實,邱少雲曾當過一年零四個月的國民黨兵。
邱少雲幼年失去雙親,孤苦無依。13歲時他就開始了僱工生活,後來被川軍劉義的18團抓去當了兵。
1949年12月,解放軍揮師入川,進軍大西南。
成都戰役後,川軍瓦解。邱少雲被補進了當時的人民解放軍第10軍29師87團9連。兩年後,29師入朝作戰。
1952年10月,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打響了,10月11日,邱少雲隨所在部隊奉命到離敵人僅300m的地方完成潛伏任務。
次日中午時分,敵人向潛伏區打來幾發燃燒彈,烈火燒著邱少雲的衣服、鞋襪,直至燒遍他的全身,可他至死都是一動不動。
犧牲時,他年僅26歲。
戰斗結束後,連隊給邱少雲報請了三等功,此事似乎也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過去了。
據邱少雲生前戰友林炳遠後來回憶說,那次戰斗半個月後進行戰斗總結,他和邱少雲的指導員王明世一同到師里去匯報。當時,一位組織部門的幹事要求王指導員舉個具體的人或事來談談。
王指導員於是提到了邱少雲。並說,在執行任務前進行戰前動員時,戰士們很激昂,紛紛表了態,可邱少雲卻悶不吭聲,因此連里對他很不放心。於是我找邱少雲談心,給他講了許多革命道理,他也向我表了態:就是被敵人的子彈打中了,也不暴露目標,暴露目標就是革命的罪人。
第二天,他向黨支部交了一份入黨申請書,在申請書中他表示:為了戰斗勝利,願貢獻自己的一切。
可不曾料到,第二天他便犧牲了,真的用年輕的生命換來了戰斗的勝利。
那位幹事聽了王明世的介紹,非常感動地說:這樣的英雄行為,太感人了,三等功不行,應報特等功!
於是,29師政治部立即上報邱少雲特等功的報告,報請志願軍司令部批准。
報告引起了志願軍司令部領導的重視。
起初,個別領導認為:邱少雲不過是戰時特殊死亡,算不上英雄,三等功就可以了。但更多的同志認為他嚴守紀律,為了整體犧牲自我的精神難能可貴。
後來,意見終於統一了,少數服從多數。
1952年11月1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追授邱少雲為特等功臣。
同年底,一位名叫鄭大藩的隨軍記者就邱少雲的死提出了兩個問題:
一是燃燒彈落在什麼地方?是打中頭部死亡還是一點一點燒死的?二是他身邊有無水溝?誰看見了邱少雲犧牲的全過程?
後來,邱少雲的戰友李川虎回憶說:「我和柯大才、李元興各自伏在他的左、右、後三個位置。那火燒得可真邪乎,從腿上一直燒到他的身上。燃燒彈打在邱少雲前方2m左右,燃燒液濺到了他的身上,是一寸一寸燒過來的,從頭燒到腳,當時我伏在他身後5m左右,親眼見到大火一點一點把邱少雲活活燒死。當火把他的頭發燒著時,他還活著,他的頭在吱吱地響,在燃燒中不停地抖動著。我看到他把頭抬起來,看了我一眼,那眼中閃著我從沒見過的一種光,然後便把頭沉沉地埋下去了。」
李元興和其他戰友還證明,邱少雲右面3m處有一條小水溝,如果邱少雲願意,只需側向滾即可活命。
面對這些證明材料和見證人的描述,記者鄭大藩感動了,他含著眼淚奮筆疾書。
1953年5月18日,《人民日報》用整版篇幅發表了他那篇著名長篇通訊《偉大的戰士邱少雲》。此文一出,隨即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
1953年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再次授予邱少雲「一級戰斗英雄」稱號,並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還授予他「模範共青團員」的稱號。
烈火金鋼
1952年10月,邱少雲所在的部隊接受了一件光榮又艱巨的任務:在平康、金化之間的「391」高地上,消滅李偽匪軍,將戰線向南推進。391高地位於上甘嶺右翼鐵源東北十餘km處,山勢險要,狹長孤立,南北兩峰相對,全長1,200m。高地上防守著敵人一個加強連,他們在高地上修築了大量的碉堡,布上了層層鐵絲網。
奪取391高地,最大的困難是,從我軍陣地到該高地有3,000m的開闊地。在這樣長的開闊地上沖擊必然會造成突擊力量過多的傷亡,影響戰斗的勝利。為了拔掉這顆毒釘,消滅391高地上的李偽軍,我志願軍某部領導機關派出偵察小組,對該高地上的地形地物、敵人的火力配備等情況摸得一清二楚。在此基礎上,我軍領導機關進行了充分的討論研究,決定在發起攻擊的前一天夜裡,將數倍於敵人的兵力潛伏到敵人的前沿。
上級把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了某部三營,邱少雲所在的這個營。上級的決定傳到了連隊,九連的幹部個個喜出望外,人人要求當尖兵。
10月11日傍晚,絢麗的晚霞染紅了半邊天。在朵朵紅霞的映照下,全副武裝的三營指戰員集結在蔓山區,隨著師長的一聲令下,潛伏部隊像離弦的箭一樣,直朝著敵人的前沿陣地射去。戰士們經過了20km的行程,於22時到達了預定潛伏區。24時,部隊秘密地潛伏就緒。570多名志願軍戰士成線網狀密布在「三九一」高地前的草叢中。九連潛伏哨已前進到了距敵碉堡前500m處。邱少雲潛伏在391高地東邊距山腳只有60m的一條雜草叢的土坎邊。
邱少雲和他的戰友們在敵人的火力圈內,以高度的警惕性,保守潛伏的秘密。他們從頭到腳都披掛上了偽裝草。微風吹來,偽裝草和野草一起飄動,使敵人難以發現。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夜裡又濕又冷,到了白天,草叢里又悶又熱,各種蟲一個勁地從戰士用布扎住的褲筒往裡鑽,癢得使人難受。這當兒,只見邱少雲瞪著他那對烏溜溜的大眼睛,觀察著周圍的情況。一會兒,他又仰頭看看太陽。部隊攻擊的時間是在太陽落山。就是說,要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度過整個白天。這時間該是多麼漫長、多麼難熬啊。可是邱少雲和他的戰友們都一動不動地卧在齊胸深的草叢里,等待著攻擊的命令。
12日上午10點多鍾,突然意外的情況發生了:李偽軍的一個班躬著身、貓著腰竄出了戰壕,向山下搜索來了。他們急匆匆地朝邱少雲和他的戰友們潛伏的位置走來了。他們邊走邊盲目地往草叢中打槍。突然,前邊那個敵人突然打了個趔趄,一腳踩到九連戰士李川虎的手。他再仔細一看,只見周圍伏著一片志願軍戰士,嚇得驚叫一聲,轉身向後退了幾步,胡亂向草叢中的志願軍開了槍。他後邊的幾個人一時沒弄清怎麼回事,一看大個兒子嚇成這樣,也就不顧一切地向回猛躥。
千鈞一發,戰士們的心懸到了嗓子眼。大家清楚,敵人已發現了潛伏的志願軍,如果讓他們回去,這片開闊地頃刻就會成為一片火海……
前敵指揮所早就在監視著這些敵人。敵人往回躥的時候,早已瞄準他們的直瞄火炮,已經發射出膛。幾十發炮彈撲向三九一高地,在敵陣地前沿形成一道道嚴密的火牆。剎那間,三九一高地半山坡上的烈焰滾騰,火光沖天,岩石炸裂,泥土翻滾,五個敵人全部被烈焰吞噬了。
不久,山上的敵人向草叢中扔了兩發指示目標的煙幕彈,濃煙剛起,敵人就亂扔燃燒彈。立刻,潛伏地區燃起幾處大火,野草噼噼啪啪地燃燒起來,火越燒越大。這時,敵機又扔下了一排燃燒彈,有一顆落在離邱少雲2m遠的地方,四散飛迸著汽油燃燒液,濺在邱少雲的腿上。轉眼間,他腿上插的偽裝燒著了,火苗騰騰地往上冒,很快地變成了一團烈火把他包了起來。
邱少雲的身後是一條水溝,他只要後退幾步,在泥水裡打幾個滾,身上的火就滅了。可是,只要他一動,敵人就會發覺。這時候,靠近邱少雲的小李、小張和老王緊張起來。他們三人望著全身被燒著的邱少雲,心裡十分難受。烈火燒在邱少雲的身上,就像燒在他們的心裡。他們真想撲過去,幫助戰友把火撲滅呀。但是,他們克制住了極度的痛苦,沒有那樣做。因為敵人正從望遠鏡里觀察著這片燃燒的土地,只要有絲毫的動靜,敵人就會發現。這樣,不僅救不了邱少雲,潛伏計劃也要落空,更多的戰士的生命就要受到威脅。他們以邱少雲為榜樣,嚴守著潛伏紀律,等待著貢獻時刻的到來。
這時候,烈火從腿上已經燒到了邱少雲的頭上。他忍受著烈火燒身的難以想像的痛苦,立即把手中的爆破筒遞給了身旁的小李。
10分鍾過去了,邱少雲還是一動不動地伏在那裡,兩手深深地插進泥土裡,像一塊優質的金鋼一樣任火冶煉,像一塊千斤巨石緊貼地面,嚴格地遵守著革命紀律,一直到犧牲的最後一秒鍾,他沒有發出一絲響動。
4. 將自己國家的歷史人物在娛樂文化里進行改編和重新塑造有錯嗎
沒有錯,來作為一種運營手段,自再塑造不等於重新建立,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表達歷史形象,確實比歷史教科書上的形象更容易讓人記下,當然前提是:你創新的歷史形象並非由篡改而來。
所以,借鑒歷史人物的前提在於對歷史有足夠的了解並能加入自己的理解,這樣才能在不違背其根本形象的同時達到應有效果。
5. 《重耳傳奇》曾經很火,可網友為什麼說它是被「罵」火的呢
《重耳傳奇》豆瓣評分只有2.8分,但是卻堅持播了三個月,口碑奇差卻在熱播,人們幾乎是邊罵邊看,把這部戲看完了,結果貢獻了無數的流量和金錢。
那麼為什麼這一部低評分的電視劇會如此的火熱呢?
不過這也說明了目前的影視劇有著越罵越火的粉絲特質。一部片子有人關注有人罵,收益遠遠地高過了那些無名的好片子。
這也算是影視劇的亂象之一吧。
6. 10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
常遇春
(1330~1369) 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
民族英雄,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後在和陽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傳,常遇春率軍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
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常遇春
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面涅將軍——狄青
狄青,生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漢臣,身長八尺有餘約為(1.89米),濃眉大眼,姿態雄偉,胸襟廣闊。汾州西河(山西汾陽)人,北宋大將。狄青出身貧寒,從小就胸懷大志,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斗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里,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斗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沖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薛禮字仁貴(614-683年3月24日),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勛。
艱苦奮斗三十載,家裡窮苦志不窮
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大業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晚!」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征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漢族,字伯陵,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抗日名將,時有抗日「戰神」之稱,一級上將。原名薛仰岳,因生於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乃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飛成為民族英雄。薛仰岳後改名薛岳,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
1906年入黃埔陸軍小學,1909年加入同盟會,之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回粵後曾任孫中山警衛團第一營營長。1922年陳炯明叛亂期間,薛岳曾保護宋慶齡脫險。北伐初期任第一師師長。
呂蒙
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將領,仕於東吳的孫權。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秦瓊(571~638)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兵器:四棱金裝鐧、虎頭鏨金槍。座駕:黃驃透骨龍。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衛青,中國歷史人物。一為西漢軍事家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另一位衛青(?—?)字明德,松江華亭人。是明代抗倭名將。其子衛子穎。
孫臏是孫武後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餘字。關於孫臏臏刑其實是錯誤的,在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提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講的是孫臏被砍掉雙腳,而不是挖掉膝蓋骨。
7. 求一些你認為的歷史人物的有趣的故事或者是某些歷史人物的趣事
晉文公和介之推
晉文公的名字叫重耳,是春秋時期的另一位霸王。可是在他做
國家元首之前,經歷了許多坎坷,曾因受鱺姬的迫害而在外面
流浪了十九年之久。他流浪時有很多人跟隨他,介之推就是其
中的一個。重耳登基當了晉文公之後,大封群臣,論功行賞,
那些昔日站對了路線的隨從個個得了高官厚祿,可不知為什麼,
文公偏偏把之推忘到了腦後。
這事如果換了別人肯定早就跳高跺腳了,可之推是何等人?!
他非但沒有介意,反而說服老母,跟他一塊兒住進深山,免得文
公找到他們。
如果不節外生枝,文公一時半會大概真的想不起之推了。可是
之推有個鄰居,深深為之推的高風亮節所感動,冒著生命危險,
寫了一封小字報,偷偷貼在朝門上。這封小字報很快到了文公
手裡,他一讀,不由大驚失色:「哎呀!朕咋把救命恩人之推
給忘了呢?當年流亡到衛國的時候,朕沒有東西吃,是他把大
腿上的肉切下一片給朕充飢呀!朕飲水不忘掘井人,一定要厚
厚賞他。」
於是,文公派人到山上去找之推。只見那裡雜草叢生,荊棘遍
野,而且山外有峰,峰外有山,找了半天,連之推的影兒都沒
看著。文公不甘心,一口氣找了好幾天,仍然沒有下落。
直到有一天,文公忽然心生一計,他叫來小兵,讓他們放火燒
山。他的如意算盤是:火一燒,之推為了救老母,一定會背著
她跑出來,這不就成了嗎?哪知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把整座山
都快要燒焦了,之推也沒有露臉。火滅了以後,衛兵們在山頂
的一棵柳樹下,找到了之推和他老母的屍首。文公見狀,放聲
大哭,悔之已晚。
文公吩咐把他們倆藏在山的側面,又令農夫們開荒山,造農田,
並把荒上改名為介山,紀念介之推這位重友情、輕功名的賢士。
林則徐
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廣總督,嚴禁鴉片,卓有成效。次年上奏道光帝,力主禁煙,遂受命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赴粵查禁鴉片。十九年,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合力嚴緝走私煙販,懲處受賄官吏,迫令英美煙販交出鴉片237萬余斤,從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門當眾銷毀;又提出奉法者來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確貿易方針,以孤立英國侵略者;會同水師提督關天培籌劃海防,倡辦義勇,屢挫英軍武裝挑釁。
為了解西方情況,他設立譯館,翻譯外文書報,編成《四洲志》,並譯外國律例、軍事技術等著述,開創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風氣。1840年初任兩廣總督。6月,英國發動侵略戰爭,因廣州防守嚴密,遂被上攻佔定海,陳兵大沽;因投降派乘機誣陷,旋被革職。次年5月,復受命往鎮海軍營幫辦軍務,又遭讒害,不久被流放新疆。
曾在該地屯田,興辦水利,推廣先進生產技術。1845年起,被起用為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1849年,因病退職返鄉。時英國侵略者強占福州城地築房,他聯合士紳上書閩浙總督劉韻珂,力主將侵略者驅逐出城。1850年,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病死於廣東普寧縣。贈太傅,謚文忠。
他對沙俄蓄謀侵略中國中國的野心有所覺察,晚年曾說:「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有《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林則徐日記》等。
219
8. 歷史上哪些人物原是弱者後來經過鍛煉變成了強者
勾踐——卧薪嘗膽
勾踐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王夫差大戰,越兵大敗。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親去吳國臣事夫差入質於吳,抵達吳都,勾踐忍辱負重,自稱賤臣,對吳王執禮極恭,吃粗糧、睡馬房、服苦役,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順,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勝過夫差手下的僕役。
勾踐七年(30歲)歸越,歸國後,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報仇雪恥,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里掛了一個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嘗嘗。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勾踐乘吳國爭霸中原國內空虛加上國內天災大敗吳國。勾踐二十四年(47歲),吳都被圍三年後城破,夫差自殺。吳亡。隨後,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並遷都琅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有志者,事競成,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重耳(晉文公)——春秋五霸
為了避難,43歲的晉文公開始過著流亡的生活,可以說是顛簸流離,嘗盡了苦難。這位在外輾轉19年才得以回國,隨即稱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鞮謀殺重耳,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幸逃走,開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歲)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在外漂泊19年的晉文公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先後投奔了齊、曹、楚、秦等國,有的國君對他禮遇有嘉,有的卻是冷言冷語。
前633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前632(65歲)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為霸主。
9. 春秋時期的介子推以忠孝聞名,為紀念他而得名的地方是山西介休
是的。
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前718年)。專當時,曲沃庄伯伐翼,晉翼屬侯奔隨(在今介休城東),當時為晉大夫士會食邑。公元前636年,晉文公返國賞隨臣,介子推不言祿,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不出,竟與母抱樹而死。後,介休即依介子推死於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