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漢族和少數民族通婚的歷史故事

漢族和少數民族通婚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1 15:52:58

❶ 除了文成公主入藏,漢族和少數民族聯婚的歷史故事

這種情況還不少呢。如:金城公主、寧國公主、太和公主(唐代)
這些嫁給異族首版領的「公主」中權,真正的公主並不多,多數只是皇帝的旁系親屬甚至宮女、被皇帝以「公主」的名義送去和親而已。(文成公主就並非唐太宗之女。)
不過,唐朝後期,由於國家已衰敗,為了求得回紇的軍事支持,曾經將真正的公主送到回紇進行「和親」。寧國公主與太和公主就是真的公主。

中國歷史上漢族和其它民族交往的事例!急!

(一)華夏—漢民族的形成與先秦時期的民族融合

中華民族的孕育時代,也就是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代。據傳說和考古發掘,炎黃時代至堯、舜、禹時期,黃河中游的炎、黃兩大部落,不斷地碰撞融合,結成聯盟向東推進,戰勝了以泰山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團,建立起號令黃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聯盟,並擊敗江漢流域的苗蠻集團,成為可追溯的中國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所以,我們說,黃河中下游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是華夏族肇興的腹地。

華夏族是漢民族的前身。「華夏」一詞常被用以區別中原地區的民族與其周邊的民族(即蠻夷戎狄),然而,華夏族實際上也並非全為中原之旅。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雛形之後,就像滔滔東注的長江,涵化萬水,匯合百川,最後形成一個龐大的民族集團。大體在周代,在這個族體中,既有涵蓋了共同尊奉黃帝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華人」,又有華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當時,中原地區「華夷」逐漸走向一體,內遷異族已被華夏吸收、融合。中原四周,齊、魯吞並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統一諸蠻,邊疆地區民族融合、兼並的速度也在加快。而華夏諸侯經過激烈的兼並、分化、吸收、統一,到戰國時期只剩下齊、燕、韓、趙、魏等幾個大國和在它們夾縫中的幾個小國了。即使是原來被稱為「蠻夷」的秦、楚已同被稱為「諸夏」或「中國」,與周邊各族出現了進一步融合的趨勢。地區性的局部統一,為華夏一統奠定了基礎,也為以華夏族為核心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舞台。

總之,這一時期,中原大地及其周邊各族,不斷地凝聚、兼並、擴張,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華夏族。華夏族自誕生之日起,又以遷徙、聚合、民族戰爭等諸多方式,頻頻與周邊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融入眾多非華夏族的氏族和部落。這樣,以華夏族為核心,在中國的腹心地區進行的民族融合,是為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點。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

自東漢末年,由於政治的日益腐敗,統一的多民族大帝國分崩離析。之後,歷三國和西晉的短暫統一,又出現了東晉十六國並立和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在這政權分裂、戰亂頻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國社會處於一個巨大動盪的旋渦之中。與此同時,由於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雜居,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這一時期,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密切聯系的各族,他們出現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後,驟然間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過程,紛紛離散聚合。建立過政權的許多民族都紛紛與漢族融合。不論南方還是北方,民族之間雙向或多向的遷徙、對流,是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即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的少數民族往內地來。

在北方,史稱「五胡」的匈奴、鮮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紛至沓來,在黃河流域建立了許多政權。這些民族政權,一般不管哪個民族居統治地位,大都與漢族世族階級相聯合;同時,在政權的組合上又往往採取多種形式的聯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紛紛建立政權,一個最為直接的後果是:在中原地區形成了胡漢雜居的局面,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決條件。這些民族在與漢族的長期雜居相處與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漸漸地,他們與漢族在經濟、文化、語言、服飾、姓氏、習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異逐漸縮小,與漢族逐漸融為一體。如至北魏後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數民族已不見於史乘,柔然、吐谷渾、敕勒等也與漢族逐漸融合。到隋朝統一黃河流域,從北方遷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差不多都被漢族融合了,連鮮卑族也最終完成了漢化。當然,在這一時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須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權後,為了鞏固統治,發展經濟,增強國力,他順應民族融合的發展趨勢,模仿漢政權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實行了三長制、均田制,改胡姓為漢姓,改胡服為漢服,提倡胡漢聯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有利於少數民族由游牧生活向農耕生活的轉化,對民族融合產生了有力的促進作用。遷都洛陽,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這大大加速了胡漢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漢以來,就有不少華夏或漢族大批進入蠻族區、西南夷及嶺南地區。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為了逃避戰亂和苛重的稅役,或遷往河西隴右,或隨晉室南遷而偏居江左,甚至在傳統的蠻、俚、僚、爨等族聚居區,也能看到他們的蹤跡。與此同時,豫州蠻、荊、雍州蠻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調內地,成為南朝的編戶齊民。通過這種雙向的、對流式的遷徙雜居,以及不間斷的武力征伐、聯姻結盟和左郡左縣的設置等多種渠道,南方地區漢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漢化現象也日漸普遍。

(三)遼宋夏金元時期

自五代十國以後,歷史又進入一個大分裂、大混亂之後的大統一的遼宋夏金元時期。這一時期民族融合有兩個主要的特點:一是民族融合先在各民族政權統治區域內進行,亦即主要在邊疆進行。二是在北宋──遼──西夏、南宋──金──西夏對峙、紛爭、沖突與逐步走向統一的過程中,由於民族大遷徙而再次改變民族分別格局,從而促進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為元的空前統一奠定了基礎。

在宋的北部,遼夏金北族王朝的建立,促進了這一地區的民族融合。

建立遼的契丹源於鮮卑。它是在東滅渤海,頻繁征伐回鶻、新羅、吐蕃、黨項、室韋、沙陀、烏古等民族和不斷向南擴張而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向南發展,遼治下的漢人日益增多,在與中原的沖突和交融之中,縮小了差距,民族融合的最後結果是形成了以漢文化為核心又帶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遼文化。

西夏為黨項族所建,而黨項族又是以黨項羌為主體,吸收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區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重要民族,其發展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民族融合過程。西夏建國後,勢力迅速擴大,相繼與北宋、遼、金、南宋形成鼎立局面,盛時轄今寧夏、陝北、甘肅西部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為我國西北部的開發、統一與西北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

源於黑水靺鞨,崛起於東北的女真,滅遼亡宋建立了金。金滅遼,承繼了遼文化,直接與漢文化相碰撞。尤其是在南下的過程中,金把大批俘獲的漢人遷往東北,又把大批的女真人遷出故地,散居契丹、漢人地區。這種民族間的遷徙、雜處,促進了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

在宋的南部,吐蕃統治下的青藏高原諸部族,大理國統治下的烏蠻、白蠻等民族,南僚蠻諸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彼此間的融合以及與宋的交融。

這一時期,各大政治實體之間,在沖突與紛爭的同時,還通過遣使、朝貢、互市、聯姻等方式進行頻繁交往,進行更為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其結果不僅有大量的少數民族融於漢族,還有不少的漢族融合於少數民族。具體如契丹人在南宋時大批進入中原,至元代中葉已被元朝政府視同於漢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所列漢人8種就有契丹人,元代後期「契丹」之名便逐漸消失了。女真人的內遷從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沒有停止,特別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壓迫遷都汴京,內遷的女真人更多,約占女真人總數的一半。他們與漢人錯雜而居,互為婚姻,改用漢姓,提倡儒學,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漸喪失。元代統治者將女真人、漢人、契丹人同列為第三等級,政治待遇相同,這在客觀上消除了女真人與漢人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漢化。迨至元末,中原地區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漢族中了。

(四)清代民族融合

清代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一個重要時期。較之前代,這時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瀾壯闊,高潮迭起,並且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實現了滿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之間大融合。早在清軍入關,滿漢之間已經有了接觸。清軍入關後,隨之滿族大批遷入關內,客觀上打破了滿漢之間的地域界線,形成了交錯雜居的局面。同時,為了鞏固統治,滿清統治者還主動尋求與漢族地主階級以及其他少數民族上層的聯合。這樣,在多民族長期的雜居相處中,滿族因融入漢族和其他民族成分而日漸壯大。同時,也有部分成員分離出去,融入其他民族。這種血緣的交流,既有利於滿漢之間的融合,又密切了各兄弟民族間的關系。

其次,邊疆地區各民族的融合較前代有所加強。清初,今天我國境內的55個少數民族已基本上形成,他們主要分別在邊疆地區,呈大雜居、小聚居、普遍散居的狀態。清朝定鼎北京後,先後平定了准噶爾部的分裂活動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冊封了西藏宗教首領和派駐藏大臣,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與管理。這在客觀上,既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又有利於邊疆各民族間的融合。如清代在對北部邊疆的經營與管理中,先是把散布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赫哲、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族遷入東北腹地。接著,又經過多年的征戰,控制了蒙古高原及迤西地區,推行「盟旗制度」,以統治歸附的蒙古各部。同時,內地漢族人民因戰亂、災荒、飢饉等諸多原因,亦大量流入北部邊疆,與他族雜居。這種不同民族成分之間的輾轉流動與交錯雜居,在北方廣闊的地區,掀起了以漢、滿、蒙古的融合為核心,維吾爾、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族也紛紛捲入的民族融合高潮。

第三,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清統治和抗擊列強入侵中,增強了彼此間的凝聚、交往和融合。滿族貴族在入關之初,曾推行過圈地、投充、剃發等一系列擾民政策,在南下剪除南明政權、平定「三藩」戰爭中,八旗軍也曾擾害漢民。這些政策,曾一度激起階級對立和各族反抗,客觀上使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反抗清統治中加強了聯系。清後期,統治日益腐朽,列強紛紛染指中國,狼煙四起,邊患頻仍,民族危機加深。在內憂外患交相逼迫的情況下,在患難與共的斗爭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與聯合,加強了各民族的凝聚與融合。

❸ 聯姻和親是我國古代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之一。你知道漢族與哪些少數民族聯姻和親的歷史故事

文成公主入吐蕃。
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
漢藏聯姻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
還有漢派王昭君外出與匈奴呼韓邪單於和親

❹ 漢族與少數民族交往的事件

^_^,我們寢室三個人有兩個同學都是少數民族的,我們才一起吃了好多東西,平時互相幫助。呵呵,這也算是交往的事件吧,多實在啊!

❺ 漢族同胞與少數民族的故事

四川省涼冕寧縣是少數民族聚集區,1935年5月,紅軍先遣隊為大部隊開路來到此地,用真情宣傳革命主張、團結彝族同胞共同抗爭,流傳下了一段「彝海結盟」的佳話。

1935年5月,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繼續北上。他們要前往大渡河,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條走大路,翻越國民黨軍重兵把守的山嶺;另一條走小路,經冕寧,但要穿過彝族區。

家住羊坪子的果基小葉丹是一位頭人,通曉漢語,在聽懂了紅軍的宣傳後,就派精通漢話的管家沙馬爾各,下山進一步探聽情況。

在彝族人不斷地以各種方式來阻止這支隊伍進入的時候,紅軍反而原地坐下不還一槍一彈,這些舉動就完全與國民黨的兵不一樣。不僅如此,紅軍還救出關在獄中的彝族人質,為彝民開倉放糧。這些行動都讓彝族人看到了一支為人民而戰的軍隊。

得知紅軍如此,果基小葉丹就經人介紹,與劉伯承在彝海邊相見。這第一面就讓小葉丹難以忘記:當時他要向劉伯承鞠躬行禮,但劉伯承卻跨前一步,一把扶住小葉丹,這讓他感受到幾十年來和漢軍打交道從沒有遇到過的尊重。

後來雙方達成共識:講和不打,結成盟友,共同對付國民黨軍和地方軍閥。為了表示守信用,小葉丹提出要按彝族的傳統風俗習慣喝血酒,義結金蘭,而劉伯承欣然答應。

當時由於是臨時在這個海邊集結沒有酒,劉伯承就說了兄弟只要坦誠,用水也是可以的,這樣他從身邊的警衛員身上取了兩個瓷盅,讓他們警衛員從海裡面舀了兩盅的水,然後把這個雞血滴在里邊歃血為盟結為兄弟。

兄弟之情,肝膽相照。為了幫助果基小葉丹組建一支像紅軍一樣的隊伍,中央紅軍贈送槍支彈葯,授予他「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旗幟,這在小葉丹去世後,成為夫人用生命守護的寶物。

彝海岸邊,結下民族情誼,也在充實紅軍力量。據不完全統計:1935年5月中央紅軍過冕寧期間,縣內有200多名青壯年參加紅軍,但僅有16人勝利到達陝北。

由於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 1935年5月23日,果基小葉丹派得力的彝族青年為紅軍帶路,紅軍所到之地,通過與彝族同胞交涉後都順利通過,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5)漢族和少數民族通婚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小葉丹(果基約達,1894-1942),男,彝族,四川省冕寧縣(今彝海鎮)人。

1935年與劉伯承彝海結盟。建立了第一支少數民族地方紅色武裝的紅軍果基支隊,堅持5年與國民黨斗爭。誓死捍衛紅軍授予他的「中國夷(彝)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旗幟。

上世紀90年代,涼山彝族人民在中央和省、州、縣黨政軍的關心支持下,興建了「彝海結盟紀念碑」。

石像高20多米,劉伯承和小葉丹並肩站立,高舉酒碗,臉帶笑容,遙看遠方,對天盟誓的塑像栩栩如生。碑座背面是用中、英、彝三種文字刻寫的碑文,結束語是:「彝海結盟是民族團結和軍民團結的典範,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勝利,是紅軍長征史上光輝的一頁。

❻ 漢族與少數民族感人的小故事

在阿勒泰市薩爾胡松鄉干溝村,住著166戶村民,何厚賓家是這里唯一的一戶漢族,在何厚賓居住的40多年裡,他手把手教村民翻土、施肥、種菜、預防病蟲害,帶領村民種樹,還為自己的兒子取了一個哈薩克族兒媳婦。如今在這個村子裡,到處是鬱郁蔥蔥的白楊樹以及家家戶戶種植的蔬菜,這里的民族在進步,這里的發展很穩定,這里沒有漢民族之分,這里只有團結凝聚,這里只有欣欣向榮…….
阿勒泰市拉斯特鄉拉斯特村一名8歲的小女孩艾明,在海拔2000多米的 「湖南也別斯」夏牧場的原始森林裡走丟了。在她走失的52個小時里,來自八鄉三鎮兩個牧場的60位漢、哈、回、蒙、維等民族自發組成的營救小組,對艾明進行了排山倒海式的原始森林大營救,場面壯觀,感人肺腑: 68歲的哈薩克族瑪燕老人,是在據阿勒泰市40公里的小東溝附近開了飯館,當她聽說艾明走失的消息時,飯館成了營救小組的周轉站,免費吃住,瑪燕52小時守候在電話旁邊等候小艾明的消息;維吾爾族蒙族小夥子巴代在海拔兩千多米的陰坡上,一邊走一邊喊一邊用白色布條留下記號,在人們搜索了52個小時後,終於找到了坐在河邊發抖的小艾明……

❼ 寫少數民族和漢族互助互愛的小故事

在阿勒泰市薩爾胡松鄉干溝村,住著166戶村民,何厚賓家是這里唯一的一戶漢族,版在何厚賓居住權的40多年裡,他手把手教村民翻土、施肥、種菜、預防病蟲害,帶領村民種樹,還為自己的兒子取了一個哈薩克族兒媳婦。如今在這個村子裡,到處是鬱郁蔥蔥的白楊樹以及家家戶戶種植的蔬菜,這里的民族在進步,這里的發展很穩定,這里沒有漢民族之分,這里只有團結凝聚,這里只有欣欣向榮…….
阿勒泰市拉斯特鄉拉斯特村一名8歲的小女孩艾明,在海拔2000多米的 「湖南也別斯」夏牧場的原始森林裡走丟了。在她走失的52個小時里,來自八鄉三鎮兩個牧場的60位漢、哈、回、蒙、維等民族自發組成的營救小組,對艾明進行了排山倒海式的原始森林大營救,場面壯觀,感人肺腑: 68歲的哈薩克族瑪燕老人,是在據阿勒泰市40公里的小東溝附近開了飯館,當她聽說艾明走失的消息時,飯館成了營救小組的周轉站,免費吃住,瑪燕52小時守候在電話旁邊等候小艾明的消息;維吾爾族蒙族小夥子巴代在海拔兩千多米的陰坡上,一邊走一邊喊一邊用白色布條留下記號,在人們搜索了52個小時後,終於找到了坐在河邊發抖的小艾明……

❽ 漢族和少數民族成為朋友的故事

1935年5月22日,紅軍總參謀長、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結盟,書寫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傳奇。
彝族的歷史非常古老,相傳,諸葛亮南征的就是彝族,在漢族統治者的壓迫下,彝人流落在大涼山區,過著貧窮的生活。據老百姓的描述,彝族還處於奴隸社會,他們相信神靈,還使用巫術。在冕寧不遠的地方,有道泉水,據說就是《三國演義》里的啞泉,當地人說,彝人在水裡施下符咒,喝了泉中的水就會變啞。
在劉伯承和聶榮臻的帶領下,來到彝區,部隊都進行了民族政策教育,上級說,彝族同胞受的苦難,遠遠超過漢人,國民黨欺壓他們,奸商欺騙他們,他們對漢人是抱有成見的,但無論如何,絕不許開槍。
山上還有「孔明寨」,據說這是孔明和孟獲交戰時屯兵之所。彝人的田就在山坡上,傾斜度跟峭壁差不多,地里只有點玉米,房子更是簡陋,牆壁是用竹子編的,上面覆蓋著松樹皮。
突然間,山上傳來「喔……喔……」的聲音,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叫,身材高大的彝人出現了。他們穿著奇怪的服飾,有很多根本沒穿衣服,男男女女耳朵上戴著骨環,有的人鼻子上還穿著銀環,這些人揮舞著土槍、長矛、棍棒,叫喊著沖下來,他們顯得非常激動,後面工兵部隊遇到襲擊,衣服都被剝光了,人卻沒有受到傷害。肖華等人出面宣傳黨的政策,費盡口舌之後,終於有個小頭目去喊彝族人的領袖。
小葉丹來了,那是個高大的漢子,披頭散發,劉伯承也到了。他們誠懇地交談,最後當眾結拜為兄弟。當晚在大橋鎮,劉伯承買光了全城的酒來接待小葉丹,小葉丹答應幫紅軍過境。
山裡的天氣很奇特,中午十分炎熱,下午會有大風,晚上開始下雨,到了第二天早上又是晴天。今天一早,小葉丹的四叔做了紅軍的向導,在他的帶領下,到了晚間,紅軍終於走出彝區。
紅軍走後,小葉丹打起了紅軍彝民支隊的旗幟,在因傷留下的紅軍某部政治委員的幫助下,堅持了5年的斗爭。
國民黨要追究他與紅軍結盟的罪責,他被迫交出1.2萬兩白銀和120頭母羊。但寧肯傾家盪產,也不願交出「中國彝民紅軍果基支隊」隊旗。他叮囑妻子:「萬一我死了,你們一定要保護好這面紅旗,將來交給紅軍。」
小葉丹將這面旗幟珍藏在背兜下特製的夾層里,隨身攜帶,格外珍惜。
1941年,彝族敗類鄧秀廷在反動軍閥的支持下,挑撥離間,分化了聯盟,鎮壓了彝民革命,抓住了紅軍政委。後來小葉丹的委任狀被鄧秀廷搜去,以「通共有據」,在大橋鎮慘遭殺害。小葉丹在被捕前,含著熱淚告訴自己的妻子和弟弟沽基尼爾:「劉伯承這樣有信有義的大人物是絕不會騙人的。萬一我死了,你們一定要保護好這面旗幟,將來交給劉司令員。」
1950年春,冕寧解放後,小葉丹的妻子從山洞裡取出珍藏的「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的紅旗,把它交到了劉伯承手中。劉伯承又回憶起15年前那段動人的故事......
小葉丹的孫女果基曲比莫經常拿著照片,對4個子女講述彝海結盟的故事。
如今,小葉單的後代伍兵和哥哥伍精明同是西南民族大學三年級學生,弟弟伍雲華和妹妹伍雲霞剛被西南民族大學錄取。由於小葉丹對中國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教育部辦公廳專門發函,解決小葉丹後代上學及所需經費問題。
在家空閑時,伍雲霞和3個哥哥經常幫父母干農活,下地收玉米、喂豬。父母沒有工作,都以務農為生,家庭收入微薄。如今,四兄妹上大學的所有費用全免。「優惠政策是一種鞭策,提醒我們要加倍努力,才對得起小葉丹這個名字。」伍兵說。

❾ 歷史上少數民族與漢族合婚的故事

那叫和親、通婚
漢凶之間經常和親,如昭君出塞。
唐和周邊少數民族也經常通婚,如突厥、回鶻、土蕃,著名的文成公主。
北宋時期也和遼國、金國有過和親政策

❿ 漢族與哪些少數民族聯姻和親的歷史故

文成公主入吐蕃。 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 漢藏聯姻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 還有漢派王昭君外出與匈奴呼韓邪單於和親

閱讀全文

與漢族和少數民族通婚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