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孔子提出的剛健有為的理解
人本思想的確來立,有助於人們合理地源對待人與神的關系,增強人的主體意識,以抵制宗教神學.故此,中國文化具有了超越宗教的情感和功能.
中國古代思想家,特別是儒家學者,一貫反對以神為本,而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立場.如孔子,他雖然承認天命(孔子認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但對鬼神採取存疑的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論語
Ⅱ 剛健詩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剛健詩風的代表人物是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不滿於當時注重形式的文風,倡導一種有骨氣的剛健詩
Ⅲ 請介紹一下孔子剛健有為的思想
儒學思想與和諧社會——國際儒學論壇
Ⅳ 剛健有為是什麼意思
剛健有為指的是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易教授為全體2015級本科新生作入學導航專題報告。
2015年9月10日下午,2015級新生入學教育報告會在世紀館舉行。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易教授以「弘揚優秀傳統,做剛健有為的大學生」為主題,為全體2015級本科新生作入學導航專題報告。
在報告會上,王易教授援引中國傳統文化中諸子百家思想,結合《易經》原文的著述,為同學們深入淺出地闡述「剛健有為」蘊含的深刻內涵,勉勵同學們踐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古訓,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成剛健有為的厚重之才。
報告會伊始,王易教授引述國學名家南懷瑾關於儒、釋、道三家與「糧店、葯店、百貨店」的比喻,為同學們講解了儒家的「修齊治平」、道家的「超脫出世」與中國化的佛教思想對傳統中國人思想的影響。
指出同學們面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應當學會辨析並發揚其中的優秀部分。接下來,王易教授引用《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話,為同學們介紹中國傳統中「道法自然」的思想。
(4)剛健有為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王易教授對同學們提出五點期望——善於學習、身心健康、人際和諧、品行高尚、理想遠大而又腳踏實地。她建議同學們,在學習中要積極參與各種講座,與師友交流,善於利用圖書館等資源。
王易教授勉勵各位初入校園的新生,應當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的態度,不斷努力提升自身實力,不斷反思自我,在學習生活中逐漸達到「剛健」與「有為」的境界。
在集體生活中保持包容與尊重,在待人接物中兼顧原則與靈活性;在實踐中摸索自己有志於做什麼,為自己的生活做好規劃。
最後,王易教授為同學們介紹宋代文學家黃庭堅「聞木樨香否」的典故,鼓勵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用心感受老師們的言傳身教,不斷充實自我,向著「剛健有為」的目標努力邁進。
Ⅳ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在中國文化中的體現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儒家和儒學的理論歸納,另一方面體現在以仁人志士為代表的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實踐和精神狀態。 剛健的內涵:剛是指有進取精神,不屈服於外力;健是指具有持久力。
1、儒家和儒學的理論歸納
孔子就是極力提倡積極有為並身體力行的思想家。他特別重視「剛」,他的生活態度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舒適),敏(勤勞敏捷)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接近有德的人來匡正自己)」,他反對「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這正是一種積極有為的態度。
孔子的這些思想,《易傳》有進一步的發展。《象傳》提出「剛健」觀念,贊揚剛健精神,「剛健而文明」,「剛健中正」。把剛健作為一種重要的品質,同時又要求剛健而文明,剛健而中正,即剛健而不過分,不妄行,不走極端,堅持原則,以「中正」的態度來行事。
《象傳》提出「自強不息」的原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象傳》倡導的「自強不息」可以說是最有概括性經的典型的論述。
在先秦,不僅儒家主張剛健有為,墨家的「非命」、「尚力」,法家認為當時是「爭於氣力」,主張耕戰立國,走富國強兵之路,都是積極有為的。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儒家思想經過後世儒生的加工提煉,更加為後世之人所接受和推崇,所以儒家思想以其現實精神和積極進取態度贏得了後人的歡迎,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2、以仁人志士為代表的中國人民生活實踐和精神狀態
(1)、追求理想、建功立業的壯志和抱負。
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漢唐將士的積極戍邊,在詩文中俯拾皆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英雄氣概;杜甫「」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即使是滿懷悲憤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也可以看出他對建功立業的渴望,所以他的詩歌風格是「悲中寓豪」。(2)「雖九死而尤未悔」的堅韌精神和頑強意志。
漢代的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you有)里,演《周易》; 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所為作也。
(3)敢於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都自新。《易傳》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中國歷史被當「」積弊日久時,有識之士總會有或改革、或革命的運動,為清除積弊而改變法規。北宋時的王安石變法、明代張居正改革,明代東林黨人澄清吏治、反對閹黨的斗爭等等,都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Ⅵ 剛健有為的含義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來基本思想源已形成了包括諸多要素的統一體系,而這個體系的總則是剛健有為的思想。它所包含的崇德利用、和與中、天人協調的思想,分別解決了人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而剛健有為的思想則是處理各種關系的總原則。剛健有為的思想源於孔子,到戰國時期的 《周易大傳》已見成熟。
Ⅶ 求一些 年少有為的歷史人物
岳飛
政和四年,十復二歲。制從陳廣學擊技,一縣無敵(註:由於《說岳》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岳飛的槍法是由周侗教的,其據《鄂王行實編年》(《金佗粹編》卷第四)是「嘗學射於鄉豪周同」,而槍法,據《金佗續編》卷二十八從事郎永州軍事判官孫逌編《鄂王事》雲:「宣和四年,令槍手陳廣以技擊教之,一縣無敵」 )。
靖康元年,二十四歲。樞密院官劉浩在相州募敢死義士,岳飛應募。
建炎四年,二十八歲。四月,詔令收復建康。敗金人於建康東南三十里的清水亭。又敗金人於新亭。
我覺得李世民也算得上是年少有為 成名挺早的
諸葛亮也應該是吧 他出山時才二十幾 後來和周瑜(這個也是)一戰成名
個人覺得張良也算一個吧
再想想的話 項羽也可以是了
Ⅷ 剛健有為的含義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基復本思想已形成了制包括諸多要素的統一體系,而這個體系的總則是剛健有為的思想.它所包含的崇德利用、和與中、天人協調的思想,分別解決了人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而剛健有為的思想則是處理各種關系的總原則.剛健有為的思想源於孔子,到戰國時期的 《周易大傳》已見成熟.
Ⅸ 年少有為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岳飛
政和四年,十二歲。從陳廣學擊技,一縣無敵(註:由於《說岳》的影響,很多回人認為岳飛的答槍法是由周侗教的,其據《鄂王行實編年》(《金佗粹編》卷第四)是「嘗學射於鄉豪周同」,而槍法,據《金佗續編》卷二十八從事郎永州軍事判官孫逌編《鄂王事》雲:「宣和四年,令槍手陳廣以技擊教之,一縣無敵」 )。
靖康元年,二十四歲。樞密院官劉浩在相州募敢死義士,岳飛應募。
建炎四年,二十八歲。四月,詔令收復建康。敗金人於建康東南三十里的清水亭。又敗金人於新亭。
我覺得李世民也算得上是年少有為 成名挺早的
諸葛亮也應該是吧 他出山時才二十幾 後來和周瑜(這個也是)一戰成名
個人覺得張良也算一個吧
再想想的話 項羽也可以是了
Ⅹ 如何理解 中國文化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文化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最核心的就是其中的一套思想理念、價值觀和民族精神。
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歷來高度推崇那些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士。孔子說「殺身以成仁」,孟子說「捨生而取義」,都是認為道德信念的信守和道德理想的堅持可以不受物質條件影響,在一定的條件下比生命還重要。
除了這些核心理念,幾千年來中國文明確定地形成了自己的價值偏好,即責任先於權利,義務先於自由,社群高於個人,和諧高於沖突。
2、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是多方面的,我們要積極傳承發展。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要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基礎和源泉。又如民為邦本、政者正也、德主刑輔、禮法合治、居安思危等思想智慧,可以為今天的啟示和鏡鑒,以利於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進和完善。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如仁義禮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等,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發展歷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撐,必須努力傳承和弘揚。
3、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深層動力和總體精神
《周易》的兩句話可以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達。「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主張剛健有為、積極進取,奮發向上、永遠前進,這體現了中華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奮起進取的精神狀態和堅韌意志。「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體現了中華文化特有的「兼容並包」「以和為貴」,崇尚和諧統一的寬厚胸懷。
(10)剛健有為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連續性文明,五千年的連續發展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徵。
歷史學家認為,中華文明具有如此長久的連續性,證明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必有一偉大的力量寓於其中。這個力量就是我們的中華優秀文化和它所滋養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它賦予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我們今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大力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