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李鴻章評析

歷史人物李鴻章評析

發布時間:2021-03-01 15:26:10

⑴ 歷史對李鴻章的正確評價是什麼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

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1)歷史人物李鴻章評析擴展閱讀:

1865年,李鴻章在署理兩江總督任上,鑒於原設三局設備不全,在曾國藩支持下,收購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記鐵廠,與韓殿甲、丁日昌的兩局合並,擴建為江南製造局。

與此同時,蘇州機器局亦隨李鴻章遷往南京,擴建為金陵機器局。同治九年,調任直隸總督,接管原由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並擴大生產規模。

於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已如他自己所言「練兵以制器為先」。爾後,在引進西方設備進行近代化生產的實際操作中,反映出其認識的深化。

⑵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李鴻章從他歷史的眼光務

李鴻章是晚期中國政壇上少有的開明的封建士大夫。作為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都是這一階級屬性的具體體現。李鴻章較倭仁等頑固派較為開明,他清楚地意識到中國的落後,主張通過向西方學習來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並身體力行,創辦江南織造總局、天津機器製造局、上海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一批近代的軍事和民用企業,客觀上抵制了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他還積極創見中國的海防,籌劃北洋水師等增強了我國的國防能力;派人出國留學,興辦新式學堂,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引進了一些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客觀上有利於中國的近代化。至於爭議最多的對外戰爭極力妥協,壓制愛國軍民的反侵略熱情,戰後簽訂《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極大的災難,這確實是李鴻章一生最不光彩的地方之一,但很難想在弱肉強食、強盜橫行,弱國無外交的國際大環境中,作為一個弱國的外交大臣如何能夠取得平等的發言權,他背後更深刻的卻是整個民族的悲哀。他沒有擺脫晚清政治的陋習,存在著貪污腐化的一面,也並沒有真正認識到中國落後的根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後,堅持「中體西用」是其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總之,評價歷史人物要循著公平、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放在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從階級分析和歷史發展的角度全面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天下惟庸人無咎可譽。」說得好,出錯的人往往都是多作事兒的人,而不作事兒是不會犯錯誤的。「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願;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歷史與真實的差距確實很大,其實多做實事的人未必能流芳萬世。 梁啟超說:「吾敬李鴻章之材,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才識過人,只是生不逢時,值得同情。至少李鴻章在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和外交的現代化上還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在經濟現代化方面,李鴻章倡導洋務運動,創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北洋艦隊、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礦務局、派遣中國第一批學生留美等等。這些實業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洋務運動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改革開放。
在外交現代化方面,應該說,中國的現代化外交是從李鴻章開始,歷史上的中國外交都是進貢關系,真正與世界列國平等外交應該是從李鴻章開始,李鴻章應該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出使日本(雖然簽了馬關條約),晚年有周遊列國,與各國政要交往,各國對李鴻章的評價都還很高。
歷史畢竟需要反面教材,李鴻章簽了那麼多喪權辱國的條約,自然首當其沖,不過,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還是應該客觀地紀念這位洋務運動的老前輩,這位創立多項實業的老前輩,這位開創中國現代外交的老前輩。
當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大門的時候,面臨著內憂外患。一些封建士大夫視而不見,或者認為外國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槍洋炮當作妖法,對他們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懼;或認為外國利器神妙莫測,無法學習;認為學習西方就是以夷變夏。李鴻章當時中國極少數能夠正確對待西方技術的人之一,他在頑固派的阻撓和謾罵之下,極力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在他的主持下,中國出現了第一個大型兵工廠,第一座煉鋼爐,第一條鐵路,第一個煤礦,第一個紡織廠,第一支近代海軍,第一艘輪船,第一個到西方的留學生等等,洋務派創造了中國近代的許許多多的第一,無疑為中國的近代化邁出了第一步。
大多數人都會為他一生所從事的「洋務」而痛罵他,誠想,那時除了李鴻章,還有哪個頭上是頂戴花翎,腦後拖著辮子的官員可以同外國人周旋。李鴻章做為大清國的「外交家」,在戰敗求和談判中,除了把損失減到最小,他也是無可奈何,每次談判,他總是面臨兩難選擇,他除了通過權衡從中兩害取其輕,對於其他,他是無能為力了。每一次在國家臨危機時,總要出來收拾殘局的李鴻章,被國人視為賣國賊,但國人可曾想過,每次簽定了不平等條約,他自己也要遭愛多少傷痛與心痛的折磨,尤其是在日本馬關,他不僅在馬關遭受刺客的襲擊,更在傷痛之下,仍堅持與日本,極力維護清政府的利益,卻在帶著臉上的綳帶與《馬關條約》國時受到各方面的壓力。其中的困處,除了親身經歷,是不能能徹知曉的。
李鴻章不僅在「洋務」方面表現出了他卓越的才能,也在經濟方面做出了他突出的貢獻,借著大清國的財力,更是憑借自己卓新的思想與觀念,。李鴻章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近代軍事企業;上海洋槍三局。不僅於此,由於李鴻章的主持與參與,洋務派還興建了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製造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李鴻章為大清國國計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業,令他身後的國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對中國近代化產生了到關重要影響的洋務運動的中堅。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因此,國人在咒罵痛斥這時,確實深深自省,確實不可放棄」國民之責任」。評價一個人,中國人一向的定論與百年以來的世界輿論截然不同,有人對李鴻間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銳的手腕。在中國,評價一個人尤其是像李鴻章生成大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樣的人是很容易同時也是很艱難的事情,但無疑的事,李鴻章肯定是十九世紀,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李鴻章是晚清偉大的人物,他繼承老師曾國藩的事業,開啟中國看世界的眼光,他是一個真正看世界的中國文人與官吏。他的看世界當然比林則徐來得偉大。林則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與官吏,但他屬於舊時代的文人與官吏,所以他所開啟戰爭的目的是企圖將外人全部驅逐出中國,最後以失敗告終。

李鴻章所要進行的事業是想讓中國工業化,軍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中國確實在他的倡導下進步了,而且進步非常大。在實業方面並不比日本小。到一八九O年時,中國海軍在東亞是領先於日本。工業也領先於日本。這在西人當時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對他的熱情評價。日本領先於中國在於立憲,在於常備軍制,在於國民的熱情,和國內政局的二十多年的穩定。

具地講,中國落後於日本在於政治制度方面,在於國民萬眾一心的勇氣和探索精神。這些東西我們中國曾在漢、唐時一個也不少啊。其他微觀因素還有:第一是連年的災害,這不得不令翁同和將海軍的軍費壓縮,而去救災(根本不是像某些人說的是與李鴻章鬧個人意見!!翁與李個人關系很好。翁有許多次求助於李,李全部答應。)。第二,中國的國家和政局不穩,每十年有一次戰爭,或對外或對內,而且每次要選在太後萬歲之時,這也是令太後不愉快的事情。中國的國力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每年要向外人借款來填補軍費等開支。第三,國民素質太低,受近代文明教育的比例還是太低。教育的內容還是二千年來的科舉制的內容,雖有一些經世致用的內容,但與當時的泰西諸國的科學比較,顯然落後幾百年。第三,國民沒有愛國熱情,在滿人當政漢人受壓迫的年代,漢人是不會真正替滿人出力的,一切唯滿人的意志而決定,漢人逆來順受,雖然在洪楊之後,有曾,李,左等大臣擁兵地方,但號召全國顯然力所不能。所以李鴻章所倡導的事業也只能在北洋和南洋有開拓性的進展,在其他地方是沒有動靜或很少動靜的。第五,士大夫和官吏階層沒有緊迫感,李鴻章再急,也無濟於事。還沒有一個奮勇爭先的官僚階層為中國的奮起而努力。這點日本較中國強幾十倍。第六,即使像李鴻章這樣真正看世界的人,也並不完全知曉世界大事。所看的世界以實用性為主,如軍事,如實業,如教育等,沒有看到法律,科學,政治制度,種族關系這些在背面起作用的因素。所以也不可能去改革政治體制與文化體制、種族體制、社會的法律的體制。所以孫中山對李鴻章雖屬尊敬,但也指出了他的這一缺陷。第六,中國傳統文人與官吏所具備的美德束縛了李鴻章等人的手腳。他們唯知忠君報國,不論上面的決定是好是壞,總是唯命是從,一切不敢抗命,與孫文一代比,這也是他們那一代的重大缺陷。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甲午戰爭失敗了,李鴻章也失敗了。李鴻章失敗後,並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周遊世界。他是中國人中走得最遠,走得國家最多的中國文人與官吏。所到之處受到熱烈歡迎。他在這些歡呼中保持了冷靜和尊嚴。他更加廣泛地了解了泰西諸國的政治,經濟,工業,人文,治世之道。與俄國建立了聯盟,也以實業做誘餌,博得了英,比,德,法等國的好感,來華投資者漸多。

李鴻章自身失敗了,但他的的事業並未全敗,又被他傳給了袁世凱。袁世凱比李鴻章強的一點是非常有頭腦,有決心,有毅力,有勇氣,有規劃,所以能最後成功。但這成功的起點當是起自曾國藩,繼自李鴻章。這三人相輔相成,誰也不能少掉誰。所以我們現在說中國的近代史,可以說起自林則徐,也可以說是起自洪秀全,也可以說是起自曾國藩和李鴻章。

李鴻章當然不是完人,世間本無完人,如果有,也是自欺之談。李鴻章像所有偉大人物一樣,不在於他自身的成功與失敗,而是找到了使中國強盛的事業,並選擇了繼承者,將這一事業傳接下去。這也是李鴻章留給中國的最有意義的遺產。

我們評價李鴻章,不需要無聊地替他的失敗去辨解,去掩飾,去粉刷添彩,也無需大動肝火地去無端指責他的失敗,更無需很無聊地把他描寫成為一個沒事情就去逗弄八哥的人,沒事就去取悅太後和皇上的人,沒事就與小女人嘻嘻哈哈的人,沒事就與翁同和在大殿上嚼舌頭的人。

李鴻章是中國的文人與官吏。有中國文人與官吏的主要特徵與缺陷,也有中國人的骨氣,智慧,膽略,見識。我們應該把他做為中國人的一部份,去理解他,去批評他,去贊揚他,也要去愛護他,紀念他。

李鴻章是歷史人物。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歷史人物。成為歷史人物的人,必然有在歷史上可值得一書的事與績。對待歷史人物,不能以現在的眼光去強求他要達到某個高度,如果達不到的話,就將之貶得一無是處。這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同時,對歷史人物評價,也不能為現時的政治,政黨,時事等服務。搞順我者榮,逆我者亡。歷史人物是背景,但不是陪襯。是事實,不是面團。對李鴻章也是如此,一定要以真的事實為基礎,而不但以個人的好惡和感情去妄待他

⑶ 歷史如何評價李鴻章這個人物

張謇評論某人復時說:「以四制朝之元老,籌三省之海防,統勝兵精卒五十營,設機廠、學堂六七處,歷時二十年之久,用財數千萬之多……曾無一端立於可戰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張謇評論的是李鴻章。
(2019·隨州)李鴻章晚年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洋務運動治標不得力,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中國現代的區域研究》中記載:「1880年,直隸總督李鴻章委派候補知縣戴華藻集股兩萬兩白銀,開辦中興礦局,均為商股。」由此可以判斷中興礦局的經營方式是官督商辦。

⑷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李鴻章 從他歷史的眼光 務實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來看

李鴻章,一個與賣國,叛國有著牽連的人,他的名字已被世人唾棄了百年,想到他人們只會想到那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但是李鴻章也有自己的功績以及那鮮為人知的秘密.

在<馬關條約>簽定之時,李鴻章曾作為談判大使出席到日本,與日本首相進行最後的談判,在談判中李鴻章所表現出的鎮定以及機智是無人能及的.當他接到<馬關條約>時,他同樣震呆了,憤怒了,他向日本首相疾言厲色的說道:「日本帝國是不是太狂妄了,我們不簽了,中國雖然弱,但是中國人多,而且眾志成城,一定會勝利的,就算我們失敗了我們也要用我們的血肉保衛我們的國家.」此時的李鴻章充分表現出了一個清朝官員應有的氣勢,一種在話語中給敵人反擊的氣勢,雖然沒有多大的強權,但卻足以震懾住對方,讓對方膽顫.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李鴻章足以稱的上是愛國的人.

在談判中,李鴻章與日本首相據理力爭,為清朝,為自己的民族爭取最後的希望,但是事與願違,中國當時實在太腐敗,太無能了,在談判中日本軍隊已侵入了我國威海衛,那裡民不聊生,飽受著戰爭的摧殘,當李鴻章聽到這個噩耗時,他崩潰了,他無力在與日本談判了,他把消息傳到了京城,告給了光緒,光緒同意他簽定那份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從此清朝走向了滅亡之路.

但是在事後,所有的責任,所有的罵名蜂擁而來,他們罵李鴻章,說他是叛徒,是賣國賊,可是又有誰想過李鴻章的餓痛楚呢?他之所以簽定<馬關條約>還不是讓百姓們免於死難么?因為他已經意識到那冠冕堂皇的清朝實質已完蛋了,打仗只會使老百姓遭到屠殺,而且不會有勝利的消息的傳來,簽定了<馬關條約>雖辱國,但不喪國.

⑸ 求「我評歷史人物李鴻章"論文一篇 急需 2000字以上

說起晚清權臣李鴻章,人們總是會想到「賣國賊」、「千古罪人」這樣的評價。但是,當我們平心靜氣、理性來思考李鴻章所處時代,大廈將傾的尷尬境地的時候,李鴻章無法也不能承擔晚清對外交往失敗的悲劇後果。 細數李鴻章的一生,他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什麼黑鍋總是讓他背,就算說他賣國,也是光緒、慈禧他們逼他去賣的!如果朝廷的軍費都到位,如果皇帝確實落實海防,那時日本鬼子會攻的進來嗎?他們敢侵犯台灣嗎?而後面簽約都是別人逼他去的,清朝政府那麼多文武大臣,哪位有能力去簽?《馬關條約》只是讓他成了朝廷的替罪羊。換一句話說,如果清王朝統治者不同意割讓台灣,李鴻章簽不簽約有用嗎?看來看去,我感覺李鴻章真的很冤。
在經濟現代化方面,李鴻章倡導洋務運動,創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北洋艦隊、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礦務局、派遣中國第一批學生留美等等。這些實業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洋務運動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改革開放。
在外交現代化方面,可以說,中國的現代化外交就是從李鴻章開始,歷史上的中國外交都是進貢關系,真正與世界列國平等外交應該是從李鴻章開始,李鴻章應該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出使日本,晚年有周遊列國,與各國政要交往,各國對李鴻章的評價都相當高。雖然幾乎所有的賣國條約上都有他的簽名,但是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他已經盡到一個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為千夫所指,失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等職務。開始了他的環球旅行:
1896年6月他到達柏林。為討教強國之策,李鴻章專門趕到漢堡附近拜訪已經下台的俾斯麥。對於「東方的俾斯麥」的來訪,俾斯麥提供了建立強國的要訣: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顯然,這符合李鴻章的改革取向。但是,這並非是中國自強的根本之計。
1896年8月28日李鴻章抵達紐約。正在海濱度假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特地趕來會見李鴻章。紐約港到處掛起了大清帝國的龍旗,可謂禮炮轟鳴,萬人空巷,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禮遇」(《紐約時報》)。李鴻章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也展現了一個卓越的外交家的敏銳的國權意識和現代意識:
??他認識到國際經濟的互利性質。當記者問到對華投資時,李鴻章認為,在華投資是雙方互利的事,並表示清政府非常歡迎任何資本前來投資,建立當代工業企業。他同時說:「對於鐵路、電訊等事務,要由我們自己控制。我們必須保護國家主權,不允許任何人危及我們神聖的權利。」
??他對於婦女的教育問題表達了開明的立場。美國記者問及「閣下贊成婦女受教育嗎?」時,他說:「在我們清國,女孩在家中請女教師提供教育,所有有經濟能力的家庭都會雇請女家庭教師。我們現在還沒有供女子就讀的公立學校,也沒有更高一級的教育機構。這是由於我們的風俗習慣與你們(包括歐洲和美國)不同,也許我們應該學習你們的教育制度,並將最適合我們國情的那種引入國內,這確是我們所需要的。」
??他認識到報紙或者新聞媒體應該揭露真相。他說:「清國辦有報紙。但遺憾的是……清國的編輯們在講真話時十分吝嗇……由於不能誠實地說明真相,我們的報紙也就失去了新聞本身的高貴價值,也就未能成為廣泛傳播文明的方式了。」
這,就是李鴻章,一個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徘徊矛盾的人,一個處於夾縫中的人。戊戌變法的健將梁啟超曾評價李鴻章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也」。李氏認為自己不過是個「裱糊匠」。適逢內憂外患,從里到外都爛透了的清王朝,「裱糊匠」將一個破屋(清王朝)裝飾一新噓噓人尚可。偶有小風雨修修補補也能看得過去,但真的遇到大風雨,破屋必然原形畢露,又豈是一個半個「裱糊匠」所能補補貼貼支撐起來的呢?
「天下惟庸人無咎可譽」這句話說得好,出錯的人往往都是多作事兒的人,而不作事兒是不會犯錯誤的。「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願;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歷史與真實的差距確實很大,其實多做實事的人未必能流芳萬世。李鴻章並不算是真的賣國賊,而是中國近代的一位很值得敬佩的偉人。我贊同梁啟超的《李鴻章》傳對他的評價,說國人全體不努力,然後歸咎於一人,這種劣根性至今未變。
本文根據《中國近代史綱要》的歷史理論與知識,採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從歷史的客觀性出發,結合作者對《中國近代史綱要》的學習與體會,寫了這篇以我個人的看法對李鴻章的評價,通過學校開設《中國近代史綱要》這一門課,對於國家的近現代歷史,了解到很多的歷史知識,讓我更深刻到中國近現代史風雲變幻與厚重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我更加熱愛和珍惜現在的生活。

⑹ 對於李鴻章這個歷史人物,你有什麼評價

"東方俾斯麥","再造玄黃之人","大清國唯一可與列強一爭長短之人",這些都是站在當時金字塔頂端人物的評價,難道還不夠嗎?難道他們集體眼瞎了?難道他們還不如念了幾年洗腦書的鍵盤俠?

⑺ 歷史人物評價李鴻章的歷史評價求助

歷代評論
慈禧稱贊復他是「制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曾國藩的評價:「少荃天資與公牘最相近,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也未可知。」
梁啟超在他所著的《李鴻章傳》中為李鴻章所處的境地感到無盡的悲慟。書中寫到:「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酸心,況鴻章身歷其境者!」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⑻ 對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的再評價

歷代評論:

慈禧稱贊他是「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專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屬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局面還不穩定,要是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在也沒人出主意了)

曾國藩的評價:「少荃天資與公牘最相近,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也未可知。」(李鴻章天資聰慧和記載的一樣,將來有不凡的成就,或者做的更好)

梁啟超在他所寫的《李鴻章傳》中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8)歷史人物李鴻章評析擴展閱讀

李鴻章,晚清名臣,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號少荃,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

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其一生中參與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參考資料

網路-李鴻章

⑼ 對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的全面評價 2000字左右 不要太多字 是歷史題

後世評價】
縱觀李鴻章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但是在皇權體制下,沒有實現其抱負,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
建國後對李鴻章的評價大有偏頗,往往把李鴻章臉譜化為賣國賊,這個觀點和歷史是不符合的。
李鴻章在國際上享有盛譽。1896年李鴻章訪美時一位美國記者這樣描述:他面龐慈祥,雙眼明亮,閃爍睿智,包含幽默。他從不向人提要求,但總能獲得滿足。他很輕松地與人交談,不會使人緊張……對婦女禮貌,喜愛兒童。
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時,更折服了美國人,他們是這樣描述的:……他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他的思緒回到了17年前與格蘭特將軍會面時的場面,當時他們相談融洽,因為他與將軍一樣都曾經為了拯救祖國而久歷沙場。——李鴻章在美國所受到的接待的規格、禮遇和受歡迎的程度,是後來訪過美的中國領導人如鄧小平等人無一能望其項背的。而李鴻章對美國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國人的好感,終於在後來八國聯軍事件的談判中得到了回報。
但李鴻章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為在美華人移民爭取權利的機會,在訪美結束後,他有意避開了美國西部,而選擇了加拿大作為他回國的路線,引起了美國記者的注意,就此事對他采訪。李鴻章借機請求美國媒體幫助中國移民:「我期望美國的新聞界能助中國移民一臂之力。你們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我相信美國報界能助華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華法案。」
李鴻章為了廢除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的鴉片貿易還做了許多努力,為此在1894年8月27日會見了世界禁煙聯盟執行秘書英國人約瑟弗. G.亞歷山大————後鴉片貿易為英國國會議案所禁止。
李鴻章也得到同時代優秀人物的認可,比如(在義和團之亂時)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出面與諸大臣商議對策。北京不保,萬一太後與皇帝在戰亂中罹難,中央政權面臨崩潰,國家將陷入徹底無序的混亂。為免出現這種情況,群臣合議,到時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中國差點驅逐滿清,提前共和。
李鴻章重視西方科學,派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赴美學習現代科技知識。這批留學生曾經考入耶魯等名校,詹天佑就是這批留學生的代表。此外,中國的電報業也是由這批學生開拓的。李鴻章積極學習新鮮事物,一次問一個留洋生什麼是「拋物線」,小夥子解釋了半天,李仍一頭霧水。小夥子急了:「撒尿就是拋物線!」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時間極力否定「帝國主義」曾經在中國存在的美國哈佛漢學家費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總算是良心發現,說了些公道話:「列強未能『分裂中國』的部分原因是由於中國善於巧妙地利用一個國家來牽制另一個國家 。」而且這個避免八國聯軍肢解中國的人物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應該對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但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其個人。因為工業化的日本和農業化的中國作戰,勝負在戰爭前已經決定了。李鴻章是晚清最傑出的外交家,他的後半生致力於中國的外交事業,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他已經盡到一個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因此,國人在對他咒罵痛斥之時,確實「不可不深自反也」,確實不可「放棄國民之責任」。

⑽ 從正反兩面評價歷史人物李鴻章要有史料依據

梁啟超說:「吾敬李鴻章之材,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才識過人,只是生不逢時,值得同情。至少李鴻章在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和外交的現代化上還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在經濟現代化方面,李鴻章倡導洋務運動,創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北洋艦隊、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礦務局、派遣中國第一批學生留美等等。這些實業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洋務運動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改革開放。
在外交現代化方面,應該說,中國的現代化外交是從李鴻章開始,歷史上的中國外交都是進貢關系,真正與世界列國平等外交應該是從李鴻章開始,李鴻章應該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出使日本(雖然簽了馬關條約),晚年有周遊列國,與各國政要交往,各國對李鴻章的評價都還很高。
歷史畢竟需要反面教材,李鴻章簽了那麼多喪權辱國的條約,自然首當其沖,不過,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還是應該客觀地紀念這位洋務運動的老前輩,這位創立多項實業的老前輩,這位開創中國現代外交的老前輩。
當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大門的時候,面臨著內憂外患。一些封建士大夫視而不見,或者認為外國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槍洋炮當作妖法,對他們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懼;或認為外國利器神妙莫測,無法學習;認為學習西方就是以夷變夏。李鴻章當時中國極少數能夠正確對待西方技術的人之一,他在頑固派的阻撓和謾罵之下,極力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在他的主持下,中國出現了第一個大型兵工廠,第一座煉鋼爐,第一條鐵路,第一個煤礦,第一個紡織廠,第一支近代海軍,第一艘輪船,第一個到西方的留學生等等,洋務派創造了中國近代的許許多多的第一,無疑為中國的近代化邁出了第一步。
大多數人都會為他一生所從事的「洋務」而痛罵他,誠想,那時除了李鴻章,還有哪個頭上是頂戴花翎,腦後拖著辮子的官員可以同外國人周旋。李鴻章做為大清國的「外交家」,在戰敗求和談判中,除了把損失減到最小,他也是無可奈何,每次談判,他總是面臨兩難選擇,他除了通過權衡從中兩害取其輕,對於其他,他是無能為力了。每一次在國家臨危機時,總要出來收拾殘局的李鴻章,被國人視為賣國賊,但國人可曾想過,每次簽定了不平等條約,他自己也要遭愛多少傷痛與心痛的折磨,尤其是在日本馬關,他不僅在馬關遭受刺客的襲擊,更在傷痛之下,仍堅持與日本,極力維護清政府的利益,卻在帶著臉上的綳帶與《馬關條約》國時受到各方面的壓力。其中的困處,除了親身經歷,是不能能徹知曉的。
李鴻章不僅在「洋務」方面表現出了他卓越的才能,也在經濟方面做出了他突出的貢獻,借著大清國的財力,更是憑借自己卓新的思想與觀念,。李鴻章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近代軍事企業;上海洋槍三局。不僅於此,由於李鴻章的主持與參與,洋務派還興建了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製造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李鴻章為大清國國計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業,令他身後的國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對中國近代化產生了到關重要影響的洋務運動的中堅。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因此,國人在咒罵痛斥這時,確實深深自省,確實不可放棄」國民之責任」。評價一個人,中國人一向的定論與百年以來的世界輿論截然不同,有人對李鴻間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銳的手腕。在中國,評價一個人尤其是像李鴻章生成大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樣的人是很容易同時也是很艱難的事情,但無疑的事,李鴻章肯定是十九世紀,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李鴻章評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