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今中外無私奉獻的名人事例
1、諾貝爾是安全炸葯和無煙火葯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葯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
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2、鐳的發明者、兩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居里夫人一生忠於科學,厭惡金錢和榮譽,她把所得的獎金絕大部分用於科學實驗及贈送給貧窮的學生和需要幫助的朋友。她把研究的結果毫無保留地公之於眾,而不接受當時可謀取巨富的專利權。
在社會授予她的榮譽面前,居里夫人只有一句話:「在科學上我們應該注意事,而不應該注意人。」
居里夫人長期接觸鐳,健康受到嚴重的損害,兩手被鐳射線燒得傷痕累累,並得了致命的血液病。眾勸她休息治療,她謝絕了,她說:「我的生活是離不開實驗室的。」在晚年10多年裡,她帶病寫出30種科學報告,好幾種高深的科學理論書籍,每天仍然工作14小時,直到1934年閉上了她那雙智慧的眼睛。
3、18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回國,祖國張開溫暖的雙臂迎接這位「娃娃博士」,鄧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歡樂和家族的幸福之中。但是,歷史風雲變幻,祖國面臨核大國的威脅。鄧稼先毅然接受開拓祖國核事業重任,離別妻兒,隱姓埋名,走向大戈壁。
從此,他從物理學界的講台上消失了。20多個春秋過後,頭發里夾著大戈壁沙粒的鄧稼先回來了,「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鄧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現在普通人的中間。
此時,他的妻子已年過花甲,而癌魔卻早注入他的肌體,他光輝的生命已燃燒到了盡頭。他臨終前對妻子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死而無憾!」
4、我國著名文學家茅盾先生日常生活簡朴,他把稿費省下來,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解放前他曾以稿費支援過貧病交加的進步作家。1957年,桐鄉縣創辦《桐鄉文藝》,因缺少經費,他立刻捐款300元;1958年,故鄉創辦一所民辦中學,他聞訊後資助500元。
1981年3月,茅盾的病情惡化,他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即讓孩子筆錄口述遺書二則。其中一則寫道:「為了繁衍榮長篇小說的創作,我將我的稿費25萬元捐獻給作協……我衷心地祝願我國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繁榮昌盛。」
胡耀邦同志在致茅盾同志悼詞中稱贊: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始終沒有放下自己手中的筆為人民服務。
5、1888年,詹天佑應鄺孫謀之邀北上天津,擔任了鐵路工程師,他非常興奮。從此,他決心獻身鐵路事業,為國效力,為國爭光。他的一個心願就是,中國的鐵路要中國人自己修。
在路過上海時,詹天佑專門到吳淞憑吊了淞滬鐵路的遺跡。她認為這龐然大物的火車頭,噴煙吐霧,拖著長龍轟隆隆的奔跑,「破壞了大清的風水」,因而下令用18萬兩白銀從英國人手中買回來,拆毀所有的機車和鐵軌,用輪船運到台灣,沉入了湖之中。多麼愚蠢,多麼可憎。
中國商人提出中國鐵路「與其修自洋人,不如修自中國人;修自官府,不如修自百姓」,但不被採納。由於清朝的腐敗和國家的貧窮,當時的中國鐵路都是由外國人修建,向外國帝國主義貸款,由外國工程師領導。詹天佑心中憤憤不平,他堅信,中國的鐵路早晚要由中國人自己修建。
2. 無私奉獻的名人故事
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
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諾貝爾是安全炸葯和無煙火葯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葯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達爾文的後半生體弱多病,仍然堅持實驗和著書。他曾說:「對於科學的熱心使我忘卻,或者趕走了我日常的不適。」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病逝。他在自傳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曾不斷地追隨科學,並且把我的一生,獻給了科學,我相信我這樣倚靠是正確的,所以不會感到悔恨,但使我感到遺憾的是:我沒有使人類得到直接的好處。」這些話充分表現了達爾文造福人類的偉大抱負。
18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回國,祖國張開溫暖的雙臂迎接這位「娃娃博士」,鄧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歡樂和家族的幸福之中。但是,歷史風雲變幻,祖國面臨核大國的威脅。鄧稼先毅然接受開拓祖國核事業重任,離別妻兒,隱姓埋名,走向大戈壁。
從此,他從物理學界的講台上消失了。20多個春秋過後,頭發里夾著大戈壁沙粒的鄧稼先回來了,「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鄧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現在普通人的中間。此時,他的妻子已年過花甲,而癌魔卻早注入他的肌體,他光輝的生命已燃燒到了盡頭。他臨終前對妻子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死而無憾!」
3. 關於奉獻的名人事例
1、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
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
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
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2、華羅庚回國
1950年,數學家華羅庚放棄在美國的終身教授職務,奔向祖國。歸途中,他寫了一封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其中說:「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
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回國後,華羅庚進行應用數學的研究,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稱為「人民的數學家」。
3、諾貝爾的永恆奉獻
諾貝爾是安全炸葯和無煙火葯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葯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
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4、兩彈元勛:鄧稼先
18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回國,祖國張開溫暖的雙臂迎接這位「娃娃博士」,鄧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歡樂和家族的幸福之中。但是,歷史風雲變幻,祖國面臨核大國的威脅。鄧稼先毅然接受開拓祖國核事業重任,離別妻兒,隱姓埋名,走向大戈壁。
從此,他從物理學界的講台上消失了。20多個春秋過後,頭發里夾著大戈壁沙粒的鄧稼先回來了,「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鄧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現在普通人的中間。
此時,他的妻子已年過花甲,而癌魔卻早注入他的肌體,他光輝的生命已燃燒到了盡頭。他臨終前對妻子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死而無憾!」
5、達爾文心系造福事人類
達爾文的後半生體弱多病,仍然堅持實驗和著書。他曾說:「對於科學的熱心使我忘卻,或者趕走了我日常的不適。」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病逝。
他在自傳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曾不斷地追隨科學,並且把我的一生,獻給了科學,我相信我這樣倚靠是正確的,所以不會感到悔恨,但使我感到遺憾的是:我沒有使人類得到直接的好處。」這些話充分表現了達爾文造福人類的偉大抱負。
4. 古今中外有關奉獻的事例
奉獻:來「奉」,即「捧」,意思是「源給、獻給」;「獻」,原意為「獻祭」,指「把實物或意見等恭敬庄嚴地送給集體或尊敬的人」。兩個字和起來,奉獻,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獻」。
實物的話,品種非常多。
如金錢、財物、牲畜、人體(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家人,還可以是被俘的敵人)。
在宗教信仰強的古代,奉獻活人的例子更多。
如:
聖經中,神曾經要求亞伯拉罕奉獻自己的兒子,用以試探他的忠誠。後來明確規定十一稅。
阿茲特克人、印加人的奉獻往往伴隨著大屠殺。
遼代蕭燕燕太後,曾經要求反對他的人隨先王去陪葬、自己則用左手陪葬。
安史之亂,守雎陽的許遠,殺馬給士兵吃,張巡殺妾給士兵吃,算是對祖國的奉獻。
自殺殉國、殉情,殉學術的,也算吧。
隨著宗教改革、文藝復興、人權宣言等,人的價值高於一切。
現在奉獻多指精神層面或錢財方面了。如比爾蓋慈、把自己的財富捐獻給社會。
5. 中國歷史上的無私奉獻的實例
1 諸葛抄亮為了報答劉備襲的相遇之恩,終生為蜀國鞠躬盡瘁,子諸葛瞻,孫諸葛尚,都為國捐軀。2 姜尚為了解救人民,助武王伐紂 ,流下了芳名3鄭板橋 不惜自己的錢財與烏紗帽,心想人名4 屈原為了楚國的江山社稷,不惜投江自殺,為的是喚醒楚王。
6. 具有奉獻精神的古代名人及其事跡
1、岳飛:南宋時期,湯陰縣岳飛自幼由母親悉心教導,習文練武,一心報效國家。岳飛從戎,岳母於其背刺以「精忠報國」四字訓誡。
2、大禹:大禹治水13年,3過家門而不入,終於疏通水道使人們遠離洪水的困擾.
3、墨子
墨子聽說楚國要攻打宋國,自己趕了10天10夜的路到楚國勸阻,魯班為楚國製造了多種攻城器械,墨子說自己也製造了多種守城器械,與魯班進行演練,魯班不能取勝。魯班意欲殺墨子,而墨子說自己的300弟子已經帶著自己的守城器械在宋國了,殺了他也沒用。楚王放棄伐宋,而墨子回國經過宋國,宋國人不認識他,不讓他進城。他不是宋國人,而為了宋國的百姓,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蘇轍
蘇轍主動要求辭官只為減輕哥哥蘇軾的罪行。「烏台詩案」,是當時「變法派」對「守舊派」的政治陷害,「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爾,自然做了首遭打擊的「出頭鳥」。
常言道,「患難見真情」.蘇軾入獄,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頭為他說話.蘇轍也因受牽連而日子難過,但他不僅未有絲毫怨言,還將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頓,並一再上奏神宗皇帝,欲學漢代「提縈救父」典故,願免一身官職為兄贖罪.
蘇軾無辜下獄,時不時地被拉出去嚴審,感到「變法派」絕不會善罷甘休.他前半生風調雨順、風光無限,哪受過這等罪?自覺前景黯淡,心理嚴重受傷,對形勢估計十分悲觀,甚至一度差點自殺!
《孔氏談苑》記載,蘇軾與送飯的長子蘇邁約定:如風聲不妙,便送來一條魚.某日,蘇邁出城,託人送飯;那人不明就裡,特地送了幾條熏魚.蘇軾一見,驚出一身冷汗:「完了,完了,我死定了!」一陣傷心,一陣恐懼,頓時跌坐在地。
摸到身下又涼又硬的地板,蘇軾想到自己死後,妻兒家小的凄涼情景,心頭驀地一痛,潸然淚下:「閏之和孩子,可怎麼辦?只能跟著子由了……」
想到子由,突然「哎呀」叫了一聲,情不自禁的站起,在牢房裡來回走動,心中怦怦亂跳:「子由怎樣了?不知是否也遭了罪?我為甚麼只想他來救我,卻不曾為他處身設想過?可憐我們兄弟一場,到死不能見面,少年時還約好要『對床夜雨聽蕭瑟』呢……」
悲痛絕望之意,又深了一層:「子由,我先走了,你的情誼,我只有來世報答了.」隨即寫了「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的絕命詩,叮囑獄卒轉交蘇轍.看著獄卒的背影離去,蘇軾長嘆一聲,慢慢陶出藏在胸口的青金丹,那是「有尊嚴地死去」的備用葯物.
他望空中拜了兩拜,祈禱菩薩,保佑弟弟及家人健康長壽.這時,他想到蘇轍以前對自己「謹慎擇友」的忠告,今日果然栽倒在一些「好友」的身上,頓時對子由洞悉人情的能力深表佩服.自己曾經得意地說,「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泛愛天下之士,無賢不肖歡如」,如今又如何?思來想去,不由得苦笑:「放眼望去,只覺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此乃一病.今日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人!」
他無意中暼到一旁的飯菜,登時覺得肚子餓得干癟,乾渴更是難忍,毫不躊躇地端起就吃,心想:「要死也要做個飽死鬼,怎好進了陰間地府,向閻王陛下討飯吃!」
待到吃飽喝足,連那魚骨頭都嚼著吃了,蘇軾精神振作起來,隨手將青金丹扔掉,心想:「即使要死,死前也可能跟子由見上一面.反正在劫難逃,他們要殺便殺,要剮便剮,悉聽尊便!」
心裡更加無所謂了,忽然摸到臉上的淚痕,忍不住自嘲:「蘇軾啊蘇軾,你這人忒也無用,適才竟然嚇哭了,要是給人知道,臉往哪裡擱去?」
他再不去想那些生死攸關的事,倒頭便睡,鼾聲如雷.這是蘇軾在困境中的唯一一次自殺念頭,自那以後,他徹底豁然,即便後來被貶到海南儋州,也不再絕望苦惱,總是設法尋找樂趣,開慰自己.
元豐二年(1079年)12月,「烏台詩案」終於結案,蘇軾死罪赦免,但活罪難逃,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蘇轍也被貶為筠州監酒.《蓼花洲閑錄》記載,蘇軾出獄時,蘇轍來接他,特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提醒他對這次「口舌之禍」引以為戒.
隨後,蘇轍在小客棧里為他餞行.時值隆冬,寒風凜冽,蘇轍拿起筷子,吃了幾口面條,心中凄苦,難以下咽,連連停下.而蘇軾重見天日,早將入獄的悲痛扔到爪哇國去了,狼吞虎咽地吃著面,完了拍拍肚皮,大呼「好,好」。
蘇轍臉色一變,一邊向仔細四周查看,一邊急忙暗示蘇軾要「三緘其口」,不要深談.蘇軾喏喏點頭.
拓展資料:
1、"奉獻精神"
"奉獻精神"是一種愛,是對自己事業的不求回報的愛和全身心的付出。
對個人而言,就是要在這份愛的召喚之下,把本職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來熱愛和完成,從點點滴滴中尋找樂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認真善待每一個人,全心全意為機關事務工作服務,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職責。
努力地用這份愛去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大家的無私奉獻編織出事業的美麗藍圖。
2、相關詩句
01.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02.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0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
04.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05. 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於謙《石灰吟》
06.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07.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蜂》
08.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09.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7. 關於奉獻的故事3個
1盲女燈油費
瑞士一個盲女,有一天,她拿了二十七元銀幣交給一位牧師,作為捐助向外佈道費用。牧師說:「你目盲,家庭環境又很不好,捐這么多,太多了吧!」盲女說:「我晚上作工不需要點燈,我就將這節省下來的油費捐為主用,為了感謝主的幫助,使我天天能夠賺錢生活啊!」
主喜歡我們不顧一切的愛他,奉獻給他;因為在他看來,我們愛他,永遠不會太多的;我們奉獻給他,永遠不會太過的。
2、安納提的奉獻最多
相傳古時在歐洲某城要鑄一個大鍾,不只外觀要很美麗,聲音也要清脆,好叫民眾一聞鍾聲就被吸引前來禮拜堂敬拜神。所需款項由市民自由奉獻。居民之中有一極貧小姑娘名叫安納提,父已去世。母作傭人,生活相當窘迫。但是安提納誠心愛主,巴不得在鑄鍾的事上有份。有一天,因為幫助他人搬運雜物,人家送給她一個銅元。她起初推辭說:「請你收回,我並不是因為要錢才來幫助你。」後來因為推辭不掉,她就徵得母親同意,持往獻金處,獻上作鑄鍾之用。她見別人都在獻上大筆款項。當收款人看見她光著腳,穿的又破,並且僅持一個銅元,羞羞答答的在那裡遞上之時,收款人說:「什麼,一個銅元,我們這里不要銅元,快拿回家去吧!」她回去一見母親,就哭著說:「母親,他們不肯收我的銅元。」母親安慰她說:「不要緊,天父知道你的心,你不必憂傷。」安納提只得又把銅元收藏起來。鍾鑄好後,經過多次的修整,所發聲音總是不和諧。鑄鍾的技工,雖然都是名匠,也灰心了。有的人說,鑄匠的手藝不佳,有的人說,是因天氣不合,最後有一人問說:「請問鑄鍾的款全用上了嗎?」收款人說:「所有奉獻的款都已用在這事上了;不過有個貧窮的女孩子拿來一個銅元,我沒有收她的。」那人說:「啊,我們若是不收那個奉獻,我敢相信,這鍾聲永遠不能和諧。」那收款人說
:「這真是不近情理。」但是群眾都說:「我們該把那女孩子找來。」於是有人立刻找到安納提,對她說:「你快快拿著你的銅元去獻上吧。」安納提不懂是什麼意思,可是她就照所說的
獻上了她的銅元。當人再敲那鍾時,鍾聲真的和諧了,極其好聽。民眾十分歡喜,同聲說道:「安納提的奉獻最多。」
3、父子代牛犁田
一位富翁和一有名的律師結伴環游世界,看到許多很有印象的事物,尤其在某縣所看見的,更是畢生難忘的。一天,他們在某縣鄉間散步,看見一個兒子拖著犁,一個老人扶著犁,在那裡犁田。律師覺得非常稀罕,順手攝一鏡頭。不久,他們無意之中把這照片拿給鄰縣的一個西國傳道人看,並問為何這樣用人犁田?傳道人回答說:「是的,這是少見的。不過,我碰巧認識這二人,他們很清苦,當本縣信徒建築會所時,他們亦很願意有所奉獻,但又沒有錢,結果便賣了他們僅有的那一隻牛來奉獻,所以現在他們就要代替牲口來犁田了。」他們聽後,愕然相覷,一時說不出話來。以後律師說:「這是何等愚昧的犧牲,為什麼你們容許他們這樣作?」「哦!他們卻不是這么看,他們只覺得那是莫大的喜樂,因為還能有機會擺上一頭牛在主的事工上。」
4、霍州戒煙所
席勝魔曾設立幾個戒煙所,藉此傳揚福音,釋放被煙癮所捆綁的靈魂。其中一個霍州戒煙的成立乃是這樣:有一天,席師母對她的丈夫說:「我們為霍州禱告很久,現在是不是要開始工作?」席勝魔說:「可惜目前沒有錢,房租又貴。」她問:「多錢?」席氏便將數目告訴了她。她就走開,沒有說什麼。次晨,家中聚會,席師母裝束特別樸素,不同素常戴著首飾。會後,她將幾包東西放在桌上說:「我想神已聽了我們為霍州的禱告。」席氏見太太裝扮樸素,又聞此言,知必有因,就將小包打開來看。原來是她的金銀裝飾:手鐲、戒指、簪、釵等物,席氏說:「你將這一切全都奉獻么?」「自然是。」她很快樂的答覆,「我可以沒有這些東西,霍州不可沒有福音。」席氏就用所得的錢創辦這戒煙所。戴德生當時也在場,看見這種情形,便對席師母說:「你不為這些美麗的東西可惜?」她回答道:「可惜什麼?我有耶穌還不夠嗎?」
5、借破傘給女王
正在外面下著大雨之時,一位面貌陌生的女人,朝著住在一間醜陋小屋裡的老婦人走來,開口向她借一把雨傘。那位老婦十分吝嗇的借一把破傘給她。第二天,來了皇家的御使,把那破傘帶來還給老婦人。老婦人大大驚訝,便懊悔說:「哎呀!如果我早認識她是維多利亞女王,我就早把好傘借給她了!」
你今天奉獻得這么可憐,有一最大原因,就是因為還未認識他是誰。
6、尋求積財在天
當年閱讀慕勒孤獨院常年報告的人,可以不時發現一位隱名捐款的人,數十年來不斷奉獻,記錄之上只稱他為「一個主耶穌的僕人,因著基督之愛的激勵,尋求積蓄財寶在天上。」如把這些奉獻加起來,迄一八九八年三月一日止,竟達八萬一千四百九十鎊先令八辨士。這位捐款人就是慕勒自己。他將人送給他或者遺給他個人的款,獻為主所用。
7、太愚笨的方法
查理先生曾問慕勒弟兄說,你平日有沒有儲蓄款項?慕勒答說,這是太愚笨的法子。若我將款儲蓄下來,當我缺乏之時,那我怎能求告主呢?我從來沒有儲蓄款項的思想。我們的款項乃是儲蓄在天上;永生的神乃是我們的一切。我信他能給我二十個辨士,我也相信他能給我數千英鎊。我們信靠他,總不至於徒然。
8、天上來的電報
一個商人會見一位傳道人,並為福音工作奉獻了二百五十金元。當他把支票遞給傳道人之後,他接到了一封急電,閱後面色頹廢,告訴傳道人說:「這封電報說我的一艘船沉沒,船上貨物全部損失,這個打擊將使我的環境大大改變,我需要重新寫一張支票給你。」傳道人明白這話的意思,就把那支票交還給他。但當商人另寫一張支票時,面額竟是一千金元。傳道人詫異問說:「你有沒有寫錯。」商人答說:「不,沒有寫錯。這封急電是由天上我們的父神那裡打來的,內文說:『不要積蓄財富在地上!』」
「不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蓄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太6:19-20)
9、只給一粒芝麻
一個小孩子正吃燒餅。母親問他:「你給我些吃好嗎?」他看看餅,又看看母親,捨不得,就把一粒芝麻給母親。母親喜悅得很,遂進房去,拿出一盒糖給兒子。神藉先知瑪拉基說:「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
10、要水流到需裝水管
有一黑人牧師講道,勸勉信徒盡力捐輸,使主的工作沒有缺乏。當他講至十分懇切之時,有一信徒當場質問他說:「牧師,你豈不說過,恩典乃是白白給的,好象我們所吸空氣,又象我們所飲的水!若你所說的是實,你就不應時時題說捐輸的事!」黑人牧師嚴肅注視這位信徒,回答說:「弟兄啊,你說得不錯,恩典是白白給的,好象我們所吸空氣,又象我們所飲的水。但你若要水能流到你的廚房,必須裝設水管,這筆費用非出不可。」付出裝設水管的錢,為著水能流到;照樣,十分之一的奉獻,為著天上窗戶的打開,使神能夠傾福給你。
11、沒有減少反增加
有一位作生意的信徒,籌算的計劃如下:起初我把凈利的十分之一奉獻給主。以後決定每月若得凈利五百金元以上,我就抽出百分之十二點五;若是超過九百金元,則抽出百分之十七點五;若是超過一千三百金元,則抽出百分之二十二點五;若是超過一千五百金元,則抽出百分之二十五。當資本達到相當數目之時,我就抽出一半的凈利;當資本不必再加添時,即將全部凈利奉獻。數年來我採取此種計劃。感謝主祝福我的生意,不斷的有大量的凈利抽出來,我的錢一點也沒有減少,反而增多。
12、神就給他更好的機會
陶格拉斯,紐英倫城人,因為失業太久,囊中只剩下一塊錢。主日聚會時,他把僅有的半數(五角)投入奉獻箱。翌日忽聞某城招工,欲往應征,但去那裡的火車費需要一元,他只好用剩下的五角錢,買張半程車票,再以步行行完其他半程。表面看來好象他昨天不該把五角錢投入奉獻箱;但是當他步出車站,准備運用兩腿繼續行程時,神就給他更好的機會,尚未走出一個街口,他就獲悉附近一間工廠需要人手,三十分鍾之內,他就得到一份工作,工資遠超某城招工的待遇。後來他成為馳名的製鞋業巨商。
8. 有關奉獻的名人事例
1、白芳禮,從1987年開始,白方禮連續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輪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直到他將近90歲。
2、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楊善洲他好書記楊善洲退休後義務植樹22年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3、高淑珍,14年間,她接收了近百名殘疾孩子,卻從未收過一分錢。慕名而來的孩子越來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裡地方有限,還債務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終說不出口。無論多麼艱難,她總是盡最大努力,讓孩子們的生活過得好一些。
4、諾貝爾是安全炸葯和無煙火葯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葯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超多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
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5、華羅庚毅然回國: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9. 關於奉獻的故事
1、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
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2、華羅庚毅然回國: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3、鄭成功收復台灣:早在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就派兵侵佔了我國領土台灣,實行了極端野蠻殘酷的統治,台灣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進行斗爭。
1661年,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斗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多人,包圍了台灣,經過9個月的激戰,荷蘭總督被迫簽訂投降書,帶領殘兵敗將,灰溜溜地滾出台灣。台灣又回到祖國懷抱。
4、愛國英雄楊靖宇: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
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5、諾貝爾的永恆奉獻:諾貝爾是安全炸葯和無煙火葯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葯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超多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