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唐閘歷史人物

唐閘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1 15:09:40

① 張謇的人生經歷

張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號嗇庵
江蘇海門人,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海內門市長樂容鎮(即今常樂鎮)。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
http://ke..com/view/62299.html?wtp=tt

歷史名人張謇簡介

張騫,漢族,字子文,漢中郡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為郎。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前138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後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並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後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後來終於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於《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張騫出使西域壁畫張騫已經完成了探索中亞的史詩般的功業。他兩次啟程前往邊遠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①在進行這些冒險行動時期,他在匈奴度過了幾年囚犯生活;他觀察了印度北部的生活狀況;他注意到在大夏有中國貨;他派代表遠至粟特,甚至安息。由於一次歷史的意外,在大夏消除了希臘的主要影響後,張騫訪問了那些地區;我們完全可以推測,如果他早幾十年來到那裡,並親眼目睹希臘世界的活生生的文明,中國的文化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這些並不是推測:張騫及時地報道了與西北諸國往來的可能性;他暗示了與那些地區通商的潛在價值。他還指出了與象中國那樣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結盟的好處。

③ 南通名人有哪些

1、丁薛祥

丁薛祥,男,漢族,1962年9月生,江蘇南通人,1982年8月參加工作,198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理學碩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兼國家主席辦公室主任,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書記。

2、陳若琳

陳若琳,江蘇南通人,中國女子跳水運動員。

2006年,她以14歲之齡出戰世界盃,與賈童合作贏得女子雙人10米跳台金牌,首度登上世界冠軍寶座。兩年後的北京奧運會,她又成功包攬10米跳台單人及雙人項目兩枚金牌。更曾獲選國際泳聯2010年度最佳女子跳水運動員,而她與搭檔王鑫、汪皓更是合作無間,在各大賽事項目中難逢敵手。

2011年,陳若琳在世界游泳錦標賽中,首度包攬10米跳台單人及雙人項目的金牌,成為首位在奧運會、世界游泳錦標賽及跳水世界盃的女子10米跳台單人和雙人項目中全部奪冠,成功實現「大滿貫」的跳水選手,金牌數目更超越師姐伏明霞,成為「夢之隊」女子跳台的新王者。

2012年,陳若琳在倫敦奧運會成功衛冕10米跳台單人及雙人項目,以四面金牌與名將伏明霞、郭晶晶和吳敏霞並列中國跳水隊金牌榜榜首,更成為中國代表團在奧運史上的第200枚金牌得主。

3、劉延東

劉延東,女,漢族,1945年11月生,江蘇南通人,1970年3月參加工作,196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學位。曾任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黨組成員。

4、仲滿

仲滿,1983年2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北凌鄉仲洋村,中國男子佩劍隊運動員 。

仲滿15歲之前是田徑隊員,15歲時由於身高過高被借調到籃球隊參加比賽,在南通市比賽時,被擊劍教練黃保華看中。1997年夏天,仲滿正式學習擊劍,教練黃保華。2005年,進入國家隊。2008年,仲滿在北京奧運會男子佩劍個人賽獲得金牌 。

2013年,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擊劍項目男子佩劍團體比賽,由仲滿率領的江蘇隊以45比39戰勝遼寧奪冠。

5、徐益修

徐益修(1877--1953),原名徐昂,近代著名學者。1877年11月14日(農歷十月初十)生於書香世家。初字亦軒,易字益修,號逸休,南通人,1898年以第一名秀才入庠。後入江陰南菁書院攻讀,與丁福保等同窗切磋,造詣日進。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先生自滬返通,堅持民族氣節,次年赴蘇中四分區南通縣中溫橋僑校任教,其"飢猶擇食"的名言在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廣為傳頌。

④ 南通的名人有幾位比較著名呀

張謇
1894年,南通人張謇考中狀元,當上翰林院修撰,鑒於甲午戰敗,國事日非,為了實現「救貧」「 塞漏」的抱負,他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1895年,張謇集資50萬兩銀子,在通州的唐閘鎮創辦了南通的第一個近代工廠——大生紗廠(後改名大生一廠)...

2 沈壽
二十世紀初葉,我國有一位蘇綉女子,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

3 李方膺
南通籍著名畫家李方膺(一六九六--一七五五),字虯仲,一字秋池,號睛江,乳名龍角,他既不是揚州人,又未如黃慎,金農等久住揚州賣畫,何以得側身於「揚州八怪」之列?...

4 韓紫石
韓紫石先生(公元一八五七--一九四二年)名國鈞、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江蘇省海安鎮(原隸泰縣)人,因其排行第三,生平業績頗豐,家鄉群眾均以「韓三爹」,「紫石」稱之,表示尊敬。在北洋軍閥時期,他與南通的張謇,位高望重,同被譽為蘇北的兩大名賢。...

5 張謇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清代狀元,實業家,立憲派著名人物。他畢生從事實業和文化教育事業,對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6 沈壽
二十世紀初葉,我國有一位蘇綉女子,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

7 劉瑞龍
劉瑞龍——(1910-1988),南通市人。民國13年(1924年)至17 年秋在南通師 范讀書期間,經常閱讀進步書刊,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啟蒙教育,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多次深入到工人、農民、市民中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8 曹頂
曹頂(1514-1557),明代通州余西場人。鹽民出身,有膂力,膽略過人,曾受雇作船工運鹽,後於通州城內一麵店幹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憤於倭寇騷擾虜掠,毅然應募入伍,隨即參加江上阻擊,大敗倭寇,首立戰功。...

9 白毓昆
白毓昆(1868-1911),號銑玉,字雅雨。南通市人。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18歲中秀才後,入江陰南菁書院,專攻地理學。...

10 顧民元
顧民元(1912-1941),字彌愚,南通市城區人。顧民元在南通中學求學期間,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受其影響,在惲代英弟惲子強的幫助下,與通州師范學生劉瑞龍等組織「革命青年社」,閱讀《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逐漸拋棄曾一度接受過的無政府主義,轉而信仰科學社會主義。

⑤ 歷史名人張謇的簡介是什麼

張謇(-1926),小名長泰,字季直,號嗇庵,海門常樂鎮人。從小天資過人,13歲時能讀《禮記》、《春秋》、《左傳》,並能作「八韻詩」和八股文。一次,塾師宋蓬山舉「人騎白馬門前去」囑對, 張謇應以「我踏金鱉海上來」。清同治七年(1868),開始入科舉考場。按舊規,家庭三代無人入學為生員者,稱為「冷籍」,子弟應試往往受到多方刁難和勒索。為使張謇順利應試,經人介紹, 冒充如皋人張駒之孫張育才去應試,中秀才。但冒籍應試是非法的,如被揭發,不僅秀才被斥革,還可能受到囹圄之災。因如皋張姓乘機向其父張彭年大肆敲詐勒索不成,予以告發,被如皋縣當局關押3個月後才釋放回海門。其時家庭經濟發生困難,幾乎到了傾家盪產的地步。經海門師山書院院長王崧畦、海門訓導趙菊泉、通州知州孫雲錦等人的鼎力相助,於同治十二年,經禮部核准「改籍歸宗」。
同治十三年,21歲的張謇開始游幕生涯。同年夏,任江寧發審局書記,結識許多名士,擴大社交范圍和知識面,增強個人涵養。農歷臘月下旬,回里省親。光緒元年(1875),張謇經孫雲錦介紹入駐浦口的慶軍統領吳長慶幕任機要文書。後隨軍去山東登州,駐防渤海灣。光緒八年隨吳長慶軍去朝鮮協助「理畫前敵軍事」。光緒十年夏回鄉,光緒十一年春,考中第二名舉人,時年32歲。光緒十三年,調任開封知府幕僚。8月,鄭州附近黃河決口,奉命親赴現場查勘。並應河南巡撫之邀,代為擬訂治河方案。是年底回鄉,致力於教書與著述。先後應聘主持江蘇贛榆選青書院並兼修縣志。同年,應太倉知州邀請,商討太倉州志體例。光緒十七年參與修東台縣志。光緒十九年,主持崇明贏州書院。在此期間,他曾先後4次參加部會試不第。光緒二十年,清廷因慈禧60壽辰,舉行恩科會試,他遵父命赴京應試。二月下旬,禮部會試取中第60名貢生;三月復試又取一等第十名;四月二十二日殿試,中一甲一名狀元。授六品翰林院修撰,時年42歲。
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失敗,簽訂《馬關條約》。他見權臣當道,國事日非,便請假回鄉,開始尋找救國之路。他認為中國之弱在於貧,救貧之法在於實業和教育,「以實業與教育迭相之用」。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時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授意張謇在通州興辦紗廠,張謇慨然應允。 經他積極籌備,至光緒二十五年四月,一座擁有2.04萬紗錠的大生紗廠(後稱為大生一廠),在南通唐閘建成投產,並年年盈利。光緒二十八年,紗廠紗綻增至4.08萬枚。光緒三十年,在崇明外沙(今啟東市境內)創辦大生分廠(後稱二廠),光緒三十三年投產,紗綻2.6萬枚。
光緒二十六年,在大生紗廠投產後,張謇開始在通海沿海籌建墾牧公司。次年,通海墾牧公司成立,至光緒三十三年,共圍墾沿海灘地近10萬畝,其中可耕地2萬多畝,至民國12年(1923),可耕地9萬多畝,張謇的實業活動擴展到一個新的領域。
是年,張謇在呂四(今屬啟東市)創辦同仁泰鹽業公司,以改革鹽業生產方法,同時為墾荒植棉創造條件。清末民初,又在包場鎮創辦大有晉鹽業股份公司,佔地面積2500多平方米,其中房屋60間,面積l200多平方米,公司前有鹽場廣場,故有鹽包場之稱。
為適應工商業發展和大生各企業運輸方面的需要,張賽開始籌建交通運輸企業。在20世紀初的10餘年間,陸續創辦大達內河輪船公司、大生輪船公司、天生港和上海大達輪步公司、達通航業轉運公司、大中通運公行以及澤生水利船閘公司等交通運輸企業。
光緒二十九年,張謇還在唐閘籌辦大生系統的機械製造業,先建冶廠,後建資生鐵廠,方便了大生企業的機械維修,還仿造軋花車、織布機、開棉機和內河小輪船,裝備了大生棉紡織企業和內河航運企業。此外,還有廣生油廠、大興面廠(後稱復新麵粉公司)、阜生蠶桑染織公司、翰墨林印書局、耀徐玻璃廠、頤生罐頭公司、頤生釀造公司、大隆皂廠、懋生房地產公司、 大昌紙廠、大聰電話公司等20多個企業。

⑥ 張謇生前有哪些事跡

http://ke..com/view/62299.html?wtp=tt
滿完整的,你去看看,希望對你回有用,o(∩答_∩)o...

⑦ 張謇的故事

中國歷史上,狀元出身的宰相為數不少,可狀元出身的實業家則只有一位,那就是清朝末年提倡和奉行「實業救國」的先驅張謇。
張謇是江蘇南通市海門縣常樂鎮人。他出生在一個富裕農民家庭,祖父是文盲,父親識字也不多,但聰明的張謇自小讀書就很勤奮,據說5歲時便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千字文》。有一天,老師見門外有人騎白馬走過,便以「人騎白馬門前過」為題,讓學生對下聯。張謇的三哥對的是「兒牽青牛堤上行」,而張謇對的是「我踏金鰲海上來」。老師大喜過望,說他志向遠大,將來一定能大有作為。

但是張謇參加科舉考試並不順利,他16歲考中秀才,直到33歲才考中舉人;此後連續4次參加進士考試,都名落孫山。他一氣之下,把應考用具都砸了個粉碎,發誓再不參加科舉考試!

1894年春天,因為慶祝慈禧太後60大壽,清政府破例多開一次科舉考試,張謇被父親和伯父強逼著,再次應考,沒想到這一次卻得到了主考官翁同(龠禾)的賞識,中了頭名狀元,並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然而這年6月,中日甲午戰爭就爆發了。張謇滿腔義憤,和翁同(龠禾)等人一起,積極主張堅決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他一再寫奏章給皇帝,抨擊李鴻章的賣國投降主義。在斗爭正激烈的時候,張謇的父親因病去世了,按照當時禮教,他必須回到家鄉去服喪守孝3年。於是張謇匆匆離開了京城。

第二年2月,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而告終,中國不得不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到南通,張謇對腐敗的滿清王朝更加失望。他深深地感到,要使中國「不貧不弱」,不受外國人的欺侮,當務之急,一是要實行政治改革,以議會製取代君主制;二就是要大力發展實業,以求民富國強。他認為,一個有頭腦的知識分子,就應當正視現實,勇於投身實業,以拯國家於危難,救百姓於水火。所以,他拒絕回北京重新擔任官職,決心在家鄉開辦工廠。在給翰林院辭職書中,他明確地表示:「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當時的兩江總督張之洞,也是一位辦實業的熱心倡導者,他原先和張謇就有交往,也有在蘇州、南通兩地興辦工廠的打算。他看到張謇是新科狀元,又熱心於實業,便委派張謇在南通籌辦紗廠。這正和張謇的心意不謀而合。因為南通地區濱江臨海,交通便利,氣候適宜,無霜期長,是傳統的產棉區。這里的棉花不但產量高,而且質地潔白,纖維長,富有彈性,很早就以「沙花」而聞名天下。同時,當地農民具有紡紗織布的傳統技術,他們織的「通州大布」遠銷東北市場,深受歡迎,所以對於機器紡紗的需要量日益增長。此外,從當時的情況看,搞紡織所需資金比搞其它工業要少一些,生產周期短,能較快地獲得利益。這些有利條件再加上官方的支持,都促使張謇放手大幹一場!

1895年6月,張謇到江寧,與張之洞談妥了辦廠的事,回到南通,跟當地的豪門富戶和親朋好友一說,當即有人贊成,答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事情漸漸有了頭緒。第二年春天,張謇把本地的花布商人沈燮均、陳維鏞、劉桂馨,上海洋行買辦郭茂芝、潘鶴琴,以及上海紳商樊時熏等人請到家裡,商量集資認股的事情。大家議定以100元為一股,並分別認定了自己負責募集的股數,成立了最初的董事會。這6個人被人們稱為紗廠初期的「通滬六董事」。當天,他們又現場勘察,選定了南通城北15里的唐家間作為廠址所在地,並且確定廠名叫「大生紗廠」。

大生紗廠的旗號一打出來,開頭也是轟轟烈烈的。大家見領頭辦廠的是個狀元,既覺得新鮮,也感到心裡踏實,所以投股的人相當踴躍。特別是唐家間一帶的農民,聽說土地可以入股,便紛紛以土地折股,省下了廠方不少購地款。張謇又仗著熟人朋友多,親自寫信到處為工廠作宣傳,也招徠不少股東。

這樣算下來,建廠所需要的資金該夠了;可是,購買機器所需要的資金,就完全沒有著落了。張謇只得再去找兩江總督。這時張之洞已經被調任兩湖總督,接任兩江總督的是劉坤一。劉坤一的態度很熱情,然而談到錢上,他卻也表示為難,先讓張謇打他的旗號去借,後來乾脆讓張謇到湖北去找張之洞。張之洞總算是積極支持張謇的,他為了在湖北辦紗廠,已經向國外購了一套機器,這時便決定,如果南通的大生紗廠廠房先完工,就把這套機器先讓給大生紗廠用。

經過幾番周折,大生紗廠的廠房總算建成了,紡織機器也運到了廠里。1899年4月14日,大生紗廠正式開工,紡出了第一縷棉紗。面對震耳欲聾的機器聲,身為總經理的張謇激動得熱淚盈眶。看熱鬧的人感到奇怪,了解內情的人卻不覺得意外。他們知道,為這紗廠,前後5年間,張謇不知吃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磨難!他一個堂堂的「狀元公」,不得不東奔西走,集資籌款,看人家的冷臉,聽人家的嘲諷。直到前幾天廠里試機,還有不三不四的人在說:「紗廠煙囪高,何時才冒煙?機器雖然響,何時紡出紗?」如今煙囪冒煙了,機器出紗了,張謇能不高興得流下喜淚嗎!

董事們也都興高采烈地互相道賀。張謇便趁著這個機會,把大家召集起來,商量訂立廠規廠約的事。他說:「頭一腳雖然踢出去了,但正式生產,沒有個規矩是不行的。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么大個廠,沒有廠約,怎麼負責理事?這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可是這些人對於辦廠並無經驗,也不知道廠約該怎麼訂。幸虧張謇早有準備,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從總董事、分職董事、車間執事的職責,到各車間、各賬房、各棧所的管理,以及考核標准,獎罰等級,一條條說得頭頭是道。董事們聽得心悅誠服,一致決定就按張謇的辦法去做起來。為了提倡新的風氣,打破陳規陋習,張謇還規定:「工廠中凡執事人概稱『先生』,不得沿襲『老爺』舊稱。」在19世紀末的中國,張謇就能制定出這樣一套比較完整新穎的管理制度,應該說是很有見識的。這些措施的實行,對於改善企業的管理,形成企業新風氣,以及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都產生了較好的作用。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大生紗廠的機器只響了半個月,就突然停了下來。張謇急忙查問,才知道是買棉花的資金用完了,廠里不得不停工待料。管資金的董事前幾天已經向張謇反映過這個資金不夠周轉的問題,張謇因為正忙著辦紗廠的附屬學堂,希望早日培養出自己的能掌握洋機器的工人,所以把這事給忘了。他內疚地宣布,要給他自己記過一次,並且當即想辦法,一方面讓廠里把紡出的紗賣了,先買些棉花來維持生產,同時決定再次到上海去借款作為工廠的周轉金。 張謇這一次到上海,一連奔走了兩個月,卻連一分錢也沒借到。他發電報向老股東求援,同樣沒有迴音。他急得嘴上起泡,雙眼紅腫,最後連帶出來的旅費都用完了,無可奈何之際,只得在報紙上登出廣告,在四馬路賣字3天,籌集回家的路費。憑著他的狀元名聲和一手好字,慕名而來的人很是不少。回家的路費是不成問題了,但他還是久久地在黃浦江邊徘徊:空手而返,廠里急需的資金還是沒有著落啊!後來上海的朋友給他出主意,說可以先把工廠租給別人,幾年後再收回,這樣工廠還是自己的,得到的租金又可以作為流動資金。張謇不得已接受了這個辦法。可是接連來了幾個有錢的大商人,都拚命把租金往下壓,並且公然表示,只要張謇答應,他們可以給張謇個人大大的好處。張謇聽了大怒,強硬地回答:「你們把張謇當成什麼人了?難道我也是貨物,可以花錢收買的嗎!哼,你們也太小看我張謇了!」

張謇回到了南通,靠著賣紗買棉的辦法,苦苦撐持著廠里的生產。好在近幾個月里,棉紗的行情看好,售價連漲了幾次。紗廠的資金不斷擴展,不但保證了工廠的正常生產,而且還略有結余了。大生紗廠終於度過了這一次資金危機。

這一年,由於紗價大漲,大生紗廠獲利達到20多萬兩白銀。

張謇臉上的愁容終於煙消雲散。

這一天,張謇帶著紗廠出產的棉紗,到南京去看望兩江總督劉坤一。棉紗用紅綢布扎著,一共是兩束。張謇笑著說:「這是我們大生紗廠自己生產的棉紗,送給總督做個紀念。」

劉坤一接過棉紗,連聲稱贊道:「好,好,我收下!過去人們稱這種棉紗叫洋紗,織出布來叫洋布,現在我們自己也能生產了。這可全靠你的苦爭苦鬥啊,我要給你記上一大功!」 張謇說:「苦是苦一點,但這是我『自討苦吃』,怨不得別人。再說為了國計民生,雖說吃一點苦,我心裡也痛快啊!」

有一句話張謇沒有說,那就是為籌措購買棉花的資金,他的妻子連首飾都賣掉了;而辦廠這五六年來,他的家人從來沒有在廠里支用過一文小錢!

困難和挫折鍛煉著張謇的意志,也激勵著他向更加宏偉的目標前進。他想,紗廠紡紗缺不了棉花,棉花需要花錢收購,而隨著棉紗的暢銷,棉花的價格也在天天上漲,更何況日本的廠家也到這一帶來收購棉花……如果我們能有自己的棉田,不就可以不受棉花市場的牽制了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帝國主義忙於打仗,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張謇的事業也在這時達到了頂峰。1917年,單大生紗廠的盈利就達76萬兩白銀,1919年又賺了263萬兩白銀。到1922年張謇70歲生日時,大生集團四個紡織廠,資本達900萬兩白銀,有紗錠15.5萬枚,佔全國民族資本紗錠總數的7%。同時,在鹽、墾、牧方面,他先後開辦了20個鹽墾公司,成為東南實業界的巨人

⑧ 江蘇南通歷史上出現過皇帝嗎有那些歷史上的名人

沒有出現過皇帝,但歷史名人不少:
張謇
1894年,南通人張謇考中狀元,當上翰林院修撰,鑒於甲午戰敗,國事日非,為了實現「救貧」「 塞漏」的抱負,他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1895年,張謇集資50萬兩銀子,在通州的唐閘鎮創辦了南通的第一個近代工廠——大生紗廠(後改名大生一廠)...

2 沈壽
二十世紀初葉,我國有一位蘇綉女子,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

3 李方膺
南通籍著名畫家李方膺(一六九六--一七五五),字虯仲,一字秋池,號睛江,乳名龍角,他既不是揚州人,又未如黃慎,金農等久住揚州賣畫,何以得側身於「揚州八怪」之列?...

4 韓紫石
韓紫石先生(公元一八五七--一九四二年)名國鈞、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江蘇省海安鎮(原隸泰縣)人,因其排行第三,生平業績頗豐,家鄉群眾均以「韓三爹」,「紫石」稱之,表示尊敬。在北洋軍閥時期,他與南通的張謇,位高望重,同被譽為蘇北的兩大名賢。...

5 張謇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清代狀元,實業家,立憲派著名人物。他畢生從事實業和文化教育事業,對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6 沈壽
二十世紀初葉,我國有一位蘇綉女子,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

7 劉瑞龍
劉瑞龍——(1910-1988),南通市人。民國13年(1924年)至17 年秋在南通師 范讀書期間,經常閱讀進步書刊,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啟蒙教育,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多次深入到工人、農民、市民中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8 曹頂
曹頂(1514-1557),明代通州余西場人。鹽民出身,有膂力,膽略過人,曾受雇作船工運鹽,後於通州城內一麵店幹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憤於倭寇騷擾虜掠,毅然應募入伍,隨即參加江上阻擊,大敗倭寇,首立戰功。...

9 白毓昆
白毓昆(1868-1911),號銑玉,字雅雨。南通市人。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18歲中秀才後,入江陰南菁書院,專攻地理學。...

10 顧民元
顧民元(1912-1941),字彌愚,南通市城區人。顧民元在南通中學求學期間,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受其影響,在惲代英弟惲子強的幫助下,與通州師范學生劉瑞龍等組織「革命青年社」,閱讀《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逐漸拋棄曾一度接受過的無政府主義,轉而信仰科學社會主義。...

⑨ 南通的名人有哪些

1.張謇
1894年,南通人張謇考中狀元,當上翰林院修撰,鑒於甲午戰敗,國事日非,為了實現「救貧」「
塞漏」的抱負,他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1895年,張謇集資50萬兩銀子,在通州的唐閘鎮創辦了南通的第一個近代工廠——大生紗廠(後改名大生一廠)...
2
沈壽
二十世紀初葉,我國有一位蘇綉女子,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
3
李方膺
南通籍著名畫家李方膺(一六九六--一七五五),字虯仲,一字秋池,號睛江,乳名龍角,他既不是揚州人,又未如黃慎,金農等久住揚州賣畫,何以得側身於「揚州八怪」之列?...
4
韓紫石
韓紫石先生(公元一八五七--一九四二年)名國鈞、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江蘇省海安鎮(原隸泰縣)人,因其排行第三,生平業績頗豐,家鄉群眾均以「韓三爹」,「紫石」稱之,表示尊敬。在北洋軍閥時期,他與南通的張謇,位高望重,同被譽為蘇北的兩大名賢。...
5
張謇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清代狀元,實業家,立憲派著名人物。他畢生從事實業和文化教育事業,對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6
沈壽
二十世紀初葉,我國有一位蘇綉女子,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
7
劉瑞龍
劉瑞龍——(1910-1988),南通市人。民國13年(1924年)至17
年秋在南通師
范讀書期間,經常閱讀進步書刊,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啟蒙教育,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多次深入到工人、農民、市民中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8
曹頂
曹頂(1514-1557),明代通州余西場人。鹽民出身,有膂力,膽略過人,曾受雇作船工運鹽,後於通州城內一麵店幹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憤於倭寇騷擾虜掠,毅然應募入伍,隨即參加江上阻擊,大敗倭寇,首立戰功。...
9
白毓昆
白毓昆(1868-1911),號銑玉,字雅雨。南通市人。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18歲中秀才後,入江陰南菁書院,專攻地理學。...
10
顧民元
顧民元(1912-1941),字彌愚,南通市城區人。顧民元在南通中學求學期間,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受其影響,在惲代英弟惲子強的幫助下,與通州師范學生劉瑞龍等組織「革命青年社」,閱讀《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逐漸拋棄曾一度接受過的無政府主義,轉而信仰科學社會主義。

⑩ 張謇是誰

張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江蘇海門人,字季直,號嗇庵,出生於當時江蘇省海門直隸廳常樂鎮,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毛澤東同志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創辦了[大生紗廠]發展了民族工業
張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海門民間稱他為「四先生」。張家世代務農,到張謇父親時,已置田二十餘畝,並兼營糖坊。清咸豐六年(1856年)張謇4歲時,由父開始教識《千字文》。5歲時因背誦《千字文》無訛,父令隨伯、仲、叔三兄入鄰塾,從海門邱大璋先生讀書。12歲時,謇父自辟家塾,延請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讀其三子。14歲時,因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負笈往西亭,從效祁先生的從子宋琳先生讀書,膳宿其家。15歲起,間亦從效祁子、江南鄉試舉人宋琛先生問業。同治七年(1868年)16歲時,由於祖上是三代沒有功名的冷籍,為了走上科舉正道,經宋琛安排,謇冒用如皋縣人張銓兒子張育才的名義報名注籍,經縣、州、院三試勝出,得隸名如皋縣學為生員。同治八年(1869年)張謇考中秀才。其後如皋張氏貪得無厭、索酬無已,後竟控訴於如皋官府,意在借官勒索,於是「冒籍案」發。自此連年纏訟,使張謇吃足了苦頭,家道也轉入困頓。幸賴通州知州孫雲錦、江蘇學政彭久余憐士惜才、曲為援護,屢費周折,才得以銷如皋控案。
同治十三年(1874),張謇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知州孫雲錦。光緒二年(1876年)夏,應淮軍「慶字營」統領吳長慶邀請,前往浦口入其慶軍幕任文書,後袁世凱也投奔而來,兩人構成吳長慶的文武兩大幕僚,參與了慶軍機要、重要決策和軍事行動。光緒六年(1880)春,吳長慶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見,張謇隨同前往。同年冬,吳長慶奉命幫辦山東防務,張謇隨慶軍移駐登州黃縣。
光緒八年(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以阻止日本借機發動侵略戰爭。張謇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並撰寫《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反抗侵略,對外持強硬政策,由此受到南派「清流」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光緒十年(1884年)吳長慶奉調回國,駐防金州,袁世凱則留朝鮮接統「慶字營」。不久吳長慶病故,張謇離開慶軍回歸故里,繼續攻讀應試。
張謇從16歲錄取生員起,中經18歲、21歲、23歲、24歲、27歲前後5次赴江寧府應江南鄉試(俗稱南闈)均未中試。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33歲,因孫雲錦官江寧府尹,子弟依例迴避,轉赴順天府鄉試(俗稱北闈),才取中第二名舉人,俗稱「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聲名漸著,成為「清流」著重延攬的對象,但此後張謇四次參加會試均遭失敗。
從1885年起,翁同龢、潘祖蔭等對張謇就有了提攜之意,特別是「期許甚至」、「薦而不中」,幾次誤把他人卷子認作張謇而取中會元,更說明了提攜心情之迫切,因而才有甲午恩科試時翁同龢的志在必得。(張謇34歲應禮部會試不中;37歲赴會試,試卷為無錫孫叔和所冒,孫中而張落;38歲應會試,場中誤以陶世鳳卷為張謇卷,陶中「會元」而張落第;40歲赴會試,試卷又被武進劉可毅所冒,劉中會元而張又落第。)
光緒十三年(1887年)張謇隨孫雲錦赴開封府任,協助治河救災,並擬訂《疏塞大綱》。光緒十四年(1888年)以後,又應聘主持贛榆選青書院、崇明瀛州書院、江寧文正書院、安慶經古書院等。
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後六十大壽辰設恩科會試,張謇奉父命再次進京參加禮部恩科會試。二月,禮部會試,取中第六十名貢士;三月,禮部復試時中一等第十名,「初定十一,常熟師改第十」;四月二十四日殿試時翁同龢命收卷官坐候張謇交卷,然後直接送到自己手裡,匆匆評閱後,竭力加以拔擢。翁同龢不但做了其他閱卷大臣的工作,把張謇的卷子定為第一,還在光緒帝引見時,特地介紹說: 「張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張謇得中一甲一名狀元,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
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民族危機促使帝後兩黨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擁戴光緒帝,好發主戰議論,其主要抨擊目標為畏日如虎的李鴻章,實際上都是藉以沖擊主和的後黨,企圖為虛有「親政」其名的皇帝爭取若干實權。名噪一時的新科狀元張謇,由於歷史淵源和政見相近,很快就成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門」弟子中的決策人物。然而正在主戰、主和兩派斗爭激烈之際,張謇因父喪循例回籍守制。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初,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奏派張謇舉辦通海團練,以防禦日本海軍隨時可能對長江下游的侵犯,由於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落敗並簽訂了《馬關條約》,通海團練半途而廢。同年底,加入康有為組織的上海強學會。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初,張之洞奏派張謇、陸潤庠、丁立瀛分別在通州、蘇州、鎮江設立商務局,張謇與陸潤庠分別在南通和蘇州創辦了大生紗廠與蘇綸紗廠。
大生紗廠最初確定是商辦,張謇試圖通過官招商辦、官商合辦來集股籌款,但收效甚微,籌集資金十分有限。張謇無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尋求援助,1896年11月,張謇通過曾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商務大臣的劉坤一,將光緒十九年(1893)張之洞搞「洋務」時用官款向美國買來辦湖北織造局擱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經銹蝕的官機40800錠,作價50萬兩入股,作為官股,恰在此時,以官督商辦及官商合辦形式壟斷洋務企業的盛宣懷也正要買機器,便把這批機器與張謇對分,各得20400錠,作價25萬兩官股,另集25萬兩商股。官股不計盈虧,只按年取官利,因而變成「紳領商辦」性質。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紗廠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閘陶朱壩破土動工,次年大生紗廠建成投產。經過數年的慘淡經營,大生紗廠逐漸壯大,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該廠增加資本63萬兩,紗錠2萬余枚。光緒三十三年(1907)又在崇明久隆鎮(今屬啟東縣)創辦大生二廠,資本100萬兩,紗錠2.6萬枚。到宣統三年(1911年)為止,大生一、二兩廠已經共獲凈利約370餘萬兩。1901年起在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下,在呂泗、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 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張謇又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漸形成唐閘鎮工業區,同時,為了便於器材,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後,天生港又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鎮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港口。19世紀末近代經紡工業的出現,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換為主轉為生產為主,南通成為我國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基地之一。
發展民族工業需要科學技術,這又促使張謇去努力興辦學堂,並首先致力於師范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張謇應兩江總督劉坤一電邀赴江寧討論興學之事,劉坤一贊成,而藩司吳、巡道徐、鹽道胡阻撓。張謇嘆息不已,乃與羅叔韞、湯壽潛等同人籌劃在通州自立師范,計以張謇從任辦通州紗廠五年以來應得未支的公費連本帶息2萬元,另加勸集資助可成。同年7月9日通州師范擇定南通城東南千佛寺為校址開工建設,翌年正式開學,這是我國第一所師范學校,它的建設標志著中國師范教育專設機關的開端。
1905年,張謇與馬相伯在吳淞創辦了復旦公學,這就是復旦大學的前身。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范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即今南通中學)。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河海大學前身),並陸續興辦一批小學和中學。1909年,張謇創辦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因地處吳淞,曾一度稱「吳淞商船專科學校」。解放後,學校改組為上海航務學院。1953年,上海航務學院、東北航海學院、福建航海專科學校合並成立大連海運學院,也就是今天的大連海事大學。 1912年,張謇在老西門創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13年全校遷往吳淞,故稱』 吳淞水產專科學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 1917年,張謇支持下,同濟醫工學堂(同濟大學的前身)在吳淞復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學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學前身是南京師范高等學校,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擴展為國立東南大學,張謇是國立東南大學主要創建人之一。為了給各項企業提供技術力量,張謇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師范學校的測繪、蠶桑等科發展成為十幾所職業學校,其中以紡織、農業、醫學三校成績顯著,以後各自擴充為專科學校,1924年合並為南通大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國內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軍山氣象台。此外還陸續創辦了圖書館、盲啞學校等。
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實業總長,1912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後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全力投入實業教育救國之路。
1918年10月23日與熊希齡、蔡元培等人發起組織了「和平期成會」。
張謇乃科甲出身,狀元及第,書法自有根底,楷、隸、行、草兼擅,沉穩深秀,傳世以行楷為多,隸書絕少見,然此副一則為隸,另則長言龍門,筆法瘦硬,縱橫飛動,妙得《禮器碑》,《石門頌》精髓,偶參篆書體勢,古雅清新,更是絕品中之精品。
和張謇先生對聯-南通任苯生.
1922年夏,我從騎岸鎮高等小學考入南通師范,學校不收學、雜費,並免費供給食宿,吸引了八方貧寒學子.求學期間,常聆聽張謇先生演講, 先生諄諄教誨,終身受益.
在一個星期六的午後,我們幾個同學,正在朝東風琴室後壁外的一棵樹上裝礦石收音機天線, 一個同學忽然看到張四先生正緩步跨上木橋,朝學校方向走來,立刻興奮地告訴我們.四先生住在濠南別業,與博物苑有邊門相通,與學校隔河相望;兩岸壩肚子上架有木橋,橋欄上有「路不拾遺」四個大字;河裡插有蟹籪; 閑暇時,先生常獨自從河西頭踱過橋來.
我們顧不得裝天線,立即跑回學,一路奔走相告,歡騰雀躍;師范主持於敬之急忙領著大家,打開常年落鎖的學校後門,出來恭請四先生進校,迎至壽松堂.
先生結合自身坎坷歷程,鼓勵在場同學勤學苦讀,爭當棟梁之材,將來為國效力,為民服務,造福一方.
接著,我們隨先生出壽松堂,來到校園,在一棵古銀杏樹旁,有一株靈霄,附樹而上,直攀樹稍;先生心情甚佳,駐足觀之.隨後,大家跟著賞景,邊走邊聊,信步來到荷花池旁,大家興致盎然;先生一時興起,收住腳步,要與我們對聯,大家熱情高漲,圍攏過來;先生說出上聯:「黃花菜,菜花黃,一花一酌」;( 「菜花黃」-酒名).只有不多幾位同學應了下聯;還記得我應的下聯是:」「雞冠花,花冠雞,邊啄邊嘩」.先生笑著又出一上聯:「梅蘭芳演木蘭從軍,戲是女扮男,實是男扮女」. 大家搜腸刮肚,無人能對.先生勉勵我們:博學精思,互相探討,自會開竅.
先生教導,銘記心中.後來讀了蔡東藩明史演義,有所感悟,試作下聯,以對四先生上聯:
「梅蘭芳演木蘭從軍,戲是女扮男,實是男扮女」.
「朱元璋滅大元建明,祖從僧為帝,孫從帝為僧」.
謹以此聯,紀念恩師!
作者:江蘇南通任苯生.
謄稿:通州余西鎮古梅山莊任俠家.
光緒丙午年的孟夏在通州著有《商學界使用尺牘》一書
張謇,世代耕讀傳家。幼年聰慧好學,3歲啟蒙,4歲入塾,5歲時「命背誦千文,竟無偽。作為吳長慶的主要幕僚,他參與慶軍機要、重要決策和軍事行動,深為吳氏賞識。1894年考中狀元。中日甲午戰爭成為他人生道路的分水嶺,深重的民族危機最終促使他毅然放棄傳統的仕宦之途。鑒於國弱民貧的現實,張謇提出「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口號,並沖破阻力在家鄉大搞教育與實業。從1895年起,他在南通先後創辦了大生紡織公司、通海墾牧公司、通州師范學院、南通博物苑等工業、教育、文化、科普事業。他利用海濱鹽荒、興辦鹽墾公司,推廣植棉,是全國的首創。南通師范學校、通州女子師范學校、南通博物苑、南通圖書館等,開全國風氣之先。他把南通各專門學校的學習水平提高,擴建校舍,添增教學設備,合並為南通大學。他欣然接受西方文明,重用外國人才,但反對將國外的教育方法簡單「嫁接」過來,而是主張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實行嚴格教育。他認為:「師道貴嚴,中外同軌。非是則無所為教,無所為學。……凡教之道,以嚴為軌。凡學之道,以靜為軌,有害群者去之,無姑息焉。」為轉變社會風俗和繁榮地方戲劇,1919年他邀請了著名的導演兼劇作家歐陽予倩,在南通辦起一所培養戲劇人才的學校——伶工學社,並且建造了一座更俗劇場。劇場實行一些文明的規定,如觀眾按號入座、不許隨地亂扔果皮、不許亂喊亂叫等,確實起到了移風易俗的積極效果。此外,他在軍山設立氣象台,「一方面為農事的測候預防,一方面為農學生實習氣候的地方」。一戰期間,張謇的大生企業系統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統計,到1923年,它的資本總額達到了3448餘萬元,為當年申新、茂新、福新企業系統資本總額的3.5倍以上。此後,受內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南通實業走向衰落。但張謇直接開啟並促進了南通地區的近代化,為全國樹立了楷模。
胡適這樣評價張謇:「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丁文江在張謇追悼會上演說時曾指出:數年前余在美時,美前總統羅斯福死後,凡反對之者,無不交口稱譽。今張先生死,平日不贊成他的人,亦無不同聲交譽」張謇在民國時期有著較高的聲譽,這與他在中國實業、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開的。直至50年代,毛主席在與人大副委員長黃炎培、陳叔通等人談及民族工業發展時說,「……(中國)最早有民族輕工業,不要忘記南通的張謇」。當代學者章開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們很難發現另外一個人在另外一個縣辦成這么多事業,產生這么深遠的影響。」由於張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與南通已緊緊聯系在一起。

閱讀全文

與唐閘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