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平天國時期人物
曾國藩 中興名臣
李秀成 晚節欠佳
石達開 負氣而走
❷ 太平天國主要領導人物的介紹和評價及作用有哪些
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1814~1864)
太平天國創建者及思想指導者。原名仁坤。廣東花縣人。道光年間屢應科舉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思想,創立拜上帝會,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盛世。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他發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咸豐三年定都南京,稱天京。頒《天朝田畝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八年,因掌握軍政實權的東王楊秀清「威權逼己」,遂密詔(一說無密詔)北王韋昌輝率軍返京誅楊。韋又擴大事態,濫殺無辜。洪秀全迫於眾怨,只好殺韋,以翼王石達開主政。
次年,石達開受猜忌負氣出走,太平天國瀕危。洪秀全重用陳玉成、李秀成諸後起良將,自兼軍師,又採取減賦和加強宗教宣傳等措施,度過難關。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為清軍圍困,糧盡援絕。洪秀全拒絕李秀成突圍之議,固守天京。三年四月病卒。所著詩文及詔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之一)及《太平天國史料》等書中。
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1821~1856)
太平天國前期領導人之一。廣平桂平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入拜上帝會。二十七年馮雲山被捕,洪秀全外出未歸,他假託代天父傳言,主持拜上帝會事務。後與洪秀全、馮雲山結為兄弟,稱天父第四子。金田起義後為左輔正軍師,領中軍主將。封東王,稱九千歲,掌握軍政,節制諸王。他是起義軍前期的實際指揮者,曾指揮太平軍成功地突圍永安,攻克武昌、漢口、漢陽等重鎮。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江蘇南京)後,他又籌劃、組織了太平軍第一次西征和北伐諸戰役,並以其名義與英國公使通信,宣布太平天國的外交政策。他戰功顯赫,位高權重。因居功驕橫與天王洪秀全矛盾加劇。咸豐六年(1856),在太平軍連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後,他逼洪秀全封他為萬歲(一說未逼封)。洪秀全遂下密詔(一說無密詔)令領兵在外的韋昌輝、石達開等返天京除楊。韋昌輝率部抵天京後,突襲東王府,誅殺楊秀清全家。而後又有意擴大事態,誅戮楊秀清部屬二萬餘人,逼走石達開,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史稱天京事變。事後不久,洪秀全在誅殺韋昌輝以後,追念楊秀清前功,將其死日定為「東王升天節」以志懷念。
太平天國西王肖朝貴
肖朝貴,生於清嘉慶末年,壯族,武宣縣河馬鄉下武蘭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加入由馮雲山組織的紫荊山拜上帝會。後到壯、漢、瑤各族人民中去宣傳拜上帝會的教義和好處,串連發動各族群眾人會。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紫荊山拜上帝會從秘密活動轉入公開斗爭,提出「同衣同食」、「把天堂搬到人問」口號,英勇地向封建統治挑戰。地方官吏和土豪劣紳十分仇視和恐懼。土豪王作新勾結桂平縣官府逮捕馮雲山、逼走洪秀全後,揚言「殺絕拜上帝佬」。拜上帝會一時群龍無首,肖朝貴和楊秀清挺身而出,組織民眾增強團結,安定人心。並發動燒炭工人捐集了幾百串錢,疏通官府營救馮雲山出獄。
金田起義前夕,肖朝貴回武宣家鄉招集會眾,並動員同族兄弟參加起義。他斷然自毀廬舍,表示破斧沉舟,義無反顧的反清革命決心。在肖朝貴的帶動下,群眾踴躍參加團營。
1851年(清咸豐元年)1月11日,爆發了金田起義,建立了太平天國,肖朝貴是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3月18日,他在武宣東鄉代天兄傳言,針對當時軍事給養困難和太平軍內部有動搖、開小差的情況,教育太平軍廣大將士恪守天條命令,和睦團結,互相幫助。扎營不得入村搜索財物,打仗不得臨陣退縮,繳獲銀元不得私分,特別強調要同心同力打江山。在武宣東鄉的會戰中,太平軍大敗清軍,取得了金田起義以來最大的勝利。肖朝貴在協助洪秀全動員、鼓舞和指揮太平軍英勇殺敵中,起了重要的作用。3月23日,洪秀全在東鄉登極稱天王,封五軍主將,肖朝貴為右弼正軍師、前軍主將,僅次於洪秀全、楊秀清而居第三位。從此,肖朝貴擔負著率領太平軍主力部隊的重任,轉戰千里,功勛卓著。
1851年7月,太平軍撤離武宣、象州,回師紫荊、金田。清軍糾集3萬兵力,分兩路南北夾擊太平軍,太平軍被包圍在金田、莫村的狹小地區內,形勢危急,少數人叛變。7月13日,肖朝貴在莫村配合楊秀清又一次代天兄傳言,嚴厲斥責一些人「各為私,不公心,不忠心」。激勵將士團結,忠於革命,鼓舞士氣,反對叛逃。由於太平天國軍民的努力,度過了難關,轉危為安。
9月中旬,太平軍突圍到平南縣的思旺圩。15日,清廣西提督向榮繞道人平南的官村,扎營數十座,企圖攔截太平軍的去路。肖朝貴率領的前軍和馮雲山率領的後軍密切配合,乘向榮立足未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其發起突然襲擊。向榮措手不及,陣腳大亂,幾乎全軍覆沒,將領斃命一二十人,大批糧草軍械成了太平軍的戰利品。平南官村大捷,為太平軍勝利進軍掃清道路。9月25日,肖朝貴指揮羅大綱率領前鋒,以聲東擊西的戰術,一舉攻下永安州(今蒙山縣城)。
太平軍在永安半年中,進行休整和加強農民政權建設,肖朝貴駐扎州城西面二里的寇嶺炮台上,指揮太平軍的主力部隊在西線戰場上多次打敗清軍的軍事「圍剿」。同年12月17日,天王洪秀全為了表彰「同打江山」的功臣,加封肖朝貴為西王、八千歲。
1852年(清咸豐二年)4月5日,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北上,肖朝貴督率太平軍幾千人擔負著反擊清軍追襲的重任。4月7日,清廣州副都統烏蘭泰率大軍尾隨追來。肖朝貴和南王馮雲山奉命反擊。4月8日,烏蘭泰率清軍來犯,太平軍居高臨下,發動凌厲攻勢,殲滅清軍四五千人。清將長瑞等四總兵斃命。烏蘭泰墮崖受傷,僅以身免。清軍在廣西的主力基本被打垮。太平軍乘勝北上,一路勢如破竹。
1852年夏,太平軍從桂北全州進入湖南期間,東王楊秀清、西王肖朝貴聯名發布了《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奉天救世安民諭》、《救一切天生天養中國人民諭》等幾篇重要檄文。猛烈抨擊清朝的倒行逆施,列舉了官僚地主盤剝民脂民膏的罪狀。宣告了清朝「妖運告終」,「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來臨。動員廣大人民大力支援革命,號召清官兵認清形勢,棄暗投明,共同反清,「同享太平之樂」。這幾篇檄文,旗幟鮮明,氣勢磅礴,對團結人民、孤立敵人、推動革命的勝利,起了重要的宣傳鼓動作用。
肖朝貴統帥前軍,出廣西、入湖南,「所攻必克」,節節勝利,連克道州、桂陽、安仁、攸縣,7月25日攻破醴陵,充實了軍需給養。這時,肖朝貴向天王洪秀全獻策:長沙清軍兵單力薄,如果撥數千精兵,神速攻襲,垂手可得。洪秀全採納了肖朝貴的建議,即命肖朝貴率軍督戰。
1852年7月27日,肖朝貴率軍直奔長沙,在石馬鋪一戰告捷,大敗清軍。然後親率曾水源、林鳳祥、李開芳等幾位猛將,領兵在離長沙十里處扎營,准備攻城。長沙守將羅繞典事先得報,不與肖朝貴交鋒,只緊閉城門不出,命令城裡8000清兵按兵不動。
肖朝貴在勝利面前,驕兵疾進,又遠離了太平軍的後續部隊,孤軍深入。結果,由於兵力單薄,不能合圍長沙,只好占據城南外的妙高峰、鰲山廟,搶修工事,以作側面攻城。這時,長沙清兵增至10萬之眾,清將江忠源率援軍趕到,占據城南高地天心閣和蔡公墳兩地,夾擊太平軍。7月28日,肖朝貴在後軍不繼的不利形勢下,拔隊攻城。當天上午,雙方激戰幾小時,肖朝貴指揮太平軍連破清方營盤多座,乘勝推進七八里,殺死殺傷清方將官數十人、清兵2000多人,繳獲火葯4000餘擔,以及大小火炮和軍糧無數。但是,太平軍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局部的勝利無法扭轉整個戰局,長沙仍無法攻下。7月29日,肖朝貴親帶衛隊臨陣指揮。他「勇猛剛強,沖鋒第一」,揮刀往來,呼號激烈。正當與敵混戰中,他不幸被清軍發炮擊中,洞穿胸部,血流如注,但他視死如歸,在臨難時還對太平軍將士說:「攻取長沙,有進無退。我今天馬革裹屍,上登天堂,也是如願的。」最後,他壯烈犧牲,時年僅30餘歲。
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1822—1852)
馮雲山(1822—1852)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廣東花縣人。又名乙龍。自幼習誦經史,博覽諸書,但屢試不第,執教村塾。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與洪秀全創建拜上帝會。次年與洪秀全到廣西貴縣發展會眾。同年9月隻身入桂平紫荊山區,充當僱工,塾師,在燒炭工人和貧苦農民中宣傳拜上帝教,發展會眾,吸收楊秀清、蕭朝貴等山區農民。燒炭工人3000餘人參加,為太平天國運動奠定了組織基礎。1847年秋,洪秀全來紫荊山區後,協助洪設立拜上帝會總機關,參與制訂「十款天條」和各種儀式。1848年1月,因遭劣紳控告,在桂平被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同年10月經營救出獄後,積極協助洪秀全籌劃武裝起義。1851年金田起義時,任前導副軍師,領後軍主將。12月,在永安(今蒙山)封為南王、七千歲。太平天國軍制、官制、禮制、歷法等均出自其手。1852年6月,進攻全州時中炮受傷,至簑衣渡犧牲。
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1823~1856)
太平天國前期領導人之一。又名韋正。廣西桂平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拜上帝會。不久成為中堅,與洪秀全、馮雲山結為兄弟,稱天父第五子。金田起義後任後護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封北王,稱六千歲,地位僅次天王洪秀金、東王楊秀清對楊秀清素懷不滿,但表面裝作順從。咸豐六年(1856)督師江西時,洪、楊矛盾爆發,他接到天王密詔(一說無密詔)後率兵3000星夜回天京誅殺楊秀清及其家眷。有意擴大事態,株連殺戮楊部屬二萬餘人,史稱天京事變。後欲加害石達開。石達開逃離天京,起兵安徽,要求洪秀全殺韋昌輝「以謝天下」。十月初五,洪秀全下詔討韋,處死韋昌輝,削其封號,貶為「死孽」。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1831~1863)
太平天國軍事統帥之一。廣西貴縣人。早年加入拜上帝會,與洪秀全、馮雲山等共謀舉義。金田起義後,被封為左軍主將,旋封翼王。在太平軍由廣西向金陵(今南京)進軍途中,任開路先鋒,屢建戰功。咸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春,太平天國建都金陵,稱天京,石達開留京協助洪秀全、楊秀清處理軍政要務。四年,西征軍在湖南湘潭為曾國藩的湘軍所敗,節節後撤,武漢失守,九江危急。他奉命率援軍赴湖口,指揮九江、梅家洲守軍頑強抗敵,將湘軍水師的小船困鎖於鄱陽湖內,重創其笨重大船於長江水域,由此西征軍扭轉戰局。六年春,奉命回援天京,協同燕王秦日綱等部,摧毀清軍江南大營,共解天京之圍。六年秋,天京爆發內訌,石達開奉詔回京輔政,合朝擁戴。七年夏,因受洪秀全疑忌,率10餘萬眾,脫離皖、贛根據地,轉戰浙、閩,後折入湖南,進圖四川,與湘軍作戰失利,被迫撤入廣西。十一年秋,他重振隊伍,在川南、黔北轉戰年余,屢戰受挫。同治二年(太平天國癸開十三年,1863)夏,進至越廳紫打地(今四川石棉縣安順場南),為大渡河所阻,又遭清軍及士兵圍困,進退無路,陷於絕境。他冀圖「捨命以全三軍」,投入清營,後不僅部屬慘遭屠殺,自己也在成都遇害。
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1837~1862)
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與守將約定內外夾攻,遂大敗清軍,解鎮江圍,並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和李秀成等同主軍政。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時湘軍四路東下,安慶被圍,他注重上游,力主先救安慶。秋,太平軍計分兩路,合取湖北,迫敵回救。他率大軍趨北路,於次年二月進抵湖北黃州(今黃岡),因受英國侵略者的阻撓和南路李秀成誤期,未能合取武昌,遂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八月,安慶陷落,陳玉成退守廬州,受嚴責革職。同治元年(1862)春,派部將陳得才等率師去陝西等地招兵,廬州守軍兵單並圍急。四月,率部突圍,走壽州(今安徽壽縣),為叛徒苗沛霖誘捕,解送清營。五月初八,在河南延津縣就義,年僅26歲。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1823~1864)
太平天國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辛開元年,1851)參加太平軍。三年二月克金陵(今南京),稱天京,以功保升軍帥、監軍。次年,調守廬州(今合肥)。六年春,隨燕王秦日綱回救鎮江,與清軍大戰於高資、湯頭,解鎮江之圍,旋大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晉升地官正丞相,七年,封合天侯。時當天京事變後,授命為副掌率,與陳玉成同掌兵符,提調軍務。八年夏,與陳玉成等共商解京圍之策。九月大破清軍江北大營。十月,在三河之戰中配合陳玉成部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封忠王。曾與干王洪仁共訂「圍魏救趙」之策,並於十年初親率大軍奔襲杭州,誘敵分兵,然後間道馳還,五路合擊,再破江南大營;又乘勝東取蘇(州)、常(州),建立蘇福省,為太平天國後期戰爭開辟了新的重要基地。但李秀成此後對天京上游戰事重視不足,在二次西征中進兵遲緩,合攻湖北誤期,進抵湖北南部後即撤軍東下,雖得一浙江而安慶陷落,天京西面失去屏障。同治元年(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1862)進軍上海,未克。集結各路大軍(共十三王)回救天京,久戰無功而退;又北進江北,半途而返,損折精銳大半,軍勢大挫。二年,受任真忠軍師,主持天京戰守。湘軍圍城日急,他力主「讓城別走」,洪秀全固執不從,遂致坐困。三年六月十六,天京城破,他保護幼主突出重圍後被俘。寫有長篇供詞,記述太平天國後期軍事甚詳,但流露出偷生乞憐情緒,不久被殺害。
❸ 太平天國的有關歷史人物是誰
太平天國:洪秀全(起義領袖),楊秀清(重要將領),石達開,韋版昌輝,馮雲山,肖朝權貴,後期的李秀成,程玉成和洪仁玕。
敵對方面則是美國人華爾,英國人戈登,清朝曾格林清
甲午戰爭:慈禧太後,李鴻章,丁汝昌,鄧世昌
戊戌變法:慈禧太後,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張之洞等
❹ 建立太平天國,稱為天王的歷史人物是誰
洪秀全(1814~1864)太平天國天王。自幼熟讀《四書》、《五經》,深受師長及親友贊回許。答1827年,未滿15歲的洪秀全輕而易舉通過了縣試,但府試卻落選了,此後又先後三次參加了科舉考試,不幸都名落孫山。1843年,洪秀全受《勸世良言》一書的影響,創立拜上帝教,提出天下男女,皆兄弟姐妹,應獨尊上帝,不行惡事,斥封建皇帝為「閻羅妖」,號召人民奮起將其「擊滅」,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 馮雲山(1815~1852)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少時聰慧好學,飽覽儒經、天文、歷算和兵書。因父親早故,家道中落,他在家鄉教讀,屢試不中,對科舉與清政府不滿。1843年他與洪秀全仔細研讀《勸世良言》,支持和參與創立拜上帝教。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登極,稱天王,設立五軍主將制,他受任為前導副軍師後軍主將,謙讓退居楊秀清、蕭朝貴之下。 楊秀清(1823~1856)太平天國東王。家境貧寒,幼喪父母,飽受生活磨礪,雖不曾讀書,但諳於世事,富於權謀。1844年加入拜上帝會。1848年馮雲山陷獄,洪秀全離開廣西,拜上帝會
❺ 太平天國主要領導人物(比如享有王位和爵位的人)及介紹和評價及作用,越詳細也好,謝謝。
《大平天國》人物眾多,為方便觀眾欣賞,現簡要介紹其主要人物如下: 洪秀全(1814~1864)太平天國天王。自幼熟讀《四書》、《五經》,深受師長及親友贊許。1827年,未滿15歲的洪秀全輕而易舉通過了縣試,但府試卻落選了,此後又先後三次參加了科舉考試,不幸都名落孫山。1843年,洪秀全受《勸世良言》一書的影響,創立拜上帝教,提出天下男女,皆兄弟姐妹,應獨尊上帝,不行惡事,斥封建皇帝為「閻羅妖」,號召人民奮起將其「擊滅」,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 馮雲山(1815~1852)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少時聰慧好學,飽覽儒經、天文、歷算和兵書。因父親早故,家道中落,他在家鄉教讀,屢試不中,對科舉與清政府不滿。1843年他與洪秀全仔細研讀《勸世良言》,支持和參與創立拜上帝教。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登極,稱天王,設立五軍主將制,他受任為前導副軍師後軍主將,謙讓退居楊秀清、蕭朝貴之下。 楊秀清(1823~1856)太平天國東王。家境貧寒,幼喪父母,飽受生活磨礪,雖不曾讀書,但諳於世事,富於權謀。1844年加入拜上帝會。1848年馮雲山陷獄,洪秀全離開廣西,拜上帝會瀕於瓦解,楊秀清假天父下凡,發號施令,穩定團結眾心,又設法營救馮雲山脫險,使拜上帝會危而復安。永安分王,楊秀清被褒封為左輔正軍師東王,並授權節制諸王,身系太平天國軍政全權。 蕭朝貴(?~1852)太平天國西王。家境貧苦,蕭朝貴稍長,即以傭工及種山燒炭謀生,後舉家由武宣移居桂平縣古棚村,與楊秀清家毗鄰,過往甚密,情同手足。朝貴娶黃氏女宣嬌為妻。宣嬌因過繼楊家,隨養父姓楊,與秀清為兄妹輩。1847年8月,洪秀全自廣東入桂,與宣嬌結為兄妹。1852年9月,在長沙南門一戰中,蕭朝貴不幸被清軍流彈擊中胸膛,壯烈犧牲。 石達開(1831-1863)太平天國翼王。在馮雲山、洪秀全的啟發下,加入拜上帝教,並成了貴縣的一方之雄。1851年,洪秀全在永安封王,石達開被封為翼王,「羽翼天朝」成為太平軍主要將領之一。 韋昌輝(1826-1856)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經馮雲山啟發加入拜上帝會,並奉命在家開爐打鐵,明則製造農具,暗中製造武器,准備起義。金田起義就是在韋家祠堂宣布的。1851年3月,洪秀全登極,韋昌輝被封為後護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是五軍主將之一,永安封王時,又被褒封為北王。馮雲山、蕭朝貴分別在全州、長沙犧牲後,韋昌輝的地位自然上升,僅次於洪、楊、居第三位。 1851年,洪秀全率領拜上帝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4年後,這場氣勢磅礴、震驚世界的農民革命戰爭失敗了。電視連續劇《太平天國》中的歌曲——「能共那苦中苦,難共那甜中甜;能過那生生死死般般險,難過那花花綠綠重重關;不問那千秋大業為何毀一旦,只嘆那劍上血還是那麼成,風中淚還是那麼酸」——非常貼切地道出了太平天國的衰亡之一:其領導人物在性格方面的缺陷導致了太平天國的衰亡。
❻ 誰知道哪有關於太平天國時期人物的資料
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太平天國應寫作太平天-{囯}-,囗中王)是清朝後期的一次由農民起義創建的農民政權。開始的標志是1851年金田起義,結束的標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歷時13年。這次起義開創了中國不少先河,例如中國農民起義第一次遭到中外勢力共同鎮壓、利用西方宗教發動起義等。領導人為洪秀全,稱號為「天王」,首都稱天京(即現南京太平天國(太平天囯,註:天國以「囯」代「國」,取王居其中義)(1851年-1864年),是中國清朝後期,由洪秀全(稱號「天王」)所建立的國家,前身為1843年創立之「拜上帝會」。1851年成立太平天國,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勢力遍及中國十省。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計存在13年。
太平天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特例,例如以西方宗教名義組織勢力,或是中國官方認定之「中國農民起義」且「第一次遭到中外勢力共同鎮壓」。而在清朝初年剃發易服之後,太平軍因拒絕此俗,亦被稱作長毛、發賊。
目錄 [隱藏]
1 創立、發展及滅亡
1.1 創立及發展
1.2 天京事變
1.3 後期
2 政治綱領
3 經濟制度
3.1 聖庫制度
3.2 天朝田畝制度
4 前期王侯表
5 後期重要的王
6 大事年表
[編輯]
創立、發展及滅亡
[編輯]
創立及發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與馮雲山、洪仁玕在廣東花縣首創拜上帝教。他們從《勸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義,後來自行洗禮。次年春天入廣西傳教,積極宣傳組織農民群眾。1844年,馮雲山跟隨洪秀全到廣西傳教。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洪秀全到廣州跟隨美國傳教士學習《聖經》。7月,洪秀全與馮雲山一起制定「十款天條」。
1848年春天,拜上帝會的領導人之一馮雲山被清朝官府囚禁,洪秀全前往廣州營救。
1849年,洪秀全、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結為異姓兄弟。1850年7月,洪秀全發布總動員令,會眾立即到金田團營編伍,達兩萬人。同年11月太平軍在蓉村江木橋伏擊清軍成功。12月,他們在金田村內的韋氏大宗祠,舉行拜上帝儀式,並宣布國號為太平天國。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會眾在金田村「恭祝萬壽」起義,史稱金田起義。洪秀全稱天王,建「太平天國」。楊秀清獲封為「左輔正軍師」、蕭朝貴為「右弼又正軍師」、馮雲山為「前導副軍師」、韋昌輝為「後護又副軍師」。同年秋季,太平軍占廣西永安。12月在永安封東、西、南、北、翼五王,其他四王皆歸東王楊秀清節制。南王馮雲山制訂了太平天國初期的官制、禮制和軍制,又創造了一套獨特歷法,在太平天國內使用,並且實行公有財產制。
1852年4月太平軍自永安突圍,離開廣西進入湖南,5月太平軍路經全州時,馮雲山被清軍炮火擊中,6月傷重死亡。9月,蕭朝貴攻長沙時戰死。太平軍攻長沙近三個月仍未能成功,撤圍北上。
1853年1月太平軍攻克武昌,人數增至五十萬,3月攻佔南京,改名天京並定都在此,隨即展開北伐及西征。北伐軍雖然一度進至天津附近,因孤軍深入,最終在1855年全軍覆沒。西征軍的進展比較順利,先後攻下安慶、九江、武昌等地。1854年西征軍在湖南戰敗,清軍反攻至九江附近,1855年初翼王石達開大破湘軍,收復武昌。
太平天國前期,軍政大事由軍師負責,洪秀全退居幕後少理朝政,大權落在東王楊秀清手上。
[編輯]
天京事變
(相關條目:天京事變)
1856年6月,太平軍攻破清軍向榮的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向榮在8月9日死後,其死訊不久便傳入天京,東王楊秀清見當時太平天國形勢大好,另有圖謀,假裝「天父下凡」迫天王封他萬歲。北王韋昌輝在這時請求天王誅殺東王,天王不肯。後來陳承瑢向天王告密,謂東王有弒君篡位之企圖,天王密詔北王、翼王及燕王秦日綱鏟除東王。韋昌輝在9月1日到天京,與秦日綱在夜間入城,2日凌晨突襲東王府,楊秀清及其家人被殺,東王部屬、他們的家人及其他軍民共2萬多人亦被殺,史稱「天京事變」。翼王石達開抵達天京後,責備韋昌輝濫殺,二人不歡而散,石達開當夜逃出城外,韋昌輝其後盡殺翼王府中家屬。石達開從安慶起兵聲討韋昌輝,此時在天京以外的太平軍大多支持石達開。洪秀全為平眾怒,11月2日將韋昌輝處死,不久又處死秦日綱和陳承瑢。
[編輯]
後期
1856年12月,太平軍撤出武昌。
1857年春天,李秀成與陳玉成擊敗清軍秦定三部,北上六安、霍丘,與捻軍會合。
天京事變後,洪秀全開始提防石達開,任用洪氏兄弟牽制他,石達開日益不安,從天京出走到安慶,再從安慶出走,脫離天王指揮,跟隨他出走的太平軍有二十萬人,嚴重削弱太平天國的力量。
1858年石達開經浙江到福建,1859年分兵入湖南及廣東再到廣西。
1858年5月,九江失守,湘軍進圍安慶,11月太平軍在三河之戰獲勝,湘軍撤安慶之圍。
1860年,李秀成在擊破清軍的江南大營後,乘勝攻下江蘇南部多個地方。1860年9月,太平天國部署二次西征,以陳玉成、李秀成軍為江北江南兩支主力,目的為進攻清軍後方以援救安慶。北路的陳玉成因英國官員干預而不敢進攻武漢。南路的李秀成在1861年上半年進至湖北東南部,在附近地方招兵30萬人,在知道其它地方的太平軍吃敗仗後,放棄進攻武漢三鎮,改向東進軍,攻下浙江大部份地區。石達開率十萬之眾,北上過湘西,入川東。部將彭大順、朱衣點、吉慶元等人與之決裂,重返天朝。
1861年9月安慶失守。
1862年1月李秀成率軍攻上海,在清軍和洋人聯合抵抗下,太平軍久攻之下,仍未能佔領上海。同治元年五月(1862年6月),洪秀全令其回援天京,會師二十萬,大戰湘軍四十多天,無法攻退。6月陳玉成被清軍殺害。12月,李秀成奉命北渡長江。李鴻章攻江蘇南部,左宗棠攻浙江。1863年12月蘇州失守。
1863年石達開攻下貴州遵義。石達開在四川南部時,多次企圖渡過長江北上,為清軍所阻。5月到達大渡河邊,當地土司千戶王應元拆橋防河,加上河水暴漲和清軍堵截了太平軍的進路和退路,石達開部隊在紫打地進退無路,困二十餘日,糧食將盡,部隊損失過半。6月13日,石達開向清軍主帥駱秉章請降以救全軍,清軍偽稱同意,縛送成都,6月25日在成都被凌遲處死。石達開的降兵中,老弱及新加入者被遣散,剩下的二千人不久被殺。
1864年6月洪秀全去世,幼天王繼位。7月天京失守,李秀成帶領幼天王突圍,混亂中失散被俘,8月7日親書供狀數萬言後被曾國藩殺害。10月幼天王在江西被俘,11月處決。
長江以南的太平軍余部在1866年初被肅清,江北的太平軍賴文光部與捻軍合編,繼續對抗清軍直至1868年。最後一支使用太平天國年號的捻軍在1869年被消滅。
[編輯]
政治綱領
太平天國玉璽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的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其疆域最廣闊之時曾佔有中國半壁江山。因此它有著當時時代的顯著特徵。另一方面,洪秀全在這次起義假借了當時從西方宗教傳入的新興宗教基督教,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鮮。這可能與當時老百姓希望求變的思想有關。
太平天國的理論綱領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覺世訓》、《原道醒世訓》等幾本書之內。然而,很出奇地,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雖然聲稱結合西方基督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農民平均主義,但他其實對基督徒一無所知。他的思想,其實全部源於當時的中國籍傳教士梁發所寫的《勸世良言》。後來有外國傳教士知道了這件事,試圖向他講述聖經的道理,反而被洪秀全斥為異端。不過,洪秀全這些非基督教亦非儒家的「三及第」思想,對於當時處於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群眾有著很大的號召力。
《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解決生產資料與產品分配的革命綱領,體現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舊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
《資政新篇》是干王洪仁玕在後期提出的中國第一套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意願的政治綱領,由於客觀上周邊環境的惡劣與主觀上農民階級的漠視而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
另有意見認為,太平天國存在本質上的缺陷,進步的表徵底下存在理性的倒退。政治上,太平天國由神權與王權結合,朝中不但階級森嚴,為王為官者的為所欲為,更甚於儒家思想約束下的朝廷。文化上,太平天國對固有傳統文化完全推倒,對傳統知識分子仇視。洪秀全等王定都天京後,生活糜爛腐化,朝政綱紀紊亂,聖靈亂封。制度上,天朝田畝、資政新篇等綱領只屬紙上談兵,從未有認真推行,亦不見有任何成效可言。至於所謂「開放科舉考試予女子應考」等進步政策,大多僅存在於野史傳說之中。
這個政權在歷史上存在非常大的非議,他的「先進性」並沒有得到所有歷史學家的贊同;在中國大陸的歷史教科書中,仍然認可了天平天國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認為其具有相當的革命性。但更為廣泛的觀點認為太平天國是建立在欺壓人性基礎上的另一個殘暴的政權,更加傾向於一個農民暴力政權。洪秀全本人也並不被認為是理解基督教教義。他的所有的政策都沒有得到過成功實施。郭廷以在《太平天國的極權統治》一文認為:「太平天國是一個低級的迷信,絕對的暴力集團,神權、極權、愚昧的統治,只為滿足自己的無限慾望,絲毫不顧及大眾的福利,所造成的是遍野的白骨,滿地的荊棘,喪失的生命最少為二千萬至五千萬。」值得注意的是,大陸的史學界近年來也有對天平天國和洪秀全重新評價的聲音。
[編輯]
經濟制度
[編輯]
聖庫制度
聖庫制度是太平天國創立的第一個經濟制度。這個制度是伴隨著太平軍金田起義而同時產生的,直到太平天國革命失敗,聖庫制度也隨之泯滅。當太平軍創興之時,聖庫制度對保障部隊供結、吸引貧苦農民參加革命和保證軍事紀律等方面,都起過重大的積極作用。定都天京後,洪楊等人又把城市人民的經濟生活也納入聖庫的供給范圍。而且一度要求以「人無私財」的原則施之於民間,這就走過了頭、違背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顯然是錯誤的和行不通的,其消極作用便逐漸暴露出來。
太平天國無論軍中或城鄉都編立軍伍。地方政權每一萬三干親家設一軍帥,下轄師帥、施帥.卒長,最基層的組織單位領導稱兩司馬。從每軍到兩司馬按規定都沒有聖庫。在「天朝」則設「總聖庫」主管財物。 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啟,在它的中央機構中設立「總聖庫」、「總聖糧」,俱各正副、又正副官四員,「職同檢點」。其下分設備典官任其事。
太平天國聖庫的物資來源,約有以下五方面;一是起義初期持上帝全會眾交給聖庫的銀糧衣物;二是打敗清軍或攻克城鎮繳獲的戰利品;三是各處城鄉人民的員獻和對富戶派大捐、打先鋒所得的財物;四是「科派」、田賦與工商稅的收入;五是百工衙的生產品等。天京城中設立的百式衙與諸匠營,是聖庫物資的重要來源之一。
建立在人無私財的原則基礎上的聖庫供給制度,在太平天國革命初期曾起過重大的積極作用。它首先是吸引了貧苦農民群眾踴躍參加起義。其次,聖庫制度保障了太平軍的供給,也鼓舞了他們的鬥志。戰士們的家屬在天京,有聖庫解決生活問題,因此無後顧之憂,能專志於「殺妖取城」,為開創太平天國的大業而斗爭。第三,一切繳獲交歸聖庫,保證了太平軍良好的紀律,也使軍民關系融洽。太平軍紀律之優良在農民起義中為人所盛稱,特別在前朗更是如此。第四,在天京這樣長期被清軍包圍的城市中,實行聖庫供給制有它特殊的意義。聖庫制在保衛天京和鎮江等軍事重鎮中,起到了軍民同甘共苦,民心穩固不懈的巨大作用。
從歷史發展的階段來看,私有制度還處於方興未艾之時,任何一種想改變這種客觀趨勢的平均主義的思想和制度,都只能是被剝削者的美好幼稚的空想。如要求在實踐中長期推行,無疑將會退到阻礙和破壞。從人們的意識形態來看,幾千年的私有觀念,也絕不是《太平條規》中禁止私藏金銀和天王詔令、東王誥諭中要求「公心和儺」的說教所能改變的。農民雖然具有強烈的反封建的革命性,但正因為他們是農民,私有觀念和發家致富的願望是濃厚的。他們並不滿足於平均主義的供給制度。因此,聖庫制度在實施中,便遇到愈來愈多的主客觀困難。它應該隨著情況的發展而作合理的改革,把這種起義初期的供結制度轉變成較為完善的財務制度,以適應新的需要。但是,沒有材料證明太平天國對此作出過重大修正,而是任其自流演變,最後終於被破壞和變質了。
破壞聖庫制度的,首先是太平天國領導階目的封建特權思想和物質享受無度。定都天京後,洪秀全便自視力天下萬國之主,天京被稱作「小天堂」。大建宮室,窮極壯麗……。雖有聖庫專管財物,但對諸王與高級官員卻沒有限制,這無疑是對至庫制度原則的一種破壞。 這說明在太平天國最高領導階層中,封建享受思想何其濃厚。在韋昌輝的眼裡,聖庫何嘗還有平均平等的公庫原則,只不過是封建帝王的私財和任意支配的內庫而已!洪、楊雖然口頭上也講「節用而愛民」的道理,但進入大城市後,講享受與排場,揮霍公共財物的奢靡之風,象病疫一樣地滋長起來。
[編輯]
天朝田畝制度
《天朝田畝制度》的基本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中土地制度是根本,是諸種制度所依託的基礎,也是《天朗田 畝制度》的精華所在:
關於土地制度。《天朝田畝制度》的核心和本質,正如太平天國創始人在這本書的題目上所標明的,是「田畝制度」,亦即是太平天國的土地制度。這里包含了兩個內容:一是劃分土地質量的等級標准;二是土地分配的原則和方法。《天朝田畝制度》把天下田畝按其產量多寡,分為三類九等。
關於生活物資的分配製度。
關於農村的社會組織制度。太平天國對農村的社會組織,按照太平軍編制進行了改組,即以軍、師、旅、卒、兩司馬為編制。
關於各級職官的保舉與黜陟制度。太平天國的各級職官,分為朝內、軍中和地方鄉富三種。規定每年一保舉,三年一升貶。
關於教育與司法制度。太平天國的教育是以宗教形式進行,每二十五家設一禮拜堂,禮拜堂兼學校。 關於司法, 《天朝田畝制度》規定每軍設「典刑法」官二人,一正一副,以師帥、旅帥兼任。不過,民間凡有民刑訟事,開始還是由兩司馬調理,如不能平息,則逐級復審。
[編輯]
前期王侯表
前期七王表
爵號 姓名 襲爵
禾乃師贖病主左輔正軍師東王 楊秀清 天王第五子洪天佑承嗣,稱幼東王九千歲,
天京陷落後不知下落。
右弼又正軍師西王 蕭朝貴 長子蕭有和襲爵,稱幼西王八千歲,
天京失陷後,突圍至湖熟鎮犧牲。
前導副軍師南王 馮雲山 西王二子蕭有福承嗣,稱幼南王七千歲,
天京失陷後,突圍至湖熟鎮犧牲。
後護又副軍師北王 韋昌輝 以罪誅,爵除。
左軍主將翼王 石達開
燕王 秦日綱 以罪誅,爵除。
豫王 胡以晃 子胡萬勝襲爵,稱幼豫王強千歲。
前期侯爵表
爵號 姓名 備注
頂天侯 秦日綱 1854年封燕王
靖胡侯 林鳳祥 追封求王
定胡侯 李開芳 追封請王
平胡侯 吉文元 追封祝王
剿胡侯 朱錫琨 後期事跡不詳,可能在北伐中戰死。
滅胡侯 黃益芸 1853年軍營火災中喪生
護國侯 胡以晃 1854年封豫王
興國侯 陳承瑢 後改佐天侯
衛國侯 黃玉昆 後改衛天侯
鎮國侯 盧賢拔 楊秀清親戚,後期事跡不詳。
補天侯 李俊昌 後改名俊良,天京事變中被韋昌輝殺死。
贊天侯 蒙得恩 1859年封贊王
襄天侯 林大基 楊秀清甥婿
相天侯 黃期升
匡天侯 黃維江 楊秀清姊夫
助天侯 劉紹廷 東殿尚書,天京事變中被韋昌輝殺死。
翊天侯 吉成子 東殿尚書,天京事變中被韋昌輝殺死。
扶天侯 傅學賢 東殿尚書,天京事變中被韋昌輝殺死。
衛天侯 曾錦謙
[編輯]
後期重要的王
干王洪仁玕
英王陳玉成
忠王李秀成
扶王陳得才
啟王梁成富
遵王賴文光
祜王藍成春
[編輯]
大事年表
1843年
7月 洪秀全與馮雲山、洪仁玕建立拜上帝會,自稱上帝之子,並稱呼上帝為天父、耶穌為天兄。
1844年
4月 洪秀全、馮雲山等人離開家鄉傳教。
5月 洪秀全及馮雲山到廣西貴縣傳教,後馮雲山轉至紫荊山區一帶,洪秀全回廣東。
1847年
3月 洪秀全及洪仁玕到廣州,在美國教士羅孝全(Issachar Jacob Roberts)那裡學習,首次讀到聖經。後來洪秀全請求洗禮,為羅孝全拒絕。
8月 洪秀全回廣西紫荊山,與馮雲山發展拜上帝會。
1848年
3月 楊秀清首次假裝「天父下凡」。
10月 蕭朝貴首次假裝「天兄下凡」。
1851年
1月 拜上帝會於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囯」,改元「太平天囯元年」。
3月 洪秀全稱「天王」。
9月 太平軍攻佔永安。
12月 在永安封東、南、西、北、翼王,建立太平天國基本制度,稱為「永安建制」。
1852年
4月 太平軍從永安突圍,進圍桂林。
6月 南王馮雲山傷重死亡。
9月 太平軍攻長沙,西王蕭朝貴戰死。
1853年
1月 太平軍攻陷武漢,湖北巡撫常大淳死。太平軍增至五十萬。曾國藩辦湖南團練,即為湘軍。
2月 攻陷安慶,安徽巡撫蔣文慶自殺。
3月 攻陷南京,江寧將軍祥厚、兩江總督陸建瀛戰死。南京易名天京,定為首都。清軍建江南、江北大營。
5月 太平軍北伐,西征。
1854年
1月 太平軍攻克廬州,安徽巡撫江忠源自殺。
2月 湖廣總督吳文鎔戰死。
4月 湘潭之戰、靖港之戰。曾立昌所率的北伐援軍潰敗。
6月 太平軍二克武昌。
10月 清軍收復武昌。
1855年
1月 翼王石達開於鄱陽湖口大敗湘軍。
3月 清軍攻下連鎮,北伐軍主將林鳳祥被俘,不久處死。
4月 太平軍三克武昌。
5月 北伐軍全軍覆沒,李開芳被俘後遭處死。
1856年
年初 太平天國東征,攻取揚州,破江北大營;石達開破江南大營;天京解圍。
9月 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內訌,諸王互殺,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先後被殺。
1857年
6月 石達開帶兵出走。
1858年
5月 九江失守,守將林啟容戰死。
9月 李秀成、陳玉成破江北大營。
11月 三河鎮大捷。
1859年
4月 洪仁玕從香港抵天京,封干王。
陳玉成封英王、李秀成封忠王。
1860年
4月 太平軍破江南大營,迫近上海。
5月 破江北大營。
6月 上海成立「中外會防局」,由美國人華爾建「洋槍隊」,助攻太平軍。
1861年
9月 安慶失守,守將葉芸來戰死。
李鴻章辦淮軍。
12月 李秀成攻佔杭州,巡撫王有齡自殺。
1862年
2月 洋槍隊改為常勝軍。
5月 李秀成大敗常勝軍。
6月 陳玉成被清軍殺害。
1863年
3月 英國人戈登接任常勝軍管帶。
6月 石達開於大渡河旁投降,遭處死。
12月 淮軍、常勝軍攻克蘇州。
1864年
6月 洪秀全病逝,子洪天貴福即位,是為「幼天王」。
7月 天京陷落。
8月 李秀成被清軍處死。
10月 洪仁玕及幼天王先後在江西被俘。
11月 幼天王被處決。
❼ 求太平天國人物及歷史的詳細資料!
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等等。。。。。。
❽ 太平天國在歷史上扮演了什麼角色
歷史功績:
①太平天國運動所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是農民階級的偉大創造,給予了農民階級一定的物質利益,反映了農民階級渴望自由、平等的強烈願望。《天朝田畝制度》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等綱領性文件,也是歷史上農民起義者第一個有關分配土地的具體方案,體現了平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資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學技術,提倡興辦企業,主張工商謀利,鼓勵私人資本,是一個順應歷史潮流的要求,其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結局。
②定都天京後,積極地實施對外貿易政策,並開展正常對外貿易。對外貿易方針是積極開發,平等互利,獨立自主,與清政府閉關自守,投降媚外,喪權辱國等情況形成鮮明對比。對鴉片輸入態度很強硬。
③初步擔負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從金田起義揭竿而起,就把斗爭矛頭指向清王朝。在意識形態方面,把矛頭指向了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反對封建等級制度,提倡平等思想。太平天國的反封建斗爭,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至於反帝斗爭,旗幟也非常鮮明。
④19世紀中期,亞洲出現了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太平天國運動同波斯,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人民的反殖民主義斗爭,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共同打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
影響:
①太平天國歷時14年,達到了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南方興起而波及全中國的農民戰爭,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農民戰爭,而且它在新的時代,有新的特點和水平還開創了中國農民戰爭不少先例,例如中國農民起義第一次遭到中外勢力共同鎮壓,利用西方宗教發動起義,反對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並提出了一整套綱領、制度和政策等。
②由於清廷倚賴漢人組建的湘軍和淮軍才能打敗太平天國,曾國藩、李鴻章等漢臣平亂有功,使清廷更加重用漢人,漢人在清廷的權位因而大增,同時滿人對軍隊的控制權減弱,促進了清末滿漢力量對比的變化,奠定了清末地方督撫割據的基本格局。
③曾國藩、李鴻章等曾藉助歐美外國人鎮壓太平軍,見識過西方的軍事力量,促使了後來的洋務運動。
④太平軍在兩廣及江南起事時,大量富戶及平民逃到上海及香港避難,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兩地的發展。
⑤太平天國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西方列強對日本的殖民化的深入,緩解了倒幕各藩的壓力,促進倒幕運動的發展。
⑥太平天國實際上在政治上並非人人平等,實行的是等級森嚴的制度;經濟上亦無平均主義,實行的是官僚特權和農民照舊繳租納糧;文化上是消滅傳統文化,唯洪氏教義獨尊。
⑦太平天國與清政府的戰爭造成了人口衰退,田地荒蕪,經濟蕭條等不利影響。
❾ 太平天國運動中的英雄人物
太平天國運動中主要人物:
天王 洪秀全
洪秀全(1814.1.11—1864.6.1),原名洪仁坤、洪火秀,清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於廣東花縣(今花都區)福源水村。
1864年3月,天京合圍後,城內斷糧。洪秀全帶頭吃「甜露」(草團)充飢。殘酷的斗爭和飢餓使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卧病不起。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南京。
東王 楊秀清
楊秀清(1820-1856),原名嗣龍,祖籍廣東嘉應州(今梅縣)人。在其曾祖父之前,遷居到廣西桂平縣紫荊山平隘新村(今東王沖),世代以種山、燒炭為業。父母早亡,年少而孤。後來他接受了馮雲山傳播的革命思想,逐漸成為太平軍有謀略、有膽識的最高軍事統帥。
西王 蕭朝貴
蕭朝貴(約1820—1852),壯族。自幼隨養父長大,在桂平縣紫荊山區種田燒炭。金田起義核心領導人之一。
1852年夏,太平軍從桂北全州進入湖南期間,蕭朝貴統帥前軍進入湖南後,「所攻必克」,節節勝利,連克道州、桂陽、安仁、攸縣、醴陵。
8月,蕭朝貴率部強攻湖南長沙,連破清軍營盤多座;乘勝挺進七、八里,殺死清將數十人,清兵2000餘人,繳獲彈葯4000餘擔。9月l2日,蕭朝貴冒著戰火,親臨前線督戰殺敵;不幸被清軍發炮擊中胸部,回營後傷勢太重,不治犧牲,時年約3l歲。
南王 馮雲山
馮雲山(1822-1852),太平天國傑出領導人之一,廣東花縣禾落地村人,距官祿布五里,是洪秀全的表親和同學,關系極為密切。
1852年4月,太平軍從永安突圍。6月3日攻克全州。在全州戰役中,南王馮雲山不幸中炮負傷。不久,死於蓑衣渡。
北王 韋昌輝
韋昌輝(1823-1856年),廣西桂平縣金田村人。原名韋政。壯族。出身於地主兼典當商,是個「富厚之家」。1856年9月中旬以罪誅,爵除。
翼王 石達開
石達開(1831年-1863年),別名亞達,清軍叫他石敢當,廣西貴縣人。太平天國首封之五王之一,為翼王,稱五千歲。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朝中官員推舉石達開執掌政務,但天王洪秀全開始對石達開猜疑,引致石在1857年帶領大量太平軍脫離天王,獨自發展。此後數年間石達開轉戰至四川,最後兵敗投降,被清廷處死。
燕王 秦日綱
秦日綱(1821年—1856年),廣西貴縣人,太平天國將領,後來被封燕王。秦日綱本名秦日昌,因避北王韋昌輝諱而改名日綱。在1856年的「天京事變」中,秦日綱參與北王誅殺東王楊秀清的行動,後來被天王洪秀全處死。
豫王 胡以晃
胡以晃(1816──1856)廣西平南人。太平天國初期著名軍事統帥。地主出身。武秀才。1855年1、2月間,先後在湖口、九江大敗湘軍水師。尋歸,守西梁山。封護天豫。10月,隨石達開出師湖北,旋戰於崇陽、通城一帶,轉入江西,攻克新昌、臨江。次年1月,佔領分宜、袁州、萍鄉,所至有功。不久病死於臨江。
忠王 李秀成
李秀成(1823-1864年)太平天國將領。初名以文。廣西藤縣大黎里新旺村人。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6日,十六歲的幼主洪天貴福即位。7月19日,湘軍挖地道用火葯炸塌城牆,沖入城內。太平軍一萬多人與敵人展開肉搏戰,一部分戰死,其餘在混亂中突圍。李秀成將他的好馬讓與幼主掩護其突圍,結果他自己因「馬不能行」,在天京城外東南的方山被敵人擒獲。他在敵人的囚籠中寫了數萬言的自供狀,向曾國藩乞降。但是,他的動搖和變節並沒有換取曾國藩饒他一死。8月7日在南京被殺害。
英王 陳玉成
陳玉成(1836-1862年),太平天國將領。初名丕成,天王洪秀全嘉其忠勇,改名玉成。他是廣西藤縣大黎里西岸村人。1862年6月4日,陳玉成就義於河南延津,時年二十六歲。
干王 洪仁玕
中國太平天國後期主要領導者。
字益謙(一作謙益) ,號吉甫 。廣東花縣(今花都市)人 。洪秀全族弟。1864年 7 月,天京陷落。他迎突圍的幼天王輾轉於安徽、浙江 、江西,擬與待王李世賢會合。10月兵敗石城,與幼天王等相繼被俘。11月23日於南昌就義。
❿ 清末太平天國起義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的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由洪秀全主導,其疆域最廣闊之時曾佔有中國半壁江山。因此它有著當時時代的顯著特徵。另一方面,洪秀全在這次起義假借了當時從西方宗教傳入的新興宗教基督教,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鮮。這可能與當時老百姓希望求變的思想有關。
太平天國核心人物主要是是洪秀全、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以下為大家介紹到他們的一些相關的事件及作為:
楊秀清:禾乃師贖病主左輔正軍師東王,天王第五子洪天佑承嗣,稱幼東王九千歲,天京陷落後不知下落。
蕭朝貴:右弼又正軍師西王,長子蕭有和襲爵,稱幼西王八千歲,天京失陷後,突圍至湖熟鎮犧牲。
馮雲山:前導副軍師南王,西王二子蕭有福承嗣,稱幼南王七千歲,天京失陷後,突圍至湖熟鎮犧牲。
韋昌輝:後護又副軍師北王,以罪誅,爵除。
石達開:左軍主將翼王。
秦日綱:燕王,以罪誅,爵除。
胡以晃:豫王,子胡萬勝襲爵,稱幼豫王強千歲。
後期重要的?王洪仁?、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贊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扶王陳得才、啟王梁成富、遵王賴文光、祜王藍成春。
太平天國主張有田同耕,有衣同穿的絕對平等。最後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未能繼續發展,統治集團內部的首領爭權奪利,起了內亂,加上中外勾結,最終以失敗告終,事件沉重的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