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成語故事比賽活動報告

歷史成語故事比賽活動報告

發布時間:2021-03-01 14:26:16

『壹』 古代名人成語故事報告

負荊請罪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么能幹。就先封他為「大夫」,後封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么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里,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么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裡啦!這么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紙上談兵
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樂毅破齊後,惠文王命趙奢為將,攻齊的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此前,趙軍已多次進攻麥丘這個孤城,但由於麥丘糧草充足,守軍中有善於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沒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氣,命令趙奢在一個月內拿下麥丘。
趙奢一到麥丘,就命令進攻。趙括認為,採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難在一個月內攻下麥丘的。從種種跡象來看,麥丘的糧食盡管還沒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趙括希望父親先搞清楚情況,暫停進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但一個月的時間太短了,趙奢沒有聽趙括的話,下令攻城。趙軍死了不少人也沒有攻下麥丘。趙括對趙奢說,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對趙軍的進攻很有防禦辦法,使趙軍攻了幾年都無功而返。而此次的趙軍閼與以往的趙軍沒有什麼不同,不比他們更善戰,攻城的手段也並不比他們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趙軍一樣硬攻的話,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樣的慘痛代價。而且城中的人經常在晚上出來偷襲趙軍。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俠組成的游擊隊對趙軍進行騷擾。如果繼續這種情況的話,一個月的時間很快就會過去。趙奢於是詢問抓到的俘虜,向他們了解城中的情況,可是俘虜不說。趙括每天給這些俘虜飯吃,對他們很客氣,還給他們糧食讓他們帶回城中給家裡人吃。於是,俘虜中有人悄悄地告訴趙括,城中的糧食不多,都被齊軍控制。百姓早已斷糧,已經開始吃人了。趙括問齊軍還能守多長時間。俘虜說還能守幾個月。於是趙奢聽從趙括的建議,停止進攻,把俘虜全部放了回去。俘虜回去後,說這支趙軍很客氣,沒有侮辱他們,還讓他們吃飽,讓他們帶糧食回來。城裡的百姓有的就想出來投降趙奢了。齊將見俘虜給城中帶來了騷動,便將他們都關了起來。士兵和百姓對此都有怨言。趙奢讓圍城的趙軍用拋石機把糧食拋入城中。趙軍每天把糧食拋入城中後,就回營休息,也不向城中說什麼。這樣過了幾天,守城的齊軍派代表把這些糧食送回來,對趙奢說趙軍要戰就來攻,不要再拋糧食了。趙奢讓他回城裡等著,但卻並不進攻,只是隔了幾天才繼續向城裡拋糧食。這樣又過了幾天,守城的齊將派代表來閼與趙奢擇日決戰,但趙奢聽從趙括的意見,拒絕與他見面。過了幾天,麥丘的人殺了守城的齊軍將領投降了。趙括的辦法奏效了,趙奢暗暗佩服這個兒子比自己強。惠文王對趙奢能夠在不到一個月就攻下麥丘而且傷亡很少的事跡感到很好奇。趙奢就對他講了這是趙括的辦法,惠文王重賞了趙奢和趙括。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惠文王恃強欺負秦國,拒不履行先前與秦國達成的換城協議,讓秦國十分惱怒。秦派中更胡陽通過盟國韓國的上黨地區進攻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閼與地處太行山西,通過太行山的孔道,可以進抵趙國的都城邯鄲,是個十分重要的軍事據點。胡陽是出於白起門下的秦國名將,此前屢有戰功。閼與告急,惠文王問廉頗,廉頗認為道遠險狹,難救。惠文王又問藺相如,藺相如認為閼與難救,不如在邯鄲附近的武安設防,以逸待勞,殲滅這股孤軍深入的秦軍。惠文王不想丟掉閼與這個戰略據點,就問趙奢,趙奢認為閼與必須要救。如果丟掉閼與,即使在武安殲滅入犯的秦軍,閼與也必定被其臨近的上黨韓軍佔領,丟掉閼與給邯鄲造成的危險一樣會存在。閼與雖然道遠險狹,兩軍在此作戰,譬如兩鼠斗於穴中,狹路相逢勇者勝。惠文王十分欣賞趙奢的勇氣,命趙奢為將救閼與。
趙奢將行,與趙括語。趙括認為,胡陽乃白起所看重的秦軍名將,很會用兵,趙軍雖然強勁,但無必勝的把握。憑勇而戰,秦軍也很勇敢,趙軍的勝算只有一半。趙奢問趙括有何想法,趙括說,秦軍借韓路攻趙,韓國很擔心被秦軍順手牽羊。而秦軍連年攻韓,雖然迫使韓國成為他的盟國,但韓國反復無常。此次秦軍深入韓境,必定要提防韓國的反叛。秦韓兩軍實際上是互有顧慮。秦軍遠道攻趙,利在速戰。趙軍應讓秦韓兩軍相疑,分散秦軍對趙國的注意力。如果讓秦軍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恐懼,那麼秦軍就好戰勝了。趙軍再示之以在武安設防,給秦軍造成趙軍要以逸待勞迎擊秦軍的假象,使秦軍的注意力轉移,然後再火速突襲,秦軍可一舉殲滅。於是,趙奢一面派人潛入閼與,告訴守閼與的趙軍,國內已派大軍來救,一個月內必解閼與之圍,務要監守。一面選派軍中智勇機變之士,潛入閼與附近,先喬裝秦軍攻擊韓軍,又喬裝韓軍攻擊秦軍,如此反復,使秦韓兩軍相疑。秦韓兩軍本來就毫無信任可言,相互狐疑,經趙軍的暗中挑撥,漸起摩擦。趙奢西出邯鄲,在武安停止前進,命令士卒修築防禦工事,並傳令軍中,有以軍事諫者死,已絕外人窺視其意。軍中有一平原君門客言急救閼與,趙奢立斬,從此軍中無人敢言救閼與。胡陽遣人冒充閼與使者求見趙奢,被趙括識破,趙奢假說道路險遠不好救。只怕援軍未到閼與,而閼與已被秦軍所破。到時候,秦軍如果出擊遠道而來的趙國援軍,趙軍必敗,邯鄲就很危險了。這可是丟大保小,得不償失。秦軍間諜假意閼與不保,悲痛欲絕,死諫趙奢救閼與。趙奢不許,命人將其扶下。秦軍間諜回報胡陽。韓軍與秦軍的沖突越來越嚴重,秦軍不得不分派兵力防止韓軍斷其西歸之路,而趙國的閼與又遲遲攻不下來,城中的趙軍還聲言要與韓軍夾擊秦軍,這些麻煩讓胡陽應接不暇。胡陽聽說趙奢確實是在武安設防攔阻秦軍,而不是前來援救閼與,非常高興,重賞了間諜。為了盡快攻下閼與,胡陽把駐守北山制高點以防備趙國援軍的秦軍撤了下來,投入到攻取閼與的戰斗中,只在北山留下幾個瞭望哨所。趙奢在得知胡陽把北山的秦軍撤下來後,立即命令裨將許歷火速率領軍中善射者奪取北山制高點。許歷到北山後,胡陽聞聽趙國援軍已到,立即援救北山,但是許歷先攻下了北山制高點,隨即居高臨下向胡陽猛射。趙奢領軍從後掩殺,閼與的趙軍也出城攻擊,韓軍也出來劫殺敗退的秦軍。趙軍大勝,秦軍名將胡陽戰死。趙奢救閼與,前後正好用了一個月。
趙惠文王賜趙奢為馬服君(馬服地在今河北邯鄲西北。趙奢的後人中有一支以馬為姓),以許歷為國尉。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趙括也因此而被立為嗣子。
趙括喜談兵學,自己也著書立說,軍中門徒眾多。趙奢死後,惠文王賜趙括襲封馬服君,軍中將領皆尊稱趙括為馬服子(把趙括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作為趙括被稱為馬服子的解釋是錯誤的)。
惠文王死後,子孝成王即位。齊安平君田單來投,拜為相。
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韓上黨(今山西東南部沁水以東地區,含晉城、陵川、高平等地)守將馮亭抵擋不住秦軍的進攻,願把上黨獻給趙國。趙國接受了,封馮亭為華陽君,令其繼續守上黨。眼看到手的韓上黨歸了趙,秦昭王十分惱火。由於趙的插手,秦軍暫時停止了對韓上黨的進攻。
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命左庶長王齕再攻韓上黨。趙使廉頗將。廉頗到達趙上黨(今山西榆社、和順、長治等地,南與韓上黨相接)時,秦左庶長王齕已攻取韓上黨。於是,廉頗駐軍長平(今山西高平市北),與秦軍相接。
先前,孝成王在議救上黨將時,藺相如舉薦廉頗。但田單認為,廉頗本為騎將,善於平原野戰,不善於在上黨這樣的山地環境作戰,而且廉頗與秦軍交手鮮有勝績,不如派有在上黨地區作戰經驗,曾經在閼與大破秦軍的趙括為將。孝成王再問藺相如,藺相如堅持舉薦廉頗,而不用趙括。時值藺相如在趙國用政。
秦軍佔有韓上黨後,王齕堅壁營壘,治軍嚴整,避免與趙軍沖突。廉頗治軍不嚴,(這也為趙括臨陣換將,使軍心大亂埋下了伏筆。)將士爭功。四月,裨將茄見秦軍安靜,以為秦軍畏趙,便攻擊秦軍哨兵。秦軍奮力反擊,殺死茄,引來廉頗大舉攻秦,長平之戰爆發了。
六月,秦軍陷趙軍,取二寨,殺四尉。七月,趙軍築壁壘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壁壘。廉頗堅壁待秦,但秦軍仍能不斷蠶食趙軍,不斷攻破趙軍營寨。趙軍不利,士卒多有逃亡,廉頗無法制止。趙上黨告急。
消息傳到趙國,群臣議論紛紛,藺相如託病。(趙括為什麼只會紙上談兵?還不是藺相如不給趙括機會。好好的一個朝廷重臣,掌握著選拔人才的重任。而筆試成績、面試成績這么優秀,還有戰功的趙括---當時用軍功受封制,功軍是看得了多少敵軍首級定,可是趙括一直當的是「軍師」,等於是沒有戰功----後來的漢將李廣也是因為沒有得敵首級而不能封侯的。正碰上趙國天天打仗這個一個美好的時代,藺相如卻不給他領兵出征的實踐機會----趙括從來沒有獨立為將,多數戰功是當「軍師」得來的,也就是說沒有多少統軍經驗。他當然只會紙上談兵了。到了關鍵時刻才讓趙括出場,不敗才怪。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我們下面會說到。)
如果秦軍佔有趙上黨,則完全控制了河東這個戰略重地。北上可取趙舊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向西越過太行山可直接威脅趙國的都城邯鄲。由於秦國占據了韓國的上黨地區,又將攻破趙的上黨,形勢對趙國十分不利。群臣中有堅持用廉頗的,有建議用趙括代廉頗的,有建議用田單代廉頗的,還有建議用藺相如代廉頗的。趙孝成王認為,秦軍已佔有韓上黨,正在蠶食趙上黨,固守是守不住的,必須得把秦軍趕出上黨地區。孝成王准備用趙括為將,但他想聽聽望諸君樂毅的意見。
樂毅雖然卧病在家,但對外面的形勢非常了解。樂毅認為,從秦昭王的戰略部署來看,秦趙之間必有一場大決戰,而上黨地區就是秦趙決戰的第一戰場。廉頗是一位以勇氣聞名的優秀將領,他的長處是能夠在短時間內決出勝負的攻堅戰和平原野戰,而不是像上黨戰役這樣的持久戰。藺相如是一位出色的辯士,帶兵打仗不是他所擅長的。大臣建議用藺相如代廉頗是對他舉薦廉頗不力的怨言。田單有在齊國固守即墨,最終反攻燕國光復齊國的經歷,是一位可以重用的人。樂毅說如果他不是染有重病,力不能行的話,他願意為孝成王出征上黨,但是不行了。樂毅建議孝成王以趙括代廉頗為上黨地區將,以田單為邯鄲地區將,調廉頗回來防備燕齊魏趁趙國與秦國在上黨決戰之機對趙國進行攻擊。樂毅進一步解釋了這樣做的原因。趙括少年即在軍中,軍事經驗豐富,有攻城和野戰的經驗,而且有在閼與和趙奢大破秦軍名將胡陽的盛名,軍中敬畏其父子。而且趙括軍事理論深厚,趙軍將領多從其研習兵學,對他都很佩服,以他為權威,能夠服從他的調遣。趙括有其父趙奢之風,治軍嚴整,深念君恩,可以信賴。秦趙上黨決戰必然是一場巨戰,樂毅認為趙國有能力指揮如此巨戰的有四個人,趙括、田單、李牧和他本人。(沒有廉頗)此時匈奴大舉進犯趙國北部邊疆,李牧的壓力很大,根本無法抽身。而樂毅染病無法出征。田單本是齊國人,到趙國時間不長,雖然高居相位,但群臣仍視其為外人,軍中高級將領恐怕多有不服。田單只可坐鎮,而不可出征。對於魏冉居陶國對邯鄲的巨大威脅,正可以用田單來抵擋。趙括是公室出身,與其父素有威名,是指揮上黨戰區的最合適人選。樂毅本人雖不能親自帶兵打仗,但無礙於給孝成王當一個好軍師。孝成王認為樂毅的見解十分深透,對廉頗、田單和趙括的安排可謂各得其所。於是命趙括為將,率軍解救上黨。
趙括回家後,准備出征。其母讓趙括多向趙王求賜安家。以往趙奢與趙括戰勝歸來得到趙王的賞賜後,多會分給軍中將士,父子二人對錢財並不看重。趙括不解,問其母。括母說,你此次出征,指揮的部隊不下百萬,趙國的一半軍隊都聽你的調遣,這不能不讓趙王擔心。而且上黨地區自來是天險,足以自立,你手握重兵在此,日久,必然會有人向趙王獻讒。秦趙決戰,秦國必然是武安君白起與你決戰,勝負當在伯仲之間。敗則,吾家不存。勝則,沖天之功,必為趙王忌憚。你父子盛名已久,早已遭人嫉妒。你多向趙王求賞,置辦家業,替子弟求封;而你須孤身出征,家中子弟盡留邯鄲,以此示你戀家必歸之意。君王歷來不愛貪名的將軍,你父親好廉名,結果群臣對他多有排擠。讓你求財自污,實屬無奈。如此巨戰,實際上已難以分辨勝負,全在評判者的側重,因而必須要趙王不疑才行。(這個趙孝成王,可是得了父親趙惠文王的真傳,內斗內行,外戰外行----當然,經歷了趙惠文王在幕後策劃的「沙丘之亂」後的趙國,已不是那個趙武靈王時的趙國了----這是那時趙國也不能君臣一心,才有了「沙丘之亂」.....現在就更加困難了。也就是說明面上趙括被長期「雪藏」,是身為權臣的藺相如從中作梗,更深的原因是權臣和趙國公室的內斗,不過他們的內斗被趙王利用了。這也是平原君趙勝不得志的原因所在----因為他們都是可以威脅趙王王位的人,而且他們還是當年胡服騎射改革的中涌現的少壯派成員---趙括父趙奢就是因為避「沙丘之亂」而出逃燕國的,同去燕國的還有樂毅---這就是為什麼樂毅老為趙括說好話的原因,他們是世交。)趙括依其母言。括母又向孝成王貶趙括,勸趙王不要讓趙括為將,以此來試探趙王對趙括的任用決心。見趙王用趙括之意已決,便誘趙王許諾無論趙括勝敗,與其家人無關。趙王同意了。
趙括到長平後,嚴明了軍紀,對廉頗使用的將領多有裁撤。廉頗好用勇敢軍人為將,但多不善謀,不善統御。趙括對趙軍進行了一番整頓後,(趙括的毛病出來了,他是臨陣所異之帥,本來就軍心浮動,他還來個臨陣將,這正是統軍經驗不足的表象)再與王齕交戰,王齕不利。昭王聽說趙括已到長平,急調武安君白起。
趙括見秦軍的集結與部署大為變動,知道武安君已到軍中。
八月,白起見趙括漸收失地,便提出與趙括決戰。孝成王命趙括抓住時機,盡快擊敗白起,再向東解決魏冉。於是,趙括同意決戰。
白起在西,趙括在東。在白起西面五十里是很深很寬的沁水,在趙括東面十里是河床很寬但水很淺的丹水。兩軍南為太行、王屋,為秦軍所佔,北為太行山脈的幾處關隘,分歸秦趙。這塊矩形戰場坐落在上黨盆地中。
趙括命令駐守沁水西岸皮牢(今山西翼城東北)的趙軍掃除沁水沿岸的秦軍,控制沁水,向東與趙括軍夾攻白起軍。命令駐守晉陽的趙軍南下臨汾、安邑一線,保護皮牢軍,威懾河西空虛的秦國本土。
決戰開始了。趙括率軍猛擊白起軍,白起軍向西撤退。眼看就要退到沁水東岸了。突然,趙括發現,沁水東岸沿線有秦軍的營寨。這是白起命令駐守在沁水東岸光狼(今山西端氏西北)的秦軍在一夜之間紮起的營寨。白起軍進入背水陣中,拼力死守。趙國的皮牢守軍被王齕阻擊,沒有完成趙括的控制沁水沿岸、東渡夾擊白起軍的指令。晉陽的守軍被秦將司馬梗阻擊無法南下完成對皮牢軍的支援。趙括軍雖然屢次沖入秦軍背水陣,但在沁水中的秦國戰船馬上又配合岸上的秦軍將進入秦寨的趙軍消滅。這些戰船是坐鎮野王(今河南沁陽)的秦昭王派來的。趙括與白起在沁水東岸進行了一場面對面的消耗戰,兩軍難分勝負。趙括無法消滅白起軍,也擺脫不了他們。由於秦軍列的是背水陣,趙軍突破他們沒有意義,突破後,面對的是一條又寬又深的沁水,水面上是秦軍的戰船。趙括想退回長平,但稍一行動,白起軍就死死地纏上來,趙括明白了,白起是要全殲他這支趙軍。大軍作戰,糧食是關鍵。白起軍有沁河上的秦艦補充給養,而趙括軍卻只能吃隨身攜帶的少量糧食。趙括不得已,命一支趙軍斷後,掩護大軍東撤。但就在快到長平的時候,前方出現了一片營寨,一股數量極大的秦軍堵住了歸路。這是秦昭王從野王發來的援軍,目的在於斷趙括的退路和糧道。身後的白起軍在消滅了執行掩護任務的趙軍後,又攻了上來,與阻斷趙括的野王軍夾擊趙括。擺在趙括面前的路只有越過丹水東撤陵川。趙括撤到丹水河邊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本來不深的丹水突然間變得像沁水一樣寬,一樣深了。沒有渡河船隻的趙軍被突然間變寬的丹河斷了最後一條路。原來,丹河裡的水是秦昭王從黃河中引來的。丹河中有不少秦軍的艦船。丹河東岸有秦王從野王發來的部隊,阻擊陵川趙軍的援救。實際上,陵川的趙軍未敢來救。
趙括被秦軍死死地圍住了。長平、晉陽、皮牢的趙軍拚命向趙括靠攏,秦昭王派出的野王軍、司馬梗軍、王齕軍也拚命地阻擊。整個河東戰場的形勢是沖與堵,只要秦軍有一路被突破,秦軍就會滿盤皆輸。秦昭王讓穰侯從陶國對邯鄲加緊進攻,使趙國不能抽調兵力援救長平。
趙括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糧食。隨身攜帶的少量糧食早已吃光,糧道又被切斷。戰馬也都殺了,可以吃的東西都吃了。最後,趙括不得不下令以軍中殘、病、弱、老者為食。趙括曾派趙軍中英勇果決之士刺白起,白起受傷。在被困了四十六日後,趙括選軍中一酷肖自己之人,穿他的鎧甲,用他的旗號引一軍向晉城(今山西晉城)突襲,而自己引一軍向長平突圍。秦軍射死酷肖趙括者,以為趙括已死。秦軍圍住趙括軍,向趙軍喊話,說趙括已死,勸趙軍速降。於是,趙括詐降。白起發現,趙軍雖降,但仍然不亂,疑是詐降,怕趙軍反復。白起想先將趙軍解除武裝,再盡殺之。便假意接受趙軍投。趙括對手下的將領說,趙軍並未戰敗,鬥志未懈,白起不會真心受降。秦軍的接受投降必然也是假的,秦軍在解除趙軍武裝後,會再攻趙軍。趙括打算在秦軍受降時,利用與秦軍接近的機會,先動手。在受降時,趙軍突然向秦軍發動襲擊,兩軍再戰,死傷無數,趙軍終因力竭而敗。白起選從長平附近捉到的趙國少年向邯鄲報假信,以造成邯鄲混亂。邯鄲聽說趙括投降,大震,秦國混在邯鄲的間諜乘機渲染趙軍大敗的氣氛,蠱惑人心。與趙奢趙括不善者請趙王夷滅趙括三族。因趙括母在趙括出征前與趙王有約,孝成王沒有食言。田單不信(田單本人是心理戰的高手,當年他就是這樣玩了樂毅一把),拷問報信的趙國少年,方知這些少年乃外圍之人,並非親眼所見趙括投降。報信人都是秦軍不殺,依秦軍之言給趙國報信的。田單盡殺少年,使間諜詳查長平之戰的確實情況。不久,間諜回報田單,趙括是詐降,最終戰死。趙括全軍戰死,雖然損失慘重,但消耗的秦軍數量更多。於是,田單穩定趙人心,捕殺蠱惑造謠者。孝成王問望諸君長平之戰,樂毅說,趙括雖死而趙軍未敗。趙括的部署可謂得當,只是趙皮牢、晉陽二軍未能完成任務,殊為可惜。趙軍雖然損失稍大,但秦軍的消耗的人力物力也不相上下,秦趙兩強對峙的格局沒有改變。趙國的最大損失是失去了趙括。秦軍雖然暫時能夠佔領河東,但已兵力虛弱,必然會被趕走。孝成王厚贈趙括家人,夷陵川守將。(戰略上,趙括的戰法消耗掉了秦國的大部分兵力。這樣,在的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也是只好灰溜溜的退兵而去。也就是說,當時的國際形勢,趙國貪上黨一郡之地,本來就是棋輸一著---是平原君趙勝乾的好事;單看邯彈會戰,趙國又是先輸後贏,而這個先輸,就是輸在長平之戰上。但是沒有長平之戰對秦軍的有生力量的消耗,哪裡會來得邯鄲會戰的小勝。又怎麼會在最後使得趙國復得上黨。)
趙軍全部戰死後,白起使人尋找趙括屍,不得,只找到趙括用劍和鎧甲。白起極為傷心,以衣冠厚葬,取趙括劍自用。趙括身材長大,美姿儀,矯健多力,人格特出。
戰後,白起見秦昭王,論趙括。白起說,我以五十萬之眾圍趙括二十萬之軍,傷亡過半,才全殲此軍,是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腹中無食,以人充飢而鬥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長平之戰,秦軍精銳損失過半,優秀將領死傷無數,實際是秦軍未勝,趙軍未敗。唯一的不同是,趙括死了,我還活著。秦昭王說,長平巨戰,秦失六十萬,趙失七十萬,秦可謂小勝。而趙括死,武安君存,可謂大勝。事後,范雎謂秦昭王,長平巨戰,大勝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三年後,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昭王殺白起。秦將鄭安平降趙,上黨復歸趙。
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跡成為成語「紙上談兵」,不過這對他來說並不公平。
史上另一位趙括:出現在春秋時代「下宮之難」中,是趙朔的弟弟。在這次趙氏家族的劫難中被誅殺。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貳』 關於成語故事的研究報告作文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中華民族是個文化名族,成語就是文化民族的結晶之一,老師說每個成語都有名人故事。於是,我就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做了一次研究調查。
二、 調查方法:
1。 查閱有關成語中名人故事的書籍,了解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2。 上網瀏覽,通過網上途徑,搜集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3。 閱讀報刊,了解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三、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成語 名人 主要內容
書籍 入木三分 王羲之 晉朝王羲之寫的字非常有力,相傳他在木板上寫字,刻字的人發現墨汁滲入木板已有三分了。
上網瀏覽 程門立雪 楊時 宋代楊時在下雪天拜訪著名學者程頤,程頤暝目而坐楊時不敢驚動,在旁等候,程頤醒來時門後積雪已有一尺多深了。
報刊 草船借箭 諸葛亮 東漢末年,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好十萬只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最後挫敗周瑜。
四、結論:
1。 成語里的確有名人故事,是有名人故事演變出來的。
2。 這些成語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在學習上和生活中都會運用到。
3。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中還有許多名人的品質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4。 這些成語都有一定的道理,激發我們努力學習,開發我們的道德思想更上一層樓。

『叄』 成語故事中的名人故事研究報告怎麼寫(例文)

在我們身邊,常常聽到很多名人的名字。相信大家也看過不少成語故事書。上次我們剛寫完了自己姓氏名人的研究報告。這次我們就要繼續探索「"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多些了解我我們身邊「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吧!

二、調查方法。
1、網上瀏覽。
2、查閱有關報刊。
3、閱讀有關書籍
三、資料整理。
調查方法 涉及資料 獲得信息
1、(上網) (成語名人)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項羽 刮目相看——呂蒙
三顧茅廬、鞠躬盡瘁——諸葛亮 一鼓作氣——曹劌
投筆從戎—— 班超 負荊請罪——廉頗
完璧歸趙——藺相如 鑿壁借光—— 匡衡
指鹿為馬—— 趙高 紙上談兵——趙括
精忠報國—— 岳飛 聞雞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卧薪嘗膽——勾踐
樂不思蜀——劉禪 圖窮匕見——荊軻
胯下之辱——韓信 煮豆燃萁——曹植
一字千金——呂不韋
2、(上網) (成語故事
《不恥下問》 《懸梁刺股》
《囊螢映雪》 《一飯千金》
《鑿壁偷光》
《望梅止渴》
3、(上網)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一飯千金》
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挨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四、結論。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2、《望梅止渴》此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曹操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引誘自己或他人

『肆』 成語故事研究報告600字寫出成語故事內容歷史背景與現實作用

功成名就抄
【解釋】:功:功業。就:達到。功績取得了,名聲也有了。
【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
【示例】:你則說做官的~,我則說出家的延年益壽。
◎元·范子安《陳季卿誤上竹葉舟》第二折

『伍』 關於對古代成語故事起源的結題報告

成語是漢語詞句的特殊用法,是漢語的一大特色,也是漢語獨有的語言。那成語是怎樣產生的呢?將成語粗略分類,綜合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成語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一、源於古代神話
我國古代的很多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含義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往往被概括成為成語。
例如:開天闢地、誇父追日、愚公移山、女媧補天、精衛填海……
二、源於歷史事件
我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後人把它們凝縮成四個字的成語。例如:
例如:完璧歸趙、擢發難數、投筆從戎、卧薪嘗膽、負荊請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三顧茅廬……
三、源於前人故事
有些成語是由前人的故事來的,這類故事也是確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歷史上不是很重要的。
例如:胸有成竹、滿城風雨、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門可羅雀……
四、源於寓言傳說
古書里邊也有些含議深刻的寓言,古代的寓言傳說,也是成語的來源。
例如:杞人憂天、邯鄲學步、掩耳盜鈴、守株待兔、刻舟求劍……
五、源於古人原句
有一些成語直接是全用古人語句而不作改動的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一鳴驚人……
六、截用或改易古人語句
有些成語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語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語句略加改變然後使用,使其符合成語的結構形式
例如:捨生取義、一曝十寒、一毛不拔、近水樓台、一丘之貉……
七、來源於群眾口語、諺語俗語

『陸』 成語故事的研究報告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成語是其中的瑰寶.對於成語,我們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我們在閱讀和習作中經常遇到成語;說陌生,是因為我們對成語中蘊含的知識知之甚少,或者乾脆並不了解.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小組決定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進行研究,初步了解成語中蘊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歷史事件,培養學習成語的興趣,加深對成語的了解.
二,研究方法
1,通過網路,辭典和書籍等渠道,搜集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2,列成表格.
3,通過調查搜集和整理,從中發現什麼,思考今後應當怎樣做.
三,資料的搜集和整理
成 語
出 處
歷史時期
歷史
人物
歷史事件
成語的意義
過門不入
《列子·楊朱》
夏代

禹是鯀的兒子.堯命鯀治水,鯀的治水方法不對頭,積土阻水,結果失敗.新帝舜命禹繼續治水.禹經過整整十三年,終於制服了洪水.
比喻忠於職守,公而忘私.
退避三舍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春秋
晉獻公,申生,重耳
重耳對晉獻公說: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避居三舍.
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洛陽紙貴
《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傳·左思傳》
晉代
左思
左思用十年,寫成《三都賦》,深獲好評,由於當時沒有印刷術,人們爭相抄寫,致使洛陽紙張價格上漲.
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草木皆兵
《晉書 苻堅載記》
東晉
謝石,謝玄
《晉書 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 '憮然有懼色."
比喻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按圖索驥
《藝林伐山》
春秋
孫陽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
如火如荼
《國語·吳語》
春秋
夫差
這個成語來源於《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增,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增,望之如火.
意思是像火一樣紅,像茅草的白花一樣白,形容軍容的盛大.現在常用來比喻氣勢旺盛..
望梅止渴
《世說新語·假譎》
三國
曹操
曹操帶兵,眾人都渴了,操說:前方有梅林,可以解渴.眾人聽後,迅速前進.
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掩耳盜鈴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春秋時期
智伯,范氏
小偷偷鍾,怕眾人聽見鍾聲,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圖窮匕見
戰國策 燕策二
戰國
荊軻
荊軻為燕太子刺秦王,用獻燕國督亢的地圖為名,先把匕首卷在圖里.秦王展開地圖,最後露出匕首.
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表1
表2
成 語
出 處
歷史時期
歷史
人物
歷史事件
成語的意義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
西漢時期
李廣
李廣帶兵,真誠和善,眾人擁戴,所向無敵.
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請君入瓮
《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
唐朝
武則天,周興,來俊臣
來俊臣審問周興,先向周興請教如何使人認罪,周興獻計,來俊臣用此計對付周興.
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高山流水
:《列子·湯問》
春秋末期
俞伯牙,鍾子期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比喻遇見知音.
胸有成竹
《文與可可谷偃竹記》
北宋
文同
宋代畫家文同(字與可)擅畫竹,詩人晁補之說: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
春秋末期
晉獻公
晉獻公欲攻打虢國,借道虞國,向虞國國君獻上禮物,虞國國君不聽臣子唇亡齒寒的勸告,答應借道,結果後來虢國滅亡後,被晉獻公滅.
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
晉代
祖逖,劉琨
祖逖聽到雞叫,就起來練劍,准備隨時報效國家.
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指鹿為馬
《史記·秦始皇本紀》.
隋朝
趙高
趙高牽來一頭鹿,非說是馬.藉以排除異己.
比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不寒而慄
《史記·酷吏列傳》
漢代
義縱
義縱任定襄太守時,治安非常混亂,義縱一天就處死四百犯人,致使定襄人不寒而慄.
比喻非常害怕恐懼.
不學無術
《漢書·霍光傳》
漢代
劉弗陵,劉詢承,霍光
班固評論霍光功過,說他不學無術.
比喻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雞鳴狗盜
《史記·孟嘗君列傳》
戰國時期
孟嘗君,秦昭,狐白裘
孟嘗君被秦國所拘,靠著手下門客裝狗鑽洞偷來狐裘獻給秦王妃子,說服秦王答應放行,又有門客裝雞叫打開城門,這才逃回了齊國.
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枕戈待旦
《晉書·劉琨傳》
西晉
祖逖,劉琨
劉琨睡覺,常枕著兵器入睡,等待天亮,立志殺敵報國.
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表3
成 語
出 處
歷史時期
歷史
人物
歷史事件
成語的意義
勢如破竹
〈晉書·杜預傳〉
三國末年
司馬炎,杜預
司馬炎滅蜀後,奪取魏國政權,欲攻打東吳,部分人不主張打,杜預上書說:現在趁士氣高漲,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攻下吳國不會費多大力氣.大軍在杜預率領下,不久就攻下了吳國.
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
秦末
項羽
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展開大戰.項羽渡漳河後,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比喻戰斗到底的決心.
四面楚歌
《史記 項羽本紀》
秦末
項羽
劉邦把項羽圍困垓下.項羽夜裡聽見四面漢軍唱起楚地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心情沮喪.虞姬自刎,項羽英雄末路,帶殘兵逃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三顧茅廬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東漢末年
劉備
諸葛亮
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劉備三次誠心拜訪,終於打動諸葛亮,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初出茅廬
《三國志》
三國
諸葛亮.劉備.夏侯沌.
諸葛亮幫助劉備打敗了夏侯沌.
開始出來工作缺乏經驗的自謙.
暗箭傷人
《三俠五義》
春秋時期
潁考叔.公孫子都
公孫子都把潁考叔一箭射死,手段卑劣.
用卑劣.陰險的手段在暗地裡傷害他人.
百聞不如一見
《漢書 趙充國傳》
西漢宣帝年間
漢宣帝.趙充國
趙充國打仗時先偵察在定奪.
聽得再多,不如親眼看一看可靠.
班門弄斧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
春秋
魯班
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或高明的人面前賣弄本事.自不量力.
東施笑顰
《莊子 天運》
春秋
東施.西施.勾踐.吳王
醜女東施效仿美女西施,因西施常常皺著眉頭,東施也無病呻吟,裝作心痛,反被人嘲笑.
欲學別人之長,反而越增自身之短.
表4
成 語
出 處
歷史時期
歷史
人物
歷史事件
成語的意義
釜底抽薪
《為侯景判移梁朝文》
南北朝時代
侯景.魏收
抽薪止沸,斬草除根
凡是此須從根本解決問題.
江郎才盡
《詩品》
南朝時期
江淹
年齡大了,江淹才思減退.
才思減退
秋毫無犯
史記《史記·項羽本紀》:"
漢朝
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後漢書·岑彭傳》:"持軍整齊,秋毫無犯."
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同甘共苦
戰國策 燕策
戰國
燕昭王
燕昭王繼位後,尊郭隗為老師,許多人紛紛來到燕國,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都委以重任,關心備至.他與百姓同時安樂,共度苦難二十八年,終於治理好燕國.
同時享受安樂,共同分擔愁苦.
親痛仇快
漢 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

朱浮
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讎者所快."
親人痛心,仇人快意.
前倨後恭
史記 蘇秦列傳
戰國
蘇秦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俾而後卑也.'"《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 '"
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形容對人的態度改變.
歧路亡羊
《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戰國
楊子(即楊朱)
楊子的鄰居家跑丟了一隻羊.鄰人立刻率領親戚朋友們去追尋,沒有找到.鄰人告訴楊子"岔路之中又有岔路,不知道應該選擇哪一條路去找,所以就回來了."
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孺子可教
《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
《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三人成虎
戰國策 魏第二
戰國
龐蔥
魏惠王
龐蔥以"三個人謊報城市裡有老虎,聽者就信以為真"勸喻魏惠王的故事.
比喻謠言重復多次,就能使人信以為真.
投筆從戒
後漢書 班超傳
漢朝
班超
班超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
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四.結論
成語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歷史名人故事,也有重要的歷史事件,還記錄著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有的成語贊揚了古人的高風亮節,如"過門不入","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三顧茅廬";有的則諷刺了人的愚蠢和卑劣,如"東施效顰","班門弄斧","指鹿為馬","暗箭傷人";有的贊揚了立志成才,如"枕戈待旦","聞雞起舞","投筆從戎";有的反映了人的膽小和怯懦,如"草木皆兵";有的隱含著生活的道理,如"歧路亡羊","唇亡齒寒","三人成虎";還有的成語對世人提出勸戒,如"唇亡齒寒","百聞不如一見"等等.還有的成語反映了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如"指鹿為馬","圖窮匕見";有的則記錄了歷史上的戰爭,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還有古人生活中的逸聞趣事,如"洛陽紙貴","望梅止渴",等等.成語集中地反映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它是中國語言藝術的博物館.
我們在平時讀書時應該多積累成語,養成查辭典的習慣.通過查閱辭典,也可以上網搜索,不但弄懂成語的意思,還可以了解成語的出處,了解成語中所包含著的歷史名人故事和歷史事件.這樣不但積累了成語,也了解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豐富了我們的課外知識,還能讓我們從中受到很多的教益,一舉多得.成語積累多了,還會豐富我們的語言,使我們的習作錦上添花.
心動不如行動.同學們,快快行動起來吧!!!!!!

『柒』 求初一歷史上冊,成語故事大賽主持人的演講稿!急急!!!!!急~急急急!!!!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u)。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捌』 成語故事比賽有感作文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書,叫《成語故事》。這本書裡面有很多很多的知識,「胸有成竹」專的意思是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屬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十分的把握;「魚目混珠」的意思是比喻拿假的東西冒充真的東西。 我對其中的一個「磨杵成針」的成語故事感受很深。這個故事講述了偉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學習,很貪玩,有一天遇見一位老奶奶正在磨一根粗粗的鐵棒,李白覺得很驚奇,說:「要把鐵棒磨成針,能行嗎?」老奶奶笑了笑說:「我不停的磨下去,這鐵棒會越來越細,最後一定會磨成針的。」李白聽了很受啟發,於是他下定決心堅持讀書,後來成了著名的詩人。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我想我在學習上也要向這位老奶奶一樣學習她堅持不懈的毅力,肯定也能考到好成績的。 我很喜歡《成語故事》這本書,因為每一個成語都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玖』 歷史成語故事競賽ppt 例看圖猜成語 鼠目寸光

鼠目寸光
shǔmùcùnguāng
[釋義] 老鼠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寸遠的地方。回形容目光短答淺;沒有遠見。
[語出] 清·蔣士銓《臨川夢》:「尋章摘句;別類分門;湊成各樣新書;刻板出賣。嚇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時文朋友;拜到轅門;盲稱瞎贊。」
[正音] 寸;不能讀作「chùn」。
[辨形] 鼠;不能寫作「屬」。
[近義] 目光如豆

閱讀全文

與歷史成語故事比賽活動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