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西昌市的歷史人物
楊鼎才,清朝西昌人。嘉慶三年(1789)舉人。官湖南衡山縣知縣,懋著循聲。嗣調安仁縣,旋補回攸寧縣知縣。答時值茶陵山洪暴發,攸邑地處下游,罹災甚深。鼎才親察難民,撫恤周至,士民咸感其德。《西昌縣志》有傳。
顏啟芳,清朝西昌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貢。朝考二等。淡於榮利,遂返里設講席,雲貴佳士,多游其門。其教文行並重,視其人性情之所近,因材施教。掇科第者多出其門。《西昌縣志》有傳。
馬駘(1886~1937)清未民初著名畫家、美術理論家和教育家。字企周,又字子驤,別號環中子,又號邛池漁父。四川西昌人,寓居上海。回族。曾任上海美專教授。於畫無不能,尤工北派山水,布置嚴整,渲染深秀,惟作家氣較重。著有《馬駘畫問》,其《馬駘畫寶》於1928年成書。
❷ 請問四川的古,近代史有哪些
200多萬年前,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四川逐漸融入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蜀文明
根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四川境內有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四處。距今7~8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很廣,目前已發現20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漢三星堆遺址、廣元營盤梁遺址、西昌禮州遺址等。
約4~5千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同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相當。此時的古史傳說內容主要關於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長苰化碧等。盡管沒有史料記載,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
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有關。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強大,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有功的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
戰國至三國
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准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秦攻佔蜀國後,設蜀、漢中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至秦莊襄王年間(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西漢以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國」,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劉璋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兩晉至隋唐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並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斗,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至明清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盡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並入明朝版圖,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近代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為了「剿共」及嚴密監視地方的革命活動,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縮小政區的辦法,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和重慶市(1929)。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東北及與陝西接壤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
現代
1949年12月,四川地區解放。1950年1月,中央將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劃為西南區,在重慶市設立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分別由鄧小平同志任西南局書記、劉伯承同志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同志任軍區司令員,統一領導西南區的工作。同時,將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和重慶市及西康省,均直屬大區領導。4個行署和西康省共轄21個專區、6個市、191個縣。
1952年9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和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的建制,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並將重慶由中央直轄市改為省轄市。同年10月,將「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區專員公署」。1954年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撤銷。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同年5月,將各「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專員公署」。10月,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各縣並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區劃歸西藏自治區。
為了加強四川西部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建設,按照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精神,先後設立了西康藏族自治區(後改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藏族自治州(後改為阿壩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彝族自治縣、茂汶羌族自治縣等一批自治州、縣。為了加強三線建設,於1965年以攀枝花礦區為中心,設立了渡口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共計43個區縣(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2萬人。川渝分治後,四川省的地級行政區降為19個,縣及縣級市、區179個,數量仍為全國第一。所幅員面積為4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萬人,佔全國的6.8%,居河南、山東之後,列第3位。
2007年底,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共計21個地級單位),43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120個縣、4個自治縣(共計181個縣級單位)。
成都市:成華區、武侯區、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雙流縣、郫縣、溫江區、大邑縣、金堂縣、蒲江縣、新津縣,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
自貢市:自流井區、貢井區、大安區、沿灘區和榮縣、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納溪區、龍馬潭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中江縣、羅江縣,廣漢市、綿竹市、什邡市;
綿陽市:涪城區、遊仙區、江油市、三台縣、安縣、平武縣、梓潼縣、鹽亭縣、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元壩區、朝天區、旺蒼縣、青川縣、劍閣縣、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大英縣、射洪縣;
內江市: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隆昌縣、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五通橋、沙灣、金口河4個區,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眉山市
南充市: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南部縣、儀隴縣、西充縣、蓬安縣、營山縣,閬中市;
眉山市:東坡區,仁壽縣、彭山縣、洪雅縣、丹棱縣、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宜賓縣、南溪縣、江安縣、長寧縣、高縣、珙縣、筠連縣、興文縣、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華鎣市;
達州市:通川區、達縣、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渠縣,萬源市;
雅安市:雨城區,蘆山縣、名山縣、天全縣、滎經縣、寶興縣、漢源縣、石棉縣;
巴中市:巴州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
資陽市:雁江區、安岳縣、樂至縣,簡陽市;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金川縣、黑水縣、馬爾康縣、壤塘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九寨溝縣、小金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丹巴縣、爐霍縣、九龍縣、甘孜縣、雅江縣、新龍縣、道孚縣、白玉縣、理塘縣、德格縣、鄉城縣、石渠縣、稻城縣、色達縣、巴塘縣、瀘定縣、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木里縣、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
❸ 西昌陳姓的歷史源流
陳(Chén 陳)姓來源有五: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於陳,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實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 ,是為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之陳氏。
4、齊國王子軫的後裔。秦滅齊後,軫逃到楚國為相,被封為潁川(今河南省禹州)侯,是潁川陳姓的開始。
5、他姓或少數民族改姓而來。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改革,將鮮卑族一支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姓為陳,稱陳氏。是為河南洛陽陳氏。據《河南官氏志》所載,隋初白永貴改姓陳,是為萬年(今陝西西安)陳姓之源起;據《通志·氏族略》載,劉矯的後裔改陳姓,其子孫居廣陵之陳(今江蘇省鎮江東)。
得姓始祖:陳胡公。陳姓來源於媯姓,陳姓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於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淮陽是陳姓的發源地,至今淮陽還有「老陳戶」之說。陳國滅後的播遷,前文已述,不贅。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陳軫為始祖的潁川陳姓,其子孫多顯軼,其後有裔孫陳伯珍於西晉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蘇丹陽),伯珍孫徙居長城(今浙江長興)下若里,陳霸先便是其支傑出代表,他建立陳國,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並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姓子孫遍布長江與粵江之間,其諸侯王宜都王陳叔明的十世孫陳環,為避難遷居今泉州仙游縣,其孫陳旺徙居江西德安縣太較緋@擲錚菀迕懦灤湛媯惶瞥醯掄轂健奧倉搖保渥映略庠詬竿齪蠼影啵本拍曄計劍略獗懷莆翱氖ネ酢保輝倬褪球4ǔ潞笠岢絡呤芾盍指ε偶范ǜ=ㄍ玻詬=ǚ⒄鉤晌疤蹬傘背灤眨鴣絡呶顯菏甲媯凰穩首謔狽紙菀迕懦灤沼謔∫話俁甯齙胤劍灤杖朐僥嫌謁緯聳疃啵畛世鈁鴉手虺? 創建越南陳朝,傳八世十三王,故陳姓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姓入粵始於南宋,中原人陳魁(陳後裔)遷居福建寧化、上杭,其曾孫有遷今廣東梅縣;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開漳聖王之後)隨鄭成功入台,被尊為陳姓入台始祖,與林姓共有「陳林半天下」美譽;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共傳8世13王,歷時175年。經過一千多年的繁衍,如今陳姓成為越南十大姓氏之首;明初朱元璋曾派陳姓水手去日本琉球;明清以後,閩粵陳姓有人出海謀生到南洋和歐美。陳姓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東等省多此姓,在台灣和廣東兩省,陳姓約占當地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四點五。
歷史名人
陳 勝:陽城(今河南省登封東南)人,秦末農民起義將領,建立張楚政權,第一個翻開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歷史篇章。
陳 平:陽武(今河南省原陽)人,漢初名相,曾六齣奇計,佐劉邦定天下,後與太尉周勃合力而誅諸呂,迎立文帝。
陳 琳:字孔璋,漢末著名文學家,江蘇省揚州人,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一戰,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瑒、徐乾等同染疫疾而亡。
陳 群:三國魏時尚書,河南許昌人。曾建議選任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後來演變成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陳 壽:西晉著名史學家,巴西安漢(今四川省南充)人。著有《三國志》65卷。書以三國並列,亦屬首創。
陳 禕:法號玄奘,河南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人,生於官吏家庭。曾歷險去天竺(今印度)取經,他是佛教經典名著的翻譯家,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創始人。
陳 摶:宋初著名道士,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縣)人。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著有《無極圖》、《指玄篇》、《正易心法注》等。對理學和道教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陳 雲:上海(原江蘇省青浦)人,是中國共產黨的高級領導人之一,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
陳 毅:四川省樂至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傑出的領導者與組織者,是新四軍中唯一被授元帥軍銜的人。
陳 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家。原名陳庶康,字傳瑾。生於湖南湘鄉二都柳樹鋪。1916年入湘軍當兵。因為不滿軍閥混戰,1921年脫離湘軍,在長沙半工半讀,參加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的愛國活動。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著有《陳賡日記》和《陳賡日記(續)》。
陳霸先:字興國,南朝梁名將,陳開國皇帝。吳興長城(今浙江省長興)人,出身寒門,好讀兵書,精於武藝,明達果斷。公元557年代梁自立,是南朝陳的建立者。
陳子昂:字伯玉,唐代著名詩人,梓州射洪(今屬四川省)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是詩歌革新的先驅,其文學理論對當世影響很大。
陳友諒:元末沔陽(今湖省仙桃)人,農民起義領袖。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隸倪文俊為簿書掾,漸升至元帥。曾建國大漢,曇花一現,在位僅三年。
陳洪綬: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老遲、悔遲、悔僧等。浙江省諸暨人,明末清初著名山水畫家,曾師蘭瑛,長於花鳥、山水、尤精人物。清入關後,不作貳臣,出家為僧。
陳天華:字星台,號思黃,湖北省新化人。清末民主革命的先驅者,1903年留學日本,與黃興等人從事反清革命活動。他的著作《警世鍾》、《猛回頭》,宣傳革命思想,影響甚大。
陳玉成:原名丕成,廣西省藤縣人,貧苦農民出身,自幼失去父母,由祖父撫養長大。十四歲參加金田起義,為太平天國青年名將,授英王,末能挽狂瀾於既倒,含憾而死。
陳寅恪: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江西省修水人,當代著名史學家、國學大師,是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之一,通曉多國文字及蒙、藏、波斯、西夏等文字。其中《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是巨著。
陳嘉庚:福建廈門人,著名愛國華僑,他早年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抗日戰爭時期更是慷慨解囊,解放後,又獨資創辦了廈門大學。
❹ 西昌群海的歷史
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
西昌市,位於川西高原的安寧河平原(四川第二大平原)腹專地,是涼山屬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也是攀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中心,川滇結合處的重要城市,是四川打造的攀西城市群中的核心力量。
❺ 涼山的歷史
涼山歷史沿革: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派大軍征西南夷,殺邛君、笮侯,正式設立越嶲郡,下轄邛都、遂久、靈關道、台登、定
笮、會無、笮秦、大管、姑復、三絳、蘇示、闌、卑水、潛街、青嶺15縣,郡治邛都縣。王莽篡漢後,始建國元年(9)改越嶲郡為領戎,後又改名為集郡。天鳳
二年(15)越嶲部族首領任貴率兵殺太守,自立為谷王。東漢建武元年(25)任貴降附蜀王公孫述。建武十一年(35)任貴降漢。東漢越嶲郡轄邛都、遂久、靈關道、台登、青嶺、三絳、會無、定笮、闌、蘇示、大笮、笮秦、姑復、卑水14縣。
蜀漢初仍沿東漢舊制,章武元年(221)境內部族首領高定元率軍反蜀,殺太守焦璜,佔領全境。蜀漢建興三年
(225),諸葛亮率兵南征,收復越嶲郡,將越嶲郡所轄遂久、青嶺、姑復三縣割屬雲南郡,笮秦並入台登、大笮並入定笮,復設潛街縣,新設安上、馬湖二縣。
越嶲郡下轄邛都、台登、闌、靈關道、會無、定笮、三絳、卑水、潛街、安上、馬湖12縣。延熙元年(238)後,越嶲部族反,殺太守,後任太守遷駐安上縣。
延熙五年(242)太守張嶷收復越嶲郡,復置縣。
西晉仍蜀漢舊制,泰始九年(273)改靈道縣為護龍縣,越嶲郡轄邛都、會無、定管、台登、護龍、蘇示7縣。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寧州平樂郡太守董霸降成漢,其後晉僑置平樂郡、縣於越嶲郡境內,安置平樂郡流民。平樂郡轄樂於、新定、新興、三沮4縣。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成漢李驤、任回攻佔越嶲郡。咸康四年(338),成漢在越嶲郡增設晉興縣,越嶲郡下轄8縣。
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不休,大批流民進入越嶲郡境內。劉宋時期(420~479),置平樂郡,改護龍縣為新興縣,越
嶲郡仍領8縣,郡治邛都。南齊之時,遙置越嶲僚郡,無力管轄。梁武帝大同三年(537)武陵王蕭紀鎮蜀,置嶲州。周武帝保定五年(565),改嶲州置西寧
州,後因戰亂廢治。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大將軍鄭恪率軍征越嶲,改西寧州置嚴州,宣化、邛部、亮善、白沙、平樂6郡,改定管縣為定管鎮。越嶲郡領
越、邛都2縣,宣化郡領可泉縣,邛部郡領邛部縣,亮善郡領蘇祁縣,白沙郡領台登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為加強中央集權,廢郡,推行州、縣二級制。開皇六年(586)改嚴州為西寧州,開皇十八年(598)改為嶲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越嶲郡轄越嶲、邛都、可泉、台登、蘇祁、邛部6縣。
唐武德元年(618),改越嶲郡為嶲州,轄越嶲、可泉、蘇祁、邛部4縣,州治越嶲縣。析台登縣置登州,轄台登、漢
源、陽山3縣,州治台登。唐朝武德二年(619)州增設昆明縣。武德九年(626)廢登州,台登縣還屬嶲州。貞觀二年(628),割雅州陽山、漢源2縣屬
嶲州。貞觀八年(634)增置和集縣。貞觀二十二年(648),右武侯大將軍梁建方率兵征討松外夷人,在其地設昌明縣。共轄越嶲、邛部、蘇祁、可泉、台
登、昆明、和集、陽山、漢源、昌明10縣。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會川縣。武後大足元年(701)陽山、漢源還屬黎州,唐中宗神龍三年(707)陽山、
漢源2縣還屬嶲州,唐玄宗開元四年(716)陽山、漢源歸屬黎州。天寶元年(742)改州為越嶲郡,改可泉縣為西瀘縣。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吐蕃、南
紹聯兵攻陷越嶲郡。至德二年(757)唐於邛州臨溪鎮置行嶲州,安置越嶲郡遺民。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十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遣兵與州部族聯兵,在
台登縣北谷大敗吐蕃軍,收復台登縣。貞元十三年(797),韋皋發兵復嶲州。貞元十六年(800)收復昆明。至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嶲州轄越
嶲、西瀘、蘇祁、台登、邛部、昆明、會川7縣。唐文宗大和三年(829)至大和六年(832),南詔連年入侵嶲州,大和六年五月,西川節度使李德裕移州治
台登城。
唐懿宗咸通六年(865)五月,南詔攻陷嶲州。南紹在嶲州境內設一府、三郡、七州,即會川都督府,建昌郡、清寧郡、
香城郡,建昌郡領建安、永寧二州,清寧郡領沙城、邊府、黎溪、永昌、會理五州。大理國時期仍沿南詔舊制,改建昌郡為府,增置蘇州,隸屬建昌府。會川府仍
置。香城郡廢治,為如庫部據地,隸善巨郡。大理國統治時期,境內諸部落日漸強盛,各部相繼占城據地,各相雄長。大的民族部落有落蘭、沙麻、阿都、屈、赤頁
縫、巴翠、絳、如庫、勿鄧、兩林、豐琶、門必畔、科、亻鹿鹿等14部,今雷波一帶為馬湖部。重要城鎮有籠麽、大隆、葛魯、亦且龍、龍泥、歸依、麻龍、龍
納、烏弄、籠瓮、夷籠11城。
元憲宗五年(1255),建昌落蘭部建蒂歸降元朝任命大理段阿這宗鎮守建昌;邛部川一帶任命都王明亞為邛部六番招討
使鎮守。元憲宗九年(1259),會川王氏率兵降元,元仍以王氏守會川。元世祖中統五年(1264),設邛部川安撫招討司。同年,落蘭部建蒂率諸部反元,
殺邛部川六番安撫招討使都王明亞。至元十年(1273)元軍平定建昌叛亂。至元十二年(1275)元子建昌沒羅羅斯宣慰司,下轄建昌路、德平路、定昌路、
會川路4總管府,至元十五年(1278)割建昌建鄉城設寶安州,改夷籠城為瀘州。至元十七年(1284)在會川歸依城設永昌州,改泥龍千戶為武安州、改麻
龍千戶為麻龍州。同年改鹽井千戶為閏鹽州,以亻鹿鹿部置普樂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邛部川安撫招討司為邛部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降中州為
縣。至元二十二年升里州為軍民總管府,八月,罷德平、定昌2路,設置德昌路軍民總管府。至元二十六年(1289)撤寶安州,並入建安州。至元二十七年
(1290),合並普樂州、閏鹽州為閏鹽縣。設柏興府,領閏鹽縣、金縣。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撤柏興府,並入德昌路,其後又復置柏興府。到元末境
內建置再無大的變化。羅羅斯宣慰司轄建昌、德昌、會川三路。建昌路領建安、永寧、瀘州、里州、闊州、邛部州、隆州、姜州、蘇州、禮州10州,中縣、北社、
瀘沽3縣;德昌路領德州、昌州、威龍、普濟4州;柏興府領閏鹽、金縣2縣;會川路領武安、永昌、麻龍、黎溪、會理5州。至元十三年(1276)馬湖部歸降
元,設馬湖路總管,下轄雷波長官司治雷波境內。
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紅巾軍明玉珍率軍攻佔建昌。明洪武四年(1371),羅羅斯宣慰使安配率部歸順明
朝,授土指揮使,仍守建昌衛,管轄昌州、普濟、威龍3州。同年置馬湖府,設雷波長官司。洪武十五年(1382)在境內設建昌、德昌、會川、柏興4府,並兼
置衛。建昌府轄建安、永寧、里州、闊州、瀘州、隆州、蘇州、禮州、邛部州9州;並設建昌土衛。永寧州領碧舍、中縣2縣。洪武十七年(1384)中縣改屬蘇
州,蘇州領瀘沽、中縣2縣,洪武二十一年(1388)蘇州兼置衛。德昌府轄德州、昌州、威隆、普濟4州。會川府轄永昌、武安、黎溪3州。柏興府轄閏鹽、金
縣2縣。洪武十七年(1384)撤金縣,二十四年(1391)降柏興府為州,將閏鹽縣並入柏興州。洪武十五年境內原屬會川路所轄姜州、會理州、麻龍州改屬
雲南東川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昌衛指揮使月魯貼木兒聯合諸部叛亂,占據境內。十一月,涼國公蘭率師平定叛亂,廢府,設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越
嶲衛軍民指揮使司,蘇州衛軍民指揮使司、會川衛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六年(1393),設鹽井衛軍民指揮使司。改蘇州衛為寧番衛。洪武二十七年
(1394)增設建昌前衛。並設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於建昌,管理六衛政事。同年撤並州、縣。永樂元年(1403)邛部州改設長官司。永樂二年(1404),
昌州、普濟、威龍3州改設長官司。萬曆三年(1575)撤建昌前衛並入建昌衛,並撤建昌土衛。至明末建置再無大的變化。四川行都指揮使司轄5衛、8所,4
長官司。建昌衛領禮州後、禮州中、打沖河中前、德昌4千戶所及昌州、威龍、普濟3長官司。寧番衛領冕山橋千戶所。越嶲衛領鎮西後千戶所、邛部長官司。鹽井
衛領打沖河中左千戶所,馬剌長官司。會川衛領米易千戶所。
清順治五年(1648),農民軍張獻忠部將劉文秀率兵攻佔建昌。順治十六年(1659),清軍進兵建昌。同年改四川
行都司為總鎮府。康熙元年(1662)改設建昌監理廳,主管五衛政事。康熙十二年(1673),建昌為吳三桂軍所佔。康熙二十年(1681),清軍收復建
昌諸衛。雍正六年(1728),平涼山諸部落叛亂,裁撤建昌監理廳,設置寧遠府,管轄3縣、1州、1廳、土司11。建昌衛改置西昌縣,寧番衛改置冕寧縣,
鹽井衛改置鹽源縣,會川改置會理州,越嶲衛改置越嶲廳。土司為威龍長官司、昌州長官司、普濟州長官司、河東長官司、阿都正長官司、阿都副長官司、沙罵宣撫
司、馬喇副長官司、瓜別安撫司、木里安撫司、邛部長官司。清宣統二年(1910),增置昭覺縣、鹽邊廳。至清末,寧遠府共轄4縣、2廳、1州。
❻ 西昌塑像的人物是誰有什麼來歷
劉伯承抄和小葉丹。
彝海結盟知道嗎。
不知道的話給你個傳送門吧,http://..com/question/11143324.html 比較詳細了。
這個塑像就是對這段史實的反映了。
❼ 請問西昌市雷波縣的歷史是古代的什麼地方
雷波古為西南夷地的一部分。從漢武帝建元6 年(公元前135年)在境內設螳螂縣(屬犍為郡)算起,至今已有2139年的歷史。漢末改置潛街縣,三國蜀漢時改為馬湖縣(屬越西郡)。 唐、五代、宋時為馬湖部。唐朝乾元(公元758年)涼山東部雷(波)馬(邊)屏(山)地區為戎州所轄,羈縻殷、馴、騁、浪四州,其馴、騁、浪三州均在雷波縣境內。宋時涼山東部為馬湖路,有三十七部落在今雷波一帶。 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在雷馬屏峨地區設置馬湖路,下轄雷波、沐川六個長官司。 明洪武四年(1371年)年設馬湖府雷波長官司,明弘治8年(1495年)改為黃琅巡檢司。 清康熙初年(1662年)設雷波長官司,清雍正8年(1730年)改土歸流設雷波衛,乾隆26年(1761年)升衛為廳(屬敘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設雷波廳行政公署,黃螂為分廳,隸大漢四川軍府。民國三年(1914年)改稱雷波縣,1930年改隸樂山專員公署。 1950年5月解放,同年8月25日,雷波縣人民政府成立,隸樂山專員公署。1956年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州,1958年劃出瓦崗、莫紅、卡哈洛三個區另成立瓦崗縣, 1960年撤銷瓦崗縣劃歸雷波縣。 2000年,雷波縣轄4個鎮、45個鄉:錦城鎮、汶水鎮、黃琅鎮、西寧鎮、南田鄉、海灣鄉、帕哈鄉、杉樹堡鄉、箐口鄉、永盛鄉、順河鄉、回龍場鄉、溪洛米鄉、白鐵壩鄉、渡口鄉、馬湖鄉、中田鄉、穀米鄉、柑子鄉、雙河口鄉、羅山溪鄉、桂花鄉、沙沱鄉、爛壩子鄉、八寨鄉、松樹鄉、拉咪鄉、千萬貫鄉、五官鄉、曲依鄉、卡哈洛鄉、元寶山鄉、大岩洞鄉、岩腳鄉、莫紅鄉、坪頭鄉、克覺鄉、上田壩鄉、簸箕梁子鄉、大坪子鄉、小溝鄉、雷池鄉、咪姑鄉、一車鄉、巴姑鄉、斯古溪鄉、山稜崗鄉、長河鄉、谷堆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07873人,其中: 錦城鎮 9748 、西寧鎮 13223、 汶水鎮 9652 、黃琅鎮 7011、 南田鄉 7711 、海灣鄉 5970 、杉樹堡鄉 3505、 箐口鄉 5797 、帕哈鄉 4614 、永盛鄉 7495 、溪洛米鄉 4366 、白鐵壩鄉 3813、 順河鄉 1956、 渡口鄉 7136、 回龍場鄉 5054 、馬湖鄉 6190 、中田鄉 5279 、穀米鄉 6018 、柑子鄉 2566 、雙河口鄉 2150 、羅山溪鄉 2507 、桂花鄉 2986 、爛壩子鄉 2335 、沙沱鄉 2373 、山稜崗鄉 4736 、長河鄉 2246 、谷堆鄉 2517、 八寨鄉 4526 、拉咪鄉 1551 、松樹鄉 3016 、曲依鄉 3557 、千萬貫鄉 3251 、五官鄉 4411 、上田壩鄉 3291、 大坪子鄉 1497 、簸箕梁子鄉 2253、 小溝鄉 996 、莫紅鄉 3001、 克覺鄉 1270、 坪頭鄉 2297、 雷池鄉 3601 、巴姑鄉 2839、 咪姑鄉 4393、 一車鄉 3240、 斯古溪鄉 1705 、卡哈洛鄉 5638、 元寶山鄉 7124、 大岩洞鄉 1981 、岩腳鄉 3481。現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雷波縣轄4個鎮(錦城、西寧、黃琅、汶水)、45個鄉(南田、帕哈、海灣、箐口、永盛、順河、渡口、沙沱、桂花、長河、谷堆、八寨、五官、曲依、松樹、拉咪、馬湖、穀米、中田、柑子、小溝、莫紅、克覺、坪頭、雷池、咪姑、巴姑、一車、岩腳、杉樹堡、溪洛米、白鐵壩、回龍場、羅山溪、爛壩子、山稜崗、千萬貫、上田壩、雙河口、大坪子、斯古溪、卡哈洛、元寶山、大岩洞、簸箕梁子)。
❽ 西昌的名人(十萬火急)
1.良 鷹:(公元1945~今),又名陳亮映,字山穀子,號攬勝樓主;西昌人(今四川西昌)。著名當代書畫家。
九歲開始學畫,師承潘天壽、本子慶、陳亮清、雷季銘。
現任人民日報社新聞培訓中心書畫指導教授,國家人事部、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高級創研員,中國文君書畫藝術研究中心董事長。
良鷹十六歲始發表作品,散見於諸多報刊,幾十年如一日,執著追求,道路坎坷,歷經許多磨難,因此,功底深厚,學貫中西,中國畫有代表作《千里長江圖》由中央電視台收錄,《雄鷹圖》由人民日報社新聞培訓中心收藏。水彩畫《雨村》被錄入《中國書畫家精品選》,油畫代表作《晚歸》和《野人》獲2000年奧林匹克中青年畫家優秀獎。
良鷹有新詩二百首,代表作《鷹之歌》、名人《世界書畫銘錄》。先生勤於治學,忙於考察、創作,幾十年間,奔走大江南北,吃苦耐勞,桃李遍及諸多省市,先後在河北石家莊組建了封龍山書畫聯誼會,在四川組建了中國文君書畫藝術研究中心,該中心於1995年10月1日在邛崍市正式成立暨舉行受聘為人民日報書畫指導老師慶典大會。
1995年12月在山東青島等地,良鷹率領中心藝術家在市博物館舉辦了良鷹個人書畫展,廣泛活動手藝術界。
良鷹學貫中西,勤於治學,幾十年間奔走大江南北,桃李遍及諸多省市,終身為藝術奮斗,藝術作品博大精深、氣勢恢弘、內涵豐富、所畫山水、人物、花鳥尤長雄鷹,人體、仕女。近二十年間所畫「中國兵馬俑畫"獨俱特色,集素描、油畫、國畫「三位一體」,手法多變,或彩墨或白描或工寫或大寫均揮灑自如。從結構奇巧、氣可奪魄的雄勁之作《二郎伏龍圖》到凝重深沉的《兵馬俑系列》,無一不折射出先生深厚的藝術功底,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勇於開拓的藝術。
從1990年始至今,先生以近二十年光陰創作《中國兵馬俑系列》,藝術地再現歷史的輝煌,二十年的辛勞,先生不愧是公認的《中國兵馬俑》畫的第一人。
作為人民日報社新聞中心書畫指導老師,他以自己的努力去培訓、發掘更多的藝術人才,為弘揚民族文化作一份貢獻。良鷹一生默默耕耘,不求名,不圖利,他說:搞藝術也是革命,首先要有犧牲和奉獻精神。
❾ 西昌邛海水底下是什麼歷史
邛海是古邛都因地震沉沒為邛海的傳說由來已久,有多種版本。其一:一個窮老太婆喂養了一條小青蛇與之相依為命,貪官作惡,青蛇化為青龍發洪水報仇,此地下沉變成邛海。此說來自晉朝小說《搜神記》卷二十《邛都大蛇》。宋代的《太平廣記》、《太平御覽》也都有相同的記載 。 其二:據西昌地名冊中記載,邛海邊上,西昌市海南鄉的古城村據說是古邛都城的舊址,古城村因此而得名;海南鄉鍾樓村又叫落鍾坡,傳說此處曾有一鍾樓,因地震,鍾樓從此處滾入邛海。另外,還有些邛海邊的老漁民反映,天氣晴朗時可看見邛海下的城廓、房屋等等。 地震引起地陷而沉沒的不僅有傳說,還有眾多的歷史文獻。 ——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椎結,耕田,有邑聚。」當時在雲南北,現四川省南部,酋長有好幾十,邛都國最大,邛人梳著椎形的發髻(螺髻山就因像邛人的發髻而得名),有耕田,有城市集鎮。漢武帝平南越後南征殺了且蘭,笮候和邛都國的國王。當地少數民族害怕了紛紛請求歸順,司馬相如來招安,邛都國改設為越嶲郡。 ——《後漢書·西南夷列傳》中記載:「邛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邛都縣,無已地陷為淤澤,因名為邛池,南人為邛河。」——老《西昌縣志》記載:「元鼎初(漢朝,公元前116年漢武帝時)地震,縣陷為淤澤」。——瀘山光福寺的碑《瀘山碑記》上記有「迨至嘉靖年間,地震坍塌,段氏(傳說中的望天娘娘)所施之田,盡皆化為滄海」。——顧炎武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也記載:「水涌地裂,陷下四五尺,衛城外城若浮塊而已,陷城之說殆是實然。」——周洵所著的《蜀海叢說》中記載「寧遠府城於咸豐,同治年間地震,全部陷入地中,成為巨漫。今之府城則地震後另闢地修築者。」他所說的應該是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的那次大地震。 西昌地處橫斷山脈,是地震多發地區,有記載的大地震有:公元前116年漢武帝元鼎元年的大地震,震級8-9級;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十四年的大地震,震級7級左右;公元1850年清朝道光三十年的大地震,震級7.5級。 一系列的傳說和史料記載,讓胡璧硅感到古邛都因地震沉沒形成湖泊可能確有其事。因為民間傳說、神話傳說不會是無中生有,可能是真實事件的變幻反映。邛海因地震形成不是神話,也不僅僅是傳說,可能是真的。 長期以來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沒有找到有力的證據。雖眾說紛紜,卻難以確定。現在衛星地球圖像提供了有力的線索,邛海底下有城市遺跡。 胡璧硅想,如果我們能找到邛海下的古邛都城,其影響應該不亞於龐貝古城的發現,也不亞於三星堆、金沙遺址對世人的沖擊。想到這里,胡璧硅不禁興奮起來,他立即打電話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自己的親友。親友們看了照片後都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他們說,別說是發現金銀珠寶,也別說是發現宣德爐、成化瓷,就是發現水下古城遺址,也為涼山旅遊找到了一座大金山,也為華夏文明增光添彩。退一萬步說,如果這不是古城遺跡,那又是什麼呢?這很值得我們去探索,去找到新的答案。 胡璧硅堅信:這座神秘的古城,在邛海的碧波下沉睡了幾百上千年,消失已久的古邛人文明,給了許多人無限的猜想,現在是該喚醒它的時候了。 ·胡璧硅 胡曉曦 胡良基·
❿ 西昌在歷史上成里過省嗎
西昌市,位於川西高原的安寧河平原(四川第二大平原)腹地,是涼山版彝族自治州權的州府所在地,也是攀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中心,川滇結合處的重要城市,是四川打造的攀西城市群中的核心力量。
西昌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城市,有漢、彝、回、藏等28個民族,以漢族人口居多,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18.77%。
境內有中國四大航天基地之一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