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歷史故事
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故事: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後,國民黨軍統帥蔣介石為堵住其黃河防線的缺口,乘劉鄧所部集結在魯西南休整之機,調集8個整編師共18個旅、14萬人的兵力,分別由菏澤、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進合擊,企圖圍而殲之。
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的既定方針和當面敵情,以及國民黨軍企圖利用連日大雨,黃河水位陡漲,破堤放水淹沒解放軍等情況,當機立斷,決心不要後方,直出大別山。
8月7日晚,在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1縱隊於黃河渡口進行佯動,以及華東野戰軍5個縱隊於鄆城以東地區鉗制國民黨軍整編第5、第85師等部西進的配合下,劉、鄧率4個縱隊經巨野、定陶間先期跳出合圍圈南進。
11日,越過隴海路,以第1縱隊並指揮中原獨立旅為右路,第3縱隊為左路,第2、第6縱隊掩護中共中原局、野戰軍指揮機關為中路,向大別山疾進。這時,蔣介石錯誤地認為劉伯承、鄧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竄,即以12個旅為第1梯隊、以8個旅為第2梯隊,先後尾追劉鄧大軍。
另以4個旅在許昌、漯河等地側擊,以2個整編師及1個交通警察總隊布防於柘城、鹿邑地區,企圖圍殲劉鄧大軍於黃泛區。寬20多公里的黃泛區,遍地淤泥,積水沒膝,深處及臍,荒無人煙,行軍、食宿均十分困難。
17日,劉鄧大軍戰勝困難,勝利通過黃泛區。18日,又渡過沙河。20日,部隊輕裝向汝河急進。至23日,第3、第1、第2縱隊在擊退國民黨軍沿途少數阻擊部隊後,均渡過汝河,逼近淮河。當第6縱隊和中原局、野戰軍直屬隊到達汝河北岸時。
經平漢路趕來截擊的國民黨軍整編第85師已佔據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後有追兵3個整編師,僅距20餘公里。據此,劉伯承、鄧小平親自察看渡口,指揮部隊強渡汝河。24日夜,第6縱隊一部在炮火掩護下,渡過汝河,奪取子渡口,掩護縱隊主力及領率機關安全渡河。
至27日,劉鄧大軍已全部渡過淮河,分別佔領固始、潢川等縣城,完成了挺進大別山的任務,象一把利刃插進國民黨軍的戰略縱深。此戰共殲敵8500人,其中俘敵4400人,斃傷4100人。 但是劉鄧大軍也受到了很嚴重的損失,軍隊傷亡過半,並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1)鹿寨縣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千里躍進大別山,自斷後路,向敵人的心臟地區千里躍進,是一步險棋。鄧小平說:「我們好似一根扁擔,挑著陝北和山東兩個戰場。
我們要責無旁貸地打出去,把陝北和山東的敵人拖出來。我們打出去挑的擔子愈重,對全局愈有利。」
經過20多天的艱苦跋涉和激烈戰斗,劉鄧大軍以銳不可當之勢,戰勝數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先後越過隴海路、黃泛區、沙河、渦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礙。
於1947年8月27日勝利到達大別山區。而後,陳毅、粟裕大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大軍挺進豫西,三軍構成品字形,協同作戰,共同創建新的中原解放區。
⑵ 老金溝的歷史故事
一、十萬火急
1940年秋,一名交通員被捕後叛變,供出了省委駐地在老金溝、隨省委活動的六支隊已遠離駐地、省委機關兵力極其缺乏等重要情況,敵人得此消息後欣喜若狂,以為徹底摧毀中共在北滿上層組織的時機已到,迅速派熟悉老金溝一帶情況的匪特邵振鵬率領10名武裝特務,化裝成持槍投奔抗聯的老百姓,穿密林直插老金溝。當時在臭松溝活動的三路軍總參謀長許亨植得知情況後焦急萬分,恰巧由老金溝前來送信的交通員於蘭閣趕到,許亨植立即寫了一封密信,派於蘭閣速返省委,要求他在9天內走完在平時15天才能走完的700多里山路,搶在敵前將信送到。於蘭閣不負重任,克服重重困難,只用8天時間即到了老金溝,出人意料的是,敵人已於前一天趕到,幸好因敵人不明情況尚未動手。當時省委機關只有金策等3人留守,金策看到許亨植的信後,鎮定自若,與於蘭閣仔細研究後,設計在吃飯時使敵特人槍分開,一舉消滅了這股敵特,省委和附近的三路軍被服廠及醫院的傷病人員因此轉危為安。
二、戰斗到日本投降
1944年,於天放曾率所部去蘇聯未成,打死打傷日討伐隊數十人後返回老金溝,後於天放雖然被俘,但老金溝留守的抗聯戰士一直戰斗在那裡。
1945年深秋的一天,幾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男子,悄悄地摸進了鐵力縣北面一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落,他們留一個人在村邊,其餘數人進了一幢緊靠村邊的茅草屋,但沒過幾分鍾,進屋的幾個人就像瘋了似的沖出門外,揮著手臂高喊「鬼子投降了,我們勝利啦!」他們一會擁抱在一起,一會又哭又笑,一會又蹲坐在地上,哽咽著,啜泣著。
這些人是一直在這一帶和日本侵略者斗爭的抗聯戰士,到村裡來的目的是籌集糧食,他們來自當時惟一仍頑強堅守的抗聯密營--老金溝,來這之前,他們還不知道日本人已經投降了。 老金溝留守人員因消息閉塞而未能及時得知這一消息,這次下山籌糧才知道日寇投降的事……
抗聯槍支再現老金溝
2005年8月25日,鐵力林業局向陽林場職工紀振坤在采山途中發現,在向陽林場141班3小班施業區內的一處石砬子下面有些生銹的鐵器,經仔細辨認後他發現,原來這是一批年代已久的槍支。 紀振坤將其中兩支槍帶回了林場,並向林場有關部門匯報了這一情況。8月27日,向陽林場、鐵力林業地區公安局、鐵力地區抗日斗爭史研究會等部門的工作人員來到此地,發掘了該批槍支。經確認,此批槍共15支,其中有一把蘇制「駁殼」手槍,一把蘇制沖鋒槍,其餘均為步槍,所有槍支均腐蝕嚴重,木製槍托、槍把已腐爛,一些零部件散失。
⑶ 歷史故事的全集
這個哪能有全集。
⑷ 鹿寨縣的歷史沿革
秦,屬桂林郡地。
漢,分屬潭中、始安二縣地。
三國,初沿襲漢制;吳甘露元年(265年)析始安地(屬零陵郡)南部置常安縣,境內分屬潭中、始安、常安三縣地。
西晉太康五年(284年),常安縣改名長安縣,屬桂林郡。
南北朝,宋(420—479),撤消常安縣,其地並入始安縣,境內分屬潭中、始安二縣地。梁大同八年(542年)於常安舊址改置梁化縣,於縣置梁化郡,境內分屬潭中、始安二縣及梁化郡地。陳析潭中地置象郡,境內分屬梁化郡,象郡及始安縣地。
陳後主陳叔寶至德年間(583~586年),又於今雒容鎮南部,設置象郡,隸屬桂州。隋代文帝楊堅開皇九年(589年),廢象郡,改設象縣,隸屬始安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將梁化郡和象郡改置梁化縣和象縣,境內分屬梁化、象、始安三縣地。開皇十八年(598年),梁化改純化;境內分屬純化,象和始安縣地。仁壽初(601—604年)析始安縣地置興安縣,境內分屬純化、象、興安三縣地。大業初,並純化、興安入始安,境內分屬象縣和始安郡地。
隋煬帝楊廣大業二十二年(606年),廢純化縣並入始安縣。大業二十四年(618年),又廢興安縣並入始安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原興安縣地置宣風縣;是年復置純化縣,境內分屬宣風、象縣和純化三縣地。
貞觀中析象縣地置洛容縣;十二年(638年)並宣風入興安。境內分屬象、洛容、興安、純化四縣地。
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663年),廢象縣;乾封二年(667年),復設象縣,並遷縣城至今柳州市東北方向,次年,象縣改隸屬柳州。
唐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洛容縣亦改隸屬柳州。
唐順宗李誦永貞元年(805年),純化縣因避唐憲宗李純的廟諱,更名慕化縣。
唐昭宗李曄乾寧二年(895年),廢慕化縣改設古縣,縣城設在今永福縣百壽鎮,管轄今鹿寨縣一部份地方。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晃開平元年(907年),慕化縣改為歸化縣。
後唐庄宗李存勖同光二年(924年),歸化縣復名慕化縣。
宋嘉祐四年(1059年),並象縣入洛容;六年(1061年)並恭化入古縣。此間,境內分屬洛容、理定、古縣三縣地。紹興二年(1132年)桂州改稱靜江府、理定、古縣屬靜江府,洛容屬柳州府。
元代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79年),洛容縣改隸屬柳州路。
元惠宗妥灌帖睦爾元統三年(1335年),都元帥韋顏,統兵鎮壓慕化、邊山、毛峒等地少數民族起義,設大嶺、桐木、銀洞三隘,並設百夫長督兵屯因守御。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古縣改稱古田縣,屬桂林府。此間,境內隸屬關系相應變更。正統五年(1440年)理定縣並入永福縣。慶隆五年三月,古田縣升為州,稱永寧州,轄永福、義寧二縣,仍屬桂林府。此間,境內分屬洛容縣、永福縣和永寧州。
清,洛容改為雒容,屬柳州府。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析永寧州及雒容、永福、柳城、融等縣的部分地域置中渡撫民廳,屬桂林府。此間,境內分屬雒容縣、中渡廳和永福縣地。
民國元年(1912年),中渡廳降為中渡縣,屬桂林府;雒容縣仍屬柳州府。民國二年撤府設道,中渡縣屬灕江道(民國3年改為桂林道),雒容縣屬柳江道。13年,析永福縣的黃冕、鹿寨、寨沙三個區設置榴江縣,縣治寨沙圩,屬桂林道。此間,境內分屬雒容、中渡、榴江三縣。
民國19年,雒容、中渡、榴江同屬柳州民團區。23年,三縣屬柳州行政監督區,29年,屬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31年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區治柳江。38年7月,三縣屬第十三區,區治柳州。
1951年6月29日奉廣西省人民政府令,將雒容、中渡、榴江三縣及修仁縣第二區合並成立鹿寨縣,屬柳州專區。1952年8月改屬桂林專區。1958年8月改隸柳州專區(1971年更名柳州地區)。2002年11月30日改屬柳州市。
⑸ 大名的歷史故事
虎牢關,又稱為成皋關、汜水關、古崤關,虎牢關的位置位於現在河南滎陽市區西北十六公里的汜水鎮內。在古代,虎牢關是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
據《穆天子傳》中的記載,虎牢關之名,是和周穆王有關的。其記載的是:
「天子獵於鄭,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獻,命蓄之東虢,因曰虎牢。」
由此可見,虎牢之名是因周穆王牢虎而得名的。上面提到的東虢,在西周時,虎牢之地是位於東虢國境內。
虎牢關南連嵩岳、北有黃河,並且又有山嶺相錯連,可謂是一個天險之地,是洛陽東邊重要關隘和門戶,故而是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當然作為一個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又加上其有自成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優勢,所以在此是發生過不少歷史故事的。比如,在公元前719年時,鄭國曾在虎牢敗燕國軍隊。楚漢相爭時,劉邦和項羽曾在此爭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虎牢關之名還是有過變化,比如秦朝開始在虎牢設關口為虎牢關。東漢時為成皋關、旋門關。魏晉時為黃馬關。隋朝時為金堤關,等等。
有關虎牢關的歷史故事,因為《三國演義》的原因,讓人們對虎牢關並不陌生。那時諸侯聯軍曾和董卓大戰虎牢。其中比較熟悉的故事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英戰呂布的故事。
因為《三國演義》的原因,讓人熟悉了虎牢關,也讓人記住三英戰呂布這個《三國演義》里的故事情節。當然虎牢關在歷史上還是很有名的。在此發生的戰爭是不少的,除了楚漢相爭時的成皋之戰,還有一個著名之戰,就是李世民和竇建德之間的武牢之戰(虎牢關曾因避諱虎字曾改為武
⑹ 求歷史上發生在潼關的戰爭歷史故事!
潼關南原之戰是明末闖王李自成與明朝軍隊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此役李自成幾乎全軍覆沒,僅以十八騎突圍出來,逃入商洛山(在今陝西南部)中。
經過
崇禎十年兵部尚書楊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張網」方案。是年九月李自成在漢中遭曹變蛟伏擊,只得退居四川。後來前往梓潼、劍州一帶活動。洪承疇分析李自成勢窮,必定出潼關東走河南。洪承疇命孫傳庭於潼關南原設置三重埋伏,崇禎十一年春二月,曹變蛟等人將李自成逼入潼關。此役李自成部屍積如山,幾乎全軍覆沒,當地居民「遇則棒殺,秦賊遂盡」,最後僅以十八騎突圍出來,逃入商洛山中。
曹操潼關敗馬超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三月,作為丞相的曹操派遣司隸校尉鍾繇,進攻盤踞在漢中的張魯(天師道首領)。同時命令征西護軍夏侯淵等率兵出河東,名義上是要去與鍾繇會師,共討張魯,實際上是要渡過黃河,進入關中,討伐占據關中的馬超、韓遂。管倉庫的官員高柔向曹操建議說,咱們的大軍西進,韓遂、馬超會懷疑是攻打他們,一定會互相煽動而聯合起來。應該首先消滅馬超、韓遂等勢力,平定關中。關中如果歸順了,漢中一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平定。曹操沒有採納高柔的建議,因為馬超、韓遂等當時在名義上仍然是朝廷的將軍,並沒有反叛朝廷,曹操沒有理由討伐他們。他要用向關中進軍逼得馬超、韓遂等反叛,然後師出有名地討伐他們。
關中諸將馬超、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得到曹操進軍關中的消息,對他「去討張魯」的借口果然產生懷疑,就聯合起來抗拒曹操。他們擁兵十萬,割據關中,扼守潼關。曹操作為朝廷的丞相,抗拒曹操當然就是反叛朝廷。這樣一來,曹操就名正言順地對馬超、韓遂等進行討伐。
八月,曹操率主力逼近潼關,與馬超等軍隔關對陣。曹操用大部分兵力假裝進攻潼關,吸引住馬超,卻派徐晃、朱靈二將軍秘密率步兵騎兵4 000人由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西)偷渡黃河,占據黃河以西地區。閏八月,曹操率軍由潼關北渡黃河。.他令部隊先行渡河,自己與勇士百餘人在南岸掩護。馬超率步、騎兵萬餘人向曹操進攻,射來的箭如同暴雨,曹操坐在行軍凳上一動不動。將軍許褚扶著曹操上了船,船夫中箭而死。這時許褚一隻手舉著馬鞍為曹操擋箭,一隻手劃船。在這緊急關頭,校尉丁斐放出不少牛馬,誘騙馬超軍。馬超的部隊頓時混亂起來,爭先恐後地搶奪牛馬,曹操乘機渡過黃河,向北進發。接著,又從蒲阪西渡黃河,沿黃河西岸向南推進。馬超等部隊退據渭河口,抗拒曹操。曹操到處設置疑兵,欺騙對方,暗中令部隊人渭河架設浮橋。晚上,曹軍進駐渭河南岸宿營。馬超派軍乘夜偷襲,被曹操的伏兵擊敗。馬超派人向曹操求和,並以割讓河西地盤為條件,曹操不答應。
九月,曹操的大軍全部渡過渭河。馬超多次向曹軍挑戰,曹軍總是堅守營壘,不與交戰。馬超無奈,再次請求割地求和,並表示願意將子弟送人曹營作為抵押。謀士賈詡說,可以假意答應。曹操問他為什麼,他說:「目的在於離間他們之間的關系。」曹操就採用了賈詡的計策。
曹操與韓遂的父親以前同年舉上孝廉,又與韓遂同朝做官,有過交往。因為這點關系,韓遂請求與曹操會面,曹操答應了。在雙方軍隊的陣列之間,曹操與韓遂騎馬相見。兩人都沒有下馬,交談了一陣,沒有涉及戰事,只講些過去在京都洛陽的往事。談完之後,曹操拍手大笑。這時韓遂部下很多人前擁後擠地爭著看曹操。曹操笑著向他們說:「你們要看我嗎?我也是個一般人呀,沒有長四隻眼睛兩個嘴,只不過智謀多些就是了。」
當韓遂返回以後,馬超問他跟曹操談了些什麼。韓遂說沒談什麼,馬超對他懷疑起來。隨即,曹操又給韓遂寫了一封信,把許多字句故意加以塗改。馬超得知曹操來信,索取要看;一看其中塗改了一些字句,以為是韓遂塗改的,不讓自己知道一些秘密,對韓遂更加懷疑了。
此後,曹操便定下日期與馬超會戰。先以輕裝士卒與馬超軍作戰,待挫傷對方銳氣之後,立即派出強勁騎兵突然從兩面夾擊,大敗馬超等軍,斬了成宜、李堪等人,韓遂、馬超逃往涼州(治所在今甘肅張家川縣),楊秋逃往安定,關中地區遂成為曹操的地盤。
756年唐將哥舒翰統兵20萬鎮守潼關,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迫使哥舒翰出關作戰,結果被反軍安祿山打敗。安祿山占據潼關西進,唐玄宗倉皇西逃。880年黃巢起義軍由洛陽進發潼關,唐將田令孜率兵10萬鎮守潼關,未料起義軍由禁溝潛入,奪取潼關,直搗長安。
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關,從而安定陝甘。
解放戰爭時期,陳庚、謝富治兵團在潼關一帶打敗國民黨軍,開辟了豫、陝、鄂根據地。迄今,潼關許多村莊以「軍」、「營」為名。
⑺ 彬州的歷史故事
郴州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版分流的地帶。「北瞻衡權岳之秀,南峙五嶺之沖」,自古以來為中原通往華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東界江西贛州,南鄰廣東韶關,西接湖南永州,北連湖南衡陽、株洲,素稱湖南的「南大門」。
郴州東西寬202公里,現轄1市2區8縣(資興市、北湖區、蘇仙區、桂陽縣、宜章縣、永興縣、嘉禾縣、臨武縣、汝城縣、桂東縣、安仁縣),總面積1.94萬平方公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郴州總人口約460萬。
郴州是國家優秀旅遊城市,有「林中之城,創享之都」的美譽,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75%。別名「福城」、「林城」,為國家級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是湖南對接粵港澳的「南大門」。
郴州歷史悠久,是古代炎帝部落蒼梧越的聚集地,秦末漢初楚義帝熊心的都城,其水系分別注入珠江,贛江,湘江,有天下上游之稱。郴商自古往來商賈於湘贛粵桂之間,勤勞刻苦,誠信可靠,人稱水上騾子。
⑻ 發生在家鄉的歷史故事
在我們老家永修縣的吳城鎮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康山,這座康山因為為朱元璋解救危難而得名。
元末的起義領袖朱元璋與陳友諒兩支武裝在鄱陽湖上大戰了18載,可以說是你死我活,異常殘酷。大規模的軍事戰爭,很大程度上打的是後勤保障之仗。
朱元璋與陳友諒經過長期的戰爭,雙方傷亡巨大、後勤癱瘓、生存困難,雙方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在一次戰爭中,處於劣勢的朱元璋被陳友諒追趕到了一座山中。朱元璋及將士門多日未曾進食,但伙房告知已經無米下鍋。面對飢寒交迫的將士,面對無米可下的鐵鍋。朱元璋仰天長嘆:難道天將滅我嗎?為何絕我糧道!
朱元璋詢問身邊的將士:此為何山?有熟悉情況的士兵告知:這是吳城的康山。安座在朱元璋旁邊的軍師劉伯溫,一聽叫康山,就像打了興奮劑一般,趕忙站了起來,告訴朱元璋說:「大王,天無絕人之路,朱(豬)到康(糠)山,定有活路。」於是派出將士尋找可食之物,結果在山的背面發現了大片的紅薯,終於解決了幾萬將士的吃飯問題。大家都知道,紅薯不僅能夠熟食,而且能夠生吃,對於隨時需要投入戰斗的部隊來說,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也就意味著部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
此時,陳友諒的後勤保障也非常艱難,他佔領的那座山上生長的不是紅薯,而且芋頭。大家也知道,這芋頭也是一種能食用的植物,但是只能熟吃,不能生吃。去了皮的生芋頭別說用嘴吃,就是用手摸也會奇氧難受。因此,對陳友諒隊伍的戰鬥力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在長期的對壘中,朱元璋逐漸扭轉了不利局面,而陳友諒的優勢則逐漸喪失。
因此,民間有傳說,朱元璋能夠做皇帝,得益於吳城康山上的紅薯。
直至今日,紅薯仍然是我們家鄉人喜歡食用的食品。
⑼ 關於柳州的歷史故事
百越時期
柳州位於先秦時期的百越之地,相關的有西甌越,南越等百越分支。柳州的蠻王城遺址處於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4000年。
秦朝時期
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為統帥,發兵五十萬,開始進行長期的秦攻百越之戰,與譯吁宋、桀駿率領的西甌軍遭遇,第一次戰爭付出慘重代價,屠雎身亡。靈渠修通後,發動第二次戰爭,於公元前214年最終深入嶺南,現在的柳州地方隸屬秦桂林郡,但秦政權對地方控制力並不強。
南越國時期
秦朝滅亡後,該地區成為原秦將領及越人建立的南越國的一部分(建國時間約在公元前204年)。南越國的統治持續了近百年時間。
漢朝時期
漢武帝時,路博德率軍進行了漢平南越之戰(公元前112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滅南越國,同年在現在柳州的地方建城,稱之為潭中縣屬鬱林郡。地方則主要由當地人管轄,土司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改土歸流」時期柳州九頭山漢墓為這一時期代表。出土了40多枚漢武帝和漢宣帝五銖錢,是柳州最早的貨幣貿易證物。鐵鍤和鐵條表明潭中縣已進入鐵器農具時期。出土的琉璃飾品有可能來自東南亞或印度東海岸,從合浦登陸,經南流江、北流江西上柳江進口。
古代史
三國時期
三國孫吳鳳凰三年(274年)以鬱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縣屬桂林郡。 三國時期,潭中縣以西,今桂西境唯一的縣城定周(今宜州市)撤消建制,紅水河流域和今龍、融兩江流域即今柳州地區和河池地區的桂西北,就完全沒有封建王朝的地方行政建制。這標志著桂西北少數民族和漢化程度較高的桂東以至中原的經濟交流進入了波谷時期。
西晉時期
太康三年(282年)潭中縣從縣治所升為桂林郡治所。
南北朝時期
南朝齊(479─502年),從潭中縣轄地分置齊熙郡。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後為潭中縣治馬平郡治所。
隋朝時期
開皇11年(591年),潭中縣改為桂林縣,後又改為馬平縣。大業元年(605年),馬平縣屬桂林郡。大業三年(607年),屬始安郡。
唐朝時期
唐武德四年(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屬嶺南道。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龍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並沿用至今。唐太宗時期,開通了桂州經現在柳州到邕州的買馬路,據《元和郡縣志》記載:桂州至柳州530里,柳州至嚴州(來賓縣)200里,嚴州至賓州190里,賓州至邕州(南寧)245里。武則天時期又在臨桂相思埭開辟了桂柳運河,溝通湘江經灕江、洛清江到柳州的水路。柳州以唐代古文運動發起人,改革家柳宗元(773年-819年)聞名,當時在市中心建有紀念柳宗元的柳侯祠,衣冠冢,羅池,現存唐開元寺遺址等遺跡。當時經濟依然以農業為主。
北宋時期
坊間圍牆拆除,商販攤點深入到民居,民居也擴散到城廂各處。柳江上游的龍江以及融江地區之間的大量木材沿江而下於柳州集散,大中祥符間(1008—1016年),皇室修玉清、昭應等道宮,列舉所用各地木材8種,其中就有柳州杉木。柳州木製品從此聞名於世,成為後來柳州棺材相關諺語:「穿在蘇州,玩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產生的歷史背景。1052年-1053年,柳州短暫被儂智高軍控制。之後北宋政府在今三江、融水、羅城和南丹、河池、宜州等地設有博易場(貿易市場),山區土特產特別是木材大量外銷。《宋會要輯稿》就有融州王口寨大宗板木水運到柳州的記載。柳布行銷各地。柳江沿岸曾建有青瓷窯,可能曾銷往東南亞。柳城大埔有坡式龍窯群。柳州城下碼頭除了運載宜州地區的鉛、錫礦,可能還有瓷器銷售到海外市場。馬鞍山下靈泉寺「來棲之士,指以千計。」,意味著住宿等服務業的發展。
南宋及元朝時期
唐宋諸多遷柳官員的到來為柳州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南宋丞相吳敏、王安石(南宋)、汪伯彥都曾在柳州居住。宋代城南建有駕鶴書院。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為防範蒙古騎兵的沖擊,宋朝將州官署從柳州城搬遷到西北面偏離桂邕大道的柳城縣,此後經元朝一代共百年時間是柳州歷史上第一次大的衰落。元皇朝大大強化了驛道的管理,桂林到馬平縣城的陸路驛站有東泉驛等4個,水路驛站經洛清江有蘇橋、大石、橫塘、舊縣等5個,主要為軍事需要,但對地方經濟交流也有一定推動作用。
明朝時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從柳城遷回馬平縣,馬平縣從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為府治所,柳州再次成為統轄二州十縣的府署駐在地。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政府擴建柳州城垣,城高舊制一文八尺,城東西長三華里,南北寬二里,即今城中區南半部到柳江北岸坡上范圍之內,環城布有東、北、西、鎮南、靖南共五個城門,現存柳州鎮南門古城牆及清代重修的柳州東門城樓一段。詩雲:壺城明初建,得名因形模,麗江凡四折,如環抱城郭。於是壺城和龍城,並為柳州之別稱。明代的中晚期,柳州步入了粵西盛郡的發展階段。葡萄牙商人曾從廣州買桐油運往歐洲,很可能為柳州產品。明代著名人物有柳州八賢等。明末,出逃的明朝皇帝南下柳州,清明兩朝在柳北一帶長達數十年的拉鋸戰使得柳州遭受重大損失。
清朝時期
清朝平定南明後,相對的穩定使得柳州城成為廣東,貴州和湖南間的貿易中心,今魚峰區太平街一帶就有的太平圩,槎山圩,喇堡圩,上汀圩和思浪圩等。清雍正十年(1732年),柳州設古州運館,辦理柳古(今貴州榕江縣)間航運之倉挽運業務。柳州主要向南方輸送木材,糧食,並向北運鹽。當時在今柳州高中內建立了粵東會館,今景行小學內建立了湖南會館,十二中今群眾藝術館有江西會館,今柳州劇場附近的福建會館, 和今青雲路近樵家巷處廬陵會館等,柳州的商業地位在當時達到了一個高峰。當時柳州城內出現了大量表現行業特色的地名,意味著城市手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清朝末期
隨著廣西多個城市被開辟為通商口岸,梧州辟為通商口岸之後(1887年),中國大西南物產經西江東下珠江出口大量增加,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就有桂富、柳平兩艘商業輪船行駛柳梧航線。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法國以柳州發生陸亞發會黨起義事件,需要保護商民為由,駐兵柳州。南寧辟為商埠的當年(1907年),香港英商天和洋行先後派出電龍、電馬等8艘客輪船行梧邕、梧柳線;翌年,又將所代理的美商利國號等4艘客輪投入梧州線運輸。這一年,又有法國兵輪「亞居士」號由鬱江駛至柳州。大量洋紗涌進,柳州農村出現離開農業生產而從事紡紗的專業戶。同時,本地蠶絲出口走俏。在柳州知府楊道霖時期(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至宣統元年(1909年)十一月任),柳州興起辦實業的風潮,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試圖成立柳州官銀號,但不能與外資競爭,未成。五月初一日,成立柳州商務總會。合資試辦華興改良植木公司,至香港購辦鋸木、起重機器,依照先進技術鋸辦木材運出,分銷廣州、香港、上海、天津等埠。
民國初年
軍閥混戰時期,桂系在柳州大力發展金融業和製造業,但柳州曾於1928年遭受巨大火災,半城被燒毀。後拆除了大部分明代城牆,開建馬路。當時廣西省主席黃紹竑原策劃1928年將省會遷至柳州,在柳州大興城市建設,並在規劃中將魚峰路作為新柳州的中心,在大龍嶺興建了會展中心;三十米寬的魚峰路時為廣西第一路;輻射出的東大路,正南路等甚為繁華。三十年代,由於蔣桂戰爭,柳州錯失了成為省會的最好一次機會,但1937年時,在雞喇的廣西機械廠製作出了柳州歷史上第一輛軍用戰斗機。
全面抗日戰爭時期
西南重鎮柳州成為抗日的大後方,柳州曾為韓國臨時政府駐地(1938年11月~1939年5月)。武漢,廣州失守後,柳州不斷遭到日機的空襲。1939年柳江鐵橋開始建設,次年完成,和黔桂鐵路一道奠定了柳州西南地區交通中心的地位。1942年12月9日起,原越南共產黨主席胡志明曾被國民黨當局關押在柳州蟠龍山扣留所舊址,不久被押往桂林,1943年1月又被押回柳州關押在此,直到1943年9月被釋放。1943年至1944年胡志明經常與越南革命同盟會的各黨派負責人在柳州現樂群社舊址會面及討論工作。
豫湘桂戰役及日軍佔領時期
1944年春,為打通從東北到越南的大陸交通線,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戰役。桂柳會戰之後,桂林、柳州相繼被日軍占據。1944年11月至1945年6月,柳州曾被日軍佔領。抗戰時期柳州城區遭受了大規模的破壞和焚燒。(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日本政府建交時放棄了對日賠款,不反對個人對日索賠。相應的從1979年到2004年,整個廣西壯族自治區共接受了日元無償援助:42.03億日元,以當時人口計算人均約280日元,日元協議貸款額:2177.92億日元,人均約14500日元,及部分技術交流。注意,因為各個時期日元實際價值不一致,真實值需要另外統計,這里為各時期的直接加和,而且日本政府也聲明並非戰爭賠款。)
民國政府統治末期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衡寶戰役之後,桂系和國民黨政府控制的軍隊18萬餘人收縮廣西,11月25日,第四野戰軍三十九軍三四三團從沙塘方面進入並佔領柳州。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魏伯任首任柳州市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