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實中歷史中有沒有蘭陵王這個人物
有的
蘭陵武王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遷並州刺史。突厥入晉陽,長恭盡版力擊之。芒山之敗權,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歷司州牧、青瀛二州,頗受財貨。後為太尉。與段韶討柏谷,又攻定陽。韶病,長恭總其眾。前後以戰功,別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
具體在http://ke..com/view/48253.htm
B. 蘭陵有哪些歷史遺跡
永安寺、聖廟、荀子縣衙、荀子故居、文峰山、石城崮、鄫國故城、官莊遺址、小湖子村古文化遺址等文化遺址。
荀子墓、蕭望之墓、左丘明墓、金山漢墓、金鼎御葬林等多個朝代墓葬及其墓葬群。
C. 求《蘭陵繚亂》人物簡介
高長恭:女主,從小抄女扮男裝,絕世容顏,武功高強,立下赫赫軍功 斛律恆迦:男主,長相俊美,和長恭青梅竹馬,一直默默付出,為長恭毀容,最後和長恭育有兩個子女 高湛:長恭九叔叔,佔有欲強,愛慕長恭,對於長恭是很特殊的存在 高孝琬,高孝瑜:長恭的哥哥,很疼愛長恭,最後間接死於九叔叔之手 宇文邕:周國皇帝,喜歡長恭,因身份和長恭敵對
D. 山東臨沂有什麼歷史著名人物
一代名相——諸葛亮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卧龍,漢族,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理論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以「隆中對」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出任丞相。六齣祁山攻魏未果,病逝於軍中。被後代推為智慧化身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君典型。傳曾革新連弩,製造木牛流馬。著有《諸葛亮集》。
書聖——王羲之
(303-361)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習稱王右軍。精通書法,備精諸體,尤善楷行,博採眾長,自成一家。書風勁健遒美,為歷代所崇尚,世稱「書聖」。所作《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書。
王獻之,
字子敬,漢族,書法家、詩人,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紹興),王羲之第七子。死時四十三歲。以行書和草書聞名後世。王獻之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韶之
(380~435)字休泰,山東臨沂人。曾祖父王暠,晉驃騎將軍。祖父王羨之,鎮軍掾。父親王偉之,郎中令。韶之家貧,父為烏程令,因居縣境。好史籍,博涉多聞。初為衛將軍謝琰行參軍。偉之少有志尚,當世詔命表奏,輒自書寫。泰元、隆安時事,大小都記錄下來,韶之因此自己編寫《晉安帝陽秋》。既成,時人說宜任史職,即除著作佐郎,往後接著寫。他善於敘事,詞彙豐富。遷尚書祠部郎,任在西省,也叫西省郎。轉中書侍郎。劉裕命令王韶之及皇帝左右毒死了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即位,王韶之遷任黃門侍郎,領著作郎,西省如故。所有詔奏,都出自他之手。
顏延之
(384~456)南朝宋文學家。字延年。祖籍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末,官江州刺史劉柳後軍功曹。劉裕代晉建宋,官太子舍人。少帝時,出為始安太守,文帝時,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所以後世也稱他為顏光祿。
顏延之和陶淵明私交甚篤,在江州任後軍功曹時,二人曾過從盤桓;其後出任始安郡,路經潯陽,又與陶淵明在一起飲酒,臨行並以兩萬錢相贈。陶淵明死後,他還寫了《陶徵士誄》。
書法家——顏真卿
(708-784)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費縣)人。唐代大臣,書法家。為官耿正,不畏權勢。安史之亂中,起兵抗敵,被推為盟主。後為叛軍李希烈所害。楷書端莊雄渾,世稱「顏體」;行草書縱橫跌宕中具凝煉厚之勢。《祭侄季明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顏杲卿
(692年—756年),字昕,唐朝長安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顏杲卿唐朝官吏。初任范陽戶曹參軍,旋升為營田判官,假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叛亂,應其從弟平原太守顏真卿之約,聯合起兵斷祿山後路,設計殺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河北響應的有十七郡。次年常山為史思明所破,他被執送至洛陽安祿山處,遭殺害 .
顏之推
(529—595年),字介,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北齊文學家。出身於官僚世家,學有家傳。其父顏協、兄顏之儀並為知名文學家,有詩文傳世。所著《顏氏家訓》一書,是北朝後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齊書》本傳所載《觀我生賦》,亦為賦作名篇。
24孝之一——王祥
(185-269)字休徵,西晉琅琊(今臨沂)人,歷漢、魏、西晉三代。東漢末年隱居20年,仕晉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稱,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鯉」的主人翁。「書聖」王羲之五世祖王覽的同父異母兄。
算聖——劉洪
(140-206),字元卓,蒙陰人,東漢天文學家,曾任郎中、上計掾、太守。編制了我國第一部引進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的《乾象歷》。與文學家蔡邕續補《漢書.律歷志》。首創珠算。著有《七曜術》。
荀卿——荀子
(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戰國思想家、教育家。趙國人,游學於齊,三為稷下學宮祭酒(學長)。繼赴楚國,為蘭陵(今蒼山蘭陵鎮)令。著書終老其地。著有《荀子》。
愛國將領——左寶貴
(1837-1894),字冠廷,平邑人。回族。清末將領,官至總兵、提督。甲午戰爭中,率部東援朝鮮,守平壤玄武門,登城督戰,雖受槍傷,猶裹創指揮,中炮陣亡。與丁汝昌、鄧世昌並稱甲午三英。
宗聖——曾子
(前505~前436),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平邑縣人,一說山東嘉祥縣人)。生於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秦朝猛將——蒙恬
(?—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初任獄官,後為將。秦統一六國後,率兵北擊匈奴,並築長城,修直道。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E. 山東蒼山縣著名歷史人物
蒼山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英傑輩出。古代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荀子曾兩度出任蘭陵邑令。詩仙李白曾醉卧蘭陵,寫下千古名篇《客中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境內歷史古跡眾多,文峰山為古琅琊八大佳景之一,攀抱犢崮有登華山之感,縣城塔山頂峰的大蒜塔,成為蒼山的標志塔。"宗山拜佛、文峰求道、會寶泛舟、雙河垂釣、抱犢誦經"已成為蒼山自然、人文旅遊特色。
文學創作 蒼山的文學創作歷來活躍,許多文人曾虎步中國文壇。春秋時代,左丘失明注釋《春秋》。戰國時期,蘭陵縣令荀況著述《荀子》。兩漢時期儒學在縣境廣泛傳播,匡衡鑿壁偷光,發憤苦讀,成為著名的經學家;蕭望之、孟喜、孟卿、高柴等10餘人都是很有建樹的經學家。魏晉南北朝時期,蘭陵、長城、二廟等地文人迭出,輝映文壇,繆襲、蕭統、蕭子雲、蕭於顯、何承天、何遜、何思澄、何子朗、何敬叔,何遠、鮑照、鮑令暉、徐嫡、徐陵、徐儉、徐份、徐徘、劉令嫻,徐孝嗣……其詩歌、散文、小說、經學、文學諸類成就卓著。唐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蕭穎士極力推祟先秦、兩漢大文學家的創作態度,力變偶散體,為以後的古文運動開了先聲。元代雜劇家賈仲明,詞儷工巧,廣為流傳。明代蘭陵笑笑生創作《金瓶梅》,一改歷代長篇小說取材於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的積習,開"言情小說"之先河,著述中隱匿真實姓名,建造出一個中
國文化的迷宮。清代"鐵筆"王思衍書、詩、石三品俱佳。1921年至1924年王思玷先後在《小說月報》上發表《風雨之下)、《偏枯》等7篇短篇小說,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壇上的一顆"彗星"。新中國成立後至1980年,全縣有14名作者在省以上報刊發表詩歌2首、散文2篇、歌曲3首,戲劇6個,美術、書法作品11件。1981年至1996年,全縣有51名作者在市以上報刊和新聞單位發表小說12篇、詩歌105首、戲劇11個,發表散文16篇、歌曲67首,美術,書法作品80件。
F. 歷史上的蘭陵王/歷史上的蘭陵是現在的哪裡
歷史上的蘭陵縣位於魯南蘇北地區,原名蒼山縣,2014年經國務院批准又恢復為蘭陵縣了(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
G. 歷史上有幾個蘭陵公主
歷史上共有三個蘭陵公主,他們分別是北魏孝文帝之女、隋文帝第五女、唐太宗第十九女。
蘭陵公主——北魏孝文帝之女
蘭陵公主生活的年代正是北朝最為輝煌和繁榮的時期,當時胡太後當政,蘭陵公主的丈夫劉輝出身彭城劉氏,是南朝宋的皇族,繼承了父親「宋王」的爵位。當時作為政治交換,宣武帝的姐姐蘭陵公主嫁給劉輝。但劉暉私自寵幸公主的侍婢,導致侍婢懷孕,公主殺了侍婢,並且剖出胎兒,再用草塞進侍婢的腹中,讓劉輝看裸屍,由此夫妻兩人感情破裂。
此事傳到宮中,胡太後讓他們離婚,蘭陵公主不免寂寞,又與劉輝復婚。劉輝依舊死性不改,與兩個已婚婦女糾纏不清,兩人再次大吵。劉輝對正懷孕的公主拳打腳踢,致使蘭陵公主流產身亡。
蘭陵公主——隋文帝第五女
蘭陵公主楊阿五,是隋文帝和獨孤皇後所生的第五個女兒,公主知書達理、長相美麗,深受隋文帝的寵愛,先是嫁給了平定司馬消難之亂的功臣王誼之子王奉孝。丈夫英年早逝後,又嫁給出身河東柳氏的重臣柳機之子柳述。但柳述與重臣楊素結怨,又捲入仁壽宮變風波,隋煬帝登基後,被流放嶺南。隋煬帝讓公主改嫁,阿五不從,請求免去公主封號與夫同徙。隋煬帝不答應,阿五憂憤而卒,臨死前請求歸葬柳氏,時年三十二。
蘭陵公主——唐太宗第十九女
蘭陵公主名淑,字麗貞,出生於貞觀二年,於貞觀十年(637年)封蘭陵郡公主,下嫁兗州都督、太穆竇皇後族侄竇懷悊。永徽元年晉封蘭陵長公主,病逝於唐高宗顯慶三年八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H. 蘭陵的歷史名人及地理狀況
蘭陵,中國古代名邑。據傳因附近土陵蘭草繁茂、蘭花芳香而得名。春秋時,魯國在此設次室邑,戰國時,楚國始設立蘭陵縣,公元前255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應楚相春申君所邀任蘭陵令近二十年,後居於蘭陵著書立說,死後葬於蘭陵。此後歷代在蘭陵設立郡縣,北宋始置蘭陵鎮,屬丞縣(今棗庄市嶧城區)。1942年設立蘭陵縣,縣委、縣政府機關設在坊前(今蘭陵鎮東北)。1945年9月10日,嶧縣解放。魯南區黨委、行署決定撤銷蘭陵縣,將蘭陵縣委、縣政府改稱嶧縣縣委、縣政府,任廣秀(任光修)代理嶧縣縣委書記,孫文成任嶧縣縣長,蘭陵縣大隊改稱嶧縣大隊。蘭陵縣委、縣政府原班人馬進駐嶧縣城。原蘭陵縣轄區除羅藤、岳城以西劃歸嶧縣外,其餘全部劃歸趙鎛縣。1948年2月,恢復蘭陵縣,劉向一任書記,孫文成任縣長,因蘭陵鎮房屋在戰火中焚毀,其治所先設在蘭陵北大王莊,後遷到台兒庄,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蘭陵縣撤銷,蘭陵並入蒼山縣,為十六區。1957年改區為鄉。1959年改為人民公社,1984年置蘭陵鎮至今。蘭陵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人輩出,其最著名的首推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其學術源於儒家而又有創新發展。法家學派代表韓非與秦朝開國丞相李斯"俱事荀卿",從其"學帝王之術",漢代學者劉向曾雲"蘭陵多善為學,蓋以荀卿也。"在蘭陵文化發展史上,荀子實開風氣之先。漢興,尊用儒術,賢良博士時有登進,而東海蘭陵尤多以文學致身通顯,著名學者有孟卿、孟喜、蕭望之、王良等人。孟卿授郯人後蒼,蘭陵人疏廣。疏廣因明《春秋》,漢宣帝時為太子太傅,其侄疏受為少傅,功成身退,辭歸故里,將畢生積蓄散與鄉鄰。蕭望之,蕭何六世孫,字長倩,宣帝時,歷任大鴻臚、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前將軍光祿勛等職,為官剛正不阿,後遭宦官陷害,被迫自殺。其墓在今蘭陵鎮小仲村(實為蕭冢村)。蘭陵美酒相傳即為蕭氏家釀,是由蕭氏將釀造之法引進,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蘭陵釀酒業,著名詩人李白在《客中行》作了以下的贊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是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南北朝時期的北齊著名將領高長恭(又名肅)即被封蘭陵武王。 蘭陵近代史上,王思玷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在《小說月報》上發表過《風雨之下》、《偏枯》、《一粒子彈》、《劉並》、《歸來》、《瘟疫》、《幾封用S署名的信》等七篇小說。被茅盾先生譽為文壇一現之彗星。此外,還有造字的倉頡,造律條的邱營,<金瓶梅>的作者笑笑生,都是蘭陵人.蘭陵既是美酒之鄉,又是文化名鎮,在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蘭陵鎮正以嶄新的風貌,展現出歷史文化名鎮的風采。
I. 有關歷史人物蘭陵王高長恭的所有資料!
高長恭,又名高孝瓘(-573年),北齊大將,世稱蘭陵王[1]。是北齊高祖高歡之孫,北齊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2],母親姓氏不詳(但是無論是《北史》或是《北齊書》皆對其餘五王之母有所記載,獨長恭「不得母姓」)。據說相貌柔美,為了在戰場上能夠威嚇敵人,故戴面具上陣。其五弟安德王高延宗後來曾在576年稱帝。
軍事
高長恭曾經擔任贈州刺史。當突厥攻入晉陽時,他盡力擊退敵人。河清三年(564年)12月芒山之戰時,北周攻擊洛陽一帶地區,圍城卻沒有攻下。段韶、斛律光與高長恭奉命前往救援。段韶利用謀略打敗北周軍隊,高長恭帶了500名騎兵沖進北周的軍隊,到達被圍的金墉(現今河南洛陽東北故城)城下,因為高長恭戴著面具,城中的人不確定是敵軍或是我軍,直到高長恭把面具脫下來讓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中的人才開始放箭保護他,之後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北周軍隊最後放棄營帳撤退。這場戰役是高長恭最受注目的戰役。根據《北齊書》的記載,士兵們為了這場戰役而歌誦他,後來就變成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3]。564年12月,他被任命為尚書令。
他後來歷任司州、青州與瀛州的地方首長。武平一年(570年)7月,被任命為為錄尚書事。武平二年(571年)2月擔任太尉。571年3月,與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聯合進攻蹺谷[4],抵禦北周宇文憲的攻擊。5月,段韶包圍定陽城,而北周汾州刺史楊敷堅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段韶病倒之後[5],由高長恭接替統領全軍,他成功的利用伏兵擊敗了從城中撤退的楊敷軍隊[6]。武平三年(572年)8月,他被任命為大司馬,武平四年(573年)4月擔任太保[7]。
他前後因各項戰功被封為巨鹿郡、長樂郡、樂平郡、高陽郡等郡公。
死亡
在芒山之戰後,北齊後主高緯曾問高長恭說,「這樣沖進敵陣之中,如果不小心發生意外怎麼辦?」,高長恭回答說,「國事就是我們的家事[8],在戰場上我不會想到這個」,而後主因為他說的「家事」,又聽到士兵們唱的《蘭陵王入陣曲》,開始猜忌他會謀反。
定陽之戰時,高長恭代替段韶的職務統率軍隊,但是常常收取賄賂,累積財富,屬下尉相願問他,「您既然受到國家的委託,為什麼要如此貪心呢?」高長恭沒有回答,尉相願繼續問說,「是不是因為芒山之戰大勝,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長恭說是的。尉相願說,「如果朝廷真的對您有所妒忌,這件事情更容易被當成是罪名,不能避禍反而更快招來禍害。」高長恭流淚屈膝問尉相願解決的方法,尉相願說,「您之前已經立下戰功,這次依然打勝仗,聲望太大,最好之後都裝病在家,別再管國家的政事。」高長恭同意他的說法,可惜沒有辦法成功退出。
573年(武平四年)5月,北齊後主高緯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給高長恭,高長恭跟妻子鄭氏說,「我對國家如此忠心,哪裡有辜負皇帝,而要賜我毒酒?」,妻子回說,「為什麼不親自當面去跟皇帝解釋呢?」,高長恭說,「皇帝怎麼可能會見我」,之後就飲酒而死[9] 。妻子鄭氏則進入佛門。
事績
* 據說高長恭帶兵時,事必躬親,得到什麼美食都會於士兵分享。
* 高長恭在瀛州時,屬下陽士深因為列出高長恭收賄的證據而被免官。當定陽之戰時,陽士深也在軍隊服務,害怕被懷恨報復。高長恭聽到之後說,「我本來沒有這樣想」,於是故意找了一個小過失打了陽士深二十杖,讓他之後不再擔心。
* 有一次北齊武成帝高湛為了獎賞他的戰功,命令賈護幫他買了20個女人送他,他只接受一個。
* 他死前將所有欠他錢的借據全部燒掉,據說總金額有千兩黃金。
網路的版本是:
高長恭,一名孝瓘,是北齊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大丞相高歡之孫,封為蘭陵王。
高歡長子高澄在父親死後當上東魏第二任權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強干,卻於29歲死在奴隸手裡,丟下六個嗷嗷待乳的兒子,四子就是成為千古傳說的蘭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實記錄了另外五兄弟的母親出處,就長恭例外:「蘭陵王長恭不得母氏姓」。不知道是書史的遺漏,還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隱情。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繼任,乾脆一腳踢走皇帝,自己稱帝,北齊建立。這是個出了名的野獸世家,群交亂性,酗酒暴虐,以殺人為樂。高長恭生在其中,人算很不錯的,只留下一樁八卦:皇帝賞他20個侍妾,他只收下一個。原因是起原本就並非好色之徒,但若拒絕皇帝則會使皇帝有失顏面,遂只挑選了一個。
據《北齊書》講,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應是有英雄氣概之美男。
突厥入侵晉陽,他盡力反擊。武成帝河清四年,北周軍大舉進攻,包圍洛陽,高長恭為齊軍中軍統帥,他率五百騎沖入周軍,直至金墉城(洛陽附近屯兵之城)下,城被周軍包圍甚急。城上人不識,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得進城,解除包圍。大捷之後。武士共歌《蘭陵王入陣曲》。後為太尉,討柏谷,攻定陽,立不少戰功。
以他多次戰役所取得的戰績大體上可以推論,高長恭的智商應該是不錯的。說他「音容兼美」,大約他也能以優美的聲音高歌。武士們唱《蘭陵王入陣曲》,他也可能是參加者之一。
高長恭驍勇善戰,據說因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沖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注意,這里是個把臉遮了很大部分的頭盔,而不是面具。蘭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後來的編舞者編出來的,其目的是為了增強故事的戲劇性。),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數百名,前來接應。很快周軍被迫撤走。為慶祝勝利,武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面具邊跳邊歌。
功高遭忌,後主武平四年,皇帝派人送來毒葯,
由於高長恭的功勞很大,且威望很高,擔心被皇帝猜忌。所以故意給自己弄些污點出來,在高長恭擔任司州牧、青瀛州牧的時候,收受了很多財物。這一點被他門客相願看了出來。相願問他:「王既然俸祿那麼高,何必如此貪?」長恭不答。相願說:「朝廷如果猜忌王,這正好給他留了一條辮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禍。」長恭淚下,跪膝,請他給個安身的法子。相願說:「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養病,別干預政事了。」 長恭聽了勸告,便偶爾裝裝病。完全隱退,又不甘心。正處盛年的男子,誰願意退休?何況高長恭不是當隱士的個性。高長恭死之前有一個舉動,「有千金責券,臨死日,盡燔之」,把所有的價值千金的金券都燒了。在那個奢侈成風的時代,以他王子的身份「千金券」也實在「貪」得太少了點,想那嚴監生死前念念不忘多用了一根燈芯,而長恭卻將那「千金券」都燒了,可知他的確不是一個貪財的人。
北齊末代皇帝高緯一天聽了《蘭陵王入陣曲》,對高長恭說:「入陣太深,畢竟危險,一旦失利,追悔莫及。」 長恭無心快語:「家事親切,不覺遂然。」 高緯一聽「家事」這兩個字,心生警覺。叫人給他送去毒葯一杯。皇帝殺人,連理由都沒扯。高長恭對自己的妃子說:「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但也沒有要求見皇帝申述,就飲葯自盡了。
高長恭死時的年齡沒有記載,估計才三十齣頭。留下個悲痛欲絕的遺孀鄭妃,守著佛門孤燈,度此殘生。四年後,失去了支柱的北齊就為宇文氏所滅,高氏子孫幾乎全遭屠戮。
編輯本段正史記載
蘭陵武王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遷並州刺史。突厥入晉陽,長恭盡力擊之。芒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
陵王入陣曲》是也。歷司州牧、青瀛二州,頗受財貨。後為太尉,與段韶討栢谷,又攻定陽。韶病,長恭總其眾。前後以戰功別封巨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芒山之捷,後主謂長恭曰:「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對曰:「家事親切,不覺遂然。」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陽,其屬尉相願謂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貪殘?」長恭未答。相願曰:「豈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見忌,欲自穢乎?」長恭曰:「然。」相願曰:「朝廷若忌王,於此犯便當行罰,求福反以速禍。」 長恭泣下,前膝請以安身術。相願曰:「王前既有勛,今復告捷,威聲太重,宜屬疾在家,勿預事。」長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擾,恐復為將,嘆曰:「我去年面腫,今何不發。」自是有疾不療。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飲以毒葯。長恭
謂妃鄭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妃曰:「何不求見天顏?」長恭曰:「天顏何由可見。」遂飲葯薨。贈太尉。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參軍陽士深表列其贓,免官。及討定陽,士深在軍,恐禍及。長恭聞之曰:「吾本無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嘗入朝而仆從盡散,唯有一人,長恭獨還,無所譴罰,武成賞其功,命賈護為買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責券,臨死日,盡燔之。
安德王延宗,文襄第五子也。母陳氏,廣陽王妓也。延宗幼為文宣所養,年十二,猶騎置腹上,令溺己臍中,抱之曰:「可憐止有此一個。」問欲作何王,對曰:「欲作沖天王。」文宣問楊愔,愔曰:「天下無此郡名,願使安於德。」於是封安
德焉。為定州刺史,於樓上大便,使人在下張口承之。以蒸豬糝和人糞以飼左右,有難色者鞭之。孝昭帝聞之,使趙道德就州杖之一百。道德以延宗受杖不謹,又加三十。又以囚試刀,驗其利鈍。驕縱多不法。武成使撻之,殺其昵近九人,從是深
自改悔。蘭陵王芒山凱捷,自陳兵勢,諸兄弟咸壯之。延宗獨曰:「四兄非大丈夫,何不乘勝徑入?使延宗當此勢,關西豈得復存!」及蘭陵死,妃鄭氏以頸珠施佛。廣寧王使贖之。延宗手書以諫,而淚滿紙。河間死,延宗哭之淚亦甚。又為草人以
像武成,鞭而訊之曰:「何故殺我兄!」奴告之,武成覆卧延宗於地,馬鞭撾之二百,幾死。後歷司徒、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