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王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書上有一篇關於李姓的研究報告,讓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種文化,想起了我的姓--王,便想出了調查王姓歷史的題目。
二、調查方法
查閱有關書籍、報紙,上網瀏覽,問家長,了解古今王姓名人及王姓人口數量。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上網
歷史、現代的名人
戰國時「鬼谷先生」王詡、書法家王羲之及王獻之,文學家王維、王勃、王昌齡,政治家王安石等。
上網
王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王姓人口數量為9288.1萬人,有人統計,王姓不僅人口居全國第一,而且歷史名人也居全國第一位。
上網、問家長
王姓的歷史由來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 2.源於太子晉的王氏 3.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後4.出自媯姓5.出自子姓6.他族改姓或賜姓7.少數民族改姓王氏
四、結論
1. 王姓歷史久遠,加之支系眾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層出不窮。如戰國時期授蘇秦、張儀縱橫術的「鬼谷先生」王詡。西漢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琅琊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千古留名。唐代,有著《滕王閣序》的「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詩人王維、王昌齡。著名的文學家、王安石。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實甫,所著《西廂記》堪稱經典。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著《日知論》的王夫之。清末有大文學家王國維。現代的名人有:科學家王選、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王亞南、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王稼祥、被授予共和國上將軍銜王震……我們為王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㈡ 江西的王姓的來源及歷史和現狀
據江西省譜牒研究會王氏源流研究室(以下簡稱王研會)主任王令策和副主任王雄文介紹,帝王之裔的王氏有由賜姓、改姓、冒姓及蒙古、鮮卑、西域等少數民族編集到一起的「虜姓王」,有商王子比干後裔的「子姓王」,有堯舜後裔的「媯姓王」。無論哪種「王」,十之八九都是王氏的主體——「姬姓王」。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到了西晉末年才開始逐步遷往江南諸省,早在公元618年以前,王氏就進入了江西省的南昌、新建、豐城、宜春、瑞昌、都昌、廣豐、上饒等地。
1368年明代以後,又有王家人進入高安、萍鄉、萬載、九江、貴溪、橫峰、寧都、尋烏等20個縣市,據《江西通志稿》不完全統計,截至清末,王姓氏族先後遷入了江西省66個以上縣市。
但後人的研究表明,今天的婺源、德興等很多縣市仍有王氏人口沒有統計進去,可以說王姓人口遍布江西各地。這些王姓,從源流上來說,主要還是上述四大支派的後裔組成的,這其中又以太原王和琅琊王的後裔為最多。
截至2014年,王姓的人口已達到9468萬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1%。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布於四川、安徽、江蘇、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陝西、浙江、甘肅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東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0.5%。
(2)王姓的來源王姓的歷史名人王姓的現狀擴展閱讀:
江西王姓來源廣泛,但從總的來說,莫過於太原王、琅琊王、三槐王、開閩王四大支流。
「太原王」和「琅琊王」的始祖均為王子喬,只是到了王離這代才開始分開,長子王元,徙山東琅琊,成為「琅琊王」始祖,次子王威則仍居太原,遂為「太原王」始祖。
「琅琊王」在贛的流傳和分布情況至今沒有統一的說法,據王研會主任王令策介紹,永修縣有個鎮上的王姓村民曾翻出了家譜,上面記載為琅琊王的一支,流傳已有400餘年。至於太原王,則由唐玄宗開元年間王景肅開始,在江西的分布基本上已相當明了。
「三槐堂」雖然是王姓知名的堂號,但「三槐王」的來歷,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記載說:五代末時,大名府莘縣人王祐在自家庭院中種了三棵槐樹,並說了吾之後世,必有三公。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王姓
㈢ 王姓的歷史和現狀
王姓是佔全球姓氏總數的10分之1
㈣ 關於王姓的歷史和現狀
王姓是占我國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復雜。據《通志·氏族略》載:在京兆、河間一帶的王氏族人,據說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的後代,因此這一支系乃是出自於姬姓;在北海(今山東境內)、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一帶的王姓則傳說是帝舜的後代,這一支系出自於媯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鄉一帶)的王姓,則稱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後,出自於子姓;以上三支都與「王」的本身含義有關。還有一些是少數民族王朝的後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於可頻氏;在馮翊一帶的,原來是鉗耳族的後代;山東營州王姓,來自高麗國;安東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廣韻》中把王姓望族歸納為21處:太原(今山西)、琅邪(山東)、陳留(河南)、東海(山東)、高平(甘肅)、京兆(西安)、天水(甘肅)、東平(山東)新蔡(檔南)、新野(河南)、山陽(山東)、中山(河北)、章武(河北)、東菜(山東)、河東(山西)、金城(江蘇)。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為著名。正因為王姓的起源相當久遠,在歷史的變遷中形成了眾多的源頭。除了源自王室之外,還有不少人是賜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孫嘉,獻符命於王莽,賜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據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將領王僧辯本烏丸氏,屬鮮卑族,被完顏氏金朝封為王,故易名王罕。不僅華夏族的王室之後不少是以王為姓,許多少數民族的部落首領、執政者的後代也有以王為姓的,其意與上述出自姬姓、媯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頭眾多,分布廣泛,人丁蕃盛的局面。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這一支王姓源自原來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肅、陝西西安一帶,其後來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東省境。根據考證,晉朝中興名臣王導就是這支王氏在山東繁衍的子孫,其子孫世代簪纓,使王氏成為一時望族。
曲(Qū)
曲姓出自姬姓,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晉穆侯林生封他的少子成師於曲沃(今天山西省境內),其後世子孫就以封地名作為了姓氏,後來又改復姓「曲沃」
為單姓「曲」。曲環是唐朝的司空,曾經做過晉昌郡王。曲端是宋朝的宣州觀察使,好讀書,善作文章,長於兵略。曲廉,明朝縣官,治理水患,政績優良。
曲迎林 黑龍江佳木斯郊區教師
一、姓氏源流
曲(Qū)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上古周朝時期,周武王將第三個兒子封在晉地,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孫子即春秋晉國的晉穆侯,晉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師於曲沃那人地方(在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的首領,成師的支孫就以封地名作為了姓氏,為曲沃氏。後來又改為單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傳。
2、源於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孫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師,西周末東周初時晉國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孫,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時,封其叔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於晉之國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頗得曲沃國民擁戴。後晉臣潘父弒昭侯,而迎立桓叔,由於晉之臣民同仇敵愾,桓叔敗回曲沃,於數年後(公元前732年)鬱郁而終。其子曲沃庄伯亦曾興兵攻晉,但不得結果。傳至其孫曲沃武公姬時,族強勢大,民心多附,他連殺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緡),盡並晉地,而代晉為諸侯,史稱晉武公。武公代晉後,仍都原晉之國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後以地為氏,稱曲姓,並尊曲沃桓叔為得姓始祖。 ?SOj+~ )A0
&;可以可以論壇 -- 可以可以論壇,真的可以 Eq3EAa
二、遷徙分布
曲姓發源於今山西曲沃一帶,在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基本繁衍生息於此。戰國時,三國分晉,曲姓有因仕宦關系或其他原因進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於祖居地之曲姓則由於種種原因或北徙今山西臨汾一帶,或南遷至今山西、河南間地的陝縣一帶,進而進入陝西。秦時,有御史名曲宮,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孫。兩漢之際,曲姓除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繁衍迅速以外,還有一支北遷雁門郡,並在該地逐漸形成大的聚落。魏晉南北朝時期,曲姓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族大勢眾,人口興旺、昌盛,為曲姓平陽郡望、雁門郡望、陝郡郡望。隋唐兩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陝州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曲環為其傑出代表。其客居隴右(今青海東郡)子孫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於仕宦的原因進入安南,子孫留居當地。兩宋時,特別是趙宋王朝偏安江東後,曲姓徙入南方者漸漸多起來。明初,山西曲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陝西、甘肅、河北、山東、北京等地。此後至清中葉,曲姓逐漸散居於內蒙、湖北、廣西、廣東、雲南等廣大省份。清康熙年間以後,山東、河北等地的曲姓因為謀生的原因進入東北三省,子孫遂留居當地。解放後,伴隨開發北大荒、軍墾、農墾之運動,有更多的曲姓落籍東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為中心繁衍播遷,明朝以前,主要聚居於山西境內和山西與河南交界處,明朝初年的移民運動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國北方各省擴散。元末農民大起義後建立起來的明王朝,面臨的是這樣一種狀況:一方面農民軍給蒙、漢貴族、地主階級以沉重地打擊,蒙古統治集團被推翻,許多漢族地主被殺,由於封建統治者在鎮壓農民起義中的大肆屠殺,元朝統治集團的內部廝殺以及盤踞在地方上的軍閥混戰,使得社會經濟殘破,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山東、河南地區長期受到元朝軍閥的摧殘,以至道路榛塞,人煙斷絕,多為無人之處。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設法改變這一狀況,顯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安定社會、組織生產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計有軍屯、民屯、商屯三種形式,以軍屯規模最大,組織也最完備。而「移民就寬鄉」,實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與當時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帶既無兵燹之苦,也無災荒之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人口數量高達400多萬,比當時河北、河南兩省的人口之和還要多,所以成為人口輸出的主要基地。據青島地區周圍、特別是嶗山一帶村莊的家譜記載。大多數村莊家譜均記載,其祖先自雲南遷移而來,其中曲姓村莊亦有同樣記載,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譜,開篇即記有:「據傳,先祖於明朝永樂年間自雲南大槐樹里頭遷移而來……」雖是據傳,但再結合周圍其他村莊及有關史料記載,應該說,南姜曲姓為明朝移民,這一點基本符合史實。但有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就是大多數家譜都記載,其先祖來自雲南而不是山西。對這個問題,早在文革前《光明日報》就曾發表過一篇題為《要問祖先何處人,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文章,引證了大量的權威性資料,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如今,曲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遼寧、黑龍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約佔全國漢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曲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
三、歷史名人
曲 環:唐代安邑人,官至司空,封晉昌郡王。善兵法,善騎射。天寶年間(742-756年)授果毅別將。安祿山反,守鄧州,平河北,敗吐蕃,威名大震。後任陳許節度使,寬賦稅,簡條教,不三年乃五穀豐登。=Nqwu.e~b
曲 端:北宋人,文韜武略集於一身,懲罰了貪官污吏、奸詐小人,老百姓心裡高興,安居樂業。官宣州觀察使,好讀書,善作文章,長於兵略。後來被奸臣陷害,死在大牢里,人們都感到萬分痛惜。HrubZ
曲 廉:明朝縣官,治理水患,獎勵耕種,政績優良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平陽郡:三國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雁門郡:戰國趙置,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陝 郡:治所陝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h(?.g
晉昌郡:晉分敦煌郡置晉昌郡,治所在今安西東南。轄今安西、玉門市一帶。其地在隋時均屬敦煌郡,唐又析出為瓜州晉昌郡。
安康郡:即金州,古地名,西魏始置。隋改為西城郡,宋曰金州安康郡,治所西城(即今陝西省安康縣)。
㈤ 王姓的歷史和現狀!!!
王姓是占我國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復雜。據《通志·氏族略》載:在京兆、河間一帶的王氏族人,據說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的後代,因此這一支系乃是出自於姬姓;在北海(今山東境內)、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一帶的王姓則傳說是帝舜的後代,這一支系出自於媯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鄉一帶)的王姓,則稱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後,出自於子姓;以上三支都與「王」的本身含義有關。還有一些是少數民族王朝的後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於可頻氏;在馮翊一帶的,原來是鉗耳族的後代;山東營州王姓,來自高麗國;安東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廣韻》中把王姓望族歸納為21處:太原(今山西)、琅邪(山東)、陳留(河南)、東海(山東)、高平(甘肅)、京兆(西安)、天水(甘肅)、東平(山東)新蔡(檔南)、新野(河南)、山陽(山東)、中山(河北)、章武(河北)、東菜(山東)、河東(山西)、金城(江蘇)。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為著名。正因為王姓的起源相當久遠,在歷史的變遷中形成了眾多的源頭。除了源自王室之外,還有不少人是賜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孫嘉,獻符命於王莽,賜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據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將領王僧辯本烏丸氏,屬鮮卑族,被完顏氏金朝封為王,故易名王罕。不僅華夏族的王室之後不少是以王為姓,許多少數民族的部落首領、執政者的後代也有以王為姓的,其意與上述出自姬姓、媯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頭眾多,分布廣泛,人丁蕃盛的局面。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這一支王姓源自原來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肅、陝西西安一帶,其後來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東省境。根據考證,晉朝中興名臣王導就是這支王氏在山東繁衍的子孫,其子孫世代簪纓,使王氏成為一時望族。
㈥ 王姓家族歷史上的名人簡介
1、王羲之
(東晉時期書法家)編輯討論21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王勃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
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
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一《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
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
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
之後,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
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
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3、王昭君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一說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
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期宮女,後遠嫁匈奴呼韓邪單於。
王昭君維護漢匈關系穩定達半個世紀之久,「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4、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
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
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
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
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
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5、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
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
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
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追贈太傅。
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
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一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㈦ 王姓的來源和王姓歷史名人.王姓的分布情況有哪些
1、王姓的來源:
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長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取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臨猗王氏。
2、王姓的歷史名人:
王詡:王詡是戰國時代著名人物,也被叫做鬼穀子,是著名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精通百家學問。
3、王姓的分布:
王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布於四川、安徽、江蘇、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陝西、浙江、甘肅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東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0.5%,為王姓第一大省。
(7)王姓的來源王姓的歷史名人王姓的現狀擴展閱讀:
王姓,在先秦、漢晉時期,一直以華北地區為主要的活動地區,發展十分迅猛。隋朝時,王姓各支向各地遷播。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審知南遷福建,建立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是福建王姓的總開山祖,史稱開閩王氏。
明朝永樂年間,這支王姓,開始進入台灣地區,遂改稱閩台王氏。宋朝時期,王姓大約有59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7%,為宋朝第一大姓。
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佔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4.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四川、河南、山西,這五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55%。
其次分布於江西、陝西、浙江,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國形成了陝晉冀豫魯、贛浙以及四川三大塊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㈧ 王姓歷史的起源
王姓的起源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我回答了,你看了,你仍然不知今天的「王」是哪一「王」。肯定的是所有的王姓都是王(封國)族的後代。
王姓的來源和演變
構成漢族王姓主要有四大來源:子姓、姬姓、媯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末"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是王子的後裔遂以王為氏,子姓王氏的歷史有3100年。歷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第二支系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傳21世至周靈王(公元前571一前545年在位),國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已是東周時代。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或王子僑,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至第八代孫王錯拜魏國將軍,這支王姓重新貴顯。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涉遷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
姬姓王還有三個分支。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為晉國司徒,功高位重而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後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國時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滅魏後,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封為蘭陵君。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公元前770一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歷史了。
再一分支為東周考王(公元前440一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歷史了。
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組成,據估計全國有家譜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自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秦所滅,秦末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後項羽為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子孫遂改田姓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土地為活動領地,也有2300年的歷史。
第四支源自外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最著名的外族用王姓的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高麗拓王氏族,鮮卑族烏九人,隋唐時西域月支國胡人,唐朝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時女真人完顏氏、耶律氏、夾谷氏,北宋西夏國黨項人,元時蒙古人,清時滿洲八旗完顏氏、伊喇氏等氏族。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間的推延多數同化為中國北方的漢族王姓。
㈨ 王姓的歷史名人
在中國百家姓中,「王姓」是第二大姓,僅次於李性,據人口普查結果,王姓人口佔全國總人口大約7.41%,大概8900萬人。王姓的歷史名人,比如說,"書聖王羲之。"
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祖籍琅琊(今屬山東臨沂),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他的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
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㈩ 王姓起源於哪一個時期,歷史上的王姓名人有哪些
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
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於「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歷史上的王姓名人有:
王詡:縱橫家,又名鬼穀子
王翦:秦國著名軍事家
王陵:漢朝右丞相
王昭君: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新朝開國皇帝
(10)王姓的來源王姓的歷史名人王姓的現狀擴展閱讀:
一、遷徙傳播
王姓在先秦、漢晉時期一直以華北地區為主要的活動地區,發展十分迅猛。隋朝時期,王姓各支派向各地遷播之外,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審知南遷福建,建立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是福建王姓的總開山祖,史稱開閩王氏。明朝永樂年間,這支王姓開始進入台灣地區。
二、當代
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而北方區又以太行山為分水嶺,東部為高密度的王姓地區。西部為低密度的王姓區。王姓分布很廣,但很不均衡。
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東北、內蒙古大部、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寧夏、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區、海南大部,王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達到16%,其覆蓋面積僅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9%,大約54%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