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宋朝歷史的小故事
澶淵之盟指北宋與遼朝(契丹)之間訂立的和約。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蕭太後與回遼聖宗親率答大軍深入宋境。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大勝。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主和的真宗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 淵之盟」。靖康之恥是指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恥。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貳』 北宋的有趣故事
州官放火
1.「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個成語,來自宋朝陸游所撰《老學庵筆記》,說宋朝田登做州官,要百姓避諱他的名字。因為「燈」與「登」同音,老百姓只能把「點燈」說成「點火」。元宵節放燈時,田登布告說:「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後來就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來指統治者自己胡作非為,卻不許老百姓有一點自由。(摘自《成語典故詞典》)
2.「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個成語。這成語出自一本書,叫《老學庵筆記》,是宋朝人陸游寫的。這書上說,在宋朝,有個人叫田登,——「登」就是「登門拜訪」「登山運動」的那個「登」。這田登做了個州官,就不許老百姓叫他的名字了,就連跟他那個「登」同音的字也不許說了,像「點燈」就不許說「點燈」,要改說「點火」。到了正月十五,老百姓要張燈結綵過燈節,這叫「放燈」。每到這時候,官府還得出一張告示,表示允許百姓的放燈活動。田登不許人說「登」這個音,這告示怎麼寫呢?他說:「本州按照慣例允許大家放火三天。」後來呢,就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話,意思是說統治者可以胡作非為,可不允許老百姓有一點點自由。
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裡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金石為開
西漢時期, 有個大將軍叫李廣.李廣生來口才笨拙, 不善言談, 可身材高大, 膂力超人, 精通射箭.
有一次, 他到郊外去打獵, 忽然發現前面草叢里有一隻猛虎正蹲卧在那裡, 好像正在等待撲捉食物的時機.李廣立刻神情振作, 瞄準老虎, 拉弓搭箭, 使足力氣」嗖」地射出一箭.這一箭射出, 正中要害.可是李廣在那等了一會兒, 看老虎動也沒動一下, 他很奇怪, 大著膽子走近, 仔細一看, 被射中的不是什麼老虎, 而是一塊形狀像老虎的大石頭.當他尋找射出的那支箭時, 發現那支箭不僅深深地射中了石頭老虎, 而且連箭瓴都幾乎看不見了.
李廣自己也感到很驚奇, 自己怎麼會有這么大的力氣.接著他又連射幾箭, 卻始終不能再射進去了.
後來, 當他對別人說起這件事時, 人家告訴他說: 」見其誠心, 而金石為開.」
這句成語比喻對人真誠, 能產生極大的力量.也比喻意志堅定, 能克服一切困難.
黃粱一夢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個窮困潦倒的盧姓書生,在一次路過邯鄲的途中,在一家旅店裡巧遇一位呂姓道士,兩人相談甚歡。
交談了一陣子後。盧生感到疲倦,想休息一下,此時旅店的主人正在蒸煮著黃梁飯。於是道士就拿了一個枕頭給盧生,說「你枕著這個枕頭好好睡一覺,就可以如你所願,得到榮華富貴。
睡夢中,盧生夢到自己娶了一個崔氏大戶人家的女兒為妻。仕途非常順遂,不但考取了進士,還連連升遷到節度使,最後還當上了十年位高權重的宰相;擁有許多良田、宅地、美女和馬匹。享受著無盡的榮華富貴,一直活到很老才死去。此時,盧生因為伸了個懶腰而醒了過來,發現自己睡卧在旅店中,而道士仍在身邊,旅店主人的黃梁飯都還沒有煮熟呢!他感到很驚訝,所看到的事物都和真實的一樣,就說:「難道那榮華富貴,都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境嗎?」道士回答說:「現在你應該知道,人一生所追求的,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
粱上君子
東漢時期,在潁川有個縣官叫陳實,他辦事公正,很有聲望。
一天夜裡,一個小偷溜進了陳實的家裡,躲在房樑上,被陳實發現了。他沒有喊叫,裝著沒有看見一樣。他穿好衣服後,就把兒孫們叫醒來到自己住的房間里。非常嚴肅地對他們說: "你們長大了一定要愛惜名聲,努力向上,從嚴要求自己,不能做那些損害別人的事。有些人原來並不壞,而是對自己放鬆了要求,染上了壞習慣,又不及時改正,慢慢地變壞了的。這些人如果嚴格要求自己,也可以做君子的。"
陳實說到這里,馬上用手指向房樑上邊說: "你們看,樑上的那位君子墮落到了這般地步,是慢慢地變成的啊!"
躲在樑上的小偷聽到後,又慚愧,又驚慌,連忙從房樑上跳下來,向陳實磕頭認罪。陳實的兒孫們要找繩索捆綁小偷,但被他制止了。陳實見小偷苦苦求鐃,便說: "看你這個樣子,並不像個壞人,你大概是因為生活上貧困,才不得不這樣做的吧?"
說完,讓家人取出兩匹綢緞,,送給小偷,勸他改邪歸正。
小偷痛哭流涕,感恩不盡地一再表示今後決不當小偷了,要重新做人。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樑上君子"這句成語。"梁"是房梁,"君子"是古代對有教養的讀書人的稱呼,用在這里含有幽默的意思。"樑上君子"被用作小偷、竊賊的代稱。
後來"樑上君子"還用來比喻那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脫離實際的人。
感恩圖報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打漁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
打漁郎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車子,也不用帶食物,我只要用我這根劃船的槳,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回去吳國。」是什麼樣的船槳那麼厲害呀?打漁郎把船槳夾在胳肢窩下面,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
他一邊唱著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漁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打漁郎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裡拿的船槳嗎?我爸爸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伍子胥一聽:「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先生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麼會來這里呢?」
打漁郎說:「還不是因為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我們這些打漁的人通通被叫來這里。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只要誰能夠請伍將軍退兵,不來攻打鄭國,我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經救過您,不要來攻打鄭國,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伍子胥帶著感激的語氣說:「因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著當上大將軍。我怎麼會忘記他的恩惠呢?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伍子胥一說完,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回去。打漁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鄭定公。一下子,全鄭國的人都把打漁郎當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漁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為了報答打漁郎的爸爸幫助過他,他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這就叫做「感恩圖報」。
『叄』 南宋和北宋的背景故事是什麼
南宋和北宋滅亡的原因都如出一轍。北宋先是聯金滅遼,結果又為金內所滅;南宋也是先聯蒙滅金,最容後卻又被蒙古所亡。
俗話說「人不能讓同一個石頭絆倒兩次」,在經歷了金軍「假道伐虢」的前車之鑒後,南宋的皇帝們為何又重蹈北宋覆轍,被蒙古滅亡了呢?
其實南宋和北宋被滅亡的原因看似相同,但是其中的時代背景卻相差很遠。北宋和南宋的情況是截然相反的。北宋和遼是兄弟之國,而南宋和金是打了一百多年的世仇。
北宋版唇亡齒寒是背信棄義,小人行為;而南宋版唇亡齒寒是報仇雪恨,收復河山。當然他們最終的結局都是被強者滅亡。
『肆』 請教北宋的一個歷史故事
976年9月,北宋派潘美等將領進攻北漢都城太原,又在北漢和遼的聯合抵抗下專兵敗而歸。幾年之後,北宋屬的宋太宗又親自領兵討伐北漢,遼出兵救援,結果在渡河時被宋軍擊敗,五員將領被殺,而遼的屬國北漢終於被宋滅掉了。
『伍』 北宋歷史故事
1、名醫錢乙
公元1079年,錢乙,這個「土郎中」的兒子,因為治好當時太子的病,才四十幾歲的他,一下子進入了太醫的行列,不能不令這些官僚味兒很足的太醫們張口結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是嫉妒。
他們私下議論:「錢乙治好太子的病,不過是巧合罷了!」有的說:「錢乙只會用土方,真正的醫經怕懂得的不多。」
一日,錢乙和弟子正在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帶了一個錢乙開的兒科方子來「討教」。
他略帶嘲諷地問:「錢太醫,按張仲景《金匱要略》八味丸,有地黃、山葯、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肉桂。你這方子好像少開了兩味葯,大概是忘了吧?」
錢乙笑了笑說:「沒有忘。張仲景這個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足,我認為可以減去肉桂、附子這兩味益火的葯,製成六味地黃丸,免得孩子吃了過於暴熱而流鼻血,你看對嗎?」
這位大夫聽了,連聲道:「錢太醫用葯靈活,酌情變通,佩服佩服!」弟子趕緊把老師的話記下來,後來又編入《小兒葯證直訣》一書。
就這樣錢乙所創制的「六味地黃丸」流傳下來。
2、岳飛抗金
遼天慶四年(1114年),女真族在部落首領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舉兵反遼,並於次年建立金國。金國建國後,洞悉北宋朝政腐敗,軍隊戰鬥力低下,便於天會三年十月,發兵十餘萬,分兩路南下攻宋。
九月,貢獻太原後,轉兵向東,進攻東京。金東路軍在完顏宗望率領下,攻克了重鎮真定府等地。十一月,金東西兩路軍進至東京城下,對東京形成合圍之勢。
宋欽宗急忙派遣康王趙構赴金營求和,許諾以黃河為界,金軍不答應,向東京發起猛攻。十一月,東京城破,宋欽宗降金。五年四月,北宋被金國滅亡。
金兵雖然南下,攻克汴梁,但河北各州縣大半還在宋軍手中,雖然士氣低沉,但是民氣高漲。康王幾經生死,最後終於到達應天府即帝位,歷史上被稱為南宋,改靖康二年為建炎元年,這就是歷史上的宋高宗。
南宋建立以後,宋金之間的戰爭進入南北對峙階段,先是金兀術撤路過鎮江,被韓世忠敗於黃天盪;另一支金兵在攻陝西時,為宋將吳玠阻於和尚原。
岳飛也在廣德境內開始堵截金兵,六戰六勝,擒獲金兵頭目,於是,「岳家軍」的名字開始在金兵中流傳。待金兀術北返,再遭岳飛截擊,在鎮江東清水亭的戰斗中,致使金兵橫屍15里,收復了健康。
收復建康的岳飛,是南宋抗金的名將,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岳飛是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出生那年,黃河決口,家鄉鬧了一場水災,家裡生活很困苦。岳飛從小刻苦讀書,尤其愛讀兵法。他力氣大,十幾歲的時候就能拉300斤的大弓。後來,他聽說同鄉老人周同武藝高強,岳飛就拜周同做老師,學得一手好箭,能左右開弓,百發百中。
後來,岳飛從了軍。金兵南下的時候,他在東京當小軍官。有一次,他帶了一百多名騎兵,在黃河邊練兵,忽然對面來了大股金兵,兵士們都嚇呆了,岳飛卻不慌不忙地說:「敵人雖然多,但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兵力多少。
我們可以趁他們沒准備的時候擊敗他們。」說著,就帶頭沖向敵陣,斬了金軍一名將領。兵士們受到岳飛的鼓勵,也沖上去,果然把金軍殺得七零八落。
3、解夢消愁
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覯下在江西南城十賢堂講學,忽聽近處傳來少婦哭聲。李覯講完課,順著哭聲前往探視,見有婆媳二人正抱頭痛哭。
原來老人的兒子出門經商,時值半載音訊全無,婆媳日夜思念。於是求神於山廟,祈求麻姑保佑。昨夜三更,媳婦忽得一夢,夢見麻姑仙子給他一把破扇,扇衣全都脫落,只剩下幾根扇骨。
今天一早,婆媳倆連忙請廟中和尚解夢。和尚說:「扇衣脫落,只剩扇骨,是個凶號,你兒子早已身亡,肉已腐爛,只剩枯骨!」婆媳倆聽後,如晴天霹靂,悲痛欲絕。
李覯聽了,暗自思忖:夢中之事,豈能當真,那和尚信口雌黃,害人不淺。我不如也來為之解夢,以消此婆媳無故之憂。
便大笑說:「和尚之言差矣。豈不聞,穿衣見父,脫衣見妻,這是人之常情。今麻姑托夢,贈與脫衣之扇,正是丈夫歸來與妻團聚之象。」
婆媳二人聽李覯解夢,覺得有理,於是轉悲為喜。過了不久,這老婦的兒子做完生意,回轉家門。合家歡喜帶上爆竹香煙,到十賢堂燒香點爆,作揖鳴謝。
李覯大笑說:「生意人回家,自是應當,並非作夢的緣故。我只是為你婆媳消愁罷了。」從此,李覯解夢消愁的故事,在鄉里廣為流傳。
4、羊肉泡饃
據說,五代末年,趙匡胤還未得志時,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一日,在長安(古時西安)街頭流浪的他,因飢餓難耐,不得已低下男兒頭向一家燒餅鋪討吃。
店主看他可憐,就把幾天前剩下的兩個燒餅給了他。可放了幾天的燒餅又干又硬,根本咬不動。這時,他聞到了一股肉香,原來不遠處正有一家肉鋪在煮羊肉。
趙匡胤便向店家討了一碗羊肉湯,把干硬的燒餅掰成小塊泡進湯里。沒想到,這碗燒餅吸入了肉湯的香氣,肉湯泡軟了燒餅,一碗「湯泡饃」吃得趙匡胤渾身發熱,飢寒全無,精神大振。
幾年後,趙匡胤得了勢,掌握了兵權,「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當了皇帝的趙匡胤,每日山珍海味,日久天長,嘴裡沒了味道。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碗香到心裡暖透全身的「湯泡饃」,立即傳旨御廚速速做來。但御廚做了幾次,趙匡胤都覺得不是當年的那個味兒。
一次,趙匡胤外出巡察,行至長安,不知不覺又來到當年流浪的那條街,又聞到了那久違的肉香。這一下,趙匡胤食慾頓起,下了御輦直奔肉鋪,讓店主馬上做一碗「羊肉泡饃」。
店家見皇上駕到,又是驚喜,又是惶恐。街上的燒餅鋪已關了門,店家只得讓妻子烙了幾個餅,怕皇帝嫌是死面餅,便把餅子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煮了煮,再放上大片牛肉,又在湯內放入了菠菜、粉絲,撒入蔥花,最後又淋上幾滴鮮紅的辣椒油。
當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羊肉泡饃端到面前時,趙匡胤嘗了一下,立刻找到了當年的感覺,於是,皇上的架子也不端了,在臣子、衛士驚異的注視下大快朵頤。吃完後,趙匡胤全身舒暢,當即賞賜了店家。
一夜之間,皇帝來吃羊肉泡饃的事就在長安城裡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嘗美味,店家索性把肉鋪改成羊肉泡饃館,吃的人多了,饃也掰不及了,於是誰吃誰就自己掰,反倒生出許多情趣。
久而久之,羊肉泡饃成了長安人最喜愛的小吃,一直流傳至今。美味的羊肉泡饃不斷地出現在陝西歷史與文學作品中,或許還因佔了皇帝的龍威,因而被譽為「天下第一碗」。
5、北宋廢除新法
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是一場以期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社會改革運動。然而,可惜的是這場變法終究是沒有堅持到最後。
公元1085年(元豐八年)三月宋神宗死,宋哲宗趙煦繼位,當時還不到10歲,由英宗之後、神宗母高氏以太皇太後名義臨朝攝政。
她一向反對新法,上台後,立即任保守派首腦司馬光做宰相。司馬光對新法持全盤否定,提出廢除。
1085年7月30日(宋元豐八年七月初六日)下令首先將保甲法和方田均稅、市易等法廢除。稍後青苗法、免役法、將兵法也被廢除。
正因為這次變法在推行過程中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同時,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這恰恰也是為何宋神宗去世,變法就此止步的最大原因!
『陸』 宋朝時的歷史故事
那個官就是明朝的劉基(字伯溫) 劉基有一首詞中寫有一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就是《賣柑者言》這首詞。
《賣柑者言》: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
玉質而金色。置於市,賈十倍,人爭鬻之。
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
則干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
奉祭祀,供賓客乎?將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
為欺也!"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
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
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
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 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
果能建伊、皋之業耶?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
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馬,
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予默默無以應。
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托於柑以諷耶?
作者:劉基 (明代)
譯文:
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擅長貯藏柑橘,經歷一個冬夏都不腐爛。拿出來的時候,依然外表光澤鮮亮,像玉似的質地,金燦燦的色澤。柑橘放到市場上賣,售價高出十倍,人們爭相購買。
我買了一個,把它剖開,像有股煙塵撲向口鼻,看它的裡面,乾枯得像破棉絮一樣。我感到奇怪,問他說:「你出售給別人的柑子,是將要用來填滿盛祭品的器具,供奉祭祀、招待賓客呢?還是要炫耀它的外表來迷惑愚笨的人和瞎子呢?干欺騙的勾當真是太過分了!」
賣柑橘的人笑著說:「我從事這個職業,已有好多年了。我靠它養活自己。我賣它,別人買它,不曾(有人)說什麼,卻唯獨不能滿足您的要求嗎?世界上欺騙別人的人不少,難道僅僅只是我一個人嗎?我的先生,您實在沒有好好考慮這個問題啊。那些佩帶兵符、坐虎皮椅子的人,威武的樣子好像是捍衛國家的將才,果真能傳授孫武、吳起的謀略嗎?戴著高高的大帽子,腰上拖著長長帶子的人,氣宇軒昂的樣子,好像是朝廷的棟梁之才,他們真的能夠建立伊尹、皋陶的功業嗎?盜賊興起卻不知道抵禦,百姓陷入困苦卻不知道解救,官吏狡詐卻不知道禁止,法律敗壞卻不知道治理,白白地浪費糧倉里的糧食卻不知道羞恥。坐在高堂上,騎著高頭大馬,喝著美酒,吃著美食的人,誰的樣子不威風令人生畏,誰不是一副顯赫的樣子、值得(人們)效仿的呢?又哪裡不是外表像金玉、裡面像破棉絮那樣的呢?現在你沒有看到這些情況,卻要看到我的柑橘是這樣的!」
我沉默著沒有什麼好回答的。我回家後思考他的話,賣柑橘的人像是東方朔一類詼諧多諷、機智善辯的人,難道他是對世事憤慨,對邪惡憎恨的人嗎?因此假託在柑橘上來諷刺(這樣的現象)嗎?
『柒』 北宋奪政權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
『捌』 著名的唐朝或宋朝歷史小故事(100字左右)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里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玖』 宋代歷史小故事
1、《千里送京娘》
據說,趙匡胤年少時,因得罪朝廷而闖盪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曾經路過華山,從一群強盜手裡救下苦命女子趙京娘,趙匡胤與趙京娘結為兄妹,並獨行千里護送趙京娘回家。
一路上趙匡胤對京娘體貼關懷。途徑武安門道川,趙京娘晨起,臨淵梳妝,向他訴說愛慕之情。趙匡胤躊躇滿志,婉言回絕。
趙京娘因而投湖自盡,趙匡胤在悔恨交加中投軍。他登基後,追封趙京娘為貞義夫人。
2、《燭影斧聲》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
當夜,太祖駕崩,宋皇後讓王繼恩去叫秦王趙德芳來。但在這時,王繼恩忽然叫道「晉王來了!」
宋皇後見趙光義,大吃一驚!對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趙光義哭著回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改元太平興國。
3、《包公擲硯》
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廣東肇慶)時。當時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
凡在這里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
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三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
4、《寇竹渡》
據說寇凖死後雷州人民護送寇凖靈樞北上,至雷州一渡口時,突然狂風大作,驟雨滂沱,大家無法北上,只好停下來,為了防止棺木被雨水沖走,大家就在靈柩前插上枯竹。
第二天,等到雨過天晴的時候,護棺之竹竟然長出新芽。後人為了悼念這位賢相,遂把此渡命名為「寇竹渡」,至今地名尚存。
5、《斷齏畫粥》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勵志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拾』 宋朝的歷史名人或歷史故事
北宋名人很多啊
好象包拯、范仲淹、歐陽修、三蘇、王安石、司馬光、韓琦、富弼、文彥博、曾鞏……
岳飛:(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北宋末年投軍,任秉
義郎(下級軍官)。南宋王朝建立,以上書高宗反對南遷,被革職。不久隨宗澤守衛
開封,任統制。澤死,從杜充南下。建炎三年(1129)金兀術渡江南侵,他移軍廣德、
宜興,堅持抵抗。次年,金軍在江南軍民的反擊下被迫北撤。他攻擊金軍後防,收
復建康(今江蘇南京),紹興三年(1133),因鎮壓江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得高宗所獎
「精忠岳飛」的錦旗。次年又破金傀儡軍,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任清遠軍節度
使。紹興五年,又從張浚鎮壓洞庭湖地區楊么領導的農民起義。後駐軍鄂州(
今湖
北武昌),派人渡河聯絡太行義軍,屢次建議大舉北進。紹興九年,高宗、
秦檜與
金議和,他上表反對。次年,兀術進兵河南。他出兵反擊,收復鄭州、洛陽等地,
在郾城大敗金軍。兩河義軍紛起響應。這時高宗、秦檜一心求和,下令退兵。他回
臨安後,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不久被誣謀反下獄。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
日(1142年1月27日)以「莫須有」(也許有)
的罪名與子岳雲及部將張憲同被殺害。
寧宗時追封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