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南頭赤灣文天祥的歷史故事

南頭赤灣文天祥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1 12:28:09

『壹』 深圳的名勝古跡

樓上的是現代的,有些沒有古跡成分

象赤灣古炮台,大鵬古鎮,新安古城,龍崗客家民居,山崗遺跡,咸頭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沙井龍津古石塔,筍崗老圍元勛舊址,赤注天妃廟,中英街,赤灣天後宮.不深圳博物館

大鵬所城
國家級文件保護單位。位於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歷經600多年風雨仍巍然屹立。鴉片戰爭時抗英名將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和福建水師提督劉啟龍的「將軍第」規模宏大,氣勢不凡。此外還有縣丞署、關帝廟、候王廟、趙公祠等。大鵬所城博物館已正式開放。1839年9月,賴恩爵指揮抗英取得勝利的九龍海戰,拉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這里是訪古憑吊、了解歷史、領略明清古風的好地方。

振威將軍賴恩爵墓
位於大鵬鎮王岐塘。賴恩爵原葬於大坑上村,清光緒三年遷移到此。

大萬世居
位於龍崗區坪山鎮大萬圍村,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是深圳市較為典型的客家寨堡式建築。規模宏大,佔地1.5萬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樓,正面有大門樓,均由高高的圍牆相連,圍牆上有走馬廊相通,圍龍屋大門向南,門樓上塑有「大萬世居」四個大字。大門前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側仍保留有旗桿石。

鶴湖新居
位於龍崗區龍崗鎮羅瑞合村,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歷經三代人22年建成,是廣東省保存較好的大型客家民居建築。鶴湖新居位於龍崗鎮羅瑞合村,為龍崗羅氏家族聚居地,呈城堡式圍樓。1000多年前,北族南侵,戰亂連年,不少居住在中原一帶的百姓為躲避戰火兵災,紛紛舉族南遷。200多年前,在這群背井離鄉的人當中,有一名河南籍男子羅瑞鳳,他初為小販,因擅長經商,勤儉致富,後積聚了百萬家財。嘉慶22年(1817年),他在龍崗河的沖積平原上發現了「鶴湖山」,於是,羅瑞鳳選擇在此興建家園,取名鶴湖新居。而鶴湖新居的最後完工耗費了羅氏三代人數十年的心血。老屋大門橫額上「聚族於斯」的鐫刻向我們昭示著羅氏家族興建圍屋的願望。傳說當年圍屋之地被周圍的大小7個嶺崗包圍,圍屋自居於中間的小土墩之上,構成「七星伴月」的格局。明顯不同於一般的坐北向南。

文武帝宮
位於龍崗區坪山鎮,是深圳保存最為完整的文武帝宮。「文帝代表孔子,武帝代表關公,文武帝宮是當地客家文化的象徵與體現,客家人崇尚孔子關公,把他們當作神供奉,說明客家文化與儒家文化是相吻合的。」

龍田世居 省級 清 龍崗坑梓鎮田段心村 2002.7.17 黃姓客家圍屋(清道光年)
茂盛世居 省級 清 龍崗區橫崗鎮茂盛村 2002.7.17 何姓客家圍屋(清咸豐年)
大坑煙墩 市級 明 龍崗區大鵬鎮大亞灣 1984.9.6 大鵬古城附屬軍事設施,歷代均有修葺
賴恩爵將軍墓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 1984.9.6 古墓葬
賴太母墓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 1984.9.6 古墓葬
劉起龍將軍墓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大坑山 1983.5.30 古墓葬
振威將軍府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古城內 1984.9.6 即賴恩爵府,應並入大鵬古城內。
劉起龍將軍府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古城內 1984.9.6 應並入大鵬古城內

『貳』 深圳的歷史

1.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深圳又稱鵬城。
何謂「鵬城」?
在深圳東部50多公里開外的南澳鎮,有一處名叫鵬城的地方,城門象北京的德勝門,只是規模小了很多。
城牆經風雨侵蝕,一番破敗景象;
城樓雖不及山海關雄壯,仍古味十足。進入城門,只見青石板鋪就的道路,兩旁平房都是磚木結構,鱗次櫛比,露出房檐的椽子都已腐敗,看起來年代已相當久遠。當地居民稱這個地方叫王母,又叫大鵬,這座城就叫鵬城。「鵬城」由此得名。
曾幾何時,有人把這個鵬城的名字安在了深圳的頭上。特別是深圳自建立特區以來,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綜合經濟實力已經位列全國大中城市中的前列,是一座充滿生機,充滿美好發展前景,潛力無限的城市。而深圳的版圖正象展翅高飛的大鵬,搏擊風雲,遨遊長空,勇往直前。所以,鵬城也就名符其實地叫響了。
2.百越部族

史前——公元前214年)考古成就表明,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土著先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3.秦皇設郡
(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4.東晉建縣
(公元331——1573年)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公元590年(隋開皇十年),廢東官郡,寶安縣改屬南海郡,縣治在今深圳南頭。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遷往東莞,於南頭設屯門軍鎮。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椎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公元1565年,又在南山半島設立了南頭水寨(廣東6大水寨之一),為一龐大的軍事機構,是「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管轄與牽制范圍東至潮汕,西至上下川,南至大洋。明朝初年,中國艦隊出使南洋,開航前必到深圳赤灣天後廟祭祀禱告。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廣東省東南的政經重鎮,也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5.新安古城
(公元1573——1841年)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明萬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轉危為安」之意,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清朝初期,政府實行沿海省份內遷50里的「遷界」之舉。新安縣三分之二土地曾一度納入東莞縣。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復置新安縣,至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再復原界。
6.縣境分割
(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清道光二十四年)7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香港島被英國佔領。公元1860年(清咸豐十年)1月11日,九龍半島因《北京條約》而被迫割讓給英國。公元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4月21日,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新界租給英國99年。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7.復名寶安
(公元1913年——1979年)公元1913年(民國三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縣治仍在南頭。
8.縣治遷移
(公元1938年——1953年)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9.深圳建市
(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將深圳定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建市之初轄深圳、南頭、松崗、龍華、葵涌、龍崗6個區。1979年10月,設立羅湖區。1980年7月,分羅湖區,成立沙頭角區。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建制,轄特區外的1577平方公里。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特區內設立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蛇口5個管理區。1990年1月,撤銷特區內管理區,設立福田、羅湖和南山3個區。1993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1997年10月,從羅湖區分出鹽田區。2004年成為一個無農村的城市。郵政編碼:518000,區號:0755。

『叄』 文天祥的故事

在元軍的猛烈攻勢下,南宋流亡政府逃到秀山(今廣東東莞虎門的虎頭山)。11歲的端宗驚悸成疾,在州(今廣東湛江市)病逝。張世傑、陸秀夫立8歲的衛王繼位,又把行朝遷到新會縣南面大海中的山(廣東省地圖)。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日,宋、元雙方在海面上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海戰,最後張世傑統領的宋軍戰敗,陸秀夫背負小皇帝蹈海殉難。
押送大都
崖山戰役後,文天祥被押到廣州。張弘范對他說:「宋朝滅亡,忠孝之事已盡,即使殺身成仁,又有誰把這事寫在國史?文丞相如願轉而效力大元,一定會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能再懷二心?」元朝政府為了使他投降,決定把他押送大都。
編輯本段6.浩然正氣
囚禁三年
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被殺,一共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段期間,元朝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甚至連元世祖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因此文天祥經受的考驗之嚴峻,其意志之堅定,也是歷代罕見的,從《正氣歌》的驚天地泣鬼神可以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骨肉難圓
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柳娘、環娘被元軍俘虜後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親情軟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當時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齡都是14歲。文天祥接到女兒的信,雖然痛斷肝腸,但仍然堅定地說:「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寫詩道:「痴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表示國既破,家亦不能全,因為骨肉團聚就意味著變節投降。 利誘和親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統治者又變換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們給文天祥戴上木枷,關在一間潮濕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氣惡濁,臭穢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飽,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窮凶極惡的獄卒呼來喝去,過著地獄一般的生活。由於他堅決不低頭,元丞相孛羅威脅他說:「你要死,偏不讓你死,就是要監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還怕什麼監禁!」在囚禁的孤寂歲月里,他寫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愛國詩篇。
封官誘降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問大臣們:「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誰最賢能?」群臣奏稱:「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忽必烈下了諭旨,擬授文天祥高官顯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積翁等寫信告訴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說:「管仲不死,功名顯於天下;天祥不死,遺臭於萬年。」王積翁見他如此決斷,不敢再勸。不久,忽必烈又下令優待文天祥,給他上等飯食。文天祥請人轉告說:「我不吃官飯數年了,現在也不吃。」忽必烈召見文天祥,當面許他宰相、樞密使等高職,又被他嚴辭拒絕,並說:「但願一死!」
從容就義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兵馬司監獄內外,布滿了全副武裝的衛兵,戒備森嚴。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兩旁。從監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自若,舉止安詳。行刑前,文天祥問明了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監斬官問:「丞相有什麼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說話,從容就義,終年47歲。
英名千古
文天祥殉難後,人民以各種方式紀念他。曾經參加義軍的王炎午寫了《望祭文丞相文》,贊揚文天祥像歲 文天祥
寒的松柏一樣堅貞。他的死,使「山河頓即改色,日月為之韜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鄉吉州的郡學里,他的遺像掛在先賢堂,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並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後來,他的家鄉吉州廬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傳記在民間流傳很廣,歷久不衰,激勵著民族的正氣。 在抗元過程里,文天祥對忠君與愛國二事處理得非常恰當。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後,他沒有跟著投降,而是堅持「君降臣不降」。後來,文天祥兵敗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勸他投降,他還是不從。在他看來,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國家,值得同情。但當此之時,社稷為重君為輕,他決不能以忠君的行動去改變他忠於國家的信念。 文天祥不僅是一個愛國者,也是一個政治家。他認為宋朝的危機主要在內部而非外部,因此積極要求改革。他批評宋朝「守內虛外」(即鎮內媚外)的方針,要求加強地方力量以抵禦外侮。同時提出革除祖宗專制之法,通言路、集眾思、從眾謀,發揮中書樞密院的作用,主張用人必須舉賢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諫之士。由此可見,文天祥的政治主張,不但表達了時代的要求,而且順應了歷史發展的進程。
編輯本段7.作品一覽
《二女第一百四十八》 床前兩小女,各在天一涯。[1] 所愧為人父,風物長年悲。 《南劍州督第六十四》 劍外春天遠,江閣鄰石面。 幕府盛才賢,意氣今誰見。 《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游, 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金陵驛》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漂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文天祥
《吊惠利夫人》 百萬貔貅掃犬羊,家山萬里受封疆。 男兒若不平強寇,死愧明溪莘七娘。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絕命詞》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酹江月》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 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 那信江海餘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
文天祥紀念雕像(9張)《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蛩四壁。 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傑。 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 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酹江月》 廬山依舊,凄涼處、無限江南風物。空翠晴嵐浮汗漫,還障天東半壁。 雁過孤峰,猿歸危嶂,風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靈尚有人傑。 堪嗟漂泊孤舟,河傾斗落,客夢催明發。南浦閑雲連草樹,回首旌旗明滅。 三十年來,十年一過,空有星星發。夜深愁聽,胡笳吹徹寒月。 《沁園春》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 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得聲名萬古香。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煉之鋼。 人生翕欻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留芳。 古廟幽沉,儀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 《念奴嬌》 琮琤何處,響空濛、卻似鳴榔聲沸。望里平江橫雪嶺,駕斷虹梁漁市。 若有神驅,如遵帝遣,瞬息層巒峙。南陽龍奮,滹沱凝合猶此。 遙想蘇武窮邊,霜鴻夜渡,蒿目吟寒視。鐵騎銜枚還疾走,瑟瑟風搖旗幟。 月白沙明,雲凝地裂,四野悲笳至。羈魂牢落,我身今在何世。 《念奴嬌》 同雲籠覆,遍郊原、一望蒼茫無際。是處青山皆改色,姑射瓊台初啟。 漁艇迷煙,樵柯失徑,妝點風霜厲。子猷短棹,三高祠畔堪系。 江城夢幻羅浮,蝺步豪吟,東郭先生履。欲伴袁安營土室,高卧六花堆里。 此是冰天,誰言水國,千古孤臣涕。蘆葦首白,渾疑縞素劉季。 《滿江紅》 燕子樓中,又捱過、幾番秋色。相思處、青年如夢,乘鸞仙闕。 肌玉暗消衣帶緩,淚珠斜透花鈿側。最無端、蕉影上窗紗,青燈歇。 曲池合,高台滅。人間事,何堪說。向南陽阡上,滿襟清血。 世態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樂昌、一段好風流,菱花缺。 《滿江紅》 試問琵琶,胡沙外、怎生風色。最苦是、姚黃一朵,移根仙闕。 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聽行宮、半夜兩淋鈴,聲聲歇。 彩雲散,香塵滅。銅駝恨,那堪說。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 回首昭陽離落日,傷心銅雀迎秋月。算妾身、不願似天家,金甌缺。 《滿江紅》 酹酒天山,今方許、征鞍少歇。憑鐵◇、千磨百煉,丈夫功烈。 整頓乾坤非異事,雲開萬里歌明月。笑向來、和議總蛙鳴,何關切。 鐃吹動,袍生雪。軍威壯,笳聲滅。念祖宗養士,忍教殘缺。 洛鼎無虧誰敢問,幕南薄薄膻腥血。快三朝、慈孝格天心,安陵闕。 《齊天樂》 南樓月轉銀河曙,玉簫又吹梅早。鸚鵡沙晴,葡萄水暖,一縷燕香清裊。 瑤池春透。想桃露霏霞,菊波沁曉。袍錦風流,御仙花帶瑞虹繞。 玉關人正未老。喚磯頭黃鶴,岸巾談笑。劍拂淮清,槊橫楚黛,雨洗一川煙草。 印黃似斗。看半硯薔薇,滿鞍楊柳。沙路歸來,金貂蟬翼小。 《齊天樂》 夜來早得東風信,瀟湘一川新綠,柳色含晴,梅心沁暖,春淺千花如束。 銀蟬乍浴。正沙雁將還,海鰲初矗。雲擁旌旗,笑聲人在畫闌曲。 星虹瑤樹縹緲,佩環鳴碧落,端籠華屋。露耿銅,冰翻鐵馬,簾幕光搖金粟。 遲遲倚竹。更為把瑤尊,滿斟醽醁。回首宮蓮,夜深歸院燭。
編輯本段8.文天祥遺跡
紀念祠館
文天祥紀念館 位於吉安縣新縣城當緬山,取名「緬懷」。19 文天祥
84年動工,1991年底竣工開館。總建築面積1398平方米。正氣堂坐北朝南,臨門九十九級台階,周圍松柏四季常青。正氣堂為序廳,有文天祥塑像,高6.4米,庄嚴威武。四壁嵌八幅大型壁畫,描繪文天祥生平佳績。序廳設有一全館整體模型盤,指導遊人參觀瞻仰。四個展廳,分東西廳,西廂房為書畫珍藏廳及文天祥生平事跡展覽廳,四
文天祥紀念館(17張)周亭廓環抱,館內有中心花園。 文天祥生平事跡共分六個部分展出:1、少年立志,盡忠報國;2、宦海沉浮,憂國憂民;3、起兵勤王,扶危社稷;4、萬里羈囚,慷慨悲歌;5、詠心寫史,一代詩豪;6、千古俎豆,萬世楷模。 展出的展品現共有307件。其中雕塑4件;書畫作品103件;拓片7件;照片、圖表155件;文獻、文物38件。另設有文天祥研究文獻檔案室一處,珍藏研究資料及名流書畫墨寶。文天祥紀念館1992年1月9日正式開館,年均接待參觀者5.5萬人。以文天祥紀念館為主體的文山公園也正在籌建中。
廣東海豐方飯亭和表忠祠
位於海豐縣城北面的五坡嶺上,坐西北向東南,佔地960平方米。前面分五層34級台 方飯亭前有碑刻,上有「一飯千秋」四字
階,台階上面是一幅長20米、寬13米的月台,中心建一重檐攢尖頂,通高9米。亭內後側再置一廡殿頂小石亭,高3.9米,內豎一碑,高2.7米,寬0.9米,刻[文天祥]畫像。該亭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方飯五 方飯亭
坡嶺時不幸被捕而建,故取名「方飯亭」。 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為贊頌文天祥的浩然正氣,由邑生吳子昌提請廣東提學章朴庵恩准,令海豐知縣杜表、縣丞陳義、教諭林右、訓導萬秉和等協力同心,於五坡嶺上建立「表忠祠」。不久,惠州守備陳祥又建「忠義牌坊」於「表忠祠」之前(祠之南面),又建「方飯亭」於祠之後。惠州知府[甘公亮]從其家鄉廬陵取得[文天祥]畫像,勒
方飯亭景觀照(12張)像於石,並於畫像石碑上題刻其〖衣帶銘〗:「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石亭兩傍嵌刻「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嶺外更何人」的對聯,傳為明代狀元林大欽所寫。亭前月台還樹一碑刻:「一飯千秋」四字。(見同治版《海豐縣志》卷下 · 詞瀚) 明、清兩朝曾多次重修此亭。後來,「表忠祠」和「方飯亭」被侵華日軍飛機炸毀。現存的方飯亭是解放後重修的,但文天祥的畫像碑刻是原有的。
溫州文天祥祠

溫州文天祥祠景觀照(8張)北京文天祥祠:又名文丞相祠,坐落在東城區府學胡同63號,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遭囚禁和就義的地方。1376年明洪武九年建祠,現存大門、前殿、後殿。 江心寺文天祥祠:位於浙江溫州江心嶼。祠建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文天祥就義200周年,佔地面積821平方米。信國公文天祥祠:位於深圳南山區南頭城現中山東路15號,是清嘉慶年間為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修建的一座祠堂。這座具有紀念意義的古跡,是南頭城中保存最為完整並規模最大的古建築。南通文天祥祠:位於南通市東華塔陵園東側。2008年,崇川區政府恢復重建了文天祥祠。
文天祥墓
文天祥墓位於江西吉安縣富田鄉騖湖大坑之原。走進墓園,心裡為之一怔: 吉安 文天祥雕塑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石坊上鐫刻著「仁至義盡」四個大字,邁過石拱橋,登上石級神道。神道為47米長,寓意為文天祥走過的不平凡的47年人生路程。神道兩旁,翁仲、石獸肅立,青松翠柏成行。文墓的所在,是一座虎形山,從山下仰望墓塋,巍巍然,森森然。文墓的建築可謂獨具匠心:不左不右,方位正北;最上端是墓塋,呈圓形,往下是菱形石梯,再往下是狹長直立的石台階,整個造型,如一柄利劍,不偏不倚刺入虎口之中。這一切似乎向人們展示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和不屈的性格。
文山城牆
文天祥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聚兵期間留下不少事跡,影響最深的是「文山城牆」。 文天祥
「文山城牆"位於福建南平市延平區城北茫盪山的蓮花山,城垣舊址長5000餘米、寬4.5米,高3米許,外側利用天然山脊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頭壘砌而成,更多為夯土所築,十分壯觀。 遺址後經造林、開路,嚴重受毀,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在,地下牆基尚存。 文天祥於1276年七月上旬到達南劍州後即著手籌建這一帶城牆。因為元軍南侵陸路必經城北的官道,因此築城牆成為當務之急。按理說這么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三、五個月才能完工,但文天祥僅用了幾天幾夜就把這10里長牆築成了。修築工事,夜以繼日,遠近百姓聞風而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足見當時民眾抗元熱情之高漲。後來人們傳說文丞相抗元氣節驚天地泣鬼神,築牆如有神鬼相助,遂把這段城牆稱為「鬼城牆」。
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
文丞相祠是為紀念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而建的。位於東城府學胡同,是為紀念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而建立的,是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祠最早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後屢
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景觀照(9張)修葺,是北京保存至今仍有明代風格的一處不可多見的古建築。
更多相冊貼吧相冊

朝聖之地 (28)

文丞相像冊 (4)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文天祥畫像(8張)
文天祥紀念雕像(9張)
文天祥紀念館(17張)
方飯亭景觀照(12張)
溫州文天祥祠景觀照(8張)
文天祥祠文物保...(9張)
詞條圖片(14張)

參考資料
1
文天祥——浩然之死

http://hi..com/woaicitia/blog/item/27ed3a5e9df5834efaf2c0c1.html
擴展閱讀:
1
1.1. 萬繩楠著:《文天祥傳》
2
3.2. 陳清泉著:《文天祥》
3
5.3. 霍必烈著:《文天祥傳》
4
7.4. 胡志亮著:《文天祥傳》
5
9.5. 張公鑒撰:《文天祥生平及其詩詞研究》
6
11.6. 文天祥著:《文天祥全集》(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北京市新華書店,1985)
7
12.7. 夏延章編:《文天祥詩文賞析集》
8
14.8. 鄧碧清譯註:《文天祥詩文選譯》
9
16.9. 《宋史·文天祥傳》
開放分類:
南宋,民族英雄,宰相,吉安,正氣歌

我來完善 「文天祥」相關詞條:
杜甫陸游歐陽修杜牧袁崇煥於謙韓愈張自忠元稹黃庭堅林則徐范仲淹鄭成功戚繼光呂蒙
杜甫 陸游 歐陽修 杜牧 袁崇煥 於謙 韓愈 張自忠 元稹 黃庭堅 林則徐 范仲淹 鄭成功 戚繼光 呂蒙 史可法 張孝祥 陸秀夫 姜夔 祝枝山 陳師道 明紹宗 徐稚 張煌言 秦良玉 祖逖 柳宗元 虞美人 壯志未酬 魯迅 陶淵明 郝夢齡 佘太君 穆桂英 趙尚志 屈原 蘇軾 包青天 趙佶 蘇武 海瑞 張世傑 鴉片戰爭 狀元 鄭鑒 唐寅 謝道清 辛棄疾 李定國 秋夕 李清照 陸佃 蘇過 範文正 新安吏 劉義慶 鄭旦 遭逢 阿Q正傳 魯迅文章 包天下 王冕僧寺夜讀 沈括 錢起 解縉 林景熙 韓昌黎 張大復 文起八代之衰
網路中的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10931本詞條對我有幫助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
合作編輯者
451054301 ,趙萍之弟華山 ,hackerpiao ,邢亞君 ,大漢羽翼 ,辰貓暮雪 ,軒政 ,ji768 更多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需進一步完善,網路歡迎您也來參與編輯詞條在開始編輯前,您還可以先學習如何編輯詞條
如想投訴,請到網路投訴中心;如想提出意見、建議,請到網路吧。

『肆』 南頭古城的文明由來和古跡現況的資料

在南頭半島的腹地,屬於南山區。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遺址。該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公元14世紀90年代)。據測量,該城城基是用黃泥砂土堆築的,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四周有濠溝圍繞。城址范圍東西最長距離為680米,南北最寬處為500米。現南北城牆尚存基址,南城門保存完好。南門底寬10米,高4米半,城樓已毀。拱形城門上有一塊長方形石塊,上用小篆陰刻「寧南」二字。古樸雄偉的南頭古城,是嶺南古文化的寶貴遺存,它經歷並記錄著深圳地區的歷史變遷。
交通:從火車站建設路乘204路巴士可達;從福田區紫荊花園到南山區南頭古城可坐21路巴士;從南山區海上世界到南山區南頭古城可坐22路大巴。
小貼士:附近還有炮台、天後宮等景點,可乘266路依次游覽。
新安古城位於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天橋北,佔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是目前深圳最具規模的歷史文物旅遊景點,又稱南頭古城,具有1730餘年的悠久歷史,據史載,明萬曆元年(1573年)設新安縣,該城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自晉代以來,香港、澳門、珠海、中山、東莞等地長期隸屬南頭古城管轄。1840年鴉片事發,香港從新安縣割去,新安人民在抗擊英軍侵略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對新安故城的第一期整修項目告竣,計修復新安故城牌樓、南城門、縣衙、新安監獄、海防公署、東莞會館、關帝廟、文天祥祠、鴉片煙館、接官廳、聚秀樓、義利押當鋪、陶米公錢庄等十餘處。

『伍』 有誰知道關於 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故事

文天祥到了潮陽, 見到了弘范, 弘范的手下讓文天祥跪下, 他不跪, 弘范馬上像客人一樣接待他回, 和他一起去崖山, 並讓答他寫信招降張世傑. 文天祥說:" 我沒能報效國家, 教唆人家叛國,行嗎?" 管文天祥要了好幾次, 於是作<過零丁洋>給弘范. 詩里最後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笑沒有管它. 攻破了崖山,軍營中聚在一起喝酒,弘范說:"國家亡了, 你忠孝已經盡到了, 如果能以為宋朝做事那樣為我們皇上做事,至少也能做宰相啊." 文天祥悲哭,說到:"國家亡了不能去救, 作為人臣死了還不夠抵罪,何況哪敢不死還生出二心?"

『陸』 文天祥的故事

宦海浮沉
後來,蒙古軍兩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戰成都。忽必烈率東路,越天險長江與自雲南北上潭州(今長沙)的另一支蒙古軍合圍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驚,宦官董宋臣提請避兵遷都四明(今寧波),以便理宗隨時逃往海上。對此。文天祥僅以進士身分大膽上書直言:「陛下為中國主,則當守中國;為百姓父母,則當衛百姓。」請斬董宋臣以安人心。後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歸爭奪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賈似道秘密稱臣納貢後撤軍。
賈似道轉而謊報朝廷:「諸路大捷」,被加封衛國公,大權獨攬。繼而度宗即位,耽於酒色,賈似道欺上瞞下,國事益亂。文天祥奏疏無人理睬,只被派一閑差。
此後十幾年中,文天祥斷斷續續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後來又因譏責賈似道而被罷官。
國難見臣忠
忽必烈即帝位後,改國號為元,於公元1274年發20萬元軍水陸並進,直取臨安。南宋政權一片混亂,度宗死,僅4歲的趙隰即位,為恭帝。謝太後臨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散盡家資招兵買馬,數月內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氣,開始了戎馬生涯。義軍趕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獲令屯軍隆興(今江西南昌)待命,幾經阻撓才得入衛臨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馳援常州。在常州,義軍苦戰,淮將張全卻率官軍先隔岸觀火,又臨陣脫逃,致義軍五百人除四人脫險外皆壯烈殉國。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臨安門戶獨松關,離平江三天後,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關已失守。急返臨安,准備死戰,卻見滿朝文武紛紛棄官而逃,文班官員僅剩6人。
1276年正月,謝太後執意投降。元將伯顏指定須由丞相出城商議,丞相陳宜中竟連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出使議和。談判中,文天祥不畏元軍武力,痛斥伯顏,慨然表示要抗戰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絕食抗議,後在鎮江虎口脫險。由於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為元軍賺城取地,文天祥屢遭猜疑戒備,顛沛流離,千難萬死兩個月,輾轉抵溫州。這時,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趙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號召各地起兵殺敵。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岩、梅州(廣東梅縣),挺進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10縣、吉州4縣,人心大振,江西各地響應,全國抗元斗爭復起,文天祥號令可達江淮一帶,這是他堅持抗元以來最有利的形勢。元軍主力開始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擄走。
兵敗被俘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陸秀夫等再擁立6歲的小皇帝,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縣50多里的海中彈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國公。冬天,文天祥率軍進駐潮州潮陽縣,欲憑山海之險屯糧招兵,尋機再起。然而元軍水陸猛進,發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豐北五坡嶺遭元軍突然襲擊,兵敗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殺,未果。降元的張弘范勸降,遭嚴詞拒絕。文天祥曾寫《過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在《先君子革齋先生事實》一文中是這樣說的:「先君子嘗考次譜系,文氏系成都徙吉,五世(七世—編者)祖炳然居永和鎮,高祖正中由永和徙富田。」《宋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文山先生紀年錄》(後面稱《紀年錄》亦雲:「廬陵文氏來自成都,公六世(七世—編者)祖炳然居永和鎮,五世(八世—編者)祖正中徙富田。」所以現在有人把文天祥認作是客家人,是不確實的。
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有《文山先生集》傳世。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厓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柒』 深圳市赤灣有歷史說法嗎

赤灣的建村,有兩種傳說。一個說法是,它是由文天祥或者南宋小朝廷官員的後裔建立的。另一種說法認為,當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後,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隨王室南遷,在元朝大軍的窮追下,10萬南宋軍退至新會崖門,與元軍決一死戰,南宋軍全軍覆沒,丞相陸秀夫背著年紀尚幼的宋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覆滅。傳說趙昺的遺體漂至赤灣,群鳥保護於其上,被岸上廟中的老和尚發現,撈起安葬,而趙姓的守陵人後裔則形成了赤灣村。
雖是不可考的傳說,但這兩種說法都與南宋末年的君臣有關,或許,正為了表示他們對將要或已經滅亡的朝廷的赤子忠心,才為村落命名為「赤灣」?赤灣古跡甚多,有天後廟、宋少帝陵、左右炮台,是有名的「新安八景」之一,還新立了林則徐銅像、新建了觀海亭。榮達賢先生介紹,其中東西兩側的左右炮台為清康熙年間所建,各有20名駐軍,1984年考古挖掘出大量槍彈、鐵炮子、油燈等清軍用品,包括一套用紅色、灰色瓦片磨製的象棋,棋子上的毛筆字還清晰可認。還有營房、彈葯庫等。如今右炮台已毀,左炮台保存較完好。赤灣村西面沙丘,曾出土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和石器。
天後宮創建於宋代,氣勢宏偉,當時是我國沿海地區最大的擁有99個門的天後宮廟,原址佔地達900餘畝。當年鄭和率領舟師遠下西洋,開創海上「絲綢之路」,在這里留下「鄭和下西洋,天後顯靈」的傳說。入赤灣天後宮的院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40餘塊歷代名人與天後有關的墨寶,記錄著這位中國聖母的傳奇故事。天後原名林默,宋元年人,又稱天妃、天上聖母,歷朝歷代對她有過27次加封。千年間天後的香火經久不衰,從早期的祈求救難扶危、保佑海上平安到後期的藉以倡導同舟共濟、見義勇為、忘我無私的精神,均代表了民眾對善力的崇敬,也可見天後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赤灣左炮台。赤灣半島歷來是中國海防重地,又稱「粵省前哨」,明王朝在該處設墩台。清康熙年間楊琳任廣東巡撫,主持修建沿海炮台、城垣、防地等軍事設施126處。26處炮台中,就有赤灣左、右炮台。在赤灣村中一處綠蔭下安睡著南宋最後一個皇帝的宋少帝陵。宋少帝陵始建年代已無可考,只是康熙年間的《新安縣志》記載,明代在南山建墓立碑以紀念。但也有一些專家認為,現在的宋少帝陵是明代修築的衣冠冢。
天後,亦稱媽祖,又稱天後聖母、天妃、海神娘娘等。相傳媽祖是宋初福建莆田都巡檢林願第六女,原名林默娘,生前做了大量善事。卒後屢次顯靈海上,營救遇險漁民。元時敕封為天妃神,清康熙時加封為天後,先後敕封達28次之多。沿海居民奉為護海女神。 傳說農歷三月廿三日是天後的生日,因而民間把此日定為天後誕。天後誕期間,凡有天後廟的地方,必大事慶祝,特別是水上人家,至為隆重,視為一年中的大節,迎神出遊,請宴擺席等。有的地方雖無天後廟,但有天後像,也要禮拜祭祖,如廣州河南沙園村一帶,頗為熱鬧。誕前一天必向神占卦問卜,至誕日,人們把神像送到某祠堂或公共場所去供奉,迎送神像或游神之時,各街坊均出儀仗、八音等,舞獅舞龍助興。家家戶戶擺出香花祭品,燒香燃燭禮拜,神像過時燃放炮竹。各村口、街口、洞堂門口,亦要備祭迎駕。鄉村中凡有天後廟的,均要張燈結綵,打釀慶賀,演戲酬神,有的一連演三天。 天後誕不獨廣府地區所有,潮汕、雷州半島等瀕海地區也很興盛,福建、台灣更甚。而歷史上天後誕的活動,在廣東乃至東南亞一帶以深圳赤灣為最。要了解沿海獨特的天後文化,一定要去深圳赤灣天後宮。

閱讀全文

與南頭赤灣文天祥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