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家裡老人講過哪些讓你有所觸動或震撼的家族歷史故事
中國古代最高的品質是忠孝義,忠的代表是諸葛亮,體現在北伐時向劉禪所寫的《出師表》,從隆中出道直到六長原是一身為蜀國的統一事業而奮斗。
㈡ 歐陽家族有哪些歷史故事
這個問題涉及到歐陽這個姓氏的起源,詳解如下:
1、歐陽姓氏起源:
歐陽姓為漢族姓氏,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
追溯上去,歐陽姓還是黃帝的後裔。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於會稽。黃帝長於姬水,以水為姓。
2、姓氏起源考證:
歐陽(ōu yáng )姓源流單純,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為氏。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後,勾踐又復國。到勾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
得姓始祖:無疆。歐陽氏是春秋時代著名的越王勾踐的後裔。歐陽氏與歐(區)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歐陽氏的得姓,大約有2000年的歷史。根據《路氏》上的記載說,越王無疆的次子,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邊,後代中有歐氏,歐陽氏。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歐陽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於會稽,傳至越王無疆時,為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蹄,改封烏程歐余山南方,為歐陽亭侯,子孫就以歐陽為氏。據《郡望百家姓》記載,歐陽氏望族居於渤海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滄縣。由此可見,歐陽氏和歐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陽氏和歐的得姓歷史,大致2000年。故歐陽氏後人尊無疆為歐陽姓的得姓始祖。
㈢ 家族歷史400字
今天的作業是寫《家族故事》。我想,我生活在這樣美好的家庭中,我的祖先也一定有十分輝煌的故事吧!我迫不及待地問爸爸:「我們家族的家譜在哪裡?哪一位老人最偉大?」爸爸只淡淡地回答:「沒有」。爸爸告訴我他只知道他的兄弟姊妹和我的爺爺奶奶,對我的曾祖父略知一二,再往上溯,一切都是空白了。我忙問:「曾祖父是幹啥的?偉大嗎?」爸爸又只是淡淡地回答:「農民,什麼偉大。」
我的曾祖父是農民,朴實,勤勞,默默無聞。他有三個兒子,大爺爺、二爺爺都是面朝河水背朝天的纖夫;我爺爺不甘貧窮,背井離鄉、浪跡天涯,學得一手雕刻、修配的手藝,靠小手藝度日,也沒干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此時此刻,我真為我的家族沒有家譜,沒有偉人而自卑。此時此刻,我茫茫然然,真不知這篇作文怎麼下筆。但是,我突然想到,在我的家族裡面,或許真沒出過什麼偉人,但在那些和我同姓的偉人裡面,幾百年前他們或許真的和我沾親帶故,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如果是這樣,我可能就是懸壺濟世的孫思邈的後代;我可能就是古今中外被喻為軍事聖人的孫武的後裔;我可能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的傳人;我可能就是……
是呀!孫思邈、孫武、孫中山確確實實是我們家族的一員!我們的家族中豈止是他們!還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張衡、李時珍、李四光、錢學森、袁隆平……我心潮澎湃,中華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英雄豪傑,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風流人物,他們不都是我們中華大家族的一員嗎?
我又平靜地想起了朱自清筆下《背影》中躬著背的父親;想起了孟郊《遊子吟》中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慈母……在中華歷史長河中,有多少這樣的默默無聞、朴實無華的父親母親。這千千萬萬平淡無奇的父親、母親不都是我們中華大家族的一員嗎?是的,他們都是我們家族的一員。是他們———這些英雄豪傑、庶民百姓用他們的豐功偉績、平凡瑣事譜寫著我們中華大家族的家譜,譜寫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
㈣ 古代家族方面「齊家」的著名故事。知道的說點,謝謝
周代齊家故事
周文王以及武王的興起還為孔子所贊揚為「鬱郁乎文哉」周朝上輩的「家世」。它的興起時代,約在公元前一三二零年(同期,摩西率希伯來人出埃及,登西奈山受十誡,為猶太教的開始)。乃至從公元前一二五零年之間,希伯來人征服巴勒斯坦故土,腓尼基人開始殖民時代,恰是周室王朝上輩,歷史上的著名賢王「古公亶父」與季歷(即周文王之父)先後同是百餘年之間的事。直到公元前一一二三年間的周室王朝興起的歷史故事,這些都是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但我們只用一小片段來說明重點。
周室是堯、舜時代,為人民發展農業最有功的後稷的後代。到了夏朝末代政治衰敗,不重視農業的發展,因此後稷之子不窋失去了公職,就避世避地到了當時
所謂文化非常落後的戎、狄之間,就是現代的甘肅弘化縣一帶。到了不窋的孫子公劉手裡,他雖然在當時那文化落後的地方,仍然重新振興祖傳農業發展的精神,如
記載所說:「備耕種,行地宜,」普及到了渭水之南,「取材用(開發農林經濟),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
再傳八九代以後,到了古公亶父手裡,也就是殷朝開始沒落的前期。因他重興祖先公劉的農業發展政策,所謂「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人民都擁戴他)」。
但是,那時西北文化落後的戎、狄少數民族「薰育」,卻來侵佔攻打他的地盤,「欲得財物」。給了他以後,還不滿足,又要再來進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
戰。」古公曰:
有民立君(有了人民群眾,擁立一個君主),將以利之(那是因為這個君主,可以為人民謀福利)。今戎狄所為攻戰(現在戎狄想來侵略我們的目的),以我
地與民(是因為我們有了土地和人民群眾)。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人民群眾在我這里,和在他那裡,只要生活得好,那有什麼關系呢)?民欲以我故戰(現
在人民大眾,想為了我的關系,願意戰斗),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戰爭是要死人的,為擁護我而戰,那是為我而殺了別人的父兄子弟,然後,又自做大家的
君主。我實在不忍心做這種事)。
因此,古公亶父就悄悄地與近親私屬一群人,學他的遠祖不窋一樣,避地去了現代的陝西,重新定居在梁山西南的岐山之下。但被原來所有的人民群眾知道
了,大家就扶老攜幼,離開戎狄而追到岐山來,照舊跟著他.而且附近的鄰國,也久仰古公的仁義賢名,都來歸附於他。因此,他只好開始傳播文化,改革了戎狄的
陋習和舊俗,建設城郭和屋室,劃分地區,分配給人民群眾來居住。同時又建立官制與職責,形成了一個「國家」的初步規模,所以歷史稱他是周朝的「大王」。
在這一節所講的歷史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東西兩方歷史文化的演變,往往有先後同出一轍的故事。古公亶父的東遷,和摩西的出走埃及,都是上古歷史上最
有意義、最有興趣的事。但與後世所建立的民族國家的思想,就有很大的區別和不同的理念。這點必須要了解清楚,且待稍後再來研究討論。現在,再來看一段歷史
記載: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仲雍)。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即周文王姬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和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歷。
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就是後來的周文王)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
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
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㈤ 家庭歷史故事作文
我的家族
今天的作業是寫《家族故事》。我想,我生活在這樣美好的家庭中,我的祖先也一定有十分輝煌的故事吧!我迫不及待地問爸爸:「我們家族的家譜在哪裡?哪一位老人最偉大?」爸爸只淡淡地回答:「沒有」。爸爸告訴我他只知道他的兄弟姊妹和我的爺爺奶奶,對我的曾祖父略知一二,再往上溯,一切都是空白了。我忙問:「曾祖父是幹啥的?偉大嗎?」爸爸又只是淡淡地回答:「農民,什麼偉大。」
我的曾祖父是農民,朴實,勤勞,默默無聞。他有三個兒子,大爺爺、二爺爺都是面朝河水背朝天的纖夫;我爺爺不甘貧窮,背井離鄉、浪跡天涯,學得一手雕刻、修配的手藝,靠小手藝度日,也沒干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此時此刻,我真為我的家族沒有家譜,沒有偉人而自卑。此時此刻,我茫茫然然,真不知這篇作文怎麼下筆。但是,我突然想到,在我的家族裡面,或許真沒出過什麼偉人,但在那些和我同姓的偉人裡面,幾百年前他們或許真的和我沾親帶故,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如果是這樣,我可能就是懸壺濟世的孫思邈的後代;我可能就是古今中外被喻為軍事聖人的孫武的後裔;我可能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的傳人;我可能就是……
是呀!孫思邈、孫武、孫中山確確實實是我們家族的一員!我們的家族中豈止是他們!還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張衡、李時珍、李四光、錢學森、袁隆平……我心潮澎湃,中華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英雄豪傑,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風流人物,他們不都是我們中華大家族的一員嗎?
我又平靜地想起了朱自清筆下《背影》中躬著背的父親;想起了孟郊《遊子吟》中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慈母……在中華歷史長河中,有多少這樣的默默無聞、朴實無華的父親母親。這千千萬萬平淡無奇的父親、母親不都是我們中華大家族的一員嗎?是的,他們都是我們家族的一員。是他們———這些英雄豪傑、庶民百姓用他們的豐功偉績、平凡瑣事譜寫著我們中華大家族的家譜,譜寫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
㈥ 求2000字的我的家族歷史人物事件,1840-2009年,哪位英雄家族有偉人故事的。
盧溝橋烽火·教案
(一)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學會用「逐步」「萬籟俱寂」造句。
2.按時間各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能按時間先後講述「盧溝橋事變」的經過。
3.通過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激發對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搞擊侵略者的英雄行為的崇敬之情。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間]
[教學重點]
目標中的2、3,目標1中的造句。
[教學具准備及輔助活動]
[主要板書計劃]
盧溝橋烽火
敵軍 我軍
7月7日深 全副武裝 喝 問
氣勢洶洶 嚴詞拒絕
首先 還擊
第二天凌晨 人仰馬翻 同仇敵愾
狼狽 舉、冒
當天晚上 抱頭鼠竄 悄悄
可恥下場 英勇頑強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
1、抄寫詞語。
2、填寫成語。
3、造句。
4、組詞、多音字組詞。
[課外]
1、抄默詞語
2、把課文復述給父母聽
3、完成練習冊。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導入新課,質疑問難。
2、檢查預習情況
3、初讀課文,理清課文條理。
4、指導學生書寫詞語。
一、導入新課
1.聽歌曲<松花江上>
2。揭題質疑
看了課題,有什麼疑問?
學生提問,比如「烽火」是什麼?.歷史背景如何?盧溝橋在哪裡?……
解決問題:
事先請同學預習,搜集有關歷史材料,這時可請學生自己匯報預習成果,並及時表揚這些同學,鼓勵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
相機介紹「九一八」事變的經過——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熱點了我國東北及華北部分地區,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國,又蓄意製造了盧溝橋事變。
二、初讀指導
1.自學課文。
要求:讀准字音,讀通句子,自學生字詞,劃分段落。
2.檢查自學情況。
(1)小黑板出示詞語。
(2)開火車讀,指名讀,齊讀,去掉拼音讀。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3.指導分段:
(1)默讀課文,想想每個自然段的內容,再想想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同一個內容,可以合並在一起。
(2)指名分段,並說說理由。
第一段(1):寫九一八事變後的局勢和盧溝橋所處的戰略地位。
第二段(2-5):寫「盧溝橋事變」的經過。
第三段(6-8):寫中國共產黨號召全國人民團結抗戰,全國人民對盧溝橋守軍的慰問與聲援。
第四段(9):寫「盧溝橋事變」揭開了中國人民全國抗戰的序幕。
三、指導寫字
四、作業
(1)抄寫詞語
(2)解釋加點字
同仇敵愾 萬籟俱寂 眾寡懸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學習課文第一、第二段,通過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激發對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搞擊侵略者的英雄行為的崇敬之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一、第二段。
3、能復述「盧溝橋事變」的經過。
一、復習
出示詞語,指名讀。
1.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訓練
1、學習第一段。
(1)自由讀第一段,讀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學生質疑。
蠶食:像蠶吃桑葉一樣。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國主義凶惡的勢力。
咽喉:形容險要的交通要道。
(3)這一段寫了什麼?(九一八事變後的局勢、盧溝橋的戰略地位)
2、學習第二段。
(1)讀每二段,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
(2)交流並板書: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當天晚上
3、細讀第二段,畫出描寫敵我雙方的關鍵詞語。
按三個時間,分別交流圈畫的詞語,並說說從中體會出了什麼?
交流並相機板書: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軍 我軍
全副武裝 喝問
氣勢洶洶 嚴詞拒絕
首先 還擊
通過理解這些詞語,讓學生體會這顯然是日本帝國主義「蓄謀已久的行為」
指導讀第2、3自然段,讀出日寇的蠻橫無理,不可一世。指名讀,評議,齊讀。
小結:可見,事變的發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預謀、精心計劃的。
第二天凌晨
日軍 我軍
人仰馬翻 同仇敵愾
狼狽 舉、冒
通過理解「震耳欲聾」「吼叫」及聯系電視、電影、書報的畫面來體會日寇的殘暴。
通過理解我軍的表現,體會我國守軍不怕強敵的英雄氣概。
通過理解「人仰馬翻」等詞語來體會在我軍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慘敗的下場。
當天晚上
日軍 我軍
抱頭鼠竄 悄悄
通過討論進一步理解我軍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及敵人的可恥下場。
指導朗讀
(5)換時間順序講述「盧溝橋事變」的經過。
聽錄音,加深印象
看板書,同桌互相復述
指名復述
(6)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要求:
1、學習第三、第四段。
2、指導造句。
㈦ 說一個你身邊或家族中的歷史故事
我家其實是滿洲末代抄貴族。我今年三十歲。我們家族屬於鑲黃旗。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我爺爺十幾歲上跟著他的父母逃難逃到定州。改姓羅。因為當時爺爺還小,所以他只記得他在北京時住的的西城區羅圈胡同。可是好像在網上查 有些出入。來到保定後,我老爺爺他們生活很艱苦。後來我爺爺通過替別人補鞋維持生活。我爸爸的戶口本上還寫著戶籍北京市呢。但是到我這一輩,戶籍就改成了定州戶口。民族也改成了漢族。
我不是留戀什麼貴族,清朝末期賣國求榮 對外妥協 我也是很鄙視他們的。但是我稀罕復姓,多拉風!呵呵我也稀罕少數民族,覺得也比較有特色吧。
我們家族的變遷,充分體現了民族之間的融合。也體現了融合的原因有戰亂 人口流動 與漢人雜居 與外族通婚等。
另外我們家族的變遷也體現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政治 社會變遷。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政府 許多滿洲人逃出了北京。
㈧ 有關「家族歷史」的作文,急求!!!
多年來許多專業和業余的巴金研究者們為巴金家族歷史研究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說法和觀點與史實有出入。本文根據現在確實掌握的古籍材料,探討商榷,力求准確,以免訛傳。
一關於巴金的曾祖父(宗望公)李璠
巴金的曾祖父李璠生於四川,並非從浙江到四川的
巴金在《春蠶》一文中寫道:「在成都正通順街有我的老家,……就在這個老家裡我幾十年前讀到一本《醉墨山房僅存稿》,那是我的曾祖李璠的遺著,他是作『幕友』從浙江到四川的。」(《隨想錄·四十二》)
宗望公李璠的仕途確實起於幕僚,襄助四川南溪縣令唐炯(見《醉墨山房僅存稿》中代序的《……李公宗望墓誌》)。不過他生於四川,而並不是「從浙江到四川的」。在《醉墨山房僅存稿》的《先府君行略》中李璠寫道:「嘉慶二十三年,先君(即李璠之父介庵公李文熙)至蜀。」這說明浙江嘉興的這一支李氏家族輾轉遷居到四川,始於這一年(1818年,戊寅)其父介庵公入蜀為官。同一文章中又有先君「積勞成疾,遂於 (道光)十九年三月初八日戌時卒於官」。而此時宗望公李璠「年十五,介庵公卒」(見《……李公宗望墓誌》)。宗望公即介庵公之子李璠,這樣推算宗望公李璠出生於道光四年(1824年,甲申),是在介庵公入川六年後生於四川的。巴金這篇文字是當時根據記憶寫的,估計成文時《醉墨山房僅存稿》並不在手邊。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 7月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巴金專集 (1)》中《巴金小傳》中有:(巴金)「祖籍浙江嘉興,曾祖一代定居四川」,有著同樣的錯誤。
李璠歷署四川多縣,並非只做了一任縣官
徐開壘先生的《巴金傳》(上**藝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提到「李鏞的父親李璠……做了一任縣官」,其實宗望公李璠歷署四川南溪、筠連、興文、富順等多縣,並卒於定遠縣任上。徐伏鋼先生的《巴金家族的祖脈》(又名《歷史祠堂的帷幕……》,見諸於多種報刊和網站)把宗望公李璠「曾當過一任縣官」的誤說進一步發展成帶有描寫色彩的「後來雖熬了一任縣官當」。
關於李璠的著作《醉墨山房僅存稿》
譚興國先生的《走進巴金的世界》(四川文藝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說:「巴金的曾祖父李璠對文學頗有研究,刻印過一部《醉墨山房詩話》。」田夫先生編著的《巴金的家和〈家〉》(上**藝出版社2005年2月版)也原封不動地抄錄了這番話。宗望公李璠從來沒有刻印過他自己的書。他的著述《醉墨山房僅存稿》是其子浣雲公李鏞在李璠去世三十多年後刻印的,共分兩冊,包括文稿、詩稿、詩話、公牘四種。巴金在《隨想錄·思路》中寫道:「文徵明的詞我還是在我曾祖李璠的《醉墨山房詩話》中第一次讀到的」,這里《醉墨山房詩話》正是《醉墨山房僅存稿》上冊的最後一部分,但是卻被一些文章演繹為巴金「曾祖父珍藏的《醉墨山房詩話》」,進而在譚書和田書中成為「李璠……刻印過一部《醉墨山房詩話》」。夏琦先生在《文豪巴金的仁愛和幽默》(《新民晚報》2005年10月18日)中寫道「巴老幼時曾在曾祖父藏書《醉墨山房詩話》中讀到這首詞(即文徵明的《滿江紅》)」,巴金曾祖父李璠在世時《醉墨山房僅存稿》並未刊印成書,更不可能是李璠自己的藏書。
塵塵著《泥土深情——巴金》(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11月版)把李璠誤為李番(第八頁)。
二關於巴金的高祖父 (介庵公)李文熙
李文熙並非幕僚出身,亦非從浙江直接入川的
李輝、陳思和、李存光先生的《巴金生平及文學活動事略》收集了有關巴老生平的大量史料。書中寫道「巴金的高祖李文熙(即介庵公,是巴金曾祖父李璠的父親)作為『幕友』從浙江到四川定居」。《醉墨山房僅存稿》中的《先府君行略》記錄著介庵公李文熙是因為課徒有方,被學生家長感其恩「捐布政司照磨(清代部司府主管文書、照刷卷宗的從八品職官)一官報之。分發四川……」所以介庵公李文熙是宦遊至四川而定居的。另外他從1786年去北京 (見《秋門草堂詩鈔》——巴金伯高祖父秋門公李寅熙的著作),到1818年入四川,「顛倒京兆,賓士南北」(《秋門草堂詩鈔》)三十餘年。「從浙江到四川定居」一說顯然過於簡化。徐開壘先生《巴金傳》和李存光先生的《巴金傳》(北京十月出版社1994年 12月版)也有「幕僚」的說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一期中《巴金與〈紅樓夢〉》有「入蜀為幕」。估計這些都是從前面提到的宗望公李璠的仕途起於幕僚的誤說而演化來的。
李文熙1786年赴北京投奔李寅熙
周立民先生力作《巴金手冊》(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3月第一版)是巴金研究的重要工具,但仍有幾處涉及到家族史的有失准確,都在該書第一頁中。「約在嘉慶早年李介庵隨伯祖李秋門赴京」,秋門公李寅熙是介庵公李文熙的長兄,不是伯祖。李文熙是在1786年赴北京投奔李寅熙的,這是乾隆五十一(丙午)年(見《秋門草堂詩鈔》)。「李介庵隨李秋門赴京」一說來自《醉墨山房僅存稿》的《先府君行略》。宗望公李璠寫道,其先君(李璠之父介庵公李文熙)「十七歲,先祖母去世,先君哀毀骨立。秋門公摯之入京」。李璠祖母去世時,秋門公李寅熙正在北京,「一慟幾絕,(頭左)瘤墳起如拳,呻吟卧榻,欲奔喪不果」(李文熙為《秋門草堂詩鈔》所作之後記)。「摯之入京」實際上是秋門公李寅熙函召其四弟介庵公李文熙入京。
沒有史料證明李文熙遷入或者落戶成都
陳思和先生的《巴金圖傳》(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說「李氏家族由浙江嘉興遷入成都是在(巴金)高祖李介庵的時代」。譚興國先生的《走進巴金的世界》提到「大約在十八世紀初,(巴金)高祖李介庵做官入川,落戶成都」。現有史料說明介庵公李文熙自1818年入四川後一直在州縣做官,沒有任何史料證明介庵公李文熙遷入或者落戶成都(府)。遷入或者落戶成都(府)應當是李文熙身後之事了。
三關於巴金的祖父(浣雲公)李鏞
李鏞有六子三女,其中一子早夭
關於浣雲公李鏞有幾個子女,眾說紛紜,有「五子一女」、「五子三女」、「六子一女」、「六子三女」等不一。徐開壘先生的《巴金傳》中有一段相對比較准確的說法:「(李鏞的原配繼配)兩位夫人為李鏞生下了五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其中一子二女早年夭亡。李鏞在前兩個夫人謝世後,又討了兩個姨太太,為他帶來一個足以做他的孫子的第六個兒子。」「六子三女」的說法是正確的。唯其「早夭」定義不明。若以未成年(即滿十八歲)而亡故作為標准,則只有一子可算早夭。陳思和先生的《巴金圖傳》說:「李鏞有兩房妻室,生了六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其中一子二女早年夭亡,後來又娶了兩個姨太太。」這里除了「早夭」前面已經說明外,李鏞六個兒子中的幼子是姨太太之一所生。另外「有兩房妻室」的說法,不如「先後有兩房妻室」准確。
《巴金生平及文學活動事略》中還有道:(巴金)「祖父李鏞(號皖雲),也做過官,後閑居在家,為大家庭的家長,有五子一女 (子:李道河、李道溥、李道洋、李道沛、李道鴻;女:李道沆)。」其中「皖雲」應為「浣雲」,「道沆」應為「道沅」。如果此處說的是李鏞的成年子女的話,則遺漏了另外兩個女兒,她們是二女兒(名已佚)和小女兒李道漪。李道漪的《霞綺樓僅存稿》被收入李鏞及其妻女的《李氏詩詞四種》。譚興國著《巴金的生平和創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3月版)還把李鏞之名錯為李金鏞。此書還說(李鏞的)「晚年,一心想的是『五世同堂』」。「五世同堂」當時在李氏家族是不可能的。李鏞晚年的心願是「四世同堂」,並得到實現。
陳思和先生在2004年12月17日「走進巴金」系列文化演講第三講「《家》的解讀」(後整理收入《巴老和一個世紀》,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中說「……巴金的祖父是個非常開明非常有眼光的人。……他有幾個兒子,老大就是巴金的父親,曾做過縣官;老二死了,老三老四都被送到日本去學習法律,……」這大概是演講者的即興發揮。到日本去學習法律的正是老二李道溥和老三李道洋。事實上,而且無論是巴金祖父浣雲公李鏞的子女,還是巴金高祖父介庵公李文熙以下的大排行,都不存在「老二死了」的史實。
另外關於李道溥,唐金海和張曉雲所著《巴金的一個世紀》(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版)說:(巴金的)「二叔李道溥,……娶妻劉世。」其實劉氏是繼配,原配為吳氏。還有:「五叔李道沛,……娶妻固氏。」固氏為周氏所誤。《巴金的一個世紀》對李鏞子女介紹的順序為李道河、李道溥、李道洋、李道沅、李道沛、李道鴻,使人認為他(她)們的排行順序也是這樣。唐金海和張曉雲所著《巴金年譜》 (四川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在介紹巴金的父親、二叔、三叔、五叔、六叔時,則更明確寫明「大姑媽李道沅,排行第四」。其實除了前面說過的遺漏外,李家男女是分開排行的。不能因為四叔李道瀛早夭,就把大姑媽李道沅指定為第四。這本《巴金年譜》還說,(李鏞)「娶妻湯氏,續弦濮氏,妾曾姨太;共生六子一女」,其中「六子一女」已在其所著新年譜《巴金的一個世紀》中改正為「六子三女」,但是李鏞之姨太黃氏則被兩書遺漏。
由成都市工商業聯合會編撰的《百年滄桑——成都商會歷史沿革》第十五頁說 (四川首任勸業道周孝懷)「委任他(樊孔周)和李道江(巴金之父)籌集資金,創辦社會所需要的新興事業」;第二十七頁上說 (成都)「總商會為適應潮流,也成立了『憲政研究所』,聘倪天來、李道江(巴金父親)、陶思曾為義務講師,講解憲法」。巴金的父親是李道河;李道江是巴金的二堂伯。
關於李鏞的著作《秋棠山館詩鈔》
《巴金生平及文學活動事略》、《巴金傳》、《巴金評傳》(陳丹晨著)都說李鏞「印過一冊《秋棠山館詩鈔》……」。而《秋棠山館詩鈔》並沒有被單獨刻印過,而是與浣雲公李鏞原配夫人湯淑清的《晚香樓集》,繼配夫人濮賢嫏的《意眉閣集》,女兒李道漪的《霞綺樓僅存稿》一同被木刻刊印為《李氏詩詞四種》。《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一期中《巴金與〈紅樓夢〉》更稱:「祖父李鏞……著有《秋棠山館詩鈔》石印送人」,「石印」一說亦純屬發揮。
李鏞原配夫人湯淑清不是浙江人
周立民先生力作《巴金手冊》還說(李鏞)「原配湯氏,為浙江的大家閨秀」。這一說法更早見於孫曉芬所著《巴金祖籍家世》(《人民日報》海外版1996年5月30日連載)。湯氏祖籍江蘇南蘭陵(今武進),生於四川戎州(今宜賓)(見《李氏詩詞四種·秋棠山館詩鈔》),不是浙江人。徐開壘先生的《巴金傳》還提到「(李鏞原配夫人湯氏)她的外祖母更是當年『蘭陵三秀』之一,既能繪畫又能作詩,還曾一度以詩畫維持生活,自稱『澹影閣老人』。」徐先生對歷史材料的挖掘深度獨到,曾經親臨四川采訪。只是湯夫人的外祖母趙書卿的齋名是「澹音閣」,而不是「澹影閣」。估計這是因為四川話中「音」和「影」兩字的區分不如普通話明顯,以致所誤。《近代巴蜀詩抄》(巴蜀書社2004年版)在介紹趙書卿和她的姐妹們時說(趙氏三姐妹)「皆有詩名,並稱蘭陵三秀。曾合刊少作為《蘭陵三秀集》(已佚)」 (第六十、六十六、七十頁)。這不準確。該集仍藏於民間,在2004年春季嘉德拍賣中也曾高價轉手。《近代巴蜀詩抄》還說趙書卿「著有《澹音閣詩詞鈔》,今已散佚」一語 (第六十六頁)。其實《澹音閣詞》被收入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南陵徐乃昌刊本《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三集第二冊,署「錫山趙友蘭佩芸撰」。趙氏名書卿,字友蘭,號佩芸;「錫山」為蘭陵之誤。《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為海內外諸多圖書館所藏。
四關於巴金的高伯祖父(秋門公)李寅熙及浙江嘉興祖上
李寅熙晚年一直在北京,並卒於北京
陸明先生撰文《巴金與嘉興》,對李氏家族在嘉興的歷史有比較扼要的描述。但是文中寫道:「李文熙之兄李寅熙(別號秋門)晚年一直住在嘉興,……著有《秋門草堂詩鈔》四卷;……」其實《秋門草堂詩鈔》的詩詞中記載著秋門公李寅熙乾隆丁酉 (1777)年後離鄉北游,多居京城,只曾一度短暫回鄉應考。此書之後記中更有簡潔明確的記錄:「乾隆己酉病瘤卒於京邸。」
李寅熙嗣子李璣一支在嘉興繁衍之說,尚無史料佐證
《巴金與嘉興》寫道:「寅熙無後,以文熙次子李璣為嗣,這一支在嘉興繁衍。」應當指出,關於秋門公嗣子李璣一支在嘉興繁衍的說法,只是該文作者的推論,雖有可能,尚無任何史料佐證。王學平先生2003年的《巴金的祖籍情結》也援用了陸文的這一說法。2005年10月21日《嘉興日報》載史念先生文章《一九二三年巴金嘉興之行》,說法也與陸文基本一致;此外史文還說「由於巴金的伯高祖李寅熙無子,以李璣為嗣子,故李介庵的兒孫便頂了四川與嘉興兩支血脈」。其實秋門公李寅熙兄弟五人(見《醉墨山房僅存稿·先府君行略》),並沒有根據說只有其四弟介庵公李文熙的「兒孫便頂了四川與嘉興兩支血脈」。2006年6月出版的《上海灘》(總二三四期)載陸正偉先生文章《尋訪巴金祖籍地》基本襲用了上述說法,此外還說「一支為李介庵(名文熙),為謀求發展,於嘉慶二十三年離開遷往四川,……」如前所述,此說不確。接下來陸文還說「四川的李介庵有三子——李璇、李璣和李璠,他們都在四川、甘肅等地做官」。其實並沒有任何關於李璣所在和做官的史料記載。
關於浙江嘉興祖上
史文提到「巴金的祖上在清代前期就世居嘉興甪里街。其八世祖李玉傅、七世祖李誘、……」姑且不論究竟該稱幾世祖,這兩位正確的名字應當是李玉傅和李滮。陸正偉文則提到「其八世祖李玉傅、七世祖李誘、六世祖李南堂」。前兩者的正確名字見上文,李南堂應為李南棠。陸文又提到「嘉興市志辦找到了李家祖籍舊址」,其實找到的只是祠堂舊址。
唐、張二人所著的《巴金的一個世紀》說「李氏原籍浙江嘉興塘匯鎮」。其實在介庵公李文熙遷居四川前,李氏「世居甪里街」(見《醉墨山房僅存稿·先府君行略》)。
傅逅勒先生嘔心瀝血二十餘年,編出萬言《嘉興歷代人物考略》(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5月第一版)。其正文中收入介庵公李文熙和秋門公李寅熙,但是把李文熙誤為李璠的兒子和李寅熙的哥哥,李文熙實為李璠的父親和李寅熙的弟弟。該書附錄還收入巴金姑母李道漪,稱其「字蕙清,……李道沅、李道祥妹」。這有兩處錯誤:李道漪的字應當是蕙卿;她兄姊多人,但是沒有李道祥。她這一輩姓名第三個字偏旁都有水,最接近的是李道洋。
李道洋為他祖父宗望公李璠的《醉墨山房僅存稿》作跋,結尾句為「丁亥秋孫道洋謹述」,其中「孫」字用小字刻出,其意為「丁亥秋(李璠)孫(李)道洋謹述」。《清人別集總目》(李靈年、楊忠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則誤錄《醉墨山房僅存稿》為「孫道洋刻」。
五其它種種
《作家巴金》優中有誤
香港作家餘思牧先生長期研究巴金。由於不受「文化大革命」等外界干擾,他的研究見地獨到,見其近作《作家巴金》(增訂本,香港利文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但是有關巴金家族歷史,尚有幾處錯誤,除了上面指出過的巴金的曾祖父李璠只「做了一任縣官」和祖父李鏞(號「皖」雲)等外,還有「李鏞還娶了一房妾侍,叫曾姨太,她為李家添了六子一女」。事實上李鏞娶了曾、黃兩房妾侍,黃氏無出、曾氏只生一子。另外書中說「巴金父親李道河(字子丹)」為子舟之誤。書中還有「後來他(巴金)的父親續娶,繼母鄧景蘧為他添了三個弟妹。這就是十四弟李堯椽、十七弟堯集和妹妹李瓊如、李瑞珏」。根據這里算出來是四個弟妹,不是文中所說三個,而事實上卻只有兩個,即十七弟堯集和妹妹瑞珏為繼母鄧景蘧所生。十四弟李堯椽和妹妹李瓊如均為原配陳淑芬所生。該書所附《巴金生平年表簡編》又說:「繼母鄧景蘧為他生了三個弟妹。」仍然包括了「……妹妹李瓊如(九妹)。……」之誤。余書還提到兩個不同的李鏞病逝的日子,正確的是1920年2月 18日(農歷除夕)。該書在提到李鏞死後,李氏大家族分家時說「代表巴金這一房的自然是嫡子李堯枚」,應為長子李堯枚。其父李道河從沒有娶妾,應無嫡庶之分。
該書所附《巴金生平年表簡編》還有:「1909年(清宣統元年己酉)5歲——李鏞夫婦給大兒子娶了一個知書達理的閨秀陳淑芬做李氏長房的媳婦。李道河新婚的第二年,李鏞就花了一筆巨款給大兒子捐了一個過班知縣——四川有名的『蜀道門戶』,『川中重鎮』的廣元縣知縣。(巴金)父親赴四川廣元上任為縣官,隨家同去,至父所任。」這段話給人的印象是巴金父親 1909年由李鏞捐官赴廣元任知縣,是在與巴金母親陳淑芬結婚後的「第二年」。這顯然與此時巴金已經五歲及上面還有兩個哥哥和兩個姐姐的事實不相符合。
餘思牧先生即將首次在內地出版的新版《巴金傳》(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校正了這幾處,在有關家族歷史方面成為目前研究巴金書籍中最為准確的一本。
《巴金家族的祖脈》和《巴金家何處》開創戲說先河
徐伏鋼先生的《巴金家族的祖脈》(又名《歷史祠堂的帷幕……》,見諸於多種報刊)和鄭光路先生的《巴金家何處》(2005年第九期《百姓》,多處轉載)等兩篇文章綜合以前關於巴金家族歷史的若干文章,也幾乎包括上述全部錯誤說法。另外兩文均有巴金先生1923年4月到嘉興時與其四伯祖李熙平的「對話」,而且「對話」的內容都加了引號,變成「原話引用」,開創了「戲說巴金家族歷史」之先河。
各種照片之誤
陳思和先生的《巴金圖傳》第七頁上的照片「大家族的合影」並不是巴金祖上大家族的合影。巴金曾告訴他的侄子李致先生這是當年成都商會部分成員的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是巴金的父親李道河。該書第一頁左側還有一張照片,未加說明。但因為是在第一章《家庭的環境》標題的右頁上,所以給人以巴金家族照片的印象。其實這張照片是巴金先生與他四舅陳硯農一家人等的合影。陳硯農(右一)是巴金生母陳淑芬的四弟,後為成都市郵政局長,家境較好。在李家原來的大家族破落後對巴金的大哥的遺孤們多有照顧。左一為巴金先生的四舅母。
李輝先生撰稿的《一個知識分子的歷史肖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一百九十六頁上有巴金與大哥李堯枚和堂弟李西舲(左)的合影,但是該書卻誤注為「李家三兄弟。大哥堯枚(中)、三哥堯林(左)、堯棠」。
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四川近現代人名錄》(1993年2月版)收入巴金的二哥李林(李堯林的筆名),其生卒年月錄為「1901-1945」。事實上,李林先生生於 1903年3月。
有關李氏家族的一些說法,並無史料佐證
陳思和先生的《巴金圖傳》說:「(李氏家族)到了李鏞時代,這個家族才真正中興起來」。田夫先生在抄錄中則略加修改為「到了李鏞這一代,李家開始發達了起來」 (《巴金的家和〈家〉》)。不知道這里「中興」和「發達」標準是什麼,但是就那個時代一般以仕途為追求而言,介庵公李文熙、宗望公李璠、浣雲公李鏞等幾代則都是差不多的;如論軍功,則以宗望公李璠和蓉洲公李忠清(巴金的二伯祖)為最。陳書還說:「巴金的父親李道河是李鏞的長子,……但是他的官運和才幹都不及其父,學識也不及兩個去日本留過學的弟弟。」這段話也被田夫先生一字不差地抄入《巴金的家和〈家〉》 (第五頁)。但是並未見到陳書和田書對 (子舟公)李道河的才乾和學識提出什麼真實材料。在那個時代,長房長子或長房長孫要對大家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要為長輩和弟妹們做出犧牲,所以他們不得不放棄很多機遇。但是並不能因此斷言他們才學不濟。
《巴金的家和〈家〉》中諸多錯誤
田夫先生編著的《巴金的家和〈家〉》中說「……李介庵……當年遠遷入川,以一個普通儒生身份在官府充當幕僚」(第三頁),這里「幕僚」之誤如前所述。
接著上面那一段,田書還有:「祖父李鏞也能詩文,他給自己起了個雅號:皖雲。他自刻過一部詩集《秋棠山館詩鈔》。」這番話,田書也是從別的書原封不動抄錄而來的(譚興國先生的《走進巴金的世界》)。其中「皖雲」、「自刻」、「詩集」之誤已在前面指出,不贅。
即使是大量抄錄(而且不說明出處),田書也抄的自相矛盾。第五頁中說:「李鏞有兩房妻室,生了六兒三女」(陳思和《巴金圖傳》);第六十九頁又從別處抄來:「他結過兩次婚,……生了五兒一女。」
田書中赫赫印出巴金家族後人李致為該書顧問,據了解李致先生根本就沒有同意擔任顧問,也沒有看過該書的定稿。
㈨ 年世家族的歷史和有關年家的故事
年(Nián)姓源出
1、出自姜姓,為春秋時齊襄公之後,以祖名為氏。據《路史》雲:「齊太公後有年氏。」上古周初時,周相姜太公助武王建立周朝後,受封而建立了齊國,所以又稱之為齊太公。傳至春秋時齊國的齊襄公,是位昏庸荒淫之君,在他當太子時,就跟親妹妹艾姜私通。後來,艾姜嫁給魯桓公為妻,不久,魯桓公到齊國省親,這時齊襄公已經繼位,他利用這個機會又跟艾姜在宮中淫亂,後來這件事被魯桓公察覺,齊襄公怕醜事敗露,就暗殺了魯桓公,但這事還是被齊國大夫、齊襄公叔父夷仲年知道了,夷仲年長嘆道:「兄妹淫亂,已無廉恥,今後齊國必有大亂。」於是他辭去大夫之職,回到封地隱居起來,不再過問世事。過了不久,齊襄公果然被齊國大將連稱等殺死。他們立夷仲年的兒子無知為國君,可無知繼位一個月又被殺了,這又引起了齊國的內亂,幸好繼位的無知的兒子姜小白非常英明,他使齊國轉危為安。小白就是後來的齊桓公,齊桓公認為父親為君只一個月就被殺,這是一個凶兆,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為姓,稱年氏,世代相傳。
2、出自嚴姓,是由嚴姓訛傳為年姓而形成。明代有個叫年富的人,據《明史·年富傳》上記載他的傳記時說:「本姓嚴,後訛為年。」明朝初年永樂年間,年富考試中榜,當了縣官,他清廉而正義,做事認真積極,於是升為高官,做了尚書,因此史書里有《明史·年富傳》。他的家庭昌盛,於是又形成了一支年姓
3.得姓始祖:姜小白。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齊厘公子,齊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齊襄公是一個暴虐的君主,國內怨聲載道,人人憤恨。姜小白進宮勸諫,齊襄公不聽。他在鮑叔牙的勸說下,出奔到莒國。公元前685年,齊襄公的族弟以公孫無知與大臣連稱、管至父串通發動政變,殺了齊襄公,篡奪了王位。一個多月後,雍廩、高傒諸大夫又殺了公孫無知等,准備迎接出奔在魯國的姜小白哥公子糾回國即位。而國內高氏、國氏等貴族支持姜小白繼位。姜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齊都臨淄,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齊桓公認為父親為君只一個月就被殺,這是一個凶兆,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為姓,稱年氏,世代相傳。齊桓公重用鮑叔牙,不計前嫌,任命曾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相國,把國家大家事委託於管仲,讓其一展才華。管仲確實是一個匡世濟時的良才。他認為君主要創建霸業,首先要能識賢、用賢,要防止小人的滲入。他建議齊桓公起用隰朋,寧越等五個人,同時懸榜國門,號召國人獻計獻策,招納四方誌士。在管仲的主持下,齊桓公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漁業,使齊國富強起來,為最後稱霸尊奠定了基礎。為了擴大影響,他興兵伐魯,大獲全勝,佔領了魯國的遂邑。後又歸還戰爭中奪取的土地,各國諸侯認為他是一個可信的賢德之君,願和他同盟,使他的聲譽鵲起。齊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剛繼位的周僖王,贏得了周天子的歡心。他召集各國諸侯到北杏開會,被推舉為盟主,後又在幽地與宋、魚、衛曹等八國歃血為盟,齊國稱霸的局面終於確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故年氏後人奉姜小白為年姓的得姓始祖
故事可以搜康熙朝年遐齡 雍正朝的年羹堯、年希堯和年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