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鼓的歷史故事

鼓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1 11:48:38

㈠ 苗族鼓舞有怎樣的歷史故事

數千年來

㈡ 鼓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

那是在遠古時期,黃帝身邊有個大臣,名叫常先,他發明了很多狩獵工具。

有一次,常先捕殺了一頭野牛,把剝下的牛皮隨手搭在一個木墩上。這個木墩是空的,有一摟粗。時間一長,常先竟把這件事給忘了,野牛皮經過長時間暴曬後便收縮了,把空木墩裹得緊緊的。

有一天,黃帝正在馴馬,他無意間發現一張野牛皮蒙在木墩上。黃帝伸手隨便拍了一拍,誰知這一拍竟發出「咚咚」的響聲。

黃帝用勁再一拍,聲音更大。黃帝覺得好玩,便尋來兩根木棒,雙手使勁擂了起來,結果發出聲音像雷鳴一般。

這時,黃帝的馬聽到這聲音,猛地受了驚,竟沖出了木欄,全部跑掉了。黃帝很是驚奇,他便召集來各個部落首領和大臣,去問大家這是怎麼回事。這時,常先趕來,他問明了情況,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黃帝敲的就是常先早先曬的那張野牛皮。

常先趕快把木墩倒過來一看,原來裡面是空的。常先也用手拍了拍,同樣發出「咚咚」的響聲。常先又找來一張大鹿皮,把木墩的另一頭也蒙住,再用木棒一敲,響聲比原來更大、更好聽。

常先覺得這是個有用的東西,他向黃帝請求要好好研究一下這個東西,重新再做一個,黃帝答應了。

常先選擇了一棵木質較好的空心樹,他把里邊掏大,做成圓形,然後把鹿皮和野羊皮蒙在兩頭,用一隻手就可以拿動。常先又讓倉頡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鼓」。

誰知道,鹿皮和野羊皮都不結實,用勁一敲就打破了,只好改用野牛皮。然而,捕捉野牛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野牛是一種異常兇猛的動物。怎樣才能搞到野牛皮呢·常先躺在一棵大樹下,想了又想。不知不覺便睡著了。

就在這時候,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給黃帝送《兵書》,在路過這棵大樹時,九天玄女發現常先正在樹底下睡覺,再一看,才知道他原來是為蒙鼓沒有適合的皮子而發愁。九天玄女本想叫醒常先,但又一想自己不能隨便和凡人說話,她只好托夢給常先。

九天玄女在夢中對常先說,東海有個流坡山,山裡有種怪獸,形狀如牛,卻沒有長角,只有一隻腳,身子卻大得出奇,平時不太活動,但一出現,海洋上不是刮風便是下雨。

那隻怪獸兩隻眼睛射出的光芒,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一怒吼,比雷聲還大,這種怪獸名叫雷獸。雷獸整天在海里無憂無慮,喜歡仰面躺卧,以爪擊腹為樂,而每拍一下肚皮,就響起一聲巨雷。

九天玄女還說,用牛皮蒙鼓,用雷獸的骨作為鼓槌,一敲起來,地動山搖,威力無窮。

常先醒來,他忙把夢里的事告知黃帝。黃帝聽罷,馬上命令大將應龍派幾個會水的能手,入海捉拿怪獸。

不幾天,大將應龍就把野牛和雷獸捉拿回來,然後按常先的設計,50天就做成牛皮大鼓800面,做成雷獸鼓槌1600根。

傳說在涿鹿大戰開始前,黃帝就已經把800面牛皮大鼓埋伏在暗處,當蚩尤軍隊沖向黃帝軍隊的前沿陣地時,黃帝把手一揮,800面大鼓一齊擂動。蚩尤軍隊還未交戰,就被鼓聲震得人仰車翻,耳聾眼花,個個東倒西歪,潰不成軍。

黃帝軍隊乘著鼓聲,發起總攻,一舉把蚩尤消滅在涿鹿了。從此,鼓就成為我國古代戰爭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人們以後就把它叫做「戰鼓」。

其實,這只是一個傳說故事。在我國古代,革類樂器佔了大多數,皮革是在狩獵生活中能經常得到的材料,它除了能供人們製作衣服之外,還能製成多種擊奏樂器,這些樂器在地廣人稀的生活與生產環境中,以它的洪大聲音,起著鼓舞人心、協調動作、傳遞信息、驚嚇野獸等多種作用。

鼓的出現比較早,從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按漢代學者戴聖所著的《禮記·明堂位》中的記載,遠古的伊耆氏時代就有土鼓。傳說伊耆氏所制的土鼓,是以陶土為框以革為兩面,用草紮成的鼓槌進行敲擊。

鼓在商代是流傳非常廣泛的樂器,商周以來鼓的種類很多,據《禮記·明堂位》中說:「夏後氏之足鼓,殷楹鼓,周懸鼓。」

足鼓為鼓下帶足,商代晚期的雙鳥饕餮紋銅鼓即是足鼓,鼓腔兩面飾鼉皮紋,鼓腔的下部有四個獸首為足。由於當時的青銅器冶煉技術與鑄造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因此這些銅鼓的造型非常精美。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種非常近似於後來民間流行的「撥浪鼓」的樂器,不過這時的鼓是穿在木柄上,在鼓框的兩邊系著兩條繩,繩端是小珠,當手搖木柄時,這兩個旁耳就會來回敲擊鼓面,發出聲音。

到了周代,據《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已專門設置了「鼓人」來管理鼓制、擊鼓等事。

在《詩經》中所記載的29種樂器中,打擊樂器就佔21種,其中單是鼓類就包括賁鼓、縣鼓、鼉鼓、鼓等。在大射儀樂隊中,還使用了建鼓、羯鼓、應鼓、鼓等打擊樂器。

春秋時期,銅鼓則非常流行。在這一時期,這些銅鼓還並不是完全作為樂器使用,而是炊具與樂器共存的角色。到了公元前7世紀,才作為專門樂器使用。這時的形制也較為穩定,鼓上還繪有多姿多彩的圖飾。銅鼓在當時是統治者權力的象徵,後來則多用於戰事,也作為祭祀、賞賜和進貢的重器。

鍾鼓之樂是以編鍾和建鼓為主組成的大型管弦樂隊,興起於西周而盛行於春秋戰國。後來,人們在湖北隋縣所發掘的曾侯乙鍾鼓樂隊是這種音樂形式的實物例證。建鼓此時是作為控制節奏,帶有指揮作用的,鼓體用巨大的木柱貫穿其中。

在以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相結合的漢代鼓吹樂中,鼓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例如排簫與鼓所組成的簫鼓樂隊,作為儀仗音樂,巨大的建鼓被置放在鼓車之上,由兩個樂工站在車上進行敲擊。

漢代的百戲就是盛行於漢代的大型鍾鼓樂隊,以鼓為主,並配有簫、笙、築、瑟、編鍾以及編磬等樂器,所用的鼓包括建鼓和應鼓。應鼓為應和大鼓的意思,它是一種放置在大鼓旁邊的小鼓,另外還有一種鼓,在百戲中起掌控節奏作用,被稱為鼓。

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原和北方少數民族戰爭頻繁,使得大量少數民族的打擊樂器傳入中原,如羯鼓、腰鼓、答臘鼓、都曇鼓、毛員鼓等,這些樂器隨後都盛行於唐代,被廣泛應用於隋唐的燕樂中。

由於當時少數民族過著游牧生活,流動性強,因此鼓的形狀也變得略小,為了便於攜帶,將鼓腔的腰間部位進行內縮,用繩索將鼓皮固定,這種鼓被稱作細腰鼓,與中原地區凸腹形的大型鼓有所不同。

隋唐時期的燕樂,將少數民族的音樂與外來的音樂,融匯於漢民族音樂之中,展現出一種全新的風貌。在隋九部樂與唐十部樂中,出現了節鼓、腰鼓、羯鼓、毛員鼓、都曇鼓、答臘鼓、雞婁鼓、齊鼓、擔鼓、連鼓、革鼓、桴鼓、同鼓、王鼓、正鼓、和鼓、檐鼓等近二十種鼓,和漢代以前的鼓已經有所不同。

宋代的教坊大樂,是宮廷燕樂中最盛大的合奏形式,據說當時使用了200面羯鼓、兩面大鼓、兩座羯鼓,鼓聲震天,陣容龐大。而用於祭祀儀式和朝會儀式的雅樂,則多用建鼓、應鼓及鞞鼓。作為軍樂或儀仗使用的鼓吹樂,是以鼓和吹管樂器為主,人數達到數千人。

元代承襲了宋代遺制,在宮廷雅樂中,使用了建鼓、鞞鼓、應鼓、晉鼓、雷鼓、路、雷、路、雅鼓、相鼓、搏拊等十二種打擊樂器;在宴樂部分,則有杖鼓、扎鼓、漁鼓、和鼓、金鞚鼓、金鞚稍子鼓、花腔稍子鼓等。其中的晉鼓,多用於祭天時用,鼓身高兩米多,鼓面直徑約四尺,鼓面繪有雲龍裝飾。

明清以來,鼓的數量與種類不如唐宋時期多,主要是因為當時以戲曲說唱、民歌小調為主,樂隊則以拉弦樂器為中心,在這一時期出現的鼓大部分以來自西域的腰鼓為主,包括荸薺鼓、板鼓、堂鼓、缸鼓、腰鼓、書鼓、八角鼓等,作為戲曲、民間音鼓、崑曲、江南絲竹等的伴奏。

在綿延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鼓與其他藝術形式不斷融合,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展現出不同的形式美感。它們或陽剛、或優美,或威風凜凜,或靈動輕盈,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審美享受。它傳達出的信息,從根本上說,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種群體精神風貌。

㈢ 一鼓作氣的典故

一鼓作氣的典故:

春秋時,齊國的軍隊違背了盟約,出兵攻打魯國。魯庄公和曹劌共乘一輛兵車,與齊國的軍隊交戰於長勺。魯庄公將擊鼓准備進擊,曹劌阻止說:「不可以。」等到齊軍敲過了三通鼓後,曹劌才說:「可以擊鼓進攻了!」魯軍戰鼓一響,激起了士兵們高昂的士氣,大家勇往直前,銳不可當,結果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這時魯庄公想乘勝追擊,卻又被曹劌阻止說:「還不可以!」接著就下車仔細觀察地面上齊軍兵車留下的軌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魯軍乘勝前進,追趕落敗的齊軍,把齊軍趕出了魯國,獲得最後的勝利。

魯庄公就詢問曹劌這麽做的原因何在?曹劌說:「打仗是憑著一股勇氣,第一通鼓響時,士兵的勇氣最旺盛,第二通鼓響,士氣就會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響,應戰的勇氣就已經消失殆盡了!

這次和齊軍作戰,他們擊了第三通鼓,我們才擊第一通鼓,正是敵人的勇氣大減,而我們士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我們才能打敗敵人。然而像齊國這樣的大國,用兵是很難猜測的,我擔心他們會有埋伏,所以下車查看,看到他們的車跡混亂,旗幟也散亂地倒下時,可以斷定他們是真的被打敗了,才敢放心地乘勝追擊。」

(3)鼓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古代作戰時,第一通鼓最能激起戰士們的勇氣。語出春秋·左丘明《左傳.庄公十年》。後用「一鼓作氣」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才容易成功。

一、一鼓作氣近義詞:

一氣呵成 [ yī qì hē chéng ]

釋義:比喻完成整個工作的過程中不間斷,不鬆懈;亦比喻文章的氣勢首尾貫通。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

翻譯:實際上是一個主旨貫穿全文,氣勢首尾貫通。

二、一鼓作氣反義詞:

一敗塗地 [ yī bài tú dì ]

釋義:形容失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

翻譯:假若安排不當,就會失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㈣ 景福宮大鼓有歷史典故嗎

景福宮得名於中國抄《詩經》中"君子萬襲年,介爾景福"詩句。王宮面積與規制嚴格遵循與宗主國中國的宗藩關系,為親王規制的郡王府,所有建築均以丹青之色來區別於中國皇宮的金黃色。佔地面積佔地12.6萬坪(57.75公頃),呈正方形,南面是正門光化門,東為建春門,西為迎秋門,北為神武門。

1910年(純宗宣統二年)日本將朝鮮半島並合,即日韓合並(朝語:한일 병합;日語:日韓並合),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1926年,日本在景福宮前建造朝鮮總督府。日佔期間,宮殿大多建築都相繼遭到拆除,僅保留正殿勤政殿、慶會樓等象徵意義的建築物。

1995年韓國光復50周年之際,當局金泳三政府以恢復本國傳統文化,"清除日本統治時期象徵"為由拆除日佔時期建築,原址開始大規模復建景福宮及其附屬建築。2010年8月,韓國再次復建光化門,由原先所謂"去中國化"的諺文匾額恢復為傳統的漢文牌匾。

㈤ 成語一鼓作氣的歷史故事: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一鼓作氣來
yī自gǔzuòqì
[釋義]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語出] 《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讀作「yì」。
[辨形] 作;不能寫作「做」。
[近義] 一氣呵成 趁熱打鐵
[反義] 一敗如水 一敗塗地 偃旗息鼓
[用法] 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緊縮式。
[辨析] ~和「一氣呵成」;都有「一口氣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時可以通用。但~偏重在鼓足干勁;趁熱打鐵;多用來形容戰斗時振奮精神;鼓足干勁;勇往直前;「一氣呵成」偏重在安排緊湊;迅速完成;多用來形容寫文章或做事過程中不間斷、不放鬆;一口氣把它寫完或做完。
[例句] 我們要~在三天之內把運動會的准備工作做完。
[英譯] getsth。doneinonevigorouseffort

㈥ 宋公及楚人。。。。。。。鼓儳可也是什麼歷史故事中的

《宋公及楚抄人戰於泓》宋襲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 選自《十三經註疏》本《左傳》

㈦ 「一鼓作氣」的歷史故事是什麼

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庄公召見他。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進宮去見庄公。

曹劌問庄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庄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庄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庄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一起去。」

魯庄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庄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鼓三次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2]

結果,齊軍大敗。庄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然後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一番後,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庄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庄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

㈧ 南鑼鼓巷的歷史故事

南鑼鼓巷是一條胡同,位於北京中軸線東側的交道口地區,北起鼓樓東回大街,南至平安大答街,寬8米,全長787米,於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已有740多年的歷史。也位列規劃中的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中。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背人,故名羅鍋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制的《京城全圖》改稱南鑼鼓巷。
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著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也是最賦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周邊胡同里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南鑼鼓巷及周邊區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時期則更是一處大富大貴之地,這里的街街巷巷擠滿了達官顯貴,王府豪庭數不勝數,直到清王朝覆滅後,南鑼鼓巷的繁華也跟著慢慢落幕。
現已完全改造成為步行街,車輛不可通行。

㈨ 鼓的歷史由來

鼓的文獻記錄
鼓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按《禮記·明堂位》的記載,在很早的傳說中,「伊耆氏」之時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於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機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華夏祖先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相傳黃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戰中,「黃帝殺蚩尤,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上古時代的戰鼓,皆由鱷魚皮製成,而鼓皮選用鱷魚皮,是取鱷魚的兇猛習性以壯鼓聲。
到了周代,據《周禮·地官司徒》之載,已專門設置了「鼓人」來管理鼓制、擊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種用途的鼓,如寂祠用的雷鼓、靈鼓、樂隊中的晉鼓等。其中,專門用於軍事的叫「汾(音)鼓」,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長八尺,鼓面四尺,兩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晉鼓、等也用於軍旅,這些鼓以後發展為各種規格的戰鼓,在軍事上得到普遍地運用。
歷史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
宋 黑釉帖花紋鼓
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在狩獵征戰活動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間的歡慶鑼鼓,雅可以進入廟堂祭祀和宮廷宴集。從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銅鼓,一直發展到種類繁多的現代鼓,鼓是最為人們喜愛和廣泛應用的樂器之一。有觀點認為,最早的鼓應該是由遠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來,出土的陶鼓證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有了陶鼓的製造。陶鼓又稱土鼓,是用陶土燒製成鼓框,再蒙上動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國以瓦為框製造陶鼓的傳統,沿襲了很久。鞀鼓(即「撥浪鼓」)是從西北邊遠地區傳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傳入我國,在唐代廣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質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為鼓材的。
鼓的出現比較早,從目前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4500年的歷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為例)。 在古代,鼓不僅用於祭祀、樂舞,它還用於打擊敵人、驅除猛獸,並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鼓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各種戲劇、曲藝、歌舞、賽船舞獅、喜慶集會、勞動競賽等都離不開鼓類樂器。 鼓的結構比較簡單,是由鼓皮和鼓身兩部分組成。鼓皮是鼓的發音體,通常是用動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經過敲擊或拍打使之振動而發聲的。中國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閱讀全文

與鼓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